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卷四 道教经法传授部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卷四 道教经法传授部 张君房

◎上清源统经目注序

上清者,宫名也。

明乎混沌之表,焕乎大罗之天。

灵妙虚结,神奇空生,高浮澄净,以上清为名;乃众真之所处,大圣之所经也。

宫有丹青金书玉字上皇宝经,皆玄古之道,自然之章。

起于九天之王九玄道君。

推校本元,已历九万亿九千劫。

上皇典格,各不相参。

道君以中皇元年九月一日,于玉天琼房金阙上宫,命东华青宫寻俯仰之格,拣校古文,撰定灵篇,集为宝经。

传至汉武帝时得经,起柏梁台以贮之。

帝既为神真所降,自云得道,放情怠懈,不从王母至言。

明年天火烧柏梁台,经飞还太空,于兹绝迹。

太元真人茅君,讳盈,师西城王君,受上清玉佩金珰、二景璇玑之道,以汉宣帝地节四年三月升天。

又玄洲上卿苏君,讳林,师涓子,受上清三一之法,以汉神爵二年三月六日登天。

又周君、李君、众仙各有所得,并相承经业,多不传世。

汉孝平皇帝元始二年九月戊午,西城真人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于阳洛之山授清虚真人小有天王王褒。

褒以晋成帝之时,于汲郡修武县授紫虚元君南岳夫人魏华存。

华存以咸和九年,岁在甲午,乘飚轮而升天。

去世之日,以经付其子道脱,又传杨先生讳羲。

羲生有殊分,通灵接真,乃晋简文皇帝之师也。

杨君师事南岳魏夫人,受《上清大洞真经》三十一卷。

至晋孝武皇帝太元十一年,岁在丙戌升仙。

许先生者,名映,丹阳句容人也。

七世祖许子阿,生有阴德,福润流洒,锺于后嗣。

子阿六世孙名副,仕为剡县令。

副有八子,其第一子名迈,字叔玄,小名映,改名远游。

少好仙道,耽心冥肆,吐纳和气,矫志云汉,超迹绝世。

以晋建兴元年岁在癸酉,渡江入赤城山中,往而不返。

师南海太守鲍靓、太元真人茅君。

远游第五弟名谧,仕为护军长史、散骑常侍。

师太元真人,受上清众经,于宁康元年隐景去世。

谧有三子。

其第三子名玉斧,长名翙,字道翔。

道德淳莹,绝世无伦。

师杨先生授《上清三天正法曲素凤文》三十一卷,遁迹潜化。

玉斧子黄民,黄民子名豫之。

以元嘉十二年终剡之白山。

临去世之时,以上清宝经、三洞妙文,封以玄台,印以白银,留寄郯县马度生家。

语之曰:"今且暂行,不久当还,勿开此经!"马氏崇奉累世。

安康有道士娄化者,常憩马氏舍。

究悉经源,苦求开看。

马氏固执,竟不从命,结屈无方。

是时宋明皇帝崇敬大法,招集道士,供养后堂。

娄化乃因后堂道士殳季真密启之。

帝即命使逼取至京,乃拜礼开之。

忽有五色紫光洞焕眼前。

帝惊曰:"神真叵触!"比其年不愈而崩。

元徽元年,马氏即出诉,启请其经。

诏敕听还。

于是天藏真书复归马氏。

兹乃上真注笔,硃简紫书,后之凡庶,摸而传奉,号曰真迹。

今记神王所撰宝经卷三十一首,篇章目第,并指事为名。

然天真之言,理奥难寻。

或名同而事异,或理合而字乖。

灵秘妙隐,不与世合。

幸而见之,卒难详辨。

余宿植缘会,游涉法源;性好幽旨,耽灵味玄;钻研弥龄,始觉仿佛。

谨以鄙思寻校众经,为《上清目义》。

非敢有裨大乘,聊自记而已。

◎灵宝经目序

元嘉十四年某月日,三洞弟子陆修静,敬示诸道流相与同法,弘修文业,赞扬妙化,兴世隆福。

每欣一切遭遇慈泽,离彼恶道,入此善场,逍遥长乐,何庆如之!但至赜宛奥,妙义微远,灵匠未遇,群滞莫披。

