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八上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 庄子集释卷八上 郭庆藩

杂篇庚桑楚第二十三【一】

【一】【释文】以人名篇。

本或作庚桑楚。

◎卢文弨曰:今书有楚字。

老聃之役有康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一】,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二】;拥肿之与居【三】,鞅掌之为使【四】。

居三年,畏垒大壤。

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五】。 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余,【六】。 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七】

【一】【疏】姓庚桑,名楚,老君之弟子,盖隐者也。

役,门人之称;古人事师,供其驱使,不惮艰危,故称役也。

而老君大圣,弟子极多,门人之中,庚桑楚最胜,故称偏得也。

【释文】《老聃之役》司马云:役,学徒弟子也。

广雅云:役,使也。

《庚桑楚》司马云:楚,名;庚桑,姓也。

太史公书作亢桑。

◎庆藩案史记老庄列传索隐引司马云:庚桑楚,人姓名。

与释文小异。

◎俞樾曰:列子仲尼篇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

张湛注音庚桑。

贾逵姓氏英览云:吴邵有庚桑姓,称为七族。

然则庚桑子吴人欤?《偏得》向音篇。

【二】【注】画然,饰知;挈然,矜仁。

【疏】畏垒,山名,在鲁国。

臣,仆隶,妾,接也;言人以仁智为臣妾,庚桑子悉弃仁智以接事君子也。

楚既幽人,寄居山薮,情敦素朴,心鄙浮华;山旁士女,竞为臣妾,故画然"舒"〔饰〕"一"智自明炫者,斥而去之;"絜"〔挈〕然矜仁苟异于物者,令其疏远。

【释文】《畏》本或作?,又作猥,同。

乌罪反,向于鬼反。

《垒》崔本作累,同。

力罪反,向良裴反。

李云:畏垒,山名也。

或云在鲁,又云在梁州。

《画然》音获。

《知者》音智。

注同。

《挈然》本又作契,同。

苦计反。

向云:知也。

又苦结反。

广雅云:提也。

《远之》于万反。

司马云:言人以仁智为臣妾,庚桑悉弃仁智也。

【三】【注】拥肿,朴也。

【释文】《拥》于勇反。

《肿》章勇反。

本亦作踵。

【四】【注】鞅掌,自得。

【疏】拥肿鞅掌,皆淳朴自得之貌也。

斥弃仁智,淡然归实,故淳素之"亡"〔士〕"二"与其同居,率性之人供其驱使。

【释文】《鞅掌》于丈反,郭云:拥肿,朴也;鞅掌,自得也。

崔云:拥肿,无知貌;鞅掌。

不仁意,向云:二句,朴累之谓,司马云:皆丑貌也。

【五】【注】异其弃知而任愚。

【释文】《大壤》而掌反。

本亦作穰。

崔本同,又如羊反。

广雅云:丰也。

◎卢文弨曰:案列子天瑞篇亦以壤同穰。

《洒然》素殄反,又悉礼反。

崔李云:惊貌。

向苏"俱"〔很〕"三"反。

【六】【注】夫与四时俱者无近功。

【疏】大穰,丰也。

洒,微惊貌也。

居住三年,山中大熟,畏垒百姓佥共私道云:庚桑子初来,我微惊异。

今我日计,利益不足称;以岁计"至"〔之〕,功其有余。

盖贤圣之人,与四时合度,无近功故"目"〔日〕计不足,有远德故岁计有余。

三岁一闰,天道小成,故居三年而畏垒大穰。

【释文】《日计之而不足》向云:无旦夕小利也。

《岁计之而有余》向云:顺时而大穰也。

【七】【疏】庶,慕也。

几,近也。

尸,主也。

庚桑大贤之士,慕近圣人之德,何不相与尊而为君,主南面之事,为立社稷,建其宗庙,祝祭依礼,岂不善邪!

【校】"一"饰字依注文改。

"二"士字依刘文典补正本改。

"三"很字依韵会改,世德堂本误●。

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

弟子异之【一】。

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 【二】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三】。 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四】!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五】。"

【一】【疏】忽闻畏垒之人立为南面之主,既乖无为之道,故释然不悦。

门人未明斯趣,是以怪而异之也。

【二】【注】夫春秋生"气"〔成〕"一",皆得自然之道,故不为也。

【疏】夫春生秋实,阴阳之恒;夏长冬藏,物之常事。

故春秋岂有心施于万实,而天然之道已自行焉,故忘其生有之德也。

实亦有作宝字者,言二仪以万物为宝,故逢秋而成就也。

【释文】《正得秋而万宝成》天地以万物为宝,至秋而成也。

元嘉本作万实。

◎俞樾曰:得字疑衍,原文盖作正秋而万宝成。

易说卦,兑正秋也。

万物之所说也,疏:正秋而万物皆说成也。

即本此文,是其证。

得字盖涉下句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因而误衍。

春气发而百草生,正秋而万宝成,文义已足,不必加得字与上句相俪偶。

《大道已行矣》本或作天道"二"。

【三】【注】直自往耳,非由知也。

【疏】四面环各一堵,谓之环堵也,所谓方丈室也。

如死尸之寂泊,故言尸居。

【释文】《环》如字。

广雅云:圆也。

《堵》丁鲁反。

司马云:一丈曰堵。

环堵者,面各一丈,言小也。

【四】【注】不欲为物标杓。

【疏】窃窃,平章偶语也。

俎,切肉之几;豆,盛脯之具;皆礼器也。

夫群龙无首,先圣格言;蒙德养恬,后贤轨辙。

今细碎百姓,偶语平章,方欲礼我为贤,尊我为主,便是物之标杓,岂曰栖隐者乎!

【释文】《俎豆》侧吕反。

崔云:俎豆,食我于众人间。

《杓》郭音的,又匹幺反,又音吊。

广雅云:树末也。

郭云:为物之标杓也。

王云:斯由己为人准的也。

向云:马氏作魡,音的。

《标》必遥反,一音必小反。

【五】【注】聃云,功成事遂,而百姓皆谓我自尔,今畏垒反此,故不释然。

【疏】老君云:功成弗居,长而不宰。

楚既虔禀师训,畏垒反此,故不释然。

【校】"一"成字依世德堂本改。

"二"今本作天道。

弟子曰:"不然。 夫寻常之沟,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为之制;步仞之丘陵,巨兽无所隐其躯,而?狐为之祥【一】。 且夫尊贤授能,先善与利,自古尧舜以然,而况畏垒之民乎!夫子亦听矣【二】!"

【一】【注】弟子谓大人必有丰禄也。

【疏】八尺曰寻,倍寻曰常。

六尺曰步,七尺曰仞。

鲵,小鱼而有脚,此非鲲大鱼也。

制,擅也。

夫寻常小渎,岂鲲鲸之所周旋!而鲵?小鱼,反以为美;步仞丘陵,非大兽之所藏隐,而妖?之狐,用之为吉祥。

故知巨兽必隐深山,大人应须厚禄也。

【释文】《寻常之沟》八尺曰寻,倍寻曰常。

寻常之沟,则周礼洫浍之广深也。

洫广深八尺;浍广二寻,深二仞也。

《所还》音旋,回也。

崔本作逮。

《鲵》五兮反。

《?》音秋。

《为之制》广雅云:制,折也。

谓小鱼得曲折也。

王云:制,谓擅之也,鲵?专制于小沟也。

◎庆藩案释文云,制,折也。

小鱼得曲折也。

折与制,本古通用字。

书吕刑制以刑,墨子引作折则刑;论语颜渊篇片言可以折狱者,鲁论语作制狱;即其证也。

《步仞之丘陵》六尺为步,七尺曰仞,广一步,高一仞也。

孔安国云:八尺曰仞。

小尔雅云:四尺曰仞。

◎家世父曰:水者,鱼之所归也;丘陵者,兽之所归也。

寻常之沟,步仞之丘陵,亦必有归之者,为有所庇赖也。

德愈大,则归之者愈众。

郭象引巨鱼巨兽为喻,而云大人必有丰禄,误。

《?》鱼竭反。

《狐为之祥》李云:祥,怪也。

狐狸?为妖?。

言各有宜,宜不失则大人有丰禄也。

王云:野狐依之作妖祥也。

崔云:蛊狐以小丘为善也。

祥,善也。

【二】【疏】尊贵贤人,擢授能者,有善先用,与其利禄。

尧舜圣人,尚且如是,况畏垒百姓,敢异前修!夫子通人,幸听从也!

庚桑子曰:"小子来!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于罔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蚁能苦之。 故鸟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 【一】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厌深眇而已矣【二】。

【一】【注】去利远害乃全。 【疏】其兽极大,口能含车,孤介离山,则不免网罗为其患害。 吞舟之鱼,其质不小,波荡失水,蚁能害之。 故鸟兽高山,鱼鳖深水,岂好异哉?盖全身远害,鱼鸟尚尔,而况人乎! 【释文】《函》音含。 《车之兽》李云:兽大如车也。 一云:大容车。 《介而》音戒。 广雅云:独也。 又古黠反。 一本作分,谓分张也。 元嘉本同。 ◎俞樾曰:方言:兽无偶曰介。 一本作分,非。 ◎庆藩案介,释文〔一本〕作分。 分与离相属为义,则作分者是也。 古书介本作分,分俗作●,二形相似,故传写多讹。 谷梁庄三十年传,燕周子分子,释文:分,本或作介。 周礼大宗伯注雉取其首介而死,释文:介,或作分。 春秋繁露立元神篇介障险阻,介讹作分。 淮南谬称篇祸之生也分分,王念孙以为介介。 则介又误为分,皆其证也。 《离山》力智反。 下、注同。 《吞舟》敕恩反,又音天。 《砀而失水》徒浪反,谓砀溢而失水也。 崔本作去水陆居也。 《则蚁》鱼绮反。 《苦之》如字。 向云,马氏作最,又作穷。 【二】【注】若婴身于利禄,则粗而浅。 【疏】眇,远也。 夫栖遁之人,全角养生者,故当远迹尘俗,深就山泉,若婴于利禄,则粗而浅也。 【释文】《深眇》弥小反。 《则粗》七奴反。 后皆同。 【校】"一"一本二字依释文补。

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一】!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二】。 简发而栉,数米而炊【三】,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四】!举贤则民相轧【五】,任吞则民相盗【六】。 之数物者,不足以厚民。 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坏【七】。 吾语女,大乱之本,必生于尧舜之间,其末存乎千世之后。 千世之后,其必有人与人相食者也【八】!"

