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氏家训集解 附录一 各本序跋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颜氏家训集解
《颜氏家训集解》 附录一 各本序跋 王利器

宋本序跋颜氏家训序

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学优才赡,山高海深。

常雌黄朝廷,品藻人物,为书七卷,式范千叶,号曰颜氏家训。

虽非子史同波,抑是王言盖代。

其中破疑遣惑,在广雅之右;镜贤烛愚,出世说之左。

唯较量佛事一篇,穷理尽性也。

余曾于官舍,论公制作弘奥。

众或难余曰:"小小者耳,何是为怀?"余辄请主人纸笔、便录腕"乌焕反"、揎"宣"、"岁"、◆"药"、獡"铄"、嫕"于计反"、扊"剡"、◆"移"、秠"疋来反"等九字以示之,方始惊骇。

余曰:"凡字以诠义,字犹未识,义安能见?旋云小小,颇亦匆匆。"

众乃谢余,令为解识。

余遂作音义以晓之,岂惭法言之论,定即定矣;实愧孙炎之侣,行即行焉云尔。

"序中"王言"义未详。 "

卢文弨曰:"此序宋本所有,不着撰人,比拟多失伦,行文亦无法,今依宋本校正,即不便弃之。 有疑‘王言盖代’,未详所出者。 案:家语有王言解,或用此矣。"

器案:家语王言解系袭大戴记王言篇,宋本大戴记"王言"讹"主言";管子亦有王言篇,今佚。

宋本校刊名衔

乡贡士州学正林宪同校

迪功郎司户参军赵善德监刊

从事郎特添差军事推官钱庆祖

从事郎军事推官王柟

承直郎军事判官崔暠

迪功郎州学教授史昌祖同校

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

朝请郎通判军州事管鈗

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揆

钱大昕竹汀先生日记钞一:"读颜氏家训,淳熙刊本凡七卷,前有序一篇,不题姓名,当是唐人手笔。 后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云去年春来守天台郡",及考证一卷;后列‘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揆、朝请郎通判军州事管鈗、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迪功郎州学教授史昌祖同校’;又有‘监刊’、‘同校’诸人衔,皆以左为上,盖台州公库本也。 而前序后又有长记云:‘廉台田家印’,则是宋椠元印,故于宋讳间有不缺笔者耳。"

又十驾斋养新录十四:"颜氏家训七卷,前有序一篇,不题姓名,当是唐人手笔。 后有淳熙七年二月沈揆跋。 又有考证一卷,后列‘朝奉郎权知台州军州事沈揆、朝请郎通判军州事管鈗、承议郎添差通判军州事楼钥、迪功郎州学教授史昌祖同校’,又有‘监刊’、‘同校’诸人衔,皆以左为上,盖台州公库本也。 淳熙中,高宗尚在德寿宫,故卷中‘构’字,皆注‘太上御名’,而阙其文。 前序后有墨长记云:‘廉台田家印。 ’宋时未有廉访司,元制乃有之;意者,元人取淳熙本印行,间有修改之叶,则于宋讳不避矣。"

宋本沈跋颜黄门学殊精博。

此书虽辞质义直,然皆本之孝弟,推以事君上,处朋友乡党之闲,其归要不悖六经,而旁贯百氏。

至辩析援证,咸有根据;自当启悟来世,不但可训思鲁、愍楚辈而已。

揆家有闽本,尝苦篇中字讹难读、顾无善本可雠。

比去年春,来守天台郡,得故参知政事谢公家藏旧蜀本;行闲朱墨细字,多所窜定,则其子景思手校也。

乃与郡丞楼大防取两家本读之,大氐闽本尤谬误:"五皓"实"五白",盖"博名"而误作"传";"元叹"本顾雍字,而误作"凯";"丧服经"自一书,而误作"绖";马牝曰"騲",牡曰"骘",而误作"驒骆"。

至以"吴趋"为"吴越","桓山"为"恒山","僮约"为"童幼",则闽、蜀本实同。

惟谢氏所校颇精善,自题以五代宫傅和凝本参定,而侧注旁出,类非取一家书。

然不正"童幼"之误;又秦权铭文"●"实古"则"字,而谢音制,亦时有此疏舛;雠书之难如此。

于是稍加刊正,多采谢氏书,定着为可传。

又别列考证二十有三条为一卷,附于左。

若其转写甚讹与音训辞义所未通者,皆存之,以俟洽闻君子。

淳熙七年春二月,嘉兴沈揆题。

案:中兴馆阁续录七:"沈揆,字虞卿,嘉兴人,绍兴三十年梁克家榜进士出身。 治书。 淳熙十一年十一月除,十四年五月为秘阁修撰、江东运判。"

赤城志九:"淳熙六年正月二十三日,沈揆以朝奉郎知嘉兴,人号儒者之政。 官至礼部侍郎,七年十二月一日召。"

文渊阁书目十:"沈虞卿野堂集一部"二册完全"。"

桑世昌兰亭考六审定上有沈揆文。

俞松兰亭续考一有沈虞卿题二首,绍熙壬子仲冬四日揆题一首,檇李沈揆题二首,又绍兴癸丑正月十日书于姑苏郡斋一首。

明嘉靖甲申傅太平刻本序刻颜氏家训序

史璧曰:书靡范,曷书也?言靡范,曷言也?言书靡范,虽联篇缕章,赘焉亡补。

乃北齐颜黄门家训,质而明,详而要,平而不诡。

盖序致至终篇,罔不折衷今古,会理道焉,是可范矣。

璧少时,家君东轩公尝援引为训,俾知向方。

顾其书虽晦庵小学间见一二;然全帙寡传,莫获考见。

顷得中秘本,手自校录。

适辽阳傅太平以报政来,就予索古书;予出之观,且语之故。

太平曰:"吾志也。 是恶可弗传诸?"亟持归刻焉。

夫振古渺邈,经残教荒,驯至于今,变趋愈下。

岂典范未尝究耶?孰谓古道不可复哉?乃若书之传,以禔身,以范俗,为今代人文风化之助,则不独颜氏一家之训乎尔!兹太平刻书之意也。

太平名钥,以司谏作郡,有治行,今为浙江副使。

嘉靖甲申夏六月望吉。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侍讲承德郎经筵国史官南郡阳峰张璧序。

