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起讫时间 起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二十四
帝号 宋太宗
年号 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
全文
春正月戊午朔,上御干元殿受朝。
契丹主隆绪改元统和。
壬戌,上乳母陈国夫人耿氏卒,涪陵县公廷美之亲母也。
"事见雍熙元年正月。 "两京、诸道州府贡士一万二百六十人。
甲子,命中书舍人宋白等十人权知贡举。
戊辰,建海门镇为太平军。
先是,上念征戍劳苦,月赐缘边士卒白金,军中谓之月头银【一】。
镇州驻泊都监、酒坊使弥德超因乘间以急变闻於上云:「枢密使曹彬秉政岁久,能得士觽心。
臣適从塞上来,戍卒皆言『月头银曹公所致,微曹公,我辈当馁死矣』。
」又巧诬以它事,上颇疑之。
参知政事郭贄极言救解,上不听,戊寅,彬罢为天平节度使、兼侍中。
己卯,以东上閤门使开封王显为宣徽南院使,德超为北院使,並兼枢密副使。
显初隶殿前为小吏,性谨介,不狎同辈,不践酒食之肆,上爱之,於是召显谓曰:「卿世非儒门,少罹兵乱,必寡学问,今典掌万机,固无暇博览髃书。
」命左右取军戒三篇赐显曰:「读此可免於面墙矣。
」
癸未,詔诸道州县长吏延见部內耆德高行为乡里所信重者,问以民间疾苦,吏治得失,退而改之。
从大理寺丞孔承恭之请也。
"王称东都事略有詔曰:养老乞言,哲王之丕训,观民设教,载籍之大猷。 故遒人振鐸以采诗,刺史褰帷而按部,所以参考风俗,周知其淑慝,延访耆艾,详求於利病,斯为茂典,可举而行。 宜令州县长吏,或部內有耆德高年为乡里所信者,並须延问民间疾苦,吏治得失,退而行之,以称吾旨。 "
承恭又言:「仪制令有云:『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望令两京、诸道,各於要害处设木刻其字,违者论如律,庶可兴礼让而厚风俗。
」甲申,詔行其言。
"王称东都事略:詔曰:传云:「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宜令开封府及诸州於冲要榜刻仪制令,论如律。 "承恭,河南人。
太祖时,献宫词,託意求进用,太祖怒其引论非宜,免归田里。
上即位,以赦復授故官,又尝劝上於征战地修佛寺,普度僧尼,以冀冥福,人多笑其迂阔云。
周显德中,宋州民飢,官出义仓米三万四千石以贷,其后征督,民多流移入它郡。
乙酉,詔悉除之。
二月戊子朔,日有食之。
丁酉,禁內属戎人私市女口,吏谨捕之,违者弃市。
丙午,有司言:「先禁江南诸州民家不得私蓄弓剑、甲鎧,违者按其罪。
按律疏禁民私有兵器,谓甲、弩、书、具装等,若弓箭、刀櫍、短矛並听私蓄,望釐改之。
」詔从其请。
三月丁巳朔,有司言:「京诸司流外人选满並授官。
勒留及有归司者,准律,品官任流外及杂任於本司,杖罪以下依决罚例,徒罪以上依当赎法。
今诸司使副、三班使臣犯罪,比同品官具决罚、当赎取裁,而诸司职掌即依例当赎,非便。
望自今流內品官任流外职事,准律文处分;诸司授勒留官及归司人,犯徒、流等罪,公罪许当赎,私罪以决罚论。
」从之。
詔免监察御史孙日新,仍削籍三任,坐为荆湖同转运\日职事不治,擅侵官地为厂□解舍故也。
殿中丞陆范前知濠州鍾离县,民有妇杀其夫者,范鞫不得实,民家诉於上,詔劾之,妇弃市,范坐免官。
己未,同州言民飢,发仓粟四万斛賑之。
癸亥,以右諫议大夫、同判三司宋琪为左諫议大夫、参知政事。
始分三司为三部,各置使。
右諫议大夫、同判三司王明为盐铁使,左卫將军陈从信为度支使【二】,如京使郝正为户部使。
正,平遥人也。
上尝语宰相曰:「三司官吏奏事朕前,纷紜异同,互有所说,此固不为私事,但迭执偏见,不肯从长商度,朕每以理开諭。
若帝王躁暴,岂能优容?朕於臣下务在將护,才用优劣,一一可见,隨其器能,各加任使。
奏对之际,无不假以辞色,善恶兼听,未尝峻折之也。
」宋琪曰:「人之才用,罕有兼备【三】,陛下聪明照临,短长俱露,或又初见天威,內怀慑惧,若不赐之辞色,何由毕其恳诚\。
先帝晚年稍伤严急,圣心深鉴事理,曲尽物情,臣下幸甚。
」
己巳,诸王及皇子府初置諮议、翌善、侍讲等官,以户部员外郎王遹、著作佐郎姚坦、国子博士邢昺等十人为之。
先是,詔丞郎、给諫以上官於常参官中举年五十以上通经者备宫僚【四】,遹等被举。
坦、昺,皆济阴人也。
"据姚坦传,太宗召坦等面諭,然与雍熙二年毕士安等为记室时圣语不异,盖重出也。 今从宝训,不载於此。 "
壬申,丰州刺史王承美言契丹来寇,承美击败其觽万余,追北百有余里,至青冢,斩首二千余级,降者三千帐,获羊马兵仗以万计。
癸酉,幸金明池,观习水战,遂幸琼林宴射。
丙子,上御讲武殿,覆试礼部贡举人,擢进士长沙王世则而下百七十五人,诸科五百一十六人,遂並为定制【五】。
"登科记是年始分甲、乙。 按国史志,分第甲、乙,乃五年事也。 "
初,李穆坐卢多逊黜降,左右无敢言者。
左拾遗、直史馆宋准,因奏事盛言穆长者,有检操,常恶多逊专恣,固非其党也。
上寤。
於是,穆同知贡举,预侍立,上见穆顏色餷瘁,谓曰:「卿何故如此,岂非黜降以来忧畏所致乎?」即日还穆旧官。
甲申,除福建诸州盐禁,官卖之,斤为钱二十五。
又以民乏铜钱,令於建州铸大铁钱【六】,与铜钱並行,寻罢之。
乙酉,斩孟州进士张两。
两试吏部不合格,纵酒大骂於街衢中,言涉指斥,游徼吏捕以闻。
上怒,故抵於法。
