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九十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续资治通鉴长编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一百九十七 李焘

起讫时间 起仁宗嘉祐七年七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名 续资治通鑑长编卷一百九十七

帝号 宋仁宗

年号 嘉祐七年"壬寅,1062"

全文

秋七月壬子,詔季秋有事于明堂【一】,髃臣毋请加尊号【二】。

太常礼院言:「皇祐参用南郊百神之位,不应祀法。

宜如隋、唐旧制,设昊天上帝、五方帝位,以真宗配,而五人帝、五官神从祀,余皆罢。

又前一日亲饗太庙,当时尝停孟冬之荐。

考详典礼,宗庙时祭,未有因严配而輟者。

今明堂去孟冬画日尚远【三】,请復荐庙。

前者祖宗並侑,今用典礼独配,前者地祗、神州並饗,今以配天而亦罢,是皆变礼折中之大者也【四】。

开元、开宝二礼【五】,五帝无亲献仪。

旧礼,先诣昊天奠献,五帝並行分献,以侍臣奠幣,皇帝再拜,次诣真宗神座,於礼为允。

」詔恭依,而五方帝亦行亲献。

甲寅,广西转运\使、度支员外郎李师中,转运\判官、都官员外郎刘牧各罚铜二十斤。

先是,岭南多旷土,茅菅茂盛,蓄藏瘴毒。

师中募民垦田,县置籍,期永无税,以种及三十顷为田正,免科役。

於是地稍开辟,瘴毒减息,而师中与牧坐擅除税不以闻,故蒙罚。

交阯每因瘴毒甚时,必声言入寇。

师中先得其情,既而摄帅事,邕州果遣军校乘驛言交阯將入寇,师中不省,但詰其擅乘驛之罪而已。

甲子,右司諫、知虔州赵抃\为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

丁卯,右卫大將军、岳州团练使宗实辞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不许。

是月,右正言王陶上疏曰:自至和中圣躬不豫之后,天下之人,顒顒惴惴,无所寄命,日望上穹眷命,降生圣嗣,內承九庙祀享之重,外安四海亿兆之心。

天貺莫期,未如民志。

朝廷百执事、州郡之吏,下至韦布草莱之士,抗疏交章,引古今,陈灾异,请择宗室亲贤,早建储嗣,危言切语,感动人听者以百数。

夫为是议者,岂皆怀不忠,好为奸利託附之人哉!盖发於至诚\,为宗庙社稷无穷大计、他日四海生灵死亡之命,豫求安全,深思远虑而言也。

陛下纳諫从善,博通古今治乱之要【六】,知圣人「先天而不违,后天而奉天时」之道,在乎顺民欲而安觽心也。

去岁亲发德音,稽唐故事,择宗子使知宗正寺,上以先后天心,导迎景貺,而俟与子之祥;次以尊崇宗庙,欲重祭享,而修主鬯之职;下以顺悦人情,表白圣意,而示强宗之势。

中外闻之,咸谓此举设施安稳,不惊人耳目,而天下摇摇之心一旦而定。

他日圣嗣降育,则稍迁其秩,使还本邸,进退之命,无伤国体,莫不称庆。

陛下有尧之圣仁,舜之大孝,汉文之恭俭,而睿謨英断,非近代中庸之主所可跂及。

厥后稍稍寖闻稽缓,四方观听,岂免忧疑!或罪宗实,以为自唐以来判宗正寺者,皆用宗子,求之典故,乃一寻常差遣,何必过为辞让。

或者流言云事由宫中嬪御、宦官姑息之言【七】,圣意因而微惑。

且妇人近幸【八】,不识国家大计,苟务一时感悦陛下,而不知反沮坏美政,暌隔英断,为害甚大也。

风闻宗实自有此命以来,夙夜恐惧,闭门不敢见人。

昨自二月除服,今半年有余矣【九】。

臣恐天下之人,谓陛下始者顺天心人欲而命之,今者听左右姑息之言而疑之,不独百世之后,使人叹惜圣政始卒之不一,亦恐自今远近中外奸雄之人,得以窥伺间隙矣!