案:是本分上下卷,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明蜀荣昌后学冷宗元校"。

考明敬思堂刊本白虎通德论二卷,新都俞元符重校,书前有刻白虎通序云:"予寅长辽阳傅公希准,乃正其误而刻之;太平可谓文以饬吏,而为用世之通儒也夫!公名钥,以给谏出守,得士民心,而名位功业殆未涯云。 后学蜀昌冷宗元序。"

据此,则傅太平且刻有白虎通德论,亦冷宗元为之序也。

俞元符所刻之白虎通德论,即据其本,故称"重校"云。

明万历甲戌颜嗣慎刻本序跋重刻颜氏家训序

尝闻之:三代而上,教详于国;三代而下,教详于家。

非教有殊科,而家与国所繇异道也。

盖古郅隆之世,自国都以及乡遂,靡不建学,为之立官师,辨时物,布功令;故民生不见异物,而胥底于善。

彼其教之国者,已粲然详备。

当是时,家非无教,无所庸其教也。

迨夫王路陵夷,礼教残阙,悖德覆行者,接踵于世;于是为之亲者,恐恐然虑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纳于邪也,始丁宁饬诫,而家训所由作矣。

斯亦可以观世哉!颜氏家训二十篇,黄门侍郎颜公之推所撰也。

公阅天下义理多,以此式谷诸子,后世学士大夫亟称述焉。

顾刻者讹误相袭,殊乏善本。

公裔孙翰博君嗣慎,重加厘校,将托梓以传,乃来问序。

余手是编而三叹,盖叹颜氏世德之远也。

昔孔子布席杏坛之上,无论三千,即身通六艺者,颜氏有八人焉。

无论八人,即杞国、兖国父子,相率而从之游,数亩之田不暇耕,先人之庐不暇守,赢粮于齐、楚、宋、卫、陈、蔡之郊,艰难险阻,终其身而未尝舍。

意其家庭之所教诏,父子之所告语,必有至训焉,而今不及闻矣。

不然,何其家之同心慕谊如此邪?嗣后渊源所渐,代有名德,是知家训虽成于公,而颜氏之有训,则非自公始也。

乃公当梁、齐、隋易代之际,身婴世难,间关南北,故幽思极意而作此编,上称周、鲁,下道近代,中述汉、晋,以刺世事。

其识该,其辞微,其心危,其虑详,其称名小而其指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心危,故其防患深;其虑详,故繁而不容自已。

推此志也,虽与内则诸篇并传可也。

或因其稍崇极释典,不能无疑。

盖公尝北面萧氏,饫其余风;且义主讽劝,无嫌曲证,读者当得其作训大旨,兹固可略云。

昔子思居卫,卫人曰:"慎之哉!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

颜氏为复圣后,而翰博君禔身好礼,盖能守家训者;乃犹以遏佚为惧,汲汲欲广其传。

余由此信颜氏之裔,无复有失礼,而足为四方观矣。

传不云乎:"国之本在家。"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若是,则家训之作,又未始无益于国也。

万历甲戌仲秋之吉。

翰林国史修撰新安张一桂稚圭甫书。

兹家训一书,予先祖复圣颜子三十五代孙北齐黄门侍郎之推撰也。

自唐、宋以来,世世刊行天下。

迨我圣朝成化年间,建宁府同知程伯祥、通判罗春等,尝命工重刊,但未广其传耳。

今予幸生六十四代宗嫡,叨袭翰林博士,窃念此刻诚吾家之天球河图也,罔敢失坠,遂夙谒张公玉阳、于公谷峰乞叙其始末,将绣梓以共天下。

观者诚能择其善者,而各教于家,则训之为义,不特曰颜氏而已。

时万历三年,岁次乙亥,孟春之吉。

复圣六十四代嫡孙世袭翰林院博士不肖嗣慎顿首谨识。

"以上二首,载原书之首。 "

是书历年既久,翻刻数多,其间字画,颇有差谬。

今据诸书,暨取证于先达李兰皋诸公。

尤有未尽,姑阙以俟知者。

"以上载原书之末。 "

案:是本分上下二卷,上卷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建宁府同知绩溪程伯祥刊",下卷大题下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建宁府通判庐陵罗春刊"。

颜氏家训后叙

余观鲁颜氏世谍记,自复圣之先,有爵邑于国者,固十数世矣。

迨素王作,及门之徒,颜氏八人焉,斯已盛矣。

其后历晋、宋、隋、唐千余年,名人硕士,垂声实载籍者,固不可胜数;北齐颜之推,其著者也。

语曰:"芝草无根,醴泉无源。"

岂然哉!侍郎博雅闳达,为六朝人望,所著书甚众,其逸或不传,顾独有家训二十篇。

翰林博士颜君,今所为奉复圣祀者也,雅重其家遗书,顾此编无藏者。

而鲁望洋王孙故好积书,尝购得一帙。

博士君造其门请观,乃其故本,多阙不可读,博士奉而藏焉,又惧其逸也,于是重加校定,梓之其家以传。

甲戌秋入贺诣阙下,以观于子曰:"此吾家天球赤刀也,愿子缀之一言。"

