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笈七签 卷四十 说戒部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卷四十 说戒部三 张君房

◎说百病

老君曰:救灾解难,不如防之为易;疗疾治病,不如备之为吉。

今人见背,不务防之而务救之,不务备之而务药之。

故有君者不能保社稷,有身者不能全寿命。

是以圣人求福于未兆,绝祸于未有。

盖灾生于稍稍,病起于微微。

人以小善为无益,故不肯为;以小恶为无损,故不肯改。

小善不积,大德不成;小恶不止,以成大罪。

故摘出其要,使知其所生焉,乃百病者也。

喜怒无常是一病。

忘义取利是一病。

好色坏德是一病。

专心系爱是一病。

憎欲令死是一病。

纵贪蔽过是一病。

毁人自誉是一病。

擅变自可是一病。

轻口喜言是一病。

快意逐非是一病。

以智轻人是一病。

乘权纵横是一病。

非人自是是一病。

侮易孤弱是一病。

以力胜人是一病。

威势自忄胁是一病。

语欲胜人是一病。

贷不念偿是一病。

曲人自直是一病。

以直伤人是一病。

恶人自喜是一病。

喜怒自伐是一病。

愚人自贤是一病。

以功自与是一病。

名人有非是一病。

以劳自怨是一病。

以虚为实是一病。

喜说人过是一病。

以富骄人是一病。

以贵轻人是一病。

以贫妒富是一病。

以贱讪贵是一病。

谗人求媚是一病。

以德自显是一病。

败人成功是一病。

以私乱公是一病。

好自掩意是一病。

危人自安是一病。

阴阳嫉妒是一病。

激厉旁悖是一病。

多憎少爱是一病。

评论是非是一病。

推负著人是一病。

文拒钩锡是一病。

持人长短是一病。

假人自信是一病。

施人望报是一病。

无施责人是一病。

与人追悔是一病。

好自怨诤是一病。

骂詈虫畜是一病。

蛊道厌人是一病。

毁訾高才是一病。

憎人胜己是一病。

毒药鸩饮是一病。

心不平等是一病。

以贤唝嗃是一病。

追念旧恶是一病。

不受谏喻是一病。

内疏外亲是一病。

投书败人是一病。

谈愚痴人是一病。

烦苛轻躁是一病。

摘捶无理是一病。

好自作正是一病。

多疑少信是一病。

笑颠狂人是一病。

蹲踞无礼是一病。

丑言恶语是一病。

轻易老少是一病。

恶态丑对是一病。

了戾自用是一病。

好喜嗜笑是一病。

喜禁固人是一病。

诡谲谀谄是一病。

嗜得怀诈是一病。

两舌无信是一病。

乘酒歌横是一病。

骂詈风雨是一病。

恶言好杀是一病。

教人堕胎是一病。

干预人事是一病。

孔穴窥视是一病。

借不念还是一病。

负债逃窃是一病。

背向异辞是一病。

喜抵捍戾是一病。

调戏必固是一病。

故迷误人是一病。

探巢破卵是一病。

刳胎剖形是一病。

水火败伤是一病。

笑盲聋喑是一病。

教人嫁娶是一病。

教人擿捶是一病。

教人作恶是一病。

含祸离爱是一病。

唱祸道非是一病。

见便欲得是一病。

强夺人物是一病。

老君曰:能念除此百病,则无灾累,痛疾自愈,济度苦厄,子孙蒙佑矣。

◎崇百药

老君曰:古之圣人,其于善也,无小而不得;其于恶也,无微而不改。

而能行之,可谓饵药焉。

所谓百药者:

体弱性柔是一药。

行宽心和是一药。

动静有礼是一药。

起居有度是一药。

近德远色是一药。

除去欲心是一药。

推分引义是一药。

不取非分是一药。

虽憎犹爱是一药。

好相申用是一药。

为人愿福是一药。

救祸济难是一药。

教化愚蔽是一药。

谏正邪乱是一药。

戒敕童蒙是一药。

开导迷误是一药。

扶接老弱是一药。

以力助人是一药。

与穷恤寡是一药。

矜贫救厄是一药。

位高下士是一药。

语言谦逊是一药。

恭敬卑微是一药。

不负宿债是一药。

愍慰笃信是一药。

质言端悫是一药。

推直引曲是一药。

不争是非是一药。

逢侵不鄙是一药。

受辱不怨是一药。

推善隐恶是一药。

推好取丑是一药。

推多取少是一药。

称叹贤良是一药。

见贤自省是一药。

不自彰显是一药。

推功引苦是一药。

不自伐善是一药。

不掩人功是一药。

劳苦不恨是一药。

怀实信厚是一药。

覆蔽阴恶是一药。

富有假乞是一药。

崇进胜已是一药。

安贫不怨是一药。

不自尊大是一药。

好成人功是一药。

不好阴私是一药。

得失自观是一药。

阴德树恩是一药。

生不骂詈是一药。

不评论人是一药。

好言善语是一药。

灾病自咎是一药。

苦不假推是一药。

施不望报是一药。

不骂畜生是一药。

为人祝愿是一药。

心平意等是一药。

心静意定是一药。

不念旧恶是一药。

匡邪弼恶是一药。

听谏受化是一药。

不干预人是一药。

忿怒自制是一药。

解散思虑是一药。

尊奉老者是一药。

闭门恭肃是一药。

内修孝悌是一药。

蔽恶扬善是一药。

清廉守分是一药。

好饮食人是一药。

助人执忠是一药。

救日月蚀是一药。

远嫌避疑是一药。

恬惔宽舒是一药。

尊奉圣文是一药。

思神念道是一药。

宣扬圣化是一药。

立功不倦是一药。

尊天敬地是一药。

拜谒三光是一药。

恬惔无欲是一药。

仁顺谦让是一药。

好生恶杀是一药。

不多聚财是一药。

不犯禁忌是一药。

廉洁忠信是一药。

不多贪财是一药。

不烧山木是一药。

空车助载是一药。

直谏忠信是一药。

喜人有德是一药。

赴与穷乏是一药。

代老负担是一药。

除情去爱是一药。

慈心愍念是一药。

好称人善是一药。

因富而施是一药。

因贵为惠是一药。

老君曰:此为百药也。

人有疾病。

皆有过恶。

阴掩不见,故应以疾病。

因缘饮食、风寒、温气而起。

由其人犯违于神,致魂逝魄丧,不在形中,体肌空虚,精炁不守,故风寒恶炁得中之。

是以圣人虽处幽暗,不敢为非;虽居荣禄,不敢为利。

度形而衣,量分而食。

虽富且贵,不敢恣欲;虽贫且贱,不敢犯非。

是以外无残暴,内无疾痛,可不慎之焉!◎初真十戒

天真言:出家超俗,皆宿有良契,故能独拔常伦。

若慎终如始,精至修练,当福延七祖,庆流一门。

所谓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乃至功成德就,白日升天。

于是乎,开度之时,宜受初真之戒。

其戒有十尔,当受之。

第一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二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三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四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五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

第六戒者,不得饮酒过羌,食肉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七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八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

