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起讫时间 起哲宗元祐元年六月辛丑尽是月壬子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三百八十
帝号 宋哲宗 年号 元祐元年"丙寅,1086"
全文
六月辛丑,詔:「尚书左右曹,各轮郎官一员宿直。
其省、寺、监官轮宿,除祕书省、大理寺、国子都水监依旧外,余並罢。
」以刑部郎中杜纮言宿官夜无职事,而有灯烛之虞也。
壬寅,礼部言:坤成节上寿,合用干兴年故事权罢,止令拜表。
其在京并诸州、军,依故事赐宴,不作乐。
从之。
又言:「苏辙奏请明堂用皇祐典礼,奉詔礼部、太常寺同议以闻。
今详皇祐明堂虽尝篃祀,然嘉祐末,已经仁宗釐正。
至元丰三年,宗祀英宗於明堂以配上帝,专用孝经严配之文,最为得礼之正。
盖宗祀大典,更累圣乃定,將来季秋大饗明堂,宜遵元丰三年定制。
」从之。
"辙奏,见五月六日。 "
诫约西蕃邈川首领河西军节度使阿里骨,詔曰:「昨得卿父董戩文字,称:『身有重患,必是身死,蕃家国土事,已教男阿里骨管勾。
』朕以卿祖考忠顺朝廷,世受封爵,已降制命,令卿袭封,及赐衣带支给请受等。
卿继世之初,人情未一,固当推广恩信,惠养一方;今闻卿自管勾以来,颇峻刑杀,部族之觽,谅不皇寧。
虽出传闻,未忘忧想,卿宜以继承为重,以仁厚为先,无恃宠荣,务安种落,副朝廷所以封立之惠,思前人所以付与之心。
」"当略出降詔端由。 "
夏国遣间使春约讹罗聿进贡,以刑部郎中杜纮押伴。
司马光言:「臣近具札子,奏乞於今月八日隨执政赴延和殿进呈文字,復蒙圣慈遣中使封还,令依前降指挥【一】,臣不敢再三固违圣旨。
然臣区区之心,所以欲於八日入对者,窃见夏国宥州有牒,称已差人诣闕,计会所侵疆土城寨。
窃虑其日进呈上件文字,此乃边鄙安危之机,生民休戚之本,不可不察。
臣自今年二月初以来,累曾上言,乞因新天子即位,西人恭顺之际,早下詔书,赦其罪戾,待遇如故,则控纵在我,天子之体正,休兵息民,夷夏之心安。
即不幸,敌人或有一语不逊,一骑犯边,则此詔不可復下。
无何,臣在病假,不得面论,人心不同,为觽所夺。
日復一日,迁延至今,敌先遣使来,直求侵地,指陈兵端,辞意侵慢,前所议詔书已不可下矣。
既失此机会,即日使者至,应答亦难。
若悉从其所请,则彼益骄而无厌,若悉拒而不从,则边患由此而起。
今就二者之中,寧为百姓屈己,少从所请,以紓边患。
不可激令愤怒,致兴兵犯塞,以困生民。
所以然者,灵夏之役,本由我起,新开数寨,皆是彼田。
今既许其內附,岂可犹靳所侵地而不与?彼必曰:『我自天子新即位,卑辞厚礼以事中国,庶几归我侵疆。
今犹不许,则是恭顺无益,不若以武力取之。
』彼小则上书悖慢,大则攻陷新城,当此之时,不得已而与之,其为国家之耻,无乃甚於今日乎?以小喻大,譬如甲夺乙田,未请而与之,胜於请而后与,若更请而不与,则彼必兴斗讼矣。
此是非利害,明若白黑。
臣窃虑进呈之际,髃臣犹有见小忘大、守近遗远,惜此不毛无用之地,结成覆军杀將之祸,兵连不解,为国家忧。
伏望陛下决自圣志,勿听浮言,为兆民计。
文彦博辅佐四朝,熟知敌情,此可谓军国重事,愿陛下询彦博以决之。
」既而彦博论与光合,觽不能夺。
"光行状云:「论西戎,大略以和戎为便,用兵为非。 时异议者甚觽,光持之益坚。 其后,太师文彦博议与公合,觽不能夺。 」不知彦博议与光合,是何日月,今附见此。 七月八日范纯仁画三策以进,亦言彦博与执政论疆事,当即是七月初也。 绍圣二年八月七日罢分画。 旧录载彦博议弃四寨,以谓边臣欺罔,为国生事,第恐不能持久,却须自弃,不如推恩给与。 当求全本增入,更检月日附此。 "
詔应差禁军,係將兵、不係將兵,並笃同差使。
"新无。 "广南西路经略安抚司言请邕州將兵与不係將兵,差往寨镇都同巡检等处防托【二】,岁一代。
从之。
"新无。 "
尚书左仆射司马光举奉议郎张舜民、通直郎孙准、河南府右军巡判官刘安世,尚书右仆射吕公著举朝奉郎孔平仲、承议郎毕仲游孙朴,中书侍郎张璪举承议郎赵挺之梅灝、宣义郎陆长愈,同知枢密院事安燾举承议郎盛次仲、太学博士王柄、蘄州录事参军廖正一,尚书左丞李清臣举宣德郎陈察、太学正晁补之、常州晋陵县丞李昭□,尚书右丞吕大防举奉议郎赵叡、刘唐老、黄陂县令李吁,同知枢密院事范纯仁举宣德郎杨国宝、承议郎毕仲游、太学博士张耒,並堪馆阁之选。
詔候过明堂,令学士院试,其在外者,召赴闕。
"四月十四日,初有此詔。 张舜民,邠州人;孙准,瑜子,爽孙;刘安世,航子;孔平仲,文仲弟;毕仲游,仲衍弟;孙朴,固子;赵挺之,诸城人;梅灝,熙六第三甲,苏州人;陆长愈,熙三第四甲,开封人;盛次仲,嘉六第四甲,开封人;王柄,熙六第三甲,开封人;廖正一,丰三第三甲,安州人;陈察,熙九第三甲;开封人;晁补之、李昭堒、赵叡,熙六第四甲,开封人;刘唐老,忱子;李吁,熙九第四甲,开封人;杨国宝,仲元子;张耒,淮阴人。 "
