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外篇达生第十九【一】
【一】【释文】以义名篇。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一】;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一"之所无柰何【二】。
养形必先之以"二"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三】;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四】。
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五】。
悲夫!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六】而养形果不足以存生【七】,则世奚足为哉【八】!虽不足为而不可不为者,其为不免矣【九】。
【一】【注】生之所无以为者,分外物也。
【释文】《达生》达,畅也,通也。
广雅云:生,出也。
【二】【注】知之所无柰何者,命表事也。
【疏】夫人之生也,各有素分,形之妍丑,命之修短,及贫富贵贱,愚智穷通,一豪已上,无非命也。
故达"生"于性命之士,性灵明照,终不贪于分外,为己事务也,一生命之所钟者,皆智虑之所无柰之何也。
【三】【注】知止其分,物称其生,生斯足矣,有余则伤。
【疏】物者,谓资货衣食,旦夕所须。
夫颐养身形,先须用物;而物有分限,不可无涯。
故凡鄙之徒,积聚有余而养卫不足者,世有之矣。
【释文】《物称》尺证反。
【四】【注】守形"太"〔大〕"三"甚,故生亡也。
【疏】既有此浮生,而不能离形遗智,爱形大甚,亡失全生之道也。
如此之类,世有之矣。
【释文】《无离》力智反,下同。
《大甚》音泰。
【五】【注】非我所制,则无为有怀于其闲。
【疏】生死去来,委之造物,妙达斯原,故无所恶。
【六】【注】故弥养之而弥失之。
【疏】夫寿夭去来,非己所制。
而世俗之人,不悟斯理,贪多资货,厚养其身,妄谓足以存生,深可悲叹。
【七】【注】养之弥厚,则死地弥至。
【疏】厚养其形,弥速其死,故决定不足以存生。
【八】【注】莫若放而任之。
【疏】夫驰逐物境,本为资生。
生既非养所存,故知世闲物务,何足为也!
【九】【注】性分各自为者,皆在至理中来,故不可免也,是以善养生者,从而任之。
【疏】分外之事,不足为也;分内之事,不可不为也。
夫目见耳听足行心知者,禀之性理,虽为无为,故不务免也。
【校】"一"弘明集正诬论引知作命。
"二"世德堂本无以字。
"三"大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
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
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一】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二】。
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三】。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四】,合则成体,散则成始【五】。
形精不亏,是谓能移【六】;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七】。
【一】【注】更生者,日新之谓也。
付之日新,则性命尽矣。
【疏】几,尽也。
更生,日新也。
夫欲有为养形者,无过弃却世闲分外之事。
弃世则无忧累,无忧累则合于正真平等之道,平正则冥于日新之变,故能尽道之玄妙。
【释文】《则几》徐其依反。
【二】【注】所以遗弃之。
【疏】人世虚无,何足捐弃?生涯空幻,何足遗忘?故弃世事则形逸而不劳,遗生涯则神凝而不损也。
【三】【注】俱不为也。
【疏】夫形全不扰,故能保完天命;精固不亏,所以复本还原;形神全固,故与玄天之德为一。
【四】【注】无所偏为,故能子万物。
【疏】夫二仪无心而生化万物,故与天地合德者,群生之父母。
【五】【注】所在皆成,无常处。
【疏】夫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反于未生之始。
◎家世父曰:合者,息之机也,消之渐也;散则复反而归其本,而机又于是息焉,故曰成始。
终则有始,天行也,所以能移,不主故常以成其大常也。
【释文】《常处》昌虑反。
【六】【注】与化俱也。
【疏】移者,迁转之谓也。
夫不劳于形,不亏其精者,故能随变任化而与物俱迁也。
【七】【注】还辅其自然也。
【疏】相,助也。
夫遣之又遣,乃曰精之又精,是以反本还元,辅于自然之道也。
【释文】《相天》息亮反。
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行不窒【一】,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二】。 请问何以至于此【三】?"
【一】【注】其心虚,故能御群实。
【疏】古人称师曰子,亦是有德之嘉名。
具斯二义,故曰子列子,即列御寇也。
〔关尹〕,姓尹,名喜,字公度,为函谷关令,故曰关令尹真人;是老子弟子,怀道抱德,故御寇询之也。
窒,塞也。
夫至极圣人,和光匿耀,潜伏行世,混迹同尘,不为物境障碍,故等虚室,空而无塞。
本亦作空字。
【释文】《关尹》李云:关令尹喜也。
《不窒》珍悉反。
【二】【注】至适,故无不可耳,非物往可之。
【疏】冥于寒暑,故火不能灾;一于高卑,故心不恐惧。
【释文】《蹈火》徒报反。
【三】【疏】总结前问意也。
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一】。 居,予语女【二】!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物与物何以相远【三】?夫奚足以至乎先?是色"一"而已【四】。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五】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二"焉【六】!彼将处乎不淫之度【七】,而藏乎无端之纪【八】,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九】,壹其性【一0】,养其气【一一】,合其德【一二】,以通乎物之所造【一三】。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郄,物奚自入焉【一四】!
【一】【疏】夫不为外物侵伤者,乃是保守纯和之气,养于恬淡之心而致之也,非关运役心智,分别巧诈,勇决果敢而得之。 【释文】《非知》音智。 《之列》音例。 本或作例。 【二】【疏】命御寇令复坐,我告女至言也。 【释文】《予语》鱼据反。 《女》音汝。 后同。 【三】【注】唯无心者独远耳。 【释文】《相远》于万反。 【四】【注】同是形色之物耳,未足以相先也。 【疏】夫形貌声色,可见闻者,皆为物也。 "二"〔而〕彼俱物,何足以远,亦何足以先至乎?俱是声色故也。 唯当非色非声,绝视绝听者,故能超貌象之外,在万物之先也。 【五】【注】常游于极。 【疏】夫不色不形,故能造形色者也;无变无化,故能变化于万物者也。 是以群有从造化而受形,任变化之妙本。 【六】【注】夫至极者,非物所制。 【疏】夫得造化之深根,自然之妙本,而穷理尽性者,世间万物,何得止而控驭焉!故当独往独来,出没自在,乘正御辩,于何待焉!【释文】《焉得》于虔反。 【七】【注】止于所受之分。 【疏】彼之得道圣人,方将处心虚淡,其度量弘博,终不滞于世闲。 【八】【注】冥然与变化日新。 【疏】大道无端无绪,不始不终,即用此混沌而为纪纲,故圣人藏心晦迹于恍惚之乡也。 【九】【注】终始者,物之极。 【疏】夫物所始终,谓造化也。 言生死始终,皆是造化,物固以终始为造化也。 而圣人放任乎自然之境,遨游乎造化之场。 【一0】【注】饰则二矣。 【疏】率性而动,故不二也。 【一一】【注】不以心使之。 【疏】吐纳虚夷,故爱养元气。 【一二】【注】不以物离性。 【疏】抱一不离,故常与玄德冥合也。 【一三】【注】万物皆造于自尔。 【疏】物之所造,自然也。 既一性合德,与物相应,故能达至道之原,通自然之本。 【一四】【疏】是者,指斥以前圣人也。 自,从也。 若是者,其保守自然之道,全而不亏,其心神凝照,曾无闲郄,故世俗事物,何从而入于灵府哉! 【释文】《无郄》去逆反。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色上有形字。 "二"阙误引张君房本止作正。
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 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慑。 【一】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二】,而况得全于天乎【三】?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四】。 复雠者不折镆干【五】,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六】,是以天下平均【七】。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八】。
【一】【疏】自此已下,凡有三譬,以况圣人任独无心。 一者醉人,二者利剑,三者飘瓦,此则是初。 夫醉人乘车,忽然颠坠,虽复困疾,必当不死。 其谓心无缘虑,神照凝全,既而乘坠不知,死生不"人"〔入〕,是故遻于外物而情无慑惧。 【释文】《之坠》字或作队,同。 直类反。 后皆同。 ◎家世父曰:始守乎气而终养乎神,道家所谓炼气归神也。 《乘亦》音绳,又绳证反。 《遻》音悟,郭音愕。 尔雅云:遻,忤也。 郭注云:谓干触。 ◎卢文弨曰:今本作?。 《不慑》之涉反,惧也。 李郭音习。 【二】【注】醉故失其所知耳,非自然无心者也。 【三】【疏】彼之醉人,因于困酒,犹得暂时凝淡,不为物伤,而况德全圣人,冥于自然之道者乎!物莫之伤,故其宜矣。 【四】【注】不窥性分之外,故曰藏。 【疏】夫圣人照等三光,智周万物,藏光塞智于自然之境,故物莫之伤矣。 【五】【注】夫干将镆(金耶),虽与雠为用,然报雠者不事折之,以其无心。 【疏】此第二"谕"〔喻〕"一"也。 干将镆(金耶),并古之良剑。 虽用剑杀害,因以结雠,而报雠之人,终不瞋怒此剑而折之也,其为无心,故物莫之害也。 【释文】《镆》音莫。 本亦作莫。 《干》李云:镆耶干将,皆古之利剑名。 吴越春秋云:吴王阖闾使干将造剑,剑有二状,一曰干将,二曰镆耶。 镆耶,干将妻名也。 【六】【注】飘落之瓦,虽复中人,人莫之怨者,由其无情。 【疏】飘落之瓦,偶尔伤人,虽忮逆褊心之夫,终不怨恨,为瓦是无心之物。 此第三"谕"〔喻〕也。 【释文】《忮心》之豉反,郭、李音支。 害也。 字书云:佷也。 《飘瓦》匹遥反,郭李云:落也。 《虽复》扶又反。 下章同。 《中人》丁仲反。 【七】【注】凡不平者,由有情。 【八】【注】无情之道大矣。 【疏】夫海内清平,遐荒静息,野无攻战之乱,朝无杀戮之刑者,盖由此无为之道,无心圣人,故致之也。 是知无心之义大矣。 【校】"一"喻谕古字通,但比喻字疏文前皆作喻。
不开人之天"一",而开天之天【一】,开天者德生【二】,开人者贼生【三】。 不厌其天,不忽于人【四】,民几乎以其真【五】!"
【一】【注】不虑而知,开天也;知而后感,开人也。
然则开天者,性之动也;开人者,知之用也。
【疏】郭注云:不虑而知,开天者也;知而后感,开人者也。
然则开天者,性之动;开人者,知之用。
郭得之矣,无劳更释。
【二】【注】性动者,遇物而当足则忘余,斯德生也。
【三】【注】知用者,从感而求,?"二"而不已,斯贼生也。
【疏】夫率性而动,动而常寂,故德生也。
运智御世,为害极深,故贼生也。
老经云,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也。
【四】【注】任其天性而动,则人理亦自全矣。
【疏】常用自然之性,不厌天者也;任智自照于物,斯不忽人者也。
【释文】《不厌》李于艳反,徐于瞻反。
【五】【注】民之所患,伪之所生,常在于知用,不在于性动也。
【疏】几,尽也。
因天任人,性动智用,既而人天无别,知用不殊,是以率土尽真,苍生无伪者也。
【释文】《几乎》音机,或音祈。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天作人。
"二"世德堂本?作劝。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一】。
【一】【疏】痀偻,老人曲腰之貌。
承蜩,取蝉也。
掇,拾也。
孔子聘楚,行出林籁之中,遇老公以竿承蝉,如俯拾地芥,一无遗也。
【释文】《痀》郭于禹反,李徐居具反,又其禹反。
《偻》郭音缕,李徐良付反。
《承》一本作美。
◎庆藩案承读为拯,"说文作●。 "拯,谓引取之也。
艮六二不拯其随,虞翻曰:拯,取也。
释文拯作承,"通志堂〔本〕改承为拯。 "云音拯救之拯。
"复"〔涣〕"一"初六用拯马壮吉,释文:子夏"拯"作●;●,取也。
列子黄帝篇使弟子并流而承之,释文承音拯,引方言出溺为承。
"今方言作拯。 "宣十二年左传曰,目于眢井而拯之,释文拯作承,云音拯。
皆引取之义也。
《蜩》音条,蝉也。
《犹掇》丁活反,拾也。
【校】"一"涣字依易释文改。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一】。 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二】;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三】;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四】。 吾处身也,若厥"一"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五】;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六】。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七】!"