【一】【注】二子,谓尧舜。

【疏】二子,谓尧舜也。

唐虞圣迹,乱人之本,故何足称邪!

【释文】《二子者》向崔郭皆云:尧舜也。

【二】【注】将令后世妄行穿凿而殖秽乱也。

【疏】将令后世妄行穿凿而殖秽乱。

辩别也。

物性之外,别立尧舜之风,以教迹令人仿效者,犹如凿破好垣墙,种殖蓬蒿之草以为蕃屏者也。

【释文】《蓬》蒲空反。

《将令》力呈反。

【三】【注】理锥刀之末也。

【疏】譬如择简毛发,梳以为?,格量米数,炊以供餐,利益盖微,为损更甚。

【释文】《而扻》庄笔反。

又作栉,亦作楖,皆同。

郭音节,徐侧冀反。

◎卢文弨曰:今书作栉。

◎王引之曰:释文扻庄笔反,又作栉,亦作楖,皆同。

郭音节,徐侧冀反。

按玉篇:扻,苦敢切,打扻也。

不得音庄笔反,又音节。

扻当为●,即玉篇●字,隶书转写手旁于左耳。

玉篇:●,七咨切,拏也。

此借为栉发之栉,故音庄笔反,又音节。

凡从次声之字,可读为即,又可读为节。

说文:?,以土增大道上,从土,次声;〔堲〕"一",古文?,从土,即声。

引虞书朕堲谗说殄行。

玉篇音才资才即二切。

说文:●,欂栌也,从木咨声。

"咨,从口,次声",即是山节藻税之节。

康诰勿庸以次女封,荀子致士篇引此,次作即。

皆其例也。

●为栉发之栉,当读入声,而其字以次为声,则亦可读去声,故徐邈音侧冀反。

《数米》色主反。

《而炊》昌垂反。

向云:理于小利也。

【四】【注】混然一之,无所治为乃济。

【疏】祖述尧舜,私议窃窃,此盖小道,何足救世!

【释文】《窃窃》如字。

司马云:细语也。

一云:计校之貌。

崔本作察察。

【五】【注】将戾拂其性以待其所尚。

【释文】《轧》乌黠反,向音乙。

《戾拂》符弗反。

【六】【注】真不足而以知继之,则伪矣,伪以求生,非盗如何!

【疏】轧,伤也。

夫举贤授能,任知先善,则争为欺侮,盗诈百端,趋竞路开,故更相害也。

【释文】《任知》音智。

注同。

【七】【注】无所复顾。

【疏】数物者,谓举贤任知等也。

此教浮薄,不足令百姓淳厚也。

而苍生贪利之心,甚自殷勤,私情怨忿,遂生篡弒,谋危社稷,正昼为盗,攻城穿壁,日中穴坏也。

【释文】《有杀》音试。

本又作弒。

下同。

《穴坏》普回反。

向音裴,云:坏,墙也。

言无所畏忌。

◎庆藩案●与培同。

淮南子齐俗篇凿培而遁之,高诱注曰:培,屋后墙也"齐俗篇则必有穿窬拊楗抽箕逾●之(女"〔奸〕"二"。

●亦与培同,故高注曰:●,后垣也。

)吕氏春秋听言篇亦作培,汉书杨雄传作坏,音稍异而义同。

【八】【注】尧舜遗其迹,饰伪播其后,以致斯弊。

【疏】唐虞揖让之风,会成篡逆之乱。

乱之根本,起自尧舜,千载之后,其弊不绝,黄巾赤眉,则是相食也。

【释文】《吾语》鱼据反。

《女》音汝。

后皆放此。

【校】"一"堲字依说文补。

"二"奸字依淮南子原文改。

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一】?"

【一】【疏】姓南荣,名趎,庚桑弟子也。

蹴然,惊悚貌。

南荣既闻斯义,心生慕仰,于是惊惧正容,勤诚请益云:"趎年老,精神暗昧,凭托何学,方逮斯言?"

【释文】《南荣趎》昌于反,向音畴,一音绍俱反,徐直俱反,又敕俱反,又处由反。

李云:庚桑弟子也。

汉书古今人表作南荣畴。

或作俦,又作寿。

淮南作南荣帱,云:欶蹻趹步,百舍不休。

亦作畴。

◎卢文弨曰:案今淮南修务训作畴。

旧欶蹺讹敕蟜,今据本书改正。

高诱注:欶,犹箸。

蹻,履;趹,趣也。

欶,所角切。

蹻,其略切。

趹音决。

箸即着,直略切。

趣,犹趋。

今淮南或无步,字脱也。

《蹴然》子六反。

《已长》丁丈反。

《将恶》音乌。

庚桑子曰:"全汝形【一】,抱汝生【二】,无使汝思虑营营。 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三】。"

【一】【注】守其分也。

【释文】《其分》扶问反。

后以意求之。

【二】【注】无揽乎其生之外也。

◎俞樾曰:释名释姿容曰:抱,保也,相亲保也。

是抱与保义通。

抱汝生,即保汝生。

郭注曰无揽乎其生之外也,犹泥抱字为说,未达假借之旨。

【三】【疏】不逐物境,全角者也;守其分内,抱生者也。

既正分全生,神凝形逸,故不复役知思虑,营营?生也。

三年虚静,方可及乎斯言。

此庚桑教南荣之词也。

【释文】《思虑》息吏反。

下同。

南荣趎曰:"目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盲者不能自见;耳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聋者不能自闻;心之与形,吾不知其异也,而狂者不能自得。 【一】形之与形亦辟矣【二】,而物或间之邪,欲相求而不能相得【三】?今谓趎曰:‘全汝形,抱汝生,勿使汝思虑营营。 ’趎勉闻道达耳矣【四】!"

【一】【注】目与目,耳与耳,心与心,其形相似而所能不同,苟有不同,则不可?相法效也。

【疏】夫盲聋之士,与凡常之人耳目无异,而盲者不见色,聋者不闻声;风狂之人,与不狂之者形貌相似,而狂人失性,不能自得。

南荣举此三"谕"〔喻〕以况一身,不解至道之言与彼盲聋何别,故内篇云,非唯形骸有聋盲,夫智亦有之也。

【释文】《可?》其丈反。

下章可?同。

【二】【注】未有闭之。

【释文】《亦辟》婢亦反,开也。

崔云:相着也。

音必亦反。

◎家世父曰:郭象注形之与形亦辟矣,未有闭之。

释文:辟,婢亦反,开也。

是假辟为辟。

郑康成礼记大学注:辟,犹喻也。

说文言部:譬,喻也。

坊记辟则防与,中庸辟如行远,辟如登高,辟〔譬〕皆相通。

辟,譬喻也,言形之与形亦易喻也。

郭象注误。

汉书鲍永传言之者足戒,闻之者未譬,章怀太子注:譬,犹晓也。

晓然于形与形之同。

晓亦喻也。

【三】【注】两形虽开,而不能相得,将有间也。

【疏】辟,开也。

间,别也。

夫盲与不盲,二形孔窍俱开;见与不见,于物遂有间别。

而盲聋求于闻见,终不可得也,亦犹南荣求于解悟,无由致之。

【释文】《或间》间厕之间。

注同。

【四】【注】早闻形隔,故难化也。

【疏】全角抱生,已如前释。

重述所"闲"〔闻〕,以彰问旨。

【释文】《勉闻道》崔向云:勉,?也。

本或作●。

《达耳矣》崔向云:仅达于耳,未彻入于心也。

庚桑子曰:"辞尽矣。 曰"一"奔蜂不能化藿蠋,越鸡不能伏鹄卵,鲁鸡固能矣【一】。 鸡之与鸡,其德非不同也,有能与不能者,其才固有巨小也。 今吾才小,不足以化子。 子胡不南见老子!【二】"

【一】【疏】奔蜂,细腰土蜂也。

藿,豆也。

蠋者,豆中大青虫。

越鸡,荆鸡也。

鲁鸡,今之蜀鸡也。

奔蜂细腰,能化桑虫为己子,而不能化藿蠋。

越鸡小,不能伏鹄卵;蜀鸡大,必能之也。

言我才劣,未能化大,所说辞情,理尽于此也。

【释文】《奔蜂》孚恭反。

司马云:奔蜂,小蜂也。

一云土蜂。

《藿蠋》音蜀。

司马云:豆藿中大青虫也。

《越鸡》司马向云,小鸡也。

或云:荆鸡也。

《能伏》扶又反。

《鹄》本亦作鹤,同。

户各反,一音户沃反。

《卵》力管反。

《鲁鸡》向云:大鸡也,今蜀鸡也。

◎庆藩案太平御览九百十八引司马云:越鸡,小鸡也。

鲁鸡,大鸡,今蜀鸡也。

视释文所引微异。

【二】【疏】夫鸡有五德:头戴冠,礼也;足有距,义也;得食相呼,仁也;知时,智也;见敌能距,勇也。

而鲁越虽异,五德则同,所以有能与不能者,才有大小也。

我类越鸡,才小不能化子,子何不南行往师,以谒老君!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张二本曰字俱作□。

