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内容提要
本书主要是阐述原著的意义,也兼及文字的注释。
在述义、注释方面,作者列举自汉以来各家的意见,加以考订和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此外作者根据庄子本文,提出了庄子哲学是受印度哲学影响的意见,文中多处是以佛学理论来释证的;以前研究庄子的人也有这样做的。
本书不仅对天下篇一文有所阐发,且可藉此研究庄子的哲学思想,作为治中国古代哲学史者的参考。
目录
序言
庄子天下篇述义
附:庄子年表序
庄子年表
后记
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之一
我写这篇文章,是由研究庄子认识到庄子虽然有三十三篇,仅仅只有内七篇确实是庄子自己写的,外篇就不敢随便下断语了;至于杂篇,除天下篇外前人都说不是庄子自己的作品,我完全同意这个论断。
至于天下篇,我认为是作一个时代的学术的结论,可能也是庄子写的。
我们如果说不是庄子写的,很难找出另外一个人有这样精通一个时代的学术,更有这样的大手笔。
如果作为庄子写的自序,那是天衣无缝了。
另外一面,我很难解,在春秋末战国初,除老子外又有这样一种思想。
这种思想,以我的研究,认为完全和佛家相同。
这是偶然的吗?还是确有因缘?这待别人来作定论吧。
马夷初
庄子天下篇述义序言之二
庄子学说,似受印度哲学之影响颇深;其天下篇曰:"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至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以法为分,以名为表,以参为验,以稽为决;其数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齿;以事为常,以衣食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为意,皆有以养,民之理也"。
郭象于"谓之圣人"下出注云:"凡此四名一人耳,所自言之异"。
又于"谓之君子"下出注云:"此四名之粗迹,而贤人君子之所服膺也"。
又于"皆有以养民之理也"下出注曰:"民理既然,故圣贤不逆"。
余谓"不离于宗"至于"民之理也"通是一人。
大区则三:"天人"一也,"神人""至人"二也,"圣人""君子""民"三也。
小区则六,具如本文。
如次言之,初大区三者,佛地经卷七云:"自性法受用,变化差别转"。
论云:"虽诸如来所依清净法界体性无有差别,而有三身种种相异转变不同,故名差别"。
成唯识论十之三云:"如是法身有三相别:〔一〕自性身。 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化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常功德。 是一切平等实性,即是此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 〔二〕受用身。 此有二种:一、自受用。 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及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恒自受用广大法乐。 二、他受用。 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法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合此二种名受用身。 〔三〕变化身。 谓诸如来由成事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众、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乐事"。
此中天人,当彼经自性身,亦名法身。
此中神人、至人,当彼经受用身。
此中圣人、君子、民,当彼经变化身。
如是大区为三。
次复小区为六者,彼论法身止一,此中天人当之。
受用身有二种:一、自受用。
二、他受用。
此中至人当彼自受用身,神人当彼他受用身。
又依观佛三昧海经云:"佛化身有三类:一、大化身。 谓如来为应十地已前诸菩萨众演说妙法,令其修进向于佛果故,化现千丈大身也。 二、小化身。 谓如来为应二乘凡夫说于四谛等法,令其舍妄归真而得开悟故,化丈六小身也。 三、随类不定。 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
此言变化,亦开三类,此中圣人当彼经大身,此中君子当彼小身,此中民者当彼不定身。
而逍遥游为开宗明义之文,即以北海之鲲谕染污心;南海之鹏谕清净心;鲲化为鹏,谕染污心转为清净心;其"皆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谕二心本一,而归于无用之用,即转妄为真后之自然大用,亦即是逍遥也。
逍遥者愉之缓言,愉即乐也。
逍遥游明是?生极乐之义,其它事相同者亦非一二,而最奇者即至乐篇庄子妻死一章,与佛说缘起圣道经义无不同。
达生篇田开之一章,即修三观之法;而桓公田于泽一章,竟符大乘起信论十鬼之说。
天地篇无为为之之谓天一章,又大乘十度波罗密法门也。
天地篇:"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众,有形者与无形无状而皆存者尽无",乃破时空。
秋水、在宥、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皆有胜义,而内七篇实揭其纲要。
德充符云:"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又明是由六识以得八识,由八识以得无垢识也。
大宗师与天运两言:"吾师乎,?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象形而不为巧";乃说常乐我净。
此皆远之戆山近之杨仁山所未曾见到,而余自昔研钻,偶尔会心,然非徒事饰附,实乃相义两征。
余因疑佛法已在周末入于中国,庄子天道篇记士成绮问道于老子一章,末有:"边境有人焉,其名为窃"两句,词义似非完文,盖有脱简。
然疑与荀子解蔽篇"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者是一事;解蔽曰:"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射如射覆之射,见俞曲园先生诸子平义。 "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辟耳目之欲而远蚊?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思仁若是,可谓微乎?辟耳目之欲,远蚊?之声,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
"原文有衍误,今订"。
余以孔伋字子思,燕伋字子思推之,则此人思仁而名觙,"觙"字自与好思有关;然疑此非人名,乃以此人好思而人名之;庄子作窃,声相近也。
此人习静而好思,盖修佛法禅那、般若两度之行者;庄子言边境,而荀子言空石,空石即穷石,春秋左传襄四年传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
说文●字下曰:"夏后氏诸侯夷羿之国"。
山海经、离骚、淮南皆谓弱水出于穷石;说文谓溺水自张掖删丹西至酒泉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汉之删丹,今之甘肃山丹县,说文次穷于鄯字下,固谓边地也;空石既是边地,则觙、窃是一非二明矣。
苏曼殊据印度婆罗多朝之纪事诗,证知支那之名,远在公历纪元千四百年前已有。
盖婆罗多王尝亲率大军行至此境,见其文物特盛,民多智巧,以为支那分族。
是在我国商代,印度已与今新疆之于阗、莎车有交通,而新疆之东与甘肃接壤,则佛法在周末自有传入删丹张掖之可能。
而觙者盖达摩之俦,其声远着,故庄、荀皆援而说之。
庄书记及此事,而其书述义大氐与佛法相同,其为受印度思想之影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