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集解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庄子集解
《庄子集解》 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王先谦

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数称溪工。

释文:"李云:‘田子方,魏文侯师,名无择。 溪工。 贤人。 ’司马本作鸡。"

文侯曰:"溪工,子之师邪?"子方曰:"非也。 无择之里人也,称道数当,成云:“称说言道,频当于理。"

故无择称之。”

文侯曰:"然则子无师邪?"子方曰:"有。"

曰:"子之师谁邪?"子方曰:"东郭顺子。"

文侯曰:"然则夫子何故未尝称之?"子方曰:"其为人也真,人貌而天虚,俞云:“淮南淑真训‘虚室生白’,注:‘虚,心也。 ’此谓人貌而天心。 古以虚属下读,非。"

缘而葆真,俞云:"缘,顺也。 ‘顺而葆真,清而容物’,对文。"

清而容物。

清而不刻。

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

郭云:"旷然清虚,正己而已,而物邪自消。"

无择何足以称之!”子方出,文侯傥然终日不言,成云:"傥然,自失貌。"

召前立臣,前侍立共闻之臣。

而语之曰:"远矣全德之君子!谓顺子也。 始吾以圣知之言、仁义之行为至矣,吾闻子方之师,吾形解而不欲动,口钳而不欲言。 吾所学者直土梗耳,直,特也。 司马云:“土梗,土人也,遭雨则坏。"

宣云:"喻其至粗。 天真之外,皆土梗也。"

夫魏真为我累耳!”郭云:"知至贵者,以人爵为累。"

温伯雪子适齐,成云:"姓温,名伯,字雪子,楚之怀道人。"

舍于鲁。

鲁人有请见之者,温伯雪子曰:"不可。 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成云:“陋,拙也。"

宣云:"习于末学而昧于本体。"

吾不欲见也。”

至于齐,反舍于鲁,是人也又请见。

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

蕲,求也。

振我,犹言起予。

出而见客,入而叹。

明日见客,又入而叹。

其仆曰:"每见之客也,苏舆云:“之客,犹是客。"

必入而叹,何邪?”曰:"吾固告子矣:‘中国之民,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 ’昔之见我者,进退一成规,一成矩;从容一若龙,一若虎;成云:“擎跪揖让,前却方圆,逶迤若龙,槃辟若虎。"

其谏我也似子,其道我也似父。

是以叹也。”

成云:"匡谏我如子之事父,训导我似父之教子。 远近尊卑,自有情义,既非天性,何事殷勤!是知圣迹之弊,遂有斯矫,是以叹之也。"

仲尼见之而不言。

子路曰:"吾子欲见温伯雪子久矣,见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击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宣云:"目触之而知道在其身,复何所容其言说邪?"

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释文:"瞠,直视貌。"

夫子曰:"回,何谓邪?"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趋亦趋也,夫子辩亦辩也,夫子驰亦驰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 及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者,夫子不言而信,成云:“不言而为众所信。"

不比而周,不与人亲比,而情意自然周遍。”

无器而民滔乎前,释文:"谓无人君之器,而民滔聚其前。"

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恶!叹词。 可不察与!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宣云:“心死则滞于迹,不能与造化同体,其可哀甚于人死也。"

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宣云:"以日喻化宰。"

万物莫不比方。

宣云:"从日为方向。"

有目有趾者,待是而后成功,待昼而作。

是出则存,是入则亡。

日出则有世事,日入则无世事。

万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宣云:"待造化之往来为生死,如依日之出入为存亡。"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语又见齐物论,彼"化"作"亡"。

效物而动,物动而我亦动,似效之也。

日夜无隙,而不知其所终,日夜代嬗,初无间隙,而不知其所终极。

薰然其成形,成云:"薰然,自动貌。"

知命不能规乎其前,宣云:"虽知命者不能豫规乎其前。"

丘以是日徂。

惟觉日之云逝。

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虽吾汝终身相与,不啻把一臂而失之,言其暂也。

可不哀与!女殆着乎吾所以着也。

言汝殆止见乎吾所以见也,如言辩之迹。

彼已尽矣,彼所着者已尽为陈迹矣。

而女求之以为有,而汝执之以为有,尚切切求之。

是求马于唐肆也。

李云:"唐,亭也。"

宣云:"唐,中路。 肆,市肆也。 马岂停于唐肆而求之于是哉!因回以马喻,亦即马言。"

吾服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

郭云:"服,思存之谓。 甚忘,谓过去之速也。"

宣云:"吾与汝皆无可执,过去都即成忘。"