同保九辈永不得赴举,州长吏罚一季俸。
詔:「虔州【七】岁市铅锡六万斤,斤为钱二十九,增六钱。
信州市铅,斤为钱十五,增五钱。
饶州市炭,秤为钱十,增三钱。
」从转运\使张齐贤之请也。
齐贤初除转运\使,辞日,上面命曰:「江左初平,民间不便事一一条奏。
」齐贤曰:「臣闻江南旧以铁为幣,今改用铜钱,民间难得,而官责课,颇受鞭挞,此最不便。
」上曰:「汉时吴王即山铸钱,江南多出铜,为朕密经营之。
」
初,李氏岁铸六万贯,自克復,增冶匠,然不过七万贯,常患铜及铅锡之不给。
齐贤乃访得江南承旨丁釗,歷指饶、信、虔州山谷产铜、铅、锡之所,又求前代铸法,惟饶州永平监用唐开元钱料,坚实可久,由是定取其法,岁铸三十万贯,凡用铜八十五万斤,铅三十六万斤,锡十六万斤。
齐贤即诣闕面陈其事。
詔既下,颇有言其妄者,令中书召齐贤问讯,齐贤词甚確,乃可之。
丁釗亦得復补殿前承旨,掌铜场。
或又言新法增铅锡多者,齐贤固引唐朝旧法为言,始不能夺。
然唐永平钱法,肉好周郭精妙,齐贤所铸,虽岁增数倍,而稍为□恶矣。
国子监丞、知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赵孚上言:「去岁丰稔,而科纳弛慢,尚有逋租,苟非赏罚,何以惩劝。
请自今诸县令、佐凡歷三年,收赋税並得依限齐足者,超资任以大县;歷二年,违限不足者,降资授以小县。
」詔从之。
孚又言:「庄宅多有爭诉,皆由衷私妄写文契,说界至则全无丈尺,昧邻里则不使闻知,欺罔肆行,狱讼增益。
请下两京及诸道州府商税院,集庄宅行人觽定割移典卖文契各一本,立为榜样,违者论如法。
」詔从之。
"赵孚,未见。 "
夏四月辛卯朔,詔:「凡州县募职官,差定殿最之状,分任远近之地,以为升降,有司盖有成法。
自今京朝官釐务于外,秩满曾经责罚及弛慢者,授以边远,其课绩高者任以近地。
」
先是,陈洪进发漳、泉丁男为馆夫,给负担之役。
洪进既献地,转运\使犹计佣取直,凡为铜钱二千一百五十贯,铁钱三万一千五百三十贯。
民诉其事,壬辰,詔除之。
上尝览福建版籍,谓宰相曰:「陈洪进止以漳、泉二州赡数万觽,无名科敛,民亦不堪,比朝廷悉已蠲削,民皆感恩,朕亦不觉自喜。
」
又尝谓赵普曰:「前代乱多治少,皆系帝王所为。
朕抚御万方,固不能家至户到,但持其纲领,行其正道,以齐一之。
乡者偏霸掊克凡数百种,朕悉令除去矣。
列埙五、七年,当尽减民租税。
卿记朕此言,非虚发也。
」普曰:「陛下爱民之意,发於天心,惟始终力行之,天下幸甚。
」
壬寅,以丰州刺史王承美为团练使,没细都大首领越移为怀化大將军,瓦瑶为归德大將军,耶保移邈二族首领弗香克浪买、乞党族大首领岁移並为归德郎將,赏其破契丹之功也。
泗州临淮等县民逋开宝七年官所贷米麦三千八百余石,詔除之。
上谓宰相曰:「朕顷在藩邸,颇闻朝臣有不修操检,以彊词利舌,谤讟时事,陵替人物;或遣使远方,不存事体,但规财用,此甚辱国。
今朝行寧復有此等耶!若人人自修,岂不尽善。
」宰相曰:「陛下敦崇风教,不严而治,轻薄之徒自然弭息矣。
」上尝作戒諭辞二付閤门,一以戒京朝官受任於外者,一以戒幕职、州县官。
丁未,令閤门於朝辞日宣旨勖励,仍书其辞於治所屋壁,遵以为戒。
初,弥德超譖曹彬事成,期得枢密使。
及为副使,大失望,官与柴禹锡同,而禹锡先授,班在其上,故德超常怏怏。
一日,詬王显及禹锡曰:「我言国家大事,有安社稷功,止得覴许大名位。
汝辈何人,反居我上,更令我效汝辈所为,我实耻之。
」又大骂曰:「汝辈当断头,我度上无执守,为汝辈所眩惑。
」显等告其事,上怒,命膳部郎中、知杂御史滕中正即讯之,德超具伏。
壬子,德超除名,並亲属流琼州。
右拾遗、直史馆开封李韶,德超貋也,亦坐责为殿中丞、知丹徒县。
德超始因李符及宋琪之荐得事上,及符贬寧国司马,德超任枢府,屡称其冤。
会德超败,上恶其朋党,令徙符岭表。
卢多逊之流崖州也,符白赵普:「朱崖虽远在海中,而水土颇善。
春州稍近,瘴气甚毒,至者必死,不若令多逊处之。
」普不答,於是即以符知春州,岁余卒。
德超既败,上悟曹彬无它,待之愈厚,临朝累日不懌,从容谓赵普等曰:「朕以听断不明,几败大事,夙夜循省,內愧于心。
」普对曰:「陛下知德超才干而任用之,察曹彬无罪而昭雪之。
有劳者进,有罪者诛,物无遁情,事至立断,此所以彰陛下圣明也,虽尧、舜何以过此。
」上由是释然【八】。
改讲武殿为崇政殿。
五月丙辰朔,河大决滑州房村,泛澶、濮、曹、济诸州民田,坏居人庐舍,东南流至彭城界,入于淮。
有司议大发丁夫塞之。
上曰:「乡者发民塞韩村决河水,不能成,俱为劳扰。
」乃命出卒数万人,赐以內府金帛命內客省使郭守文往护其役。
丁巳,相州言风雹害稼。
司天春官正襄城楚芝兰上言:「京师帝王之都,百神所集。
今城之东南,一舍而近,有地名苏村,若於此为五福太一作宫,则万乘可以亲謁,有司便於祇事。
何为远趋江水以苏台为吴分乎?」议者不能夺。
丁卯,詔从芝兰议,徙建太一宫於苏村,东上閤门使乐陵赵鎔督其役,仍令芝兰及枢密直学士张齐贤同定祭法。
交州言占城国水陆象马数万来寇,率所部兵击走之,俘斩以数千计。
右补闕、直史馆洛阳董儼罢淮南转运\使,就知光州。
儼狂躁务进,不乐外官,上疏求还京师,上怒,己巳,削史职,黜为祕书丞,仍知光州。
庚午,黎桓遣牙吏赵子爱以方物来贡,自称权交州三使留后。
表言:「去年十月,丁璿及其母率军民以印綬与桓,桓即摄领府事。
」上欲且除璿为统帅,命桓副之,或不可,则当送璿母子亲属等赴闕,埙璿至,乃畀桓节鉞。
遣供奉官张宗权齎詔諭旨,令桓审处其一,亦赐璿璽书。
