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外篇马蹄第九【一】【一】【释文】举事以名篇。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一】。
虽有义台路寝,无所用之【二】。
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三】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之患,而后有鞭策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四】。
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五】。"
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六】。"
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七】?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八】。
【一】【注】驽骥各适于身而足。
【疏】龁,啮也;践,履;御,捍;翘,举也。
夫蹄践霜雪,毛御风寒,饥即龁草,渴即饮水,逸豫适性,即举足而跳踯,求禀乎造物,故真性岂愿羁馽皂栈而为服养之乎!况万有参差,咸资素分,安排任性,各得逍遥,不矜不企,即生涯可保。
【释文】《马》释名云:武也。
王弼注易云:在下而行者也。
《蹄》音提。
司马云:马足甲也。
《御》鱼吕反。
广雅云:敌也。
崔本作辟。
《龁》恨发反,又胡切反。
《翘》祁饶反。
《足》崔本作尾。
《而陆》司马云:陆,跳也。
字书作●。
●,马健也。
◎庆藩案释文崔本作翘尾,引司马云,陆,跳也。
字书作●,马健也。
今案足作尾是也。
文选〔郭景纯〕江赋注引庄子正作尾,陆作踛,云:踛,音六。
广韵:踛,力竹切,翘踛也。
踛依字当作●。
说文:●,曲胫也,读若逵。
是踛即●之异体。
逵从?坴,踛从足坴,古足?之字多互用,形相似也。
据选注所引,知陆乃踛之讹。
《驽》音奴,恶马也。
《骥》音冀,千里善马也。
【二】【注】马之真性,非辞鞍而恶乘,但无羡于荣华。
【疏】义,养也,谓是贵人养卫之台观也。
亦言:义台,犹灵台也。
路,大也,正也,即正寝之大殿也。
言马之为性,欣于原野,虽有高台大殿,无所用之。
况清虚之士,淳朴之民,乐彼茅茨,安兹瓮牖,假使丹楹刻桷,于我何为!
【释文】《义》许宜反,又如字。
徐音仪,崔本同。
一本作羲。
《台》崔云:义台,犹灵台也。
《路寝》路,正也,大也。
崔云:路寝,正室。
◎庆藩案史记魏世家索隐引司马云:义台,台名。
释文阙。
◎俞樾曰:义,徐音仪,当从之。
周官肆师职郑注曰:故书仪为义。
是义即古仪字也。
仪台,犹言容台。
淮南子览冥篇容台振而掩覆,高注曰:容台,行礼容之台。
仪与容,异名同实,盖是行礼仪之台,故曰仪台也。
《而恶》乌路反。
【三】【注】有意治之,则不治矣。
治之为善,斯不善也。
【疏】列子云:姓孙,名阳,字伯乐,秦穆公时善治马人。
烧,铁炙之也。
剔,谓剪其毛;刻,谓削其蹄;雒,谓着笼头也。
羁,谓连枝绊也;馽,谓约前两脚也。
皂,谓槽枥也。
栈,编木为碇,安马脚下,以去其湿,所谓马床也。
夫不能任马真性,而横见烧剔,既乖天理,而死者已多。
况无心徇物,性命所以安全;有意治之,天年于焉夭折。
【释文】《伯乐》音洛,下同。
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
石氏星经云:伯乐,天星名,主典天马。
孙阳善驭,故以为名。
《剔之》敕历反。
字林云:剃也。
徐诗赤反。
向崔本作鬄。
向音郝。
《雒之》音洛。
司马云:烧,谓烧铁以烁之;剔,谓剪其毛;刻,谓削其甲;雒,谓羁雒其头也。
◎王念孙曰:司马彪曰,雒,谓羁络其头也。
案雒读为铬,"音落。 "字或作●,通作雒,又通作落。
铬之言落也,剔去毛鬣爪甲谓之铬。
说文曰:铬,?也。
广雅曰:雒,剔也。
吴子治兵篇说畜马之法云:刻剔毛鬣,谨落四下。
此云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语意略相似。
司马以铬为羁络,非也。
下文连之以羁馽,乃始言羁络耳。
◎家世父曰:司马云,刻,谓削其甲;雒,谓羁雒其头也。
是通雒为络。
疑上四者专就马身言之,下文羁馽皂栈,始及衔勒之事。
雒当为烙,所谓火针曰烙也。
杜甫诗,细看六印带官字,六印,亦作火印。
刻,谓凿蹄;雒,谓印烙。
烧之剔之以理其毛色。
刻之雒之以存其表识。
作络者非也。
◎俞樾曰:司马彪解雒之曰,谓羁雒其头也,是以雒为络之假字。
然下文连之以羁馽,乃始言羁络之事,此恐非也。
雒疑当为烙。
说文火部新附有烙字,曰:灼也。
今官马以火烙其皮毛为识,即其事矣。
《羁》居宜反。
广雅云:勒也。
《馽》丁邑反,徐丁立反,绊也。
李音述。
本或作馵,非也。
馵音之树反。
司马向崔本并作馽。
向云:马氏音竦。
崔云:绊前两足也。
◎卢文弨曰:旧本无音字,案例当有,今增。
《编之》必然反。
《皂》才老反,枥也。
一云:槽也。
崔云:马闲也。
《栈》"土"〔士〕"一"板反。
徐在简反,又士谏反。
编木作"灵"似〔灵〕床曰栈,以御湿也。
崔云:木棚也。
◎卢文弨曰:灵即棂字。
湿当作湿,后人多混用。
棚,疑当作栅。
◎庆藩案文选颜延年赭白马赋注、潘安仁马汧督诔注引司马云:皂,枥也。
栈,若棂床,施之湿地也。
释文阙。
《不治》直吏反。
【四】【注】夫善御者,将以尽其能也。
尽能在于自任,而乃走作驰步,求其过能之用,故有不堪而多死焉。
若乃任驽骥之力,适迟疾之分,虽则足迹接乎八荒之表,而众马之性全矣。
而惑"二"者闻任马之性,乃谓放而不乘;闻无为之风,遂云行不如卧;何其往而不返哉!斯失乎庄生之旨远矣。
【疏】橛,衔也,谓以宝物饰于镳也。
带皮曰鞭,无皮曰策,俱是马杖也。
夫驰骤过分,饥渴失常,整之以衡扼,齐之以镳辔,威之以鞭策,而求其以分外之能,故驽骀不堪,而凡已过半。
圣智治物,其损亦然。
【释文】《骤》士救反。
《橛》向徐其月反。
司马云:衔也。
崔云:镳也。
《饰》徐音式。
司马云:排衔也,谓加饰于马镳也。
◎庆藩案文选潘安仁西征赋注引司马云:橛,騑马口中长衔也。
与释文异。
◎又案橛,一作橛。
说文齺下曰:齺,马口中橛也。
史记索隐引周舆服志云:钩逆上者为橛,橛在衔中,以铁为之,大如鸡子。
汉书司马相如传张揖注曰:衔,马勒衔也。
橛,騑马口长衔也。
韩子奸劫弒臣篇无垂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盐铁论刑德篇犹无衔橛而御捍马也,是衔与橛皆所以制马者。
《鞭》必然反。
《筴》初革反。
杜注左传云:马檛也。
檛,音竹瓜反。
【五】【疏】范土曰陶。
陶,化也,亦?也。
埴,黏也,亦土也。
谓陶者善能调和水土而为瓦器,运用方圆,必中规矩也。
【释文】《陶》道刀反,谓?也。
?,音弋消反。
《埴》徐时力反。
崔云:土也。
司马云:埴土可以为陶器。
尚书传云:土黏曰埴。
释名云:埴,膱也。
膱音之食反。
《中规》丁仲反。
下皆同。
【六】【疏】钩,曲也。
绳,直也。
谓匠人机巧,善能治木,木之曲直,必中钩绳。
【释文】《应绳》应对之应。
后不音者仿此。
【七】【疏】土木之性,禀之造物,不求曲直,岂慕方圆;陶者匠人,浪为臧否。
【八】【注】世以任自然而不加巧者为不善于治也,揉曲为直,厉驽习骥,能为规矩以矫拂其性,使死而后已,乃谓之善治也,不亦过乎!【疏】此总举前文以合其譬。
然世情愚惑,以治为善,不治之为伪,伪莫大焉。
【释文】《揉曲》汝久反。
《矫》居兆反。
《拂》房弗反。
【校】"一"士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二"世德堂本惑作或。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一】。