南荣趎赢粮,七日七夜至老子之所【一】。

【一】【疏】赢,裹也,担也。

慕圣情殷,昼夜不息,终乎七日,方见老君也。

【释文】《赢粮》音盈。

案方言:赢,儋也,齐楚陈宋之间谓之赢。

一音果。

◎卢文弨曰:音果字或有作臝者。

老子曰:"子自楚之所来乎?"南荣趎曰:"唯【一】。"

【一】【疏】自,从也。

问云:汝从桑楚处来?南荣趎曰:唯,直敬应之声也。

答云如是。

【释文】《曰唯》惟癸反。

老子曰:"子何与人偕来之众也【一】?"南荣趎惧然顾其后【二】。

【一】【注】挟三言而来故。

【疏】偕,俱也。

老子圣人,照机如镜,未忘仁义,故刺以偕来。

理挟三言,故讥之言众也。

【释文】《挟三》音协。

【二】【疏】惧然,惊貌也。

未达老子之言,忽闻众来之说,顾眄其后,恐有多人也。

【释文】《惧然】向纪俱反。

本又作戄,音同,又况缚反。

◎庆藩案惧然,即瞿然也,盖惊貌。

其正字作●。

说文:●"九遇切",举目惊●然也。

●正字,瞿惧皆借字。

礼檀弓惧然失席,作瞿。

史记孟子传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汉书惠纪赞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皆其证。

老子曰:"子不知吾所谓乎【一】?"

【一】【疏】谓者,言意也。

我言偕来,讥汝挟三言而来。

汝视其后,是不知吾谓也。

南荣趎俯而惭,仰而叹曰:"今者吾忘吾答,因失吾问。"

【一】

【一】【疏】俯,低头也。

自知暗眛,不达圣言,于是俯首羞惭,仰天叹息,神魂恍惚,情彩章惶。

岂直丧其形容,亦乃失其咨问。

【释文】《因失吾问》元嘉本问作闻。

◎庆藩案问,犹闻也。

问闻古通用。

论语公冶长篇闻一知十,〔释文:〕"一"闻,本或作问。

荀子尧问篇不闻即物少至,杨倞曰:闻,或作问。

【校】"一"释文二字依文义补。

老子曰:"何谓也【一】?"

【一】【疏】问其所言有何意谓。

南荣趎曰:"不知乎?人谓我朱愚。 知乎?反愁我躯。 【一】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 我安逃此而可?此三言者,趎之所患也,愿因楚而问之。 【二】"

【一】【疏】朱愚,犹专愚,无知之貌也。

若使混沌尘俗,则有愚痴之名;若"也"〔使〕"一"运智人间,更致危身之祸。

祸败在己,故云愁躯也。

◎家世父曰:左传襄公四年朱儒,杜预注:短小曰朱儒。

朱愚者,智术短小之谓。

【二】【疏】仁者,兼爱之迹;义者,成物之功;并是先圣蘧庐,非所以全身远害者也。

故不仁不义,则伤物害人;行义行仁,则乖真背道。

未知若为处心,免兹患害。

寄此三言,因桑楚以为媒,愿留听于下问。

【校】"一"使字依上句改。

老子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吾因以得汝矣,今汝又言而信之【一】。 若规规然若丧父母,揭竿而求诸海也。 女亡人哉,惘惘乎!【二】汝欲反汝情性而无由入,可怜哉【三】!"

【一】【疏】吾昔观汝形貌,巳得汝心。

今子所陈,"毕"〔果〕挟三术。

以子之言,于是信验。

【释文】《向吾》本又作向,同。

《眉睫》音接。

释名云:目毛也。

【二】【疏】规规,细碎之谓也。

汝用心细碎,怀兹三术,犹如童稚小儿,丧失父母也;似儋揭竿木,寻求大海,欲测深底,其可得乎!汝是亡真失道之人,亦是溺丧逃亡之子,芒昧何所归依也!

【释文】《规规》李云:失神貌。

一云:细小貌。

《若丧》息浪反。

注同。

《揭》其列其谒二反。

《竿》音干。

《而求诸海也》向云:言以短小之物,欲测深大之域也。

《女亡人哉》崔云:丧亡性情之人也。

【三】【疏】荣趎践于圣迹,溺于仁义,纵欲还原反本,复归于实"生"〔性〕真情,疮疣已成,无由可入,大圣运慈,深可哀"?"〔愍〕也。

南荣趎请入就舍,召其所好,去其所恶,十日自愁,复见老子。

【一】

【一】【疏】既失所问,情识芒然,于是退就家中,思惟旬日,征求所好之道德,除遣所恶之仁义。

未能契道,是以悲愁,庶其请益,仍见老子。

【释文】《所好》呼报反。

《去其》起吕反。

《所恶》乌路反。

注同。

《复见》扶又反。

老子曰:"汝自洒濯,熟"一"哉郁郁乎!然而其中津津乎犹有恶也【一】。 夫外韄者不可繁而捉,将内揵;内韄者不可缪而捉,将外揵【二】。 外内韄者,道德不能持,而况放道而行者乎【三】!"

【一】【疏】归家一旬,遣除五德,涤荡秽累精熟。

以吾观汝气,郁郁乎平,虽复加功,津津尚漏,以此而验,恶犹未尽也。

【释文】《洒濯》大角反。

《郁郁》崔云:孰洒貌。

《津津》如字。

崔本作律律,云恶貌。

《犹有恶也》李云:恶计未尽也。

【二】【注】揵,关揵也。

耳目,外也;心术,内也。

夫全角抱生,莫若忘其心术,遗其耳目。

若乃声色韄于外,则心术塞于内;欲恶韄于内,则耳目丧于外;固必无得无失而后为通也。

【疏】韄者,系缚之名。

揵者,关闭之目。

繁者,急也。

缪者,殷勤也。

言人外用耳目而为声色"也"所韄者,则心神闭塞于内也;若内用心智而为欲恶所牵者,则耳目闭塞于外也;此内外相感,必然之符。

假令用心禁制,急手捉持,殷勤绸缪,亦无由得也。

夫唯精神定于内,耳目静于外者,方合全生之道。

【释文】《外擭》向音霍。

崔云:恢廓也。

又如字。

本亦作韄,音获,又乙虢反,又乌邈反,又音羁。

李云:缚也。

三苍云:佩刀靶韦也。

◎卢文弨曰:今书作韄。

《而捉》徐侧角反。

崔作促,云:迫促也。

《内揵》郭其辇反,徐其偃反。

关也。

向云:闭也。

又音蹇。

下同。

《缪》莫侯反,又音稠,结也。

崔向云,绸缪也。

◎俞樾曰:郭于此无注,而注下文曰,虽繁手以执之,绸缪以持之,弗能止也。

则训繁为繁手,殆不可通矣。

繁疑●字之误。

●,俗作缴。

汉书司马相如传名家苛察缴绕,如淳曰:缴绕,犹缠绕也。

此以●而捉缪而捉并言,●,谓●绕,缪,谓绸缪。

广雅释诂●与绸缪并训缠,是其义一也。

●繁形似,因而致误耳。

◎家世父曰:说文:韄,佩刀丝也。

徐锴曰:丝,其系系也。

三苍云:佩刀靶韦。

是韄者,缚系之意。

外韄者,制其耳目;耳目之司,纷纭繁变,不可捉搤,则内揵其心以息耳目之机。

内韄者,制其心;而心缪绕百出,亦不可捉搤也,则外揵其耳目以绝心之缘。

内外俱韄,冥冥焉相与两忘,无有倚着,道德不能入而为主,又何津津有恶之存哉!郭象云,声〔色〕"二"韄于外,则心术塞于内;欲恶韄于内,则耳目丧于外;偏韄且不可,况内外俱韄乎!似非庄子本意。

【三】【注】偏韄"由"〔犹〕不可,况外内俱韄乎!将耳目眩惑于外,而心术流荡于内,虽繁手以执之,绸缪以持之,弗能止也。

【疏】偏执滞边,已乖生分,况内外韄溺,为惑更深。

纵有怀道抱德之士,尚不能扶持,况放散玄道而专行此惑,欲希禁止可得乎!

【释文】《放道》如字。

向方往反,云:依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孰。

"二"色字依注文补。

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病者能言其病,然其病"一",病者犹未病也【一】。 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二】,趎愿闻卫生之经而已矣【三】。"

【一】【疏】闾里有病,邻里问之,病人能自说其病状者,此人虽病,犹未困重而可疗也。

亦犹南荣虽愚,能自陈过状,庶可教也。

【二】【疏】夫药以疗疾,疾愈而药消;教以机悟,机悟而教息。

苟其本不病,药复不消,教资不忘,机又不悟,不"谓"〔犹〕"二"饮药以加其病!

