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附录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附录 韩愈撰 魏仲举编

新书本传宋景文公"今以李翱所撰《行状》、皇甫所撰《墓志》、《神道碑》、《旧史·本传》、《资治通鉴》,洪兴祖所撰《年谱》,程俱所撰《历官记》,方崧卿《增考年谱》,考其同异详略,附注本文之下,以见公之行事本末。 而文之已见于集者,不复载云。 "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七世祖茂,有功于后魏,封安定王。

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

终秘书郎。

"李白作文公父仲卿《去思碑》云:"南阳人。" 而公常自称"昌黎"。 李翱作公《行状》,亦云:"昌黎某人。" 皇甫作《墓志》,不言乡里;又作《神道碑》乃云:"上世尝居南阳,又隶延州之武阳。" 而《旧史》亦但云:"昌黎某。" 今按:《新史》,盖因李碑而加"邓州"二字也。 然考《汉书·地理志》,有两南阳,其一河内修武,即《左传》所谓"晋启南阳"也。 其一南阳堵阳,即荆州之南阳郡。 字与"赭"同,在唐属邓州者也。 《元和姓纂》、《唐书·世系表》有两韩氏。 其一汉弓高侯颓当玄孙骞,避乱居南阳郡之赭阳。 九世孙河东太守术,生河东太守纯。 纯四世孙安之,晋员外郎。 二子:潜、恬。 (恬"随司马休之入后魏,为玄菟太守。

二子:都、偃,偃生后魏中郎颖。

颖生播,徙昌黎棘城。

其一则颓当裔孙寻,为后汉陇西太守,世居颍川。

生司空棱。

后徙安定武安。

至后魏有常山太守武安成侯耆,徙居九门,生尚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桓王茂。

茂生均。

均生。

生仁泰。

仁泰生素。

素生仲卿。

仲卿生会、愈,而中间尝徙陈留。

以此而推,则公固颍川之族,寻、棱之后,而不得承骞之系矣。

而洪兴祖所撰《年谱》,但以骞之后世尝徙昌黎,遂附《新史》之说,独以赭阳为均州,小有不同耳。

及其再考二《书》,而见公世系之实,则遂讳匿,不敢复著仲卿、会、愈之名,而直以为不可考。

今固不得而据也。

唯方崧卿《增考》,引董说,以为骞乃韩瑗、韩休之祖,而公自出于寻、棱,与二《书》合。

其论南阳,则又云:今孟、怀州皆春秋南阳之地。

自汉至隋,二州皆属河内郡。

唐显庆中,始以孟州隶河南府。

建中中,乃以河南之四县入河阳三城使,其后又改为孟州。

今河内有河阳县,韩氏世居之。

故公每自言归河阳,省坟墓,而女之铭亦曰:"归骨于河南之河阳韩氏墓。"

张籍祭公诗亦云:"旧茔盟津北。"

则知公为河内之南阳人。

其说独为得之。

公诗所谓"旧籍在东都","我家本谷",则必以地近而后尝徙居耳。

但据此,则公与昌黎之韩异派,而每以自称,则又有不可晓者。

岂是时昌黎之族类盛,故随称之,亦若所谓言刘悉出彭城,言李悉出陇西者邪?然设使公派果出昌黎也,则其去赭阳,已历数世,其后人屡迁徙,不应舍其近世所居之土,而远指邓州为乡里也。

方又引孔武仲之说,亦同董氏。

而王铚以为公生于河中之永乐,今永乐犹有韩文乡,则其说为已诞。

盖其世系虽有不可知者,然南阳之为河内修武,则无可疑者,而《新史》、洪《谱》之误,断可识矣。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

会卒,嫂郑鞠之。

"李汉《序》云:先生生于大历三年戊申,三岁而孤。 见《祭嫂文》及《乳母志》。 会事见卢东美《志》。 洪《谱》云:卢《志》所谓宗兄,乃大宗小宗之宗。 《旧史》以为从父兄,误矣。 又云:《旧史》(大历十二年"夏五月,起居舍人韩会,坐元载贬官。

柳宗元《先友记》云:"会善清言,有文章,名最高,以故多谤。"

会既卒,公携家北归,葬会河阳。

建中、贞元间,复避地于江南,韩氏有别业在宣城,因就食焉。

见《欧阳詹哀词》、《复志赋》、《祭嫂》及《老成文》、《示爽》诗。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

"《行状》云:"读书能记它生之所习。" 《墓志》云:"先生七岁好学,言出成文。" 今按:《复志赋》云:"值中原之有事兮,将就食于江之南。 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 则公之为学,正在就食江南时也。 "擢进士第。

