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解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 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王先谦

则阳游于楚,成云:"姓彭名阳,字则阳,鲁人。"

夷节言之于王,王未之见,夷节归。

成云:"夷姓,名节,楚臣。 王,楚文王也。"

彭阳见王果曰:"夫子何不谭我于王?"司马云:"王果,楚贤人。"

李云:"谭,说也。"

王果曰:"我不若公阅休。"

释文:"公阅休,隐士也。"

彭阳曰:"公阅休奚为者邪?"曰:"冬则擉鳖于江,司马云:“擉,刺也。"

夏则休乎山樊。

有过而问者,曰:‘此予宅也。

’释文:"广雅云‘樊,边也。 ’司马云:‘以隐居山阴自显。 ’"郭云:"言此者,以抑彭阳之进趣。"

夫夷节已不能,而况我乎!吾又不若夷节。

为人又不相似。

夫夷节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同智。

不自许,以之神其交,不以气谊自许与,惟以推荐神其交结之术。

固颠冥乎富贵之地,固颠倒冥蒙于富贵之地。

非相助以德,相助消也。

非能以德相助,相助以消德也。

夫冻者假衣于春,冻者逢春,不啻假之以衣。

暍者反冬乎冷风。

释文:"字林云:‘暍,伤暑也。 ’"若得冷风,则不啻反为冬时。

夫楚王之为人也,形尊而严,其于罪也,无赦如虎,暴戾如此。

非夫佞人、正德,其孰能挠焉!王云:"佞人以才辩夺之,正德以至道服之,否则不挠屈也。"

故圣人,上文"正德",此文"圣人",皆谓公阅休。

其穷也使家人忘其贫,其达也使王公忘其爵禄而化卑。

郭云:"失其所以为高。"

其于物也,与之为娱矣;其于人也,乐物之通而保己焉。

成云:"混迹人间而无滞塞,虽复通物而不丧我。"

故或不言而饮人以和,郭云:"人各自得,斯饮和矣,岂待言哉!"与人并立而使人化。

郭云:"望其风而靡。"

父子之宜,彼其乎归居,彼其,犹诗云"彼其之子"也。

归居,犹言安居。

易云"父父子子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即其义也。

而一闲其所施。

既归隐不出,则所施于物者为之一闲也。

释文:"闲音闲。"

其于人心者,若是其远也。

其清高远于人心。

故曰待公阅休。”

郭云:"欲其释楚王而从阅休,将以静泰之风镇其动心也。"

圣人达绸缪,周尽一体矣,圣人自爱其身,由中达外,周至无闲。

而不知其然,性也。

不知其然而然,出于性也。

复命摇作而以天为师,人则从而命之也。

作,动也。

或有摇动,皆复其本命,而以己之天为师,人不过从而命之。

忧乎知而所行恒无几时,其有止也若之何?知贵能行,专以知为忧而所行无几时,甫行又止,吾将若之何哉?言行不可有止。

生而美者,人与之鉴,人告以美,不啻予以镜也。

不告则不知其美于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可喜也终无已,人之好之亦无已,性也。

以上借美为喻。

圣人之爱人也,人与之名,奉以至仁之名。

不告则不知其爱人也。

若知之,若不知之,若闻之,若不闻之,其爱人也终无已,人之安之亦无已,性也。

循性而行,贵在无已。

旧国旧都,望之畅然;宣云:"以故乡喻本性。"

虽使丘陵草木之缗,郭云:"缗,合也。"

姚云:"缗乃芒昧不分明之意。 在宥篇‘当我缗乎’同此解。"

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

况见见闻闻者也?俞云:"入,谓入于丘陵草木掩蔽之中也。 入之者十九,则其出外而可望见者十之一耳,而犹觉畅然喜悦,况见所尝见,闻所尝闻者乎?以十仞之台县众闲者也!俞云:“犹以十仞之台,悬众人耳目之闲,无不共见共闻,其畅然更可知。"

冉相氏得其环中以随成,俞云:"路史循蜚纪有冉相氏。"

郭云:"居空以随物,而物自成。"

案齐物论篇:"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与物无终无始,无几无时日。

成云:"无始,无过去。 无终,无未来。 无几无时,无见在。"

案:"日"字当属上读。

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郭云:"与物化,故常无我;常无我,故常不化也。"