【释文】《加病》如字。

元嘉本作知病。

崔本作驾,云:加也。

【三】【疏】经,常也。

已,止也。

夫圣教多端,学门匪一,今〔之〕所"谓"〔请〕,卫"请"〔护〕全生,心之所存,止在于此,如蒙指诲,辄奉为常。

【释文】《卫生》李云:防卫其生,令合道也。

【校】"一"高山寺本无然其病三字。

"二"犹字依正文改。

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一】?能勿失乎【二】?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三】?能止乎【四】?能已乎【五】?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六】?能翛然乎【七】?能侗然乎【八】?能儿子乎【九】?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一0】;终日握而手不?,共其德也【一一】;终日视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一二】。 行不知所之【一三】,居不知所为【一四】,与物委蛇【一五】,而同其波。 【一六】是卫生之经已【一七】。"

【一】【注】不离其性。

【疏】守真不二也。

【二】【注】还自得也。

【疏】自得其性也。

【三】【注】当则吉,过则凶,无所卜也。

【疏】履道则吉,徇物则凶,斯理必然,岂用卜筮!◎王念孙曰:吉凶当为凶吉。

一失吉为韵,止已己为韵。

管子心术篇能专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凶吉乎?是其证。

"内业篇凶吉亦误为吉凶,唯心术篇不误。 "

【释文】《当则》丁浪反。

后放此。

【四】【注】止于分也。

【疏】不逐分外。

【五】【注】无追故迹。

【疏】已过不追。

【六】【注】全我而不效彼。

【疏】诸,于也。

舍弃效彼之心,追求己身之道。

【释文】《能舍》音舍。

下同。

【七】【注】无停迹也。

【疏】往来无系止。

【释文】《翛》音萧。

徐始六反,又音育。

崔本作随,云:顺也。

【八】【注】无节碍也。

【疏】顺物无心也。

【释文】《●》本又作侗,大董反,又音恸。

向敕动反,云:直而无累之谓。

三苍云:"壳"〔?〕直貌。

崔同。

字林云:大也。

◎卢文弨曰:今书作侗。

《碍也》五代反。

【九】【疏】同于赤子也。

【一0】【注】任声之自出,不由于喜怒。

【疏】嗌,喉塞也。

嗄,声破。

任气出声,心无喜怒,故终日?号,不破不塞,淳和之守,遂至于斯。

【释文】《嗥》户羔反。

本又作号,音同。

《而嗌》音益。

崔云:喉也。

司马云:咽也。

李音厄,谓噎也。

一本作而不嗌。

案如李音,有不字。

《不嗄》于迈反。

本又作嚘,徐音忧。

司马云:楚人谓?极无声为嗄。

崔本作喝,云:哑也。

◎俞樾曰:释文,嗄本作嚘,徐音忧,当从之。

老子终日号而不嗄,傅奕本作●,即嚘之异文也。

扬子太玄经夷次三日柔,婴儿于号,三日不嚘,二宋陆王本皆如是。

盖以嚘与柔为韵,可知扬子所见老庄皆作嚘也。

【一一】【注】任手之自握,非独得也。

【疏】?,拘寄,〔而不〕劳倦者,为其淳和与玄道至德同也。

【释文】《终日握》李云:卷手曰握。

《不?》五礼反,向音艺。

崔云:寄也。

广雅云:捉也。

◎俞樾曰:说文无?字。

角部:觬,角觬曲也。

疑即此?字。

以角言则从角,以手言则从手,变觬为?,字之所以孳乳浸多也。

终日握而手不?,谓手不拳曲也。

崔云:?,寄也。

殊非其义。

◎家世父曰:释文引崔云,?,寄也。

广雅云:?,捉也。

今案扬雄太玄玄?云:玄之赞词,或以气,或以类,或以事之?卒。

?,拟也。

雄意假?为拟。

说文:拟,度也。

言无有准拟揣度。

说文:共,同也。

授之物握之,夺之物亦握之,不待准量以为握也,其德同也,《共其》如字。

崔云:壹也。

【一二】【注】任目之自见,非系于色也。

【疏】瞚,动也。

任眼之视,视不动目,不偏滞于外尘也。

【释文】《不瞚》字又作瞬,同。

音舜,动也。

本或作瞑,莫经反。

《偏不》徐音篇。

【一三】【注】任足之自行,无所趣。

【疏】之,往也。

泛若不系之舟,故虽行而无所的诣也。

【一四】【注】纵体而自任也。

【疏】恬惔无为,寂寞之至。

【一五】【注】斯顺之也。

【疏】接物无心,委曲随顺。

【释文】《委》于危反。

《蛇》以支反。

【一六】【注】物波亦波。

【疏】和光混迹,同其波流。

【一七】【疏】总指已前,结成〔其〕义也。

南荣趎曰:"然则是至人之德已乎【一】?"

【一】【注】若"一"能自改而用此言,便欲自谓至人之德。

【疏】如前所说卫生之经,依而行之,合于玄道。

至人之德,止此可乎?

【校】"一"赵谏议本无若字?便欲自三字。

曰:"非也。 是乃所谓冰解冻释者,能乎?【一】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二】,不以人物利害相撄,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三】,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是谓卫生之经已。 【四】"

【一】【注】能乎,明非自尔。

【疏】南荣拘束仁义,其日固久,今闻圣教,方解卫生。

譬彼冬冰,逢兹春日,执滞之心,于斯释散。

此因学致悟,非率自然。

能乎,明非真也。

此则老子答趎之辞也。

【释文】《冰解》音蟹。

【二】【注】自无其心,皆与物共。

【疏】夫至人无情,随物兴感,故能同苍生之食地,共群品而乐天。

交,共也。

【释文】《交食》崔云:交,俱也。

李云:共也。

《交乐》音洛。

◎俞樾曰:郭注曰,自〔无〕其"无""一"心,皆与物共。

释文引崔云,交,俱也。

李云,共也。

是皆未解交字之义。

徐无鬼篇曰,吾与之邀乐于天,吾与之邀食于地。

与此文异义同。

交?邀也,古字只作徼。

文二年左传寡君愿侥福于周公鲁公。

此云邀食乎地,邀乐乎天,语意正相似。

作邀者后出字,作交者假借字。

诗桑扈篇彼交匪傲,汉书五行志作匪侥匪傲,?其例矣。

【三】【疏】撄,扰乱也。

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故能息怪异于群生,绝谋谟于黎首。

?不以事为事,何利害之能扰乎!

【释文】《相撄》于营反,徐又音婴。

广雅云:乱也。

崔云:犹贯也。

【四】【疏】重举前文,结成其义。

【校】"一"无其二字依正文改。

曰:"然则是至乎【一】?"

【一】【注】谓己便可得此言而至耶。

【疏】谓闻此言,可以造极。

南荣不敏,重问老君。

曰:"未也。 吾固告汝曰:‘能儿子乎?【一】’儿子动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二】。 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 祸福无有,恶有人灾也!【三】"

【一】【注】非以此言为不至也,但能闻而学者,非自至耳。

苟不自至,则虽闻至言,适可以为经,胡可得至哉!故学者不至,至者不学也。

【疏】夫云能者,奖劝之辞也。

此言虽至,犹是筌,既曰告汝,则因禀学。

然学者不至,至者不学,在筌异鱼,故曰未也。

此是老子重答南荣。

【二】【疏】虚冲凝淡,寂寞无情,同槁木而不荣,类死灰而忘照。

身心既其双遣,何行动之可知乎!卫生之要也。

【释文】《若槁》苦老反。

【三】【注】祸福生于失得,人灾由于爱恶。

今槁木死灰,无情之至,则爱恶失得无自而来。

【疏】夫祸福生乎得丧,人灾起乎美恶。

今既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得丧两忘,美恶双遣,尚无冥昧之责,何人灾之有乎!

【释文】《恶有》音乌。

《爱恶》乌路反。

下同。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一】。

发乎天光者,人见其人【二】,〔物见其物。

〕"一"人有修者,乃今有恒【三】;有恒者,人舍之,天助之【四】。

人之所舍,谓之天民;天之所助,谓之天子【五】。

【一】【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

【疏】夫身者神之舍,故以至人为道德之器宇也。

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

【释文】《宇泰定》王云:宇,器宇也,谓器宇闲泰则静定也。

◎家世父曰: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人心自兆其端倪而天光发焉,自然而不可掩也,修其自然而机应之。

人各自修也,各自见也,故曰人见其人。

【二】【注】天光自发,则人见其人,物见其物,物各自见而不见彼,所以泰然而定也。

【疏】凡庸之人,不能测圣,但见群于众庶,不知天光遐照也。

【三】【注】人而修人,则自得矣,所以常泰。

【疏】恒,常也。

理虽绝学,道亦资求,故有真修之人,能会凝常之道也。

【四】【注】常泰,故能反居我宅而自然"二"获助也。

【疏】体常之人,动以吉会,为苍生之所舍止,皇天之所福助,不亦宜乎!

【五】【注】出则天子,处则天民,此二者俱以泰然而自得之,非为而得之也。

【疏】出则君后,处则逸人,皆以临道体常,故致斯功者也。

【校】"一"物见其物四字依阙误引张君房本及注文补。

"二"赵谏议本无自然二字。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一】。

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二】;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三】。

【一】【注】凡所能者,虽行非为,虽习非学,虽言非辩。

【疏】夫为于分内者,虽为也不为,故虽学不学,虽行不行,虽辩不辩,岂复为于分外,学所不能耶!