翘翘渴仰者,岂予小子乎?既太虚眇邈,玄师难希,宜求之于心,即理而断也。

敢竭暗浅,先言所怀。

夫灵宝之文,始于龙汉。

龙汉之前,莫之追记。

延康长劫,混沌无期。

道之隐沦,宝经不彰。

赤明革运,灵文兴焉。

诸天宗奉,各有科典。

一劫之周,又复改运。

遂积五劫,迨于开皇已后。

上皇元年,元始下教。

大法流行,众圣演畅,修集杂要,以备十部三十六帙,引导后学,救度天人。

上皇之后,六天运行。

众圣幽升,经还大罗。

自兹以来,回绝元法。

虽高辛招云舆之校,大禹获钟山之书。

老君降真于天师,仙公授文于天台。

斯皆由勋感太上,指成圣业。

岂非扬芳于世,普宣一切也?按《经》言,承唐之后四十六丁亥,其间先后庚子之年,殀子续党于禹口,乱群填尸于越川。

强臣称霸,弱主西播。

龙精之后,续祚之君,罢除伪主,退翦逆民。

众道势讫,此经当行。

推数考实,莫不信然。

期运既至,大法方隆。

但经始兴,未尽显行,十部旧目,出者三分。

虽玄蕴未倾,然法轮已遍于八方。

自非时交运会,孰能若斯之盛哉?

顷者以来,经文纷互,似非相乱。

或是旧目所载,或自篇章所见,新旧五十五卷,学士宗竟,鲜有甄别。

余先未悉,亦是求者一人。

既加寻览,甫悟参差。

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回换篇目,裨益句章,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

文字僻左,音韵不属,辞趣烦猥,义味浅鄙,颠倒舛错,事无次序。

考其精伪,当由为猖狂之徒,质非挺玄,本无寻真之志,而因修窥阅,假服道名,贪冒受取,不顾殃考,兴造多端,招人宗崇,敢以鱼目厕于隋侯之肆,辄将散砾托于和氏之门。

启诳愚蒙,诬棨太玄。

既晚学推信,弗加澄研,遂令精粗糅杂,真伪混行。

视听者疑惑,修味者闷烦。

上则损辱于灵囿,下则耻累于学者。

进退如此,无一可宜。

徒倾产疲力,将以何施?夫轻慢之咎既深,毁谤之罪靡赦。

余少耽玄味,志爱经书,积累锱铢,冀其万一。

若信有可崇,何苟明言坐取风刀乎?虑有未悉,今条旧目已出,并仙公所授事注解,意疑者略云尔。

◎上清经述

述曰:寻经之意,乃太虚齐量,劫劫出化,非可筹*-。

自开皇之后距天汉时,范阳桑平王褒,字子登。

以正月一日辞二亲,欲寻神仙,求不死之道。

乃入华阴山,精思一十八年,遂感上圣太极真人西梁子,下降授ㄒ饭方、并服云牙法。

复五年,太极真人王总真复降,以《上清经》三十一卷付子登,并将子登游五岳,观名山,备受上法。

逮乎晋武皇帝时,任城魏华存,字贤安,乃魏阳元之女也。

阳元仕至荥阳、宜阳二郡太守,散骑常待、冀州刺史。

其父乃嫁贤安于南阳刘嵒,字幼彦。

嵒,妻时除为修武县令,贤安随焉。

贤安自少为女,处乎内室,性好至道,虽未得仙而真人屡降。

及其长也,女子有夫之义,修尚之事有时而废。

及至儿女成立,告诫子曰:"我愿终寻真之志。"

于是离群独处,不交人事;深托隐疴,还修曩尚。

入室百日,所期仙灵,积思希感。

尔乃独节应神,丹心潜会,精苦仰彻,天真遐降。

于是季冬之月,夜半清朗,忽闻空中有锺鼓之响,笳箫之声,音韵嘈囋。

出户望之,见从东方虚空而来,旌旗郁勃,羽盖纷纭,光辉幽蔼,焕烂太虚,他人莫之见也。

须臾有虎辇玉舆隐轮之车,并顿驾来降夫人之静室。

凡四真人,并年可二十余,容貌伟朗,天资秀颖。

同著紫花莲冠,飞锦衣裳,琼蕊宝带;体佩虎文,项有圆光,手把华幡。

其一人自称曰:"我太极真人安度明也。"