虽然,女奚患焉!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宣云:"故吾去而新吾又来,无顷刻留,亦无顷刻息,则时时有不忘者存焉。 虽奔逸绝尘,何必有瞠若乎后之虑哉!"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慹然似非人。

释文:"慹,乃牒反,又丁立反。 司马云:‘不动貌。 ’"郭云:"寂泊之至。"

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掘同倔。 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宣云:"物之初,无物之际也。 游心于无物之际,遇道之真也。"

孔子曰:"何谓邪?"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司马云:“辟,卷不开也。"

尝为女议乎其将。

尝,试也。

将者,且然而未必之词。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宣云:"阴阳互为其根。"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

孰维纲是?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

成云:"阴消阳息,夏满冬虚,夜晦昼明,日迁月变,新新不已,故日有所为。"

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

郭云:"所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苏舆云:"‘终始’二句,即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也。"

非是也,且孰为之宗!”成云:"若非是虚通生化之道,谁为万物之宗本乎!"孔子曰:"请问游是。"

成云:"请问游心是道,其术如何?必得游是,复有何功力也?"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 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

孔子曰:"愿闻其方。"

曰:"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行小变而不失其大常也,成云:“疾,患。 易,移也。 夫食草之兽,不患移易薮泽,水生之虫,不患移易池沼,但有草有水,则不失大常,从东从西,特小变耳。 亦犹人处大道之中,随变任化,未始非我,此则不失大常,生死之变,盖亦小耳。"

喜怒哀乐不入于胸次。

李云:"次,中也。"

郭云:"知其小变而不失大常故。"

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

宣云:"万化不逾真宰。"

得其所一而同焉,宣云:"与真一合德。"

则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滑,乱也。

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宣云:"介,际也。"

弃隶者若弃泥涂,知身贵于隶也,隶,属也,谓官属。

贵在于我而不失于变。

不以变而失我之贵。

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万化无极,我亦与之为无极。

夫孰足以患心!宣云:"则逍遥游之矣。"

已为道者解乎此。”

宣云:"惟既履道者知之。"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脱焉?"成云:"然则古之君子,谁能遣于言说而免于修为乎?"老聃曰:"不然。 夫水之于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说文:“井一有水、一无水,谓之瀱汋。"

引释水文郭注云:"山海经‘天井夏有水,冬无水’,即此类。"

盖汋乃水之自然涌出,无所作为,唯其才之自然也。

至人之于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不言修而体物不遗。

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孔子出,以告颜回曰:"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郭云:“醯鸡,瓮中之蠛蠓也。"

微夫子之发吾覆也,覆,谓有所蔽而不见。

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宣云:"天地之大全,即万物之所一也。"

庄子见鲁哀公。

成云:"庄子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云‘见鲁哀公’,盖寓言耳。"

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

成云:"方,术也。"

言鲁地鲜庄子无为之学。

庄子曰:"鲁少儒。"

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李云:“句,方也。"

缓佩玦者,事至而断。

成云:"缓者,五色绦绳,穿玉玦以饰佩也。 玦,决也。"

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

公固以为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于是哀公号之五日,而鲁国无敢儒服者。

独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门,公即召而问以国事,千转万变而不穷。

庄子曰:"以鲁国而儒者一人耳,可谓多乎?"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贱,与之政也。

有虞氏死生不入于心,完廪、浚井是也。

故足以动人。

宣云:"成邑成都,师锡帝禅。"

宋元君将画图。

众史皆至,受司马云:"受命。"

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

宣云:"此不能画者。"

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徐音但。

李云:"儃儃,舒闲之貌。"

受揖不立,因之舍。

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司马云:"般礴,谓箕坐也。"

裸。

司马云:"将画,故解衣见形。"

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郭云:"内足者,神闲而意定。"

文王观于臧,成云:"臧,近渭水地名。"

见一丈夫钓,而其钓莫钓,无心施饵,意不在鱼。

非持其钓,非执钓为事。

有钓者也,别有所钓。

常钓也。

非偶如此。

文王欲举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父兄,亲族。

欲终而释之,释,弗举。

而不忍百姓之无天也。

于是旦而属之夫夫司马云:"夫夫,大夫也。"

曰:"昔者寡人梦,郭庆藩云:“昔、夕古通。 昔者,即夕者也。 或竟作‘夕者’,晏子春秋下篇‘夕者瞢与二日斗’是也。 或作‘昔者’,杂下篇‘有枭昔者鸣’是也。 "说苑辨物篇同。 "或为‘夜者’,外篇‘寡人夜者闻西方有男子哭’是也。 "“昼"亦作"昼者",杂上篇:"昼者进膳。" "”见良人黑色而髯,良人,犹言善人。

