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养生主第三补释文:"养生以此为主也。"
武按:篇中不以有涯之生逐无涯之知,与缘督以为经二意,即养生之主也。
无论为善为恶,皆须用知,用知。
则官知不能止,不止。
则足以撄心而乱神,乱则神不欲行,于是不能缘督以为经矣。
缘者,神缘之也。
故"官知止而神欲行"一句,实总上二意而为养生之主也。
篇首自"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分为四段,作全篇总冒,以后逐段举事证明之,即分注于各段之后。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生有穷尽,知无畔岸。
补释文:"涯,亦作崖,鱼佳反。"
玉篇:"涯,水际也。"
武按:涯,边际也。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向云:"殆,疲困。"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已,止也。
事过思留,其殆更甚。
言以物为事,无益于性命。
正注非。
已,过事语辞,如齐物论篇"今我则已有谓矣"之已。
言业已危殆,而仍以为知者,则更殆矣。
以上为第一段。
为善无近名,补第二段。
为恶无近刑。
王夫之云:"声色之类,不可名为善者,即恶也。"
二语浅说。
补列子说符篇杨朱曰:"行善不以为名而名从之,名不与利期而利归之,利不与争期而争及之,故君子必慎为善。"
此即"为善无近名"之解也。
夫为善而其终必至于争,则为善即恶也。
争之极,必罹官刑矣。
又庚桑楚篇:"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乎幽闲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夫为不善,即为恶也。
诛即刑也。
然所谓恶者,非仅伤人之谓也,伤己之生,损己之性,即恶也。
刑非仅官刑之谓也,伤生损性,即刑也。
如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即足以伤生损性,即恶,即刑也。
下文老聃死,人哭其所不当哭,遁天倍情,是为遁天之刑,即其例也。
又如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遑遑于功名,皆足以伤生损性,即恶,即刑也。
叔山无趾谓仲尼天刑之,亦其例也。
彼为仁义者,世以为善目之矣,然自庄子之道言之,亦为恶而近刑也。
故其言曰:"彼仁义者,何其多忧?"曰:"枝于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
曰:"说仁邪,是乱于德也。 说义邪,是悖于理也。"
曰:"攘弃仁义,而天下始玄同矣。"
曰:"上不敢为仁义之操。"
又曰:"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
并谓彼其所殉仁义也。
夫伯夷为仁义,至以殉名死,则何异于为恶而被刑哉?故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也。
然据杨子之言,为善必有名,今曰"无近名",即无为善也。
据庚桑楚篇之言,为恶必有刑,今曰"无近刑",即无为恶也。
盖庄子之道,重在无为而去知,故曰:"孰肯以物为事?"曰:"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 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曰:"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
此重无为也。
曰:"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曰:"罪在于好知。"
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曰:"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此重去知也。
盖名与刑,由于善恶,善恶生于有为,有为出于有知,去知则无为矣。
