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张桢
张桢,字约中,汴人。
幼刻苦读书,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彰德路录事,辟河南行省掾。
桢初娶祁氏,祁生贵富家,颇骄纵,见桢贫,不为礼。
合卺逾月,即出之。
祁之兄讼于官,且污桢以黯昧事,左右司官听之,桢因移疾不出,滞案俱积。
平章政事月鲁帖木儿怒曰:"张桢,刚介士也,岂汝曹所当议耶!"郎中虎者秃谒而谢之,乃起。
范孟为乱,矫杀月鲁帖木儿等,城中大扰,桢暮夜缒城出,得免。
逾年,除高邮县尹,门无私谒。
县民张提领,尚任侠,武断乡曲。
一日,至县有所嘱,桢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来诉焉,乃杖而徒之,人以为快。
守城千户狗儿妻崔氏,为其小妇所谮,虐死,其鬼凭七岁女诣县诉桢,备言死状,尸见瘗舍后。
桢率吏卒即其所,发土得尸,拘狗儿及小妇,鞫之,皆伏辜,人以为神明焉。
累除中政院判官,至正八年,拜监察御史,劾太尉阿乞剌欺罔之罪,并言:"明里董阿、也里牙、月鲁不花,皆陛下不共戴天之仇,伯颜贼杀宗室嘉王、郯王一十二口,稽之古法,当伏门诛,而其子兄弟尚仕于朝,宜急诛窜。 别儿怯不花阿附权奸,亦宜远贬。 今灾异迭见,盗贼蜂起,海寇敢于要君,阃帅敢于玩寇,若不振举,恐有唐末籓镇噬脐之祸。"
不听。
及毛贵陷山东,上疏陈十祸,根本之祸有六,征讨之祸有四,历数其弊:一曰轻大臣,二曰解权纲,三曰事安逸,四曰杜言路,五曰离人心,六曰滥刑狱,所谓根本之祸六也。
其言事安逸之祸,略曰:"臣伏见陛下以盛年入纂大统,履艰难而登大宝,因循治安,不预防虑,宽仁恭俭,渐不如初。 今天下可谓多事矣,海内可谓不宁矣,天道可谓变常矣,民情可谓难保矣,是陛下警省之时,战兢惕厉之日也。 陛下宜卧薪尝胆,奋发悔过,思祖宗创业之难,而今日坠亡之易,于是而修实德,则可以答天意,推至诚,则可以回人心。 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撤勇改。 有不尽者,亦宜防微杜渐,而禁于未然,黜宫女,节浮费,畏天恤人。 而陛下乃安焉处之,如天下太平无事时,此所谓根本之祸也。"
至若不慎调度,不资群策,不明赏罚,不择将帅,所谓征讨之祸四也。
其言不明赏罚之祸,略曰:"臣伏见调兵六年,初无纪律之法,又无激劝之宜,将帅因败为功,指虚为实,大小相谩,上下相依,其性情不一,而邀功求赏则同。 是以有覆军之将,残民之将,怯懦之将,贪婪之将,曾无惩戒,所经之处,鸡犬一空,货财俱尽。 及其面谀游说,反以克复受赏。 今克复之地,悉为荒墟,河南提封三千余里,郡县星罗棋布,岁输钱谷数百万计,而今所存者,封丘、延津、登封、偃师三四县而已。 两淮之北,大河之南,所在萧条。 夫有土有人有财,然后可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 今寇敌已至之境,固不忍言,未至之处,尤可寒心,如此而望军旅不乏,馈饷不竭,使天雨粟,地涌金,朝夕存亡且不能保,况以地方有限之费,而供将帅无穷之欲哉!其为自启乱阶,亦已危矣。 陛下事佛求福,饭僧消祸,以天寿节而禁屠宰,皆虚名也。 今天下杀人矣,陛下泰然不理,而曰吾将以是求福,福何自而至哉?颍上之寇,始结白莲,以佛法诱众,终饰威权,以兵抗拒,视其所向,骎骎可畏,其势不至于亡吾社稷、烬吾国家不已也。 堂堂天朝,不思靖乱,而反为阶乱,其祸至惨,其毒至深,其关系至大,有识者为之扼腕,有志者为之痛心,此征讨之祸也。"
疏奏,不省。
权臣恶其讦直。
二十一年,除佥山南道肃政廉访司事,至则劾中书参知政事也先不花、枢密院副使脱脱木儿、治书侍御史奴奴弄权误国之罪,又不报。
方是时,孛罗帖木儿驻兵大同,察罕帖木儿驻兵洛阳,而毛贵据山东,势逼京畿,二将玩寇不进,方以争晋、冀为事,构兵相攻,互有胜负。
朝廷乃遣也先不花、脱脱木儿、奴奴往解之,既受命,不前进。
桢又言其"贪懦庸鄙,苟怀自安之计,无忧国致身之忠。 朝廷将使二家释憾,协心讨贼,此国之大事,谓宜风驰电走,而乃迂回退慑,枉道延安以西,绕曲数千里,迟迟而行,使两军日夜仇杀,黎庶肝脑涂地,实此三人之所致也,宜急殛之,以救时危。"
亦不报。