自古天下祸乱之始,未有不由继嗣不立,付属之心不豫定,而遂至后世爭夺危亡,使天下赤子糜烂涂地而受敝者也。

况数岁以来,灾异频数,不可胜纪。

今春徐、陈、许、蔡迨京畿之民,讹言相传,掘土而食。

近又龙斗於南京之葛驛。

盛夏火王,金当消伏,太白芒角盛大,凌犯荧惑。

又太白经天与岁星昼见。

天地人事,皆见变异,其占为兵凶【一○】,为人心不安,为甚可惧,太史必有以其术为陛下言之者。

陛下於此时岂宜尚復优游,持养圣断【一一】,不早恐惧修省,急答天戒哉!

夫天下者,圣祖神宗之天下,传至陛下,使陛下永福生民,措之安全之地。

陛下当思先帝付託之重,使宗庙、社稷、生民有所依赖,天下忠臣节士有所取正,无令汉成帝独有美名也。

前日未命宗实,人人上言早建储嗣。

今日乃无一人敢言者,非今日之人不忠也。

盖前日未有主名,泛为公言,而陛下不疑也。

今日补一宗正官,虽非继嗣,似有主名,又陛下犹豫迟疑,自冬徂秋十月矣,中外之人,无贵贱贤愚,人人自顾私计,惧陛下见疑获罪,不敢出一言,但日听朝廷所为,以卜治乱而已。

臣职为諫官,儻又不言,则谁为陛下言者?故臣区区忧国之心,顛沛徬徨而不能自已也。

陶因请对,言宫嬪、宦官有以上惑圣聪,而使宗实畏避不敢前。

上问陶:「欲別与一名

目,如何?」陶对曰:「此止是一差遣名目,乞与执政大臣议之。

」上曰:「当別与一名目。

」於是韩琦等始有立为皇子之议。

八月乙亥朔,內出明堂乐章迎神、送神曲,隶于太常。

太常博士、祕阁校理裴煜奏:「大祀与国忌同者,自庆历至嘉祐凡八祀,有司皆援旧礼,乐备而不作。

忌日必哀,志有所至,其不用乐,宜也。

然乐所以降格神祇,非以適一己之私也。

谨按开元中礼部建言,忌日享庙应用乐【一二】。

裴□立议:『庙尊忌卑则作乐,庙卑忌尊则备而不奏。

』中书令张说以□议为是。

宗庙如此,则天地、日月、社稷之祀用乐明矣。

臣以为凡祀天地、日月、社稷与忌日同者,伏请用乐,其在庙,则如□之议。

所冀略轻存重,不失其称。

」下其章礼官,议曰:「传称祭天以禋为歆神之始,以血为陈饌之始;祭地以埋为歆神之始,以血为陈饌之始;宗庙以灌为歆神之始,以腥为陈饌之始。

然则天、地、宗庙皆以乐为致神之始,故曰『大祭有三始』,谓此也。

天地之间,虚豁而不见其形者,阳也。

鬼神居天地之间,不可以人道接也。

声属於阳,故乐之音声号召於天地之间,庶几神明闻之,因而来格。

故祭必求诸阳。

商人之祭,先奏乐以求神,先求于阳也;次灌地求神於阴,达于渊泉也。

周人尚臭,四时之祭,先灌地以求神,先求诸阴也。

然则天神、地祇、人鬼之祀,不可去乐明矣。

今七庙连室,难分庙忌之尊卑,欲依唐旧制及国朝故事,庙祭与忌同日,並县而不作;其与別庙诸后忌同者【一三】,作之;若祀天地、日月、九宫、太一及祀百神,並请作乐;社稷以下诸祀,既卑于庙,则乐可不作。