案:语又见知北游篇。

阖尝舍之!阖同曷。

成云:"与化俱往,曷尝暂舍也!"夫师天而不得师天,与物皆殉,其以为事也若之何?夫欲师天之自然而卒不得,以致与物皆殉,其以应物为事也究如何?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宣云:"无心若此。"

与世偕行而不替,所行之备而不洫,王云:"洫,败坏也。"

案:与物偕行而无所替废,所行皆备而无所败坏,所谓"无为而无不为"也。

其合之也若之何?其无心而合道也又如何?两言"若之何",欲人之自审择。

汤得其司御门尹登恒为之傅之,宣云:"司御门尹,官名。"

向云:"登恒,人名。"

成云:"殷汤忘物,得良臣为师傅,端拱而不为也。"

案:司御门尹,当是两官,疑"御"下或有夺文,故郭云"委之百官而不与"也。

不止一师,故下云"从师而不囿"。

从师而不囿,得其随成;宣云:"从师而不囿于师,得环中随成之道。"

为之司其名之名,成云:"推功司御,名不在己。"

嬴法得其两见。

成云:"嬴然,无心也。 见,显也。"

案:无师法而君臣两显,所谓"以其君显"也。

仲尼之尽虑,为之傅之。

郭云:"仲尼曰:‘天下何思何虑!’虑已尽矣。"

宣云:"当以仲尼为师而化之。"

容成氏曰:"除日无岁,郭云:“今所以有岁而存日者,为有死生故也。 若无死无生,则岁日之计除。"

案:淮南本经训高注:"容成氏,黄帝时造历日者。"

无内无外。”

成云:"内,我也;外,物也。 为计死生,故有内外。 岁日既遣,物我何施!"姚云:"除日无岁,积少以为多也。 无内无外,积微以成着也。 此古之格言。"

魏莹与田侯牟约,司马云:"莹,惠王。 牟,齐威王。"

田侯牟背之。

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犀首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雠!释文:“犀首,魏官名。 司马云:‘若今虎牙将军,公孙衍为此官。 ’"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然后拔其国。

忌也出走,田忌也。

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释文:"三苍云:‘抶,击也。 ’"季子闻而耻之,曰:释文:"季子,魏臣。"

"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俞云:“下十乃七之误。 七仞去十仞不远,城基已厚。 若既十仞,直谓之已成可耳。 此与下文‘兵不起七年,是王之基’,对文为喻,十当作七无疑。"

此胥靡之所苦也。

成云:"胥靡,徒役人也。"

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衍乱人,不可听也。”

宣云:"胥靡尚惜已筑之城,犀首乃欲倾可王之基,此乱人也。"

华子闻而丑之,曰:释文:"华子,亦魏臣。"

"善言伐齐者,乱人也;成云:“善,巧。"

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

成云:"此华子自道之词。"

宣云:"犹未免营心于事也。"

王曰:"然则若何?"曰:"君求其道而已矣。"

宣云:"道与太虚同体,王业且不足言,况骋怒乎!"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

释文:"晋人,梁国贤人,惠施荐之魏王。"

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释文:"蜗音瓜。 李云:‘有两角,俗谓之蜗牛。 ’三苍云:‘小牛螺也。 俗名黄犊。 ’"曰:"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 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苏舆云:"在,犹察也。"

君曰:"无穷。"

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郭云:"人迹所及为通达,谓今四海之内也。"

成云:"语其大小,可谓如有如无。"

君曰:"然。"

曰:"通达之中有魏,于魏中有梁,成云:“昔在河东,国号为魏,为秦所逼,徙都于梁。"

于梁中有王。

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

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释文:"惝,惘也。"

如有所失。

客出,惠子见。

上言"客出",此"客出"二字当衍。

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

成云:"晋人所谈,其理宏博,尧、舜圣人之行,不足以当之。"

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释文:“嗃,许交反,管声也。"

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释文:"吷音血,又呼悦反。 司马云:‘剑首,谓剑环头小孔也。 吷然如风过。 ’"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孔子之楚,舍于蚁丘之浆。

李云:"蚁丘,山名。 卖浆家。"

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司马云:"极,屋栋也。 升之以观。"

子路曰:"是稯稯何为者邪?"释文:"稯,本亦作总。"

成云:"众聚也。"

仲尼曰:"是圣人仆也。 成云:“古者淑人君子均号圣人,故孔子名宜僚为圣人。 言众多者是市南宜僚之仆隶也。"