于子受卒业,则◆曰:嗟渊哉沨沨乎,其有先贤之遗耶!非令德之后,言固不能若是。

然其说著者,先儒各往往采摭之矣。

夫其言阃以内,原本忠义,章叙内则,是敦伦之矩也;其上下今古,综罗文艺,类辨而不华,是博物之规也;其论涉世大指,曲而不诎,廉而不刿,有大易、老子之道焉,是保身之诠也;其撮南北风土,俊俗具陈,是考世之资也。

统之,有关于世教,其粹者考诸圣人不缪,儒先之慕用其言,岂虚哉?然予尝窃怪侍郎,当其时,大江以南,踵晋、宋遗风,学士大夫,操盈尺之简,日夜雕画其中,穷极绮丽,即有谈说先王,则裂眦扼腕,塞耳而不愿闻。

江以北,故胡也,民控弦椎髻,王公大人,拥◆裘饮酪者居什五;即士流名裔,且将裂冠而从之。

此何时也!侍郎故游江南,已又栖迟关、洛之间,乃能不没溺于俗,而秉礼树风,以准绳矩矱,修之于家,不陨先世之声问,岂不超然风气之外者哉?然余窃又以悲其不遇焉。

以彼其材,毋论得游圣人之门,借令遭统一之主,深谋朝廷,矩范当世,即汉世诸儒,何多让焉。

然而播越戎马,羁旅秦、吴,朝绾一绂,夕更一绶,其志何悲也!夫河自龙门、砥柱而下,天下之水皆河也,济独以一苇之流,横贯其中,清浊可望而辨。

夫济固不能不河也,然无失其济固难矣,侍郎之所遭则是哉!昔虞卿去赵,困于梁,不得意,乃著书以自见。

故虞卿非羁旅,其言不传。

侍郎倘亦其指与?抑以察察之迹,而浮游世之汶汶,固将有三闾大夫之愤而莫之宣耶!恨不见其全书,使其志沕没而不章,窃又以悲其不传也。

侍郎子若孙,则思鲁、师古,并以文雅著名;其后真卿、杲卿兄弟,大节皎皎如日星,至今在人耳,斯又圣贤之泽也。

然谓非垂训之力,乌乎可哉?博士名嗣慎,兖国六十四代裔孙,醇雅而文,通达世故,能世其训者也。

梓不漫矣。

万历甲戌季秋望日,赐进士翰林院修撰承务郎同修两朝国史鲁人于慎行谨叙。

明程荣汉魏丛书本序跋及其它颜氏家训序昔我皇祖迪哲,垂范立训,有典有则,以贻子孙。

子孙克遵厥训,明征定保,至于今有成法。

予小子钦念哉!粤我皇祖迈种德:在齐有黄门侍郎公,在唐有鲁国常山公,在宋有潭州安抚公,文章节义,昭回于天壤,扬耿光而垂休裕,用大庇于我后人。

而黄门公所着家训,迪我后人德业尤切,子孙灵承厥志,曰惟我祖之德,是彝是训,罔敢遏佚前人光,兹予其永保哉!自时厥后,寖微寖昌,子孙有弗若厥训,亦弗克保厥家,则训教之不立也。

凡民性非有恒,善恶罔不在厥初;图惟厥初,莫先教训。

诗曰:"螟蛉有子,果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言子必用教,教必用善也。

教之以善,犹惧弗率,况导之以不轨不物,俾惟慆淫是即,其何善之有?故子之在教也,犹金之有铏,水之有源也;铏正则正,源清则清,弗可改也已!我黄门祖恭立厥训,佑启后人;后人有弗获睹厥训,以闲于有家,若瞽之无相,伥伥乎其曷所底止哉?邦大惧祖德之克宣,子孙之弗迪也,爰求家训善本,重锓诸梓,俾子孙守焉。

是本乃宗人如环同知苏州时所刻,娄江王太史万书阁所藏,而出以示余。

维时余缉家谱,未获家训全书,窃以为憾。

兹得之如获拱璧。

厥惟我颜氏之文献乎!子孙如是乎有征焉,罔或失坠,则我颜氏忠义之家风,与家训俱存而不泯。

兹刻也,维清熙,迄用有成,惟我颜氏之祯祥也,岂曰小补之哉?万历戊寅季冬,茶陵平原派三十四代孙颜志邦书于东海佐储公署。

颜氏家训序家训二十篇,自吾黄门侍郎祖始着,去今盖九百余年,失传已久。

吾弟四会掌教士英,尝有志访刻而未遂,以嘱其子如瑰。

正德戊寅,如瑰同知苏州之三年,获全本重校刊之,既自识其后矣,复以书来请曰:"祖训重刊,首序非异人任,吾伯父其成之!"谨按:侍郎既着是训,继而其子讳思鲁,以博学善属文,官至校书东宫学士;愍楚直内史;游奏校秘阁;再传至夔府长史赠虢州刺史讳勤礼、弘文馆学士师古、相时、司经校定经史育德,三传至侍读曹王属赠华州刺史讳昭甫,以至濠州刺史赠秘书监元孙、暨通议大夫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讳惟真,遂生我鲁国公讳真卿、常山太守杲卿,与夫司丞春卿、淄川司马曜卿、胤山令旭卿、犍为司马茂曾、杭州参军缺疑,金乡男允南、富平尉乔卿、左清道兵曹幼舆、荆南行军允臧;其后复生彭州司马威明昆季,佐父破土门,同时为逆胡所害者八人。