桢乃慨然叹曰:"天下事不可为矣。"
即辞去,居河中安邑山谷间,结茅仅容膝。
有访之者,不复言时事,但对之流涕而已。
二十四年,孛罗帖木儿犯阙,皇太子出居冀宁,奏除赞善,又除翰林学士,皆不起。
扩廓帖木儿将辅皇太子入讨孛罗帖木儿,遣使传皇太子旨,赐以上尊,且访时事,桢复书曰:"今燕赵齐鲁之境,大河内外,长淮南北,悉为丘墟,关陕之区,所存无几,江左日思荐食上国,湘汉荆楚川蜀,淫名僭号,幸我有变,利我多虞。 阁下国之右族,三世二王,得不思廉、蔺之于赵,寇、贾之于汉乎?京师一残,假有不逞之徒,崛起草泽,借名义,尊君父,倡其说于天下,阁下将何以处之乎!守京师者,能聚不能散,御外侮者,能进不能退,纷纷籍籍,神分志夺,国家之事,能不为阁下忧乎!《志》曰‘不备不虞,不可以为师’,仆之惓惓为言者,献忠之道也。 然为言大要有三:保君父,一也;扶社稷,二也;卫生灵,三也。 请以近似者陈其一二:卫出公据国,至于不父其父;赵有沙丘之变,其臣成、兑平之,不可谓无功,而后至于不君其君;唐肃宗流播之中,怵于邪谋,遂成灵武之纂。 千载之下,虽有智辩百出,不能为雪。 呜呼!是岂可以不鉴之乎!然吾闻之,天之所废不骤也,骤其得志,肆其宠乐,使忘其觉悟之心,非安之也,厚其毒而降之罚也。 天遂其欲,民厌其汰,而鬼神弗福也。 其能久乎?阁下览观焉,谋出于万全,则善矣。 询之舆议,急则其变不测,徐则其衅必起,通其往来之使,达其上下之情,得其情,则得其策矣。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今九重在上者如寄,青宫在下者如寄,生民之忧,国家之忧也,可不深思而熟计之哉!"扩廓帖木儿深纳其说,是用事克有成。
后三年,卒。
○归旸
归,旸字彦温,汴梁人。
将生,其母杨氏梦朝日出东山上,有轻云来掩之,故名旸。
学无师传,而精敏过人。
登至顺元年进士第,授同知颍州事,鉏奸击强,人不敢以年少易之。
山东盐司遣奏差至颍,恃势为不法,旸执以下狱。
时州县奉盐司甚谨,颐指气使,辄奔走之,旸独不为屈。
转大都路儒学提举,未上。
至元五年十一月,杞县人范孟谋不轨,诈为诏使,至河南省中,杀平章月鲁帖木儿、左丞劫烈、廉访使完者不花、总管撒里麻,召官属及去位者,署而用之,以段辅为左丞,使旸北守黄河口。
旸力拒不从,贼怒,系于狱,众叵测所为,旸无惧色。
已而贼败,污贼者皆获罪,旸独免。
同里有吴炳者,尝以翰林待制征,不起。
贼呼炳司卯酉历,炳不敢辞。
时人为之语曰:"归旸出角,吴炳无光。"
旸自此名誉赫然。
明年,转国子博士,拜监察御史。
及入谢,台臣奏曰:"此即河南抗贼者也。"
帝曰:"好事卿宜数为之。"
赐以上尊。
已而辞官归,养亲汴上,亲既殁,家食久之。
至正五年,除佥河南廉访司事,行部西京,以法绳赵王府官属之贪暴者,王三遣使请,不为动。
宣宁县有杀人者,蔓引数十人,一谳得其情,尽释之。
沁州民郭仲玉,为人所杀,有司以蒲察山儿当之,旸察其诬,踪迹得其杀人者,山儿遂不死。
六年,转佥淮东廉访司事,改宣文阁监书博士,兼经筵译文官。
七年,迁右司都事。
顺江酋长乐孙求内附,请立宣抚司,及置郡县一十三处,旸曰:"古人有言:鞭虽长,不及马腹。 使郡县果设,有事不救,则孤来附之意,救之,则罢中国而事外夷,所谓获虚名而受实祸也。"
与左丞吕思诚抗辨甚力。
丞相太平笑曰:"归都事善戆如此,何相抗乃尔邪!然其策果将焉出?"旸曰:"其酋长可授宣抚,勿责其贡赋,使者赐以金帛,遣归足矣。"
卒从旸言。
京师苦寒,有丐诉丞相马前,丞相索皮服予之,仍核在官所藏皮服之数,悉给贫民。
旸曰:"宰相当以广济天下为心,皮服能几何,而欲给之邪!莫若录寒饥者,稍赈之耳。"
丞相悟而止。
云南死可伐叛,诏以元帅述律遵道往喻之;未几,命平章政事亦都浑将兵讨之,事久无功。
二人上疏纷纭,中书欲罪述律,旸曰:"彼事未白,而专罪一人,岂法意乎?况一谕之而一讨之,彼将何所适从?然亦非使者之罪也。"
湖广行省左丞沙班卒,其子沙的方为中书掾,请奔丧,丞相以沙的有兄弟,不许,旸曰:"孝者,人子之同情,以其有兄弟而沮其请,非所以孝治天下也。"
遂从之。
广海OD贼入寇,诏朵儿只班将思播杨元帅军以讨之,旸曰:"易军而将不谙教令,恐不能决胜。 若命杨就统其众,彼悦于恩命,必能自效,所谓以夷狄攻夷狄,中国之利也。"
帝不从,后竟无功。
八年,升左司员外郎。