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二】;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三】。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四】。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五】;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六】;禽兽成群,草木遂长【七】。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八】。
【一】【注】以不治治之,乃善治也。
【疏】然,犹如此也。
庄子云:我意谓善治天下,不如向来陶匠等也。
善治之术,列在下文。
【二】【注】夫民之德,小异而大同。
故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也;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者也。
守斯道者,无为之至也。
【疏】彼民,黎首也。
言苍生皆有真常之性而不假于物也。
德者,得也。
率其真常之性,物各自足,故同德。
郭象云,性之不可去者衣食,事之不可废者耕织,此天下之所同而为本也,守斯道也,无为至矣。
【释文】《去者》羌吕反。
【三】【注】放之而自一耳,非党也,故谓之天放。
【疏】党,偏也。
命,名也。
天,自然也。
夫虚通一道,亭毒群生,长之育之,无偏无党。
若有心治物,则乖彼天然,直置放任,则物皆自足,故名曰天放也。
【释文】《天放》如字。
崔本作牧,云:养也。
【四】【注】此自足于内,无所求及之貌。
【疏】填填,满足之心。
颠颠,高直之貌。
夫太上淳和之世,遂初至德之时,心既遣于是非,行亦忘乎物我。
所以守真内足,填填而处无为;自不外求,颠颠而游于虚淡。
【释文】《填填》徐音田,又徒偃反。
质重貌。
崔云:重迟也。
一云:详徐貌。
淮南作莫莫。
《颠颠》丁田反。
崔云:专一也。
淮南作瞑瞑。
【五】【注】不求非望之利,故止于一家而足。
【疏】蹊,径;隧,道也。
舟,船也。
当是时,即至德之世也。
人知守分,物皆淳朴,不伐不夺,径道所以可遗;莫往莫来,船桥于是乎废。
【释文】《蹊》徐音兮。
李云:径也。
《隧》徐音遂。
崔云:道也。
【六】【注】混茫而同得也,则与一世而淡漠焉,岂国异而家殊哉!
【疏】夫混茫之世,淳和淡漠。
故无情万物,连接而共里闾;有识群生,系属而同乡县;岂国异政而家殊俗哉!
【释文】《连属其乡》王云:既无国异家殊,故其乡连属。
《混》胡本反。
《茫》莫刚反。
《淡》徒暂反。
《漠》音莫。
【七】【注】足性而止,无吞夷之欲,故物全。
【疏】飞禽走兽不害,所以成群;蔬草果木不伐,遂其盛茂。
【释文】《遂长》丁丈反,又直良反。
《无吞》敦恩反,又音天。
【八】【注】与物无害,故物驯也。
【疏】人无害物之心,物无畏人之虑。
故山禽野兽,可羁系而遨游;鸟鹊巢窠,可攀援而窥望也。
【释文】《攀》本又作扳,普班反。
《援》音袁。
广雅云:牵也,引也。
《窥》去规反。
《物驯》似遵反,或音纯。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一】!同乎无知,其德不离【二】;同乎无欲,是谓素朴【三】;素朴而民性得矣。
【四】及至圣人【五】,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天下始疑矣;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天下始分矣【六】。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七】!道德不废,安取仁义【八】!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九】!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一0】!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一一】
【一】【疏】夫殉物邪僻为小人,履道方正为君子。
既而巢居穴处,将鸟兽而不分;含哺鼓腹,混群物而无异;于何而知君子,于何而辨小人哉!【释文】《恶乎》音乌。
【二】【注】知则离道以善也。
【疏】既无分别之心,故同乎无知之理。
又不"以"险德以求行,故抱一而不离也。
【释文】《不离》力智反。
注皆同。
【三】【注】欲则离性以饰也。
【疏】同遂初之无欲,物各清廉;异末代之浮华,人皆淳朴。
【释文】《素朴》普剥反。
【四】【注】无烦乎知欲也。
【疏】夫苍生所以失性者,皆由滞欲故也。
既而无欲素朴,真性不丧,故称得也。
此一句总结已前至德之美者也。
【五】【注】圣人者,民得性之迹耳,非所以迹也。
此云及至圣人,犹云及至其迹也。
【六】【注】夫圣迹既彰,则仁义不真而礼乐离性,徒得形表而已矣"一"。
有圣人即有斯弊,吾若是何哉!
【疏】自此以上,明淳素之德;自此以下,斥圣迹之失。
及至圣人,即五帝已下行圣迹之人也。
蹩躠,用力之貌。
踶跂,矜恃之容。
澶漫是纵逸之心,摘僻是曲拳之行。
夫淳素道消,浇伪斯起。
踶跂恃裁非之义,蹩躠夸偏爱之仁,澶漫贵奢淫之乐,摘僻尚浮华之礼,于是宇内分离,苍生疑惑,乱天之经,自斯而始矣。
【释文】《蹩》步结反。
向崔本作弊,音同。
《躠》本又作薛,悉结反。
向崔本作杀,音同。
一音素葛反。
《踶》直氏反,向同,崔音缇。
《跂》丘氏反,一音吕氏反,崔音技。
李云:蹩躠踶跂,皆用心为仁义之貌。
◎庆藩案踶,各本无训。
说文:踶,躗也。
躗,踶"躗""二"也。
"〔段注〕旧本讹作卫,今据踶字注及牛部●字注改正。 "《澶》本又作儃,徒旦反。
又吐旦反。
向崔本作但,音燀。
《漫》武半反。
向崔本作曼,音同。
李云:澶漫,犹纵逸也。
崔云:但曼,淫衍也。
一云:澶漫,牵引也。
《摘》敕历反,又涉革反。
《辟》匹壁反,向音檗,徐敷历反,李父历反。
本或作僻,音同。
李云:纠擿邪辟而为礼也。
一音妇赤反,法也。
崔云:擿辟,多节。
◎卢文弨曰:今本作僻。
◎家世父曰:释文引李曰,纠擿邪辟而为礼也,崔云,擿辟,多节。
擿辟,当作摘擗。
王逸注楚词:擗,析也。
摘者,摘取之;擗者,分之;谓其烦碎也。
《始分》如字。
下分皆同。
【七】【疏】纯朴,全木也。
不残,未雕也。
孰,谁也。
牺尊,酒器,刻为牛首,以祭宗庙也。
止锐下方曰珪,半珪曰璋。
此略举譬喻,以明浇竞之治也。
【释文】《牺尊》音羲。
尊,或作樽。
司马云:画牺牛象以饰樽也。
王肃云:刻为牛头。
郑玄云:画凤皇羽饰尊,婆娑然也。
音先河反。
◎卢文弨曰:今本作樽,俗"三"。
《珪璋》音章。
李云:皆器名也。
锐上方下曰珪,半珪曰璋。
【八】【疏】此合譬也。
夫大道之世,不辨是非;至德之时,未论憎爱。
无爱则人心自息,无非则本迹斯忘,故老经云大道废,有仁义矣。
【九】【疏】礼以检迹,乐以和心。
情苟不散,安用和心!性苟不离,何劳检迹!是知和心检迹,由乎道丧也。
【释文】《情性不离》如字。
别离也。
◎卢文弨曰:今本情性作性情。
【一0】【注】凡此皆变朴为华,弃本崇末,于其天素,有残废矣,世虽贵之,非其贵也。
【疏】夫文采本由相间,音乐贵在相和。
若各色各声,不相显发,则宫商黼黻,无由成用。
此重起譬,却证前旨。
【一一】【注】工匠则有规矩之制,圣人则有可尚之迹。
【疏】此总结前义。
夫工匠以牺尊之器残淳朴之本,圣人以仁义之迹毁无为之道,为弊既一,获罪宜均。
【校】"一"赵谏议本无矣字及注首夫字。
"二"躗字依说文删。
"三"世德堂本作樽,本书依释文改。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
马知已此矣【一】。