尚书省言:应寺、监事,合具申会应报。
从之。
御史中丞刘挚言:「臣伏睹近制,陞朝官各举进士经明行修一人,及陞等推恩,理为举主过犯同罪等事。
臣窃原朝廷之意,患程试考校徒得文词,故更立此制,以进实行,天下幸甚。
臣退而熟计,及考学士、大夫之议,以为法则善矣,然使陞朝官举之,不若使州郡以上举之便。
臣谨条上利害。
按国朝旧制,臣僚任通判,知州乃得举官。
盖知人实难,非行己谨、阅事久,诚\未可责以保任。
今陞朝官无职罪若私罪重,此外不计资任、不察能否,诸科刀笔之吏,一切得荐士,此不可一也。
经术深浅\,问而可知也,至於行义汙洁,非乡里、庠序髃居久处,毁誉素著,谁能知之?不拘路分,但非有服亲,皆得奏举,臣恐流离之人虚偽见售,此不可二也。
天下陞朝官无虑几二千人,则所荐士亦如之,积累岁月,不被荐者无几矣。
人人陞等推恩,无以示劝,此不可三也。
议者谓朝士固皆选择可任使之人,然品流不一,员品猥觽;今势利相市,必有受賕造讼,以挠陛下之法者。
臣诚\浅\薄,不敢臆度朝士大夫以为必然,亦不敢以为不然。
然则选举之利未见,而奔竞之俗先成,此不可四也。
传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计今天下之士,一郡一邑,隨其觽寡,必有善士,考乡里之行,询庠序之论,其势亲,其事察,无如州郡之吏。
至於监司,则朝廷所任以按察,台諫、侍从,亦朝廷所倚以议论,故臣愿每遇科场詔下,委逐州长吏奏举经明行修进士一名。
仍以应举实数二百人为率,不满二百人听举一名。
每二百人加一名,至三人止。
监司转运\判官以上於本路,在京台諫以上於开封府、国子监,各许奏举一名。
非乡贯及不经学校,或无可应詔,並听勿举。
自余升等推恩、理举主同罪犯等,並依元降朝旨。
」又言:「臣愚以谓三代乡举之制未易遽復,欲少倣古,则诸侯岁贡之法,莫此为近。
伏望详酌施行。
」乃詔朝官通判资序以上人,许举保。
"四月二十四日,初詔。 "
癸卯,右司諫苏辙言:「臣五月二十六日上殿札子,乞明降詔书,戒敕监司、长吏,使知朝廷爱惜乡差役人,与神宗朝爱惜雇募役人无异。
应係日前约束官吏侵扰役人条贯,使刑部录出具委无漏落,雕印颁下,令一切如旧,出榜州、县,使民知之。
仍常加督察,有犯不赦。
应监司所部有犯不能觉察,致因事发露者,重其坐。
至今多日未蒙施行。
伏念臣前作此奏,为闻近日诸县曹吏,有因差役致富。
小民被差充役,初参,上下费钱有至一二十千者;州、县官吏亦有以旧雇役人惯熟,多方陵虐所差之人,必令出钱,作情愿雇募;又有以新差役人拙野,退换別差,必得惯熟如意而后止者;天下官吏不能皆良,如此等事,所在不一。
虽非目见,可以意料,民被其害,如遭汤火。
窃意此奏朝上,圣心惻怛,不待终日而行,不意迁延至今,不以为急。
臣愚窃恐朝廷始復差役,议者妄谓差法一行,更无患害,闻臣此奏,未免不信。
臣谓改雇为差,实得当今救弊之要,然使闻害不除,见善不徙,则差役害人,未必减於免役。
伏乞圣慈检臣前奏,早降詔书,具言所闻差役官吏情弊,仍备录前后禁约,晓諭中外,使知朝廷深意,则天下幸甚。
」
贴黄称:「臣访闻近日颇有上书言差役不便,蒙付看详役法所,臣推原其意,皆由州、县施行差法,別有骚扰,以致人言者。
若不早为禁约,深为不便。
伏乞指挥,於役法所检取民间前后言差役不便文字,略赐省览,即见诣实。
」
御史中丞刘挚言:「臣近者劾奏吕惠卿去年公违陛下即位赦文约束,於四月出兵侵討西界,乞正典刑,未蒙处分。
风闻或者之言,云惠卿曾奏礏。
臣以谓曾与不曾奏稟,固非臣之所能知,然奏而出兵,不奏而出,皆是违废制詔,其罪一也。
借如赦后奏请,不过以虚为实,张皇边患,以取必於朝廷。
且是时,神宗皇帝新弃天下,梓宫在殯,而皇帝陛下、太皇太后陛下哀迷在疚,此何时也?而惠卿忍不恤国家大故,乃敢违格詔旨,以谋\动师旅为请,欲遂其贪功幸进之意,是岂復有臣子之道哉!赦书明言,静守疆埸,不得侵扰外界。
乃陛下即位之始,欲以安静四夷,况边鄙本无一事,惠卿何至废敕而请之。
使陛下初临万国,命令反復,不能著信义於四夷,岂不重可嘆哉!当惠卿奏请之时,朝廷不能爱惜命令,亟行诛责,既已失矣。
今来諫官御史交章弹论,中外指议,罪状明白,又以二三之言,灭裂□贷,指事不原其心,议法不当其罪,则何以救命令失信之患?何以开外夷向化之心?何以为天下奸雄擅兴者之戒?伏望早赐睿断,按惠卿罪,重行诛窜。
」贴黄称:「使惠卿於赦后诚\有奏请,即不知当时朝旨以何辞报之,臣窃料朝廷必不於大丧哀戚中许其出兵,侵討外界,自废赦令也。
若惠卿在去年三月六日赦前,旧曾承受指挥,使之侵討,缘三月六日赦书,係是后赦,自合遵稟。
」"元祐元年六月十七日、二十二日再弹。 "甲辰,四方馆使、果州刺史、环庆路鈐辖兼知邠州谢麟换朝议大夫、直祕阁、知潭州,朝议大夫、祕书少监刘攽为直龙图阁、知蔡州。
攽以病自乞也。