第九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词,以道德为务。

能保此十戒,始终无亏,则天道佑之,神明辅之,欲求凶横,不可得也。

若朝为夕替,泄慢正真,自贻其殃,无怨咎于高灵也。

凡初入道之子,可不勖之。

◎清戒

太玄部卷第八老君传授经戒仪注诀云:凡受戒及经毕后,月晦日半夜,不可不斋。

斋则清戒。

清戒竟夜,诵之百遍千遍,限外无数。

未堪如此者,不可减九遍。

他日斋静行来,出入得诵,更不必斋。

时宜谘师访友,思而行之,不须高声,心口相知,在人众中,勿发于口,审能感通上圣。

《正一法文》下卷云:凡为道民,便受护身符及三戒,进受五戒、八戒,然后受箓。

从前未受戒者,受箓之后,依次受之,诵习通利,恒存思行持意不谬忘,则不犯科。

未受录之时,无所呼召。

受录已后,动静呼神。

不行戒者,呼之不至。

破戒之人,吏兵远身。

还上天曹,考官便逮。

致诸厄疾,公私灾横,轗轲衰否,所作不成。

成功立德,舍暗入明,施善禳恶,以吉除凶,要在行戒,神即佑之。

戒有别文,精详修习。

或有不解,或有遗忘,或有谬误,或冒禁故,或尊上逼迫,或畏死犯之,皆是招愆,悉名破戒,即应忏悔,首谢自新也。

凡违戒者,背负鞫言,协道信邪,杂事佛俗,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惑障缠深。

师三诲之,必能改革,守一不回,召神有效。

三诲不悛,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箓。

入佛奉俗,及元所事,师慈愍之,不追咎责。

怨怼事他,弃本逐末,虽名奉道,实犯正科,诸官不得容受,积久知悔,更立功乞还,许依听升迁矣!

◎太玄都中宫女青律戒

凡修上清之法,不得北向及本命之上二处便溺,触忤玉晨,秽慢本真。

五犯不得入仙也,十犯被考左官,死入地狱三涂之中,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明之科,佩带真文,出入三光,及宜卧息不得露头,不著巾帽,及脱衣露形,毁慢身神,耻辱真文,令真灵远逝,空尸独在。

三犯不得入仙也,五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凡上学之士,受三天正法,四极明科,妄入殗秽,哭泣悲泪,吊问死丧。

五犯伐功断事,不得入仙也。

十犯死入地狱,万劫还生不人之道。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戒

凡道士存思上法,及修学太一事,皆禁见死尸血秽之物。

当以真硃一铢,散入水中,因以洗目漱口,并洗手足,微咒曰:

三元上道,太一护形。

司命公子,五神黄宁。

血尸散灭,凶秽沉零,七液缠注,五脏华生。

令我仙度,长身利贞。

凡道士受学长生法,不得称死事。

称死事者,则生气变动,不居常宅;故炁运入,魂神离弃。

是以恶炁游尸陈,其间孔矣。

持病将死之渐也。

《真一条检经》云:夫立功德者,不得触禁犯忌,当与身神相和,不可更相克贼。

更相克贼,则生灾起祸也。

夫消灾散祸,不得用本命行年,如用本命行年,贼害汝身。

◎金书仙志戒

夫学仙之人,勿北向便曲,仰视三光。

勿北向理发,解脱衣裳。

勿北向唾骂,犯破毁王。

破谓岁下辰也,王谓王炁之所在也。

勿怒见日月星辰,勿以八节日行威刑,勿以月朔日怒恚,勿以三月三日食百草心,勿以四月八日杀草伐树,勿以五月五日见血物,勿以六月六日起土,勿以七月七日思存恶事,勿以八月四日市履屐附足之物,勿以九月九日起床席,勿以十月五日罚责人也,勿以十一月十一日不沐浴,勿以十二月三日不斋烧香念仙也。