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二】。
故马之知而态至盗者,伯乐之罪也【三】。
【一】【注】御其真知,乘其自"陆"〔然〕"一",则万里之路可致,而群马之性不失。
【疏】靡,摩也,顺也。
踶,蹈也。
已,止也。
夫物之喜怒,禀自天然,率性而动,非由矫伪。
故喜则交颈而摩顺,怒则分背而踶蹈,而马之知解适尽于此,食草饮水,乐在其中矣。
【释文】《交颈》颈,领也。
居郢反,又祁盈反。
《相靡》如字。
李云:摩也。
一云:爱也。
◎庆藩案靡,古读若摩,故与摩通。
"见唐韵正。 "汉书淮南衡山王传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也。
渐靡即渐摩。
荀子性恶篇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靡即摩也。
"礼学记相观而善之谓摩,郑注:摩,相切磋也。 "成二年左传师至于靡笄之下,靡一音摩。
史记苏秦传以出揣摩,邹诞本作揣靡。
靡读为摩。
元戴侗六书故:靡与摩通。
本书凡交近则相靡以信,亦读靡为摩。
《相踶》大计反,又徒兮反,又徒祁反。
李云:踶,蹋也。
广雅、字韵、声类并同。
通俗文云:小蹋谓之踶。
《马知》李音智。
下同。
【二】【疏】衡,辕前横木也。
扼,?马颈木也。
月题,额上当颅,形似月者也。
介,独也。
倪,睥睨也。
闉,曲也。
鸷,抵也。
曼,突也。
诡,诈也。
窃,盗也。
夫马之真知,唯欣放逸;不求服饰,岂慕荣华!既而加以月题,齐以衡扼,乖乎天性,不任困苦,是以谲诈萌出,睥睨曲头綟扼,抵突御人。
窃辔即盗脱笼头,诡衔乃吐出其勒。
良由乖损真性,所以矫伪百端者矣。
【释文】《衡扼》于革反。
衡,辕前横木,缚轭者也。
扼,?马颈者也。
《月题》徒兮反。
司马崔云:马●上当颅如月形者也。
《介》徐古八反。
《倪》徐五圭反,郭五第反。
李云:介倪,犹睥睨也。
崔云:介出俾倪也。
《闉》音因。
《鸷》徐敕二反,郭音踬。
《曼》武半反,郭武谏反。
李云:闉,曲也。
鸷,抵也。
曼,突也。
崔云:闉扼鸷曼,距扼顿迟也。
司马云:言曲颈于扼以抵突也。
一云:鸷曼,旁出也。
◎家世父曰:释文引李云:介倪,犹睥睨也。
闉,曲也。
鸷,抵也。
曼,突也。
崔云,闉扼鸷曼,距扼顿迟也。
司马云,言曲颈于扼以抵突也,一云:鸷曼,旁出也。
今案成二年左传不介马而驰之,杜预注:介,马甲也。
说文:俾,益也。
倪,俾也。
言马知甲之加其身。
史记晋世家马鸷不能行。
说文:鸷,马重貌。
闉扼,犹言困扼;鸷曼,犹言迟重;言马被介而气塞行滞,有决衔绝辔之忧,李云睥睨者,失之。
《诡》九彼反。
《衔》口中勒也。
或云:诡衔,吐出衔也。
《窃辔》啮辔也。
崔云:诡衔窃辔,戾衔橛,盗鞎辔也。
◎卢文弨曰:旧鞎讹艰,今改正。
说文:车前革曰鞎。
【三】【注】马性不同而齐求其用,故有力竭而态作者。
【疏】态,奸诈也。
夫马之真知,适于原野,驰骤过分,即矫诈心生,诡窃之态,罪归伯乐也。
【释文】《态作》吐代反。
【校】"一"然字依王叔岷说改。
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一】。
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
此亦圣人之过也【二】。
【一】【注】此民之真能也。
【疏】之,适也。
赫胥,上古帝王也;亦言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夫行道之时,无为之世,心绝缘虑,安居而无所为;率性而动,游行而无所往。
既而含哺而熙戏,与婴儿而不殊;鼓腹而遨游,将童子而无别。
此至淳之世,民能如此也。
【释文】《赫》本或作?,呼白反。
《胥氏》司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
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俞樾曰:释文引司马云,赫胥氏上古帝王也,此为允当。
又曰,一云有赫然之德,使民胥附,故曰赫胥,盖炎帝也。
此望文生训,殊不足据。
炎帝,即神农也。
胠箧篇既云赫胥氏,又云神农氏,其非一人明矣。
赫胥,疑即列子书所称华胥氏。
华与赫,一声之转耳。
广雅释器:赫,赤也。
而古人名赤者多字华。
羊舌赤字伯华,公西赤字子华,是也。
是华亦赤也。
赤谓之赫,亦谓之华,可证赫胥之即华胥矣。
《含哺》音步。
【二】【注】其过皆由乎迹之可尚也。
【疏】夫屈曲折旋,行礼乐以正形体;高县仁义,令企慕以慰心灵;于是始踶跂自矜,好知而兴矫诈;经营利禄,争归而不知止。
噫!圣迹之过者也。
【释文】《县企》音玄。
◎卢文弨曰:今本作跂。
◎庆藩案文选傅长虞赠何劭王济诗注引司马云:企,望也。
释文阙。
《踶》直氏反。
《跂》丘氏反。
《好知》呼报反。
下音智。
外篇胠箧第十【一】【一】【释文】举事以名篇。
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一"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
【一】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
然则乡"二"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二】?【一】【疏】胠,开;箧,箱;囊,袋;摄,收;缄,结;縢,绳也。
扃,关钮也;鐍,锁钥也。
夫将为开箱探囊之窃,发匮取财之盗,此盖小贼,非巨盗者也。
欲为守备,其法如何?必须收摄箱囊,缄结绳约,坚固扃鐍,使不慢藏。
此世俗之浅知也。
【释文】《胠》李起居反。
史记作搚。
徐起法反,一音虚乏反。
司马云:从旁开为胠。
一云:发也。
《箧》苦协反。
《探》吐南反。
《囊》乃刚反。
《匮》其位反,槛也。
《必摄》如字。
李云:结也。
崔云:收也。
《缄》古减反。
《縢》向崔本作?,同。
徒登反。
崔云:约也。
案广雅云:缄縢,皆绳也。
《扃》古荧反。
崔李云:关也。
《鐍》古穴反。
李云:纽也。
崔云:环舌也。
《知也》如字,又音智。
下同。
【二】【注】知之不足恃也如此。
【疏】夫摄缄縢固扃鐍者,以备小贼。
然大盗既至,负揭而趋,更恐绳约关钮之不牢,向之守备,翻为盗资,是故俗知不足可恃。
【释文】《揭》徐其谒反,又音桀。
三苍云:举也,担也,负也。
《担》丁甘反。
《而趋》七须反。
李云:走也。
《唯恐》丘用反。
《乡之》本又作向,亦作向,同。
许亮反。
《为大盗》于伪反。
下及下注而为同。
《积者》如字,李子赐反。
【校】"一"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以下均误,不复出。
"二"赵谏议本作向。
故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一】何以知其然邪【二】?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罔罟之所布,耒耨之所刺,方二千余里【三】。
阖四竟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曷尝不法圣人"一"哉【四】!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五】。
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六】。
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七】;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八】。
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九】?