中书用旸言,损河间余盐五万引以裕民。
楮币壅不行,廷议出楮币五百万锭易银实内藏,旸复持不可曰:"富商大贾,尽易其钞于私家,小民何利哉!"六月,迁参议枢密院事。
时方国珍未附,诏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讨之,一军皆没,而朵儿只班被执,将罪之,旸曰:"将之失利,其罪固当,然所部皆北方步骑,不习水战,是驱之死地耳。 宜募海滨之民习水利者擒之。"
既而国珍遣人从朵儿只班走京师请降,旸曰:"国珍已败我王师,又拘我王臣,力屈而来,非真降也。 必讨之以令四方。"
时朝廷方事姑息,卒从其请,后果屡叛,如旸言。
迁御史台都事,俄复参议枢密院事,十二月,升枢密院判官。
九年正月,转河西廉访使,未上,改礼部尚书。
会开端本堂,皇太子就学,召旸为赞善。
未几,迁翰林直学士、同修国史,仍兼前职。
旸言:"师傅当与皇太子东西相向授书,其属亦以次列坐,虚其中座,以待至尊临幸,不然,则师道不立矣。"
时众言人人殊,卒从旸议。
俄以疾辞,帝遣左司郎中赵琏赐白金文绮,不受。
初,旸在上都时,脱脱自甘州还,且入相,中书参议赵期颐、员外郎李稷谒旸私第,致脱脱之命,属草诏,旸辞曰:"丞相将为伊、周事业,入相之诏,当命词臣视草,今属笔于旸,恐累丞相之贤也。"
期颐曰:"若帝命为之,奈何?"旸曰:"事理非顺,亦当固辞。"
期颐知不可屈,乃已。
十年正月,迁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十二年,除刑部尚书,十五年,再除刑部尚书,凡三迁,皆以疾辞。
十七年,授集贤学士,兼国子祭酒,使者迫之,旸舆疾至京师,卧于南城不起。
时海内多故,旸上三策:一曰振纪纲,二曰选将材,三曰审形势。
亹亹数千言,时以为老生常谈,不能用。
十一月,以集贤学士、资德大夫致仕,给半俸终身,辞不受。
明年,乞骸骨,侨居弘州,徙蔚州,又徙宣德,皆间关避兵。
寻抵大同。
及关陕小宁,来居解之夏县。
皇太子出冀宁,强起之,居数月,复还夏县。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三。
陈祖仁王逊志
陈祖仁,字子山,汴人也。
其父安国,仕为常州晋陵尹。
祖仁性嗜学,早从师南方,有文名。
至正元年,科举复行,祖仁以《春秋》中河南乡贡。
明年会试,在前列,及对策大廷,遂魁多士,赐进士及第,授翰林修撰、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
历太庙署令、太常博士,迁翰林待制,出佥山东肃政廉访司事,擢监察御史,复出为山北肃政廉访司副使,召拜翰林直学士,升侍讲学士,除参议中书省事。
二十年五月,帝欲修上都宫阙,工役大兴,祖仁上疏,其略曰:"自古人君,不幸遇艰虞多难之时,孰不欲奋发有为,成不世之功,以光复祖宗之业。 苟或上不奉于天道,下不顺于民心,缓急失宜,举措未当,虽以此道持盈守成,犹或致乱,而况欲拨乱世反之正乎!夫上都宫阙,创自先帝,修于累朝,自经兵火,焚毁殆尽,所不忍言,此陛下所为日夜痛心,所宜亟图兴复者也。 然今四海未靖,疮痍未瘳,仓库告虚,财用将竭,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之食,以速其毙乎!陛下追惟祖宗宫阙,念兹在兹,然不思今日所当兴复,乃有大于此者。 假令上都宫阙未复,固无妨于陛下之寝处,使因是而违天道,失人心,或致大业之隳废,则夫天下者亦祖宗之天下,生民者亦祖宗之生民,陛下亦安忍而轻弃之乎!愿陛下以生养民力为本,以恢复天下为务,信赏必罚,以驱策英雄,亲正人,远邪佞,以图谋治道。 夫如是,则承平之观,不日咸复,讵止上都宫阙而已乎!"疏奏,帝嘉纳之。
二十三年十二月,拜治书侍御史。
时宦者资正使朴不花与宣政使橐驩,内恃皇太子,外结丞相搠思监,骄恣不法,监察御史傅公让上章暴其过,忤皇太子意,左迁吐蕃宣慰司经历。
它御史连章论谏,皆外除。