桓专据其国已久,不听命。
威塞节度使、判潁州曹翰在州岁久,专务苛酷掊敛,政事不治。
上虽知之,以其有功,故优焉。
会汝阴令孙崇望诣闕击登闻鼓,讼翰部內为奸赃,私市弓弩、枪剑、长矛、鎧马、具装;又发民筑烽台,诸县有寇盗,令举烽以应城中;又擅部署牙吏,官卖盐所得钱银、民岁输租粟及丝挠、绢,翰悉取其余羡;又擅赋敛民以入己,侵官地为蔬圃果园;判官山元羽掌官□,翰又取其常额外钱五百万、绢百疋。
詔遣知杂御史滕中正乘传往鞫之,狱具,法当弃市。
百官集议,翰林学士承旨李昉等议,如有司所定。
壬申,詔特削夺在身官爵,御史台遣吏护送登州禁錮,其盗用官物及侵擅赋敛並征之。
先是,关、陇贫民多流亡入蕃部,乙亥,詔所在长吏设法诱之,令復业。
令诸州掌物务官吏亏岁课当罚者,长吏以下悉分等连坐。
六月丙戌,左諫议大夫、知开封府边珝卒。
珝彊力,有吏干,上方欲倚任,甚嗟惜之。
丁亥,以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穆知开封府。
穆剖决精敏,奸猾无所假贷,由是豪右屏跡,权贵不敢干以私,上益知其才,始有意大用。
刑部郎中杨徽之、库部员外郎孔承恭同考校京朝官殿最。
甲午,河南府言伊、洛、瀍、谷水皆涨,坏官寺民庐甚觽,死者以万计。
詔悉加賑□。
己亥,以宣徽南院使、兼枢密副使王显为枢密使,宣徽北院使柴禹锡为南院使,兼枢密副使如故。
陕州言大水坏军民庐舍千余区。
戊申,以进士王世则等十八人送中书门下,特授大理评事、知令录事,余送流內銓,並授判、司、簿、尉。
未几,世则等移通判诸州,为簿、尉者改试大理评事、知令录,明年郊礼毕,迁守大理评事。
上因谓近臣曰:「朕亲选多士,殆忘飢渴,召见临问,以观其材,拔而用之,庶使巖野无遗逸,而朝廷多君子尔。
朕每见布衣搢绅,间有端雅为觽所推誉者,朕代其父母喜。
或召拜近臣,必为择良日,欲其保终吉也。
朕於士大夫无所负矣。
」
上又谓宰相曰:「唐置採访使,盖欲察官吏善恶,人民疾苦。
然所命者,官高则权势太重,官卑则威令不行,又所过州郡,承迎不暇,岂能审知利害,但虚有其名耳。
曷若慎选髃才,各分任使,有功有过,赏罚分明。
且国家选才,最为切务,人君深居九重,何由篃识,必须採访。
苟称善者多,即是操履无玷,若择得一好人,为益无限。
古人言『得千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利剑不若得一欧冶』,此言殊有理。
朕孜孜访问,止要求人,庶得良才以充任使也。
」赵普曰:「帝王进用良善,实助太平之理,然於採择,要在得所。
盖君子小人,各有党类,先圣谓『观过各於其党』,不可不慎也。
」上然之。
杭州进士吴鉉尝重定切韵,及上亲试,因捧以献。
既中第,授大理评事,史馆勘书。
鉉所定切韵,多吴音,增俗字数千,鄙陋尤甚。
寻礼部试贡举人,为鉉韵所误,有司以闻,詔尽索而焚之。
己酉,□州太山父老及瑕邱等七县民四千一百九十三人诣闕请封禪,观察判官廖文鐸护送之,上谦让不允,各赐束帛遣还。
右散骑常侍、判尚书都省徐鉉言:「都坐议事,其所议文案,自来俟髃臣坐定,止令一吏立读讫,取官最高者一人先署名,觽人皆即隨署,殊不详其事理。
望自今议事,合歷翰林及台省者,先以所议文案送翰林及两省官看详三日,送御史台、尚书省各三日,令各为议。
俟都坐会议日,更相詰难。
既议定,乃赴礼部郎官集成议状以闻。
」从之。
"此据本传,鉉以八年六月一日罢直学士院为右散骑常侍,受詔判都省月日【九】,式附此议於六月末。 "右金吾卫上將军王彦超与文明殿学士李昉、翰林学士宋白善。
先是,昉、白诣之,时彦超年六十九,谓昉、白曰:「人言七十致仕,出何书?」昉具告之。
故彦超遂託白草致仕表,於是再上得请。
七月丁卯,以太子太师致仕。
千牛卫上將军许田吴虔裕时年已八十余,性简率,发言多轻肆,尝语人曰:「我纵僵仆殿陛下,断不学王彦超七十便致仕。
」人传以为笑。
中书舍人、参知政事郭贄与东上閤门使赵鎔有同府之旧。
鎔凭恃请託,贄不从,鎔摭堂吏过失以闻。
贄见上白鎔私謁,即召鎔廷辩。
鎔辞屈,出为梓州都巡检使。
贄尝因论事奏曰:「臣受不次之遇,惟以愚直上报。
」上曰:「愚直何益於事?」贄曰:「虽然,犹胜奸邪。
」贄饮酒过量,偶入对,宿酲未解,发言轻易,上怒,辛未,责授祕书少监。
寻出知荆南府,俗尚淫祀,属久旱,盛祷\雨之具,贄始至,悉命撤去,投之江流,不数日,大雨。
郭贄既贬,中书惟赵普、宋琪。
时普恩礼稍替,將復命相。
廷臣谓工部尚书李昉宿旧,上欲用昉参知政事,以琪先入,当班列昉上。
庚辰,琪加刑部尚书,昉守本官参知政事。
辛巳,詔开封府诸县民田为河水所伤者,並蠲其租。
陕西、河北、峡路诸州皆言大水。
八月"宋朝要录:辛卯,岭南採珠贡真珠二千八百二十八觔。 "壬辰,德音释死罪以下,大水故也。
"宋朝要录:制曰:尧、舜之功格天,不能逃阴阳之数;禹、汤之言罪己,所以致邦国之兴。 "
癸巳,詔:「桂州管內,先配民岁市沙糖,及茶园久荒【一○】,吏岁征其课;先以官牛给与民,岁取租,牛死而吏犹督其直;关市征常额外【一一】,增钱百八十贯,並除之。
」
丁酉,山后两林蛮王遣其弟牟昂及子牟盖、摩忙、卑媿、副使牟计等百三十九人以名马来贡,詔授牟昂怀化大將军,牟盖等三人为归德郎將,牟计等百二十二人並为怀化司戈。
詔自今应临轩所遣官吏,並送中书门下,考其履歷,审取进止。
时选用庶僚,不专委有司,皆引对观其敷纳,有可采者悉与超擢。
復虑因缘矫饰,侥倖冒进,载加详审之意,乃有是詔。
辰州言溪【一二】、锦\、敘、富等四州內属蛮,相率诣州,愿比內地民输租税。