"洪《谱》云:贞元二年丙寅,公年十九,始至京师。 见《祭老成文》、《欧阳哀词》、《答崔立之书》。 五年己巳,有《上贾滑州书》。 六年庚午,有《河中府连理木颂》。 七年辛未,有《送齐序》。 八年壬申,登进士第,时年二十五,见《上邢君牙书》。 《唐科名记》云:贞元八年,陆贽主司,试《明水赋》、《御沟新柳》诗。 公名在榜中。 见《与陆员外书》。 《旧史》云:大历、贞元间,文士多尚古学,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延誉,由是知名。 是年有《争臣论》。 九年癸酉,博学宏词试《太清宫观紫极舞赋》、《颜子不贰过论》,见《上考功崔虞部书》及《与韦舍人书》。 十九年甲戌,有《省试学生代斋郎议》。 方考:此议当系十一年试宏词下,未详是否。 洪《谱》又云:是年尝归河阳省坟墓,见《祭老成文》。 有《赠张童子序》。 十一年乙亥,又试宏词,见《答崔立之书》。 有《三上宰相书》,皆不报。 是年去京师,过潼关,有《感二鸟赋》。 既归河阳,有《画记》。 遂自河阳如东都,有《祭田横文》。 今按:八年以后,此年以前,又尝游凤翔,以书抵邢君牙,不得意去,有《岐山诗》。 洪、程皆定为此年六月,误矣。 "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

晋卒,愈从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建封辟府推官。

操行坚正,鲠言无所忌。

"《董晋行状》云:"十二年七月,晋拜宣武节度使,受命遂行,韩愈实从。" 公《行状》云:"董公辟公以行,得试秘书省校书郎,为观察推官。" 《墓志》云:"先生三十有一而仕。" 《神道碑》云:"十四年用进士从董晋平汴州。" 推官,《旧史》作巡官。 洪《谱》云:二《状》载公入汴,在十二年丙子,与史合,而《志》、《碑》所记,皆后二年,殊不可晓。 岂今年辟公以行,至十四年始有成命邪?亦不应如是之缓也。 方考:蜀本、樊本,无"三十一而仕"之文,但云"历官二十有七年尔"。 然自公卒之年逆数之,亦当以十四年三十一岁为历官之始。 故公入汴,虽在十二年,然《水门记》十四年正月作。 石本犹但称"摄节度掌书记前进士韩愈",是辟命犹未下也。 计必是年辟命乃下,故《碑》、《志》之言如此。 不当以命下之缓为疑也。 今按:公入汴之年,洪、方得之。 《碑》、《志》所计年数,若以命下之日言之,亦未为失,但云十四年从董晋平汴州,则误矣。 又《送俱文珍序》,亦在十三年,安得言十四年乃入汴乎?在要当以公之自言及二《状》、二《史》、《通鉴》为正。 持正狂躁,其考之或有未审,不足据也。 《旧史》之作巡官,则程《记》已辨其非矣。 洪《谱》又云:十三年扼,公在汴有《复志赋》、《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序》。 十四年戊寅,公在汴,有《天星诗》、《水门记》、《杨燕奇碑》。 十五年已卯,《董晋行状》云:二月三日,丞相薨,公从丧行,四日而汴州乱。 有《汴州乱诗》。 《历官记》云:汴军乱,愈家在围中,寻得脱。 下汴东趋彭城,愈从丧至洛,还孟津,度汜水,出陈、许间,以二月暮抵徐州。 节度使张建封居之于符离睢上,及秋将辞去,建封奏为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至冬,建封使愈朝正于京师,见《欧阳哀辞》。 是年有《此日足可惜》、《汴泗交流诗》、《答李翱书》、《上建封书》、《论晨入夜归事》,后又有《谏击《毛求》书》、《贺白兔状》、《徐泗豪节度掌书记厅石记》、《崔翰墓志》。 十六年庚辰春,公朝正回徐,有《归彭城诗》。 夏去徐,西居于洛阳,见《孟东野书》及《题下邳李生壁》。 按公《与东野书》,欲至秋辞去,而《题李生壁》,在五月十四日,则不待至秋而已去徐矣。 《旧史》亦云:"公发言真率,无所畏避。" 岂竟以此不合,虽建封之知己,亦不能容邪?公既去徐,而建封卒。 翌日,徐军乱,见白乐天《哀二良文》。 在洛有《与卫中行书》。 冬,公如京师。 "调四门博士,"洪《谱》云:十七年辛巳,公在京师,从调选,三月东还,见《与卢汝州荐侯喜状》。 将归,有《赠孟东野》、《房蜀客》诗。 是年有《送李愿归盘谷序》、《李楚金墓志》。 公自去年冬参调,竟无所成而归,今年冬再往。 十八年壬午春,始有四门博士之授。 为博士日,尝谒告归洛,因游华山,即《答张彻诗》所谓"洛邑得休告,华山穷绝陉"者也。 李肇《国史补》云:"愈好奇,与客登华山绝峰,度不可返,发狂恸哭,为书与家人别。 华阴令百计取之,乃下。" 沈颜作《聱书》,以为肇妄载,岂有贤者轻命如此?考公诗,则知《国史补》乃实录也。 是年有《送陆歙州序》、《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序》、《与崔群书》、《施士丐墓志》、《马汇行状》。 "迁监察御史。