无为,何有善恶,更何有名与刑哉?然则事物至前,何以应之?曰因之而已,顺之而已,即下句之"缘"也,又即下文之"依乎天理"也,"因其固然"也。
此为第三段。
缘督以为经,李颐云:"缘,顺。 督,中。 经,常也。"
李桢云:"人身惟脊居中,督脉并脊而上,故训中。"
王夫之云:"身后之中脉曰督。 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
深说。
补此为第四段。
下"庖丁解牛"一段,即证此句之义者也。
释禅波罗蜜法门明通观篇云:"谛观三性,即豁然明净,三昧智慧,与舍俱发。 心不依善,亦不依恶,正住其处。"
其所谓舍者,舍世知也,与不以生随知同义。
其全义可为总括以上之的解。
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全其有生之理。
可以养亲,以受于亲者归之于亲,养之至也。
正此承上文来,言既能保身全生,则不先父母中道夭殒,而可尽父母之年以为养也。
可以尽年。
天所与之年,任其自尽,勿夭折之,则有尽者无尽。
从正意说入,一篇纲要,下设五喻以明之。
正大宗师篇"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者也",以解此段最惬。
又德充符篇:"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齐物论篇:"不亡以待尽。"
一则不益之以尽年,一则不亡之以尽年,两面夹写,于尽年之义,更无余蕴。
而齐物论之"穷年",其义亦同也。
"可以保身"至此,为上四段作一收束,以下分别举事,证明上四段之义。
注谓此为纲要,下设喻以明此,非也。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释文:"丁其名。 崔、司马云:‘文惠君,梁惠王。 ’"成云:"解,宰割。"
补淮南子齐俗训:"屠牛坦一朝解九牛,而刀可以鬃毛;庖丁用刀十九年,而刃如新剖硎。 何则?游乎众虚之间也。"
许注:"坦,齐大屠。 庖丁,齐屠伯。"
吕氏春秋精通篇:"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 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武按:据此,则庖丁宋人也。
正文惠君,司马训为梁惠王,不知何据。
岂因其同一"惠"字,遂据而训之欤?若然,未免武断矣。
本书于一国之君,或称侯,或称王,惟则阳篇直称魏莹,然着其国号,使人一望而知为梁惠王也。
从无去国名,着谥号,称之曰"君"如此者,惟于宋元公称宋元君,亦未去其国名也。
元君之曾祖为文公,而解牛之庖丁,吕氏曰宋人,下文公文轩,司马亦曰宋人,或庄子为文时,因其同国,遂联类及之。
然则文惠君,其即宋文公乎?究多"惠"字,终嫌勉强。
考战国时,人臣受有封地者称君,如信安君、信陵君、靖郭君、孟尝君是也。
文惠君当属此类。
又其时诸侯多僭称王,每以公封其臣,如人间世篇之叶公子高是也。
时宋已称王,本书于宋王凡数见。
下文公文轩,吾意公必爵名,文其姓,轩其名。
如叶公子高可易称公子高或公沈诸梁也。
以"公文轩见右师"一句之书法论之,上段先书爵,次书姓名;下段亦先书官,未书姓名者,姓名或不能详,或不必详也。
据此以推,则文惠君者,即公文轩,惠则其谥也。
着公者,明前称君之等也。
两着其姓者,明前后一人也。
此为文前后相注,隐显互见之法,庄文之所以为妙也。
手之所触,补"触,明刻世德堂本、宋刻赵本作“解"。
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苏舆云:"说文:‘踦,一足也。 ’膝举则足单,故曰踦。"
踦,徐居彼反。
补释文:"倚,徐于绮反。"
集韵:"丘奇切,音欹。"
砉然响然,奏刀騞然,司马云:"砉,皮骨相离声。"
崔云:"砉音画。 騞音近获,大于砉也。"
成云:"砉然向应,进奏鸾刀,騞然大解。"
补向与响同。
达生篇:"犹应向景。"
释文:"向,许丈反,本亦作响。"
列子仲尼篇:"其应若响。"
此谓由触、倚、履、踦之动,而发音砉然。
此騞然之音,与动相应,若响之应声然。
騞,释文"又音麦"。
武按:騞与下文"謋"字,双声迭韵,故义近。
謋,速也。
玉篇:"騞,行不止。"
亦有速意。
列子汤问篇来丹言其宝剑云:"其触物也,騞然而过,随过随合,觉疾而不血刃焉。"
玩彼文意,騞然系状其刃过之速,张湛注为"破声",与文意不合。