建中改元,鲁国迁秩之际,子侄同封男者亦八人。

又其后鲁国五世孙讳翊,为台州招讨使,诩为永新令,是皆奕叶重光,联芳并美,颜氏于斯为盛。

谓非家训所自,不可也。

自是而后,历宋而元,仕籍虽不乏,而彰显不逮前,岂非家训失传之故欤?迨入国朝,文庙靖内难时,沛县令伯玮父子死忠,则我招讨使之后自永新徙庐陵之派者也。

其犹有鲁国、常山之余烈,而得家训之坠绪乎!乃今如瑰克继父志,是训复续,意者天将复兴颜氏乎!书曰:"毋忝尔祖,聿修厥德。"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颜氏之子若孙,其遵承是训,而修德积善,则前日之盛,未必不可复也。

是固吾与吾弟若侄之所愿望者也。

是为序。

正德戊寅冬十二月丙寅。

前睢宁学谕八十五翁广烈拜手谨序。

"案:以上二首见卷首。 "

颜氏家训后序

如瑰龆年时,受小学于先君,习句读,至颜氏家训,请曰:"岂先世所遗?何不授全书?"先君笑曰:"童子能知问此,可教矣。 此北齐黄门侍郎祖讳之推所着,世远书亡,家藏宋本,篇章断缺。 吾每留意访求全本弗获;汝能读书成立,它日求诸好古积书之家,当必得之。"

又曰:"侍郎祖五世生鲁国公讳真卿、常山太守讳杲卿,并以忠义大显于唐,世居金陵。 鲁国五世生永新令讳诩,与弟招讨使讳翊,因家永新。 招讨十二世生祖讳子文,又自永新徙居安福,流传至今。 自吾去鲁国,盖二十七世,去侍郎,盖三十一世,具载家谱可考。 此书苟得,其重刻之,以承先志,以贻子孙,毋忽!"如瑰谨识不敢忘。

既而宦游南北,虽尝笃意访求,亦弗获。

正德乙亥,自陕州转官姑苏,遍访始得宋董正工续本于都太仆玄敬,继得宋刻抄本于皇甫太守世庸,乃合先君所藏缺本,参互校订,而是训复完。

因命工重刻以传,盖庶几少副先君遗志,而于颜氏之后,或有裨焉。

序致篇曰:"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如瑰仰述先君重刻之意,亦此意也。

为颜氏子孙者,其尚慎行之哉!正德戊寅冬十月望日。

如瑰谨识。

颜氏家训小跋

余,楚产也。

家训,楚未有刻也。

虽散见诸书旁引,而恒以不获全书为憾。

余倅东仓,迎家君至养。

时王太史凤洲翁以诗赠,有"家训传来旧姓颜"之句,因走弇山园以请,乃出是书,如获拱璧。

阅之,则前以戊寅刻,而今又以戊寅遘也。

如环其有以俟我乎!奇矣!奇矣!王太史既出是训,又贻余以家庙碑,而为之跋。

他日请叙家谱,又云:"家训未列诸颜及杲卿传。"

而属余以梓。

太史公之益我颜氏,亦远矣哉!因奉命锓诸梓,以淑来裔,以永保太史相成之意云。

时万历戊寅季冬。

茶陵颜志邦又言。

"案:以上二首见书末。 "案:是书分上下二卷。

大题下题"北齐琅琊颜之推着,明新安程荣校"。

收入所刻汉魏丛书。

又案:余藏嘉庆二十二年刻本颜氏通谱,收入之推此书,所据底本为颜志邦本,列有康熙五十年沔阳颜星重刻颜氏家训小引,及嘉庆二十二年沩宁颜邦城三刻黄门家训小引,以其祖本既取以校雠矣,则无取于◆床架屋之为也,故未加征引,而最录其二小引于后焉。

重刊颜氏家训小引

星兄弟每侍先人侧,先人必举黄门祖家训提撕星兄弟曰:"儿辈当以圣贤自命,黄门祖家训,所以适于圣贤之路也。 世间无操行人,口诵经史,举足便差;总由游心千里之外,自家一个身子,都无交涉,猖狂龌龊,惭负天地,断送形骸,可为寒心哉!黄门祖家训仅二十篇,该括百行,贯穿六艺,寓意极精微,称说又极质朴。 盖祖宗切切婆心,谆谆诰诫,迄今千余年,只如当面说话,订顽起懦,最为便捷。 儿辈于六经子史,岂不当留心?但‘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黄门祖于家训篇首,曾揭是说,以引诱儿孙矣。 今日亲听祖宗说话,便要思量祖宗是如何期望我,我如何无憾于祖宗;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则六经子史,皆家训脚注也。 念之!念之!"又曰:"儿辈得读家训不容易!家训我世世宝之。 正统间,思聪公曾经校刊,以授儿孙。 无如兵燹之余,散轶颇多,苦无善本。 戊午春,坐徐认斋书屋,抽架上得家训全集,喜心翻泪;又以中多讹舛,携至京师,获与东鲁学山先生,参互考订,手录成编,乃得与儿辈共读之。 目前艰于梨枣,待我纂修通谱时,重刻谱端,俾我颜氏一家人,各各奉为宝训,以无忝厥祖志可也。 念之,念之!"呜呼!先人言犹在耳也,奈何竟赍志以没哉!余小子风木增悲,堂构滋愧,先人欲成未成之志,余小子未克负荷者多矣,重刻家训,遑敢遏佚哉!岁辛卯,综修通谱,自沔水走吉郡数千里,伯叔昆季出如环公同知苏州时所得家训全集,后为吉人公三修谱牒内重加校刊一帙举似余,证验符同,相得益彰,乃命梓人将鲁公祖事实、文集及东鲁陋巷志,俱行刊刻,与家训同列谱端。