是自埋于民,郭云:"与民同。"

自藏于畔。

王云:"隐藏于垄畔。"

其声销,其志无穷,志在大道。

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心恒凝寂。

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

成云:"心迹俱异。"

是陆沈者也,宣云:"无水而自沈也。"

是其市南宜僚邪?”子路请往召之。

孔子曰:"已矣!彼知丘之着于己也,成云:“着,明识也。"

知丘之适楚也,以丘为必使楚王之召己也,彼且以丘为佞人也。

夫若然者,其于佞人也羞闻其言,而况亲见其身乎!必不相见。

而何以为存?”宣云:"言必避去。"

子路往视之,其室虚矣。

长梧封人问子牢曰:释文:"长梧,地名。 封人,守封疆之人。 司马云:‘子牢,即琴牢,孔子弟子。 ’""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司马云:“卤莽,犹粗粗也,谓浅耕稀种也。 灭裂,断其草也。"

卢云:"粗,千奴反;粗,才古反。 二字古多连用。 繁露俞序篇:‘始于粗粗,终于精微。 ’论衡正说篇:‘略正题目粗粗之说,以照篇中微妙之文。 ’其他以‘粗粗’连用者亦多,犹粗粗也。 有欲改为‘粗疏’者,故正之。"

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卤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其实亦灭裂而报予。

予来年变齐,来年,犹言次年。

变齐者,更变而整齐之。

深其耕而熟耰之,司马云:"耰,锄也。"

其禾蘩以滋,予终年厌飧。”

厌,足。

庄子闻之曰:"今人之治其形,理其心,多有似封人之所谓:遁其天,离其性,灭其情,亡其神,以众为。 无所不营。 故卤莽其性者,欲恶之孽,为性萑苇蒹葭,案:言所欲、所恶丛生而伤正性,是吾性之萑苇蒹葭也。 始萌以扶吾形,寻擢吾性,俞云:“寻与始,相对为义。 汉书郊祀志‘寖寻于泰山矣’,晋灼注:‘寻,遂往之意也。 ’言欲、恶之事,其始萌若足以扶助吾形,寖寻既久,则引诱吾心,拔擢吾性也。"

并溃漏发,不择所出,并溃,奔溃也。

漏发,穿孔而出也。

言情欲之害,奔溃偏发,不择处所,精神既败,形气随之也。

漂疽疥□,内热溲膏是也。”

释文:"漂,本亦作瘭。 瘭疽,谓病疮脓出。 溲膏,谓虚劳人屎上生肥白沫也。"

柏矩学于老聃,释文:"柏矩,有道人。"

曰:"请之天下游。"

老聃曰:"已矣!天下犹是也。"

又请之,老聃曰:"汝将何始?"曰:"始于齐。"

至齐,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成云:"推而强之,令其正卧。"

司马云:"幕,覆也。"

俞云:"周官掌戮‘杀王之亲者辜之’,郑注:‘辜之言枯也,谓磔之。 ’汉景帝纪‘改磔曰弃市’,颜注:‘磔,谓张其尸也。 ’是古之辜磔人者,必张尸于市,故柏矩如此。"

号天而哭之曰:"子乎子乎!天下有大灾,子独先离之!"大灾,谓被杀也。

曰:"莫为盗!莫为杀人!宣云:“又言不是为盗乎?不是为杀人乎?"荣辱立,然后睹所病;郭云:"各自得则无荣辱,得失纷耘,故荣辱立,荣辱立则夸其所谓辱而跂其所谓荣矣。 奔驰乎夸、跂之间,非病如何!"货财聚,然后睹所争。

郭云:"若以知足为富,将何争乎!"今立人之所病,聚人之所争,穷困人之身,使无休时,欲无至此,得乎!郭云:"上有所好,则下不能安其本分。"

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

成云:"引过责躬。"

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一形,人也。

成云:"一物失所,亏其形性,自责,若殷汤自翦,千里来霖,是也。"

今则不然。

匿为物而愚不识,隐匿为事,而责不识此物者为愚。

大为难而罪不敢,大为艰难,而以不敢为者为罪。

重为任而罚不胜,宣云:"过重其任,而于不胜者加罚。"

远其涂而诛不至。

宣云:"远其程涂,而于不至者加诛。"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郭云:"将以避诛罚也。"

日出多伪,士民安得不伪!宣云:"盖上行下效耳。"

