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 世范卷中 处己·事不可苟成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 世范卷中 处己·事不可苟成 袁采

「原文」凡人谋事,虽日用至微者,亦须龃龉而难成,或几成而败,既败而复成。

然后,其成也永久平宁,无复后患。

若偶然易成,后必有不如意者。

造物微机不可测度如此,静思之则见此理,可以宽怀。

「译述」大凡人们要谋划着干一件事,即使是日常生活中最微小的事,也定会发生一些磨擦不如意而难以成功,或者快成了又失败了。

经历几番后,才得以成功。

然而这样反复以后,得到的成功却能保持永久,平安而又无有后患。

如果偶然间有一两种事情很轻易就成功了,那么日后一定会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

大千世界,事物的发展变化简直不可测度。

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就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事物的成功与失败也就能够安然释怀了。

「评析」唐太宗"十八岁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太子"。

其间南征北战,扫除群雄,又与兄建成、弟元吉兄弟相残,争夺皇位登九五。

唐太宗登位时,全国经济仍凋破不堪,各地灾害频仍,社会矛盾尚未缓和,民心还不十分安定。

如何治理这个国家,医治战争创伤,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唐太宗出生在隋朝的盛世,又经历了隋末的动乱和隋王朝的灭亡,特别是隋亡,在他脑子里留有深刻的影响。

以隋亡为鉴是贞观年间唐太宗与近臣不绝于口的话题。

隋王朝是一个十分强盛富庶的统一帝国。

其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之用。

隋炀帝继位时,海内殷阜,可是不到十三年,国家便分崩离析,短命而亡,原因是什么呢?唐太宗自己总结说:一是由于隋炀帝"广治宫室,以肆行幸",所造离官别馆,自长安至洛阳,乃至并州、涿郡,"相望道次,遍布各地"。

二是美女珍玩,征求无已。

唐初平长安,李世民见隋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可见隋炀帝贪心不足,欲壑难填。

三是"东西征讨,穷兵黩武"。

总之隋炀帝恃其富强,不顾后患,徭役无时,干戈不停,使百姓无法生活。

激起反抗,终至"身戮国灭",为天下所笑。

这一切是唐太宗"耳所闻,目所见"的亲身经历。

因此他"深以自戒。"

他从隋王的教训中,还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王朝的气数长短,虽然取决于天命,然而"福善祸淫,亦由人事。"

也许是自己为唐二世皇帝的缘故,唐太宗对与隋亡有相同特点的秦亡的历史也十分感兴趣,认为秦虽"平六国,据有四诲",但"恣其奢淫,好行刑罚",结果也是"二世而灭"。

他因此得出结论说:"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传位不长""。

唐太宗进一步认识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威力。

他说:"可爱非君,可畏非天子者,有道别人推为主,无道别人弃而不用。 诚可畏也。"

对于魏征所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太宗深以为然。

又与大臣一起讨论"君道",他说:"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 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 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

又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因此他指出:"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 。 若安天下,必先在其身。"

"存百姓就是必须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正其身,就是君主必须"抑情损欲,克己自励",克制自己过分的奢侈欲望,不因自己的一时冲动而损害农时,折腾百姓。

也就是"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

从而在君臣间形成了"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

唐太宗以其雄才大略和成熟的政治家魄力,废酷刑,推广均田制度,改革政治制度,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广开才路,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封建帝王的最高标准。

从而为自己的李氏子孙奠下了百年基业,造福了百姓,亦为万世帝王立下楷模。

至如今,其有些作法与思想还值得借鉴,其传闻轶事使百姓千百年来津津乐道。

从唐太宗身上我们也可看到隋炀帝的形象,他不知创业难艰,继承父位后,面对那么富强的帝国,一味享乐奢华,知道可能灭亡而不思进取。

反曰:"好头颅,谁来砍?"从以上二位二世皇帝身上,我们可以发现,袁氏之言非谬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