星愿环家人相与悚敬操持,不徒作语言文字观,以自弃于圣贤之外。

此先人志,即黄门祖志也。

时今上御极之五十年,岁在辛卯。

三十九裔楚沔阳星识。

"案:此为康熙五十年。 "

三刻黄门家训小引记有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则立言似为末务矣。

嗟乎,立言岂易哉!彼夫掞藻摛华,引商刻羽,非勿工丽也,长江大河,一泻千里,非勿博大也,尺牍寸楮,短兵犀利,非勿遒劲也;然而不出风云之状,尽皆月露之形,无益于当时,莫裨于后世,言之者虽为得意,闻之者未足为戒也。

若我三十五世祖黄门子介公之家训则不然,惟恐后人或懈于克己复礼之功,或愆于视听言动之准;故不惜繁称博引之谆谆,庶几动有法,守克驯,至于道耳。

顾或者曰:易奇而法,诗正而葩,春秋谨严,左氏浮夸,尚书则纪政治也,戴记则明经典"原误"曲""poiu也,谁则非训万世者,公之为此,不亦赘乎?而不知非也。

六经之文,非不本末兼该,大小具备;而词旨深远,义理蕴奥,必文人学士,日亲师友之讲论,始能通之。

若公之为训,则自乡党以及朝廷,与夫日用行习之地,莫不有至正之规,至中之矩;虽野人女子,走卒儿童,皆能诵其词而知其义也。

是深之可为格致诚正之功者,此训也;浅之可为动静语默之范者,此训也;谁不奉为暮鼓晨钟也哉?古所称立言不朽者,其在斯与!其在斯与!时嘉庆丁丑廿二年仲春月吉旦,沩宁四十三派孙邦城谨识。

嗣孙邦特、邦辉、邦耀、怀德、邦昱、振泗、邦屏同刊。

案:此本颜氏通谱列于谱端,三刻小引书口鱼尾上方即标为颜氏通谱。

余所藏本三刻小引首页有木记,前四行楷书"南省总谱,以‘博文约礼’四字编"一行"定号数,每字八十号,总计三百二十"二行"号,外增一号,即为伪造。 其各房给领"三行"支谱,必于总谱注明通数,以便考验"四行"。"

后为朱文篆书"源远流长"四字。

木记下有朱字楷书"文字廿一"印记,书眉上有"锡字贰号"朱文楷书印记,盖支谱编号也。

此本先列三刻黄门家训小引,次列重刻颜氏家训旧序,即颜广烈序,而误以为颜志邦序,足以知其鲁莽灭裂矣;最后为颜星之重刊颜氏家训小引。

据颜星文,知正统间尚有颜思聪刻本,今亦不可得见矣。

清康熙五十八年朱轼评点本序颜氏家训序

始吾读颜侍郎家训,窃意侍郎复圣裔,于非礼勿视、听、言、动之义庶有合,可为后世训矣,岂惟颜氏宝之已哉?及览养生、归心等"朱文端公集卷一载此序"等"作"二""篇,又怪二氏树吾道敌,方攻之不暇,而附会之,侍郎实忝厥祖,欲以垂训可乎?虽然,著书必择而后言,读书又言无不择。

轼不自量,敢以臆见,逐一评校,以涤瑕着媺,使读者黜其不可为训而宝其可为训,则侍郎之为功于后学不少矣。

康熙五十八年冬至日,高安后学朱轼序。

案:此本分上下卷,大题下题"北齐颜之推着,后学朱轼评点"。

朱序外,尚有于慎行颜氏家训叙"略"、张一桂重刻颜氏家训序"略"。

此书与嗣后续刻诸书合称朱文端公藏书十三种。

是本为吴梅手批本,书末有吴氏题记云:"丁丑十一月十四日,霜◆读讫。 时避寇湘潭,东望吴门,公私涂炭,俯仰身世,略似黄门,点朱展卷,凄然无尽。"

文末有"灵"二字朱文篆书章。

又卷首有"五万卷藏书楼"朱文篆书、"沈氏家藏"白文篆书、"吴梅"白文篆书、"瞿安心赏"朱文篆书、"霜崖手校"白文篆书、"长洲吴氏藏书"白文篆书等章。

书藏北京图书馆。

清雍正二年黄叔琳刻颜氏家训节钞本序颜氏家训节钞序

人之爱其子孙也,何所不至哉!爱之深,故虑焉而周;虑之周,故语焉而详。

详于口者,听过而忘,又不如详于书者,足以垂世而行远,此家训所为作也。

然历观古人诏其后嗣之语,往往未满人意。

叔夜家诫,骫骳逢时,已绝巨源交,而又幸其子之不孤;渊明责子,付之天理,但以杯中物遣之;王僧虔虑其子不晓言家口实;徐勉屑屑以田园为念;杜子美云:"诗是吾家事","熟精文选理",其末已甚;即卓荦如韩退之,亦惟以公相潭府之荣盛,利诱其子,而未及于道义。

彼数贤者,岂虑之不周,语之不详哉?识有所不足,而爱有所偏◆故也。

余观颜氏家训廿篇,可谓度越数贤者矣。

其谊正,其意备。

其为言也,近而不俚,切而不激。

自比于傅婢寡妻,而心苦言甘,足令顽秀并遵,贤愚共晓。

宜其孙曾数传,节义文章,武功吏治,绳绳继起,而无负斯训也。

惟归心篇阐扬佛乘,流入异端;书证篇、音辞篇,义琐文繁,有资小学,无关大体;他若古今风习不同,在当日言之,则切近于事情,由今日视之,为闲谈而无当。

不揣谫陋,重加决择,薙其冗杂,掇其菁英,布之家塾,用启童蒙。

苏子瞻云:"药虽进于医手,方多传于古人。 若已经效于世间,不必皆从于己出。"