夫力不足则伪,知不足则欺,财不足则盗。

盗窃之行,于谁责而可乎?”郭云:"当责上也。"

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宣云:"不囿于故也。"

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之以非也,成云:"一岁之中,是非常出,故始时之是,终诎为非。"

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年非也。

与寓言篇孔子同。

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

人皆尊其知之所知,而莫知恃其知之所不知而后知,可不谓大疑乎!上两其知,音智;下如字。

郭云:"我所不知,物有知之者矣。 故用物之知,则无所不知;独任我知,知甚寡矣。 今不恃物以知,而自尊知,则物不告我,非大疑如何!"宣云:"知之所不知,上所言‘莫见’者是。"

已乎已乎!且无所逃。

宣云:"不知之理,古今谁能逃之!"此所谓然与,然乎?释文:"然乎,言未然。"

案:此与论语"其然,岂其然乎"意同。

仲尼问于大史大弢、伯常骞、狶韦曰:大弢三人,史官名。

"夫卫灵公饮酒湛乐,不听国家之政;田猎毕弋,不应诸侯之际。 司马云:“际,谓盟会之事。"

其所以为灵公者何邪?”郭云:"灵有二义。"

大弢曰:"是因是也。"

成云:"乱而不损曰灵,无道之谥,故曰是因是也。"

伯常骞曰:"夫灵公有妻三人,同滥而浴。 释文:“滥,浴器。"

史□奉御而进所,至其所。

搏币而扶翼。

成云:"公见史鱼,深怀愧悚,假遣人搏捉币帛,令扶将羽翼,慰而送之。"

其慢若彼之甚也,见贤人若此其肃也,是其所以为灵公也。”

成云:"又谥法:‘德之精明曰灵。 ’"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 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 ’释文:“里,居处也。"

郭嵩焘云:"古之葬者,谓子孙无能冯依以保其墓,灵公得而夺之。"

夫灵公之为灵也久矣,之二人何足以识之?”苏舆云:"狶韦归之前定,言命、言神者之所祖也。"

少知问于大公调曰:"何谓丘里之言?"李云:"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大公调曰:"丘里者,合十姓百名而以为风俗也。 合异以为同,宣云:“合十百为丘里。"

散同以为异。

宣云:"散丘里为十百。"

今指马之百体而不得马,而马系于前者,立其百体而谓之马也。

宣云:"可见合异为同,方能见道。 天下理皆如此。"

是故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俞云:"水乃小之误。 高、卑,小、大,相对为文。"

大人合并而为公。

郭云:"无私于天下,则天下之风一也。"

是以自外入者,有主而不执;宣云:"心为天下大本,故自外入者,有存主而无偏执。"

由中出者,有正而不距。

宣云:"行为天下达道,故由中出者,得正理而物不能距。"

案:"正"作"匹",说见天运篇注。

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宣云:"赐则私也。"

五官殊职,君不私,故国治;郭云:"殊职自有其才,故任之耳,非私而与之。"

文武大人不赐,故德备;郭云:"文者自文,武者自武,非大人所赐也。 若由赐而能,则有时而阙矣。 岂唯文武,凡性皆然。"

案:宣本"武"下有"殊材"二字。

文似有阙,而郭本已无,释文、成疏皆然,自系后人增窜。

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

宣云:"道浑同,不得而名。"

无名故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郭云:"名止于实,故无为;实各自为,故无不为。"

时有终始,世有变化,祸福淳淳,至有所拂者而有所宜;王云:"淳淳,流行貌。"

宣云:"祸福浑然,自为倚伏,失意中藏有好处。"

自殉殊面,成云:"殉,逐也。 面,向也。 彼此是非,纷然固执,故各逐己见而所向不同。"

有所正者有所差。

郭嵩焘云:"强之以异趣,名为正之,而实已两差。"

比于大泽,百材皆度;百木随川而下,皆于水次受量度,无弃材。

比,譬也。

观于大山,木石同坛。

木石同生于大山之基址。

成云:"坛,基也。"

此之谓丘里之言。”

少知曰:"然则谓之道,足乎?"大公调曰:"不然。 今计物之数,不止于万,而期曰‘万物’者,成云:“期,限也。"

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

李云:"读犹语也。"

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

宣云:"道者,天地阴阳所公共,不可指之为形,不可指之为气,是其大更为无偶也。"