【一】【疏】怪其巧妙一至于斯,故问其方。
答云有道也。
【二】【注】累二丸于竿头,是用手之停审也。
故"二"其承蜩,所失者不过锱铢之闲也。
【疏】锱铢,称两之微数也。
初学承蜩,时经半岁,运手停审,故所失不多。
【释文】《五六月》司马云:粘蝉时也。
《累丸》劣彼反。
下同。
司马云:谓累之于竿头也。
◎庆藩案列子释文引司马云:累垸,谓累丸于竿头也。
与释文小异。
《者锱》侧其反。
《铢》音殊。
【三】【注】所失愈"多"〔少〕"三"。
【疏】时节"犹"〔尤〕久,累丸"征"〔增〕多,所承之蜩十失其一也。
【四】【注】停审之至,故乃无所复失。
【疏】累五丸于竿头,一无坠落,停审之意,遂到于斯,是以承蜩蝉犹如俯拾。
【五】【注】不动之至。
【疏】拘,谓斫残枯树枝也。
执,用也。
我安处身心,犹如枯树,用臂执竿,若槁木之枝,凝寂停审,不动之至。
斯言有道,此之谓也。
【释文】《若厥》本或作橛,同。
其月反。
《株》音诛。
《拘》其俱反,郭音俱。
李云:厥,竖也,竖若株拘也。
◎卢文弨曰:也字未刻,依宋本补。
◎家世父曰:列子黄帝篇作若橛株驹,注云:株驹,断木也。
山海经海内经,"达"〔建〕"四"木有九欘,下有九枸。
郭璞注:欘,枝回曲也,枸,根盘错也。
说文:株,木根也。
徐铉曰:在土曰根,在土上曰株。
株枸者,近根盘错处;厥者,断木为杙也。
身若断株,臂若槁木之枝,皆坚实不动之意。
《若槁》苦老反。
【六】【疏】二仪极大,万物甚多,而运智用心,唯在蜩翼,蜩翼之外,无他缘虑也。
【七】【注】遗彼故得此。
【疏】反侧,犹变动也。
外息攀缘,内心凝静,万物虽众,不夺蜩翼之知,是以事同拾芥,何为不得也!
【校】"一"赵谏议本作橛。
"二"世德堂本无故字。
"三"少字依世德堂本改。
"四"建字依山海经原文改。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一】"
【一】【疏】夫运心用志,凝静不离,故累丸乘蜩,妙凝神鬼。
而尼父勉勖门人,故云痀偻丈人之谓也。
【释文】《不分》如字。
◎俞樾曰:凝当作疑。
下文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即此所谓乃疑于神也。
列子黄帝篇正作疑,张湛注曰:意专则与神相似者也。
可据以订正。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一】。 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曰:‘可。 善游者数能【二】。 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三】。 ’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
【一】【疏】觞深,渊名也。
其状似杯,因以为名,在宋国也。
津人,谓津济之人也。
操,捉也。
颜回尝经行李,济渡斯渊,而津人操舟,甚有方便,其便辟机巧,妙若神鬼,颜回怪之,故问夫子。
【释文】《操舟》七曹反。
下章同。
【二】【注】言物虽有性,亦须数习而后能耳。
【疏】颜回问:"可学否?"答曰:"好游涉者,数习则能。"
夫物虽禀之自然,亦有习以成性者。
【释文】《数能》音朔。
注、下同。
【三】【注】没人,谓能鹜没于水底。
【疏】注云,谓鹜没水底。
鹜,鸭子也。
谓津人便水,没入水下,犹如鸭鸟没水,因而捉舟。
【释文】《鹜》音木,鸭也。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一】。 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二】。 覆却万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三】,恶往而不暇【四】!以瓦注"一"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惛【五】。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则重外也。 凡外重者内拙【六】。"
【一】【注】习以成性,遂若自然。
【疏】好游于水,数习故能,心无忌惮,忘水者也。
【二】【注】视渊若陵,故视舟之覆于渊,犹车之却退于阪也。
【疏】好水数游,习以成性,遂使顾视渊潭,犹如陵陆,假令舟之颠覆,亦如车之却退于阪。
【释文】《之覆》芳服反。
注、下同。
《犹其车却也》元嘉本无车字。
【三】【注】覆却虽多而犹不以经怀,以其性便故也。
【疏】舍,犹心中也。
随舟进退,方便万端,陈在目前,不关怀抱。
既"不"〔能〕忘水,岂复劳心!◎俞樾曰:万下脱物字。
此本以覆却万物为句,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为句。
方者,并也。
方之本义为两舟相并,故方有并义。
荀子致仕篇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杨倞曰:方起,并起。
汉书杨雄传虽方征侨与偓佺兮,师古注曰:方,谓并行也。
皆其证也。
方陈乎前,谓万物并陈乎前也。
今上句脱物字,而以方字属上读,则所谓陈前者,果何指欤?郭注曰:覆却虽多,而犹不以"轻"〔经〕怀,是其所据本有物字。
盖正文是万物,故以多言,若如今本作万方,当以广大言,不当以多言也。
列子黄帝篇正作覆却万物方陈乎前而不得入其舍,可据以订正。
【四】【注】所遇皆闲暇也。
【疏】率性操舟,任真游水,心无矜系,何往不闲!岂唯操舟,学道亦尔,但能忘遣,即是达生。
【释文】《恶往》音乌。
《闲暇》音闲。
【五】【注】所要愈重,则其心愈矜也。
【疏】注,射也。
用瓦器贱物而戏赌射者,既心无矜惜,故巧而中也。
以钩带赌者,以其物稍贵,恐不中垛,故心生怖惧而不着也。
用黄金赌者,既是极贵之物,矜而惜之,故心智昏乱而不中也。
是以津人以忘遣故若神,射者以矜物故昏乱。
是以矜之则拙,忘之则巧,勖诸学者,幸志之焉。
【释文】《瓦注》之树反。
李云:击也。
《惮》徒丹反,又音丹,又丈旦反。
忌恶也。
一曰难也。
《(歹昏)》武典反,又音昏,又音门。
本亦作●。
说文云:●,瞀也。
元嘉本作昏。
◎卢文弨曰:今本●作●,旧瞀也作矜也,讹。
今据本书改正。
◎庆藩案●,速也。
又吕览去尤篇以黄金殶者殆。
殆,疑也,"见襄四年公羊传注。 "亦迷惑之意。
黄金殶者之殶不别见。
吕览高注亦云无考。
列子黄帝篇以瓦抠者●,淮南说林训以金鉒者跂,并袭庄子而不作殶字。
《所要》一遥反。
【六】【注】夫欲养生全内者,其唯无所矜重也。
【疏】夫射者之心,巧拙无二,为重于外物,故心有所矜,只为贵重黄金,故内心昏拙,岂唯在射,万事亦然。
【校】"一"阙误云:吕览注作殶,余同。
田开之见周威公。
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一】,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二】?"
【一】【注】学生者务中适。
【释文】《田开之》李云:开之,其名也。
《周威公》崔本作周威公灶。
◎俞樾曰:史记周本纪"孝"〔考〕"一"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
桓公卒,子威公代立。
此周威公殆即其人乎?索隐: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威公之子;东周?公名班,而威公之名不传。
崔本可补史阙。
《祝肾》上之六反,下市轸反。
字又作紧,音同。
本或作贤。
《学生》司马云:学养生之道也。
《务中》丁仲反。
下章注而中适同。
【二】【疏】姓田,名开之,学道之人。
姓祝,名肾,怀道者也。
周公之胤,莫显其名,食采于周,谥曰威也。
素闻祝肾学养生之道,开之既从游学,未知何所闻乎?有此咨疑,庶禀其术。
【释文】《吾子与祝肾游》司马本以吾子属上句,更云子与祝肾游。
【校】"一"考字依俞楼杂纂改。
田开之曰:"开之操拔篲以侍门庭,亦何闻于夫子【一】!"
【一】【疏】开之谓祝肾为夫子。
拔篲,扫帚也。
言我操提扫帚,参侍门户,洒扫庭前而已,亦何敢辄问先生之道乎!古人事师,皆拥篲以充役也。
【释文】《操》七曹反。
《拔》蒲末反,徐甫末反。
李云:把也。
《篲》似岁反,徐以醉反,郭"矛"〔予〕"一"税反,李寻恚反,信醉反,或苏忽反。
帚也。
◎卢文弨曰:信醉上脱又字。
《亦何闻于夫子》绝句。
【校】"一"予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
威公曰:"田子无让,寡人愿闻之【一】。"
【一】【疏】让,犹谦也。
养生之道,寡人愿闻,幸请指陈,不劳谦逊。
开之曰:"闻之夫子曰:‘善养生者,若牧羊然,视其后者而鞭之【一】。 ’"
【一】【疏】我承祝肾之说,养生譬之牧羊,鞭其后者,令其折中。
【释文】《而鞭》如字。
崔本作●,云:匿也;视其羸瘦在后者,匿着牢中养之也。
◎家世父曰:崔说非也。
鞭其后,则前者于于然行矣。
注视其后而前者不劳也,谨持其终者也。
郭象注鞭其后者去其不及也,亦误。
威公曰:"何谓也【一】?"
【一】【疏】未悟田开之言,故更发疑问。
田开之曰:"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遇饿虎,饿虎杀而食之【一】。 有张毅者,高"一"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二】。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三】。"
【一】【疏】姓单名豹,鲁之隐者也。
岩居饮水,不争名利,虽复年齿长老而形色不衰,久处山林,忽遭饿虎所食。
【释文】《单豹》音善。
李云:单豹,隐人姓名也。
《而水饮》元嘉本作饮水。
【二】【疏】姓张名毅,亦鲁人也。
高门,富贵之家也。
县薄,垂帘也。
言张毅是流俗之人,追奔世利,高门甲第,朱户垂帘,莫不驰骤参谒,趋走庆吊,形劳神弱,困而不休,于是内热发背而死。
【释文】《县》音玄。
《薄》司马云:帘也。
《无不走也》司马云:走,至也;言无不至门奉富贵也。
李云:走,往也。
◎俞樾曰:无不走也,语意未明。
司马云,走,至也,言无不至门奉富贵也,亦殊迂曲。
走乃趣之坏字。
文选幽通赋李注引此文曰: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趣义也。
字正作趣,但衍义字耳。
吕览必已篇曰,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高注曰:过之必趋。
淮南人闲篇曰,张毅好恭,过宫室廊庙必趋,见门闾聚众必下,厮徒马圉,皆与伉礼,然不终其寿,内热而死。
其义更明。
庄子文不●,故学者莫得其解。
【三】【注】夫守一方之事至于过理者,不及于会通之适也。
鞭其后者,去其不及也。
【疏】单豹寡欲清虚,养其内德而虎食其外。
张毅交游世贵,养其形骸而病攻其内以死。
此二子各滞一边,未为折中,故并不鞭其后也。
【释文】《去其》起吕反。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高上有见字。
仲尼曰:"无入而藏【一】,无出而阳【二】,柴立其中央【三】。 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四】。 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五】!人之所取"一"畏者,衽席之上,饮食之闲;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六】。"
【一】【注】藏既内矣,而又入之,此过于入也。
【疏】注云,入既入矣,而又藏之。
偏滞于处,此单豹也。
【二】【注】阳既外矣,而又出之,是过于出也。
【疏】阳,显也。
出既出矣,而又显之。
偏滞于出,此张毅也。
【三】【注】若槁木之无心而中适,是立也。
【疏】柴,木也。
不滞于出,不滞于处,出处双遣,如槁木之无情,妙舍二边,而独立于一中之道。
【四】【注】名极而实当也。
【疏】夫因名诠理,从理生名。
若得已前三句语意者,则理穷而名极者也。
亦言:得此三者名为证至极之人也。
【五】【疏】涂,道路也。
夫路有劫贼,险难可畏,十人同行,一人被杀,则亲情相戒,不敢轻行,强盛卒伍,多结徒伴,斟量平安,然后敢去。
岂不知全身远害乎!
【释文】《畏涂》司马云:阻险道可畏惧者也。
《卒徒》子忽反。
《亦知》音智。
【六】【注】十杀一耳,便大畏之;至于色欲之害,动皆之死地而莫不冒之,斯过之甚也。
【疏】衽,衣服也。
夫涂路患难,十杀其一,犹相戒慎,不敢轻行。
况饮食之间,不能将节,衽席之上,恣其淫荡,动之死地,万无一全。
举世皆然,深为罪过。
【释文】《衽》而甚反,徐而鸩反。
李云:卧衣也。
郑注礼记云:卧席也。
《动皆之死地》一本无地字。
《不冒》音墨。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取作最。
祝宗人元端以临牢策,说彘【一】曰:"汝奚恶死?吾将三月豢"一"汝,十日戒,三日齐,藉白茅,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则汝为之乎【二】?"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策之中,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
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二"异彘者何也?【三】
【一】【疏】祝,祝史也,如今太宰六祝官也。
元端,衣冠。
筴,圈也。
彘,猪也。
夫飨祭宗庙,必有祝史,具于元端冠服,执版而祭鬼神。
未祭之间,临圈说彘。
说彘之文,在于下也。
【释文】《牢策》初革反。
李云:牢,豕室也。
策,木栏也。
《说》如字,又始锐反。
《彘》直例反。
本亦作豕。
【二】【疏】(牛豢),养也。
俎,盛肉器也,谓雕饰之俎也。
说彘曰:"汝何须好生而恶死乎?我将养汝以好食,齐戒以洁清,藉神坐以白茅,置汝身于俎上,如此相待,岂不欲为之乎?"