【一】【疏】夫体道大贤,言无的当,将欲显忘言之理,故曰试论之。
曰:夫世俗之人,知谟浅近,显迹之圣,于理未深。
既而意在防闲,更为贼之聚积;虽欲官世,翻为盗之守备。
而"信"〔言〕有不为者,欲明岂有不为大盗积守乎,言其必为盗积也。
【二】【疏】假设疑问,发明义旨。
【三】【疏】齐,即太公之后,封于营丘之地。
逮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百姓殷实,无出三齐。
是以鸡犬鸣吠相闻,邻邑栋宇相望,罔罟布以事畋渔,耒耨刺以修农业。
境土宽大,二千余里,论其盛美,实冠诸侯。
耒,犁也。
耨,锄也。
【释文】《罔罟》音古,罔之通名。
《耒》力对反,徐力猥反,郭吕匮反。
李云:犁也。
一云:耜柄也。
《耨》乃豆反。
李云:锄也。
或云:以木为锄柄。
《所刺》徐七智反。
【四】【疏】夫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故邑封土祠曰社,封稷祠曰稷。
稷,五谷之长也。
社,吐也,言能吐生万物也。
司马法: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四为邑。
又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
郑玄云:二十五家为闾,二千五百家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也。
阖,合也。
曷,何也。
阖四境之内,三齐之中,置此宗庙等事者,皆放效尧舜以下圣人,立邦国之法则也。
【释文】《阖》户腊反。
《四竟》音境。
下之竟同。
《治邑》直吏反。
《屋》周礼:夫三为屋。
《州》五党为州,二千五百家也。
《闾》五比为闾,二十五家也。
《乡》五州为乡,万二千五百家也。
【五】【注】法圣人者,法其迹耳。
夫迹者,已去之物,非应变之具也,奚足尚而执之哉!执成迹以御乎无方,无方至而迹滞矣,所以守国而为人守之也。
【疏】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是敬仲七世孙。
初,敬仲适齐,食"菜"〔采〕于田,故改为田氏。
鲁哀公十四年,陈恒弒其君,君即简公也。
割安平至于郎邪,自为封邑。
至恒曾孙太公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乃自立为齐侯。
自敬仲至庄公,凡九世知齐政;自太公至威王,三世为齐侯;通计为十二世。
庄子,宣王时人,今不数宣王,故言十二世也。
【释文】《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
《一旦》宋元嘉中本作一日。
《杀》音试。
《齐君》简公也。
春秋哀公十四年,陈恒杀之于舒州。
《而盗其国》司马云:谓割安邑以东至郎邪自为封邑也。
【六】【注】不盗其圣法,乃无以取其国也。
【疏】田恒所盗,岂唯齐国?先盗圣智,故得诸侯。
是知仁义陈迹,适为盗本也。
【释文】《圣知》音智。
下同。
【七】【疏】田恒篡窃齐国,故有巨盗之声名;而位忝诸侯,身处唐虞之安乐。
【八】【疏】子男之邦,不敢非毁;伯侯之国,讵能征伐!遂胤冑相系,宗庙遐延。
世历十二,俱如前解。
【释文】《十二世有齐国》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也。
◎俞樾曰:释文曰,自敬仲至庄子九世知齐政;自太公和至威王,三世为齐侯,故云十二世。
此说非也。
本文是说田成子,不当追从敬仲数起。
疑庄子原文本作世世有齐国,言自田成子之后,世有齐国也。
古书遇重字,止于字下作二字以识之,应作世二有齐国。
传写者误倒之,则为二世有齐国。
于是其文不可通,而从田成子追数至敬仲适得十二世,遂臆加十字于其上耳。
【九】【注】言圣法唯人所用,未足以为全当之具。
【疏】揭仁义以窃国,资圣智以保身。
此则重举前文,以结其义也。
【释文】《以守》如字,旧音狩。
【校】"一"阙误引张君房本圣人作圣智,下文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圣人生而大盗起;掊击圣人;圣人已死;圣人不死;虽重圣人;是乃圣人之过也;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句内圣人并同。
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一】?何以知其然邪【二】?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三】。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四】?"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五】!"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六】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七】;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八】。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九】。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一0】。
夫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实。
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一一】天下平而无故矣【一二】。
【一】【疏】重结前义,以发后文也。
【二】【疏】假设疑问,以畅其旨也。
【三】【注】言暴乱之君,亦得据君人之威以戮贤人而莫之敢亢者,皆圣法之由也。
向无圣法,则桀纣焉得守斯位而放其毒,使天下侧目哉!
【疏】龙逢,姓关,夏桀之贤臣,为桀所杀。
比干,王子也,谏纣,纣剖其心而视之。
苌弘,周灵王贤臣。
说苑云:晋叔向之杀苌弘也,苌弘数见于周,因"群"〔佯〕遗书,苌弘谓叔向曰:"子起晋国之兵以攻周,以废刘氏"以"〔而〕"一"立单氏。"
刘子谓君曰:"此苌弘也。"
乃杀之。
,裂也。
亦言:,刳肠;靡,烂也,碎也。
言子胥遭戮,浮尸于江,令靡烂也。
言此四子共有忠贤之行,而不免于戮刑者,为无道之人,恃君人之势,赖圣迹之威,故得踬顿忠良,肆其毒害。
【释文】《比干剖》普口反,谓割心也。
崔本作节,云:支解也。
《苌》直良反。
《弘胣》本又作。
徐敕纸反,郭诗氏反。
崔云:读若拖,或作施字。
胣,裂也。
淮南子曰:苌弘铍裂而死。
司马云:胣,剔也。
苌弘,周灵王贤臣也。
案左传,是周景王敬王之大夫,鲁哀公三年六月,周人杀苌弘。
一云:刳肠曰胣。
《子胥靡》密池反,司马如字,云:縻也。
崔云:烂之于江中也。
案子胥,伍员也,谏夫差,夫差不从,赐之属镂以死,投之江也。
《焉得》于虔反。
【四】【疏】假设跖之徒类以发问之端。
【释文】《故跖》之石反。
【五】【疏】此即答前问意。
道无不在,何往非道!道之所在,具列下文。
◎庆藩案何适而无有道邪,当作何适其有道邪。
适与啻同。
"秦策疑臣者不适三人,适与啻通。 史记甘茂传作疑臣者非特三人。 "后人不知,误以为适齐适楚适秦之适,故改而无二字。
吕氏春秋当务篇正作奚啻其有道也。
"淮南道应篇奚适其有道也,今本作无道,亦后人所妄改。 "
【六】【注】五者所以禁盗,而反为盗资也。
【疏】室中库藏,以贮财宝,贼起妄心,斟量商度,有无必中,其验若神,故言圣也。
戮力同心,不避强御,并争先入,岂非勇也!矢石相交,不顾性命,出竞居后,岂非义也!知可则为,不可则止,识其安危,审其吉凶,往必克捷,是其智也。
轻财重义,取少让多,分物均平,是其仁也。
五者则向之圣勇义智仁也。
夫为一盗,必资五德,五德不备,盗则不成。
是知无圣智而成巨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释文】《之藏》才浪反,又如字。
◎庆藩案意,度也,与亿同。
礼运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
管子小问篇君子善谋而小人善意,"以"〔臣〕"二"意之也。
皆训度之义。
韩子解老篇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
"案忘即妄字之隶变。 "王褒四子讲德论君子执分寸而罔意度。
"案罔即妄字之义。 "少仪郑注曰:测,意度也,意,本〔又〕作亿,论语先进篇亿则屡中,汉书货殖传作意。
《知可》如字,本或作知可否。
◎卢文弨曰:今本有否字。
《分均》符问反,又如字。
【七】【疏】圣人之道,谓五德也。
以向如是"以"〔之〕理观之,为善之徒不履五德,则无由立身行道,盗跖之类不资圣智,岂得行其盗窃乎!【八】【注】信哉斯言!斯言虽信,而犹不可亡圣者,犹天下之知未能都亡,故须圣道以镇之也。
群知不亡而独亡于圣知,则天下之害又多于有圣矣。
然则有圣之害虽多,犹愈于亡圣之无治也。
虽愈于亡圣,故未若都亡之无害也。
甚矣,天下莫不求利而不能一亡其知,何其迷而失致哉!