上疏极论宫市,德宗怒,贬阳山令。

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

"洪《谱》云:十九年癸未,公年三十六,自博士拜监察御史,时有《齿落》、《哭杨兵曹》、《陆歙州傪》诗,及《与陈京给事书》、《议》、《论权停选举状》、《苗氏墓志》。 又上《李实书》称"前守四门博士",时已罢博士,未受御史之命。 《书》云:"愈来京师,于今十五年。" 盖公自贞元五年,从郑滑间复来京师,至此十五年矣。 《实录》于实诋之不余力,而此书乃盛称其所长,此又不可晓也。 方考:唐制,凡居官以四考为满,公在官逾年耳,不知何故而罢,罢而复迁。 《行状》、《墓碑》皆只言选授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而此书称前官,又以文投贽于李实,似若不得已者。 是固尝罢博士而别迁也。 是岁七月,公犹任博士,《乞免停选状》,谓:"臣虽非朝官,月受俸钱。" 可以考也。 罢免之由,不可详究。 然恐不至于媚实以求进也。 或云:德宗末年,不任宰相,所取信者,李实、韦执谊辈耳。 公盖未免于屈身以伸道也。 然公《天旱人饥状》,专指李实而言,其修《实录》,又于实一辞不恕,独于此书,抵牾如此。 又公年十九,始来京师,在贞元二年也。 至贞元十九年,实十八年矣。 今云"来京师,于今十五年",洪虽以再至言之,其实牵合也。 并《志》所疑,以俟知者。 洪《谱》又云:是时有诏,以旱饥蠲租之半,有司征愈急,公与张署、李方叔上疏言:关中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 天子恻然,卒为幸臣所谗,贬连州阳山令。 幸臣,李实也。 见《进学解》及《祭张署文》。 《旧史》云: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宫市之弊,贬阳山令。 疏今不传,则公之被绌,坐论此两事也。 方考云:公阳山之贬,《寄三学士》诗,叙述其详,而《行状》但云"为幸臣所恶,出宰阳山。" 《神道碑》亦只云,"因疏关中旱饥,专政者恶之",则其非为论宫市明矣。 今公集有《御史台论天旱人饥状》,与诗正合。 况翱、皆从公游者,不应公尝论宫市数千言,而《状》及《碑》、《志》,略不一言及也。 然《行状》且谓"为幸臣所恶",而公诗云:"或自疑上疏,上疏岂其由。" 则是又未必皆上疏之罪也。 又曰:"同官九俊,偏善柳与刘。 或虑语言泄,传之落冤仇。" 又《岳阳楼诗》云:"前年出官由,此祸最无妄。 奸猜畏弹射,斥逐恣欺诳。" 是盖为王叔文、韦执谊等所排矣。 德宗晚年,韦、王之党已成。 是年,补阙张正买疏谏它事,得召见,与所善者数人皆被谴斥,意公之出,有类此也。 《忆昨行》云:"伾文未扌前崖州炽,虽得赦宥常愁猜。" 是其为叔文等所排,岂不明甚?特无所归咎,驾其罪于上疏耳。 洪兼宫市、旱饥两事言之,而又不考韦、王始末,故为申及之。 洪《谱》又云:以公诗考之,盖以十九年冬末贬官,二十年甲申春,始到阳山,时有《同冠峡》、《贞女峡》、《和张十一功曹》、《送刘生》、《谢李员外》诸诗,及《别知赋》、《送杨八弟归湖南序》、《区册序》、《答窦存亮书》、《王弘中燕喜亭记》。 "改江陵法曹参军。