」翰林学士王珪等谓:「社稷,国之所尊,其祀日若与別庙诸后忌同者【一四】,伏请亦不去乐。

」詔恭依。

丙子,右卫大將军、岳州团练使宗实辞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许之。

初,宗实屡乞缴还告敕,上谓韩琦曰:「彼既如此,盍姑已乎?」琦曰:「此事安可中輟!愿陛下赐以手札,使知出自圣意,必不敢辞。

」比遣使召之,称疾不入。

琦与欧阳修等私议曰:「宗正之命既出,外人皆知必为皇子矣,不若遂正其名。

」修曰:「知宗正事告敕付閤门【一五】,得以不受。

今立为皇子,止用一詔书,事定矣。

」遂入对,乞听宗实辞所除官。

上曰:「勿更为他名,便可立为皇子,明堂前速与了当。

」琦因请諭枢密院。

及张□【一六】至,帝面諭之,□曰:「陛下不疑否?」帝曰:「朕欲民心先有所系属,但姓赵者斯可矣。

」□即再拜称贺。

琦等乞帝书手札付外施行。

既退,辅臣未分厅,中使已传手札至中书。

丁丑,琦召翰林学士王珪令草詔,珪疑焉。

戊寅,请对,言:「此大事也,后不可悔。

外议皆云执政大臣强陛下为此,若不出自陛下,则祸乱之萌未可知。

」上指心曰:「此决自朕怀,非由大臣之言也。

不如此,觽心不安。

卿何疑焉?」乃再拜殿上曰:「陛下能独断为宗庙社稷计,此天下之福也。

」退而草詔以进。

己卯,詔曰:「人道亲亲,王者之所先务也【一七】。

盖二帝之隆治由兹出,朕甚慕之。

右卫大將军、岳州团练使宗实,皇兄濮安懿王之子,犹朕之子也,少鞠于宫中,而聪知仁贤,见于夙成。

日者选于宗子近籍,命以治宗正之事,使者数至其第,迺崇执谦退,久不受命,朕默嘉焉。

朕蒙先帝遗德,奉承圣业,罔敢失坠。

夫立爱之道,自亲者始,固可以厚天下之风,而上以严宗庙也。

其以为皇子。

辛巳,上悉召宗室入宫,諭以立皇子之意。

壬午,詔入內內侍省、皇城司,即內香药库之西偏,营建皇子位。

癸未,赐皇子名曙。

初,中书择日旁十字,上点最下一字用之。

詔太子太保致仕□籍陪祀明堂,籍辞不至。

邈川首领唃畼囉既老,国事皆委其子董□。

知秦州张方平尝诱董□入贡,许奏为防御使,董□寻遣使入贡。

知杂御史□中復劾奏方平擅以官爵许戎狄,启其贪心,方平议遂不行。

先是,契丹以女妻董□,与之共图夏国,夏主谅祚与战,屡为所败。

及是谅祚举兵击董□,屯於古渭州,其熟户酋长皆惧,以为谅祚且来併吞诸族,亟诣方平求救【一八】。

方平惧,饰楼櫓为守城之备,尽籍诸县马,悉发下番兵。

皇祐末,古渭州熟户反,增秦州戎兵甚多。

事平,文彦博悉分屯永兴、涇原、环庆三路,期有警则召之,以省芻粮,谓之下番兵。

方平既发下番兵【一九】,关西震耸,仍驛奏乞发京畿禁军十指挥赴本路。

枢密使张□言於上曰:「臣昔在秦州,边人言敌欲入寇者甚觽,后皆无事实。

今事未可知,而发京畿兵以赴之,惊动远近,非计也,请少须之。

」上从之。

数日,方平復奏谅祚已引兵西去击董□矣。

谅祚寻復为董□所败,筑堡於古渭州之侧而还。

諫官司马光因劾奏方平怯懦轻举,请加窜謫。

宰相曾公亮独右方平,曰:「兵不出塞,何名为轻举?且寇所以不入者,以有备故也。

有备而贼\不至,顾以轻举罪之,边臣自是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光奏三上,甲申,徙知秦州张方平知应天府。