詔遣殿直王昭训与权沅陵县令高象元、权辰溪县【一三】令张用之分往四州仔细相度,察其民俗情偽,委得久远利便可否,及按视管界山川地形画图来上。
卒不许。
甲辰,詔:「诸道州府司理判官,比来悉以牙校为之,在其本部必有亲党,自今各於邻近州府选彊明歷事者充。
」寻詔仍旧,满三年无遗闕者,与酬銟。
"寻詔仍旧,乃十一月辛巳,今并书。 "
枢密使石熙载,始以病足不能履步,多请告,及寢疾,上幸其第临问,太医诊\视,久之未愈,上表求解职。
庚戌,罢为右仆射。
辛亥,詔增周公諡法五十五字,美諡七十一字为百字,平諡七字为二十字,恶諡十七字为三十字,仍令翰林学士承旨扈蒙、中书舍人王祜同详定。
蒙等上奏所增五十五字皆可用,其沈约、贺琛续广諡,请废不行。
詔可。
太祖初,以扈蒙之言,詔卢多逊录时政,月送史馆,多逊讫不能成书。
於是右补闕、直史馆胡旦復言:「五代自唐以来,中书、枢密院皆置时政记,中书即委末厅宰相,枢密院即委枢密直学士,每月编修送史馆。
周显德中,宰相李谷又奏枢密院置內庭日历。
自后因循闕废,史臣无凭撰集。
望令枢密院仍旧置內庭日历,委文臣任副使者与学士轮次记录送史馆。
」上采其言。
是日,詔自今军国政要,並委参知政事李昉撰录,枢密院令副使一人纂集,每季送史馆。
昉因请以所修时政记每月先奏御后付所司,从之。
时政记奏御,自昉始也。
"会要云:时虽有时政记之名,但题云送史馆事件,至景德元年始题云时政记。 "
先是,每岁运\江、淮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率用官钱僦牵船役夫,颇为劳扰。
至是,每艘计其直给与舟人,俾自召募,事良便。
既而舟数百艘留河津,月余不得去,上遣期门卒侦之,计吏自言:「有司除常载外,別科置皮革、赤堊、铅锡、苏木等物,守藏者不即受故也。
」上大怒,詔书切责度支使,夺一月俸。
九月癸丑朔,初置水陆路发运\於京师【一四】,以洛苑使许田王宾领滨州刺史【一五】,与儒州刺史许昌裔同知水路发运\,军器库使领顺州刺史王继昇、驾部郎中刘蟠同知陆路发运\。
凡一纲计几舟,每舟计所给挽船之直,悉以付主纲吏【一六】,令自雇民,勿復调发。
凡水陆舟车輦送官物及财货之出纳,悉关报而催督之。
自是贡输无滯矣。
宿州言河水泛民田。
郭守文塞决河堤,久不成。
上谓宰相曰:「今岁秋田方稔,適值河决,塞治之役,未免重劳。
言事者谓河之两岸,古有遥堤以□水势,其后民利沃壤,或居其中,河之盛溢,即罹其患。
当令按视,苟有经久之利,无惮復修。
」戊午,遣殿中侍御史济阴柴成务、"本志作太常丞刘锡,今从实录及会要。 "供奉官葛彦恭缘河北岸,国子监丞赵孚、殿直郭载缘河南岸,西自河阳,东至于海,同览隄之旧址,凡十州二十四县,並勒所属官司条析隄內民籍、税数,议蠲赋徙民,兴復遥隄利害以闻。
载,浚仪人也。
孚等使回,条奏曰:「臣等因访遥隄之状,所存者百无一二,完补之功甚大。
臣闻尧非洪水不能显至圣,禹非导川不能成大功。
古者派为九河,始能无患,臣以谓治遥隄不如分水势。
自孟至鄆虽有隄防,惟滑与澶最为隘狭。
於此二州之地,可立分水之制,宜於南北岸各开其一,北入王莽河以通於海,南入灵河以通於淮,节减暴流,一如汴口之法。
其分水河,量其远近作为斗门,启闭隨时,务平均济,通舟运\,溉农田。
如此,则惟天惠民,茂宣於德泽,分地之利,普洽於膏腴,既防水旱之灾,可获富庶之资也。
」朝议以河决未平,重惜民力,寢其奏焉。
时多阴雨,上以河决未塞,深忧之,谓宰相曰:「修防决塞,盖不获已,而秋霖荐降,役民滋苦,岂朕寡德,致其作沴乎?」赵普对曰:「尧水汤旱,时运\使然,陛下劳谦勤□,过自刻责,下臣恐惧无所措,望少□宸虑,以埙天灾弭息。
」
甲子,詔:「临淮、寿春浮梁,先禁马高五尺以上,不得渡淮。
今江、浙既平,吏犹守旧法,宜除之。
乙丑,上谓宰相曰:「朕视万民如赤子,念其耕稼之勤,春秋赋租,军国用度所出,恨未能去之。
比令两税三限外特加一月,而官吏不体朝旨,自求课最,恣行捶挞,督令办集。
此一事尤伤和气,宜下詔申儆之。
」乃詔:「诸州长吏,察访属县,有以催科用刑残忍者,论其罪。
凡政治善恶既书於吏部南曹歷子,仍別以其状闻,当申黜陟。
」又谓宰相曰:「民诉水旱,即使检覆,立遣上道,犹恐后时。
颇闻使者或逗遛不发,州县虑赋敛违期,日行鞭箠,民亦埙检覆改种。
若此稽缓,岂朕勤□之意乎?自今遣使检覆灾旱,量其地之远近、事之大小,立限以遣之。
」
丙寅,上谓宰相曰:「荆湖、江浙、淮南诸州,每岁上供钱帛,遣部民之高貲者护送至闕下。
民多质鲁,无御下之术,篙工璙师,皆顽猾不逞,恣为侵盗,民或破产以偿官物,甚无谓也。
」乃詔自今直遣牙吏,勿復扰民。
丁卯,交州黎桓遣使来贡方物。
庚午,吐蕃诸戎以马来献,上召其酋长对於崇政殿,厚加慰抚,赐以束帛,因谓宰相曰:「吐蕃言语不通,衣服异制,朕以化外视之。
自唐室以来,颇为边患,以国家兵力雄盛,聊举偏师,便可驱逐数千里外。
但念其种类蕃息,安土重迁,儻加攘却,必致杀戮,所以寘於度外,存而勿论也。
」
癸酉,上谓近臣曰:「国家事不以大小,皆有利害。
朕比阅工作,见削藤者,每藤一斤削去皴□,堪用者才三两许,余皆弃物。
因念藤产南方,距京六七千里,水陆輦送,虚为劳费,宜諭广南诸州,凡贡藤,但输堪用者。
又大通冶出铁,每送作坊作兵器,復加烹链,十裁得四五,宜諭本冶,自今制成刀剑之朴,乃以上供。
若此二事,计省力役不少,天下无限利害,官吏不能为朕经度。
此固小事,当有大於此者,卿等宜思之。
」
丙子,占城国遣使来献驯象,能拜伏,詔养於寧陵县。
