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却说灵壁之败,报到朝廷,君臣闻之,皆无人色。
廷臣祇得又议各处召兵,建文帝又遣礼部侍郎黄观往安庆,翰林修撰王叔英往广德,都御史练子宁往杭州,三处召募义勇民兵,人援京师。
三人受诏出朝,因诣黄子澄而问计。
黄子澄大恸道:"大事去矣,吾辈万死不足赎误国之罪!诸公此行,恐亦无济。 不过臣子之心而已,他难论矣。"
三人闻言,遂号泣而往。
然所到之处,已知金陵不能守,并无一人应矣。
再说燕王既破了何福,遂引兵要渡过淮来。
此时盛庸自夹河败后,不敢南还,因走至淮上,收拾了马步兵数万人,战船数千只,镇守淮河南岸。
燕王兵到北岸,诸将说道:"彼南岸有船,我北岸无船,何以能渡?"燕王笑道:"同一淮河,彼南岸之船,即我北岸之船,又何分焉?"诸将不悟,无言可对。
燕王因命众军,伐木造筏,又命扬旗击鼓,声张其势。
若将待筏成,早晚即渡者。
南军在南岸望见,虽知其造筏艰难,一时未必能渡,却见他猛勇之势,未免惧怕。
盛庸因吩咐排列炮石,紧紧护守。
不期燕王却遣朱能、邱福等将,率数千骁勇,悄悄西行二十里,于无人之处,用小舟潜渡过南岸。
南军祇虑北兵筏成要渡,哪里有防潜袭,忽炮声大作,邱福、朱能等将,率兵冲入其营,大叫道:"燕王大兵已尽在此矣。 有令不许走了盛庸!"南兵突然被攻,又见喊声动地,金鼓震天,心胆俱破,皆无斗心,四散而走。
盛庸要逃,不及上马,祇得登一小舟,潜逃却去。
朱能、邱福见南兵逃走,忙挥南舰往渡北兵。
燕王笑笑道:"诸君试看,这些战舰,属南平?属北平?"众将皆拜服道:"大王胜算,真如观火,非诸将所能及也!"
燕王既渡,又与众将商议道:"此去京师,东西皆路,不知当从何路为直截?"诸将中有说当先取凤阳为直截,有说当先取淮安无后患,燕王道:"皆不然也。 若先取凤阳,我想凤阳楼橹坚定,非攻不下。 苦攻,则未免震惊皇陵,试思皇陵岂可震惊乎?若先取淮安,我想淮安积储饶裕,人马众多,攻之岂易破乎?若攻不破,势必旷日持久,那时援兵再集,岂我之利乎?莫若乘胜直趋扬州、仪真,况两城兵弱,不须苦战,可招而下。 既得真、扬,耀兵江上,则京师震骇,必有内变矣。 京师既定,凤阳、淮安又何虑焉?"诸将皆喜道:"大王之言是也。"
燕王因遣指挥吴玉,前往扬州招降,然后发大兵随之。
此时,扬州守备,乃指挥崇刚与御史王彬,二人皆忠义之臣。
燕兵末至,有一个指挥叫做王礼,颇有才勇,闻知燕势日强,因说崇刚与王彬降燕以明知机,而图富贵。
崇刚、王彬大怒不从,遂将王礼下狱,欲论其罪。
及吴玉来招降,崇刚、王彬又拒绝道:"奉命守土,但知杀贼,焉肯从贼!"吴玉见二人固执不降,遂密写了飞书,散入城中招降道:"有人能擒守将献城者,加官重赏。 ’早有一个千户叫做徐政,原与王礼同谋,因王礼下狱,不敢复言。 今得吴玉飞书,暗暗通知王礼,又会同一班党羽,祇候燕兵一到城下,即拥众鼓噪,打开狱门,放出王礼,同拥至守备衙,捉住崇刚与王彬,大开城门,献于燕王。 燕王大喜,遂升二人为都指挥。 又欲崇刚、王彬归降,二人不屈,遂命斩之。 扬州既下,仪真孤城,不劳力而亦破矣。 仪真既破,北军登舟往来江上,旗旗蔽天。 南军望见,知势难遏,尽皆解体。 建文帝闻报,惶张无措,方孝孺奏道:“事急矣,宜以计缓之。"
建文帝道:"何计可缓?"方孝孺道:"如今事急,惟有遣人,许以割地,讲和或者可延数日。 倘东南招募一集,况有长江之险,彼北军又不惯舟楫,再与决战江上,则成败未可知也。"