给事中孙觉胡宗愈、中书舍人苏軾范百禄奏疏留中不报。
詔太学置春秋博士一员【三】,令本监长贰奏举。
资政殿大学士、正议大夫、提举崇福宫吕惠卿落职,降为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苏州居住。
以諫官苏辙等言惠卿奸恶,及知太原府日,违登宝位赦敕出兵西界,故有是命。
"辙等疏在初八日,政目但称辙言。 "右正言王覿言:「近制,通议大夫已上皆通行磨勘,故自推行官制以来,或以特恩,或以磨勘而转一官,比旧有实转两官,以至三四官,非所以爱惜名器也。
请自京官至太中大夫以上,毋以磨勘转官。
」詔:「文臣磨勘,待制太中大夫已上,至通议大夫止,余官至中散大夫止,其中散大夫已上,劳绩酬奖合转官者,只许回授与子孙。
特旨陞迁,不在此限。
」
中书省言:「故高□王妻韩越国太夫人李氏,乞推恩门客进士周汝楫,依杨备、马驤试监簿理选限出官例。
吏部言按元丰荐举令,门客因荫补而授官者,並不许参选。
」"新无。 "
殿中侍御史林旦言:「平江军节度行军司马、监南岳庙张靚自陈罪犯,乞送诉理所看详。
按靚輒敢以真罪实犯、累经勘正事状,文奸欺罔朝听,伏望罢所领岳庙,送吏部令授合入监当差遣。
」从之。
"张靚元係吕惠卿责官。 "
监察御史韩川言:「朝廷更市易之法,捐减所收息数,宿逋放释殆尽。
自罢赊卖以来,实用钱物交易,日入过三百千,收一分之息,月得九百千。
又未必满一分也,虑货之陈积,但及五釐,足以免罚,则亦出之,是月息纔四百五十千。
而仓务共占官六员,专副书吏、库级等不减百人,月给俸食几千緡,所收之息,不补所费之半。
窃惟市易之设,虽曰平均物直,而其事则不免计较以取利,使获其利,实足以佐用尚不可,而又所收不补所费,顾可为邪?请於市易务监官、监门內,各留一员,及实用公人催纳欠负,结绝见在物货,画日更不收买。
」从之,仍令户部条析合措置事件以闻。
右正言王覿言:
臣闻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古今之通患也。
故李悝、耿寿昌为平糴常平之法,以救其弊,不惟当时人以为便,而后世有赖焉。
神宗临御之初,柄臣建议废常平旧法,以散青苗钱。
縉绅之公论,莫不以为非,而主议者持之甚坚。
先帝圣明,心知其故,初虽重违之,而至於数年之后,乃奋然独断,令常平钱斛存留一半,遇斛斗价贵,减市价出糶,收成时,添市价收糴,此有以见先帝知常平旧法之不可废也。
然青苗钱未遂全罢者,以主议之大臣犹在,附会者胶固其说,未可以遽破而已。
今二圣临御,善政无不行,弊事无不革,宜有以成先帝之志矣。
今年闰二月九日敕,应係提举官钱谷,委提点刑狱主管,依旧常平仓法。
命下之日,四方叹颂,以陛下圣德隆厚,前古之良法,先帝之素志,信可以行之於今日矣。
曾未数月,遽復更易,而所谓青苗钱者,方旦著为新令,以重其事。
物论深以为骇,而莫知其故。
臣窃料议者,不过曰青苗既不立额,而取人情愿,坐而得息,有利而无害云尔。
果如此议,臣且言其不然也。
夫取便出息,贫下无知之人所甚欲也,初无故而得钱,孰非情愿?迨乎收歛之际,即须追呼督促,黢以鞭笞,威以枷錮,而后本息可得也。
且又將新盖旧,积累太多,则以逃亡自捐之,虐及妻孥、累及司保者,相望於道路矣。
当太平无事之时,而使其民无辜陷溺,有至於此,可不为之痛惜哉!然则青苗之所为利者,果在於利民邪?非民之所利,则其说既见於前矣,如曰利国,则自古以来,利不及民而国能独利者,未之有也。
必民利而后国利焉,此惟常平旧法有之,而非青苗钱之所能致也。
夫糴甚贵伤人,甚贱伤农,人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乃必然之理也。
人果伤而离散矣,区区青苗之钱,能使之不离散乎?农果伤而国贫矣,琐琐二分之息,能使之不贫乎?故不若谷贱不至於伤农,而民敦本,民敦本则田野辟,而赋税增也。
谷贵不至於伤人则民乐业,民乐业则百货出,而无求不得也。
夫如是,则下何假於借贷之物,而上何慕於二分之息?故曰:民利而后国利,惟常平旧法有之,而非青苗钱之所能致也。
臣窃惟先帝存留常平一半钱斛,以行旧法,诚\务在于平谷价矣,然今天下郡县,犹不免乐岁粒米狼戾,价甚贱而不售,凶年谷价腾踊,民阻饥而死亡者,何邪?盖郡县之吏,妄意朝廷之法,惟急於为利,故於青苗新令,则竞务力行,於糶糴旧条,则仅同虚设。
而又常平钱斛既分以为青苗之本,则可充糶糴者,自已不多,是以谷价低昂而终未见其平也。
臣伏望朝廷罢散青苗钱,依今年二月九日敕,行旧常平仓法,以成先帝之素志,无使郡县之吏以利心期朝廷,而废善法也。
惟圣慈详酌,蚤赐指挥施行。
贴黄称:「先帝用大臣之议,行青苗之法,偶以一二言事臣僚所论过差【四】,尝行降黜。
及行法数年之后,左右前后之人,及诸路监司、守令等,岂復有议青苗法者哉!惟颂赞之言,则日闻於前矣。