盖惟其刃过之速,所以为宝剑也;惟其奏刀之速,所以见其技之善也。
成云"騞然大解",未违此义。
崔说非也。
莫不中音。
释文:"中,丁仲反。 下同。"
补此谓砉然向然,中于音也。
合于桑林之舞,司马云:"桑林,汤乐名。"
崔云:"宋舞乐名。"
释文:"左传‘舞师题以旌夏’是也。"
补朱桂曜云:"桑林,盖汤祷旱于桑林之乐名。 左传襄公十年:‘宋公享晋侯于楚丘,请以桑林。 ’杜注:‘桑林,殷天子之乐名。 ’淮南修务训:‘汤苦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 ’高注:‘桑山之林,能兴云雨,故祷之。 ’"武按:修务训又云:"汤旱,以身祷于桑山之林。"
故高注云然。
此谓触、倚、履、踦合于舞也。
乃中经首之会。
向、司马云:"经首,咸池乐章也。"
即尧乐。
宣云:"会,节也。"
补朱桂曜云:"路史后纪:‘陶唐氏制咸池之乐,而为经首之诗,以享上帝,命之曰大咸。 ’是经首,乃咸池乐章名也。 急就篇云:‘五音总会歌讴声。 ’颜师古注:‘会,谓金石竹丝匏土革木总合之也。 ’又楚辞九歌:‘五音兮繁会。 ’"武按:此承上"莫不中音"句而指实之,谓莫不中音者,所中何音?乃中经首之会也。
如此解,句中"乃"字方顺。
文惠君曰:"嘻!李云:“叹声。"
补释文:"嘻,徐音熙。"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成云:“进,过也。"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成云:"操刀既久,顿见理间,才睹有牛,已知空郤。 亦犹服道日久,智照渐明,所见尘境,无非虚幻。"
补所见无非牛者,郭云"未能见其理间"。
未尝见全牛,郭云"但见其理间也"。
武按:理间者,腠理间郤也。
足证四大假合,吾身亦属虚妄。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向云:"暗与理会。"
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成云:"官,主司也。"
按:"官"承上,专以目言。
目方睹其迹,神已析其形。
补成云:"既以神遇,不用目睹,故眼等主司悉皆停废,从心所遇,顺理而行。"
武按:官知止,即不以生随知也。
必官知止,而后神乃欲行。
神之所行者何道?则缘督以为经也。
故此句与下"依夫天理"、"因其固然"二句,为本篇要语,亦即养生要义也。
依乎天理,成云:"依天然之腠理。"
补郭云:"不横截也。"
武按:依天理,即缘督之意。
依,顺也。
督,背脊中间之脉理也。
刻意篇云:"去知与故,循天之理。"
义与此通。
批大郤,字林:"批,击也。"
成云:"大郤,交际之处。"
郭音却。
补批,史记孙膑传:"批亢捣虚。"
注:"相排批也。"
释文:"郤,徐去逆反,崔、李云:‘间也。 ’"字亦作"隙"。
知北游篇:"若白驹之过郤。"
释文:"本亦作隙。"
郭云:"有际之处,因而批之令离。"
导大窾,郭庆藩云:"窾当为款。 汉书司马迁传注:‘款,空也。 ’谓骨节空处。"
补释文:"道音导。 窾,徐苦管反,崔、郭、司马云:‘空也。 ’"因其固然。
技经肯綮之未尝,俞云:"技盖枝之误。 枝,枝脉;经,经脉。 枝经,犹言经络。 素问王注引灵枢经云:‘经脉为□,支而横者为络。 ’支,通作枝。 经络相连处,必有碍于游刃,庖丁因其固然,故无碍。"
释文:"肯,着骨肉。 司马云:‘綮,犹结处也。 ’音启。"
言枝经肯綮,皆刃所未到。
尝,试也。
正俞说非也。
此句言奏刀之技,未尝经过肯綮之处,因肯綮为着骨肉,及骨肉聚结处,经必损刀也。
其置"未尝"于句末者,倒句法也。
此类句法,经史中多有之。
若如俞说,先须改"技"为"支"。
支、经为二脉,然此二脉,包络牛身,牛身恃之以束固者也。
其质柔,刀经之即断,如不之经,则络束如故,牛身从何得解?此事理之不可通者也。
且"技"字为本段脉络,劈头由文惠君口中点出,庖丁以"进乎技矣"应之。
此句"技"字,即跟"进乎"句"技"字来,即说明技之所以进也。
上下本承注一气,俞氏改之为"支",盖未审及于此也。
而况大軱乎!軱音孤,崔云:"槃结骨。"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崔云:"族,众也。"
俞云:"谓折骨,非刀折。 左传曰:‘无折骨。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释文:"磨石。"