【释文】《奚恶》乌路反。
《(牛豢)》音患。
司马云:养也。
本亦作牺。
《日齐》侧皆反。
后章同。
《藉》在夜反,又在亦反。
《尻》苦羔反。
《雕俎》庄吕反。
画饰之俎也。
【三】【注】欲赡则身亡,理常俱耳,不闲"三"人兽也。
【疏】措,置也。
腞,画饰也;楯,策车也;谓画輀车也。
聚偻,棺椁也。
为彘谋者,不如置之圈内,食之糟,不用白茅,无劳雕俎;自为谋,则苟且生时有乘轩戴冕之尊,死则置于棺中,载于楯车之上,则欲得为之。
为彘谋则去白茅雕俎,自为谋则取于轩冕楯车,而异彘者何也?此盖颠倒愚痴,非达生之性也。
【释文】《为彘》于伪反。
下自为、为彘同。
《食以》音嗣。
《》音康。
《糟》音遭。
《错之》七故反,置也。
又如字。
本又作措。
《腞》音直转反,又敕转反。
《楯》食准反,徐敕荀反,李敕准反。
司马云:腞,犹篆也。
楯,犹案也。
《聚偻》力主反。
司马云: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
一云:聚偻,棺椁也。
一云:聚当作菆,才官反;偻当作蒌,力久反;谓殡于菆涂蒌翣之中。
◎王念孙曰:释文引司马云,腞犹篆也,楯犹案也,"娶"〔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
一云,"娶"〔聚〕偻,棺椁也。
一云:"娶"〔聚〕当作菆,偻当作蒌,谓殡于菆涂蒌翣之中。
案腞读为辁,谓载柩车也。
杂记载以輲车,郑注曰:輲读为辁。
"释文:辁,市专反,又市转反。 "士丧礼记〔下篇〕"四"注曰:载柩车。
周礼谓之蜃车,杂记谓之团,或作辁,或作槫,声读皆相附耳。
其车之轝状如床,中央有辕,前后出,设前后辂。
轝上有四周,下则前后有轴,以辁为轮。
许叔重说,有辐曰轮,无辐曰辁。
辁,輲,槫,团,并字异而义同,此作腞,义亦同也。
楯读为輴,亦谓载柩车也。
檀弓曰:天子之殡也,菆涂龙輴以椁。
又曰: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
丧大记曰:君殡用輴,郑注曰:天子之殡,居棺以龙輴,诸侯輴不画龙,大夫废輴。
士丧礼下篇注曰:輁\,状如长床,穿桯,前后着金而关轴焉,大夫诸侯以上有四周,谓之輴。
"此谓朝庙时所用。 "輴与楯,古字通。
杂记注曰,载柩以楯,是其证也。
聚偻,谓柩车饰也。
众饰所聚,故曰"娶"〔聚〕偻;亦以其形中高而四下,故言偻也。
杂记注曰:将葬,载柩之车饰曰柳。
周官缝人,衣翣柳之材,注曰:柳之言聚,"谓"〔诸〕"五"饰之所聚。
刘熙释名曰:舆棺之车,其盖曰柳。
柳,聚也,众饰所聚,亦其形偻也。
檀弓曰:设蒌翣。
荀子礼论篇曰:无帾丝歶缕,翣其?以象菲帷帱尉也。
柳,蒌,缕,偻,并字异而义同。
吕氏春秋节丧篇偻翣以督之。
其字亦作偻。
释文所引或说,以偻为蒌翣字,是也。
余说皆失之。
◎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腞,犹篆也,楯,犹案也,聚偻,器名也,今冢圹中注为之。
疑楯与輴同,腞楯,即画輴也,丧大记所谓葬用輴者是也。
聚偻,曲簿也,荀子谓之簿器,丧大记所谓熬,"居"〔君〕"六"八筐,大夫六筐,士四筐是也。
輴者,所以载柩,故曰腞楯之上;筐筲纳之椁内棺外,故曰聚偻之中;皆大夫以上饰葬之具也。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作豢。
"二"阙误引张潜夫本所上有其字。
"三"赵谏议本闲作问。
"四"下篇二字依下文补,士丧礼下篇即既夕礼。
"五"诸字依读书杂志改。
"六"君字依丧大记改。
桓公田于泽,管仲御,见鬼焉。
公抚管仲之手曰:"仲父何见?"对曰:"臣无所见。"
【一】
【一】【疏】公,即桓公小白也。
畋猎于野泽之下,而使管夷吾御车。
公因见鬼,心有所怖惧,执管之手问之。
答曰:"臣无所见。"
此章明凡百病患,多因妄系而成。
公反,诶诒为病,数日不出【一】。
齐士有皇子告敖者曰:"公则自伤,鬼恶能伤公【二】!夫忿滀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三】;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四】。"
【一】【疏】诶诒,是懈怠之容,亦是"数"〔烦〕闷之貌。
既见鬼,忧惶而归,遂成病患,所以不出。
【释文】《去反》一本作公反。
◎卢文弨曰:今本作公反。
《诶》于代反,郭音熙。
说文云:可恶之辞也。
李呼该反,一音哀。
《诒》吐代反,郭音怡,李音台。
司马云:懈倦貌。
李云:诶诒,失魂魄也。
《数日》所主反。
司马本作数月。
【二】【疏】姓皇子,字告敖,齐之贤人也。
既闻公有病,来问之,云:"公妄系在心,自遭伤病。 鬼有何力,而能伤公!"欲以正理遣其邪病也。
【释文】《皇子告敖》如字。
司马云:皇,姓;告敖,字;齐之贤士也。
◎俞樾曰:广韵六止子字注:复姓十一〔氏〕"一",庄子有皇子告敖。
则以皇子为复姓。
列子汤问篇末载锟铻剑火浣布事,云皇子以为无此物,殆即其人也。
《鬼恶》音乌。
【三】【疏】夫人忿怒则滀聚邪气,于是精魂离散,不归于身,则心虚弊犯神,道不足也。
【释文】《忿》拂粉反,李房粉反。
《滀》敕六反。
《之气散而不反则为不足》李云:忿,满也。
滀,结聚也。
精神有逆,则阴阳结于内,魂魄散于外,故曰不足。
【四】【疏】夫邪气上而不下,则上攻于头,令人心中怖惧,郁而好怒;下而不上,阳伏阴散,精神恍惚,故好忘也。
夫心者,五藏之主神灵之宅,故气当身心则为病。
【释文】《上》时掌反。
下同。
《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亡尚反。
李云:阳散阴凝,故怒;阴发阳伏,故忘也。
《不上不下中》丁仲反。
《身当心则为病》李云:上下不和,则阴阳争而攻心。
心,精神主,故病也。
【校】"一"氏字依诸子平议补。
桓公曰:"然则有鬼乎?"
曰"有【一】。 沉有履,灶有髻【二】。 户内之烦壤,雷霆处之【三】;东北方之下者,倍阿鲑蠪跃之【四】;西北方之下者,则泆阳处之【五】。 水有"冈"〔罔〕"一"象【六】,丘有峷【七】,山有夔【八】,野有仿徨,泽有委蛇【九】。"
【一】【疏】公问所由,答言有鬼。
【二】【疏】沉者,水下〔污〕"二"泥之中,有鬼曰履。
灶神,其状如美女,着赤衣,名髻也。
【释文】《沉有履》司马本作沉有漏,云:沈水污泥也。
漏,神名。
◎俞樾曰:司马云:沈,水污泥也。
则当与水有冈象等句相次,不当与灶有髻相次也。
沉当为煁。
煁从甚声,沉从冘声,两音相近。
诗荡篇其命匪谌,说文心部引作天命匪忱;常棣篇和乐且湛,礼记中庸篇引作和乐且耽;并其证也。
煁之通作沉,犹谌之通作忱,湛之通作耽矣。
白华篇卬烘于煁,毛传曰:煁,灶也。
是煁灶同类,故以煁有履灶有髻并言之耳。
郑裨谌字灶,谌即煁之假字;汉书古今人表作裨湛,湛亦煁之假字。
李善注文选邹阳上吴王书曰:湛,今沉字;又注答宾戏曰:湛,古沉字。
然则以沉为煁,即以湛为煁也。
《灶有髻》音结,徐胡节反,郭音诘,李音吉。
司马云: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
◎庆藩案史记孝武本纪索隐引司马,髻作浩,云:浩,灶神也,如美女,衣赤。
【三】【疏】门户内粪壤之中,其间有鬼,名曰雷霆。
【释文】《霆》音庭,又音挺,又徒佞反。
【四】【疏】人宅中东北墙下有鬼,名倍阿鲑蠪,跃状如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带剑持戟。
【释文】《倍》音裴,徐扶来反。
《阿鲑》本亦作蛙,户娲反,徐胡佳反。
《蠪》音龙,又音聋。
《跃之》司马云:倍阿,神名也。
鲑蠪,状如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带剑持戟。
【五】【疏】豹头马尾,名曰泆阳。
【释文】《泆阳》音逸。
司马云:泆阳,豹头马尾,一作狗头。
一云:神名也。
【六】【疏】注云"三",状如小儿,黑色,赤衣,大耳,长臂,名曰"冈"〔罔〕象。
【释文】《罔象》如字。
司马本作无伤,云:状如小儿,赤黑色,赤爪,大耳,长臂。
一云:水神名。
【七】【疏】其状如狗,有角,身有文彩。
【释文】《峷》本又作莘。
所巾反,又音臻。
司马云:状如狗,有角,文身五采。
【八】【疏】大如牛,状如鼓,一足行也。
【释文】《夔》求龟反。
司马云:状如鼓而一足。
【九】【疏】其状如蛇,两头,五采。
【释文】《方》音傍。
本亦作彷,同。
《皇》本亦作徨,同。
司马云:方皇,状如蛇,两头,五采文。
◎卢文弨曰:今本作彷徨。
【校】"一"罔字依世德堂本改。
"二"污字依释文补。
"三"今本无此注,注疑司马之误。
公曰:"请问,委蛇之状何如【一】?"
【一】【疏】桓公见鬼,本在泽中,既闻委蛇,故问其状。
【释文】《委》于危反,又如字。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毂,其长如辕,紫衣而朱冠。 其为物也,恶闻雷车之声,则捧其首而立。 见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见者也【一】。"
于是正衣冠与之坐,不终日而不知病之去也【二】。
【一】【疏】辴,喜笑貌也。
殆,近也。
若见委蛇,近为霸主。
桓公闻说,大笑欢"之"〔云〕:"我所见正是此也。"
【释文】《朱冠》司马本作俞冠,云:俞国之冠也,其制似螺。
《恶闻雷》乌路反。
《捧》芳勇反。
《其首》司马本同。
一本作手。
《辴》敕引反,徐敕一反,又敕私反。
司马云:笑貌。
李云:大笑貌。
【二】【注】此章言忧来而累生者,不明也;患去而性得者,达理也。
【疏】闻说委蛇,情中畅适,于是整衣冠,共语论,不终日而情抱豁然,不知疾病从何而去也。
纪渻子为王养斗鸡【一】。
【一】【疏】姓纪,名渻子,亦作消字,随字读之。
为齐王养鸡,拟斗也。
此章明不必禀生知自然之理,亦有积习以成性者。
【释文】《纪渻》所景反,徐所幸反。
人姓名也。
一本作消。
《为》于伪反。
《王》司马云:齐王也。
◎俞樾曰:列子黄帝篇亦载此事,云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则非齐王也。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一】。"
【一】【疏】养经十日,"堪斗乎?"答曰:"始性骄矜,自恃意气,故未堪也。"
【释文】《虚憍》居乔反,又巨消反。
李云:高也。
司马云:高仰头也。
十日又问,曰:"未也。 犹应向景【一】。"
【一】【疏】见闻他鸡,犹相应和若形声影响也。
【释文】《犹应》应对之应。
下同。
《向》许丈反。
本亦作响。
《景》于领反,又如字。
李云:应响鸣,顾景行。
十日又问,曰:"未也。 犹疾视而盛气【一】。"
【一】【疏】顾视速疾,意气强盛,心神尚动,故未堪也。
十日又问,曰:"几矣。 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一】,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一",反走矣【二】。"
【一】【疏】几,尽也。
都不骄矜,心神安定,鸡虽有鸣,已无变慑。
养鸡之妙,理尽于斯。
【二】【注】此章言养之以至于全者,犹无敌于外,况自全乎!【疏】神识安闲,形容审定,遥望之者,其犹木鸡,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天下无敌,谁敢应乎!