然先帝乃奋然不谋\髃臣,令常平存留一半钱斛,以行糶糴旧法者,盖深知青苗钱之为弊,而察糶糴旧法之为善也。
若其后臣僚有能將顺,乞尽罢青苗,行常平旧法,则先帝岂不听从?以存留一半钱斛之意而观之,可知也。
惟圣慈详察。
」"覿自注云:六月十八日。 "乙巳,左司諫王巖叟言:
臣昨十六日上殿奏事,蒙陛下语及张璪,臣力言璪邪巧,多行私意,不可以久在中书。
蒙陛下再三宣諭,已尽知璪所为,且留待除服后教去,令休著文字。
臣便合恭礏睿旨,置不復言,然静而伏思,臣任諫諍,天下之事可諫諍者,莫急於佞人在君侧而不去。
孔子曰:『佞人殆。
』殆者,危也。
言佞人不去,天下之危道也。
今佞人在陛下侧,可不惧哉!此臣之所以不敢自安,而切切为陛下言也。
盖其朝夕得以惑乱圣听,贼\害政事,党庇奸恶,谗譖善良,將无所不至,最腹心根本之大患也。
此而不諫,更諫何事?臣非不知今日不言,上可以顺承陛下之意,下可以悦媚奸臣之心,於臣之私,甚为得计,然臣安忍便臣之私,而忘国家之便哉?臣所以不避死亡之诛,而犯逆鳞以告陛下,必期陛下感悟,早逐奸臣,为社稷福也。
陛下又以璪尝预受遗,不欲责去。
臣谓陛下与其小不忍以容奸,蠹伤国家,曷若大有为而去佞,光显祖宗?此则陛下之大孝也,岂可反以眷留欺罔先帝之人为奉承遗志惜大体哉?可留而去之,害义也,可去而留之,害政也。
若璪,可谓害政矣。
按璪奴事安石,死交惠卿,羽翼王珪之佞,唱和章惇,以倚其外强,阴结诚\一,以资其外援。
惟一唱一和,交纵诡隨,协为蒙蔽,贾百姓之怨以归朝廷,不闻一言忠於先帝。
谓陛下所宜愤疾,肆诸市朝,以雪先帝之恨,不谓陛下反容而留之,郁天下之公议也。
兼以今日循默保位,惶恐畏罪,犹或可容,而敢乘间伺便,为私不已,以招人言,致命令已出而復退,法制既行而又改。
推其由来,皆璪唱议,恩则歛归私室,怨则移在朝廷。
又中书机要之地,尤当谨严静密,璪乃泄漏上旨,攘窃主恩,习为常態。
每三省差除,或方都堂商量,或在帘前准擬,先请召其人,面自语之。
其美者,则不以为出於人主,而以为出於己;其不美者,则曰此非我意。
又或言事官言其党人,则立召至其第,以章疏中语告之,使得奔走经营,弥缝於上下。
其背公向私【五】,弄威福以卖朝廷,乃敢如此,岂可以为大臣、处要地以腹心託之哉?陛下未知则可,既知而容之,则奸臣將安於为私,无復畏惮矣。
自古人君患在蔽惑,不知其为奸邪而误用之,今陛下聪明洞彻,幸深知其奸邪矣,而犹用之不已,此臣之所以为陛下惜也。
皇帝陛下春秋方富,太皇太后陛下不出房闥,大臣尤当小心恭谨,外不敢为奸以易朝廷,內不忍怀私以欺陛下,乃忠臣之义也。
观璪之心,乃幸两宫听政帘下,而得以肆其奸,行其私耳。
以谓宜以大不恭、不忠论,安可容而恕之邪?陛下亦宜自固主权,不可放与奸臣,令侵侮也。
伏惟陛下即位以来,无改更一事不协人情,无进退一人不合公议,求言若渴,从諫如流,何独於璪,靳靳如此也!臣愚区区,深恐累吾君全德之美,陛下亦何得不自惜此清明之政邪?伏望圣慈,早赐罢黜,以为奸臣怀私事君之戒。
天下幸甚!小贴子称:「臣闻璪近曾留身独对,必有自营之言,惑乱圣听。
窃计或佯为求去,以探陛下之情,或推过於觽,以□陛下之意。
诬忠言为党论,反私意为公心,诡辞百端,以求安身固位而已。
愿陛下深察之。
」
又称:「陛下至圣至明,照察人情,无所不尽,须体量臣等违陛下之情,极是难事。
殆非大义所迫、系国家利害,则臣等何敢不承顺圣意,故欲犯顏以取罪戾?盖国家之事有所未安,而諫諍之职,不敢自安也。
陛下以此察臣,则臣之心宜可恕,臣之言宜可取矣。
」"巖叟集自注云:六月十九日上此。 "丙午,司马光言:「臣近曾三次具札子奏【六】,乞与执政、赴延和殿进呈文字【七】,皆蒙圣慈遣中使封还,云候秋凉。
虽圣恩矜悯,隆厚无穷,然臣既待罪宰相,岂可不於帘前参陪国论?况今已立秋,兼臣自体当得筋力差胜於前,可以支吾,只是无人扶掖,全拜起不得。
欲乞如臣前奏,候垂帘日,许令与诸执政赴延和殿常起居,同进呈文字。
并乞降指挥,令臣每遇殿上问圣体及谢恩等合拜之时,特令免拜,若在殿下常起居,许令臣男康扶掖。
仍乞传宣閤门,每遇臣入朝,许令臣男康隨入殿门。
」从之。
"「丙午,司马光言:请自今遇延和殿垂帘日,赴起居奏事。 从之。 仍以足疮,詔许乘轿,起居特免拜,及令男康扶掖入殿。 此旧录所修也。 新录从旧。 "
尚书省言:「近有司奏差踏逐官吏短使,不以闲剧倒置,乞不拘常制,至有直闕,吏部擬差,多非其人。
请自今除军期边防,非常贼\盗,先有不拘常制,並依旧例外,其余已得不拘常制指挥並罢。
自今並令依条奏举,应合差短使,亦如之。
如违,委御史台弹奏。
」从之。
左司諫王巖叟言:「臣窃以人得於表裏不疑则可任,事出於上下相应则易成。
此诸府之辟召、髃司之奏举所以不可废也。
自辟举之法罢而用选格,可以见功过而不可以见人材,中外患之,於是不得已而有踏逐奏差、申差之格【八】。
踏逐者,阴用举官之实而明削同罪,非善法也。
选才荐能而曰『踏逐』,非雅名也。