【释文】《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言人皆欲学其所不能知,凡所能者,故是能于所能。

夫能于所能者,则虽习非习也。

【二】【注】所不能知,不可强知,故止斯至"一"。

【疏】率其所能,止于分内,所不能者,不强知之,此临学之至妙。

【三】【注】意虽欲为,为者必败,理终不能。

【疏】若有心分外,?不以分内为是者,斯败自然之性者也。

【释文】《败之》补迈反。

或作则。

元嘉本作则。

【校】"一"世德堂本有也字。

备物以将形【一】,藏不虞以生心【二】,敬中以达彼【三】,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四】,而非人也【五】,不足以滑成【六】,不可内于灵台【七】。

灵台者有持【八】,而不知其所持【九】,而不可持者也【一0】。

【一】【注】因其自备而顺其成形。

【疏】将,顺也。

夫造化洪炉,物皆备足,但顺成形,于理问学。

【释文】《备物以将形》备,具也。

将,顺也。

【二】【注】心自生耳,非虞而出之。

虞者,亿度之谓。

【疏】夫至人无情,物感斯应,包藏圣智,遇物生心,终不预谋所为虞度者也。

【释文】《亿度》待洛反。

【三】【注】理自达彼耳,非慢中而敬外。

【疏】中,内智也。

彼,外境也。

敬重神智,不敢轻染,智既凝寂,境自虚通。

【四】【注】天理自有穷通。

【五】【注】有为而致恶者乃是人。

【疏】若文王之拘羑里,孔子之困匡人,智非不明也,人非不圣也,而遭斯万恶穷否者,盖由天时运命耳,岂人之所为哉!

【六】【注】安之若命,故其成不滑。

【疏】滑,乱也。

体道会真,安时达命,纵遭万恶,不足以乱于大成之心。

【释文】《以滑》音骨。

【七】【注】灵台者,心也,清畅,故忧患不能入。

【疏】内,入也。

灵台,心也。

妙体空静,故世物不能入其灵台也。

【释文】《灵台》郭云:心也。

案谓心有灵智能住持也。

许慎云:人心以上,气所往来也。

◎俞樾曰:不可上当有万恶二字,上文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不足以滑成,其文已足。

万恶不可内于灵台,则又起下意。

下文云,灵台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皆承此言之。

读者不详文义,误谓不可内于灵台与不足以滑成两句相属,故删万恶二字耳。

文选广绝交论李善注引此文,正作万恶不可内于灵台。

【八】【注】有持者,谓不动于物耳,其实非持。

【疏】惟贵能持之心,竟不知所以也。

【九】【注】若知其所持则持之。

【一0】【注】持则失也。

【疏】若有心执持,则失之远矣,故不可也。

不见其诚己而发【一】,每发而不当【二】,业入而不舍【三】,每"一"更为失【四】。

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二"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五】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后能独行【六】。

【一】【注】此妄发作。

【释文】《不见其诚己而发》谓不自照其内而外驰也。

【二】【注】发而不由己诚,何由而当!

【疏】以前显得道之士智照光明,此下明丧真之人妄心乖理。

诚,实也。

未曾反照实智而辄妄发迷心,心既不真,故每乖实当也。

【释文】《每发而不当》丁浪反。

尔雅云:每,虽也。

谓虽有发动不中当。

【三】【注】事不居其分内。

【疏】业,事也。

世事撄扰,每入心中,不达违从,故不能舍止。

【四】【注】发由己诚,乃为得也。

【疏】每妄发心,缘逐前境,自谓为得,?更丧真。

【五】【疏】夫人鬼幽显,乃曰殊涂,至于推诚履信,道理无隔。

若彼乖分失真,必招报应,雠怨相感,所以遭诛,则杜伯彭生之类是也。

【释文】《幽闲》音闲。

【六】【注】幽显无愧于心,则独行而不惧。

【疏】幽显二涂,分明无谴,不犯于物,故独行不惧也。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每下有妄字。

"二"高山寺本闲作冥。

券内者,行乎无名【一】;券外者,志乎期费【二】。

行乎无名者,唯庸有光【三】;志乎期费者,唯贾人也【四】,人见其跂,犹之魁然【五】。

与物穷者,物入焉【六】;与物且者,其身之不能容,焉能容人【七】!不能容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八】,兵莫憯于志,镆(金耶)为下【九】;寇莫大于阴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一0】。

非阴阳贼之,心则使之也【一一】。

【一】【注】券,分也。

夫游于分内者,行不由于名。

【疏】券,分也。

无名,道也。

履道而为于分内者,虽行而无名迹也。

【释文】《券内》字又作卷。

徐音劝。

《券分》符问反。

下同。

崔云:券,分明也。

则宜方云反。

【二】【注】有益无益,斯欲损己以为物也。

【疏】期,卒也。

立志矜矫,游心分外,终无成益,卒有费损也。

【释文】《期费》芳贵反。

下同。

广雅云:期,卒也。

费,耗也。

言若存分外而不止者,卒有所费耗也。

◎俞樾曰:案郭象注既言志。

又言期,于义复矣。

释文于义亦不可通。

今案荀子书每用綦字为穷极之义。

王霸篇目欲綦色,耳欲綦声,杨注曰,綦,极也。

亦或作期,议兵篇曰,已期三年,然后民可信也;宥座篇曰,綦三年而百姓往矣。

是期与綦通。

期费者,极费也。

费,谓财用也。

吕览安死篇非爱其费也,高曰:费,财也。

期费之义,与綦色綦声相近,彼谓穷极其声色,此谓穷极其财用也。

故下文曰志乎期费者惟贾人也。

《以为》于伪反。

【三】【注】本有斯光,因而用之。

【疏】庸,用也。

游心无名之道者,其所用智,日有光明也。

【四】【注】虽己所无,犹借彼而贩卖也。

【疏】志求之分外,要期声名而贪损神智者,意唯名利,犹高价贩卖之人。

【释文】《贾人》音古。

【五】【注】夫期费者,人已见其跂矣,而犹自以为安。

【疏】企,危也。

魁,安也,锐情贪取,分外企求,他人见其危乎,犹自以为安稳,愚之至也。

【释文】《人见其跂犹之魁》苦回反,安也。

一云:主也。

《然》谓众人已见其跂求分外而犹自安。

可羞愧之甚也。

◎家世父曰:说文:●,劳也。

人劳则倦。

●内者反观,●外者徇外。

徇外则测量之意多而营度之用广。

测量营度,贾人之术也。

说文:期,会也。

费,散财用也。

玉篇:费,用也。

期费者,约会施用之意。

魁然自大,人见其踑跂以行而不自知。

释文:魁,安也,一曰主也。

似未惬。

郭象注且谓●外而跂者。

穷者诚己而发者也,苟且则苟且相与而已。

志乎期会之谓且,行乎无名。

斯能穷尽其意也。

【六】【注】穷,谓终始。

【疏】舍止之谓也。

物我冥符而穷理尽性者,故为外物之所归依"之"也。

【七】【注】且,谓●外而跂者。

跂者不立,焉能自容!不能自容,焉能容人!人不获容则去也。

【疏】聊与人涉,苟且于浮华,贪利求名,身尚矜企,心灵躁竞,不能自容,何能容物耶!

【释文】《物且》且,始也。

◎俞樾曰:且即苟且之且。

诗东门之枌篇谷旦于差,韩诗旦作且,云:苟且也。

是重言为苟且,单言为且也。

上文与物穷者,郭注穷谓终始,是穷为穷极之义。

苟且与穷极,义正相反也。

释文曰:且,始也。

非是。

《焉》于虔反。

注同。

【八】【注】身且不能容,则虽己非己,况能有亲乎!故尽是他人。

【疏】褊狭不容,则无亲爱;既无亲爱,则尽是他人。

逆忤既多。

雠敌非少,欲求安泰,其可得乎!

【九】【注】夫志之所撄,燋火"疑水"〔凝冰〕"一",故其为兵甚于剑戟也。

【疏】兵戈,锋刃之徒。

镆(金耶),良剑也。

夫憯毒伤害,莫甚乎心。

心志所缘,不疾而速,故其为损害甚于镆(金耶)。

以此校量,剑戟为下。

【释文】《莫憯》七坎反。

广雅云:痛也。

元嘉本作潜。

◎庆藩案憯与惨同。

说文:惨,毒也。

字或作憯。

方言:惨,杀也。

与训毒义相近。

《镆》音莫。

《(金耶)》也嗟反。

镆(金耶),良剑名。

【一0】【疏】寇,敌也。

域心得丧,喜怒战于胸中,其寒凝冰,其热燋火,此阴阳之寇也。

夫勍敌巨寇,犹可逃之,而兵起内心,如何避邪!

【一一】【注】心使气,则阴阳征结于五藏而所在皆阴阳也,故不可逃。

【疏】此非阴阳能贼害于人,但由心有躁竞,故使之然也。

【释文】《五藏》才浪反。

后皆放此。

【校】"一"凝冰二字依宋本及下疏文改。

道通,其分也"一"。

其成也毁也【一】。

所恶乎分者,其分也以备【二】;所以恶乎备者,其有以备【三】。

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四】;出而得,是谓得死【五】。

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六】。

以有形者象无形者而定矣【七】。

【一】【注】成毁无常分而道皆通。

【疏】夫物之受气,各有崖限,妍丑善恶,禀分毁成。

而此谓之成,彼谓之毁,道以通之,无不备足。

【释文】《其分》符问反。

注及下皆同。

一音方云反。

【二】【注】不守其分而求备焉,所以恶分也。

【疏】夫荣辱寿夭,禀自天然,素分之中,反己备足。

分外驰者而求备焉,游心是非之境,恶其所受之分也。

【释文】《所恶》乌路反。

下及注皆同。

【三】【注】本分不备而有以求备,所以恶备也。

若其本分素备,岂恶之哉!【疏】造物已备而嫌恶之,岂知自然先已备矣。

【四】【注】不反守其分内,则其死不久。

【疏】夫出愚惑,妄逐是非之境而不能反本还原者,动之死地,故见为鬼也。

【释文】《故出而不反》谓情识外驰而不反观于内也。

《见其鬼》王云:永沦危殆,资死之术,己行及之,故曰见鬼也。

【五】【注】不出而无得,乃得生。

【疏】其出心逐物,遂其欲情而有所获者,此可谓得死灭之本。

【释文】《出而得是谓得死》若情识外驰以为得者,是曰得死耳,非理也。

【六】【注】已灭其性矣,虽有斯生,何异于鬼!