丁丑,上以河决未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乘传诣白马津,用太牢加璧以祭。
太平军言颶风坏官寺民舍。
冬十月甲申,詔征马军都指挥使、定州兵马部署米信赴闕。
上以新译经五卷示宰相,因谓之曰:「浮屠氏之教有皨政治,达者自悟渊微,愚者妄生诬谤,朕於此道,微究宗旨。
凡为君治人,即是修行之地,行一好事,天下获利,即释氏所谓利他者也。
庶人无位,纵或修行自苦,不过独善一身。
如梁武舍身为寺家奴,百官率钱收赎,又布发於地,令桑门践之,此真大惑,乃小乘偏见之甚,为后代笑。
为君者抚育万类,皆如赤子,无偏无党,各得其所,岂非修行之道乎?虽方外之说,亦有可观者,卿等试读之,盖存其教,非溺於释氏也。
」赵普曰:「陛下以尧、舜之道治世,以如来之行修心,圣智高远,动悟真理【一七】,固非臣下所及。
」上又谓宰相曰:「近者內外政事,渐成条贯,远近官吏,无不畏谨。
朕思之,不觉自喜。
日行好事,利益於人,便是修行之道。
假如饭一僧、诵一经,有何功德,朕夙夜孜孜,固不为己,每焚香,惟愿民庶安辑,不近理之事,断不为也。
大凡为君为臣,常宜兢畏,不可放逸。
后唐庄宗夹河相持,千征万战,备尝艰苦,天下甫定,便恣溺惑,不及三年,果致倾覆,若此可为鉴戒。
」宋琪曰:「陛下勤俭于己,励精政务,以百姓心为心,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也。
」"焚香愿民安辑等语,別本在十一月乙丑,今从宝训,宜入此。 "
戊子,詔祀土德於黄帝坛,珪、幣、牢具如太祠,俾祠官领之。
庚寅,赐诸军校建茶有差,并赐诸军翦草茶,人一斤。
戊戌,卫王德崇改名元佐,广平郡王德明改名元佑【一八】,第三子德昌改名元休,第四子德严改名元雋,第五子德和改名元杰,皇姪孙德雍改名惟吉。
惟吉,魏懿王子也,太祖甚爱之,视如己子,故与诸叔联名。
上即位,犹居禁中,於是出閤,始改名焉。
己酉,元佐进封楚王,元佑进封陈王,元休封韩王,元雋封冀王,元杰封益王,並加同平章事。
司徒、兼侍中赵普罢为武胜节度使、兼侍中。
十一月壬子朔,以刑部尚书参知政事宋琪、工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昉並本官同平章事。
上谓曰:「世之治乱,在赏罚当否,赏罚当其功罪,无不治,或以为饰喜怒之具,即无不乱,与卿等戒之。
」琪曰:「赏罚二柄,乃御世之衔勒。
若马无衔勒,何以控御?治天下者,苟赏罚至公,未有不致太平也。
」昉初与卢多逊善,待之不疑,多逊屡譖昉,人或告昉,昉曰:「卢与我厚,不当尔。
」於是上语及多逊事,昉颇为解释,上因言:「多逊居常毁卿不直一钱。
」昉始悟,上由此益重之。
"別本载上与宰相论赏丝,在十月甲午。 按宋琪此时未为宰相,今从琪本传,附琪初拜宰相日也。 "
癸丑,詔川、峡民祖父母、父母在,別籍异财者,前詔並弃市,自今除之,论如律。
甲寅,詔自今宰相序立宜在亲王之上。
李昉、宋琪等顿首请遵故事,上不许。
琪等又叩头固辞,久之,上曰:「宰相之任,实总百揆,与髃官礼绝【一九】。
藩邸之设,止奉朝请而已。
元佐等尚幼,欲其知廉损之道,卿勿多辞也。
」琪等拜舞称谢。
上撰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十部二百五十卷、回文图十轴,示近臣。
高阳关捕得契丹生口,送至闕下,戊午,上召见,言契丹种族携贰,虑王师致討,颇於近塞筑城为备。
上谓宰相曰:「戎人以剽略为务,乃修筑城垒,为自全之计耳。
曩者刘继元盗据汾、晋,周世宗及太祖皆亲征不利。
朕决取之,为世宗、太祖刷耻,亲禽继元,今日视之,犹几上肉耳。
当其保坚城,结北鄙为援,岂易制乎?」宋琪对曰:「臣少陷北庭,备知戎马之数,自晋末始强盛,然种族蕃多,其心不一。
自石岭关之败,平继元,缘边诸郡,频有克捷。
以臣度之,其部下携贰必矣,国家不须致討,可坐待其灭亡。
」久之,上復谓宰相曰:「数有人自北边来,侦知契丹事。
自朝廷增修边备,北人甚惧。
威虏军主财吏盗官钱,尽室奔入契丹,至涿州,州將不敢受,悉遣还。
晋、汉微弱,边陲无尽节之臣,率张皇事势,以要恩宠,为自利之计。
今之边將,皆朕所推择,咸能尽心,无復袭旧態也。
幽州四面平川,无险固可恃,难於控扼。
异时收復燕蓟,当於古北口以来据其要害,不过三、五处,屯兵设堡寨,自绝南牧矣。
」琪对曰:「范阳是前代屯兵建节之地,古北口及松亭关、野狐门三路並立堡障,至今石垒基堞尚存,將来平定幽朔,止於此数处置戍可也。
况奚族是契丹世仇,儻以恩信招怀之,俾为外御,自可不烦朝廷出师矣。
」己未,太一宫成,凡千一百区,命张齐贤等共视之。
齐贤等言:「太乙,五帝之佐,天神之至贵者也。
请用祭天之礼,杀其半又小损之。
」上令增教坊伶官百人,自□祠至明,如汉制,每岁四立日行祠礼。
"此据本纪。 本志、实录於明年八月丙申始书太一宫成,盖误也。 "
丙寅,楚王元佐等五王同日赴中书视事。
巡检河堤作坊使郝守濬责授慈州团练副使,坐不救河决,擅赴闕奏事也。
丁卯,宴饯赵普於长春殿,上赐普诗,普捧而泣曰:「陛下赐臣诗,当刻於石,与臣朽骨同葬泉下。
」上动容答之。
明日,谓近臣曰:「赵普於国家有大勋劳,朕布素时与之游从,齿发衰矣,不欲烦以机务,择善地俾之臥治,因诗导意。
普感极且泣,朕亦为之墮睫。
」宋琪对曰:「普昨至中书,执御诗涕泣,谓臣曰:『此生余年无阶上答,庶来世得效犬马之力。
』臣既闻普此言,今復闻宣諭,君臣始终之分,可谓尽善矣。