【校】"一"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者上有见字。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一】。
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
【二】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三】。
【一】【疏】吕梁,水名。
解者不同,或言是西河离石有黄河县绝之处,名吕梁也;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龙门,河水所经,瀑布而下,亦名吕梁;或言宋国彭城县之吕梁。
八尺曰仞,计高二十四丈而县下也。
今者此水,县注名高,盖是寓言,谈过其实耳。
鼋者,似鳖而形大;鼍者,类鱼而有脚。
此水瀑布既高,流波峻驶,遂使激湍腾沫四十里,至于水族,尚不能游,况在陆生,如何可涉!
【释文】《吕梁》司马云:河水有石绝处也。
今西河离石西有此县绝,世谓之黄梁。
淮南子曰:古者龙门未凿,河出孟门之上也。
◎庆藩案太平御览一百八十三引郡国志转引司马云:吕梁即龙门也。
不若释文之详。
《县水》音玄。
《三十仞》音刃,七尺曰仞。
《流沫》音末。
《鼋》音元。
《鼍》徒多反,或音檀。
《鳖》字又作鳖,必灭反。
【二】【疏】激湍沸涌,非人所能游,忽见丈夫,谓之遭溺而困苦,故命弟子随流而拯接之。
【释文】《有苦》如字。
司马云:病也。
《拯之》拯救之拯。
【三】【疏】塘,岸也。
既安于水,故散发而行歌,自得逍遥,遨游岸下。
【释文】《数百》所主反。
《被发》皮寄反。
《行歌》司马本作行道。
道,常行之道也。
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 请问,蹈水有道乎【一】?"
【一】【疏】丈夫既不惮流波,行歌自若,尼父怪其如此,从而问之:"我谓汝为鬼神,审观察乃人也。 汝能履深水,颇有道术不乎?"
曰:"亡,吾无道【一】。 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二】。 与齐俱入,与汨偕出【三】,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四】。 此吾所以蹈之也【五】。"
【一】【疏】答云:"我更无道术,直是久游则巧,习以性成耳。"
【二】【疏】"我初始生于陵陆,遂与陵为故旧也。 长大游于水中,习而成性也。 既习水成性,心无惧惮,恣情放任,遂同自然天命也。"
【释文】《长乎》丁丈反。
下同。
【三】【注】磨翁而旋入者,齐也;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疏】湍沸旋入,如硙心之转者,齐也;回复腾漫而反出者,汨也。
既与水相宜,事符天命,故出入齐汨,曾不介怀。
郭注云磨翁而入者,关东人唤硙为磨,磨翁而入,是硙釭转也。
【释文】《与齐》司马云:齐,"向"〔回〕"一"水如磨齐也。
郭云:磨翁而旋入者,齐也。
◎庆藩案齐,物之中央也。
吕刑天齐于民,马注:齐,中也。
管子正世篇治莫贵于得齐,谓得中也。
"王念孙曰:人脐居腹之中,故谓之脐。 脐者齐也。 "汉书郊祀志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苏林注:当天中央齐也。
与司马训为回水如磨之义正同。
《与汨》胡忽反。
司马云:涌波也。
郭云:回伏而涌出者,汨也。
【四】【注】任水而不任己。
【疏】随顺于水,委质从流,不使私情辄怀违拒。
从水尚尔,何况唯道是从乎!
【五】【疏】更无道术,理尽于斯。
【校】"一"回字依释文原本改。
孔子曰:"何谓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一】?"
【一】【疏】未开斯旨,请重释之。
曰:"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一】。"
【一】【注】此章言人有偏能,得其所能而任之,则天下无难矣。
用夫无难以涉乎生生之道,何往而不通也!
【疏】此之三义,并释于前,无劳重解也。
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一】。
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二】?"
【一】【注】不似人所作也。
【疏】姓梓,名庆,鲁大匠也。
亦云:梓者,官号;鐻者,乐器似夹钟。
亦言:鐻似虎形,刻木为之。
雕削巧妙,不类人工,见者惊疑,谓鬼神所作也。
【释文】《梓》音子。
《庆》李云:鲁大匠也。
梓,官名;庆,其名也。
◎俞樾曰:春秋襄四年左传匠庆谓季文子,杜注:匠庆,鲁大匠。
即此梓庆。
《鐻》音据。
司马云:乐器也,似夹钟。
【二】【疏】鲁侯见其神妙,怪而问之:"汝何道术为此鐻焉?"
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 【一】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二】;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三】;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当是时也,无公朝【四】,其巧专而外骨"一"消【五】;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六】。 则以天合天【七】,器之所以疑神者,其"二"是与【八】!"
【一】【疏】梓答云:"臣是工巧材人,有何艺术!虽复如是,亦有一法焉。 臣欲为鐻之时,未尝辄有攀缘,损耗神气,必齐戒清洁以静心灵也。"
【释文】《秏》呼报反。
司马云:损也。
◎卢文弨曰:今本作耗,非。
《气》李云:气耗则心动,心动则神不专也。
【二】【疏】心迹既齐,凡经三日,至于庆吊赏罚,官爵利禄,如斯之事,并不入于情田。
【三】【疏】齐日既多,心灵渐静,故能非誉双遣,巧拙两忘。
【释文】《非誉》音余。
【四】【注】视公朝若无,则跂慕之心绝矣。
【疏】辄然,不敢动貌也。
齐洁既久,情义清虚,于是百体四肢,一时忘遣,辄然不动,均于枯木。
既无意于公私,岂有怀于朝廷哉!
【释文】《辄然》丁协反。
辄然,不动貌。
《无公朝》直遥反。
注同。
【五】【注】性外之事去也。
【疏】滑,乱也。
专精内巧之心,消除外乱之事。
【释文】《骨消》如字。
本亦作滑消。
【六】【注】必取材中者也。
【疏】外事既除,内心虚静,于是入山林观看天性好木,形容躯貌至精妙,而成事堪为鐻者,然后就手加工焉。
若其不然,则止而不为。
【释文】《成见》贤遍反。
《材中》丁仲反。
【七】【注】不离其自然也。
【疏】机变虽加人工,木性常因自然,故以合天也。
【八】【注】尽因物之妙,故乃"三"疑是鬼神所作也"四"。
【疏】所以鐻之微妙疑似鬼神者,只是因于天性,顺其自然,故得如此。
此章明顺理则巧若神鬼,性乖则心劳而自拙也。
【释文】《是与》音余。
【校】"一"赵谏议本骨作滑。
"二"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其下有由字。
"三"赵本无乃字。
"四"世德堂本也作耳,赵本无。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一"弗过也【一】,使之钩百而反【二】。
【一】【疏】姓东野,名稷,古之善御人也,以御事鲁庄公。
左右旋转,合规之圆,进退抑扬,中绳之直,庄公以为组绣织文,不能过此之妙也。
【释文】《东野稷》李云:东野,姓;稷,名也。
司马云:孙卿作东野毕。
《以御见》贤遍反。
下同。
《庄公》李云:鲁庄公也。
或云:内篇曰,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问于蘧伯玉,则不与鲁庄同时,当是卫庄公。
◎俞樾曰:荀子哀公篇载此事,庄公作定公,颜阖作颜渊,则为鲁定公矣。
《中绳》丁仲反。
下同。
《文弗过也》司马云:谓过织组之文也。
【二】【疏】任马旋回,如钩之曲,百度反之,皆复其迹。
【释文】《使之钩百而反》司马云:稷自矜其能,圆而驱之,如钩复迹,百反而不知止。
【校】"一"文字御览七四六引作造父。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一】。
【一】【疏】姓颜,名阖,鲁之贤人也,入见。
庄公初不信,故密不应焉。
【释文】《颜阖》户腊反。
元嘉本作廅。
崔同。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一】?"
【一】【疏】少时之顷,马困而败。
公问颜生,何以知此?
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一】。"
【一】【注】斯明至当之不可过也。
【疏】答:"马力竭尽,而求其过分之能,故知必败也。"
非唯车马,万物皆然。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一】,故其灵台一而不桎【二】。
忘足,屦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三】;知"一"忘是非,心之适也【四】;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五】。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六】。
【一】【疏】旋,规也。
规,圆也。
稽,留也。
倕是尧时工人,禀性极巧;盖用规矩,手随物化,因物施巧,不稽留也。
【释文】《工倕》音垂,又音睡。
《旋而盖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音鸡。
司马本矩作瞿,云:工倕,尧工巧人也。
旋,圆也。
瞿,句也。
倕工巧任规,以见为圆,覆盖其句指,不以施度也。
是与物化之,不以心稽留也。
【二】【注】虽工倕之巧,犹任规矩,此言因物之易也。
【疏】任物因循,忘怀虚淡,故其灵台凝一而不桎梏也。
【释文】《不桎》之实反。
司马云:阂也。
《之易》以豉反。
【三】【注】百体皆适,则都忘其身也。
【释文】《足屦》九住反。
《要带》一遥反。
【四】【注】是非生于不适耳。
【疏】夫有履有带,本为足为要;今既忘足要,履带理当闲适。
亦犹心怀忧戚,为有是非;今则知忘是非,故心常适乐也。
【五】【注】所遇而安,故无所变从也。
【疏】外智凝寂,内心不移,物境虚空,外不从事,乃契会真道,所在常适。
【六】【注】识适者犹未适也。
【疏】始,本也。
夫体道虚忘,本性常适,非由感物而后欢娱,则有时不适,本性常适,故无往不欢也。
斯乃忘适之适,非有心适。
【校】"一"阙误引文如海、张君房本知俱作□。
有孙休者【一】,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二】?"
【一】【疏】姓孙,名休,鲁人也。
【二】【疏】踵,频也。
诧,告也,叹也。
不能述道而怨迍邅,频来至门而叹也。
姓扁,名子庆,鲁之贤人,孙休之师也。
孙休俗人,不达天命,频诣门而言之:"我居乡里,不见道我不修饰;临于危难,不见道我无勇武。 而营田于平原,逢岁不熟,禾稼不收;处朝廷以事君,不遇圣明,不縻好爵。 遭州部而放逐,被乡闾而宾弃,有何罪于上天,苟遇斯之运命?"【释文】《踵门》章勇反。
司马云:至也。
《而诧》敕驾反,又呼驾反,郭都驾反。
司马云:告也。
李本作托,云:属也。
《子扁庆子》音篇,又符殄反。
李云:扁,姓;庆子,字也。
《临难》乃旦反。
《宾于》必刃反。
《恶遇》音乌。
下同。
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一】,芒然仿徨乎尘垢之外【二】,逍遥乎无事之业【三】,是谓为而不恃【四】,长而不宰【五】。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六】。 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七】!"
【一】【注】闇付自然也。
【疏】夫至人立行,虚远清高,故能内忘五藏之肝胆,外遗六根之耳目,荡然空静,无纤介于胸臆。
【二】【注】凡非真性,皆尘垢也。
【释文】《芒然》武刚反。
《彷徨》元嘉本作房皇,音同。
【三】【注】凡自为者,皆无事之业也。
【疏】芒然,无心之貌也。
仿徨是纵放之名,逍遥是任适之称。
而处染不染,纵放于嚣尘之表;涉事无事,任适于物务之中也。
【四】【注】率性自为耳,非恃而为之。
【五】【注】任其自长耳,非宰而长之。
【疏】接物施化,不恃藉于我"我"劳;长养黎元,岂断割而从己!事出老经。
【释文】《长而》丁丈反。
注同。
【六】【疏】汝光饰心智,惊动愚俗;修营身形,显他污秽;昭昭明白,自炫其能,犹如担揭日月而行于世也,岂是韬光匿耀,以蒙养恬哉!
【释文】《饰知》音智。
《明污》音乌。
《若揭》其列反,又其谒反。
【七】【疏】而,汝也。
得躯貌完全,九窍具足,复免中涂夭于聋盲跛蹇,又得预于人伦,偕于人数,庆幸"矣"莫甚于斯,有何容暇怨于天道!子宜速往,无劳辞费。
【释文】《九窍》苦吊反。
《跛》波我反。
◎卢文弨曰:旧作彼我反,讹。
今改正。
《蹇》纪辇反,又纪偃反,徐其偃反。
《而比》如字,又毗志反。
孙子出。
扁子入,坐有闲,仰天而叹【一】。
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二】?"