祖仁上疏皇太子言:"御史纠劾橐驩、不花奸邪等事,此非御史之私言,乃天下之公论,台臣审问尤悉,故以上启。 今殿下未赐详察,辄加沮抑,摈斥御史,诘责台臣,使奸臣蠹政之情,不得达于君父,则亦过矣。 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台谏者祖宗之所建立,以二竖之微,而于天下之重、台谏之言,一切不恤,独不念祖宗乎!且殿下职分,止于监国抚军、问安视膳而已,此外予夺赏罚之权,自在君父。 今方毓德春宫,而使谏臣结舌,凶人肆志,岂惟君父徒拥虚器,而天下苍生,亦将奚望!"疏上,皇太子怒,令御史大夫老的沙谕祖仁,以谓"台臣所言虽是,但橐驩等俱无是事,御史纠言不实,已与美除。 昔裕宗为皇太子,兼中书令、枢密使,凡军国重事合奏闻者,乃许上闻,非独我今日如是也。"
祖仁乃复上疏言:"御史所劾,得于田野之间,殿下所询,不出宫墙之外,所以全此二人者,止缘不见其奸。 昔唐德宗云:‘人言卢杞奸邪,朕殊不觉。 ’使德宗早觉,杞安得相?是杞之奸邪,当时知之,独德宗不知尔。 今此二人,亦皆奸邪,举朝知之,在野知之,天下知之,独殿下未知耳。 且裕宗既领军国重事,理宜先阅其纲。 若至台谏封章,自是御前开拆,假使必皆经由东宫,君父或有差失,谏臣有言,太子将使之闻奏乎,不使之闻奏乎?使之闻奏,则伤其父心,不使闻奏,则陷父于恶,殿下将安所处!如知此说,则今日纠劾之章,不宜阻矣,御史不宜斥矣。 斥其人而美其除,不知御史所言,为天下国家乎,为一身官爵乎?斥者去,来者言,言者无穷,而美除有限,殿下又安所处?"祖仁疏既再上,即辞职,而御史下至吏卒皆辞闲。
于是皇太子以其事闻,朴不花、橐驩乃皆辞退。
而天子令老的沙谕旨祖仁等,祖仁复上书天子曰:"祖宗以天下传之陛下,今乃坏乱不可救药,虽曰天运使然,亦陛下刑赏不明之所致也。 且区区二竖,犹不能除,况于大者!愿陛下俯从台谏之言,摈斥此二人,不令其以辞退为名,成其奸计,使海内皆知陛下信赏必罚自二人始,则将士孰不效力。 天下可全,而有以还祖宗之旧,若犹优柔不断,则臣宁有饿死于家,誓不与之同朝,牵联及祸,以待后世正人同罪。"
书奏,天子大怒,而是时侍御史李国凤亦上疏,言此二人必当斥,于是台臣自老的沙以下皆左迁,而祖仁出为甘肃行省参知政事。
时天极寒,衣单甚,以弱女托于其友硃毅,即日就道。
明年七月,孛罗帖木儿入中书为丞相,除祖仁山北道肃政廉访使,召拜国子祭酒,迁枢密副使,累上疏言军政利害,不报,辞职。
除翰林学士,遂拜中书参知政事。
是时天下乱已甚,而祖仁性刚直,遇事与时宰论议数不合,乃超授其阶荣禄大夫,而仍还翰林为学士,寻迁太常礼仪院使。
二十七年,大明兵已取山东,而朝廷方疑扩廓帖木儿有不臣之心,专立抚军院,总兵马以备之。
祖仁乃与翰林学士承旨王时、待制黄哻、编修黄肃伏阙上书言:"近者南军侵陷全齐,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虽命丞相也速出师,军马数少,势力孤危,而中原诸军,左牵右掣,调度失宜,京城四面,茫无屏蔽,宗社安危,正在今日。 臣愚等以为驭天下之势,当论其轻重强弱,远近先后,不宜胶于一偏,狃于故辙。 前日南军僻在一方,而扩廓帖木儿近在肘腋,势将窃持国柄,故宜先于致讨,则南军远而轻,而扩廓帖木儿近而重也。 今扩廓帖木儿势已穷蹙,而南军突至,势将不利于宗社,故宜先于救难,则扩廓帖木儿弱而轻,南军近而重也。 陛下宽仁涵育,皇太子贤明英断,当此之时,宜审其轻重强弱,改弦更张,而抚军诸官,亦宜以公天下为心,审时制宜。 今扩廓帖木儿党与离散,岂能复振,若止分拨一军逼袭,必就擒获,其余彼中见调一应军马,令其倍道东行,勤王赴难,与也速等声势相援,仍遣重臣,分道宣谕催督,庶几得宜。 如复胶于前说,动以言者为扩廓帖木儿游说,而钳天下之口,不幸猝有意外之变,朝廷亦不得闻,而天下之事去矣。"
书上,不报。
十二月,祖仁又上书皇太子,言:"近日降诏,削河南军马之权,虽所当然,然此项军马,终为南军之所忌。 设使其有悖逆之心,朝廷以忠臣待之,其心愧沮,将何所施。 今未有所见,遽以此名加之,彼若甘心以就此名,其害有不可言者。 朝廷苟善用之,岂无所助。 然人皆知之而不敢言者,诚恐诬以受财游说罪名,无所昭雪也。 况闻扩廓帖木儿屡上书疏,明其心曲,是其心未绝于朝廷,以待朝廷之开悟。 当今为朝廷计者,不过战、守、迁三事。 以言乎战,则资其掎角之势;以言乎守,则望其勤王之师;以言乎迁,则假其籓卫之力。 极力勉厉使行,犹恐迟晚,岂可使数万之师,弃置于一方。 当此危急之秋,宗社存亡,仅在旦夕,不幸一日有唐玄宗仓卒之出,则是以祖宗百年之宗社,朝廷委而弃之,此时虽欲碎首杀身,何济于事!故今不复避忌,惟以宗社存亡为重,奉疏以闻。"