窃谓父兄之教子弟,亦犹是也,以古人之训其家者,各训乃家,不更事逸而功倍乎?此余节钞是书之微意也。

时雍正二年岁次甲辰,仲春既望。

北平黄叔琳序。

据养素堂刊本。

是书分上下二卷,大题下署"北平黄叔琳昆圃编",书末记"男登贤云门、登谷挹辛校字"。

北京图书馆藏有纪昀手批本,目录大题下有"献陵""朱文篆书""纪晓岚""白文篆书"二印。

清干隆五十四年卢文弨刻抱经堂丛书本序跋及其它注颜氏家训序

士少而学问,长而议论,老而教训,斯人也,其不虚生于天地间也乎!余友江阴赵敬夫先生,方严有气骨,与余游处十余年,八十外就钟山讲舍,取宋本颜氏家训而为之注。

余夺于他事,不暇相助也。

又甚惜其劳,谓姑置其易明者可乎?先生曰:"此将以教后生小子也。 人即甚英敏,不能于就傅成童之年,圣经贤传,举能成诵;况于历代之事迹乎?吾欲世之教子弟者,既令其通晓大义,又引之使略涉载籍之津涯,明古今之治乱,识流品之邪正。 他日依类以求,其于用力也亦差省。"

书成未几,而先生捐馆矣。

余感畴昔周旋之雅,又重先生惓惓启迪后人之意至深且挚,乌可以无传?就其孙同华索是书,一再阅之,翻然变余前日尚简之见,而更为之加详,以从先生之志。

则是书也,匪直颜氏之训,亦即赵先生之训也。

先生之学问,先生之议论,不即于是书有可想见者乎?呜呼!无用之言,不急之辩,君子所弗贵。

若夫六经尚矣,而委曲近情,纤悉周备,立身之要,处世之宜,为学之方,盖莫善于是书,人有意于训俗型家者,又何庸舍是而迭床架屋为哉?干隆五十四年岁在己酉,重阳前五日,杭东里人卢文弨书于常州龙城书院之取斯堂。

例言

一,黄门始仕萧梁,终于隋代,而此书向来唯题北齐。

唐人修史,以之推入北齐书文苑传中。

其子思鲁既纂父之集,则此书自必亦经整理,所题当本其父之志可知。

今亦仍之。

一,黄门九世祖从晋元南度,江宁颜家巷,其旧居也,则当为江宁人,而此书向题琅邪。

唐人修史,例皆不以土断,而远取本望,刘知几为史官,曾非之,不能革也。

故北齐书亦曰琅邪临沂人,今亦姑仍其旧。

一,此书为江阴赵敬夫注,始余觉其过详。

敬夫以启迪童子,不得不如是。

余甚韪其言,故今又从而补之,凡以成敬夫真切为人之志,非敢以求胜也。

一,黄门笃信说文,后乃从容消息,始不过于骇俗。

然字体究属审正,历经转写,讹谬滋多。

今于甚俗且别者正之,其非说文所有,而为世所常行者,一仍其旧,亦黄门志也。

一,此书音辞篇,辩析文字之声音,致为精细。

今人束发受书,师授不能皆正;又南北语音各异,童而习之,长大不能变改,故知正音者绝少。

近世唯顾宁人、江慎修、戴东原,能通其学,今金坛段若膺,其继起者也。

此篇实赖其订正云。

一,此书段落,旧本分合不清。

今于当别为条者,皆提行,庶几眉目了然。

一,宋本经沈氏订正,误字甚少;然俗间通行本,亦颇有是者。

今择其义长者从之,而注其异同于下。

后人或别有所见,不敢即以余之弃取为定衡也。

一,沈氏有考证一卷,系此书之后;今散置文句之下,取翻阅较便,勿以缺漏为疑。

一,黄门本传中,载所作观我生赋,家国际遇,一生艰危困苦之况,备见于是,此即其人事迹,不可略也。

句下有自注,尽皆当日情事;其辞所援引,今为之考其出处,目为加注,使可识别。

但赋中尚有脱文,别无他书补正,意犹缺然。

一,涉猎之弊,往往不求甚解,自谓了然。

余于此书,向亦犹夫人之见耳。

今再三阅之,犹有不能尽知其出处者。

自愧窾启,尚赖博雅之士,有以教我焉。

一,敬夫先生以诸生终,隐德不曜,余为作瞰江山人传,今并系于后"今省",使人得因以想见其为人。

一,此书经请正于贤士大夫,始成定本;友朋间复互相订证,厥有劳焉。

授梓之际,及门诸子又代任校雠之役;而剞●之费,深赖众贤之与人为善,故能不数月而讫功。

今于首简各载姓名,以见懿德之有同好云。

抱经氏识,时年七十有三。

颜氏家训注

鉴定嘉定钱大昕莘楣仁和孙志祖怡谷沧州李廷敬宁圃

参订金坛段玉裁懋堂孝感程明愫蔌园新会谭大经敷五仁和潘本智镜涵江阴周宗学象成

雠校江阴杨敦厚仲伟江阴陈宏度师俭江阴王璋秉政江阴汤裕岵瞻"赵门人"江阴沙照耀沧"赵门人"武进臧镛堂在东武进丁履恒基士瞰江孙赵同华俊章校梓"以上见卷首,以下见卷末。 "壬子年重校颜氏家训