【一】【疏】孙休闻道而出,扁子言讫而归。
俄顷之间,子庆嗟叹也。
【二】【疏】扁子门人问其嗟叹所以。
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一】。"
【一】【疏】孙休频来踵门而诧,述己居世,坎轲不平,吾遂告以至人深玄之德,而器小言大,虑有漏机,恐其惊迫,更增其惑,是以吁叹也。
弟子曰:"不然。 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 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一"矣,又奚罪焉!【一】"
【一】【疏】若孙子言是,扁子言非,非理之言,必不惑是。
若扁子言是,孙子言非,彼必以非故,来诣斯求是。
进退寻责,何罪有乎!先生之叹,终成虚假。
【校】"一"赵谏议本来下有者字。
扁子曰:"不然。 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 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 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一"平陆而已矣。 【一】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鴳以钟鼓也。 彼又恶能无惊乎哉!【二】"
【一】【注】各有所便也。
【疏】此爰居之鸟,非应瑞之物,鲁侯滥赏,飨以太牢,事显前篇,无劳重解。
【释文】《说之》音悦。
《为具》于伪反。
《奏九韶》元嘉本作奏韶武。
《以乐》音洛。
下同。
《食之》音嗣。
《委》于危反。
《蛇》如字。
李云:大鸟吞蛇。
司马云:委蛇,泥?。
◎俞樾曰:委蛇未详何物。
李云大鸟食蛇,然未闻养鸟者必食之以蛇也。
司马云委蛇泥?。
此亦臆说。
今案至乐篇云,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
然则此文宜亦当云食之以??,委蛇而处,传写有阙文耳。
且云委蛇而处,方与下句则平陆而已矣文气相属;若无而处二字,下句便不贯矣。
【二】【注】此章言善养生者各任性分之适而至矣。
【疏】鼷,小鼠也。
鷃,雀也。
孙休是寡识少闻之人,应须款曲启发其事。
今乃告以至人之德,大道玄妙之言,何异乎载小鼠以大车,娱鷃雀以韶乐!既御小而用大,亦何能无惊惧者也!【释文】《款启》李云:款,空也;启,开也;如空之开,所见小也。
《鼷》音奚。
《鷃》字又作鴳,音晏。
◎卢文弨曰:今本作鴳。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则下有安字。
外篇山木第二十【一】
【一】【释文】举事以名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一】
【一】【疏】既同曲辕之树,又类商丘之木,不材无用,故终其天年也。
【释文】《山中》释名云:山,产也,产生物也。
说文云: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
《大木》释名云:木,冒也,冒地而生也。
字林云:木,众树之总名。
白虎通云:木,踊也。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一】。
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二】。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一】【疏】舍,息也。
【释文】《夫出》如字。
夫者,夫子,谓庄子也。
本或即作夫子。
◎卢文弨曰:今本作夫子出。
【二】【疏】门人呼庄子为夫子也。
竖子,童仆也。
【释文】《竖》市主反,《烹之》普彭反,煮也。
◎王念孙曰:愚案此亨读为享。
享之,谓享庄子。
故人喜庄子之来,故杀雁而享之。
享与飨通。
吕氏春秋必己篇作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是其证也。
古书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释文误读为烹,而今本遂改亨为烹矣。
"原文作亨,故释文音普彭反。 若作烹,则无须音释。 "◎庆藩案雁,?也。
说文:"鹅"〔鹅,●鹅〕"一"也。
"雁,鹅也。 "尔雅舒雁鹅,注:今江东呼●。
方言:雁,自关而东谓之●鹅,南楚之外谓之鹅。
广雅:●鹅,雁也。
即此所谓雁。
【校】"一"鹅,●鹅也。
依说文原本改。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一",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一】。 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二】。 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三】,与时俱化【四】,而无肯专为【五】;一上一下,以和为量【六】,浮游乎万物之祖【七】;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八】!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九】。 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一0】。 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一一】,有为则亏,贤则谋【一二】,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一三】!悲夫!弟子志之【一四】,其唯道德之乡乎【一五】!"
【一】【注】设将处此耳,以此未免于累,竟不处。
【疏】言材者有为也,不材者无为也。
之间,中道也。
虽复离彼二偏,处兹中一,既未遣中,亦犹人不能理于人,雁不能同于雁,故似道而非真道,犹有斯患累也。
【二】【疏】夫乘玄道至德而浮游于世者,则不如此也。
既遣二偏,又忘中一,则能虚通而浮游于代尔。
【三】【疏】訾,毁也。
龙,出也。
蛇,处也。
言道无材与不材,故毁誉之称都失也。
【释文】《无誉》音余。
《无訾》音紫,毁也。
"余"〔徐〕"二"音疵。
【四】【疏】此遣中也。
既遣二偏,又忘中一,遣之又遣,玄之又玄。
【五】【疏】言既妙遣中一,远超四句,岂复谄情毁誉,惑意龙蛇!故当世浮沉,与时俱化,何肯偏滞而专为一物也!
【六】【疏】言至人能随时上下,以和同为度量。
【释文】《一上》如字,又时掌反,《为量》音亮。
◎俞樾曰:此本作一下一上,以和为量,上与量为韵;今作一上一下,失其韵矣。
古书往往倒文以协韵,后人不知而误改者甚多。
秋水篇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亦后人所改,庄子原文本作无西无东,与通为韵也。
【七】【疏】以大和而等量,游造物之祖宗。
【八】【疏】物不相物,则无忧患。
【九】【注】故庄子亦处焉。
【疏】郭注云,故庄子亦处焉。
【一0】【疏】伦,理也。
共俗物传习,则不如前也。
【释文】《人伦之传》直专反。
司马云:事类可传行也。
【一一】【疏】合则离之,成者必毁,清廉则被銼伤,尊贵者又遭议疑。
世情险陂,何可必固!又:廉则伤物,物不堪化,则反挫也。
自尊"财"〔贱〕物,物不堪辱,反有议疑也。
【释文】《则銼》子卧反。
本亦作挫,同。
◎卢文弨曰:今本作挫。
◎庆藩案挫当为銼,今本作挫,后人误改也。
说文:銼,折伤也。
吕览必已篇高注:銼,缺伤也。
淮南修务篇顿兵挫锐,高注:剉,折辱。
"亦后人所改。 "銼非挫辱之义。
此作挫,非。
◎俞樾曰:议当读为俄。
诗宾之初筵篇侧弁之俄,郑笺云:俄,倾貌。
尊则俄,谓崇高必倾侧也。
古书俄字,或以义为之,说见王氏经义述闻尚书立政篇。
亦或以议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议亦俄也,谓法制不倾邪也。
又或以仪为之,荀子成相篇君法仪,禁不为。
仪亦俄也,谓君法倾邪,则当禁使不为也。
【一二】【疏】亏,损也,有为则损也。
贤以志高,为人所谋。
【一三】【疏】言己上贤与不肖等事何必为也!必则偏执名中,所以有成亏也。
◎家世父曰:乘道德而浮游,出世者也;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方以身入世。
合则离,成则毁,"巧"〔交〕相待也;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互相因也;贤则谋,不肖则欺,各相炫也。
不可必者,莫知祸福生死之所自来也。
廉则挫,峣峣者易缺;尊则议,位极者高危;有为则亏,非俊疑杰,固庸态也。
旧注失之。
【一四】【疏】悲夫,叹声也。
志,记也。
【一五】【注】不可必,故待之不可以一方也,唯与时俱化者,为能涉变而常通耳。
【疏】言能用中平之理,其为道德之乡也。
【释文】《之乡》如字,一音许亮反。
【校】"一"赵谏议本此句不重。
"二"徐字依世德堂本改。
市南宜僚见鲁侯【一】,鲁侯有忧色。
市南子曰:"君有忧色,何也?"
【一】【疏】姓熊,名宜僚,隐于市南也。
【释文】《市南宜僚》了萧反,徐力遥反。
司马云:熊宜僚也,居市南,因为号也。
李云:姓熊,名宜僚。
案左传云市南有熊宜僚,楚人也。
◎俞樾曰:高注淮南主术篇云:宜辽,姓也,名熊。
疑名姓字互误。
鲁侯曰:"吾学先王之道,修先君之业;吾敬鬼尊贤【一】,亲而行之,无须臾离居【二】;然不免于患,吾是以忧。"
【一】【疏】先王,谓王季文王;先君,谓周公伯禽也。
【二】【疏】离,散也。
居,安居也。
【释文】《无须臾离》力智反。
绝句。
崔本无离字。
《居然》崔读以居字连上句"一"。
◎俞樾曰:崔撰本无离字,而以居字连上句读,当从之。
吕览慎人篇胼胝不居,高诱训居为止。
无须臾居者,无须臾止也,正与上句行字相对成义。
学者不达居字之旨,而习于中庸不可须臾离之文,遂妄加离字,而居字属下读,失之矣。
下文居得行而不名处,亦以居与行对言。
郭注曰居然自得此行,非是。
【校】"一"原误移下节,今改正。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术浅矣【一】!夫丰狐文豹【二】,栖于山林,伏于岩穴,静也;夜行昼居,戒也;虽饥渴隐约,犹旦"一"胥疏"二"于江湖之上而求食焉【三】,定也;然且不免于罔罗机辟之患。 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四】。 今鲁国独非君之皮邪?吾愿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游于无人之野【五】。 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六】。 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七】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八】;猖狂妄行【九】,乃蹈乎大方【一0】;其生可乐,其死可葬【一一】。 吾愿君去国捐俗,与道相辅而行【一二】。"
【一】【注】有其身而矜其国,故虽忧怀万端,尊贤尚行,而患虑愈深矣。
【疏】言敬鬼尊贤之法,其"法"〔患〕未除也。
【释文】《尚行》下孟反。
【二】【疏】丰,大也。
以文章丰美,毛衣悦泽,故为人利也。
【释文】《丰狐》司马云:丰,大也。
【三】【疏】戒,慎也。
隐约,犹斟酌也。
旦,明也。
胥,皆也。
言虽饥渴,犹斟酌明旦无人之时,相命于江湖之上,扶疏草木而求食也。
【释文】《胥疏》如字。
司马云:胥,须也。
疏,菜也。
李云:胥,相也,谓相望疏草也。
◎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胥,须也,疏,菜也,李云,胥,相也,谓相望疏草也。
今案江湖之上,舟车之所辏也,廛闬\之所都也。
丰狐文豹,未尝求食江湖之上,故曰定。
胥疏,疏也,言足迹之所未经也。
旧注似皆失之。
◎庆藩案胥疏二字,古通用,胥即疏也。
宣十四年左传车及于蒲胥之市,吕氏春秋行论篇作蒲疏;史记苏秦传东有淮、颖、煮枣、无胥,魏策作无疏。
是其证。
【四】【疏】机辟,罝罘也。
言斟酌定计如此,犹不免罝罘之患者,更无余罪,直是皮色之患也。
【释文】《机辟》婢亦反。
【五】【注】欲令无其身,忘其国,而任其自化也。
【疏】刳形,忘身也。
去皮,忘国也。
洒心,忘智也。
去欲,息贪也。
无人之野,谓道德之乡也。
郭注云,欲令无其身,忘其国,而任其自化。
【释文】《刳形》音枯。
广雅云:屠也。
《去皮》起吕反。
下去欲去君同。
《洒心》先典反。
本亦作洗,音同。
《去欲》如字。
徐音欲。
《欲令》力呈反。
章末同。
【六】【注】寄之南越,取其去鲁之远也。
【疏】言去鲁既遥,名建立无为之道德也。
【七】【疏】作,谓耕作也。
藏,谓藏贮也。
君既怀道,民亦还淳。
【八】【疏】义,宜也。
将,行也。
【九】【疏】猖狂,无心也。
妄行,混迹也。
【一0】【注】各恣其本步,而人人自蹈其方,则万方得矣,不亦大乎!【疏】〔方〕,道"方"也。
猖狂恣任,混迹妄行,乃能蹈大方之道。
【一一】【注】言可终始处之。
【疏】郭注云,言可以终始处之也。
【释文】《可乐》音洛。
【一二】【注】所谓去国捐俗,谓荡除其胸中也。
【疏】捐,弃也。
言弃俗,与无为至道相辅导而行也。
【校】"一"世德堂本作且。
"二"唐写本疏下有草字。
君曰:"彼其道远而险,又有江山,我无舟车,柰何【一】?"