建文帝不得已从之。
又思外臣讲和,恐其不信,因假太后之命,遣庆成郡主往燕营讲和。
郡主既至燕营,道达太后之命,以割地分南北为请。
燕王笑道:"此非太后意也,特欲假此缓我师耳。 军中非叙亲情之地,郡主请回,无多言也。"
郡主无奈,祇得还朝复命。
燕王在江上,独往独来,并无一人与之相抗。
惟盛庸又领许多海舰,至浦子口迎战,连战至于高资港。
朝廷闻知,忙遣都督佥事陈瑄,帅舟师助之;陈瑄既至,知势不可为,遂叛而降燕。
陈瑄既降,而盛庸败绩矣。
燕师至龙潭,朝廷又遣李景隆并尚书茹往龙潭,仍以割地讲和为请。
燕王终是不肯,竟遣李景隆等回朝。
建文帝见割地讲和不听,因急召齐泰、黄子澄,入朝议事。
近侍奏道:"齐泰已奔往广德。 黄子澄已奔往苏州。 口说征兵,实不知所为何事?"建文帝道:"起事皆出汝辈,而今事败,皆弃朕去了!"因长叹不已。
忽报燕兵已进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守左顺门,竟对众宣反,谋开门迎降。
御史魏冕听了大怒,因手击之,又奏闻于帝。
帝大怒,命左右擒徐增寿至廷,责以不忠,亲自下殿手诛之。
既诛徐增寿毕,有茹等众臣劝帝幸湖湘以避之,又有王韦等众臣劝帝幸浙海以避之。
方孝孺独奏道:"国君与社稷同死生,避之非是,臣请效死勿去。"
建文帝道:‘方卿之言是也。
朕意已决,卿等且退。”
众臣退出,忽又一臣跪下奏道:"事已定矣。 时已至矣,陛下宜早为之,不容缓矣。"
建文帝视之,乃是向日奏北平兵起的程济。
知他是个异人,因问道:"大位已不可保,汝云事已定。 时已至,莫非欲朕死社稷乎?"程济道:"陛下大位虽不保,而太祖的社稷却未曾失,何必死殉。"
建文帝道:"社稷既不必死,臣下有劝应幸湖湘的,也有劝朕幸浙海的,莫非此中尚有义,可起乎?"程济道:"陛下以天下之大,尚不保此位,岂湖湘、浙海之死灰,得能复燃耶?"建文帝道:"一方之死灰,既不能燃,则燕王北平一方,为何而猖撅至此乎?"程济道:"此中盖有天命也!天命所在,不当以大小论也。"
建文帝道:"既天命在燕,太祖何不立燕王,而竟立朕,毋乃不知天命乎?"程济道:"太祖,圣主也。 又有贤臣刘青田辅佐之;岂有不知天命。 然太祖不立燕王,而立陛下者,正知陛下亦有天命。 且知天命之气运有后先,不可强,故委曲而为之也。"
建文帝沉吟道:"殉社稷既不必,图兴复又不能,然则朕一身将何所寄?"程济道:"惟有出亡而已。"
建文帝道:"出亡固是一策,但行之于列国则可,行之于当今则不可。 列国时诸侯割据,晋亡则于秦,楚亡则于吴,故出境则免。 今天下一家,何地不人于版图,一稽查而即得。 况燕王既不念君臣大义,又何有于叔侄之亲。 万一后日求而得之以被害,莫若今日死社稷之为得体也。"
程济道:"兴亡既有天命,死生独无大命乎?陛下之大位固止于此,而陛下之生却正未艾,陛下又何虑乎?"建文帝道:"天命既然一定,而人事亦当先谋。 朕帝王也,一旦出亡,不知税驾何所?为士为农,为工为商,亦当先定其名,方不露相。"
程济道:"士农工商,皆非帝王之事,惟有祝发,庶可游方之外。"
正说未完,忽一老太监哭奏道:"万岁爷,今日遇难,奴婢有事,不敢不奏。"
祇因这一奏,有分教:龙体披缁,帝头削发。
欲知后事,请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