"洪《谱》及《历官记》云:廿一年乙酉正月丙申,顺宗即位;二月甲子,大赦;八月辛丑,改元永贞,迁者皆追回。 愈为观察使所抑,只徙江陵府法曹参军,事见《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及《张署墓志》、《河南同官记》。 洪又云:公以今年春遇赦,夏秋离阳山,俟命于郴者三月,至秋末,始受法曹之命,见《祭李郴州文》。 时有《郴州祈雨》及《郴口》诸诗。 自郴至衡,有《合江亭》及《谒衡岳庙诗》。 自衡至潭,有《陪杜侍御游湘西寺》及《湘中》诸诗。 自此泛洞庭,有《阻风赠张十一》诗。 至岳州,有《别窦司直》诗。 赴江陵,有《途中寄翰林三学士》诗,又有《送孟序》、《荆潭唱和序》、《上李巽书》、《郑夫人殡表》及《五箴》。 序云余生三十有八年,则其《箴》盖是年作。 所谓"幕中之辨",盖谓在徐州时;"台中之评",则谓为御史时也。 "元和初,权知国子博士,分司东都,三岁为真。

"洪《谱》云:永贞元年丙戌,正月丙寅朔,改元元和,时宪宗即位之逾年也。 公年三十有九,其春夏犹在江陵,有《李花》、《寒食出游夜归赠张十一》、《郑群赠簟》、《答张彻》诸诗。 六月,自江陵召拜国子博士。 还朝后,有《丰陵行》、《游青龙寺》、《赠崔立之》、《送文畅》诸诗,《城南》诸联句,及《祭十二兄岌文》并《墓志》。 二年丁亥春,公为博士,有《元和圣德诗》,并《释言》。 《行状》:"宰相有爱公文者,将以文学职处公,有争先者,构公语以飞之。 公恐及难,遂求分司东都。" 而公作《周况妻韩墓志》,乃云:"从兄俞卒开封尉,愈于时为博士,乞分教东都生,以收其孥于开封界中,教畜之。" 飞语,即《释言》所解之谗,而竟不能解,故以兄丧为辞而求去耳。 时宰相郑,翰林舍人李吉甫、裴复也。 公以夏末离京,赴东都,有《酬裴十六途中见寄》诗。 是年有《张中丞传后叙》、《答冯宿书》、《卢於陵墓志》。 三年戊子,改真博士,见《行状》。 有《酬崔十六少府》及《东都遇春》诗,《与少室李渤书》,《裴复墓志》。 《新史》渤传云:洛阳令韩愈遗渤书。 公时为博士,五年方为河南令,未尝为洛阳令。 "改都官员外郎,即拜河南令。

"洪《谱》云:四年己丑,公年四十二,改都官员外郎,守东都省。 《神道碑》云:除尚书都官郎中,分司判祠部。 《行状》、《新、旧史》皆云员外郎,《送李正字序》,亦但云都官郎,碑文误也。 方考:公除都官,六月十日也。 制辞亦作员外郎。 洪《谱》又云:《神道碑》云:"中官号功德使,司京城观寺,尚书敛手失职,先生按《六典》尽索之以归。 诛其无良,时其出入。 禁哗众以正浮屠。" 《历官记》云:"公判祠部,日与宦者为敌,恶言骂辞,狼籍公牒,乃上书留守郑余庆,乞与诸郎官更判,不见允。" 在东都有游嵩洛诸《题名》、《送李翱》、《侯参谋》、《和卢汀钱徽》、《与窦韦寻刘尊师》诸诗,《送李正字归湖南序》并诗,《郑涵校理序》、《祭薛公达文》并《墓志》、《京兆韦夫人墓志》、《河南府同官记》。 五年庚寅,授河南县令。 《神道碑》云:"魏郓幽镇各为留邸,贮潜卒以橐罪士,官无敢问者。 先生将レ(其禁,以壮朝廷,断民署吏,俟令且发。 留守、尹大恐,遽相禁。 有使还为言,宪宗悦曰:韩愈助我者。 是后郓邸果谋反,东都将署留守,以应淮蔡。" 又有《上留守郑公启》。 时公以论事失郑公意,既令河南,军人有罪,公追而杖之。 留守不悦,公以启辨明,且力求去,见《集》中。 《行状》云:"改河南令,日以职分辨于留守及尹,故军士莫敢犯禁。" 疑郑公卒听其言,故军人畏服如此也。 在河南有《感春诗》、《燕河南秀才序》、《送石洪序》并诗,及《月蚀》、《招杨之罘》、《河南令舍池台》诸诗,《张圆墓碣》、《卢殷墓志》。 "迁职方员外郎。

"洪《谱》云:六年辛卯,行尚书职方员外郎。 是年春,公尚在河南,有《送穷文》、《辛卯年雪》、《寄卢仝》、《谁氏子》诸诗,《送温造序》、《乳母志》。 至京师,有《酬卢云夫望秋作》、《石鼓歌》、《复仇状》、《卢丞》、《房武》、《毕墓志》。 "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