补释文:"硎音刑。"
彼节者有间,节,骨节。
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郭云:"交错聚结为族。"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郭云:"不属目他物。"
行为迟,郭云:"徐其手。"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謋与磔同,解脱貌。
补释文:"謋,化百反。"
类篇云:"速也。"
武按:謋然者,状解脱之速也。
观句意,微动刀即已解,非速何?成训为骨肉离之声,非也。
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郭云:"逸足容豫自得之谓。"
按:田子方篇亦云:"方将踌躇,方将四顾。"
补如土委地,郭云:"理解而无刀迹,若聚土也。"
释文:"踌,直留反。 躇,直于反。"
善刀而藏之。”
释文:"善,犹拭。"
正宣云:"整好其刀。"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牛虽多,不以伤刀,物虽杂,不以累心,皆得养生道也。
一喻。
正庖丁解牛,以神遇而官知止,即不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也。
依天理,因固然,游刃于有间,即不为善与恶,而惟缘督以为经也。
是以牛解数千,年经十九,而刀刃若新,即保身、全生、尽年之义,而深合于养生之道者也。
然全段要义,则在证明"缘督以为经"一句。
至前之"善哉",善其技也;此之" 善哉",善其技之进于道也。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司马云:"公文姓,轩名,宋人。"
简文云:"右师,官名。"
"是何人也?恶乎介也?介,一足。 天与,其人与?"司马云:"为天命与,抑人事也?"曰:"天也,非人也。 天之生是使独也,司马云:“独,一足。"
按:此与德充符篇三兀者不同:介者天生,兀者人患。
人之貌有与也。
郭云:"两足并行。"
正成云:"与,共也。"
宣云:"匹偶。"
与郭注皆非。
周礼春官太卜注:"与,谓予人物也。"
德充符篇:"道与之貌,天与之形。"
此句言人之貌有赋与之者,即天与之,非人为也。
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形残而神全也。
知天则处顺。
二喻。
补介者,天之所与,即无异天与之以刑也。
刑为天与,非由为恶,惟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已。
夫不为恶,且有如右师之受天刑者,更何可为恶,以自近刑乎?此段喻为恶无近刑。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蕲同期。
犹言不期而遇。
李云:"樊,藩也,所以笼鸟〔一〕。"
正释文:"蕲音祈,求也。 樊音烦。"
宣云:"虽饮食之艰如此,不求樊中之养。"
韩诗外传九:"君不见大泽中雉乎?五步一啄,终日乃饱,羽毛泽悦,光照于日月,奋翼争鸣,声响于陵泽者何?彼乐其志也。 援置之囷仓中,常噣梁粟,不且时而饱,然独羽毛憔悴,志气益下,低头不鸣。 夫食岂不善哉?彼不得其志也。"
武按:五步一噣,终日乃饱,言食饮之艰也。
本文"十步一啄,百步一饮",则更艰矣。
至羽毛泽悦,声响于陵泽,即本文所言之神王也。
二者对照,意更明显。
神虽王,不善也。”
释文:"王,于况反。"
不善,谓不自得。
鸟在泽则适,在樊则拘;人束缚于荣华,必失所养。
三喻。
正注非。
此段言雉不求畜乎樊中者,以一入樊笼,便受囚拘,如韩传所谓"羽毛憔悴"," 低头不鸣",何若饮啄泽中,放旷于自得之场?食饮虽艰,而身则适,身适而神自王也。
然神虽王矣,在雉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而已,心固不自知其善也。
以喻人有心为善,则必得名,何异雉之求畜乎樊中?盖名。
乃人之樊笼也。
此段喻"为善无近名"。
〔一〕"鸟",释文作"雉"。
老聃死,司马云:"老子。"
按:老子不知其年,此借为说。
补释文:"聃,吐蓝反。"