【疏】夫善恶二途,皆由圣智者也。
伯夷守廉絜著名,盗跖恣贪残取利。
然盗跖之徒甚众,伯夷之类盖寡,故知圣迹利益天下也少而损害天下也多。
【释文】《无治》直吏反。
下文始治同。
【九】【注】夫竭唇非以寒齿而齿寒,鲁酒薄非以围邯郸而邯郸围,圣人生非以起大盗而大盗起。
此自然相生,必至之势也。
夫圣人虽不立尚于物,而亦不能使物不尚也。
故人无贵贱,事无真伪,苟效圣法,则天下吞声而暗服之,斯乃盗跖之所至赖而以成其大盗者也。
【疏】春秋左传云,唇亡齿寒,虞虢之谓也。
邯郸,赵城也。
昔楚宣王朝会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
宣王怒,将辱之。
恭公曰:"我周公之胤,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 今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乎!"遂不辞而还。
宣王怒,兴兵伐鲁。
梁惠王恒欲伐赵,畏鲁救之。
今楚鲁有事,梁遂伐赵而邯郸围。
亦"由"〔犹〕圣人生,非欲起大盗而大盗起,势使之然也。
【释文】《鲁酒薄而邯》音寒。
《郸》音丹。
邯郸,赵国都也。
《围》楚宣王朝诸侯,鲁恭公后至而酒薄,宣王怒,欲辱之。
恭公不受命,乃曰:"我周公之胤,长于诸侯,行天子礼乐,勋在周室。 我送酒已失礼,方责其薄,无乃太甚!"遂不辞而还。
宣王怒,乃发兵与齐攻鲁。
梁惠王常欲击赵,而畏楚救。
楚以鲁为事,故梁得围邯郸。
言事相由也,亦是感应。
宣王,名熊良夫,悼王之子。
恭公,名奋,穆公之子。
许慎注淮南云:楚会诸侯,鲁赵俱献酒于楚王。
鲁酒薄而赵酒厚,楚之主酒吏求酒于赵,赵不与。
吏怒,乃以赵厚酒易鲁薄酒,奏之。
楚王以赵酒薄,故围邯郸也。
◎俞樾曰:此竭字当读为竭其尾之竭。
说文豕篆说解曰:竭其尾,故谓之豕,是也。
盖竭之本义为负举,竭其尾即举其尾也。
此云唇竭者,谓反举其唇以向上。
"三"
【一0】【注】夫圣人者,天下之所尚也。
若乃绝其所尚而守其素朴,弃其禁令而代以寡欲,此所以掊击圣人而我素朴自全,纵舍盗贼而彼奸自息也。
故古人有言曰,闲邪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去华,不在严刑;此之谓也。
【疏】掊,打也。
圣人,犹圣迹也。
夫圣人者,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今言掊击者,亦示贬斥仁义绝圣弃智之意也。
不贵难得之货,故纵舍盗贼,不假严刑,而天下太平也。
【释文】《掊》普口反。
《击》徐古历反。
《纵舍》音舍,注同。
《闲邪》似嗟反。
《去华》起吕反。
下注去欲、去其皆同。
【一一】【注】竭川非以虚谷而谷虚,夷丘非以实渊而渊实,绝圣非以止盗而盗止。
故止盗在去欲,不在彰圣知。
【疏】夫智惠出则奸伪生,圣迹亡则大盗息。
犹如川竭谷虚,丘夷渊实,岂得措意,必至之宜。
死,息也。
【释文】《圣人已死则大盗不起》向云:事业日新,新者为生,故者为死,故曰圣人已死也。
乘天地之正,御日新之变,得实而损其名,归真而忘其涂,则大盗息矣。
【一二】【注】非唯息盗,争尚之迹故都去矣。
【疏】故,事也。
绝圣弃智,天下太平,人歌击壤,故无有为之事。
【释文】《争尚》争斗之争。
后皆同。
【校】"一"佯字而字依说苑原文改。
"二"臣字依管子原文改。
"三"俞注原误置疏文下,今依例改正。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一】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而窃之;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二】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三】?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四】。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五】。
【一】【注】将重圣人以治天下,而桀跖之徒亦资其法。
所资者重,故所利不得轻也。
【疏】若夫淳朴之世,恬淡无为,物各归根,人皆复命,岂待教迹而后冥乎!及至圣智不忘,大盗斯起,虽复贵圣法,治天下,无异重利盗跖。
何者?所以夏桀肆其害毒,盗跖肆其贪残者,由资乎圣迹故也。
向无圣迹,夏桀岂得居其九五,毒流黎庶!盗跖何能拥卒数千,横行天下!所资既重,所利不轻,以此而推,过由圣智也。
【释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向云:圣人不死,言守故而不日新,牵名而不造实也。
大盗不止,不亦宜乎!
【二】【注】小盗之所困,乃大盗之所资而利也。
【疏】斛者,今之函,所以量物之多少。
权,称锤也,衡,称梁也,所以平物之轻重也。
符者,分为两片,合而成一,即今之铜鱼木契也。
玺者,是王者之玉印,握之所以摄召天下也。
仁,恩也;义,宜也;王者恩被苍生,循宜作则,所以育养黔黎也。
此八者,天下之利器也,不可相无也。
夫圣人立教以正邦家,田成用之以窃齐国,岂非害于小贼而利大盗者乎!