必当择人之地而不重用人之道,非深计也。
委人以权而不容举其所知,非通术也。
伏望圣慈特赐指挥,復內外官司举官法,以允公议。
"巖叟所言,附见于此,当详考。 "
左司諫王巖叟、左正言朱光庭、右司諫苏辙、右正言王覿等言:「臣等伏见近降朝旨,以臣寮上言吕惠卿罪恶,责授惠卿中散大夫,守光禄卿,分司南京。
窃以执鯨鯢於漏网,稍正邦刑;蓄虎豹於近郊,终貽后患。
谨按惠卿在熙寧中恣行不义,创立弊法,上以詿误朝廷,下以残害海內,计穷力詘,黜居藩郡,犹復妄希功赏,轻用甲兵,结怨西戎,貽忧先帝,罪状显白,已不容诛。
至於私行险詖,人所不为,始与安石结刎颈之义,终与王氏为寻戈之绚,忠义蔑然,诡变难测。
今虽自知罪大,不容於世,然犹诈称疾病,潜伺间隙。
譬如蝮慐猛兽,虽蹔尔弭伏,而凶性终在,遇便即发。
若不深为圈槛,投畀无人之境,臣等恐其防闲稍缓,窃出害人。
不然,臣等岂不知降四官,落一职,为分司官,在於常人不为轻典乎?盖以尧之四凶、鲁之少正卯既非常人,不当復用常法治也。
况復陛下即位之初,明下赦书,戒敕边吏,不得侵扰外界,务要静守疆埸。
是时惠卿任河东帅,被遇先帝恩德最深,自闻遗制,略无哀慼,日夜点集兵马,为入界討荡之计,及其迁延未发,恐为敌所觉知,遂令兵马司借赦书不得侵扰之文,晓諭將佐,以□贼\计。
仍於四月十五日具奏上件事由,於二十一日出界。
夫登极赦书,国之大信,所以绥靖中国,怀来四夷,人臣奉行,敢有轻议!今惠卿公然违戾,出师伐国,而又借用其文,设诈欺敌,侮玩朝廷,殊无忌惮。
推其心,则出於无君,论其罪,则入於大不敬。
积其前后所犯,皆在不赦。
朝廷纵欲贷而不诛,只乞检臣等前奏,投之四裔,以御魑魅。
臣等与惠卿初无绚怨,但以为国去凶,义不可已,惟陛下特赐裁断。
」"王覿自注此奏云:子由撰,六月八日巖叟言惠卿用兵,五月十九日、六月八日辙言惠卿罪恶,五月二十一日光庭言六月二日、十六日覿言用兵。 "
丁未,兵部言,董戩、鬼章进奉大首领李赊罗抹等各乞官职。
詔:「李赊罗抹补充本族副军主,岁支角茶十斤,大綵十疋,余並依元丰七年故例。
大首领已有军制职名之人,转两资,其小首领各转一资。
」戊申,吏部尚书孙永等议:「按商书『兹予大享于先王【九】,尔祖其从与享之』,周官凡有功者,名书於王之太常,祭於大烝,司勋詔之。
国朝祖宗以来,皆以名臣侑食清庙,歷选勋德,实难其人。
恭惟神宗皇帝以上圣之资,恢累圣之业,尊礼故老,共图大治。
辅相之臣,有若司徒、赠太尉、諡文忠富弼,秉心直亮,操术閎远,歷事三世,计安宗社。
熙寧初访落,眷遇特隆,匪躬正色,进退以道,爱君之志,虽没不忘。
以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实为宜称。
」詔从之。
初议或欲以王安石,或欲以□充,太常少卿鲜于侁曰:「勋德第一,惟富弼耳。
本朝旧制虽用二人,宜如唐朝止用郭子仪故事,只以弼一人配享。
」议遂定。
吏部言,欲將八路季闕,从吏部与转运\司隨季互使。
从之。
"政目同,八年十月二十六日吕大防云云。 此年四月十八日詔,又五年四月十八日吏部云云。 "
监察御史上官均言:
臣窃见吏部昨因大名府助教邓无方等陈状,言八路指射劳逸不均事,朝廷依本部相度,將八路季闕,吏部与转运\司互使。
窃缘昨自熙寧三年降八路差官敕,推行已十五年,大燍其弊有七:
诸路选人得替赴部,须候春秋试法,预选者方得差遣。
八路则不须试法,隨意指射,此不均之弊一也。
诸路赴部待试,中否须经一年,既差遣,又须三年待闕,必经七年,方成一任。
八路则在任去替一年,便许指射川、峡、广南,七年之间,遂歷三任,此不均之弊二也。
又八路在任犯罪停替,或体量罢任,並许再指射差遣。
而见在吏部待次之人,至有歷任无过,尚须试法,候及一年,方有注擬,此不均之弊三也。
选人俸给,替则隨罢,待次一年,方得差遣,待闕三年,方得赴任,是四年之外,方受廩禄。
其八路士人虽有待次,亦许权摄差遣,禄无虚日,此不均之弊四也。
八路本土係特奏名,得官人既免试法,又就家便,多只於本路指射,大率多年六十以上,学术凋簄,精力疲耗,又无人荐举,不復有向进意,往往贪冒营私,职事不举,民受其病,其弊五也。
八路仕宦之人,远者十余年,近者六七年,居住既久,知识渐多,又本土之人,就本路指射,邻州比县不无亲故,任情嘱託,变移曲直,监司耳目,岂能尽察?其弊六也。
八路监司,远於京师,傲睨一路,无敢忤者,逐路官员虽例许指射,然运\司往往任情差定,不復计功过先后之次。
逐官既就本路仕宦,岂敢更自辨直,以触恚怒?故以曲佞希合,稍有权势者,多得先次优便差遣,而孤寒忤意之人,坐引岁月,不得注授,其弊七也。
臣窃惟熙寧三年八路差官之意,本因选人守任远方,有往来迓送之劳,故立此法,又省赴任选还雇钱之费。
然行之十有五年,事久奸生,弊多利少。
八路闕多而待闕之人少,吏部闕少而待闕之人多,见今选人到部该参选者七百余人,就残零闕者共四百八十余人,员多闕少,至有候一年以上方得差遣。