髯、□同。

乘驳马而偏朱蹄,驳,杂色。

一蹄赤。

号曰:号,谓命令。

’寓而政于臧丈人,寓,寄。

而,汝。

庶几乎民有瘳乎!’”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

谓季历。

俞云:"‘先君’下夺命字,下文‘先君之命王’可证。"

文王曰:"然则卜之。"

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无它,可无它疑。 又何卜焉!"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

典洗无更,典,常也。

偏令无出。

无偏私之政令。

三年,文王观于国,则列士坏植散群,不复植党。

俞云:"左宣二年传‘华元为植’,杜注:‘植,将主也。 ’列士必先有主,而后有徒众,故欲散其群,必先坏其植也。"

长官者不成德,同归于善,不独成其德。

斔斛不敢入于四竟。

释文:"斔音庾。 李云:‘六斛四斗曰斔。 ’"案:言他处之斔斛恐大小异式,不入于竟。

列士坏植散群,则尚同也;长官者不成德,则同务也;斔斛不敢入于四竟,则诸侯无二心也。

文王于是焉以为大师,北面而问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朝令而夜遁,终身无闻。

颜渊问于仲尼曰:"文王其犹未邪?宣云:“德未足以信人邪?"又何以梦为乎?”仲尼曰:"默!汝无言!夫文王尽之也,郭云:“任诸大夫而不自任,斯尽之也。"

而又何论刺焉!彼直以循斯须也。”

成云:"循,顺也。 斯须,犹须臾。"

郭云:"斯须者,百姓之情当悟未悟之顷,故文王循而发之,以合众情也。"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列子黄帝篇"无"作"瞀"。

引之盈贯,司马云:"贯,镝也。"

案:张湛注:"尽弦穷镝。"

措杯水其肘上,郭云:"左手如拒石,右手如附枝,右手放发而左手不知,故可措之杯水也。"

发之,适矢复沓,成云:"沓,重也。"

案:"适",黄帝篇作"镝",字同。

言矢已发,而其次适矢复重入扣也。

方矢复寓。

方沓矢,复寄杯于肘矣。

当是时,犹象人也。

凝然不动,犹木土偶人。

伯昏无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张注:“虽尽射之理,而不能不以矜物。 不射之射者,忘其能否,虽不射而同乎射也。"

尝与汝登高山,尝,试也。

黄帝篇误"当"。

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若能射乎?”汝能以不射射乎?于是无人遂登高山,履危石,临百仞之渊,背逡巡,足二分垂在外,成云:"仍背渊却行,足垂二分在外空。"

揖御寇而进之。

御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无人曰:"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郭庆藩云:“潜与窥对文,当训为测。 尔雅:‘潜,测也。 ’"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郭云:"挥斥,犹纵放也。"

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释文:"尔雅:‘恂,栗也。 ’李又作眴,音荀。"

案:张注引何承天纂云:"吴人呼瞬目为恂"字疑作“眴"。 "目。”

谓心惧而目眩也。

尔于中也殆矣夫!”郭云:"有惧则所丧多矣。"

肩吾问于孙叔敖曰:"子三为令尹而不荣华,三去之而无忧色。 吾始也疑子,今视子之鼻间栩栩然,成云:“栩栩,欢畅貌。"

子之用心独奈何?”孙叔敖曰:"吾何以过人哉!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为得失之非我也,而无忧色而已矣。 我何以过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宣云:“不知可贵者在令尹乎,在我乎?"其在彼也,亡乎我;宣云:"若在令尹,与我无与。"

在我也,亡乎彼。

宣云:"若在我,与令尹无与。"

方将踌躇,方将四顾,养生主篇亦云:"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何暇至乎人贵人贱哉!”仲尼闻之曰:"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劫,伏戏、黄帝不得友。 成云:“智人不得辨说,美色不得淫滥,盗贼不能劫剥,三皇、五帝何足交友也!"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况爵禄乎!若然者,其神经乎大山而无介,成云:"介,碍也。"

入乎渊泉而不濡,处卑细而不惫,宣云:"贫贱不得而病。"

充满天地,既以与人,己愈有。”

神明充满天地,尽以济人,而己愈有也。

楚王与凡君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释文:"司马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 ’"案左传:"凡,周公之后也。"

隐七年有凡伯。

成云"楚文王共凡僖侯同坐",未知所出。

郭云:"言有三亡征也。"

俞云:"楚子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 郭注非。"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 夫‘凡之亡也,不足以丧吾存’,则楚之存不足以存存。 由是观之,则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