【释文】《为之斗斛以量之》向云:自此以下,皆所以明苟非其人,虽法无益。
《权衡》李云:权,称锤;衡,称衡也。
锤,音直伪反。
《符玺》音徙。
《矫之》居表反。
【三】【疏】钩者,腰带钩也。
夫圣迹之兴,本惩恶劝善。
今私窃钩带,必遭刑戮;公劫齐国,?获诸侯;仁义不存,无由率众。
以此而言,岂非窃圣迹而盗国邪?何以知其然者,假问也;彼窃以下,假答也。
【释文】《窃钩》钩,谓带也。
◎王引之曰:存焉当为焉存。
焉,于是也。
言仁义于是乎存也。
吕氏春秋季春篇注曰:焉,犹于此也。
聘礼记曰,及享发气焉盈容,言发气于是盈容也。
月令曰,天子焉始乘舟,"今本焉字在上句乃告舟偕具于天子之下,此后人不晓文义而妄改之。 今据吕氏春秋季春篇、淮南时则篇订正。 "言天子于是始乘舟也。
晋语曰,焉始为令,言于是始为令也。
三年问曰,故先王焉为之立中制节,言先王于是为之立中制节也。
"荀子礼论篇焉作安,杨倞曰:安,语助。 或作安,或作案,荀子多用此字。 焉安案,三字同义,详见释词。 "大荒南经曰,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群帝焉取药,言群帝于是取药也。
管子揆度篇曰,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言赋敛于是不穷也。
墨子非攻篇曰,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汤焉敢奉率其众以乡有夏之境,言汤于是敢伐夏也。
楚辞九章曰,焉洋洋而为客,又曰,焉舒情而抽信兮,言于是洋洋而为客,于是舒情而抽信也。
又僖十五年左传,晋于是乎作爰田,晋于是乎作州兵,晋语作焉作辕田,焉作州兵。
西周策,君何患焉,史记周本纪作君何患于是。
是焉与于是同义。
庄八年公羊传,吾将以甲午之日然后祠兵于是,管子小问篇,且臣观小国诸侯之不服者唯莒于是,是于是与焉同义。
此四句以诛侯为韵,门存为韵,其韵皆在句末。
史记游侠传作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是其明证也。
【四】【注】夫轩冕斧钺,赏罚之重者也。
重赏罚以禁盗,然大盗者又逐而窃之,则反为盗用矣。
所用者重,乃所以成其大盗也。
大盗也者,必行以仁义,平以权衡,信以符玺,劝以轩冕,威以斧钺,盗此公器,然后诸侯可得而揭也。
是故仁义赏罚者,适足以诛窃钩者也。
【疏】逐,随也。
劝,勉也。
禁,止也。
轩,车也。
冕,冠也。
夫圣迹之设,本息奸邪,而田恒遂用其道而窃齐国,权衡符玺,悉共有之,誓揭诸侯,安然南面,胡可劝之以轩冕,威之以斧钺者哉!小曰斧,大曰钺。
又曰黄金饰斧钺。
【释文】《揭》其谒其列二反。
《斧钺》音越。
◎庆藩案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九十五正诬论三引司马云:夏执黄戉,殷执白戚,周左仗黄戉,右秉白旄。
释文阙。
《能禁》音今,又居鸩反。
下不可禁同。
【五】【注】夫跖之不可禁,由所盗之利重也。
利之所以重,由圣人之不轻也。
故绝盗在贱货,不在重圣也。
【疏】盗跖所以拥卒九千横行天下者,亦赖于五德故也。
向无圣智,岂得尔乎!是知驱马掠人,不可禁制者,原乎圣人作法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二】,非所以明天下也【三】。
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四】;擿玉毁珠,小盗不起【五】;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六】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七】;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八】。
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九】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一0】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一一】。
彼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含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一二】人含其知,则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一三】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一四】,法之所无用也【一五】。
【一】【注】鱼失渊则为人禽,利器明则为盗资,故不可示人。
【疏】脱,失也。
利器,圣迹也。
示,明也。
鱼失水则为物所禽,利器明则为人所执,故不可也。
【二】【注】夫圣人者,诚能绝圣弃知而反冥物极,物极各冥,则其迹利物之迹也。
器犹迹耳,可执而用曰器也。
【疏】圣人则尧舜文武等是也。
◎家世父曰:假圣人之知而收其利,天下皆假而用之,则固天下之利器矣。
天下假圣人以为利器,而惟惧人之发其覆也,"能"〔则〕无有能明之者也。
【三】【注】示利器于天下,所以资其盗贼。
【疏】夫圣人驭世,应物随时,揖让干戈,行藏匪一,不可执固,明示天下。
若执而行者,必致其弊,即燕哙白公之类是也。
【四】【注】去其所资,则未施禁而自止也。
【疏】弃绝圣知,天下之物各守其分,则盗自息。
【五】【注】贱其所宝,则不加刑而自息也。
【疏】藏玉于山,藏珠于川,不贵珠宝,岂有盗滥!
【释文】《擿玉》持赤反,义与掷字同。
崔云:犹投弃之也。
郭都革反。
李云:刻也。
【六】【注】除矫诈之所赖者,则无以行其奸巧。
【疏】符玺者,表诚信也。
矫诈之徒,赖而用之,故焚烧毁破,可以反朴还淳而归鄙野矣。
【七】【注】夫小平乃大不平之所用也。
【疏】斗衡者,所以量多少,称轻重也。
既遭"斗"〔盗〕窃,翻为盗资。
掊击破坏,合于古人之智守,故无忿争。
【八】【注】外无所矫,则内全我朴,而无自失之言也。
【疏】殚,尽也。
残,毁也。
圣法,谓五德也。
既残三王,又毁五帝,蘧庐咸尽,刍狗不陈,忘筌忘蹄,物我冥极,然后始可与论重妙之境,议道德之遐也。
【释文】《殚》音丹,尽也。
【九】【注】夫声色离旷,有耳目者之所贵也。
受生有分,而以所贵引之,则性命丧矣。
若乃毁其所贵,弃彼任我,则聪明各全,人含其真也。
【疏】擢,拔也。
铄,消也。
竽形与笙相似,并布管于匏内,施簧于管端。
瑟长八尺一寸,阔一尺八寸,二十七弦,伏牺造也。
夫耳淫宫征,慕师旷之聪;目滞玄黄,希离朱之视;所以心神奔驰,耳目竭丧。
既而拔管绝弦,销经绝纬;毁黄华之曲,弃白雪之歌;灭黼黻之文,散红紫之采。
故胶离朱之目,除矫效之端;塞瞽旷之耳,去乱群之帅。
然后人皆自得,物无丧我,极耳之所听而反听无声,恣目之能视而内视无色,天机自张,无为之至也,岂有明暗优劣于其间哉!是以天下和平,万物同德。
率己闻见,故人含其聪明。
含,怀养也。
【释文】《铄绝》郭李诗灼反,向徐音药。
崔云:烧断之也。
《竽》徐音于。
《瑟》本亦作笙。
《塞瞽旷》崔本塞作杜,云:塞也。
◎卢文弨曰:今本无瞽"一"字。
《胶》音交,徐古孝反。
《丧矣》息浪反。
【一0】【注】夫以蜘蛛蛣蜣之陋,而布网转丸,不求之于工匠,则万物各有能也。
所能虽不同,而所习不敢异,则若巧而拙矣。
故善用人者,使能方者为方,能圆者为圆,各任其所能,人安其性,不责万民以工倕之巧。
故众技以不相能似拙,而天下皆自能则大巧矣。
夫用其自能,则规矩可弃而妙匠之指可攦也。
【疏】钩,曲;绳,直;规,圆;矩,方。
工倕是尧工人,作规矩之法;亦云舜臣也。
攦,折也,割也。
工倕禀性机巧,运用钩绳,割刻异端,述作规矩,遂令天下黔黎,诱然放效,舍己逐物,实此之由。
若使弃规矩,绝钩绳,攦割倕指,则人师分内,咸有其巧。
譬犹蜘网蜣丸,岂关工匠人事,若天机巧也!"事"〔语〕出老经。
【释文】《攦》郭吕系反,又力结反,徐所绮反。
李云:折也。
崔云:撕之也。
《工倕》音垂,尧时巧者也。
一音睡。
◎卢文弨曰:旧本音讹名,据达生篇改正。
《蜘》音知。
《蛛》音诛。
《蛣》起一反。
《蜣》音羌。
【一一】【注】去其乱群之率,则天下各复其所而同于玄德也"二"。
【疏】削,除也。
钳,闭也。
攘,却也。
玄,原也,道也。
曾参至孝,史鱼忠直,杨朱墨翟,禀性弘辩。
彼四子者,素分天然,遂使天下学人,舍己效物,由此乱群,失其本性。
则削除忠信之行,钳闭浮辩之口,攘去蹩躠之仁,弃掷踶跂之义。
于是物不丧真,人皆自得,率性全理,故与玄道混同也。
【释文】《之行》下孟反。
《钳》李巨炎反,又其严反。
《攘》如羊反。
《之帅》本又作率,同。
所类反。
◎卢文弨曰:今本作率。
【一二】【疏】铄,消散也。
累,忧患也。
只为自衒聪明,故忧患斯集,彼苍生颠仆而销散也。
若能含抱聪明于内府而不衒于外者,则物皆适乐而无忧患也。
【释文】《不铄》"朱"〔失〕"三"灼反。
崔云:不消坏也。
向音耀。
【一三】【疏】若能知于分内,养德而不荡者,固当履环中之正道,游宇内而不惑,岂有倒置邪僻于其间哉!