其一人曰:"我东华大神方诸青童君也。"

其一人曰:"我扶桑碧海旸谷神王景林真人也。"

其一人曰:"我清虚真人小有仙人王子登也。"

于是夫人匍匐再拜,叩头自抟:"不期今日道君降下,唯乞神仙长生度世。"

四人乃坐良久。

王子登告夫人曰:"闻子曩日念善,展转求生。 密练真气,魂和体清。 丹怀远迈,录字上清;高契真人。 抱信期灵;幽感启微,潜曜赤城。 遂金书紫极,藏简玉庭,故感高晨,玄唱齐并。 是以太帝君敕我今来教授于子神真之道焉。"

其东华青童君曰:"此清虚真人者,尔之师也。 当受业焉。"

其安度明曰:"子因缘上业,积感求道,苦心久矣,用思至也。 道今来矣,子得之焉。"

其景林真人曰:"子勤感累世,积念真灵,将积应之所期,乃明挺之标会也。 虚皇早鉴尔之用思太极,已注子名于玉札,录字紫虚之宫,金书东华之阁,刻名上清丹文锦籍,应为紫虚元君上真司命。 又加名山之号,封南岳夫人。 今视子之质,实霄景高焕,圆精重照,凤骨龙姿,脑色宝耀,五藏紫络,心有羽文,形栖晨霞,神友灵肆。 天人之任,良不虚矣。 帝诲王褒相为盟师,故遣太极真人鉴子之精,子其勖哉。"

四真各有辞。

致言毕,夫人叩头自抟而言曰:"华存卑贱,枯骨之余,自处尘垢,久染浊秽,天地寥邈,高下悬隔,纵恣五浊,翻错臭秽,滞塞灵艾沈沦凡俗。 无冀日月回曜幽冗,不谓天尊下交凡肆。 所以割心断意,取同蝼蚓。 自顾少好神仙,贪乐长生,心之所诣,出于自然。 志之所期,誓以三光。 而值季世,俱忌礼度,制置无从脱免,良愿不遂。 今形非顾影,体气臭恶,久为垢秽所逼者,徒励节无益。 自入刘门,修道日废。 须者少闲,内外乖隔,容得斋思,谨按道法寻求经方入室之制,为欲静护五藏,辟诸疾病耳。 岂图上愿惟在今日今夕,道君并降,庆出分外。 光照幽谷,荷戴天眷,不胜惶惧!此是婢子有幸,当得度世。 唯乞哀矜,赐以性命。"

自陈毕,东华小童指招而告之曰:"子少好道,真至诚密。 感是,故因缘世生,胎炼五神,寄慧齐见,超度八难,气适灵辉,挺会真*-,自当为紫虚之宫上真司命。 勤精弥纶太极,所*/又加名岳之封,位均诸侯。 然不受闻上道内法、晨景玉经者,仙道众妙,无缘得成也。 子其勉哉!我后日当更期会于阳洛山中,汝勤之矣!"于是清虚真人王君乃命侍女华散条、李明允等,使披云蕴、开玉笈,出《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紫文八道紫度炎光石精玉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三十一卷,是王君昔于阳洛山遇南极真人西城王君所授者也。

今于汲郡修武县中授夫人焉。

旸谷神王又别授夫人《黄庭内景经》,正一真人张君又别授"治精制鬼法"。

夫人前后所授,非但此三十一卷而已。

其篇卷悉在传中,不能一一书之。

此乃《上清经》从此而行世也。

◎三皇经说

《三皇经》云:昔天皇治时,以《天经》一卷授之。

天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地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地皇用而治天下二万八千岁,人皇代之。