太常礼院言:「奉詔详定同判太常寺吕公著状,每岁孟享,太庙七室並用羊二【二○】、豕二【二一】,而奉慈一庙亦如之,酌之丰杀,未適其宜。

本院伏详天神至尊,无物可称其德,故祭用犊以贵诚\。

宗庙社稷则用太牢,以別天神之祭也。

楚观射父曰:『天子举以太牢,祀以会』。

郑康成曰:『会,三太牢也【二二】』。

周礼,祫祭每庙各一牢【二三】。

汉旧仪,大祭祀祫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俎,右辨上后俎,余肉委积於前数千斤。

周、汉宗庙牲牢之富,从可知矣。

请如公著议,凡因郊祀亲享太庙,旧用犊四、羊四、豕四,今请用犊一、羊七、豕七。

孟享、腊享,旧用羊二、豕二,今请用羊七、豕七。

禘祫摄事,旧用羊四、豕四,今请用羊七、豕七。

皇后庙孟享、腊享,旧用羊一、豕一,今请用羊四、豕四。

」詔恭依。

乙酉,詔太常寺登歌用柷、敔。

先是,翰林学士王珪言:「古之作乐,以五声播於八音,调和谐合,与治道通。

先王用於天地、宗庙、社稷,事于山川、鬼神,使鸟兽咸若【二四】,况於人乎!然而乐虽盛而音亏,未知所以为乐也。

今郊庙升歌之乐,有金、石、丝、竹、匏、土、革,而无木音。

夫所谓柷、敔,孔安国以戛击是柷、敔之用。

既云下而击鼓,知鸣球与柷、敔之在堂,故传曰:『堂上堂下,各有柷、敔也。

』今陛下躬祀明堂,宜詔有司考乐之失而合八音之和。

」於是,下礼官议而增置之。

辛卯,司封郎中李受为皇子位伴读,改宗正寺伴读王猎为皇子位说书。

受,江南人也。

大宗正司言皇子累奏辞所除恩命,是日还其奏。

壬辰,詔权以皇城司廨宇为皇子位,仍命入內高班王中庆、梁德政发车乘津置行李入內。

上既下己卯詔书,皇子犹坚臥称疾不入。

司马光、王陶等言:「凡人於丝毫之利,至相爭夺,今皇子辞不貲之富,已三百余日不受命,其贤於人远矣。

有识闻之,足以知陛下之圣,能为天下得人。

然臣闻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而行,使者受命不受辞,皇子不当辞逊,使者不当徒反。

凡詔皇子內臣,皆乞责降,且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上与辅臣谋\之,韩琦曰:「今既为陛下子,何所间哉!愿令本宫族属敦劝,及选亲信內人就諭旨,彼必不敢违。