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

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

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愈坐是复为博士。

"洪《谱》云:七年壬辰二月乙未,以职方员外郎复为国子博士,年四十五。 《旧史》云:"愈因使过华,上疏理涧。" 公自去年以来,未尝出使。 或云:即公赴职方时,过华睹其事,遂疏于朝尔。 《进学解》云:"三年博士,冗不见治。" 《旧》又作"三为博士。" 按:公贞元壬午,授四门博士;元和丙戌,为国子博士;丁亥,分教东都;今年又自郎中下迁,凡四为博士矣。 此先言暂为御史,继言三为博士,则自丙戌而后,三历此官也。 若云三年,则自元年夏赴召,至四年春尚为博士,首尾巳四年矣。 方考:丙戌初除,丁亥分教,自不必厘而为二,其为博士,实三迁。 当作三为为是。 今按:上句言暂为御史,而此言三年博士,正以其居官之久近为言,恐当作年为是,然亦未敢必也。 洪《谱》又云:是年二月,有《论钱重物轻状》。 《新志》云:"自建中定两税,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于是诏百官议革其弊。" 方考以为:此议在穆宗即位之初,《通鉴》附之长庆元年秋,为得其实。 今年初,无此议也。 惟《会要》载元和六年二月制,谓建中后,货轻物重,许诸道所纳见钱,五分量征二分,余三分兼纳实估匹段。 或当时有此议,然亦非七年也。 况公六年二月尚在东都,洪误矣。 洪《谱》又云:是年有《石鼎联句》、《赠刘师服诗》、《祭石洪文》、《李素》、《石洪墓志》、《路应神道碑》。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执政览之,奇其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洪《谱》云:此除在八年癸巳三月乙亥,《旧史》云:"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故除是官。" 时宰相武元衡、李吉甫、李绛也。 是年有《答刘秀才论史书》,及《乌氏》、《田氏庙碑》、《郑儋神道碑》、《李虚中》、《董溪》、《息国夫人墓志》。 "转考功,知制诰。

"洪《谱》云:九年甲午十月甲子,为考功郎中,依前史馆修撰。 十二月戊午,以考功知制诰。 是年有《元微之书》、《田弘正书》、《送张道士序》、《刘昌裔神道碑》、《王适》、《孟郊》、《扶风郡夫人墓志》。 十年乙未,公知制诰,有《和库部卢曹长元日朝回》及《寒食直归遇雨》二诗,《与李绛书》、《进顺宗实录状》。 《旧史》云:"愈撰实录,繁简不当,叙事拙于取舍。" 按:退之作史,详略各有意,削去常事,著其系于政者,其褒善贬恶之旨明甚。 当时议者非之,卒窜走无全篇,良可惜也。 史又云:"愈说禁中事颇切直,内官恶之,往往于上前言其不实。" 此言是也。 是年有《与柳公绰》二书,《论淮西事宜状》,说见明年。 又有《捕贼行赏表》、《蓝田县丞厅记》、《独孤郁》、《卫之立墓志》、《徐偃王庙碑》。 "进中书舍人。

初,宪宗将平蔡,命御史中丞裴度使诸军按视。

及还,具言贼可灭,与宰相议不合。

愈亦奏言:"淮西连年侵掠,得不偿费,其败可立而待。 然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

执政不喜,会有人诋愈在江陵时为裴均所厚,均子锷素无状,愈为文章,字命锷,谤语嚣暴。

由是改太子右庶子。

"洪《谱》云:十一年丙申正月丙戌,以考功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 丙申,赐绯鱼。 五月癸未,降为太子右庶子。 《行状》云:"盗杀武元衡,公以为盗杀宰相而遽息兵,其为懦甚大,兵不可以息,以天下力取三州,尚何不可?与裴丞相议合,故兵遂用,而宰相有不便之者。 月满,迁中书舍人,后竟以它事改右庶子。" 时宰相李逢吉、韦贯之也。 其云月满迁中书舍人者,盖唐制台郎满岁则迁。 公以去年冬知制诰,至今春,竟一岁矣。 李汉云:"收拾遗文,无所失坠。" 公掌纶诰一年,无一篇见收者,失坠多矣。 唯后集有《崔群户部侍郎制》一首尔。 今按:《行状》、《通鉴》、洪《谱》,《论淮西事宜状》在去年知制诰时,而《神道碑》、《新史》则在迁中书舍人之后。 但《行状》言,公所论有杀宰相事,乃在去年六月,而《状》中实无此语。 若《状》果在六月之后,则不应全不言及,则是此《状》,不惟不在十一年正月之后,亦不在十年六月之后也。 故《通鉴》直以系于五月之下。 《行状》叙事虽实,而记言则误。 《碑文》、《新史》固为失之。 今当以《通鉴》为正。 洪《谱》又云:是年有《酬卢云夫曲江荷花行》、《周况妻韩氏墓志》、《王用碑》、《科斗书后记》。 "及度以宰相节度彰义军,宣慰淮西,奏愈行军司马。