疏上,亦不报。
二十八年秋,大明兵进压近郊,有旨命祖仁及同佥太常礼仪院事王逊志等载太庙神主,从皇太子北行。
祖仁等乃奏曰:"天子有大事出,则载主以行,从皇太子,非礼也。"
帝然之,还守太庙以俟命。
俄而天子北奔,祖仁守神主,不果从。
八月二日,京城破,将出健德门,为乱军所害,时年五十五。
祖仁一目眇,貌寝,身短瘠,而语音清亮,议论伟然,负气刚正,似不可犯者。
其学博而精,自天文、地理、律历、兵乘、术数、百家之说,皆通其要。
为文简质,而诗清丽,世多称传之。
王逊志,字文敏,恽之曾孙也。
以廕授侍仪司通事舍人,历隰州判官、大宁县尹,擢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累迁佥汉中、河西、山北三道肃政廉访司事,入为工部员外郎,迁礼部郎中,拜监察御史。
劾詹事不兰奚、平章宜童皆逆臣子孙,当屏诸遐裔。
除太府少监,出为江西廉访副使,召佥太常礼仪院事。
京城不守,公卿争出降,逊志独家居,衣冠而坐。
其友中政院判官王翼来告曰:"新朝宽大,不惟不死,且仍与官,盍出诣官自言状。"
逊志艴然斥之曰:"君既自不忠,又诱人为不义耶!"因戒其子曰;"汝谨继吾宗。"
即自投井中死。
○成遵
成遵,字谊叔,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年十五,丧父。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一日,愤然曰:"《四书》、《五经》,吾师也。 文无逾于《史》、《汉》、韩、柳。 区区科举之作,何难哉。"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
惠抚卷大喜,语之曰:"以此取科第,如拾芥耳。"
至顺辛未,至京师,受《春秋》业于夏镇,遂入成均为国子生。
时陈旅为助教,喜其文,数以语于奎章阁侍书学士虞集,集亟欲见之,旅令以己马俾遵驰诣集。
集方有目疾,见遵来,迫而视之,曰;"适观生文,今见生貌,公辅器也。 吾老矣,恐不及见,生当自爱重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明年,预修泰定、明宗、文宗三朝实录。
后至元四年,升应奉翰林文字。
五年,辟御史台掾。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明年,转中书检校,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一曰差遣台臣,越职问事;二曰左迁御史,杜塞言路;三曰御史不思尽言,循叙求进;四曰体覆廉访声迹不实,贤否混淆。
帝皆喜纳之,谕台臣曰:"遵所言甚善,皆世祖风纪旧规也。"
特赐上尊旌其忠。
遵又言江浙火灾当赈恤,及劾火鲁忽赤不法十事,皆从之。
复上封事,言时务四事:一曰法祖宗,二曰节财用,三曰抑奔竞,四曰明激劝。
奏入,帝称善久之,命中书速议以行。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员外郎,以母病辞归。
五年,丁母忧。
八年,擢佥淮东肃政廉访司事,改礼部郎中,奉使山东、淮北察守令贤否,得循良者九人,贪懦者二十一人,奏之。
九人者,赐上尊币帛,仍加显擢;其二十一人悉黜之。
九年,改刑部郎中,寻迁御史台都事。
时台臣有嫉赃吏多以父母之忧免者,建论今后官吏,凡被案劾赃私,虽父母死,不许归葬,须竟其狱,庶恶人不获幸免。
遵曰:"恶人固可怒,然与人伦孰重?且国家以孝治天下,宁失罪人千百,不可使天下有无亲之吏。"
御史大夫是其言。
升户部侍郎。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 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省臣从之。
除工部尚书。
先是,河决白茅,郓城、济宁皆为巨浸。
或言当筑堤以遏水势,或言必疏南河故道以杀水势,而漕运使贾鲁言:"必疏南河,塞北河,使复故道。 役不大兴,害不能已。"
廷议莫能决。
乃命遵偕大司农秃鲁行视河,议其疏塞之方以闻。
十一年春,自济宁、曹、濮、汴梁、大名,行数千里,掘井以量地形之高下,测岸以究水势之浅深,遍阅史籍,博采舆论,以谓河之故道,不可得复,其议有八。