」
长春之宴,枢密使王显等侍侧,数视上庣,上怪而问之。
显等曰:「陛下所衣囐,文缕俱倒。
」上笑谓曰:「朕未尝御新衣,盖澣濯频所致耳。
」上因言:「此虽偪下已甚,盖念机杼之劳苦,欲示敦朴,为天下先也。
」显等拜舞称谢。
壬申,以翰林学士李穆、吕蒙正、李至並为左諫议大夫、参知政事,枢密直学士张齐贤、王沔並为右諫议大夫、同签署枢密院事。
至,真定人。
沔,齐州人也。
穆等对于玉华殿,上谓之曰:「朕为官择人,惟恐不当。
今两制之臣十余,皆文学適用,操履方洁。
穆居京府,尤号严肃,故兹銟擢,盖惟公也。
因思閭里间,每旦焚香祝天子万岁,次则大臣眉寿,朕与卿等焉得不日思善事,以副亿兆之祷\耶!」穆等咸再拜谢。
上又曰:「朕览前书,备见歷代治乱。
大抵君臣之际,先要情通,情通则道合,故事皆无隱,言必可用。
朕厉精求治,卿等为朕股肱耳目,设有闕政,宜悉心言之,断在必行,采访外事,条白於朕【二○】,虽浮泛之说,亦以闻也。
凡人在下位,见当世之务不合理者,则怏怏于心,既列高位,得以献可替否,尽展素所蕴蓄矣。
或所言不中程度,亦当共议而更之,俾协于道。
朕每行一事,偶有未当,久之寻绎,唯自咎责耳,固不以居尊自恃,使人不敢言也。
」宋琪曰:「前代髃臣上章论事,或比之『触龙鳞』。
今陛下喻臣等以事无长短,並许敷奏。
彼思贤若渴,从諫如流者,要未能比方圣德也。
敢不竭诚\,上副明詔。
」
三佛齐国遣使来贡方物。
盐铁使王明言:「沿边岁运\铜钱五千贯於灵州市马,七百里沙磧无邮传,冬夏少水,负担者甚以为劳。
戎人得铜钱,悉销铸为器,郡国岁铸钱不能充其用,望罢去。
自今以布帛、茶及它物市马。
」从之。
己卯,詔河东、江、浙、川、峡、广南官自今满三考,並与除代。
庚辰,詔史馆所修太平总类,自今日进三卷,朕当亲览。
宋琪等言:「穷岁短晷,日阅三卷,恐圣躬疲倦。
」上曰:「朕性喜读书,开卷有益,不为劳也。
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篃,因思学者读万卷书亦不为劳耳。
」寻改总类名曰御览。
先是,上数召庭臣新安吕文仲、丹阳吴淑、无锡杜镐等入禁中,令读古碑及文选江、海诸赋。
於是命文仲以著作佐郎充翰林侍读,寓直御书院,与侍书王著更宿,而书学葛湍亦直禁中。
每暇日,多召问文仲以经书,著以笔法,湍以字学。
有孙景璠者,本杭州水军,篆千字文为五十余体以献,上善之,詔取去黥文,隶御书院。
宰相宋琪请授以官秩【二一】,上曰:「爵禄非所惜也,顾此人面痕尚在,岂称冠带乎?」琪固言之,乃授国子书博士。
"此事不得其时,今附见。 "
十二月壬午朔,令绥、银、夏等州官吏,招诱没蕃民令归业,仍给復三年。
丁亥,河北、河东缘边戍卒,人赐黄绢襦一;京城诸军米人一斛。
淮海国王钱俶三上表乞解兵马大元帅、国王、尚书中书令、太师、开府仪同三司等官,詔止罢元帅,余不许。
癸卯,滑州言河决已塞,髃臣称贺。
先是,役丁夫十余万,功久不就,议者多请罢之,殿直刘吉確称役不可罢,即令助郭守文监督,及是而隄成。
未几,河復决。
上谓宰相曰:「邇来场屋混淆,颇闻有僧道还俗赴举者。
此辈不能专一科教,可验操履,他日在官,必非廉洁之士。
进士先须通经,遵周、孔之教,或止习浮浅\文章,殊非务本之道,当下詔切戒之。
」甲辰,令诸州禁还俗僧道赴举。
进士免贴经,只试墨义二十道,皆以经中正文大义为问题。
又增进士及诸科各试法书墨义十道。
"进士增试律义,据本志增入,实录、会要並闕之。 雍熙二年又復贴经,罢试律。 "
又詔诸道下第举人依旧重请文解,不得准近例常赴贡部。
"別本实录在八月癸卯,今并书。 "
丙午,右补闕、直史馆胡旦献河平颂,言逐卢多逊、出赵普事。
其序略曰:「贼\臣多逊,阴泄大政,与孽弟廷美□诅不道,共造大难。
强臣普,恃功贪天,违理背正,削废大典,架豪杰之罪,饰帝王之非,榛贤士之路,使恩不大賚,泽不广洽。
」"宋朝要录,其序略曰:古之王者,必有大患,然后彰大圣,必有大灾,然后成大功。 贼\臣多逊,阴泄大政,与孽弟廷美□诅不道,爰搆大难,赖天地社稷之福,圣皇之灵,觉而黜之。 强臣普,恃功贪天,违理背正,搆豪杰之罪,饰帝王之非,榛贤士之路,使恩不大賚,泽不广洽。 八年夏,河拥积石,大决於滑,漂澶,荡濮,浮曹,沈济,灌于彭门,注于淮、泗,孟诸、鉅野,漫漫而海。 兽无攸处,鸟无攸居,况于民人乎?汉家法制,以灾异责三公。 帝命有司明举旧典,谴普于邓,乃命臣守文役兵籍民,授以成算,是壅是塞,巨岸山峙,巨防岳载,洪流之迅奔,归故道以长往。 是天子前黜多逊,后谴普,防大患而遏大灾,塞洪河之决,疏德泽之壅,彰大圣而成大功也。 "
颂復有「逆逊投荒,奸普屏外」等语,上览之震怒,召宰相谓曰:「旦词意悖戾。
朕自擢置甲科,歷试外任,所至悉无善状。
知海州日,为部下所讼,狱已具,適会大赦,朕录其才而舍其过,乃敢恣胸臆狂躁如此!今朝多君子,旦岂宜尚列侍从耶?亟逐去之」!且下其颂史馆。
中书舍人、史馆修撰王祜等奏旦指斥大臣,谤讟圣代,下流訕上,宜加窜斥【二二】。
丁未,责旦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二三】。
戊申,上於禁中读书,自己至申始罢,有苍鹤飞上殿鴟吻,逮掩卷乃去。
上怪之,以语近臣,对曰:「上好学之感也。
昔有鸛雀衔三鱣鱼墮杨震讲堂下,抑亦类此。
」宥州言戎人二万觽入寇,巡检李询率所部蕃汉卒击走之,斩首二千级。
己酉,詔:「戎人鬻马,官取良而禁駑,又禁民私市,往来道死者甚觽,戎人少利,由是岁入之数不充。