愈请乘遽先入汴,说韩弘,使协力。

元济平,迁刑部侍郎。

"《行状》、《神道碑》及《旧史》云:十二年丁酉秋,以兵老久屯,贼未灭,上命裴丞相为淮西节度使,以招讨之。 丞相请公以行,赐三品衣、鱼,为行军司马,从丞相居于郾城。 军出潼关,公请先乘遽至汴,感说都统弘。 弘说用命,师乘遂和。 公知蔡州精卒,悉聚界上,以拒官军,守城者率老弱,且不过千人,亟白丞相,请以兵三千人,间道以入,必擒吴元济。 丞相未及行,而李自唐州文城垒,提其卒以夜入蔡州,果得元济。 三军之士为公恨。 蔡州既平,布衣柏耆,以计谒公,公与语,奇之,遂白丞相曰:"淮西灭,王承宗胆破,可不劳用众,宜使辩士奉相公书,明祸福以招之,彼必服。" 丞相然之,公口占为书,使柏耆袖之,以至镇州,承宗果大恐,上表请割德、棣二州以献,遣子入侍。 丞相归京师,以功迁刑部侍郎,诏公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 时先入蔡州擒元济,李功第一。 不平之,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公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是年有《送殷侑序》、《祭张署文》并《墓志》,及东征往还酬唱诸诗,《晚秋郾城夜会联句》。 为刑部时,有《举钱徽自代状》。 十三年戊戌四月,郑余庆详定礼乐使,奏韩愈、李程为副。 是年有《李惟简墓志》、《权德舆碑》。 "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庶,奔走膜呗,至为夷法灼体肤,委珍贝腾杳系路。

愈闻,恶之,乃上表极谏。

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 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耶?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

乃贬潮州刺史。

既至潮,以表哀谢。

帝颇感悔,欲复用之,持示宰相曰:"愈前所论,是大爱朕。 然不当言天子事佛乃年促耳。"

皇甫素忌愈直,即奏言:"愈终狂疏,可且内移。"

乃改袁州刺史。

初,愈至潮,问民疾苦,皆曰:"恶溪有鳄鱼,食民畜产且尽,民以是穷。"