丁酉,赐皇子袭衣、金带、银绢各一千。

詔登州防御使、同判大宗正事从古,沂州防御使、虢国公宗諤敦劝皇子,仍与润王宫大將军以上同入內,皇子若称疾,即乘肩舆。

己亥,从古等言皇子犹固称疾。

是夕,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乃詔改择异日。

庚子,以立皇子告天地、宗庙及诸陵。

辛丑,皇子以肩舆入內。

先是,宗諤责皇子曰:「汝为人臣子,岂得坚拒君父之命而终不受耶?我非不能与觽人执汝,强置汝於肩舆,恐使汝遂失臣子之义,陷于恶名尔。

」皇子初让宗正,与记室周孟阳谋\之,所上表皆孟阳之笔也,每一表,餉孟阳十金。

孟阳辞,皇子曰:「此不足为谢,俟得请於朝,方当厚赏尔。

」凡十八表,孟阳获千余緡。

及立为皇子,犹固称疾,孟阳入见于臥內曰:「主上察知太尉之贤,参以天人之助,乃发德音。

太尉独称疾坚臥,其义安在?」皇子曰:「非敢邀福,以避祸也。

」孟阳曰:「太尉事两宫以父母,中外所闻,主上为万世计而立为子矣。

今固辞不拜,假如得请归藩,遂得燕安无患乎?」皇子抚榻而起曰:「吾虑不及此。

」遂与宗諤等同入內,良贱不满三十口,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而已。

中外闻之相贺。

中外相贺,此据欧阳修私记及范祖禹帝学。

甲辰,皇子见上于清居殿。

自是,日再朝于內东门,或入侍禁中。

九月乙巳朔,以皇子为齐州防御使,进封鉅鹿郡公。

丁未,以贵人董氏为充媛。

己酉,朝饗景灵宫。

庚戌,饗太庙。

辛亥,大饗明堂,大赦。

文武升朝官父母妻並与官封;转朝官在今年冬至已前者,父母亦特推恩;臣僚合该奏荐,赦后奏至,旧例即不行,自今特展限一月。

天下係帐存镘寺观未有名额者,特赐名额;其在四京管內,虽不係帐而舍屋及一百间以上,亦特赐名额。

諫官司马光言:「窃以释老之教无益治世,而聚匿游惰,耗蠹良民,此明识所共知,不待臣之言也。

是以国家明著法令,有创造寺观百间以上者,听人陈告,科违制之罪,仍即时毁撤。

盖以流俗戇愚,崇尚释老,积弊已深,不可猝除,故为之禁限,不使繁滋而已。

今若有公违法令,擅造寺观及百间以上,则其罪已大,幸遇赦恩,免其罪犯可矣,其栋宇瓦木,犹当毁撤,没入县官。

今既不毁,又明行恩命,赐之宠名,是劝之也。

臣闻为人上者,洗濯其心,一以待民,是以令行禁止,而莫敢不从。

今立法以禁之於前,而发赦以劝之於后,则凡国家之令,將使民何信而从乎!臣恐自今以往,奸猾之人將不顾法令,依凭释老之教,以欺诱愚民,聚敛其财,以广营寺观,务及百间,以须后赦,冀幸今日之恩,不可復禁矣。

