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少保萃忠传 第二十五回 神僧指水怪形藏 于公存海涵度量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于少保萃忠传
《于少保萃忠传》 第二十五回 神僧指水怪形藏 于公存海涵度量 孙高亮

徐有贞当日在庵内,再三叩问老僧。

老僧见有贞虔诚,对有贞曰:"大人经纶天地,包括万理,岂不闻仁者无欲之言乎!"徐公心中顿悟此语,乃曰:"如老师之言,莫非其下有巨鱼乎?鱼性贪饵,吾以丰饵巨钩,必能获也。"

老僧曰:"非小可也,非易取也。 洪口之下,极其深邃。 内有一怪,潜身幽底,似蛟非蛟,似鳄非鳄,形长力大,口能吐波发浪。 所以才筑得就被他哄坍,非水势之恶也。 皆因此怪在下搜决,因此难筑。"

有贞见说甚惊,乃曰:"若有此怪,必用千夫巨饵,方能获捉。"

老僧笑而答曰:"大人虽用万人,亦难捉取。 若必欲以人力胜,惹他性起,连附近人家,皆遭其害。 吾今传大人一法,自然除恶,不损于人。"

徐公忙叩问曰:"老师有何妙法?"老僧曰:"大人回去,可急取三五千担石灰,装载多船。 先令人吩咐往来船只、附近人家,暂离此数十余里之外。 限五日,不许人行动往来。 至日,到于洪口,可击锣为号,一声锣响,齐把石灰倾下水底,急把快船飞摇放远,待水底石灰滚化,发蒸起来,此怪必然煮死。 除了此怪,那时因水势而导之,堤必成功。"

徐公蒙僧指示,即叩谢辞转,急急与众下山回府。

速差人取备石灰,按法行之。

果然一夜后,听得洪口水滚如雷。

少顷水高接天,冲倒近处房屋无数。

居民预先得了晓谕,暂移无害。

至第三日后,有贞见洪口水势不高,波平浪息,乃令人驾快船数只,前出哨看。

哨船之人果见一怪,身长数丈,遍身鳞甲,头如猪而有须,前有二爪,后有鳞尾,形甚凶恶,浮死于水面之上。

哨船人来报有贞。

有贞亲往观之,果觉骇异。

识者曰:"此猪婆龙也。"

有贞连夜并工修筑,又三月,此堤将成,忽然大雨,连堤满涨,水甚涌溢。

有贞又掉船细察其故,制数木鹅放水中,顺流而下。

又投之以物,使人往数里候看,物与木鹅皆浮出,惟一处木鹅不浮,投之以物皆沉。

有贞曰:"此水源也。"

忙令人塞之,不止,有贞闷思曰:"向者蒙老僧指示,得除此怪,堤将有成。 不料秋雨瀑涨,洪水泛滥,其害终在。 吾因思穷其源,今源已知其处,奈塞之不止。"

思量久之,不觉隐几而卧。

少刻,见二人立于案前。

有贞忙问曰:"汝二人何人也?"二人曰:"我河神也。 先年因张湫洪水大泛,民遭漂溺。 官司屡督工筑堤不就,役夫死者数千。 吾二人不忍见众漂没,乃对天立誓,愿舍身以救万人。 我二人遂跳入洪口,其下果有一怪螭在下,与战一日夜,被吾二人斩之。 水就退,沙就长,而堤成。 上帝怜吾二人为众舍身救患,敕吾二人在此守护洪口。 今公水源虽寻着,而其下尚有龙窟珠渊,非石沙与土所能塞之也。"

有贞忙问曰:"用何物可塞?"二人曰:"可铸长铁柱,与大锅底贯坠于下,自然塞住。"

徐公闻言大喜,问二神何名。

二人曰:"吾乃郝回龙、郑当柱也。"

言毕觉来,乃一梦耳。

有贞忙出厅问之,适东平判官王震到厅禀事曰:"卑职蒙差浚河,前日见一石板上书着:“郑当柱、郝回龙为众舍生。 在水中,幸遇王州判,移我显圣河东。 ’卑职不敢隐默,特来呈禀。"

有贞闻言,心异其事。

遂语以适才得梦之由,王州判曰:"此分明神之显圣,大人当急为之。"