向刻在己酉年,但就赵氏注本增补,未及取旧刻本及鲍氏所刻宋本详加比对,致有讹脱。

今既省觉,不可因循,贻误观者。

故凡就向刻改正者,与夫为字数所限不能增益者,以及字画小异,咸标明之,庶已行之本,尚可据此订正;注有未备,兼亦补之。

七十六叟卢文弨识。

赵跋

北齐黄门侍郎颜公,以坚正之士,生秽浊之朝,播迁南北,他不暇念,唯绳祖诒孙之是切,爰运贯穿古今之识,发为布帛菽粟之文,着家训二十篇。

虽其中不无疵累,然指陈原委,恺切丁宁,苟非大愚不灵,未有读之而不知兴起者。

谓当家置一编,奉为楷式。

而是书先有姚江卢檠斋之分章辨句,金坛段懋堂之正误订讹;区区短才,遂不揣鄙陋,取而注释之。

年当耄耋,前脱后忘,必多缺略,第令俭于腹笥者,不至迷于援据,退然自阻,则亦不为无益。

至于补厥挂漏,俾臻完善,不能无望于将伯之助云。

干隆五十一年岁次丙午冬十月十日,瞰江山人赵曦明书于容膝居,是年八十有二。

翁方纲复初斋文集卷十六书卢抱经刻颜氏家训注本后

同年卢弓父学士以其友赵君所注颜氏家训校正精椠,其益人神智,颇有出宋本上者。

然如第六卷内诏内下,沈校宋本空格,此云沈氏不空;●字注作●,此云作◆,则疑弓父所见沈校宋本者,特偶见一钞本,而非原本耳。

沈氏考证二十三条,自为一卷,而卢刻皆散置文句之下,虽于学者翻阅较便,然愚谓古书当存其旧式;即如沈氏考证内"孟子曰:‘图景失形。 ’"一条,卢刻竟删去之,虽于义无害,然古书之面目,竟不存矣。

又沈跋前一纸,系于末一行紧贴跋语书"朝奉郎知台州军事沈揆",又前一行"通判军州事管鈗",又前一行"添差通判楼钥",皆又低一格书之,又再前又低一格,则"教授、判官、推官、参军",其最前最低格书者,则"乡贡进士州学正林宪同校",凡九人,前七行皆总书"同校",后二行则曰"监刊",又曰"同校",乃是锓木时之覆校耳。

愚考宋时牒后系衔,皆自后而前,官尊者在后,卑者在前,此其式也。

以今所传影宋椠本,如说文卷末雍熙三年进状后,徐铉在句中正前,其牒尾平章事李昉在参知政事吕蒙正、辛仲甫之前;又如群经音辨载宝元二年牒后,平章事二人,亦在最前也。

必宜依其原样,末尾一行紧贴跋语书之,乃可依次自后而前读之耳。

今卢本将沈跋另刻于前纸,而又自起一纸,题曰"宋本校刊名衔",则疑于自前而后者,殊乖其式矣。

乃先曰"同校",次曰"监刊"又次以七人"同校",则最前之"同校"二字,为不可通矣。

昔弓父校李雁湖王荆公诗注,将其卷尾所谓"补注"者,皆移置于本诗之下;及予考其补注,乃别是临川曾景建所为,非出雁湖之手;以语弓父,弓父始追悔,而已无及矣。

今校阅此书,故缕缕及之,以为古书刊式不可更动之戒。

沈揆,字虞卿,见桑泽卿兰亭考。

钱遵王读书敏求记云:"沈君雠勘此书,当时为宋人名笔,缮写精妙,古香袭人者也。 未谷进士从其友某君家借观,是影写宋椠之本,前后有汲古毛氏诸印。 予因得转假,详校一遍,附识于此。 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提要及辨证颜氏家训二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 考陆法言切韵序,作于隋仁寿中,所列同定八人,之推与焉,则实终于隋。 旧本所题,盖据作书之时也。 余嘉锡四库总目提要辨证曰:“谨案:北齐书文苑传有之推传,云:‘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 寻以疾终。 ’北史文苑传同。 陈书文学阮卓传云:‘至德元年,聘隋。 隋主夙闻其名,遣河东薛道衡、琅玡颜之推等,与卓谈宴赋诗。 ’南史文学传略同。 然则之推终于隋,史传且有明文;不知提要何以舍正史不引,而必旁征切韵也。 考切韵序末,虽题大隋仁寿元年,然其序云:‘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 夜永酒阑,论及音韵,萧、颜多所决定"萧该、颜之推也",魏著作"著作郎魏渊"谓法言曰:“向来论难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纪。

十数年间,未遑修集。

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

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

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

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

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

’是则法言之书,虽作于仁寿元年,而其与之推等论韵,实在开皇之初。

本传云:‘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寻以疾终。

’法言亦有‘亡者生死路殊’之语,盖之推即卒于开皇时。

"钱大昕疑年录卷一云:"颜之推,六十余,生梁中大通三年辛亥,卒隋开皇中。" 自注云:"本传不书卒年,据家训序致篇云:‘年始九岁,便丁荼蓼。 ’以梁书颜协卒年证之,得其生年。 又终制篇云:‘吾已六十余。 ’则其卒盖在开皇十一年以后矣。" "提要乃云:‘切韵序作于仁寿中,所列同定八人,之推与焉。

’一若之推至仁寿时尚存者,亦误也。

切韵序前所列八人姓名,有内史颜之推"古逸丛书本作"外史"",内史之官,本传不书。

史通正史篇云:‘齐天保二年敕秘书监魏收勒成一史,成魏书百三十卷,世薄其书,号为秽史。

至隋开皇,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矫正收失,总九十二篇。

’此亦之推入隋后逸事之可见者。

唐颜真卿撰颜氏家庙碑云:‘北齐给事黄门侍郎、待诏文林馆、平原太守、隋东宫学士讳之推,字介,着家训廿篇,冤魂志三卷,证俗音字五卷,文集卅一卷,事具本传。

’"据拓本,亦见金石萃编卷一百一。 "又颜勤礼神道碑亦云:‘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