方今元元贫困,衣食不赡,仁君在上,岂可復唱释老之教,以害其财用乎!事若微而患深,令有近而害远,此之谓也。

伏望陛下追改前命,应天下寺观院舍不係帐者,不以屋舍多少,並依前后敕条处分。

其昨来赦文內,四京寺观院舍虽不係帐亦赐名额一节,乞更不施行。

庶使号令为民所信,而游惰不能为奸也。

初,帝享明堂,方宿斋,而充媛董氏疾革,使白皇后曰:「妾不幸即死,愿勿亟闻以慁上精意。

」后泫然从之。

壬子,帝临奠悽惻,追赠婉仪。

癸丑,加赠淑妃,特迁其父右侍禁安为內殿崇班,官其弟姪四人,葬奉先资福院。

后諫官司马光言:「伏见充媛董氏薨,追赠婉仪,又赠淑妃,陛下亲为之輟朝掛服,髃臣进名奉慰,又命有司为之定諡及行策礼,於葬日仍给卤簿。

外廷之议,皆以为董氏名秩本微,病亟之日方拜充媛,今送终之礼太为崇重。

臣按古者妇人无諡,近世惟皇后有諡及有追加策命者【二五】,妃嬪以下未之有也。

卤簿本以赏军功,未尝施于妇人,惟唐平阳公主有举兵佐高祖定天下之功,方给鼓吹。

后至中宗时,韦后建议妃主葬日皆给鼓吹,非明王之令典,不足法也。

臣愚念陛下恭俭寡欲,近岁以来,后宫之宠妃,绝无太盛过分著闻于外者。

此四方之人所咨嗟颂咏,归仰圣德也。

不意今兹以既没之董氏,而有司諂曲,妄崇虚饰,以隳紊制度,□慢名器,使天下之人,疑陛下隆於女宠,甚非所以益圣德也。

况礼既崇,则凡事所须用度益广。

今明堂大礼新毕,帑藏空虚,赋敛日滋,元元愁困,诚\不宜更崇大后宫之丧,以横增烦费。

夫亡者虽加之虚名盛饰,岂能復知?而適足以仰累圣德,臣窃惜之。

伏望陛下特詔有司,悉罢议謚及策礼事,其葬日更不给卤簿。

凡丧事所须,悉从减损,不必尽一品之礼,以明陛下薄于女宠而厚于元元也。

」上嘉纳之。

己未,內外官並以明堂赦书加恩,宰相韩琦封仪国公。

戊辰,改寿星观为崇先观,仍给永崇殿店宅务日钱二千。

諫官司马光等言:「前者伏睹陛下幸寿星观奉安真宗御容,当是时,臣等不知事之本末,不敢进言。

自后方知本观旧日先帝时画寿星,近因本观管勾內臣□知章妄有奏陈,称是先帝御容,意欲张大事体,广有兴修,自为劳效,別图恩赏。

陛下天性仁孝,以为崇奉祖宗,重违其请【二六】,遂更画先帝御容,以易寿星之像,改为崇先观。

知章既得御容,倚以为名,奸诈之心,不知纪极,乃更求开展观地,別建更衣殿及诸屋宇將近百间,制度宏侈,计其所费踰数千万,向去增益,未有穷期。

臣等窃以祖宗神灵之所依,在於太庙木主而已。

自古帝王之孝者,莫若虞舜、商之高宗、周之文武,未闻宗庙之外,更广为象设,然后得尽至诚\也。

惟高宗祭祀亲庙,微为丰数,故傅说曰:『黷于祭祀,时谓弗钦【二七】,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祖己曰:『无丰于昵。

』盖规之也。

后至汉氏,始为原庙,当时醇儒达礼者靡不议之。

况画御容於道宫佛寺,而又为寿星之服,其为黷也甚矣。

且又太祖、太宗御容在京师者,止于兴国寺、启圣院而已,真宗御容已有数处,今又益以崇先观,是亦丰於昵也,无乃失尊尊之义乎!原其所来,止因知章妄希恩泽,乃敢恣为诬罔,兴造事端,致陷朝廷於非礼。

今既奉安御容,难以变更,若只就本观旧来已修屋宇,固足崇奉,所有创添,伏乞一切停寢,□劾知章诬罔之罪,明正典刑。

冬十月乙亥,皇子上表辞所除官,赐詔不允。

丙子,左屯卫大將军、登州防御使、邢国公世永为陇州防御使。

初,世永自陈:「太宗与秦王之后,官正任者十余人;臣太祖之嫡孙,又本宫为最长,而遥领使名岁久。

」故特迁之。

世永,守节长子,嫡长元孙。

壬午,封赠婕妤周氏二代【二八】。

初,知制誥张緓言:「中书送下封婕妤三代词头,然婕妤位正三品【二九】,其封赠未应法,请下有司检详典故。

」中书引用崇国夫人许氏、美人张氏例,知制誥祖无择又言:「许美人、张美人出一时之恩,未为得礼。

」於是更下学士院详定,而止及二代焉。

时学士院新定后宫封赠父祖制度,皇后与妃皆及三代,諫官司马光等上言:大礼之所谨,在于尊卑之分,別嫌明微。

故国君沐粱,大夫沐稷,士沐粱。

盖以大夫贵近於君,故推而远之,以防僭偪之端;士贱於君,虽与之同物,无所嫌也。

况后妃之际,实治乱之本,圣人于此,尤兢兢焉。

皇后敌体至尊,母仪四海,六宫之內,无与等夷,妃品秩虽贵,而皇后犹为女君。

今封赠之典,混而为一,臣实惧焉。

虽陛下圣明,宫壼之政,贵贱有伦,必无僭偪之忧,然非所以別嫌疑,防萌兆,垂法度,示子孙也。

昔汉文帝幸郎署,慎夫人与皇后同坐,中郎將袁盎引却慎夫人席,曰:「陛下既以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同坐哉!」文帝善其言。

彼少顷同席,盎犹以为不可而犯顏力爭,况著之典策,以为百世之法乎!