数日,愈自往视,令其属秦济,以一羊一豚,投溪水而祝之。

是夕,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

自是潮无鳄鱼患。

袁人以男女为隶,过期不赎,则没入之。

愈至,悉计庸得赎所没,归之父母七百余人,因与约,禁其为隶。

"洪《谱》云:公以十四年己亥正月癸巳,贬潮州刺史。 宰相疑冯宿草疏,出宿为歙州刺史。 时宰相皇甫、程异也。 公之被谪,即日上道,便道炔,以至海上。 据《宜城驿记》,则以三月二日过宜城;据《泷吏诗》,则以三月几望至曲江;据《谢表》,则以三月二十五日至潮州;据《祭文》,则以四月二十四日逐鳄鱼。 其自曲江至潮,以十许日,行三千里,盖泷水湍急故也。 方《考》乃云:《谢表》及《祭神文》皆止云今月,而《逐鳄鱼文》正本,皆但云"年月日",则公之到郡,实不知何月日也。 况自韶至广,虽为顺流,而自广之惠,自惠之潮,水陆相半,要非旬日可到,故公表亦云,"自潮至广,来往动皆经月。" 则公到郡,决非三月;而逐鳄鱼,亦未必在四月二十四日也。 今按:道里行程,则方说为是,但《与大颠第一书》,石本乃云:四月七日,则又似实以三月二十五到郡也。 未详其说,阙之可也。 洪《谱》又云:公自京归至潮,有《路旁堠》、《至蓝关示侄孙湘》、《武关西逢配流吐蕃》、《食曲河驿》、《次邓州界》、《过南阳》、《泷吏》、《题临泷寺》、《至韶州寄张使君》、《酬张使君惠书》、《过始兴江口感怀》、《赠元十八协律》、《初南食贻元十八》、《答柳柳州食虾蟆》、《别赵子》诸诗,及《宣城驿记》、《潮州谢表》、《祭鳄鱼文》、《请置乡校牒》、《贺册尊号表》。 是年七月己丑,群臣上尊号,大赦。 十月己巳,准例量移,改授袁州刺史。 "召拜国子祭酒,"洪《谱》云:十五年庚子闰正月,穆宗即位,公以今年春到袁,途中有《酬张韶州端公》及《韶州留别张使君》二诗。 至袁有《袁州谢上》、《贺穆宗即位》、《贺赦》、《贺册皇太后》、《贺庆云》五表、《举韩泰自代状》、《滕王阁记》。 九月,召拜国子祭酒,而《阁记》乃云"十月,袁州刺史"者,盖命下在九月,受命在十月也。 有《祭湘君夫人文》,祭文所谓"复其章绶"者,公为行军司马时,赐金紫,今为祭酒,始复其旧也。 自袁趋京师,有《次石头驿寄江西王中丞阁老仲舒》诗。 至江州,有《寄鄂岳李大夫程》及《题西林寺故萧二郎中旧堂》诗。 《因话录》云:"萧颖士子存,字伯诚,为金部员外郎,恶裴延龄之为人,弃官归庐山。 公少时,尝受金部赏知,及经江州,游庐山,访金部故居,因赋此诗,留百缣以拯之。" 行次安陆,有《寄随州周员外君巢》二诗。 至枣阳县,有《题广昌馆》诗。 至襄州,有《醉中留别李相公》诗。 以冬暮至京师。 是年有《南海庙碑》、《与孟简书》、《论黄家贼事宜》及《典贴良人男女状》。 又《论夷僚》,请因改元大庆,遣使宣谕,仍择经略使抚之。 又有《柳子厚》及《侄孙滂祭文》、《墓志》。 洪《谱》又云:《行状》云,公入迁祭酒,有直讲,能说礼而陋容,学官多豪族子,摈之不得共食。 公命吏曰:召直讲来,与祭酒共食。 学官由此不敢贱直讲。 奏儒生为学官,日使会讲。 生徒奔走听闻,皆相喜曰:"韩公来为祭酒,国子监不寂寞矣。" 公在国子有《雨中寄张籍诗》、《举张惟素自代》及《请复国子监生徒状》、《论新注学官牒》、《荐张籍状》、《请上尊号表》。 "转兵部侍郎。

"洪《谱》云:此除在长庆元年辛丑七月,时有《举韦ダ自代状》、《李并阝》、《张彻祭文》,《李并阝》、《郑群》、《薛戎墓志》。 今按方氏《增考》,《论钱重物轻状》,当在此年秋。 "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

诏愈宣抚。

既行,众皆危之。

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

愈曰:"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遂疾驱入。

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庭。

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朝廷,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 若犹记之,固善。 且为逆与顺利害,不能远引古事,但以天宝来祸福,为尔等明之。 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梁崇义、朱滔、朱Г、吴元济、李师道,有若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

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 刘悟、李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

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

愈曰:"然,尔曹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乃欢曰:"侍郎语是。"

廷凑恐众心动,遽麾使去,因泣谓愈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之将,如牛元翼比者不少,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 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

愈曰:"若尔,则无事矣。"

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

愈归奏其语,帝大悦,转吏部侍郎。

"洪《谱》云:长庆元年七月,镇州乱,杀田弘正,立王廷凑。 命深州刺史牛元翼节度深冀以讨之。 十月,命裴度为镇州四面行营都招讨使。 元翼为廷凑所围。 二年壬寅二月,赦廷凑,诏愈宣抚,归,而牛元翼果出。 《行状》云:"公还,于上前奏与廷凑及三军语,上大悦曰:卿直向伊如此道。 由是有意大用,授吏部侍郎。" 今按:"先太师"谓故镇帅王武俊也。 《神道碑》云:"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 今按:此数语不可晓,它书亦皆无之,未详何谓,恐有误也。 洪《谱》又云:是年有《次寿阳驿》、《次太原呈副使吴郎中》、《次承天营奉酬裴司空》、《镇州路上酬裴司空重见寄》、《镇州初归》诸诗,及《韦侍讲盛山诗序》、《论变盐法事宜状》。 二年壬寅九月,转吏部侍郎。 《行状》云:凡令吏皆不锁,听出入,或问公,公曰:"人所以畏鬼者,以其不能见也,鬼如可见,则人不畏矣。 选人不得见令史,故令史势重。 听其出入,故势轻。" 是年有《郓州溪堂诗》、《窦司业祭文》、《墓志》、《楚国夫人墓志》、《黄陵庙碑》。 "时宰相李逢吉恶李绅,欲逐之,遂以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特诏不台参,而除绅中丞。