【释文】《不僻》匹亦反。
【一四】【注】此数人者,所禀多方,故使天下跃而效之。
效之则失我,我失由彼,则彼为乱主矣。
夫天下之大患者,失我也。
【疏】以前数子,皆禀分过人,不能韬光匿耀,而扬波激俗,标名于外,引物从己,炫耀群生。
天下亡德而不反本,失我之原,斯之由也。
【释文】《爚》徐音药。
三苍云:火光销也。
司马崔云:散也。
《此数》所主反。
【一五】【注】若夫法之所用者,视不过于所见,故众目无不明;听不过于所闻,故众耳无不聪;事不过于所能,故众技无不巧;知不过于所知,故群性无不适;德不过于所得,故群德无不当。
安用立所不逮于性分之表,使天下奔驰而不能自反哉!
【疏】夫率性而动,动必由性,此法之妙也。
而曾史之徒,以己引物,既无益于当世,翻有损于将来,虽设此法,终无所用也。
【校】"一"世德堂本无瞽字,本书依释文补。
"二"赵谏议本无也字。
"三"失字依世德堂本及释文原本改。
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一】,甘其食,美其服【二】,乐其俗,安其居【三】,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四】。
若此之时,则至治已【五】。
今遂至使民延颈举踵曰,"某所有贤者",赢粮而趣之,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迹接乎诸侯之境,车轨结乎千里之外【六】。
则是上好知"也"〔之〕"一"过也【七】。
【一】【注】足以纪要而已。
【疏】已上十二氏,并上古帝王也。
当时既未有史籍,亦不知其次第前后。
刻木为契,结绳表信,上下和平,人心淳朴。
故易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释文】《容成氏》司马云:此十二氏皆古帝王。
《骊》徐力池反,李音犁。
《畜》徐敕六反。
《伏戏》音羲。
【二】【注】适故常甘,当故常美。
若思"失"〔夫〕"二"侈靡,则无时慊矣。
【释文】《慊》口簟反。
【三】【疏】止分,故甘;去华,故美;混同,故乐;恬淡,故安居也。
【释文】《乐其》音洛。
【四】【注】无求之至。
【疏】境邑相比,相去不远,鸡犬吠声,相闻相接。
而性各自足,无求于世,卒于天命,不相往来,无为之至。
【释文】《而不相往来》一本作不相与往来。
检元嘉中郭注本及崔向永和中本,并无与字。
【五】【疏】无欲无求,怀道抱德,如此时也,岂非至哉!【释文】《至治》直吏反。
注同。
【六】【注】至治之迹,犹致斯弊。
【疏】赢,裹也。
亦是至理之风,播而为教,贵此文迹,使物学之。
尚贤路开,寻师访道,引颈举足,远适他方,轨辙交行,足迹所接,裹粮负戴,不惮千里,内则弃亲而不孝,外则去主而不忠。
至治之迹,遂致斯弊也。
【释文】《颈》如字。
李巨盈反。
《赢》音盈。
崔云:裹也。
广雅云:负也。
《粮》音良。
《而趣》七于反,徐七喻反。
◎庆藩案轨,彻迹也。
说文:轨,车彻也,从车,九声。
"案彻者通也,中空而通也。 经传多训轨为车头,盖軓字之讹。 说文:軓,车轼前也,从车,凡声。 "车轨与足迹对文,则轨之为车迹明矣。
"考工记匠人皆容力九轨,郑注:轨,彻广也。 结,交也。 "车迹可并列,亦可邪交。
邪交则相接,结轨即结彻也。
管子小匡篇车不结彻,彻,迹也。
高注:结,交也。
车轮之迹,往来纵横,彼此交错,故曰结交也。
史记司马相如传结轨适辕,东乡将报,索隐引张揖注:结,屈也,轨,车迹也。
本西行,折而东之,则迹亦曲而东也。
【七】【注】上,谓好知之君。
知而好之,则有斯过矣。
【疏】尚至治之迹,好治物之智,故致斯也。
【释文】《上好》呼报反。
注下皆同。
【校】"一"之字依世德堂本改。
"二"夫字依世德堂本改。
上诚好知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一】。
何以知其然邪【二】?夫弓弩毕弋机变之知多,则鸟乱于上矣;钩饵罔罟?笱之知多,则鱼乱于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知多,则兽乱于泽矣;【三】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于辩矣【四】。
故天下每每大乱,罪在于好知【五】。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六】,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七】,是以大乱。
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烁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惴"一"耎之虫,肖翘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乱天下也!【八】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种种之民"二"而悦夫役役之佞,释夫恬淡无为而悦夫啍啍之意,啍啍已乱天下矣【九】!