臣谨按天圣中遇南郊大礼,皇太后追赠三代,太妃止赠二代,然则妃赠三代,乃近岁之失,不可以不正。

议者或谓外廷之臣凡入两府者,皆赠三代,妃正一品,礼不可后之。

臣窃以为不然。

圣主制礼,內外异宜,不可均一。

自宰相、枢密副使,名秩虽殊,而比肩为臣,共同职业,俱赠三代,不足为嫌。

皇后与妃,位次相亚,而有妾主之分,以此尤宜分別名器,使之著明,以防后世之有僭差,不可卤莽灭裂,苟然而已也。

臣愚欲望陛下特降圣旨,改定新制,自今后皇后得赠三代,自妃以下皆不过二代。

若以外廷之臣封赠太优,则乞自今后惟宰相、枢密使得赠三代,自参知政事以下止於二代,庶几得礼之宜。

不报。

己丑,禁天下衣墨紫。

初,皇亲与內臣所衣紫,皆再入为黝色。

后士庶浸相傚,而言者以为奇哀之服,故禁之。

甲午,知制誥王安石同勾当三班院。

先是,安石纠察在京刑狱。

有少年得斗鶉,其同儕借观之,因就乞之,鶉主不许。

借者恃与之狎暱,遂携去,鶉主追及之,踢其胁下,立死。

开封府按其人罪当偿死,安石驳之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乃强携以去,乃盗也。

此追而殴之,乃捕盗也。

虽死,当勿论。

府司失入平人为死罪。

」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详定,以府断为是。

有詔安石放罪。

旧制,放罪者皆诣殿门谢。

安石自言「我无罪」,不谢,御史台及閤门累移牒趣之,终不肯谢。

台司因劾奏之,执政以其名重,释不问,但徙安石他官。

度支员外郎、秘阁校理蔡抗为广东转运\使。

先是,岑水铜冶大发,官市诸民,止给空文,积逋鉅万。

奸民无所取资,髃聚私铸,与江西盐盗合,郡县患之,督捕甚严。

抗曰:「採铜皆惰游之民,铜悉入官而不畀其直,非私铸,衣食安所给?又从而诛之,是岂但民犯法也?」因命铜入即偿直,民尽乐输,私铸遂绝。

番禺岁运\盐给英、韶二州,道回远,多侵窃杂恶。

抗命十舟为一运\,择摄官主之,岁终,会其课以为殿最。

是岁,盐课增十五万緡。

乙未,詔:「天下常平仓多所移用,而不足以支凶年。

其令內藏库与三司共支緡钱一百万,下诸路助糴之。

」从右正言、判司农寺王陶所请也【三○】。

十一月己巳,进封沂国公主为岐国公主;建州观察使、知卫州李瑋改安州观察使,復为駙马都尉。

戊子,皇子徙入位。

辛未,徙利州路转运\判官、司封员外郎王靖提点陕西路刑狱。

乡户之役于州县者,优则久留,劳则欲速去,赂吏劶不以时代。

靖令籍所役岁月,先期除代,毋须申诉,后遂为令。

十二月,皇城司逻卒□清等密奏富人张文政尝杀人,有司鞫问无状,愿得清詰所从,而主者不遣。

御史傅尧俞言:「陛下必不惜此数人【三一】,意恐沮塞,则自是不復闻外事。

不若付之有司,辨其是非而赏罚之,则其事上闻者皆实,乃所以广视听也。

」諫官司马光等言:「祖宗开基之始,人心未安,恐有大奸,阴谋\无状,所以躬自选择左右亲信之人,使之周流民间,密行伺察。

当是之时,万一有挟私诬枉者,则斧鉞隨之,是以此属皆知畏惧,莫敢为非。

今海內承平,已踰百年,上下安固,人无异望,世变风移,宜有釐革。

而因循旧贯,更成大弊,乃至帝室姻亲,诸司仓库,悉被此属廉其过失,广作威福,私受货赂。

所爱则虽有大恶,掩而不问;所憎则举动言语,皆见掎摭。

臣等尝病国家择天下英才以为公卿大夫,而犹不可信,顾任此畼役小人以为耳目,岂足恃哉!今乃妄执平民,加之死罪,使之幽縶囹圄,横罹楚毒,幸而不自诬服,仅能辨明。

若更不听有司詰问元初巡察之人,少加惩戒,臣恐此属无復畏惧,愈加横恣,使京师吏民,无所措其手足,岂合祖宗之意哉!」詔清等决杖【三二】,配下军。

按光集,以十二月九日上札子,当附见辛巳。

丙申,幸龙图、天章阁,召辅臣、近侍、三司副使、台諫官、皇子、宗室、駙马都尉、主兵官观祖宗御书。

又幸宝文阁,为飞白书,分赐从臣,下逮馆阁。

作观书诗,韩琦等属和。

遂宴髃玉殿,传詔学士王珪撰诗序,刊石于阁【三三】。

庚子,再会于天章阁观瑞物,復宴髃玉殿。

帝曰:「天下久无事,今日之乐,与卿等共之,宜尽醉勿辞。

」赐禁中花、金盘、香药,又召韩琦至御榻前,別赐酒一卮。

从臣霑醉,至暮而罢。

吕氏家塾记云:皇子坐在舍人、待制之后。

是岁,冬无冰。

天下断大辟一千六百八十三人。

注释【一】詔季秋有事于明堂「季秋」原作「秋季」,据宋会要礼二四之三二、宋史卷一二仁宗纪及卷一○一礼志乙正。

【二】髃臣毋请加尊号「毋」原作「每」,据宋撮要本、阁本及上引宋会要改。