自今委长吏谨视马之良駑者【二四】,印以识之【二五】,许民私市。
」
福州言本州兼用铁钱,铜钱三直铁钱一,计赃为重轻,请自今悉以铜钱定罪,从之。
以懿州刺史田汉琼为锦\州刺史,锦\州刺史田汉希为懿州刺史,皆五溪之酋也,愿易其地,因而授之。
潭州言醴陵县水中草变为稻。
先是,上谓赵普曰:「比诸军颇有善治生者,盖多方约束,不使横费所致。
且怨懟生於不足,此辈贪勇,復寡思虑,若从其横费,虽倍给衣粮,亦当不足,计无所出,则为盗贼\耳。
晋、汉时军粮皆红腐不可食,今菽粟亦皆精好矣。
」普对曰:「朝廷岁漕江、淮繥稻,概量饶足,营伍无所侵□,陛下训以治生之道,致其赡济,此岂晋、汉所当擬耶?」是冬,军士有夜劫民家者,上厚立赏捕之,既获,悉戮于市。
因諭诸军篃索曾经罪罚凶猾无赖者,得百余人,上不忍杀,以铁钳钳其首,羈於本州,明年二月乃释之,仍各赐钱三千。
是月,权知相州、右补闕、直史馆田锡上疏言:
筦榷货财,网利太密。
躬亲机务,纶旨稍频。
所谓网利太密者,酒麴之利,但要增盈,商税之利,但求出剩。
或偶有出剩,不询出剩之由,或偶有亏悬,必责亏悬之过。
递年比扑,只管增加,递月较量,不管欠折【二六】。
然国家军兵数广,支用处多,课利不得不如此征收,筦榷不得不如此比较。
穷尽取财之路,莫甚於兹,疏通货殖之源,未闻適变,似不知止,殊无定期【二七】。
今乞国家以关市之征,定其常数;酒麴之利,授以常规。
或偶有增加,不可於增加上更求出剩,或偶有亏折,即可令於出剩时补填。
且如州县征科农桑税赋,年丰则未闻加纳,岁歉则许之倚征,自然理得其中,民知所措。
所谓纶旨稍频者,君有居上之威仪,臣有奉上之职业。
君道务简,简则号令审而人易从,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
臣伏见陛下忧民太过,视事太勤,每日早於崇德殿受百僚之朝,未日午於讲武殿视万机之事【二八】。
或进呈甲仗,或拣阅军人,或躬问縲囚【二九】,或亲观战马;自匭而进者,或详其词理,挝鼓以闻者,或询彼冤诬。
盖陛下虑四聪或有所未达,万机或有所未知,文王之心,遂干干而夕惕,成汤之意,贵孜孜於日新。
然陛下何不移此勤劳而劳於求贤,何不改此精专而专於选士!諫官则寘之左右,御史即委以纠弹,给事中当材者许之封駮詔书,起居郎有文者命之纪录言动。
百职如是各举其业,千官如是各得其人,则何忧事不允釐,何虑民不受赐!今有司指挥,多以札子取圣旨,官员注擬,必须引见听敕裁,事若允当则既由宸衷,事若未当则亦归睿断。
如此皆劳天听,安用有司!致陛下视事太勤,忧民太过。
况宫闕乃尊严之地,轩墀列清切之班,可以延佇贤良,询求理道,岂宜使押来囚系,或病患军人,或虚词越诉之徒【三○】,或侥倖希恩之辈,引之便殿,得面天顏!陛下则隨事指挥,临时与夺,其闲有骤承顾问,上惧天威,或偶有敷陈,稍愜圣旨,怯懦蹇訥者口虽奏而未尽其心,奸诈辨词者言虽当而未必有理。
陛下或赐之恩泽,或寘以刑名,然睿览周通,出令固无於枉滥,而帝廷清肃,终朝岂称於喧囂!加以条理事宜,或伤频併,施行詔敕,遂至稠重。
书曰「临下以简」,又曰「御觽以宽」。
御觽不以宽则获罪者多,临下不以简则从令者少。
况帝王有常道,禁令有常程,施令贵乎必行,设禁贵乎必止。
若令之无节,奉而行之者必难;禁之无时,遵而止之者亦寡。
臣所谓网利太密既如彼,纶旨稍频又如此。
愿陛下□臣敢言之罪,察而审之,望陛下听臣敢諫之言,择而行之。
臣復有未諭圣意之事三,又有奏请可行之事二。
未諭者,今內职诸司各有公署,禁林近侍各有本厅,中书是宰相视事之堂,相府是陛下优贤之地。
今则於中书外廡置磨勘一司,较朝臣功过之有无,审州郡劳能之虚实。
睠言是职,本属考功,岂考功之职不修,而磨勘之名互出,殊非雅称,深损大纲。
此臣所谓未諭圣意之事者一也。
其次,御史台本不禁人,今为系囚之所,大理寺旧来置狱,今为检格之司。
况授人之职者,本贵当材,鞫狱以情者,自然无滥。
或诸侯有大过,或百姓有深冤,乃命台官委为制使,宪府之风规自別,刑曹之按鞫无疑。
今则或挝鼓闻天,虚词诣闕,多差殿直、承旨,使为制勘使臣,殊非理公之才,骤委鞫人之罪,其间有未明推劾,因致淹延,或未晓刑章,妄加深刻。
既临以制书之命,寘乎縲紲之中,人畏严威,谁敢拒捍,及当录问,皆伏□词。
虽罪至徒流【三一】,必该申奏,然按既圆备,即遽施行。
岂无陷於非辜,岂无失于有罪,亏陛下慈仁之旨,损朝廷钦□之恩!此臣所谓未諭圣意之事者二也。
臣每读史书,至於文集,或匹妇有贞廉之节,野人有孝行之风,尚旌彼门閭,或赐以粟帛,將以励浇漓之俗,亦以行风教之规,修身者由此彰名,尚义者因兹立节。
今国家官寮远宦【三二】,不得般家,父母云亡,不得离任。
墨縗\视事,寧安孝子之心!明詔未行,深损圣人之教。
此臣所谓未諭圣意者三也。
河朔数州,衙前军將应宣命配来者,多江南、两浙之人。
虽曾有赦文,许令自便,然各无去著,犹係职名。
其闲有不请衣粮,只望差使,设有得该请受,多是折支。
时寒无衣,日馁无食,老小相聚【三三】,冻饿贫穷,羇旅无图,咨嗟愁苦。
与其配之而无用,孰若舍之而放归。
此乃可言者一也【三四】。
国家封疆甚广,州县至多。
令录闕员,据资劳而迁授,簿尉满任,循岁月以除移。
其闲廉吏虽多,抑亦贪夫不少。
贪者偶无彰露,刑罚寧加?廉者未有升闻,旌酬弗及。
言乎赏劝,似未精详。
宜委诸州,篃令申奏州有几县,县有几员,奏其善者则不善者自彰,奏其廉者则不廉者自显。
或就加銟饰,或聊与转迁,则廉能者既有所归,猥滥者寧无自愧。
扬清激浊,实为致理之先。