上天又以经一卷授之。

人皇用而治天下亦二万八千岁。

三皇所授经合三卷,尔时号为《三坟》是也,亦名《三皇经》。

三皇后又有八帝,治各八千岁。

上天又各以经一卷授之,时号为《八索》是也。

此乃《三坟》、《八索》根本经也。

如法而言,三宝俱起无量之世,但以隐显有时。

自三皇八帝之后,其文亦隐。

至于晋武皇帝时,有晋陵鲍靓,官至南海太守,少好仙道。

以晋元康二年二月二日登嵩高山,入石室清斋,忽见古三皇文,皆刻石为字。

尔时未有师。

靓乃依法以四百尺绢为信,自盟而受。

后传葛稚川,枝孕相传,至于今日。

三宝行世,自然之数,心与理契,因缘冥符使之然也。

术曰:夫众生昏惑,长迷生死,神明蔽瞑,不能悟理。

圣人兴,大慈大悲,爱若赤子。

随时化生,随宜救拔,欲令离苦,得无为之乐。

但圣道渊邃,难可顿悟,必须阶渐,以发其蒙。

未显大法,先教厨食、章书、杂法、黄赤之道。

杂化浅近,以应遇情信伏。

能修杂法,名为奉道。

既能奉道,则能舍离魔俗之法。

渐渐调伏,而后教以《灵宝》。

既信《灵宝》,便求为道士。

既为道士,便宜受持一百八十大戒、二百四十威仪。

修行六通,能遣六尘,四十五念、十二上愿、十二可从一切法行,皆能受持。

研心宗极,洞体道真,洞然玄悟,以得神仙。

从此而修,终会无为。

当知章厨杂化为渐导之义,虽名奉道,未识正理。

惟体识君子,宜裁之焉。

◎道教相承次第录谨按《云台治中内录》言:太上老君传授《云台正治官图》,《治山灶鼎》等得四十一代相承。

具人名代数如后:

第一代老君老君火山大丹治法传授三百人。

唯三人系代:王方平、尹喜、徐甲。

第二代王君王君授三十人。

唯三人系代:茅蒙、孙盈、章震。

第三代章震震授十七人。

唯二人系代:若士、李夫人名仙。

第四代若士士授五十二人。

唯三人系代:李元君、白石先生、李常存。

第五代李元君元君授七十二人。

唯二人系代:王子乔、许述成。

第六代诸仙别传分散,世绝系治官气并治名。

老君念于志学之子,再下平盖山,授张陵为云台治,火芝火仙之经、方术变化、长生不死之药、登升云天之道。

敕陵为第六代道之外孙,而东海小童君为陵保举,师太上老君为度师,度云台治。

封陵为天师天师授三百人。

唯三人系代行治:张申、王升、李忠。

第七代张申申授三十三人。

唯三人系代,行传治法:李仲春、李意期、李玄。

第八代李仲春仲春授十五人。

唯二人系代:李少君、魏伯阳。

第九代李少君少君授九十人。

唯二人系代:栾巴、李常存。

第十代栾巴巴授五人。

唯二人系代:阴长生、李宙先。

第十一代阴长生长生授八人。

唯二人系代:张景霄、王万缙。

第十二代张景霄景霄授五人。

唯一人系代:刘冯。

第十三代刘冯冯授五人。

唯一人系代:刘政。

第十四代刘政政授五人。

唯二人系代:孙博、严光。

第十五代孙博博授三人,无可代者。

乃入林屋山中,合龙虎大丹而升天。

治法遂绝。

太上老君命李仲甫出神仙之都,以法授江南左慈,字元放,故令继十六代为师相付。

元放授八十人。

唯三人系代:介象、严光女、李佗。

第十七代介象介象授四十人。

唯五人系代:李延、张授、万葛卿、阮玉、李用。

第十八代李延、介谈延、谈授十八人。

唯一人系代:刘景。

第十九代刘景景授四人。

唯一人系代:东海郭延。

第二十代东海郭延延授三十人。

唯一人系代:灵寿光。

第二十一代灵寿光寿光本外国人。

授十八人。

唯一人系代:何述。

第二十二代何述述授十人。

唯一人系代:罗先期。

第二十三代罗先期先期授二十人。

唯二人系代:甘季仁、甘孝先。

第二十四代甘孝先孝先授五十一人。

唯一人系代:石帆公。

第二十五代石帆公帆公授十九人。

唯一人系代:宫户。

一云宫中用,字也。

第二十六代宫户户授八十人。

无可传者,治法遂绝。

户入南岳及天台山,经八十五年。

世绝仙人,正道不继。

老君念其功修之徒,再降庐山,敕左元放授施存、葛玄,令继代为仙官世祖,师传仁人者也。

第二十七代施存存授七十人。

但皆地仙耳。

唯同学葛玄继代。

第二十八代葛玄玄授十九人。

唯三人系代:张秦、仇真、李用别出。

第二十九代尹思太上老君差紫衣使者下命于庐山,授五人更二人。

尹思、尹轨系代传治。

思授七十人。

唯二人系代:女子樊忠和、韦义山。

第三十代尹轨轨授十九人。

唯一人系代:女仙李元一。

第三十一代女仙樊忠和忠和授二人。

唯一人系代:刘纲东陵母。

第三十二代女仙李元一元一授四十人。

无人可传,治法代绝。

第三十三代刘纲纲,樊夫人弟子。

虽居官治,又其夫也,治法后绝。

第三十四代张秦秦,葛玄弟子。

玄见其代绝,乃再令秦授十一人。

唯一人系代:王列。

第三十五代王列列授九人。

唯二人系代:许逊、胡少真。

第三十六代许逊逊授一百人。

而无人可授,系代又绝。

逊升天后两代,人民征伐,真志不传。

老君敕使三人于天台山,令葛玄传郑思远,系三十七代思远授十九人。

唯二人系代:葛洪、李淳风。

第三十八代李淳风淳风授四十人。

唯四人系代而未传授。

二人者:李道兴、李靖。

后又隐于房公之山,一百年后,出授张常存、李太虚、李惠举,同太师神等四人。

第三十九代李惠举、张常存而各分代传授,皆称三十九代孙惠举授三十人。

唯三人可代:李保真、白玄中、李太昌。

张常存授三十七人。

唯三人愿系代:孙张真、应真、孙道用。

第四十代李保真保真授二十四治一百人。

唯二人系代:林通元、李德仁。

第四十一代林通元。

◎玄都九真盟科九品传经录《玄都上品》第一篇曰:《大洞真经》、《雌一宝经》、《太上素灵大有妙经》,三奇之章,高上玉皇宝篇。

秘在九天之上,大有之宫,太玄灵台玉房之中。

上皇之初,旧科经万劫一传。

三道正明,学真日兴高上科。

七千年内听得三传。

侍卫玉童玉女各七千人,执香典炅,按科传授之法,皆对告斋百日,分金钮为盟,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

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祖,幽魂充役,吞火食铁,负山运石,以填无极之考,抱风刀之罚,身殁形残,长闭地狱,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二篇曰:传《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于后者,誓以上金十两,铜二十五斤,钮五双,金鱼、玉龙各一枚、青丝一两缠钮。

若《雌一》,以上金五两、五色锦缯各五十尺、香一斤、金钮三双。

《太上素灵洞真玄经》,上金三两、紫纹百尺、青缯二十七尺、赤丝五两、香一斤、丹一两,上皇以信誓心,不得有阙,阙则亏科。

师犯则夺侍经玉童玉女,还于本官。

不过三年,身被风刀考罚,自然失经。

受者不依盟科,皆失明形残,七祖父母被受酆都之责,万劫还生,非人之道,学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三篇曰:凡有金名东华,玉字上清,得授《太霄琅书琼文帝章》、《紫度炎光神玄变经》、《上清变化七十四方九真中经》、《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七变舞天经》,皆九天真王元始天王、太上天帝君、中央黄老君,受于太空中九玄之内,虚无之高章也。

皆秘在太上灵都之宫紫房,三元君主之,侍卫玉童玉女皆三千人。

元始之初,经七千劫一传。

自三道立正之后,七千年内听三传。

七百年中有其人,亦听传。

传皆对斋九十日,或九日,告盟而授之。

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

若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祖父母,充责鬼官,运蒙山之石,填积夜之河,万劫还生,非人之道。