【疏】迷灭本性,谓身实有,生死不殊,故与鬼为一也。

【释文】《灭而有实鬼之一也》广雅云:灭,殄也,尽也。

实,塞也。

既殄塞纯朴之道而外驰浇薄之境,虽复行尸于世,与鬼何别!故云鬼一也。

【七】【注】虽有斯形,苟能旷然无怀,则生全而形定也。

【疏】象,似也。

虽有斯形,似如无者,即形非有故也。

旷然忘我,故心灵和光而止定也。

【校】"一"高山寺本其分也下有成也二字。

出无本【一】,入无窍【二】。

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三】,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四】。

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五】。

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六】。

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一"而无见其形【七】,是谓天门【八】。

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九】。

有不能以有为有【一0】,必出乎无有【一一】,而无有一无有【一二】。

圣人藏乎是【一三】。

【一】【注】欻然自生,非有本。

【二】【注】欻然自死,非有根。

【疏】出,生也,入,死也。

从无出有,有无根原,自有还无,无乃无窍穴也。

【释文】《出无本入无窍》苦吊反。

出,生也。

入,死也。

本,始也。

窍,孔也。

所以知有形累于无形者,以其出入无本窍故也。

◎家世父曰:郭象以出入为生死。

出入非生死也,以象乎生死者也。

形者,实也,无所处乎其形,故有出;无形之形,所以长也,而更无始终本末之可言,故有入;出入无窍也,而固有实。

天地六合曰宇,宇以言乎其广也;古往今来曰宙,宙以言乎其长也。

出入宇宙之中而无见其形,斯之谓定。

《欻然》训勿反。

【三】【疏】剽,末也,亦原也。

本亦作摽字,今随字读之。

言从无出有,实有此身,推索因由,"意"〔竟〕"二"无处所,自古至今,甚为长远,寻求今古,竟无本末。

【释文】《乎处》昌据反。

下注同。

《有长》丁丈反,增也。

又如字。

下注同。

《本剽》本亦作摽,同。

甫小反。

崔云:末也。

李怖遥反,徐又敷遥反。

下同。

◎卢文弨曰:摽当作标。

【四】【注】言出者自有实耳,其所出无根窍以出之。

【疏】有所出而无窍穴者,以凡观之,谓其有实,其实不有也。

【释文】《有所出》夫生必有所出也。

《而无》此明所出是无也。

既是无矣,何能有所出耶!《窍者有实》既言有窍,窍必有实;求实不得,窍亦无也。

【五】【注】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疏】宇者,四方上下也。

方物之生,谓其有实,寻责宇中,竟无来处。

宇既非矣,处岂有邪!

【释文】《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三苍云:四方上下为宇。

宇虽有实,而无定处可求也。

【六】【注】宙者,有古今之长,而古今之长无极。

【疏】宙者,往古来今也。

时节赊长,谓之今古,推求代序,竟无本末。

宙既无矣,本岂有耶!【释文】《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三苍云:往古来今曰宙。

说文曰:舟舆所极覆为宙。

长,犹增也。

本,始也。

宙虽有增长,亦不知其始末所至者也。

【七】【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无所由,故无所见其形。

【疏】出入,"由"〔犹〕生死也。

谓其出入生死,故有出入之名,推穷性理,竟无出入处所之形而可见也。

【八】【注】天门者,万物之都名也。

谓之天门,犹云众妙之门也。

【疏】天者,自然之谓也;自然者,以无所由为义。

言万有皆无所从,莫测所以,自然为造物之门户也。

【九】【注】死生出入,皆欻然自尔,未有为之者也。

然有聚散隐显,故有出入之名;徒有名耳,竟无出入,门其安在乎?故以无为门。

以无为门,则无门也。

【疏】夫天然之理,造化之门,徒有其名,竟无其实,而一切万物,从此门生,故郭注云以无为门。

以无为门,则无门矣。

【一0】【注】夫有之未生,以何为生乎?故必自有耳,岂有之所能有乎!

【疏】有既有矣,焉能有有?有之未生,谁生其有?推求斯有,竟无有也。

【一一】【注】此所以明有之不能为有而自有耳,非谓无能为有也。

若无能为有,何谓无乎!

【疏】夫已生未生,二俱无有,此有之出乎无有,非谓此无能生有。

无若生有,何谓无乎!

【一二】【注】一无有则遂无矣。

无者遂无,则有自欻生明矣。

【疏】不问百非四句,一切皆无,故谓一无有。

【一三】【注】任其自生而不生生。

【疏】玄德圣人,冥真契理,藏神隐智,其在兹乎!【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入出作出入。

"二"竟字依下句改。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一】。

恶乎至【二】?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弗可以加矣【三】。

其次以为有物矣【四】,将以生为丧也【五】,以死为反也【六】,是以分已【七】。

其次曰始无有,既而有生,生俄而死;以无有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孰知有无死生之一守"一"者,吾与之为友。

【八】是三者虽异,公族也【九】,昭景也,着戴也,甲氏也,着封也,非一也【一0】。

【一】【疏】玄古圣人,得道之士,知与境合,故称为至。

【二】【疏】问至所由,"有"〔用〕何为至?【释文】《恶乎》音乌。

【三】【疏】此显至之体状也。

知既造极,观中皆空,故能用诸有法,未曾有一物者也,可谓精微至极,穷理尽性,虚妙之甚,不复可加矣。

【四】【疏】其次以下,未达真空,而诸万境,用为有物也。

【五】【注】丧其散而之乎聚也。

【释文】《为丧》息浪反。

注同。

【六】【注】还融液也。

【疏】丧,失也。

流俗之人,以生为得,以死为丧。

今欲反于迷情,故以生为丧,以其无也;以死为反,反于空寂;虽未尽于至妙,犹齐于死生。

【释文】《融液》音亦。

【七】【注】虽欲均之,然已分也。

【疏】虽齐死生,犹见死生之异,故从非有而起分别也。

【释文】《以分》方云反。

注同。

【八】【疏】其次以下,心知稍暗,而始本无有,从无有生,俄顷之间,此生彼灭。

故用无为其头,以生为其形体,以死为其尻。

谁能知有无生死之不二而以此修守者,庄生狎而友朋,斯人犹难得也。

【释文】《为尻》苦羔反。

【九】【注】或有而无之,或有而一之,或分而齐之,故谓三也。

此三者,虽有尽与不尽,然俱能无是非于胸中,故谓之公族。

【疏】三者,谓以无为首,以生为体,以死为尻是也。

于一体之中而起此三异,犹如楚家于一姓之上分为三族。

【一0】【注】此四者虽公族,然已非一,则向之三者已复差之。

【疏】昭屈景,楚之公族三姓。

昔屈原为三闾大夫,掌三族三姓,即斯是也。

此中文略,故直言昭景。

王孙公子,长大加冠,故着衣而戴冠也。

各有品秩,咸邪职官,因官赐姓,故甲第氏族也。

功绩既着,封之茅土,枝派分流,故非一也。

犹如一道之中,分为有无生死,种类不同,名实各有异,故引其族以譬也。

【释文】《昭景也着》丁略反,又张虑反。

《戴》本亦作载。

《也甲氏也着》张虑反,久也。

又丁略反。

《封也非一也》一说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

着戴者,谓着冠,世世处楚朝,为众人所戴仰也。

着封者,谓世世处封邑,而光着久也。

昭景甲三姓虽异,论本则同也。

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显戴,皆甲姓显封,虽非一姓,同出公族,喻死生同也。

此两说与注不同,聊出之耳。

◎家世父曰:郭注四者公族,似谓昭景甲氏皆族。

释文一说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

又引崔云,昭景二姓,楚之所显戴,皆甲姓显封。

疑崔说是也。

王逸楚辞注:三闾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

无以甲为氏者。

说文:首,戴也。

尔雅释地:途出其前戴邱。

着戴者,昭景相承为氏也;甲者,日之始也,言始得氏以受封,而后相承为氏也。

同为公族,而所从来固非一矣。

《已复》扶又反。

【校】"一"阙误引文如海本守作宗。

有生,(黑咸)也【一】,披然曰移是【二】。

尝言移是,非所言也。

【三】虽然,不可知者也【四】。

腊者之有膍胲,可散而不可散也;【五】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一"焉【六】,为是举移是。