因其大而号以读之,则可也。

宣云:"譬物之万不可数,而约略号之,便于称谓。 道之大更无可指称,亦借一道字约略号之耳,岂真有一事一物可名为道哉!"已有之矣,乃将得比哉!宣云:"既有道之名,即不可与无名比。"

则若以斯辩,譬犹狗马,其不及远矣。”

宣云:"如子云‘谓之道’,则是道犹狗之名狗,马之名马,同于一物,其不及道远矣。"

少知曰:"四方之内,六合之里,万物之所生恶起?"宣云:"疑不可名为道,则万物以何为本?"太公调曰:"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俞云:“盖,当读为害。 释言:‘盖,割裂也。 ’释文:‘盖,舍人本作害。 ’是盖、害古字通。 阴阳或相害,或相治,犹下云‘四时相生相杀’也。"

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欲恶去就于是桥起,宣云:"桥同矫,下同。"

成云:"起貌也。"

雌雄片合于是庸有。

释文:"片音判。"

成云:"庸,常也。"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缓急,谓寿夭。

聚散,谓生死。

此名实之可纪,精微之可志也。

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成云:"四序相随,更相治理;五行运动,递相驱使。"

穷则反,终则始。

此物之所有,言之所尽,知之所至,极物而已。

极于可见之物而已。

睹道之人,不随其所废,不原其所起,宣云:"知其无端,任其自然。 随,犹追寻也。"

此议之所止。”

宣云:"乌可妄言万物起于何处哉!"少知曰:"季真之莫为,接子之或使,二家之议,孰正于其情?孰偏于其理?"成云:"季真、接子,齐贤人,俱游稷下。 莫,无也。 使,为也。 季真以无为为道,接子谓道有为使物之功,各执一家,未为通论,故问以定臧否。"

俞云:"礼祭义郑注、孟子公孙丑赵注,并云:‘或,有也。 ’此文或与莫对。 莫,无也;或,有也。 易益上九‘莫益之,或击之’,亦以莫、或相对。"

郭庆藩云:"接子,汉书人表作捷子。 接、捷古字通。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索隐:‘接子,古着书者之名号。 ’"太公调曰:"鸡鸣狗吠,是人之所知,虽有大知,同智。 不能以言读其所自化,宣云:“若究其一鸣一吠,天然之故,虽智者不能解说其自化之妙。"

又不能以意其所将为。

宣云:"又不能意度其所将欲为之机。"

斯而析之,宣云:"斯,割也。 诗:‘斧以斯之。 ’"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精,细。

伦,比也。

宜云:"微物鸣吠,尚不能明其所以然,则小至莫破,大至莫载,乌可言读意测邪!"或之使,莫之为,未免于物而终以为过。

宣云:"二说犹未免物累,终是立言之过。"

或使则实,成云:"滞有为也。"

莫为则虚。

成云:"溺无故也。"

有名有实,是物之居;宣云:"说实,则是物之所居也。 此或使之说之过。"

无名无实,在物之虚。

宣云:"说虚,则是全空。 此莫为之说之过。"

可言可意,言而愈疏。

以为可以言诠,可以意测,不知言则去道愈远。

未生不可忌,物之未生,不可忌禁而使之不生。

已死不可阻。

释文:"本亦作徂。"

案:其已死也,不可碍阻而令其不死。

死生非远也,理不可睹。

死生止在目前,而其理莫能睹。

或之使,莫之为,疑之所假。

二说为后世献疑者之所借端。

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

宣云:"欲究其始,则往者已无穷,不知所始;欲究其终,则来者方无止,不知其终。"

无穷、无止,言之无也,与物同理;郭云:"物理无穷,故知言无穷,然后与物同理也。"

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

曰或使,曰莫为,言者以二说为本也,然终始滞于物。

道不可有,有不可无。

成云:"至道不绝,非有非无,故执有执无,二俱不可。"

道之为名,所假而行。

郭云:"物所由而行,故假名之曰道。"

或使莫为,在物一曲,夫胡为于大方?二说仅居物之一偏,何足语于大方之家?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郭云:"求道于意言之表则足。"

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郭云:"不能忘言而存意则不足。"

道、物之极,言、默不足以载;穷道与物之极,言与默莫能载。

非言非默,议其有极〔一〕。”

宣云:"离乎言、默,可以求道,此至论也。"

〔一〕"议其有极",集释本作"议有所极"。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