己身被风刀之考,自然失经,终不得仙,传者慎之。

《玄都上品》第四篇曰:传《琼文帝章》,赍金鱼、玉龙,青缯三十二尺、金钮三双为誓。

《紫度炎光》,五色锦各五十尺、上金五两、沈香五斤、真硃一斤、书刀一口、金札七枚、绛纹七十尺之誓。

《上清变化七十四方经》,青缯四十尺、上金十两、金钮六双、好香一斤、金鱼玉龙之誓。

《九真中经》,旧科落发为盟,今以白绢九十尺准盟,法于九真之数。

青丝一斤、绛纹二十四尺、北晖之誓。

碧缯二十四尺,月华之誓。

金钮三双,元常童子圆变之信。

《丹景道精隐地八术》,《解形遁变流景玉经》,悉上金十两、金鱼、玉龙各一枚、青缯四十尺、紫纹四十尺、金钮各三双。

《七变舞天经》,上金五两、真硃一斤、青缯三十二尺之誓。

信以质心,不得有阙,阙则违科。

师以天信投于山栖,以救穷乏。

余以供营经书之具,不得他散。

师犯上科,夺玉童玉女,减*-夺纪,注名度还比酆。

受者不依科,皆丧魂失神,风刀之考,不出三年,自然失经,终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五篇曰:《消魔智慧玉清隐书》、《宝洞飞霄绝玄金章》、《紫凤赤书八景晨图》、《金真玉光灵书紫文》、《金珰玉佩金根上经》、《三天正法》,皆太上大道君、元始天王、金阙帝君之宝章。

秘在玉清之宫金房紫户之内。

典卫灵文玉童玉女各三千人。

元始之初,千劫一传。

自三天立正之后,七百年内听得三传。

百年中有其人,听一传。

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

授者对斋九十日,或九日而传。

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玄之祖,长充鬼役,无有解脱。

已身被风刀之考,死充下鬼,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六篇曰:传《消魔智慧》、《宝洞飞霄绝玄金章》、《赤书八景晨图》,皆上金十两、玉札一枚、金鱼、玉龙各一枚、紫缯四十尺。

《金根经》、《灵书紫文》,上金五两、金简、玉札各一枚,长一尺六寸,广二寸四分;金鱼、玉龙各一枚、紫缯百尺、青纹四十尺。

《三天正法》,青缯三十尺、青布四十三尺、金环五双以为密誓;上金十两通神之信。

《金真玉光》、《玉佩金珰玉清隐书》,皆金鱼、玉龙各一枚以为誓信。

依科不得有阙,阙则师夺玉童玉女,注名还度北酆。

受不依科,皆丧魂失神,罚以风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经,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七篇曰:《七星移度》、《白羽黑翮飞行羽经》、《飞步天纲》、《蹑行七元太上隐书》、《灵飞六甲》,皆太上太帝君、太极太微天帝君登空之道,隐化之章。

秘在太上琼宫之上、紫房之内。

侍卫玉童玉女皆三千人。

依科七千年一传。

三天立正之后,改七百年内听得三传。

若百年中有其人,便传便授。

告斋九十日,或三十日,给玉童玉女,依四极盟科。

不依科而传,罪延七玄之祖,长充北酆鬼役,十苦八难,已身被风刀之考,身没幽源,万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八篇曰:传《七星移度》,青纹三十一尺、绛缯七十尺、凤纹之罗九十尺、金钮一双。

《白羽黑翮飞行羽经》,上金二两、青纹三十二尺以代截发歃血之誓。

《飞步天纲》,锦三十尺、金鱼、玉龙各一枚。

《太上隐书》,金鱼、玉龙之誓。

《灵飞六甲》,白素六十尺、金鹌六双、青丝六两。

天科以信质心,不得有阙。

阙则违科。

师夺玉童玉女,除落青簿玉名,移还北酆。

受者不依科,亡精丧神,罚以风刀,不出三年,自然失经,终不得仙。

《玄都上品》第九篇曰:《方诸文震灵符》、《豁落七元八天隐文》、《流金火铃金神虎符》、《消魔支干夜照神烛八术》、《隐遁紫清玉符》、《五籍洞玄六甲上符》、《五行秘文》,《玄都格》诸符,凡有六百部。

太上悉以其文标于旧经之内,以为立用。

传授盟科悉依经科。

传授有阙,罪同上品。

有经无符,则天魔害人;有符无经,则思念无感,神真不降。

科云皆不得单行,单行罪亦如之。

科、经及符,本同出于自然之气,虚无之章。

故不可得独修也。

无科修道,万不成仙。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