【一】【注】真谓欲使之南越。
【疏】迷悟性殊,故致鲁越之隔也。
市南子曰:"君无形倨【一】,无留居【二】,以为君车【三】。"
【一】【注】形倨,踬碍之谓。
【疏】勿恃高尊,形容倨傲。
【释文】《无形倨》音据。
司马云:无倨傲其形。
《踬》之实反,又知吏反。
《碍》五代反。
【二】【注】留居,滞守之谓。
【疏】随物任运,无滞荣观。
【释文】《无留居》司马云:无留安其居。
【三】【注】形与物夷,心与物化,斯寄物以自载也。
君曰:"彼其道幽远而无人,吾谁与为邻?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一】?"
【一】【疏】未体独化,不能忘物也。
【释文】《我无食》一本我作饿。
市南子曰:"少君之费,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一】。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二】,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三】。 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四】,君自此远矣【五】!故有人者累【六】,见有于人者忧【七】。 故尧非有人,非见有于人也【八】。 吾愿去君之累,除君之忧,而独与道游于大莫之国【九】。 方舟而济于河,【一0】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一"心之人不怒【一一】;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一二】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 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一三】"
【一】【注】所谓知足则无所不足也。
【疏】言道不资物成,而但恬淡耳。
【二】【疏】江,谓智也;海,谓道也。
涉上善之江,游大道之海。
【三】【注】绝情欲之远也。
【疏】宁知穷极哉!
【四】【注】君欲绝,则民各反守其分。
【疏】送君行迈,至于道德之乡,民反真自守素分。
崖,分也。
【五】【注】超然独立于万物之上也。
【疏】自,从也。
君从此情高,道德玄远也。
【六】【注】有人者,有之以为己私也。
【疏】君临鲁邦,富赡人物,为我己有,深成病累也。
【七】【注】见有于人者,为人所役用也。
【疏】言未能忘鲁,见有于人,是以敬鬼尊贤,矜人恤众,为民驱役,宁非忧患!
【八】【注】虽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万物而不与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见有于人也。
【疏】郭注云,虽有天下,皆寄之百官,委之万物而不与焉,斯非有人也;因民任物而不役己,斯非见有于人也。
【释文】《不与》音预。
【九】【注】欲令荡然无有国之怀。
【疏】大莫,犹大无也,言天下无能杂之。
【释文】《大莫》莫,无也。
【一0】【疏】两舟相并曰方舟。
【释文】《方舟》司马云:方,并也。
【一一】【疏】褊,狭急也。
不怒者,缘舟虚故也。
【释文】《惼心》必善反。
尔雅云:急也。
【一二】【疏】恶声,骂辱也。
【释文】《则呼》火故反。
下同。
《张歙》许及反,徐许辄反,郭疏猎反。
张,开也。
歙,敛也。
【一三】【注】世虽变,其于虚己以免害,一也。
【疏】虚己,无心也。
【校】"一"赵谏议本惼作褊。
北宫奢【一】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为坛乎郭门之外【二】,三月而成上下之县【三】。
【一】【疏】姓北宫,名奢。
居北宫,因以为姓。
卫之大夫也。
【释文】《北宫奢》李云:卫大夫,居北宫,因以为号。
奢,其名也。
【二】【疏】钟,乐器名也。
言为钟先须设祭,所以为坛也。
【释文】《为卫》于伪反。
《赋敛》力艳反。
《为坛》但丹反。
李云:祭也;祷之,故为坛也。
【三】【疏】上下调,八音备,故曰县。
【释文】《上下之县》音玄。
司马云:八音备为县而声高下。
王子庆忌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之设【一】?"
【一】【疏】庆忌,周王之子,周之大夫。
言见钟坛极妙,怪而问焉。
【释文】《王子庆忌》李云:王族也。
庆忌,周大夫也。
怪其简速,故问之。
◎俞樾曰:论语皇疏,王孙贾,周灵王之孙,名贾,是时仕卫为大夫。
然则此王子庆忌,疑亦周之王子而仕卫者。
齐亦有王子成父,见文十一年左传。
奢曰:"一之闲,无敢设也【一】。 奢闻之,‘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二】。 ’侗乎其无识【三】,傥乎其怠疑【四】;萃乎芒乎,其送往而迎来【五】;来者勿禁,往者勿止【六】;从其强梁【七】,随其曲"传"〔傅〕"一"【八】,因其自穷【九】,故朝夕赋敛而毫"二"毛不挫【一0】,而况有大涂者乎【一一】!"
【一】【注】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设以益事也。
【疏】郭注云:泊然抱一耳,非敢假设以益事也。
【释文】《泊然》步各反。
【二】【注】还用其本性也。
【疏】郭注云,还用本性。
【三】【注】任其纯朴而已。
【疏】侗乎,无情之貌。
任其淳朴而已。
【释文】《侗乎》吐功敕动二反,无知貌。
字林云:大貌。
一音恸。
【四】【注】无所趣也。
【疏】傥,无虑也。
怠,退也。
言狐疑思虑之事,并已去矣。
【释文】《傥》敕荡反。
【五】【注】无所忻说。
【疏】萃,聚也。
言物之萃聚,芒然不知,物之去来,亦不迎送,此下各任物也。
又:芒昧恍忽,心无的当,随其迎送,任物往来。
【释文】《萃乎》在醉反。
《芒乎》莫郎反。
《忻说》音悦。
【六】【注】任彼也。
【疏】百姓怀来者未防禁,而去者亦无情留止也。
【七】【注】顺乎"梁"〔众〕"三"也。
【释文】《强梁》多力也。
【八】【注】无所系也。
【疏】传,张恋反。
刚强难赋者,从而任之;人情曲传者,随而顺之。
【释文】《曲傅》音附。
司马云:谓曲附己者随之也。
本或作传,张恋反。
【九】【注】用其不得不尔。
【疏】因任百姓,各穷于其所情"四"也。
◎家世父曰:赋敛以为钟,犹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名为赋敛而听民之自致,故曰因其自穷。
说文:穷,极也。
言殚竭所有以输纳之也。
惟不敢设术以求,而纯任自然,民亦以自然应之。
今之赋敛,任术多矣,而固无如民巧遁于术何也!故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一0】【注】当故无损。
【疏】虽设赋敛,而未尝抑度,各率其性,是故略无挫损者也。
【释文】《不挫》子卧反。
【一一】【注】泰然无执,用天下之自为,斯大通之涂也,故曰经之营之,不日成之。
【疏】涂,道也。
直致任物,己无挫损,况资大道,神化无为,三月而成,何怪之有!【校】"一"傅字依释文及世德堂本改。
"二"赵谏议本毫作豪。
"三"众字依世德堂本改。
"四"情字疑当作穷。
孔子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一】。
【一】【疏】楚昭王召孔子,孔子自鲁聘楚,涂经陈蔡二国之间。
尼父徒众既多,陈蔡之人谓孔子是阳虎,所以起兵围之。
门人饥馁,七日不起火食,窘迫困苦也。
大公任往吊之曰:"子几死乎?"曰:"然。"
"子恶死乎?"曰:"然"一"【一】。"
【一】【注】自同于好恶耳,圣人无好恶也。
【疏】太公,老者称也。
任,名也。
几,近也。
然,犹如是也。
尼父既遭围绕,太公吊而问之曰:"子近死乎?"答云:"如是。"
曰:"子嫌恶乎?"答云:"如是也。"
【释文】《大》音泰。
《公任》如字。
李云:大公,大夫称。
任,其名。
◎俞樾曰:广韵一东公字注:世本有大公●叔。
然则大公乃复姓,非大夫之称。
《子几》音祈,又音机。
《子恶》乌路反。
注及下同。
《于好》呼报反。
章内同。
【校】"一"赵谏议本无子恶死乎曰然六字。
任曰:"予尝言不死之道。 东海有鸟焉,其"一"名曰意怠。 其为鸟也,翂翂翐翐,而似无能;引援而飞,迫胁而栖;【一】进不敢为前,退不敢为后【二】;食不敢先尝,必取其绪【三】。 是故其行列不斥【四】,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五】。 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六】。 子其意者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七】。 昔吾闻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无功,功成者堕,名成者亏【八】。 ’孰能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九】!道流而不明【一0】,居得行而不名处【一一】;纯纯常常,乃比于狂【一二】;削迹捐势,不为功名【一三】;是故无责于人,人亦无责焉。 【一四】至人不闻,子何喜哉【一五】?"
【一】【注】既弘大舒缓,又心无常系。
【疏】试言长生之道,举海鸟而譬之,翂翂翐翐,是舒迟不能高飞之貌也。
飞必援引徒侣,不敢先起;栖必戢其胁翼,迫引于群。
【释文】《翂翂》音纷。
字或作●。
《翐翐》音秩,徐音族。
字或作●。
司马云:翂翂翐翐,舒迟貌。
一云:飞不高貌。
李云:羽翼声。
《迫胁而栖》李云:不敢独栖,迫胁在众鸟中,纔足容身而宿,辟害之至也。
【二】【注】常从容处中。
【释文】《从容》七容反。
【三】【注】其于随物而已。
【疏】夫进退处中,远害之至,饮啄随行,必依次叙。
【释文】《其绪》绪,次绪也。
◎王念孙曰:释文曰:绪,次绪也。
案陆说非也。
绪者,余也,言食不敢先尝,而但取其余也。
让王篇其绪余以为国家,司马彪曰:绪者,残也,谓残余也。
楚词九章欸秋冬之绪风,王注曰:绪,余也。
管子弟子职篇奉?以为绪,尹知章曰:绪,然烛烬也。
烬亦余也。
"见方言、广雅。 "【四】【注】与群俱也。
【释文】《行列》户刚反。
下乱行同。
《不斥》音尺。
【五】【注】患害生于役知以奔竞。
【疏】为其谦柔,不与物竞,故众鸟行列,不独斥弃也,而外人造次不得害之,是以免于人间之祸患。
【释文】《卒不》子恤反,终也。
又七忽反。
【六】【注】才之害也。
【疏】直木有材,先遭斫伐;甘井来饮,其流先竭。
人衒才智,其义亦然。
【七】【注】夫察焉小异,则与众为迕矣;混然大同,则无独异于世矣。
故夫昭昭者,乃冥冥之迹也。
将寄言以遗迹,故因陈蔡以托"患"〔意〕"二"。
【疏】谓仲尼意在装饰才智,惊异愚俗;修莹身心,显他污染;昭昭明察,炫耀己能;犹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于祸患也。
【释文】《饰知》音智。
《明污》音乌。
《揭》其列其谒二反。
◎庆藩案文选沈休文齐安陆昭王碑注引司马云:揭,担也。
释文阙。
《为迕》五故反。
【八】【注】恃功名以为已成者,未之尝全。
【疏】大成之人,即老子也。
言圣德弘博,生成庶品,故谓之大成。
伐,取也。
堕,败也。
夫自取其能者无功绩,而功成不退者必堕败,名声彰显者不韬光必毁辱。
【释文】《者堕》许规反。
【九】【注】功自众成,故还之。
【疏】夫能立大功,建鸿名,而功成弗居,推功于物者,谁能如是?其唯圣人乎!
【释文】《去功》起吕反。
【一0】【注】昧然而自行耳。
【疏】道德流行,遍满天下,而韬光匿耀,故云不明。
【一一】【注】彼皆居然自得此行耳,非由名而后处之。
【疏】身有道德,盛行于世,而藏名晦迹,故不处其名。
【释文】《居得行》如字,又下孟反。
注同。
◎家世父曰:得,犹德也。
集韵:德,行之得也。
言其道周流乎天下,而不显然以居之,其德之行,亦不藉之为名而以自处。
郭象居然自得此行,非由名而后处之,以居得行断句,恐误。
【一二】【注】无心而动故也。
【疏】纯纯者材素,常常者混物,既不矜饰,更类于狂人也。
【一三】【注】功自彼成,故势不在我,而名迹皆去。
【疏】削除圣迹,捐弃权势,岂存情于功绩,以留意于名誉!【一四】【注】恣情任彼,故彼各自当其责也。
【疏】为是义故无名誉,我既不谴于人,故人亦无责于我。
【一五】【注】寂泊无怀,乃至人也。
【疏】夫至德之人,不显于世,子既圣哲,何为喜好声名者邪?
【释文】《泊》步各反。
【校】"一"世德堂本无其字。
"二"意字依明中立四子本改。
孔子曰:"善哉!"辞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泽;衣裘褐,食杼栗【一】;入兽不乱群,入鸟不乱行【二】。
鸟兽不恶,而况人乎【三】!