【七】

【一】【注】直聚气也。

【疏】(黑咸),疵也。

无有此形质而谓之生者,直是聚气成疵(黑咸),非所贵者也。

【释文】《有生(黑咸)》徐于减反。

司马"云"乌簟反,云:黡,有疵也,有疵者,欲披除之。

李乌感反。

字林云:釜底黑也。

【二】【注】既披然而有分,则各是其所是矣"二"。

是无常在,故曰移。

【疏】披,分散也。

夫道无披我而物有是非,是非不定,故分散移徙而不常也。

其移是之状,列在下文。

【释文】《披》普皮反。

《然曰移是》或云:●然聚而生,披然散而死也。

【三】【注】所是之移,已着于言前矣。

【疏】理形是非,故试言耳。

然是非之移,非所言也。

【四】【注】不言其移,则其移不可知,故试言也。

【疏】虽复是非不由于言,而非言无以知是非,故试言是非,一遣于是非。

名不寄言,则不知是非之无是非也。

【五】【注】物各有用。

【疏】腊者,大祭也。

膍,牛百叶也。

胲,备也,亦言是牛蹄也。

腊祭之时,牲牢甚备,至于四肢五藏,并皆陈设。

祭事既讫,方复散之,则以散为是;若其祭未了,则不合散,则以散为不是,是知是与不是,移是无常。

【释文】《腊》力阖反。

《者之有膍》音毗。

司马云:牛百叶也。

本或作●,音毘,獐也。

《胲》古来反,足大指也。

崔云:备也。

案腊者大祭备物,而肴有膍胲,此虽从散,礼应具不可散弃也。

【六】【注】偃,谓屏厕。

【疏】偃,屏厕也。

祭事既竟,斋宫与饮,施设余胙于屋室之中,观看周旋于寝庙之内,饮食既久,应须便僻,故往圊圂而便尿也。

饮食则以寝庙为是,便尿则以圊圂为是,是非无常,竟何定乎?腊者明聚散无恒,观室显处所不定,俱无是非也。

【释文】《其偃》于晚反。

司马郭皆云:屏厕也。

又于建反。

◎庆藩案郭与司马云,偃,屏厕也。

桂馥云:屏当为庰,偃当为晏。

急就篇庰厕清圂粪土壤,颜注:庰,僻偃之名也。

今案桂氏谓屏当为庰,是矣;偃当为晏,颇无所据。

愚谓偃当为匽,周礼宫人为其井"井疑庰之误字。 "匽,郑司农云:匽,路厕也。

燕策宋王铸诸侯之象使侍屏"屏亦庰之讹也。 "匽。

庰匽者,庰厕也。

开元占经引甘氏云:天溷七星在外屏,淮南注:天混,厕也。

屏,所以障天翳也。

《屏厕》步定反,又必领反。

下同。

【七】【注】寝庙则以飨燕,屏厕则以偃溲;当其偃溲,则寝庙之是移于屏厕矣。

故是非之移,一彼一此,谁能常之!故至人因而乘之则均耳。

【释文】《为是》于伪反。

◎家世父曰:有生,尘也;●者,尘之积而留焉者也;则将以死易生,披然曰移是乎!虽然,既有生矣,如膍胲之相附,散之则死,而固不可散也;有生者有死,如寝庙之有偃,相须而成者也;而是曰移是,是以生为扰,以死为归,自见为累者也。

齐生死者,更无是非名实之可言也。

以生为累,固必有己之见存,而乘之以为是非名实,而知愚荣辱之争纷然起矣。

移是者,终有不能移者也,有生之所以为●也。

《溲》所留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张二本偃下有溲字。

"二"世德堂本矣作也。

请常言移是。

是以生为本【一】,以知为师【二】,因以乘是非【三】;果有名实【四】,因以己为质【五】;使人以为己节【六】,因以死偿节【七】。

若然者,以用为知,以不用为愚,以彻为名,以穷为辱【八】。

移是,今"一"之人也【九】,是蜩与学鸠同于同也【一0】。

【一】【注】物之变化,无时非生,生则所在皆本也。

【疏】夫能忘生死者,则无是无非者也,祇为滞生,所以执是也。

必能遣生,是将安寄?故知移是以生为本。

【二】【注】所知虽异,而各师其知。

【三】【注】乘是非者,无是非也。

【疏】因其师知之心,心乘是非之用,岂知师知者颠倒是非"者"无是非乎!

【四】【注】物之名实,果各自有。

【疏】夫物云云,悉皆虚幻,刍狗万象,名实何施!倒置之徒,谓决定有此名实也。

【五】【注】质,主也。

物各谓己是,足"二"以为是非之主。

【疏】质,主也。

妄执名实,遂用己为名实之主而竞是非也。

【六】【注】人皆谓己是,故莫通。

【疏】节者,至操也。

既迷名实,又滞是非,遂使无识之人,坚执虚名以为节操也。

【七】【注】当其所守,非真脱也。

【疏】守是非以成志操,"?"〔确〕乎不拔,期死执之也。

【释文】《因以死偿节》常亮反。

广雅云:偿,报也,复也。

案谓杀身以成名,节成而身死,故曰以死偿节也。

【八】【注】不能随所遇而安之。

【疏】以炫耀为智,晦迹为愚,通彻为荣名,穷塞为耻辱,若然者,岂能一穷通荣辱乎!

【释文】《为知》音智。

【九】【注】玄古之人,无是无非,何移之有!

【疏】夫固执名实,移滞是非,浇季浮伪,今世之人也,岂上古淳和质朴之士乎!

【一0】【注】同共是其所同。

【疏】蜩鷽二虫,以蓬蒿为是。

二虫同是,未为通见,移是之人,斯以类也。

蜩同于鸠,鸠同于蜩,故曰同于同也。

【释文】《蜩》音条。

《学鸠》本或作鷽,音同。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及李张二本今上俱有非字。

"二"赵谏议本足作是。

蹍市人之足,则辞以放骜【一】,兄则以妪【二】,大亲则已矣【三】。

故曰,至礼有不人【四】,至义不物【五】,至知不谋【六】,至仁无亲【七】,至信辟金【八】。

【一】【注】称己脱误以谢之。

【疏】蹍,蹋也,履也。

履蹋市廛之人不相识者之"节""足"脚,则谢云,己傲慢放纵错"杂"误而然,非故为也者。

【释文】《蹍》女展反。

司马李云;蹈也。

广雅云:履也。

◎庆藩案文选马季长长笛赋注引司马云:蹍,女展切,释文漏。

《骜》五报反。

广雅云:妄也。

【二】【注】言妪诩之,无所辞谢。

【疏】蹋着兄弟之足,则妪诩而怜之,不以言愧。

【释文】《妪》于禹反。

注同。

《诩》况甫反。

【三】【注】明恕素足。

【疏】若父蹋子足,则"敏"〔默〕然而已,不复辞费。

故知言辞往来,"者"〔虚〕伪不实。

【四】【注】不人者,视人若己。

视人若己则不相辞谢,斯乃礼之至也。

【疏】自彼两忘,视人若己,不"允"〔见〕人"者"己〔内〕外,何辞谢之有乎!斯至礼也。

【五】【注】各得其宜,则物皆我也。

【疏】物我双遣,妙得其宜,不"却"〔知〕我外有物,何"裁"〔是〕非之有!斯至义〔也〕"一"。

【六】【注】谋而后知,非自然知。

【疏】率性而照,非谋谟而"智"〔知〕,斯至智也。

【七】【注】譬之五藏,未曾相亲,而仁已至矣。

【疏】方之手足,更相御用,无心相为,而相济之功成矣,岂有亲爱于其间哉!

【释文】《未曾》才能反。

【八】【注】金玉者,小信之质耳,至信则除矣。

【疏】辟,除也。

金玉者,〔小〕信之质耳,至信则弃除之矣。

【释文】《辟金》必领反。

除也。

又婢亦反。

【校】"一"也字依上下文补。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一】。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二】。

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谬〕"一"心也【三】。

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四】。

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五】。

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六】。

道者,德之钦也【七】;生者,德之光也【八】;性者,生之质也【九】。

性之动,谓之为【一0】;为之伪,谓之失【一一】。

知者,接也;知者,谟也【一二】;知者之所不知,犹睨也【一三】。

动以不得已之谓德【一四】,动无非我之谓治【一五】,名相反而实相顺也【一六】。

【一】【疏】彻,毁也。

勃,乱也。

"谬"〔缪〕,系缚也。

此略标名,下具显释也。

【释文】《之勃》本又作悖,同。

必妺反。

《之谬》如字。

一本作缪,亡侯反,亦音谬。

《去德》起吕反。

【二】【疏】荣贵、富赡、高显、尊严、声名、利禄,六者乱情志之具也。

【三】【疏】容貌、变动、颜色、辞理、气调、情意,六者绸缪系缚心灵者也。

本亦有作谬字者,解心之谬妄也。

【四】【疏】憎恶、爱欲、欣喜、恚怒、悲哀、欢乐,六者德"家"之患累也。

【释文】《恶欲》乌路反。

《哀乐》音洛。

《累德》劣伪反。

后注同。

【五】【疏】去舍、从就、贪取、施与、知虑、伎能,六者蔽真道也。

【释文】《知能》音智。

【六】【注】荡,动也。

【疏】四六之病,不动荡于胸中,则心神平正,正则安静,静则照明,明则虚通,虚则恬淡无为,应物而无穷也。

【释文】《不荡》本亦作荡,徒党反。

郭云:动也。

又徒浪反,又吐浪反。

【七】【疏】道是所修之法,德是临人之法,重人轻法,故钦仰于道。

◎俞樾曰:说文?部:廞,陈舆服于庭也。

小尔雅广诂:廞,陈也。

此钦字即廞之假字。

盖所以生者为德而陈列之即为道,故曰德之廞也。

汉书哀帝纪注引李斐曰:陈,道也。

是其义矣。

【八】【疏】天地之大德曰生,故生化万物者,盛德之光华也。

【释文】《德之光》一本光字作先。

【九】【疏】质,本也。

自然之性者,是禀生之本也。

【一0】【注】以性自动,故称为耳;此乃真为,非有为也。

【疏】率性而动,分内而为,为而无为,非有为也。

【一一】【疏】感物而动,性之欲〔也。

矫性〕伪情,分外有为,谓之丧道也。

【一二】【疏】夫交接前物,谋谟情事,故谓之知也。

【一三】【注】夫目之能视,非知视而视也;不知视而视,不知知而知耳,所以为自然。

若知而后为。

则知伪也。

【疏】睨,视也。

夫目之张视也,不知所以视而视,〔而〕"二"视有明暗。

心之能知,不知所以知而知,而知有深浅。

"而"目不能视而不可强视,心不能知而不可强知,若有分限,犹如睨也。

【释文】《睨也》鱼计反,又五礼反,视也。

【一四】【注】若得已而动,则为强动者,所以失也。

【疏】夫迫而后动,和而不唱,不得已而用之,可谓盛德也。

◎家世父曰:与物相接而知生焉,因而为之"谨"谋〔谟〕"三"而知名焉。

其所不知,犹将睨视而揣得之。

知之所由成也,道之所由毁也。

动于不得已而一任我之自然,奚以知为哉!