而丞相脱脱已先入贾鲁之言,及遵与秃鲁至,力陈不可,且曰:"济宁、曹、郓,连岁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地,恐后日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脱脱怒曰:"汝谓民将反耶!"自辰至酉,辨论终不能入。
明日,执政者谓遵曰:"修河之役,丞相意已定,且有人任其责矣,公其毋多言,幸为两可之议。"
遵曰:"腕可断,议不可易也。"
由是遂出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
初,汝、汴二郡多富商,运司赖之,是时,汝宁盗起,侵汴境,朝廷调兵往讨,括船运粮,以故舟楫不通,商贩遂绝。
遵随事处宜,国课皆集。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武昌自十二年为沔寇所残毁,民死于兵疫者十六七,而大江上下,皆剧盗阻绝,米直翔踊,民心遑遑。
遵言于省臣,假军储钞万锭,募勇敢之士,具戈船,截兵境,且战且行,籴粟于太平、中兴,民赖以全活者众。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五年,擢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拜参议中书省事。
时河南之贼,数渡河而北,焚掠郡县,上下视若常事。
遵率左右司僚佐,持其牍诣丞相言曰:"今天下州县,丧乱过半,河北之民稍安者,以天堑黄河为之障,贼兵虽至,不能飞渡,所以剥肤椎髓以供军储而无深怨者,视河南之民,犹得保其室家故也。 今贼北渡河而官军不御,是大河之险已不能守,河北之民复何所恃乎?河北民心一摇,国势将如之何!"语未毕,哽咽不能言,宰相已下皆为之挥涕,乃以入奏。
帝诏即遣使罪守河将帅,而守御自是亦颇严。
先是,湖广倪贼,质威顺王之子,而遣人请降,求为湖广行省平章,朝臣欲许者半,遵曰:"平章之职,亚宰相也。 承平之时,虽德望汉人,抑而不与,今叛逆之贼,挟势要求,轻以与之,如纲纪何!"或曰:"王子,世皇嫡孙也,不许,是弃之与贼,非亲亲之道也。"
遵曰:"项羽执太公,欲烹之以挟高祖,高祖乃以分羹答之,奈何今以王子之故,废天下大计乎!"众皆韪其论。
除治书侍御史,俄复入中书为参知政事。
离省仅六日,丞相每决大议,则曰"姑少缓之",众莫晓其意,及遵拜执政,喜曰:"大政事今可决矣。"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阶资善大夫,分省彰德。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欲去之而未有以发,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遵、中两人去,则太平之党孤。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宝坻县尹邓守礼弟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参议萧庸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大宗正府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曹鉴
曹鉴,字克明,宛平人。
颖悟过人,举止异常儿,既冠,南游,具通《五经》大义。
大德五年,用翰林侍讲学士郝彬荐,为镇江淮海书院山长。
十一年,南行台中丞廉恒辟为掾史。
丁内艰,复起,补掾史,除兴文署。
命伴送安南使者,沿途问难倡和,应答如响,使者叹服,以为中国有人。
至治二年,授江浙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明年,奉旨括释氏白云宗田,稽检有方,不数月而事集,纤毫无扰。
泰定七年,迁湖广行省左右司员外郎。
时丞相忽剌歹怙势恣纵,妄为威福,僚属多畏避,鉴遇事徇理辄行,独不为回挠。
湖北廉访司举鉴宜居风纪,不报。
天历元年,调江浙财赋府副总管。