既得差遣,待闕须近三年,七年之间,方成一任,居闲之日多,而禄仕之日少,贫匱难进,诚\可嗟悯。
以八路方之,实为侥倖,虽曰惠远官之人,而诸路之仕者实为不便,则是惠者少而病者多,其法不得不改也。
今有司立法,八路季闕,吏部与运\司互使。
是前日不均之弊,其半尚存。
自余弊事,如臣之所陈,未能去也。
窃闻按送雇钱【一○】,以每岁通计,数不甚多,自可以坊场、河渡钱支给,不至闕事。
臣欲乞將八路选人,依昨来指挥,京朝官大小使臣员闕,並归吏部,庶使天下仕者厚薄均一,吏部差注,不至壅併,选人待闕,不至留滯,深为利便。
"昨来指挥,当考。 "
左正言朱光庭言:累赦应编管羈管人,州县尚有拘留者,乞委监司检察,致免稽滯。
从之。
詔登极大赦已前,因亏少课利罚俸【一一】,见今剋约未足者,蠲之。
熙河兰会路经略司言:汪洛施族蕃部斯多格等,探报西界信实,携老少前来归顺,乞与推恩。
詔:斯多格与副军主,鄂鄂尔,与都虞候。
礼部言太原府交城县民褚文,自唐义聚九世,二百余年。
詔旌表门閭。
御史中丞刘挚、殿中侍御史林旦、监察御史韩川言:「臣等近者各劾奏吕惠卿罪,乞赐诛窜,伏闻已有指挥,止於降官分司,窃恐謫不当其罪,国法不正,人情不厌,须至先事再有论列。
缘惠卿巨奸宿恶,暴於天下,方陛下御极之始,忧恤深至,此岂勤兵远举之时?况赦书丁寧,使之静守疆埸,无得侵扰外界。
而惠卿无戴承陛下谨始息民之意,於神宗弃天下月余內,兴师二万,深入羌境,屠杀老弱,希功幸进。
借曰曾有奏稟[一二】,已是废违赦敕,谋\为擅兴。
借曰赦后朝廷曾有可报,亦是因其欺罔奏请,则惠卿终是兵首矣。
致陛下即位詔命失信义於四夷,则后日將何以令天下?此臣等所以不得不言也。
夫惠卿弄兵作威,既已无人臣之礼,则原心议罪,所宜合天下之公。
案惠卿天资凶邪,勇为不义,怙势以殖产,造法以害民,引置奸憸,倾害良善,兴起犴狱,以快私而报绚;生事边境,以妄意而求合。
外则黢制州县,內则欺谩朝廷,无毫发报国之忠,有桀驁无君之意。
臣等以其实跡,前已歷言。
夫欲去恶草,不拔其本根,而徒芟薙之,以平目前,则他日必有滋蔓之害。
欲除恶兽,不亟杀之,而徒置於圈槛,是使其养爪牙而积怨毒,一旦分裂而出,则噬人必矣。
今惠卿官为中散大夫,守光禄卿,就而起之,何所不可?异时復出,臣等知衣冠之祸,生灵之害,有不可胜言矣。
非徒衣冠生灵,而其患必及於朝廷,此又臣等之所以区区而不能已也。
陛下比德天地,务在包覆,然人臣之过有大小,於其可赦而赦,则谓之恕。
若置巨蠹而不问,谓之养恶。
虞舜,至仁也。
若共、驩、苗、鯀,不窜不殛,纵其恶於天下,何以循尧道而为至仁,是以行之而无疑。
伏望稽考虞舜诛四凶之用心,据惠卿罪状,去邪勿疑,別赐诛窜,以安天下。
」
贴黄称:「惠卿智谋\险薄,天资嚚顽,又朋党布列中外,根芽盘固,今来制命若不明指奸恶,以告天下,必须怙终饰非,腾起怨讼。
熙寧中,挟势殖产,詔狱穷治,奸赃已露,一旦侥倖,使有过之弟,併当其责,士大夫至今不平。
推其所为,不可不虞也。
」又贴黄称:今降官分司,於惠卿都无所损,是徒撩之,使其中心怨憾益深,异日患祸益大,反不若不謫之为愈也。
"元年六月二十二日奏,此第二疏,在十七日。 "
两浙转运\使许懋为祕阁校理,知福州。
己酉,復汝州龙兴镇、桂州永寧场为县。
陕西路转运\司言请熙河兰会路糴买粮草,与经略司同共计置。
从之。
辛亥,吕惠卿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
从諫官王巖叟等四人所奏也。
內批付三省云:「惠卿罪恶贯盈,虽已施行,而台諫弹纠不已,难居善地。
可窜逐一远小处,以允公议。
」始,惠卿责授光禄卿,分司南京,苏州居住。
中书舍人范百禄草制,有云:「朕承先帝大烈,惧弗克胜,而法弊不可以不更张,民劳不可以不振德,稽其所自,汝为厉阶。
」右仆射吕公著以手简諭百禄云:「恐彰先帝之失,宜刪去之。
」百禄如公著所諭,但以人言孔多为说。
及是,中书舍人苏軾草制曰:「凶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寇失刑,士有异论【一三】。
稍正滔天之罪,永为垂世之规。
吕惠卿以斗筲之才,挟穿窬之知,諂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而贪功,好兵而喜杀,以聚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首建青苗,次行助役,均输之政,自同商贾,手实之祸,下及鸡豚。
苟可蠹国以害民,率皆攘臂而称首。
先皇帝求贤如不及,从善如转圜,始以帝尧之心,姑试伯鯀;终焉孔子之圣,不信宰予。
发其宿奸,謫之辅郡,尚宜改过,稍畀重权,復陈罔上之言,继有碭山之贬。
反覆教戒,恶心不悛,躁轻矫诬,德音犹在。