易俗移风,宜自亲民之始。
此臣所谓可言者二也【三五】。
疏入,不报。
"此据锡奏议,锡自注云七年十二月十四日自相州入递。 又据锡睦州所上疏,言六年九月十三日上疏,蒙詔銟,七年十二月十四日再上疏即不报,其不报者乃此疏也。 "
是岁,赐译经院额曰「传法」,令两街选童子五十人,就院习梵学、梵字,从天息灾等所请也。
塔坦国遣使唐特墨与高昌国使安骨卢俱入贡。
骨卢復道夏州以还。
特墨请道灵州,且言其国王欲观山川迂直,择便路入贡,詔许之。
荆湖南、北路转运\使李惟清入奏事,上问曰:「荆湖管內累年丰稔,又无徭役,民闲舒苏否?」惟清曰:「臣见官场卖盐,斤为钱六十四足,百姓每以三数斗稻价方能买一斤,此亦甚不易也。
」乃詔斤减十钱。
"此事不知的是何时,五年七月戊申,惟清自湖北运\判改运\副,八月己卯迁使,七年九月戊戌兼总南路,九年六月乙酉徙京西,其入奏不知何年,今附八月之末,本纪附五年之末,要未可据也。 "惟清,下邑人,尝为涪陵尉。
民尚淫祀,疾病不疗治,听命於巫。
惟清始至,禽大巫笞之,民以为必及祸。
他日,又加箠焉,民知不神。
然后教以医药,稍变其风俗。
时遣宦官督输造船木【三六】,纵恣不法,惟清奏杀之。
由是知名。
注释
【一】军中谓之月头银「谓」原作「为」,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改。
【二】左卫將军陈从信为度支使「左」原作「右」,据同上各本及本书卷二三太平兴国七年四月乙丑编改。
【三】罕有兼备「兼」原作「周」,据宋本及编年纲目卷三、续通鑑卷一一改。
【四】举年五十以上通经者备宫僚「宫僚」原作「官僚」,据宋本、阁本改。
【五】诸科五百一十六人遂並为定制按宋本於「五百一十六人」下作「並赐进士及第;进士五十四人,诸科百十七人,同出身。
赐宴始就琼林苑,其后遂为定制。
」宋会要选举二之二作「赐新及第进士宴於琼林苑,自是遂为定制」。
编年纲目卷三略同会要。
原刊「五百一十六人」下当有脱误。
【六】令於建州铸大铁钱「令」原作「今」,据阁本及通考卷九钱幣考、宋史卷一八○食货志改。
【七】虔州原作「处州」,据宋本、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一一改。
【八】上由是释然「上」字原脱,据宋本补。
【九】受詔判都省月日「都」原作「督」,据本编正文改。
又此句意晦,当有脱误。
【一○】及茶园久荒「及」原作「乃」,据阁本及太宗实录卷二六改。
【一一】关市征常额外「常」原作「商」,据太宗实录卷二六改。
【一二】溪原作「奚」,据太宗实录卷二六,宋会要蕃夷五之七四、宋史卷四九三蛮夷传改。
【一三】辰溪县原作「辰奚县」,据阁本改。
按宋辰州属县有辰溪。
【一四】初置水陆路发运\於京师「初」原作「詔」,据宋本及续通鑑卷一一改。
【一五】以洛苑使许田王宾领滨州刺史「滨州」,宋本及宋会要职官四二之一五、宋史卷二七六王宾传均作「演州」,太宗实录卷二六则作「潭州」。
【一六】悉以付主纲吏「付」原作「附」,据阁本及续通鑑卷一一改。
【一七】动悟真理宋本、宋撮要本作「洞悟真理」。
【一八】广平郡王德明改名元佑「元佑」原作「元祐」,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太宗实录卷二六改。
下同。
【一九】与髃官礼绝「官」原作「臣」,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太宗实录卷二六、编年纲目卷三改。
【二○】条白於朕「白」原作「目」,据宋本、宋撮要本改。
【二一】宰相宋琪请授以官秩「授」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补。
【二二】宜加窜斥「斥」字原脱,据宋本、宋撮要本补。
太宗实录卷二七及宋会要职官六四之三均作「宜加窜逐」。
【二三】责旦为殿中丞商州团练副使「副」字原脱,据同上书补。
【二四】自今委长吏谨视马之良駑者「视」原作「市」,据太宗实录卷二七、宋会要兵二二之一改。
【二五】印以识之「识」原作「试」。
按同上书並作「刻毛以记」,宋史卷一九八兵志则作「即印识之」。
「识」、「记」意同,「识」、「试」盖以形似而致误,今据宋史改。
【二六】不管欠折「欠折」原作「次折」,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田锡咸平集卷一上太宗条奏事宜改。
【二七】殊无定期「殊」原作「除」,据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咸平集改。
【二八】未日午於讲武殿视万机之事「未」,上引咸平集作「至」。
【二九】或躬问縲囚「躬」原作「穷」,据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咸平集改。
【三○】或虚词越诉之徒「词」原作「诬」,据同上书改。
【三一】虽罪至徒流「徒流」原作「流徒」,据同上书改。
【三二】今国家官寮远宦「官寮」原作「宫寮」,据宋撮要本及上引咸平集改。
【三三】老小相聚「小」原作「少」,据宋本及上引咸平集改。
【三四】此乃可言者一也「言」原作「行」,据各本及上引咸平集改。
【三五】此臣所谓可言者二也同前。
【三六】时遣宦官督输造船木「宦」字原闕,据宋史卷二六七李惟清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