’"此碑仅见于集古录,他家皆不着录,近时始复出土。 "叙之推官职,皆与史合;提要谓:‘旧本题北齐黄门侍郎,为据作书之时。

’考家训屡叙齐亡时事,其终制篇云:‘先君先夫人,皆未还建邺旧山;今虽混一,家道罄穷,何由办此奉营经费。

’则家训实作于隋开皇九年平陈之后。

提要以为作于北齐,盖未尝一检原书,姑以臆说耳。

颜真卿所撰殷夫人颜氏碑云:‘北齐黄门侍郎之推。

’"据拓本,"齐"字"推"字泐,亦见萃编卷一百一"与家训署衔同。

家庙碑虽书隋官,而下又云‘黄门兄之推’,仍举齐官为称;岂非以之推在齐颇久,且官位尊显耶?新唐书颜籀传云:‘祖之推,终隋黄门郎。

’其以官黄门为隋时事固误,然亦可见从来举之推官爵必署黄门矣。

隶释卷九司隶校尉鲁峻碑跋云:‘汉人所书碑志,或以所重之官揭之。

司隶权尊而职清,非列校可比;亦犹冯绲舍廷尉而用车骑也。

’余谓唐人之以黄门称之推,亦从所重言之耳。

卢文弨补家训赵曦明注例言曰:‘黄门始仕萧梁,终于隋代,而此书向来惟题北齐,唐人修史,以之推入北齐书文苑传中。

其子思鲁既纂其父之集,则此书自必亦经整理,所题当本其父之志。

’此言是也。

然则此书之题北齐黄门侍郎,不关作书之时,亦明矣。”

陈振孙书录解题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然李翱所称太公家教,虽属伪书,至杜预家诫之类,则在前久矣。 特之推所撰,卷帙较多耳。 余氏辨证曰:“案:李翱文公集卷六答朱载言书云:‘其理往往有是者,而词意不能工者,有之矣,刘氏人物志、王氏中说、俗传太公家教是也。 ’幷未尝指为齐之太公所作,更未言其真伪,四库既不着录,作提要者未见其书,何从知其为伪书耶?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云:‘世传太公家教,其书极浅陋鄙俚,然见之唐李习之文集,至以文中子为一律,观其中犹引周、汉以来事,当是有唐村落间老校书为之。 太公者,犹曾高祖之类,非谓渭滨之师臣明矣。 ’然则此所谓太公,幷非吕望,宋人辨之甚明,提要不考,而以为伪书,误矣。 考八旗通志阿什坦传云:‘阿什坦翻译大学、中庸、孝经及通鉴总论、太公家教等书刊行之。 当时翻译者,咸奉为准则。 即仅通满文者,亦得借为考古资。 ’是其书清初尚存,其后不知何时佚去。 宣统间,敦煌石室千佛洞发现古写本书中,有太公家教一卷,上虞罗氏得之,影印入鸣沙石室古佚书中,其书开卷即云:‘代"此句上缺五字",长值危时。 望乡失土,波迸流离,只欲隐山居住,不能忍冻受饥,只欲扬名后代,复无晏婴之机,才轻德薄,不堪人师,徒消人食,浪费人衣,随缘信业,且逐时之随。 辄以讨其坟典,简择诗、书,依傍经史,约礼时宜,为书一卷,助幼儿童,用传于后,幸愿思之。 ’观其自序,真王明清所谓‘村落间老校书’也,何尝有伪托古人之意哉?王国维跋云"在本卷后,亦见观堂集林卷二十一":‘原书有云:“太公未遇,钓渔水,"原注:“‘水’上疑脱‘渭’字。" "相如未达,卖卜于市,□天"嘉锡案:"此字似脱上半,恐非‘天’字。" "居山,鲁连海水,孔鸣"原注:"‘明’字之误。" "盘桓,候时而起。”

书中所用古人事止此,或后人取太公二字冠其书,未必如王仲言曾高祖之说也。

’嘉锡案:古人摘字名篇,多取之第一句,否则亦当在首章之中。

今王氏所引,在其书之后半,未必摘取以名其书。

且其前尚有‘唐、虞虽圣,不能化其明主;微子虽贤,不能谏其暗君;比干虽惠,""惠"字疑是"忠"字之误"不能自免其身’云云,亦是用古人事,不独太公数句也。

名书之意,仍当以王明清说为是。

要之,无论如何,绝非伪托为齐太公所撰,则可断言也。”

晁公武读书志云:"之推本梁人,所着凡二十篇,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时俗之谬,以训世人。"

今观其书,大抵于世故人情,深明利害,"器案:此绝似纪昀语,于所评黄叔琳节钞本中数见不鲜,则此提要,或出其手。 "poiu而能文之以经训,故唐志、宋志俱列之儒家。

然其中归心等篇,深明因果,不出当时好佛之习;又兼论字画音训,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艺,曼衍旁涉,不专为一家之言,今特退之杂家,从其类焉。

又是书隋志不着录,唐志、宋志俱作七卷,今本止二卷,钱曾读书敏求记载有宋钞淳熙七年嘉兴沈揆本七卷,以闽本、蜀本及天台谢氏所校五代和凝本参定,末附考证二十三条,别为一卷,且力斥流俗幷为二卷之非。

今沈本不可复见,"器案:明万历间何镗刊汉魏丛书,即用七卷本,清康熙间武林何允中覆刻之,称为广汉魏丛书,此非罕见之书,何云不可复见也!"poiu无由知其分卷之旧,姑从明人刊本录之。

然其文既无异同,则卷帙分合,亦为细故。

惟考证一卷,佚之可惜耳。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