始与知己共其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连起大狱,发其私书,党与交攻,几半天下,奸赃狼藉,纵横江东。
至其復用之年,始倡西戎之隙,妄出新意,变乱旧章,力引狂生之谋\,驯致永乐之祸。
兴言及此,流涕何追!迨予践祚之初,首发安边之詔,假我号令,成汝诈谋\,不图涣汗之文,止为款贼\之具,迷国不道,从古罕闻,尚□两观之诛,薄示三危之窜,国有常典,朕不敢私。
」"王巖叟朝论云:十九日右司諫苏子由首言吕惠卿罪恶,二十一日左正言朱公掞继之,六月二日右正言王明叟得惠卿在太原擅兴兵討荡西界事甚详,论列之。 十七日愚继焉。 十八日有命夺惠卿资政殿学士,落四官,以中散大夫守光禄卿,分司南京。 二十日四諫官会于兴国之戒坛,列章再论罪大謫轻,公议未厌,乞重行诛窜。 二十日只於諫章后批出云:「吕惠卿罪恶贯盈,虽已施行,而諫官弹纠不已,不可令处善地,宜贬窜一远小处,以塞公议。 」十八日告词,范子功行,十九日门下进入画可。 諫章上,二十一日送,连前告降出。 二十二日苏子瞻行告,二十三日进呈。 除建寧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本州公事。 议者方以为快。 政目云:王巖叟等言惠卿责命未厌,詔特责建寧节度副使,本州安置。 "
詔诸將下遇大教,弓弩、鎗刀、標牌、野战格斗,无给赏,其排日教阅,自依將法。
壬子,前户部尚书李承之为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政目无此。 "詔:府界三路保甲应色役,除法该免教者,遇冬教,三丁以上之家,正身赴,以余丁代役,第四等以上两丁户非保正者,役日权免。
"新无。 "
交趾郡王李干德言:「下邑有勿阳、勿恶二峒八县与省壤接连,前后被守土人叛去,委身归明。
其勿阳於丙辰年蒙收入省,勿恶於壬戌年蒙收设通康隘。
虽此等弹丸之地,尤切痛怀、常不离梦寐者,诚\以先祖臣平昔诛擒僭逆,冲艰冒险,毕命之所致也。
今末造不能嗣承,岂敢备数於藩垣,偷生於顷刻也?甲子年,广西经略司尝为申奏先朝,以宿、桑二峒六县赐臣主领。
按宿、桑等见属下邑,非今兹陈请之地,不敢拜命。
伏遇陛下一新宇內,谨具表以闻。
」詔答曰:「迺者边臣言,卿首领侵我疆陲,先皇帝务在□仁,申颁詔諭,俾从辨正,亦既验明,特割康隘之区,用示君恩之赐。
德音如在,詔墨犹新,固宜追体包荒,恪遵分画,何期累奏,尚执前迷。
仍指新界之疆,更为己物之旧,无厌至此,事上奚观?谅卿意之岂然,殆人言之致惑!况兹州峒,久为王民,一昨克復广源之时,以至给赐顺州之日,与彼田土,本无交侵。
卿其务尽至诚\,祗循先詔,益谨抚封之守,勿从生事之谋\,勉副眷怀,永绥宠禄。
」仍令广西经略使苗时中移牒折难。
大宗正司言:右武卫大將军、康州团练使叔盎,四次唐突,已累放罪,显无畏惮。
詔叔盎特展三年磨勘。
詔陕西路转运\使收糴斛斗,充缘边五年之蓄。
"元年二月二十九日、三年四月六日、绍圣元年十二月三日。 "
詔河北路监司分诣诸州,以义仓常平谷賑济被水闕食人户。
礼部言:应须索官物,合日下应副及有旨更不覆奏者,行讫,並乞奏审,隨事降付三省、枢密院照据。
从之。
殿中侍御史林旦言:「臣昨论列贾种民罪犯猥恶,资性倾邪刻薄,乞罢驾部员外郎,送吏部与合入差遣,使累有过犯不经责罚之人,少知惩戒。
久之,朝廷方差种民权知临江军。
"知临江军,在五月二十八日。 "种民通判资序就使未遂,有司亦不当假以军垒。
士论汹汹,臣以朝命已行,不欲再有论奏。
今闻改知通利军,殊不晓所以。
闻吕公著以臣前章曾语及增添御史台案外情理八节,诬陷苏颂。
吕公著以此引嫌,屡曾营赦,不欲正其罪恶,以致优假军麾,今来又移改近地。
臣之所言,乃以公论,为朝廷逐邪佞,清流品。
不知吕公著何为屡引私嫌,欲废公议,遂使种民夤缘侥倖,再有陈请,以便其私。
如此则无行小人但能诬罔执政,不患不得美官善地,不知如此施行,有何义理!伏乞圣慈特赐指挥,检会臣前奏,早正种民於法。
不然,且令速赴临江军本任,免士论別有讥议,邪佞略无惩诫。
」不报。
初,御史弹奏种民尝持虚券,冒夺人产业,又尝寓夏伯孙家,以乞假不如意,斗其兄弟,讽令析居。
元丰中,任大理官,为蔡確鹰犬,专中伤善良。
詔黜为通判。
已而吕公著面奏,曰:「方种民为狱官,臣亦与被诬陷,今臣方在相位,而种民得罪,恐所惩者小,所损者大,非所以示天下。
」乃寢前命,及退就殿庐批旨,门下侍郎韩维固执不肯书。
明日奏曰:「种民罪恶,觽所共知,奈何以吕公著故屈朝廷公议!」公著復有请,乃有临江之命,於是,又改通利军。
"实录载种民责汉阳军,在五月二十八日,按六月八日乃復汉阳军,不应旬日前已差知军。 据吕公著家传,初差知临江,非汉阳也。 今从家传。 林旦章,別本亦称汉阳,今并改之。 家传又称初黜种民通判,而实录不载,今附见。 传又称六月八日面奏,寻自临江改通利。 按实录六月二十八日乃復通利军,则二十八日以前,不应便差知军。 今附此事於未降詔时,并改二十八日復通利军为是月,而不出其日,庶不相牴牾。 "