成云:"姓李,名耳,字伯阳,外字老聃。 降生陈国苦县。 当周平王时,去周,西度流沙,适之罽宾。 而内外诸经,竟无其迹。 而此独言死者,盖庄子寓言耳。"
又云:"老君降生、行教、升天,备载诸经,不具言也。"
史记索隐曰:"许慎云:‘聃,耳漫也。 ’故名耳,字聃。"
正义曰:"聃,耳漫无轮也。"
秦失吊之,释文:"失音逸。"
三号而出。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补世人吊友丧,必哭。
今弟子见失仅号而不哭,疑其非友,故问。
曰:"然。"
补宣云:"是吾友。"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补弟子谓若此号而不哭,于吊友丧之礼可乎?曰:"然。 补宣云:“可也。"
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谓真人不死。
正注非。
文如海本"其人"作"至人",亦非。
成玄英本作"其人",与此本同,是也。
惟成谓其人指老君弟子言,则非。
宋刻赵本、明世德堂本,均作"其人",其,指老子言;人,世俗之人也。
谓始也,吾以为老子乃世俗之人也,如为世俗之人,吾当以世俗吊丧之礼哭之。
而今非也。
补而今非世俗之人也,其死,亦非死也,乃是帝之县解也,吾何为以世俗之礼哭焉?此与大宗师篇孟子反、子琴张于子桑户死,相和而歌曰"而已返其真,我犹为人猗"之意同。
故此句。
直贯注下文"适来"一段。
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
所谓"不言而信,不比而周"也。
会,交际。
言,称誉。
言老子诚能动物,我之不哭,自有说也。
正注非。
彼,指哭者。
言彼老少所以相会聚言哭于此,必有不求言哭而言哭者。
言者,称也。
即老者称之如子,少者称之如母而哭之也。
田子方篇云:"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此正相同。
老聃非老者之子。
非少者之母,于天伦人情,不蕲乎如斯言哭,而竟言哭,是乃言哭之不当者,故下曰"遯天倍情"。
秦失因弟子疑其吊而不哭,乃先举哭之遯天倍情者反证之。
是遯天倍情,忘其所受,释文:"遯,又作遁。"
是,谓老聃。
情,乃惠子所谓情,见德充符篇。
受者,受其成形。
正注非。
是,指上老少之哭言。
非母子,而哭之如母子,是逃遁乎天然之伦,倍加于常人之情,而忘乎其所受也。
盖母子之情,所受于天,今非母子,而哭如母子,故曰"忘其所受"。
倍情,犹过情也。
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语又见列御寇篇。
德充符以孔子为天刑之,则知"遁天刑"是赞语。
旧解并误。
正注非。
倍加常情,过于哀哭,足以伤生损性,无异受刑,故曰"遁天之刑"。
遁天者,逃遁自然之天性也。
则阳篇"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于此"遁天"义同。
可知非赞语,即德充符篇亦非赞语。
王解均误。
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释文:"县音玄。"
成玄:"帝,天也。"
按大宗师篇云:"得者时也,失者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与此文大同。
来去得失,皆谓生死。
德充符郭注亦云:"生为我时,死为我顺;时为我聚,顺为我散也。 天生人而情赋焉,县也。 冥情任运,是天之县解也。"
补吴都赋注:"有系谓之县,无谓之解。"
武按:安时处顺,哀乐不能入,是帝之县解,非同夫世俗人之死也。
此秦失所以号而不哭。
此段再喻为恶无近刑。
盖遁天倍情,过于哀哭,为恶也;足以伤生损性,近刑也。
指穷于为薪,以指析木为薪,薪有穷时。
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形虽往,而神常存,养生之究竟。
薪有穷,火无尽。
五喻。
正注非。
历来修词家,均以薪传为师弟传受之喻,谬误相承,由来已久。
不知此段以薪喻生,以火喻知,以薪传火喻以生随知。
盖薪有尽,而火无穷,以薪济火,不知其薪之尽也。
以喻生有涯而知无涯,以生随知,不知其生之尽也。
盖儆人不当以生随知也,即证明首段"吾生也有涯"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