【三】今明堂去孟冬画日尚远「画」原作「为」,据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宋会要、宋史卷一○一礼志改。

【四】是皆变礼折中之大者也「变」字原脱,据宋撮要本及上引宋史、编年纲目卷一六、宋史全文卷九下、文献通考卷七四郊社考补。

「折」字原脱,据太常因革礼卷三六大享明堂下补。

【五】开元开宝二礼「二」原作「之」,据宋本、宋撮要本及上引编年纲目、文献通考、宋会要礼二四之三三改。

【六】博通古今治乱之要「通古」二字原倒,据阁本及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一英宗册立始末乙正。

【七】或者流言云事由宫中嬪御宦官姑息之言「云」原作「去」,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同上书改。

【八】且妇人近幸

【且】原作「至」,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书改。

【九】今半年有余矣「今」原作「合」,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书改。

【一○】其占为兵凶「凶」原作「而」,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书改。

【一一】持养圣断「持养」,阁本作「迟疑」。

【一二】忌日享庙应用乐「享」原作「事」,据宋撮要本及太常因革礼卷二○、宋史卷一二七礼志改。

【一三】其与別庙诸后忌同者「后」原作「右」,据同上本及同上二书改。

【一四】其祀日若与別庙诸后忌同者「后」原作「右」,据同上本及同上二书改。

【一五】知宗正事告敕付閤门「閤门」原作「门下」,据宋本、宋撮要本及编年纲目卷一六、宋史全文卷九下、长编纪事本末卷五一英宗册立始末改。

【一六】张□原作「张昇」,据同上二本、阁本及上引编年纲目、长编纪事本末、宋史卷三一八张□传改。

下同。

【一七】王者之所先务也「所」字原脱,据宋撮要本、阁本及上引长编纪事本末、王珪华阳集卷一三立皇子詔补。

【一八】亟诣方平求救「诣」原作「请」,据宋本、宋撮要本改。

【一九】方平既发下番兵「下」字原脱,据同上二本及上文补。

【二○】太庙七室並用羊二「並」原作「益」,据宋撮要本、阁本改。

【二一】豕二「二」原作「一」,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会要礼一七之一四、太常因革礼卷一二改。

【二二】会三太牢也「三」字原脱,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二书补。

【二三】祫祭每庙各一牢「庙」字原脱,「牢」原作「牛」,据同上二书补改。

【二四】使鸟兽咸若「咸若」,宋本、宋撮要本及宋史卷一二七乐志作「尽感」。

【二五】近世惟皇后有謚及有追加策命者「追」原作「近」,据宋本、宋撮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二四论董淑妃謚议策礼札子改。

【二六】重违其请「重」上原衍「不欲」二字,据同上二本及同上书寿星观札子刪。

【二七】时谓弗钦「谓」原作「惟」,据同上二本、同上书及尚书说命中改。

【二八】封赠婕妤周氏二代「二」原作「三」,据宋会要仪制一二之四及下文改。

【二九】然婕妤位正三品「三」原作「二」,据同上书及同上书后妃四之二改。

【三○】下诸路助糴之从右正言判司农寺王陶所请也「之」原舛在「从」下,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宋会要食货五三之八、宋史全文卷九下乙正。

【三一】陛下必不惜此数人「必不」二字原倒,据宋撮要本乙正。

【三二】岂合祖宗之意哉詔清等决杖「之」原舛在「清」下,据宋本、宋撮要本、阁本及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二一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乙正。

【三三】刊石于阁「石」原作「名」,据宋本、宋撮要本及宋会要礼四五之三六改。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