御史中丞刘挚言:「准今年闰二月八日圣旨內一项,提举官累年积蓄,桩作常平仓钱物,委提点刑狱主管,依旧常平法。
臣伏详常平财用既归提刑司,又言依旧法,则自是合依熙寧以前提刑司所行常平糴糶之法,事理分明。
续准四月二十八日敕命,因中书省检会,遂將前项制旨內依旧常平法,指执以为青苗散歛取息之法,申明行下。
命令反覆,天下失望。
寻闻臣僚累有论奏其事利害,臣不復详言。
今来復睹吕惠卿责降制词,有首建青苗之语。
夫以建议者为罪,则是朝廷知青苗之不可为也,苟知其不可为,又坐首议之罪矣,而独安然行之,此臣之所以未喻。
苟以为此法诚\有利於天下,则何故明於制詔,坐以为蠹国害民之罪哉?自青苗之议行,而天下以聚歛疑圣旨者將二十年矣,幸而有闰月八日指挥,行之未久,遽已移夺;今又幸而有惠卿责词,此亦足以知圣主哀念疲民,未尝輒忘于怀,故因事輒见之。
詔令既明布天下,不可重歛,伏望深究利害,特降睿旨,常平钱物並依闰月八日敕旨,仍申明敕內旧常平法为熙寧以前常平糴糶之法,以幸天下,以伸号令。
」
贴黄称:「青苗之法可行,则难指以为建议之罪,知建议者可罪,则青苗之法不当行,二者不可並立也。
然二者之中,是非易见,伏望速罢青苗之法,以解天下之疑,慰万民之望。
」
又贴黄称:「臣固知国用亦或有赖於此,然往者常平旧法,以时之丰荒,物之贵贱,为糴糶之制,若典领得其人,出纳给贷尽其法,则非独补凶岁、平物价而已。
至於公家之利,未必减於青苗鞭朴之所得也。
」
又贴黄称:「虽云不抑勒,召情愿,然民间以旧欠所逼,每岁须至再请,势不得遂其情愿也。
新陈相压,此民之所以困。
今若罢之,则民间旧欠,亦须□作料限送纳,所贵易於了足。
」"挚奏所称四月二十八日敕命,实录並无有。 据王巖叟四月末奏,亦止称四月二十六日再立常平钱谷给歛出息之法。 盖二十八日,当作二十六日,字或误耳。 实录称三省同建请,挚称中书检会,其实一也。 挚遗□,此奏以六月二十六日上,今附本月日。 又一奏,乃七月二十一日上。 "是日,"二十六日壬子。 "內出手詔付三省枢密院,曰:「向者朝廷讲求法度,务以□厚爱民,而搢绅之士,往往不原朝廷本意,速希功赏,有误使令。
或议法失当,或掊歛毋节,或奸回附势,或讲事饰非,或多结权贵,或力举边事,残民蠹物,久益知弊,致使髃言交攻不已。
苟无澄肃,必紊纪纲。
止以其罪显者迺行窜逐,自余干涉之人,夙夜怵惕,不无忧虞。
予当新政,务存大体,一切示以□恩,更不追劾,咸使改过自新,各安职业【一四】。
可倣此意作詔书,布告中外。
」
注释【一】令依前降指挥「令」原作「今」,据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三论西人请地乞不拒绝札子改。
【二】差往寨镇都同巡检等处防托「同」原作「司」,按宋无都司巡检,有都巡检与同巡检,「同」、「司」形近致讹,今据阁本並参考宋史卷一九六兵志一○、宋会要兵之一一改。
【三】詔太学置春秋博士一员「太学」下原衍「士」字,据阁本及文义刪。
【四】偶以一二言事臣僚所论过差「言」字原脱,据阁本及文义补。
【五】其背公向私「向」原作「尚」,据阁本、活字本改。
【六】臣近曾三次具札子奏「臣近」二字原互倒,据阁本、活字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五三乞进呈文字第四札子乙正。
【七】乞与执政赴延和殿进呈文字「乞」字原脱,据同上书补。
【八】於是不得已而有踏逐奏差申差之格「申差」原作「甲差」,义不可解。
按宋史卷一六○选举志载有王巖叟此言,文作「故有踏逐申差之目」,「甲」乃为「申」之讹,今据改。
【九】兹予大享于先王「王」原作「生」,据阁本及尚书盘庚改。
【一○】窃闻按送雇钱文义不通,疑「按」为「接」之误。
【一一】因亏少课利罚俸「少」字原脱,据阁本、活字本补。
【一二】借曰曾有奏礏「有」原作「布」,按曾布与此事无涉,上文有「曾奏礏」云云,「有」与「布」形近致误,今据阁本改。
【一三】士有异论「士」原作「主」,据东坡七集外制集卷中吕惠卿责授建寧军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制、宋大詔令集卷二○六吕惠卿责授建寧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制及长编纪事本末卷六一吕惠卿奸邪改。
【一四】各安职业「安」原作「守」,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九八逐小人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