有贞遂依梦中所传之法,用铁柱铁锅下之,随用石沙去塞,渐塞渐筑,而堤遂成。

有贞感二神传法,乃建祠奉二神于洪口。

复上疏开神之功绩灵显,遂名其庙曰"显惠"。

至今往来商贾居民祷祀之。

有贞乃从金堤张湫起,逾百里而至大猪潭。

西南行九里至濮阳,又上数十里至范阳,又上数百里经澶渊,以接河沚,其水势随平。

凡河流旁出不顺者,筑堰堰之。

堰有九处,长阔皆万丈。

于是水不东冲沙湾,更从北出,以济漕渠之浅涸。

又于数百里之中置闸,由龙湾于东昌、魏湾,共置八闸。

积水过丈,则放泄皆通,流于古河,以入于海。

又铸精铜、精铁,杂为元金之物象数百斤,以镇定之,取金水子母之义也,名曰广济闸。

历三年,功始完备。

有贞共差人四万五千,分面作长役者一万三千。

用木植大小十余万,竹六十余万。

至今漕运。

并商贸船只,往来称便。

徐有贞筑堤成功之后,寻思往日西山老僧指示之功,乃令人备礼,前往致谢。

数日回来,禀复道:"小人们蒙差遣,仍用寻踪到庵。 只见松崖翠壁依然,金亭玉柱如旧。 其庵空,其者僧与白尾骡,不知所往。 但见石庵柱上,高题一偈,写着留与治水徐公。 因此小人们录此偈呈览。"

其偈云:指示汝成堤,从此赖无虞。

日前多朗照,后渐进弥迷。

越五重华曜,于忠实尔为。

南金当有遇,归莫检篇遗。

有贞看毕,不解偈中之意。

乃曰:"此真神僧点化,吾得除水怪以成堤功。 恨吾归心太急,不曾参问得禅机。 若再相恳,必有教益。 可惜无缘。"

嗟叹一回,留月余,乃治装还朝。

朝廷因有贞治水有功,升礼部侍郎,加佥都御史,支二俸住京。

其年京师大旱,有贞荐唐段民能祈雨。

段民应诏,果祈下甘霖尺余,不致饥歉。

不多月,段民得病身故。

朝廷遂荫一子入监。

有贞在京一年,因国子监缺祭酒,复浼于公保荐,于公即使保奏。

过数日,于公奏事于文华殿。

景帝独宣于公至面前,曰:"徐有贞虽有才华,然其心术机险,岂堪为祭酒耶?若用之,岂不坏了后生辈也?"公见谕,惟叩谢辞出。

左右见景泰召公当面,遥闻有贞祭酒之旨,传与有贞。

有贞只道于公不荐他,又在上前说他过失,甚恨于公。

两次不如所愿,遂尔成仇不解。

冤祸于此基矣。

于公平日只知辅君匡国,练兵养民。

惟直道而行,于心无愧,不知旁忌匿怨者多时。

有兵部侍郎王伟,原任职方司郎中,于公见伟有才思,遂保举为本部侍郎,镇守大同诸处。

前者于公遗计于伟,致小田儿"贼名"之死。

遂召回同理部事。

未几,于公以多事匆忙,偶然诖误一事。

王伟遂密奏于帝。

一日,景泰召公于便殿,以伟劾疏面授于公。

公叩头认罪。

帝慰谕曰:"朕自知卿,卿勿为虑。"

于公蒙景泰授王伟之疏,感恩叩谢而出。

王伟见于公回部,忙出迎曰:"今日有何圣谕?何事商确回迟?"公曰:"姑进内言之。"

既到堂,伟又曰:"圣上何事议论?"于公笑曰:"老夫政事冗繁,稍有不是之处,贤弟当面言之,不佞必然相从,何忍为此。"

随出袖中所劾之疏与之。

王伟局蹴无地。

公复慰曰:"不佞素无夙憾。 自今之后,有不到处,烦贤弟面教,足见雅情,不必介怀。 且国家多事之秋,部事非一人可理。 得弟辅成,足沾厚意。"

王伟此后愈加恭敬于公,公亦厚待王伟,无纤毫芥带于心。

有事彼此商议,然后施行。

公一日与伟商确兵政,忽有人报道:"广西总兵武毅上本劾奏思明州士官黄(王厷)弒兄大变事。"

公正欲问时,早有武毅揭帖呈上。

于公看毕,查访其事。

不数日,人报道广西思明州土官黄(王厷)有本奏上。

朝廷旨下,着众官会议。

未知所议何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