诸如此忌,天人大禁,三官告察,以是为重罪矣。

或令人三魂七魄流竞,或胎神所憎,三官受恶之时也。

是以恶梦交于丹心,妖魅乘其硃阙,精液触犯神真,烦恼流变多禁,莫识其术。

子能奉修,则为仙才,不奉天禁,则为伤败。

受法之身,不入产妇之户及不见尸者,谓异处断隔于来往,则乃朝礼无废,不拘日数之限。

若家无隔异者,四十五日外,方得朝礼。

《正一法文》下卷云:协道信邪,此为不专,中心怀贰,愚迷犹豫,是为叛道。

乖逆师尊,法应夺算。

《太上黄素四十四方经》云:凡修太一之事及行上法存神之道,慎不可见尸及血秽之物。

见一尸则一年不得行事,又却倾一年之功。

然此帝一之科常,却罚于既往,又进塞于将来。

若一年三见尸者,则罚功断事各三年也。

若过见二十四尸者,皆不得复行太一,以求仙也。

凡修受上法及雌一太一之事者,兆身中三魂五神之炁,常熏于巾服之中;七魄九灵余精,常栖于履屐之下。

是以道士学长生不死,不得杂席而寝;故衣褐之服,不借非已之炁,履屐之物,常恶土秽之粪,亦不故使杂人犯触,以惊三魂。

凡道士吐纳和炁,存神服霞,修求长生之事,慎不可食五荤之菜,及为酒色之病败也。

是故古之神人云:五荤为伐藏之斧斤,酒色为丧身之棺廓。

夫能断斧斤之所伤,塞棺廓之死宅者,然后可以陟长生之途径,渐神仙之蹊路乎!

凡存修太一之事,欲有所礼愿,慎不可叩头。

叩头者,则倾九天,动千真,神官回覆,泥丸倒悬,天帝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

数如此者,则存念无益,三真弃宫,七神漂散,玄宅纳凶,是为太一五神之至忌也。

故古之真人,但心存叩头,运精感而行事,不因颊颡以祈灵也。

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礼拜。

礼拜亦帝君、五神之所忌也。

若有所精思行礼愿之时,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

◎上清大洞戒

凡修雌一之法,不得哀哭。

哀哭感则五神号于上府,太一泣于中田,神丧精亡,灵真去身,空尸独立,复何仙冀哉?不得见尸,一年不得行事,却倾一年之功。

若一年见三尸者,则三年不得行事,亦却三年之功。

见二十四尸,子失道矣。

前文太素亦与此大同小异矣。

亦不得言称死事,恚怒愿己之死,言满四十,不得为真人,以为弃生之罪,三年身亡灭矣。

不得衣五色衣裳,敷华好服则真灵去身,淫邪内发驰心,猖獗潜逸,赤子飞飚,长离玄宫,破形解骸,身死名灭。

若衣服,勿杂色兰布之服,可以终日咏诵洞章,奚求不得乘云驾龙,逍遥太极。

◎灵宝戒

《真仙内科》云:玄功之人,常布衣草履,不得荣华之服,犯者失道。

祖父母、己父母、同法可拜,不同法不得拜,叔伯以下,不同法亦不得拜,犯者身亡。

父母吉会,不得预坐。

父母兄弟妻子同契,虽有骨血之亲,皆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

其法不同,皆为尸秽,犯者失道。

夫妻不得同室而寝,若邪念在心,长失道矣。

自非同盟,不得同室而寝。

自非同契,不得同床而坐,同盘而食,同衣而服,犯者失道。

凡身荷仙官灵箓,不得妄拜妄哀,不得妄哭。

凡于父母、国君、官长二千石剌史三,公皆设敬,不得即误礼拜。

◎受持八戒斋文

刘宋朝陆先生修静上启:

元始天尊,无极大道,感应灵圣,一切神明。

今有善男子、善女人等,求欲受持八戒清斋一日一夜,用以检御身心,灭诸三业罪恼者。

故《洞神经》第十二云:夫斋以齐整身心为急。

身心齐整,保无乱败。

起发多端,大略有八:一者,不得杀生以自活。

二者,不得淫欲以为悦。

三者,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

四者,不得妄语以为能。

五者,不得醉酒以恣意。

六者,不得杂卧高广大床。

七者,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

八者,不得躭著歌舞,以作倡伎。

今日善男子、善女人等人,若能不犯此之八事,则八败无从以起,则八成自然而立。

立久不失,则延年保命,神通洞达。

是故斋者,受持八戒,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必速,皆如所期也。

今请受既毕,再拜起,奉戒而退。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