【一五】【注】动而效彼则乱。

【疏】率性而动,不舍我效物,合于正理,故不乱。

【释文】《谓治》直吏反。

【一六】【注】有彼我之名,故反;"各"〔名〕"四"得其实,则顺。

【疏】有彼我是非之名,故名相反;无彼我是非之实,故实相顺也。

【校】"一"谬字依上文及世德堂本改。

"二"而字依下句补。

"三"谋谟二字依上疏文改。

"四"名字依世德堂本改。

羿工乎中微而拙乎使人无己誉【一】。

圣人工乎天而拙乎人【二】。

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三】。

唯虫能虫,唯虫能天【四】。

全人恶天?恶人之天【五】?而况吾天乎人乎【六】!

【一】【注】善中则善取誉矣,理常俱〔也〕"一"。

【疏】羿,古之善射人。

工,巧也。

羿弯弓放矢,工中前物,尽射家之微妙。

既有斯伎,则擅斯名,使己无令誉,不可得也。

【释】《羿》五计反。

徐又户计反。

《中微》丁仲反。

注同。

《己誉》音余。

后章同。

【二】【注】任其自然,天也;有心为之,人也。

【疏】前起譬,此合"谕"〔喻〕也。

圣人妙契自然,功侔造化,使群品日用不知,不显其迹,此诚难也。

故上文云使天下兼忘我难。

【三】【注】工于天,即俍于人矣,谓之全人,全人则圣人也。

【疏】俍,善也。

全人,神人也。

夫巧合天然,善能晦迹,泽及万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谓乎!神人无功,故能之耳。

【释文】《而俍》音良。

崔云:良工也。

又音浪。

【四】【注】能还守虫,即是能天。

【疏】鸟飞兽走,能虫也;蛛网蜣丸,能天也。

皆禀之造物,岂仿效之所致哉!【释文】《唯虫》一本唯作虽,下句亦尔。

言虫自能为虫者,天也。

◎家世父曰:能天者,不知所谓天。

若知有天,则非天矣。

"令"〔全〕"二"人恶知天?恶知人之天?天"也"〔者〕吾心自适之趣,全人初未尝辨而知之,岂吾心所能自喻乎!恶当为汪胡切,与乌同,释文乌路反者误。

◎庆藩案两唯字当从释文作虽。

唯,古或借作虽。

诗大雅抑篇女虽湛乐从,言女唯湛乐之从也。

"书无逸惟耽乐之从。 "管子君臣篇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言唯有明君能之也。

【五】【疏】夫全德之人,神功不测,岂嫌己之素分而恶人之所禀哉?盖不然〔乎〕,率顺其天然而已矣。

【释文】《恶天》乌路反。

下同。

【六】【注】都不知而任之,斯"而"〔所〕"三"谓工乎天。

【疏】天乎人乎,不见人天之异,都任之也。

前自遣天人美恶,犹有天人。

此句混一天人,不见天人之异也。

吾者,论主假自称也。

【校】"一"也字依王叔岷说补。

"二"全字依正文改。

"三"所字依王叔岷说改。

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威也【一】;以天下为之笼,则雀无所逃【二】。

是故汤以胞"一"人笼伊尹,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

【三】是故非以其所好笼之而可得者,无有也【四】。

【一】【注】威以取物,物必逃之。

【疏】假有一雀,羿善射,射必得之。

此以威猛,"猛"非由德慧,故所获者少,所逃者多。

以威御世,其义亦尔。

【释文】《威也》崔本作或也。

【二】【注】天下之物,各有所好,所好各得,则逃将安"在"〔往〕!【疏】大道旷荡,无不制围,故以天地为笼,则雀无逃处。

是知以威取物,深乖大造。

【释文】《之笼》力东反。

《所好》呼报反。

下及注文同。

【三】【疏】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能调鼎,负玉鼎以干汤。

汤知其贤也,又顺其性,故以庖厨而笼之。

百里奚没狄,狄人爱羊皮,秦穆公以五色羊皮而赎之。

又云百里奚好着五色羊皮裘,号曰五羖大夫。

而汤圣穆贤,俱能好士,故得此二人,用为良"佑"〔佐〕,皆顺其本性,所以笼之。

【释文】《汤以胞》本又作庖,白交反。

◎卢文弨曰:案胞与庖通。

礼记祭统辉胞翟阍注:胞者,肉吏之贱者也。

《人笼伊尹》伊尹好厨,故汤用为庖人也。

《秦穆公以五羊之皮笼百里奚》百里奚好秦而拘于宛,故秦穆公以五羊皮赎之于楚也。

或云:百里好五色皮裘,故因其所好也。

【四】【疏】顺其所好,则天下无难;逆其本性而牢笼得者,未之有也。

【校】"一"赵谏议本胞作庖。

介者拸画,外非誉也【一】;胥靡登高而不惧,遗死生也【二】。

夫复謵不馈而忘人【三】,忘人,因以为天人矣【四】。

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五】。

出怒不怒,则怒出于不怒矣;出为无为,则为出于无为矣【六】。

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有为也。

欲当则缘于不得已,不得已之类,圣人之道。

【七】

【一】【注】画,所以饰容貌也。

刖者之貌既以亏残,则不复以好丑在怀,故拸而弃之。

【疏】介,刖也。

拸,去也。

画,装也。

装严服饰,本为容仪。

残刖之人,形貌残损,至于非誉荣辱,无复在怀,故拸而弃之。

【释文】《介》音界。

郭云:刖也。

又古黠反。

广雅云:独也。

崔本作兀。

《拸画》敕纸反,又音他,又与纸反。

本亦作移。

司马云:画,饰容之具;无足,故不复爱之。

一云:移,离也。

崔云:移画,不拘法度也。

◎俞樾曰:郭注曰,画,所以饰容貌也,刖者之貌既以亏残,则不复以好丑在怀,故拸而弃之。

然云外非誉,似不当以容貌言。

崔云,拸画,不拘法度也。

当从之。

汉书司马相如传痑以陆离,师古注曰:痑,自放纵也。

即此拸字之义。

桓六年谷梁传以其画我,公羊传作化我,何休注曰:行过无礼谓之化。

即此画字之义。

盖人既刖足,不自顾惜,非誉皆所不计,故不拘法度也。

《不复》扶又反。

【二】【注】无赖于生,故不畏死。

【疏】胥靡,徒役之人也。

千金之子固贵其身,仆隶之人不重其命,既不矜惜,故登危而不怖惧也。

【释文】《胥靡》司马云:刑徒人也。

一云:癃人也。

崔云:腐刑也。

【三】【注】不识人之所惜。

【疏】馈,本亦有作愧字者,随字读之。

夫复于本性,胥以成之,既不舍己效人,遂弃忘于愧谢,斯忘于人伦之道也。

譬之手足,方诸服用,更相御用,岂谢赖于其间哉!【释文】《夫复》音服,徐扶又反。

《謵》音习。

《不馈》其愧反。

广雅云:遗也。

一音愧。

元嘉本作愧。

《而忘人》复者,温复之谓也。

謵,翫也。

夫人玩习者,虽复小事,皆所至惜。

今温复人之所习,既得之矣,而不还归以馈遗之,此至愚不获人之所习者也。

无复相为之情,故曰忘人。

◎家世父曰:非誉,通作毁誉言。

此言毁其陋也。

外非誉,遗死生,忘己者也;复謵不馈,忘人者也。

说文:詟,失气言。

謵,言〔謵〕詟"謵""一"也。

复謵,谓人语言慑伏以下我而我报之。

郑康成士虞礼注:馈,犹归也,以物与神及人皆言馈。

以物与人曰馈,以言语饷人亦曰馈。

复謵不馈,忘贵贱也。

忘人忘己,则同乎天和矣。

释文谓音习,玩也,误。

【四】【注】无人之情,则自然为天人。

【疏】率其天道之性,忘于人道之情,因合于自然之理也。

【五】【注】彼形残胥靡而犹同乎天和,况天和之自然乎!

【疏】同乎天和,忘于逆顺,故恭敬之而不喜,侮慢之而不怒也。

【释文】《侮之》亡甫反。

【六】【注】此故是无不能生有有不能为生之意也。

【疏】夫能出怒出为者,不为不怒者也,是以从不怒不为出。

故知为本无为,怒本不怒,能体斯趣,故侮之而不怒也。

【七】【注】平气则静,理足顺心则神功至,缘于不得已则所为皆当。

故圣人以斯为道,岂求无为于恍惚之外哉!

【疏】缘,顺也。

夫欲静攀援,必须调乎志气,神功变化,莫先委顺心灵;和混有为之中而欲当于理者,又须顺于不得止。

不得止者,感而后应,分内之事也。

如斯之例,圣人所以用为正道也。

【校】"一"謵詟二字原误倒,依说文改。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