【一】【注】取于弃人间之好也。
【疏】孔子既承教戒,善其所言,于是辞退交游,舍去弟子,离析徒众,独逃山泽之中,损缝掖而服絺裘,弃甘肥而食杼栗。
【释文】《衣裘》于既反。
《褐》户割反。
《杼》食汝反,又音序。
【二】【注】若草木之无心,故为鸟兽所不畏。
【三】【注】盖寄言以极推至诚之信,任乎物而无受害之地也。
【疏】同死灰之寂泊,类草木之无情,群鸟兽而不惊,况人伦而有恶邪!
孔子问子桑雽"一"曰:"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之间。 吾犯此数患,亲交益疏,徒友益散,何与?【一】"
【一】【疏】姓桑,名●,隐者也。
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闻之,遂选女乐文马而遗鲁君,间构鲁君,因而被逐。
宋是殷后。
孔子在宋及周,遂不被用,故偁穷也。
遇此忧患,亲戚交情,益甚疏远,门徒朋友,益甚离散,何为如此邪?【释文】《子桑雽》音户。
本又作●,音于。
李云:桑,姓;●,其名;隐人也。
或云:姓桑雽,名隐。
◎俞樾曰:疑即大宗师之子桑户。
雽音户,则固与子桑户同矣。
其或作●,即雩字。
说文,雩,或作●。
愚以为古今人表之采桑羽,即子桑户,说在大宗师篇。
羽或●之坏字乎。
《伐树于卫》一本作伐树于宋,削迹于卫。
◎卢文弨曰:今本卫作宋,陆氏"与"〔谓〕下句宋卫当互易。
《此数》所主反。
《何与》音余。
下放此。
【校】"一"赵谏议本雽作雩,世德堂本作呼。
子桑雽曰:"子独不闻假人之亡与?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 或曰:‘为其布与?赤子之布寡矣;【一】为其累与?赤子之累多矣;弃千金之璧,负赤子而趋,何也?【二】’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属也。 ’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天属者,迫穷祸患害相收也。 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 【三】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四】,小人甘以绝【五】。 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六】。"
【一】【注】布,谓财帛也。
【释文】《假》古雅反。
李云:国名。
◎庆藩案文选王仲宝褚渊碑文注引司马云:假,国名也。
释文阙。
《林回》司马云:殷之逃民之姓名。
◎庆藩案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注引司马云:林回,人姓名也。
与释文小异。
◎俞樾曰:上文假人之亡,李注:假,国名。
然则林回当是假之逃民。
盖假亡而其民逃,故林回负赤子而趋也。
殷乃假字之误。
《为其》如字。
下同。
又皆于伪反。
《布与》布,谓货财也。
【二】【疏】假,国名,晋下邑也。
姓林,名回,假之贤人也。
布,财货也。
假遭晋灭,百姓逃亡,林回弃掷宝璧,负子而走。
或人问之,谓为财布,然亦以为财则少财,以为累"重"则多累。
轻少负多,不知何也?【三】【疏】宝璧,利合也。
赤子,亲属也。
亲属,急迫犹相收;利合,穷祸则相弃。
弃收之情,相去远耳。
◎庆藩案文选王仲宝褚渊碑文注引司马云:属,连也。
释文阙。
【四】【注】无利故淡,道合故亲。
【释文】《淡》如字,又徒暂反。
【五】【注】饰利故甘,利不可常,故有时而绝也。
【疏】无利故淡,道合故亲,有利故甘,利尽故绝。
【六】【注】夫无故而自合者,天属也,合不由故,则故不足以离之也。
然则有故而合,必有故而离矣。
【疏】不由事故而合者,谓父子天属也,故无由而离之。
孔子说先王陈迹,亲于朋友,非天属也,皆为求名利而来,"此"则是有故而合也;见削迹伐树而去,是则有故而离也。
非是天属,无故自亲,无故自离。
孔子曰:"敬闻命矣!"徐行翔佯而归,绝学捐书,弟子无挹于前,其爱"一"益加进【一】。
【一】【注】去饰任素故也。
【疏】的闻高命,徐步而归,翱翔闲放,逍遥自得,绝有为之学,弃圣迹之书,不行华藻之教,故无揖让之礼,徒有敬爱,日加进益焉。
【释文】《无挹》音揖。
李云:无所执持也。
《去饰》起吕反。
【校】"一"敦煌本爱作受。
异日,桑雽又曰:"舜之将死,真泠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一】。 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二】;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三】;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四】。 ’"
【一】【注】因形率情,不矫之以利也。
【疏】缘,顺也。
形必顺物,情必率中。
昔虞舜将终,用此真教命大禹,令其戒慎,依语遵行,故桑●引来以告孔子。
亦有作泠字者,泠,晓也,舜将真言晓示大禹也。
【释文】《真》司马本作直。
《泠》音零。
《禹》司马云:泠,晓也,谓以真道晓语禹也。
泠,或为命,又作令。
命,犹教也。
◎王引之曰:释文曰,真,司马本作直,泠,音零。
司马云,泠,晓也,谓以直道晓语禹也。
泠,或为命,又作令,命,犹教也。
案直当为●。
●,籀文乃字,隶书作乃。
●形似直,"(释"〔峄〕"一"山碑乃今皇帝,乃字作●,形似直字。
)故讹作直,又讹作真。
命与令,古字通,"周官司仪则令为坛三成,觐礼注引此令作命。 僖九年左传令不及鲁,令本又作命。 庄子田子方篇先君之令,令本或作命。 周官大卜注以命龟也,命亦作令。 "作命作令者是也。
●令禹者,乃命禹也。
【二】【注】形不假,故常全;情不矫,故常逸。
【疏】形顺则常合于物,性率则用而无弊。
【三】【注】任朴而直前也。
【疏】率性而动,任朴直前,岂复求假文迹而待用饰其形性哉!
【四】【注】朴素而足。
【疏】既不求文"籍"〔迹〕"二"以饰形,故知当分各足,不待于外物也。
【校】"一"峄字依读书杂志改。
"二"迹字依上文改。
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緳系履而过魏王。
魏王曰:"何先生之惫邪【一】?"
【一】【疏】大布,犹粗布也。
庄子家贫,以粗布为服而补之。
緳,履带也,亦言腰带也。
履穿故以绳系之。
魏王,魏惠王也。
惫,病也。
衣粗布而着破履,正腰带见魏王。
王见其??,故问言:"先生何贫病如此耶?"【释文】《庄子衣》于既反。
《大布》司马云:麤布也。
《正緳》贤节反,又苦结反。
司马云:带也。
《系履》李云:履穿,故系。
◎家世父曰:释文引司马云:緳,带也。
带之名緳,别无证据,正带系履,亦不得为惫也。
说文:絜,麻一端也。
〔絜〕与緳字通,言整齐麻之一端,以纳束其履而系之。
履无绚,系之以麻,故曰惫。
《而过》古禾反。
《魏王》司马云:惠王也。
《惫》皮拜反,又薄计反。
司马本作病。
庄子曰:"贫也,非惫也。 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 王独不见夫腾"一"猿乎?其得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 【一】及其得柘棘枳枸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 【二】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欲无惫,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见剖心征也夫!【三】"
【一】【注】遭时得地,则申其长技,故虽古之善射,莫之能害。
【疏】柟梓豫章,皆端直好木也。
揽蔓,犹把捉也。
王长,犹自得也。
羿,古之善射人。
逢蒙,羿之弟子也。
睥睨,犹斜视。
字亦有作眄字者,随字读之。
言善士贤人,遭时得地,犹如猿得直木,则跳踯自在,虽有善射之人,不敢举目侧视,何况弯弓乎!
【释文】《螣》音腾。
本亦作腾。
◎卢文弨曰:今本作腾。
《柟》音南,木名。
《揽》旧历敢反。
《蔓》音万。
郭武半反。
《而王》往况反。
司马本作往。
《长》丁亮反。
本又作张,音同。
司马直良反,云:两枝相去长远也。
◎俞樾曰:郭注曰,遭时得地,则申其长技,是读长为长短之长,然于本文之义殊为未合。
司马云,两枝相去长远也。
则就树木言,义更非矣。
此当就猿而言,谓猿得楠梓豫章,则率其属居其上而自为君长也,故曰王长其间。
释文:王,往况反;长,丁亮反。
颇得其读。
《羿》音诣,或户系反。
《蓬蒙》符恭反,徐扶公反。
司马云:羿,古之善射者。
蓬蒙,羿之弟子。
《眄》莫练反,旧莫显反。
本或作睥,普计反。
《睨》音诣,郭五米反。
李云:邪视"反"〔也〕"二"。
《长技》其绮反。
【二】【疏】柘棘枸枳,并有刺之恶木也。
夫猿得有刺之木,不能逞其捷巧,是以心中悲悼而战栗,形貌危行而侧视,非谓筋骨有异于前,而势不便也。
士逢乱世,亦须如然。
【释文】《柘棘》章夜反。
《枳》吉氏反,又音纸。
《枸》音矩。
《悼》如字,又直吊反。
◎庆藩案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吕览论威篇敌人悼惧惮恐,即此振动悼栗之意。
《不便》婢面反。
注同。
◎王念孙曰,古者谓所居之地曰处势,史记蔡泽传翠鹄犀象,其处势非不远死也。
或曰势居,逸周书周祝篇曰,势居小者不能为大;贾子过秦篇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其势居然也;淮南原道篇形性不可易,势居不可移也。
或言处势,或言势居,其义皆同。
汉书陈汤传曰:故陵因天性,据真土,处"执"〔埶〕"三"高敞。
【三】【注】势不便而强为之,则受戮矣。
【疏】此合谕也。
当时周室微弱,六国兴盛,于是主昏于上,臣乱于下。
庄生怀道抱德,莫能见用,晦迹远害,故发此言。
昔殷纣无道,比干忠谏,剖心而死,岂非征验!引古证今,异日明镜。
【释文】《乱相》息亮反。
《见心》贤遍反。
◎卢文弨曰:今本作见剖心。
《强为》其丈反。
【校】"一"赵谏议本作螣。
"二"也字依释文原本及世德堂本改。
"三"埶字依读书杂志及汉书改。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左据槁木,右击槁枝,而歌猋氏之风,有其具而无其数,有其声而无宫角,木声与人声,犁然有当于人之心【一】。
【一】【疏】焱氏,神农也。
孔子圣人,安于穷通,虽遭陈蔡之困,不废无为,故左手击槁木,右手凭枯枝,恬然自得,歌焱氏之淳风。
木乃八音,虽击而无曲;无声惟打木,宁有于宫商!然歌声木声,犁然清淡而乐正,心故有应,当于人心者也。
【释文】《槁木》苦老反。
下同。
《猋氏》必遥反。
古之无为帝王也。
《犁然》力兮反,又力之反。
司马云:犁然,犹栗然。
《有当》丁浪反。
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
仲尼恐其广己而造大也,爱己而造哀也,【一】曰:"回,无受天损易【二】,无受人益难【三】。 无始而非卒也【四】,人与天一也【五】。 夫今之歌者其谁乎【六】?"
【一】【疏】颜生既见仲尼击木而歌,于是正身回目而视。
仲尼恐其未悟,妄生虞度,谓言仲尼广己道德而规造大位之心,爱惜己身遭穷而〔规〕造哀叹之曲。
虑其如是,故召而诲之。
【释文】《还目》音旋。
《而窥》徐起规反。
《造大》司马云:造,适也。
【二】【注】唯安之故易。
【释文】《损易》以豉反。
注、下同。
【三】【注】物之傥来,不可禁御。
【疏】夫自然之理,有穷塞之损,达于时命,安之则易。
人伦之道,有〔爵〕"一"禄之益,傥来而寄,推之即难。
此明仲尼虽击木而歌,无心哀怨。
【四】【注】于今为始者,于昨为卒,则所谓始者即是卒矣。
言变化之无穷。
【疏】卒,终也。
于今为始者,于昨为终也。
欲明无始无终,无生无死。
既无死无生,何穷塞之有哀乎!【五】【注】皆自然。
【疏】所谓天损人益者,犹是教迹之言也。
若至凝理处,皆是自然,故不二也。
【六】【注】任其自尔,则歌者非我也。
【疏】夫大圣虚忘,物我兼丧。
我既非我,歌是谁歌!我乃无身,歌将安寄也!
【校】"一"爵字依下正文爵禄并至补。
回曰:"敢问无受天损易。"
仲尼曰:"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一"之泄也【一】,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二】。 为人臣者,不敢去之。 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三】!"