【一】【疏】在上君王不能无为恬淡,清虚合道,而以知能治物,物必弊之,故大乱也。
老君云以知治国,国之贼也。
【二】【疏】假设疑问,出其所由。
【三】【注】攻之愈密,避之愈巧,则虽禽兽犹不可图之以知,而况人哉!故治天下者唯不任知,任知无妙也。
【疏】网小而柄,形似毕星,故名为毕。
以绳系箭射,谓之弋。
罟?,皆网也。
笱,曲梁也,亦筌也,削格为之,即今之鹿角马枪,以绳木罗落而取兽也。
罝罘,兔网也。
既以智治于物,宁无沸腾之患,故治国者必不可用智也。
【释文】《弩》音怒。
《毕弋机变》李云:兔网曰毕,缴射曰弋,弩牙曰机。
《之知》音智,下及注并下知诈皆同。
《钩饵》如志反。
《罔罟?》音曾。
◎卢文弨曰:今本罔作网"三"。
《笱》音"四"钩,钓钩也。
饵,鱼饵也。
广雅云:罟谓之罔。
?,鱼网也。
尔雅云:嫠妇之笱谓之●。
◎王念孙曰:钩,本作钓,钓即钩也,今本作钩者,后人但知钓为钓鱼之钓,而不知其又为钩之异名,故以意改之耳。
今案广雅曰:钓,钩也。
田子方篇曰,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
"以上六钓字,惟其钓与持其钓两钓字指钩而言,余四钓字皆读为钓鱼之钓。 "鬼谷子摩篇曰,如操钓而临深渊;淮南说山篇曰,操钓上山,揭斧入渊;说林篇曰,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无饵之钓不可以得鱼;东方朔七谏曰,以直针而为钓兮,又何鱼之能得。
是古人谓钩为钓也。
又案释文云,饵,如志反,?,音曾;笱,音苟,此是释饵?笱三字之音。
下又云,钓,钩也;饵,鱼饵也。
广雅云,罟谓之网;?,鱼网也。
尔雅云,嫠妇之笱谓之●。
此是释钓饵网罟?笱六字之义。
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释文笱音苟钓钩也六字为笱音钩钓钩也,其失甚矣。
又外物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释文:钩,本亦作钓,亦当以作钓者为是。
文选七启注、傅咸赠何劭王济诗注、谢灵运七里濑诗注及太平御览资产部十四引此,并作钓也。
又列子汤问篇,詹何以芒针为钓,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引此正作钓也。
又下文投纶沉钓,今本钓作钩,亦是后人所改。
韵府群玉钓字下引列子投纶沉钓,则所见本尚作钓也。
又齐策,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钓不能牵,后人改钓为钩,不知御览鳞介部七引此正作钓,淮南人间篇亦作钓也。
又淮南说山篇,人不爱江汉之珠而爱己之钓,高注云:钓,钩也。
后人既改正文钓字为钩,又改注文为钩钓也,〔则〕其谬滋甚,盖后人不知钓为钩之异名,故以其所知改其所不知,古义寖亡矣。
《削》七妙反。
《格》古百反。
李云:削格,所以施罗网也。
《罗落罝》子斜反。
《罘》本又作罦,音浮。
尔雅云: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罝,罬谓之罦,罦,覆车也。
郭璞云:今翻车也。
◎家世父曰:释文引李云:削格,所以施罗网也。
说文:格,木长貌。
徐锴曰:长枝为格。
削格,谓刮削之。
郑注周礼雍氏所谓"祚"〔柞〕"五"鄂也。
书"传"〔费誓〕杜乃擭。
〔正义擭〕,捕兽机槛。
左思吴都赋峭格周施,峭削义通。
谓之格者,格拒之意。
削格罗落,皆所以遮要禽兽。
汉书晁错传为中周虎落,师古注:谓遮落之。
削格即阱擭之擭也。
罗落与上毕弋同文。
玉篇云:弋,橛也。
一作杙。
尔雅释宫,●谓之杙,郭璞注:橛也。
毕弋,谓施弋以张毕也。
人间世狙猴之杙,则用以系狙猴者。
说文:率,捕鸟毕也。
诗小雅毕之罗之。
鸟罟亦谓之毕。
李云,兔网曰毕,缴射曰弋,均失之。
【四】【注】上之所多者,下不能安其少也,性少而以逐多则迷也。
【疏】智数诈伪,渐渍毒害于物也。
颉滑,滑稽也,亦奸黠也。
解垢,诈伪也。
夫滑稽坚白之智,谲诡同异之谈,谅有亏于真理,无益于世教,故远观譬于若讷,愚俗惑于小辩。
【释文】《渐毒》李云:渐渍之毒,不觉深也。
崔云:渐毒,犹深害。
◎庆藩案知与智同,谓智故也。
淮南主术注曰:故,巧。
管子心术去知与故,荀子非十二子知而险,淮南原道偶"●"〔●〕"六"智故,并此知字之义。
渐,诈也。
荀子议兵是渐之也,正论上凶险则下渐诈矣,皆欺诈之义。
"李颐谓为渐渍之毒,失之远矣。 "尚书民兴胥渐,王念孙曰:渐,诈也,言小民方兴为诈欺,故下文曰罔中于信,以覆诅盟也。
彼传训为渐化,则与下文不属。
《颉》户结反。
《滑》干八反。
颉滑,谓难料理也。
崔云:缠屈也。
李音骨,滑稽也。
一云:颉滑,不正之语也。
《解》苦懈反。
《垢》苦豆反。
司马崔云:解垢,隔角也。
或云:诡曲之辞。
【五】【疏】每每,昏昏貌也。
夫忘怀任物,则宇内清夷;执迹用智,则天下大乱。
故知上下昏昏,由乎好智。
【释文】《每每》李云:犹昏昏也。
◎庆藩案每每即梦梦也。
尔雅释训:梦梦訰訰,乱也。
梦之为每,犹甍之为●。
"方言●谓之(●"〔●〕"七",郭注:今字作甍。
)
【六】【注】不求所知而求所不知,此乃舍己效人而不止"八"其分也。
【疏】所以知者,分内也;所不知者,分外也。
舍内求外,非惑如何也!
【释文】《舍己》音舍,下文同。
【七】【注】善其所善,争尚之所由生也。
【疏】所不善者,桀跖也;所以善者,圣迹也。
盗跖行不善以据东陵,田恒行圣迹以窃齐国。
故"藏"〔臧〕谷业异,亡羊趣同,或夷跖行殊,损性均也。
愚俗之徒,妄生臧否,善与不善,诚未足定也。
【八】【注】夫吉凶悔吝,生于动者也。
而知之所动,诚能摇荡天地,运御群生,故君人者,胡可以不忘其知哉!
【疏】是以,仍上辞也。
只为上来用智执迹,故天下大乱。
悖,乱也。
烁,销也。
堕,坏也。
附地之徒曰喘耎,飞空之类曰肖翘,皆轻小物也。
夫执迹用智,为害必甚,故能鼓动阴阳,摇荡天地,日月为之薄蚀,山川为之崩竭,炎凉为之愆叙,风雨所以不时,飞走水陆,失其本性,好知毒物,一至于此也。
【释文】《上悖》李郭云:必内反,又音佩。
司马云:薄食也。
《下烁》失约反。
崔云:消也。
司马云:崩竭也。
崔向本作栎,同。
徐音药。
《中堕》许规反,毁也。
《之施》始豉反。
《惴》本亦作●,又作喘,川兖反。
向音揣。
《耎》耳转反。
崔云:蠉●动虫也。
一云:惴耎,谓无足虫。
《肖翘》音消,下音祁饶反。
崔云:肖翘,植物也。
李云:翾飞之属也。
【九】【注】啍啍,以己诲人也。
【疏】自,从也。
三代,谓夏殷周也。
种种,淳朴之人,役役,轻黠之貌。
释,废也。
啍啍,以己诲人也。
夫上古至淳之世,素朴之时,像圜天而清虚,法方地而安静,并万物而为族,同禽兽之无知。
逮乎散浇去淳,离道背德,而五帝圣迹已彰,三代用知更甚;舍淳朴之素士,爱轻黠之佞夫,废无欲之自安,悦有心之诲物,已乱天下,可不悲乎!
【释文】《种种》向章勇反。
李云:谨?貌。
一云:淳厚也。
《而说》音悦。
下同。
◎卢文弨曰:今本作悦。
《役役》李云:鬼黠貌。
一云:有为人也。
《恬》徒谦反。
《淡》徒暂反。
徐大敢反。
《啍啍》李之闰反,又之纯反。
郭音惇,以己诲人之貌。
下同。
司马云:少智貌。
徐许彭反,又许刚反。
向本作啍,音亨。
崔本上句作哼哼,少知而芒也。
一云:哼哼,壮健之貌。
◎卢文弨曰:〔今本〕此与下俱作啍啍。
案从享亦可得亨音。
【校】"一"赵谏议本作喘。
"二"世德堂本民作机,赵本作民。
"三"世德堂本作网,本书依释文改。
"四"释文原本无音字。
"五"柞字依周礼郑注改。
"六"●字依淮南子改。
"七"●字依方言改。
"八"赵本止作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