属淮、浙大水,民以灾告,鉴损其赋什六七,势家因而诡免者,鉴核实,谕令首输。
元统二年,升同佥太常礼仪院,鉴习典故,达今古,凡礼乐、度数、名物,罔不周知。
因集议明宗皇后祔庙事,援礼据经,辩析详明,君子多之。
至元元年,以中大夫升礼部尚书,俄感疾而卒,年六十五。
追封谯郡侯,谥文穆。
鉴天性纯孝,亲族贫乏者,周恤恐后。
历官三十余年,僦屋以居。
殁之日,家无余赀,唯蓄书数千卷,皆鉴手较定。
鉴为诗赋,尚《骚》、《雅》,作文法西汉,每篇成,学者争相传诵。
有文集若干卷,藏于家。
鉴任湖广员外时,有故掾顾渊伯,以辰砂一包馈鉴,鉴漫尔置箧笥中。
半载后,因欲合药剂,命取视之,乃有黄金三两杂其中,鉴惊叹曰:"渊伯以我为何如人也!"渊伯已殁,鉴呼其子归之。
其廉慎不欺如此。
○张翥张翥,字仲举,晋宁人。
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
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
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
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
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
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
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
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
寻退居淮东。
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
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
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
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 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
搠思监善之。
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
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
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
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
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
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
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
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
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
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
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
所为诗文甚多。
无丈夫子。
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
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
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