【一】【注】不可逃也。
【疏】前略标名,此下解义。
桎,塞也。
夫命终穷塞,道德不行,此犹大地虚盈,四时转变,运动万物,发泄气候也。
【释文】《穷桎》之实反。
◎家世父曰:穷桎不行,言饥渴寒暑足以梏桎人,而使不自适。
然而饥渴以驱之,寒暑以运之,不能抗而不受也,与之俱逝而已矣。
《运物》司马云:运,动也。
《之泄》息列反。
司马云:发也。
徐以世反。
【二】【注】所谓不识不知而顺帝之则也。
【疏】偕,俱也。
逝,往也。
既体运物之无常,故与变化而俱往,而无欣恶于其间也。
【释文】《言与之》言,我也。
【三】【注】所在皆安,不以损为损,斯待天而不受其损也。
【疏】夫为人臣者,不敢逃去君命。
执持臣道,"由"〔犹〕自如斯,而况为变化穷通,必待自然之理,岂可违距者哉!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物作化。
"何谓无受人益难?"
仲尼曰:"始用四达【一】,爵禄并至而不穷【二】,物之所利,乃非己也【三】,吾命其在外者也【四】。 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吾若取之,何哉!【五】故曰,鸟莫知于鷾鸸,目之所不宜处,不给视,虽落其实,弃之而走【六】。 其畏人也,而袭诸人间【七】,社稷存焉尔【八】。"
【一】【注】感应旁通为四达。
【二】【注】旁通,故可以御高大也。
【三】【注】非己求而取之。
【疏】始,本也。
乃,宜也。
妙本虚寂,迹用赴机,傍通四方,凝照九表,既靡好爵,财德无穷,万物利求,是其宜也。
【四】【注】人之生,必外有接物之命,非如瓦石,止于形质而已。
【疏】孔子圣人,挺于天命,运兹外德,救彼苍生,非瓦石形质也。
【五】【注】盗窃者,私取之谓也。
今贤人君子之致爵禄,非私取也,受之而已。
【疏】夫贤人君子,尚不为盗窃,况孔丘大圣,宁肯违天乖理而私取于爵禄乎?傥来而寄,受之而已矣,盖无心也。
【六】【注】避祸之速。
【疏】鷾鸸,燕也。
实,食也。
智能远害全身,鸟中无过燕子。
飞入人舍,欲作窠巢,目略处所不是宜便,不待周给看"咏"〔视〕,即远飞出。
假令衔食落地,急弃而走,必不复收,避祸之速也。
【释文】《莫知》音智。
《鷾》音意。
《鸸》音而。
或云:鷾鸸,燕也。
《目之所不宜处》昌吕反。
言不可止处,目已罗络知之,故弃之。
【七】【注】未有自疏外于人而人存之者也。
畏人而入于人舍,此鸟之所以称知也。
【疏】袭,入也。
燕子畏惧于人而依附人住,入人舍宅,寄作窠巢,是故人爱而狎之,故得免害。
亦"由"〔犹〕圣人和光在世,混迹人间,戒慎灾危,不溺尘境,苍生乐推而不厌,故得久视长"全"〔生〕"一"。
【八】【注】况之至人,则玄同天下,故天下乐推而不厌,相与社而稷之,斯无受人益之所以为难也。
【疏】圣德遐被,群品乐推,社稷之存,故其宜矣。
所谓人益,此之谓乎!◎家世父曰:有土而因有社,有田而因有稷。
社者,所以居也;稷者,所以养也。
鸟亦有其居,鸟亦有其养,鷾鸸之袭诸人间,不假人以居而因自为居,不假人以养而因自为养也。
【校】"一"生字依老子改。
"何谓无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万物而不知其禅之者【一】,焉知其所终?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而已耳【二】。"
【一】【注】莫觉其变。
【疏】禅,代也。
夫道通生万物,变化群方,运转不停,新新变易,日用不知,故莫觉其代谢者也。
既"无"日新而变,何始卒之有耶!【释文】《其禅》市战反。
司马云:授予也。
【二】【注】日夜相代,未始有极,故正而待之,无所为怀也。
【疏】夫终则是始,始则是终,故何能定终始!既其无终与始,则无死与生,是以随变任化,所遇皆适,抱守正真,待于造物而已矣。
【释文】《焉知》于虔反。
下同。
"何谓人与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一】。 人之不能有天,性也【二】,圣人晏然体逝而终矣【三】!"
【一】【注】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疏】夫人伦万物,莫不自然;爱及自然也,是以人天不二,万物混同。
【二】【注】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耳,故曰性。
【疏】夫自然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自然耳,不为也,岂是能有之哉!若谓所有,则非自然也。
故知自然者性也,非人有之矣。
此解前有天之义也。
【三】【注】晏然无矜,而体与变俱也。
【疏】晏然,安也。
逝,往也。
夫圣人通始终之不二,达死生之为一,故能安然解体,随化而往,泛乎无始,任变而终。
◎家世父曰:孟子,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
庄子之云人之不能有天,即孟子所谓性焉有命者也。
庄子以其有物有欲者为人而自然为天,于是断声色,去臭味,离天与人而二之。
其曰人与天一,犹之去人以就天也。
圣人尽性以知天,其功不越日用饮食。
性也有命,而固不谓之性,命也有性,而固不谓之命,是之谓天与人一。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一】。
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一"裳躩步,执弹而留之【二】。
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三】;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四】。
庄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五】,二类相召也【六】!"捐弹而反走,虞人逐而谇之【七】。
【一】【疏】雕陵,栗园名也。
樊,蔺也,谓游于栗园蔺篱之内也。
运,员也。
感,触也。
颡,额也。
异常之鹊,从南方来,翅长七尺,眼圆一寸,突着庄生之额,仍栖栗林之中。
【释文】《雕》徐音雕。
本亦作雕。
《陵之樊》音烦。
司马云:雕陵,陵名,樊,藩也,谓游栗园藩篱之内也。
樊,或作埜。
埜,古野字。
《翼广》光浪反。
《运寸》司马云:可回一寸也。
◎王念孙曰:司马彪曰,运寸,可回一寸也。
案司马以运为转运之运,非也。
运寸与广七尺相对为文,广为横则运为从也。
目大运寸,犹言目大径寸耳。
越语,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注曰: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是运为从也。
西山经曰,是山也广员百里。
员与运同。
周官大司徒,周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士丧礼记,广尺,轮二尺;郑注并曰:轮,从也。
轮与运,声近而义同,广轮即广运也。
《感周之颡》息荡反。
李云:感,触也。
【二】【疏】殷,大也。
逝,往也。
躩步,犹疾行也。
留,伺候也。
翅大不能远飞,目大不能远视。
庄生怪其如此,仍即起意规求,既而举步疾行,把弹弓而伺候。
【释文】《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司马云:殷,大也,曲折曰逝。
李云:翼大逝难,目大视希,故不见人。
《蹇》起虔反。
《躩》李驱碧反,徐九缚反。
司马云:疾行也。
案即论语云足躩如也。
《执弹》徒旦反。
《留之》力救反。
司马云:宿留伺其便也。
【三】【注】执木叶以自翳于蝉,而忘其形之见乎异鹊也。
【释文】《螳》音堂。
《蜋》音郎。
《执翳》于计反。
司马云:执草以自翳也。
《搏之》郭音博,徐音付。
《之见乎》贤遍反。
【四】【注】目能睹,翼能逝,此鸟之真性也,今见利,故忘之。
【疏】搏,捕也。
真,性命也。
庄生执弹未放,中间忽见一蝉,隐于树叶,美兹荫庇,不觉有身;有螳螂执木叶以自翳,意在捕蝉,不觉形见异鹊;异鹊从螳螂之后,利其捕蝉之便,意在取利,不觉性命之危,所谓忘真矣。
【释文】《其真》司马云:真,身也。
【五】【注】相为利者,恒相"二"为累。
【疏】既睹蝉鹊徇利忘身,于是怵然惊惕,仍"言"〔发〕噫叹之声。
故知物相利者,必有累忧。
【释文】《怵然》肇律反。
【六】【注】夫有欲于物者,物亦有欲之。
【疏】夫有欲于物者,物亦欲之也。
是以蝉鹊俱世物之徒,利害相召,必其然也。
【七】【注】谇,问之也。
【疏】捐,弃也。
虞人,掌栗园之虞候也。
谇,问也。
既觉利害相随,弃弹弓而反走,虞人谓其盗栗,故逐而问之。
【释文】《谇之》本又作讯,音信,问也。
司马云:以周为盗栗也。
【校】"一"阙误作褰,云:张本作蹇。
"二"赵谏议本相作常。
庄周反入"一",三月不庭。
蔺且从而问之:"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一】?"
【一】【疏】庄周见鹊忘身,被疑盗栗,归家愧耻,不出门庭。
姓蔺名且,庄子弟子,怪师顷来闭户,所以从而问之。
【释文】《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
司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
◎王念孙曰:释文曰,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
司马云:不出坐庭中三月。
案如司马说,则庭上须加出字而其义始明。
下文云,夫子何为顷间甚不庭乎,若以甚不庭为甚不出庭,则尤不成语。
今案庭当读为逞。
不逞,不快也;甚不逞,甚不快也。
忘吾身,忘吾真,而为虞人所辱,是以不快也。
方言曰:逞,晓,快也。
自关而东,或曰晓,或曰逞;江淮陈楚之间曰逞。
桓六年左传今民馁而君逞欲,周语虢公动匮百姓以逞其违,韦杜注并曰:逞,快也。
逞字古读若呈,声与庭相近,故通作庭。
"张衡思玄赋怨素意之不逞,与情名声营平峥祯鸣荣宁为韵。 说文:逞,从?,呈声。 僖二十三年左传淫刑以逞,释文逞作呈。 方言:逞,解也。 广雅作呈。 "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是也。
下文言夫子顷间甚不庭,若三月之久,不得言顷间矣。
《蔺》力信反。
一本作?。
《且》子余反。
司马云:蔺且,庄子弟子。
◎庆藩案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司马云:顷,久也。
谢灵运入华子洞是麻源第三谷诗注引司马云:顷,常久也。
释文阙。
【校】"一"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入下有宫字。
庄周曰:"吾守形而忘身【一】,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二】。 且吾闻诸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俗"〔令〕"一"【三】,’今吾游于雕陵而忘吾身,异鹊感吾颡,游于栗林而忘真,栗林"二"虞人以吾为戮,吾所以不庭也【四】。"
【一】【注】夫身在人间,世有夷险,若推夷易之形于此世而不度此世之所宜,斯守形而忘身者也。
【释文】《夷易》以豉反。
《不度》直落反。
【二】【注】见彼而不明,即因彼以自见,几忘反鉴之道也。
【疏】我见利徇物,爱守其形,而利害相召,忘身者也。
既睹鹊蝉,归家不出门庭,疑亦自责,所谓因观浊水,所以迷于清泉,虽非本情合真,犹存反照之道。
【释文】《自见》贤遍反。
【三】【注】不违其禁令也。
【疏】庄周师老聃,故称老子为夫子也。
夫达者同尘入俗,俗有禁令,从而行之。
今既游彼雕陵,被疑盗栗,轻犯宪纲。
悔责之辞。
【四】【注】以见问为戮。
夫庄子推平于天下,故每寄言以出"三"意,乃毁仲尼,贱老聃,上掊击乎三皇,下痛病其一身也。
【疏】意在异鹊,遂忘栗林之禁令,斯忘身也。
字亦作真字者,随字读之。
虞人谓我偷栗,是成身〔之〕耻"之"辱如此,是故不庭。
夫庄子大人,隐身卑位,遨游"末"〔宋〕国,养性漆园,岂迷目于清渊,留意于利害者耶!盖欲评品群性,毁残其身耳。
【释文】《上掊》普口反。
【校】"一"令字依阙误引成玄瑛本改,郭注亦作令。
"二"阙误引文如海、张君房本栗林俱作□□。
"三"赵谏议本无言以出三字。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一"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一】
【一】【疏】姓阳,名朱,字子居,秦人也。
逆旅,店也。
往于宋国,宿于中地逆旅。
美者恃其美,故人忘其美而不知也;恶者谦下自恶,故人忘其恶而不知也。
【释文】《阳子》司马云:阳朱也。
【校】"一"阙误引刘得一本人作之。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一】!"
【一】【注】言自贤之道,无时而可"一"。
【疏】夫种德立行而去自贤轻物之心者,何往而不得爱重哉!故命门人记之云耳。
【释文】《而去》起吕反。
《之行》下孟反。
【校】"一"赵谏议本可下有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