绅果劾奏愈,愈以诏自解,其后文刺纷然。

宰相以台府不协,遂罢愈为兵部侍郎,而出绅江西观察使。

绅见帝得留,愈亦复为吏部侍郎。

"洪《谱》云:三年癸卯六月,以吏部侍郎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敕放台参,后不得为例。 十月癸巳,为兵部侍郎。 庚子,为吏部侍郎。 《行状》云:"改京兆尹,六军将士皆不敢犯,私相告曰:是尚欲烧佛骨者,安可忤?故盗贼止。 遇旱,米价不敢上。 李绅为御史中丞,械囚送府,使以尹杖杖之。 公曰:安有此,使归其囚。 是时,绅方幸,旦夕且相,宰相欲去之,故以台与府不协为请,两改其官。 绅既后留,公入谢,上曰:卿与绅争何事?公因自辨。 数日,复为吏部侍郎。" 《神道碑》云:"复为兵部侍郎,铨不锁入吏。 选父七十,母六十,身七十,悉与三利扰,财势路绝。" 今按:《碑》失兵部一节,此兵字当作吏字。 "不锁入吏",即谓前纵吏出入事。 "三利扰",未详其义,疑铨法有此语,或是有脱误也。 洪《谱》云:公为京兆,有《举马扌自代状》、《贺雨》及《贺太阳不亏表》、《祭竹林神》、《曲江祭龙文》。 再为兵部,有《举张正甫自代状》。 是年,有《罗池庙碑》、《送郑权序并诗》、《祭马扌》、《女文》,并李干、女《墓志》、《韩弘碑》、《论孔致仕状》。 "长庆四年卒,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洪《谱》云:四年甲辰正月,敬宗即位,二月有《王仲舒碑》,四月有《张彻墓志》。 八月有《孔墓志》,是年公没,年五十七。 《行状》云:得病,满百日假,既罢,以十二月二日卒于靖安里第。 公属纩语曰:某伯兄德行高,晓方药,食必视《本草》,年止于四十二。 某疏愚,食不择禁忌,位为侍郎,年出伯兄十五岁矣。 如又不足?于何而足,且获终于牖下,幸不至失大节,以下见先人,可谓荣矣。 明年,张籍祭公诗有云:"去夏公请告,养疾城南庄。 籍时官休罢,两月同游翔。" 又曰:"共爱池上佳,联句舒遐情。" 又曰:"公为游溪诗,唱咏多慨慷。" 城南庄,在长安城南,公之别墅也。 《池上联句》,集中无之。 游溪诗,即《南溪始泛三首》是也。 又曰:"公有旷达识,生死为一纲。 及当临终晨,意色亦不荒。 赠我珍重言,傲然委衾裳。" 其于死生之际如此。 《神道碑》云:"遗命丧葬无不如礼。 俗习夷狄,画写浮图,日以七数之,及拘阴阳,所谓吉凶,一无污我。" 今按:此事,可见公之平生谨守礼法,排斥异教,自信之笃,至死不变,可以为后世法。 而《谱》不载,盖不以为然也。 "

愈性明锐,不诡随,与人交,终始不少变。

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

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愈官显,稍谢遣。

凡内外亲若交友无后者,为嫁遣孤女而恤其家。

嫂郑丧,为服期以报。

"《行状》云:"公气厚性通,论议多大体。" 《神道碑》云:"朝有大狱大疑,文武会同,莫先发言;先生援经引决,考合传记,侃侃正色,伏其所词。" 《墓志》云:"公洞朗轩辟,不施戟级;平居虽寝食,未尝去书,怠以为枕,餐以饴口,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诙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呜呼,可谓乐易君子钜人者矣。" 《碑》又云:"内外茕弱悉抚之,一亲以仁,使男有官,女有从,不啻于己生。 交于人,已而我负,终不计。 死则庀其家,均食剖资,虽微弱,待之如贤戚。 人诟笑之,愈笃。 未尝一食不对客,闺人或昼见其面,退相指语,以为异事。 未尝宿货余财。 每曰:吾前日解衣质食,今存有已多矣。" "

每言文章,自汉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后,作者不出世,故愈深探本元,卓然树立,成一家言。

其《原道》、《原性》、《师说》等数十篇,皆奥衍闳深,与孟轲、扬雄相表里,而佐佑《六经》云。

至它文造端置辞,要为不袭蹈前人者。

然惟愈为之,沛然若有余,至其徒李翱、李汉、皇甫从而效之,遽不及远甚。

从愈游者,若孟郊、张籍,亦皆自名于时。

"《墓志》云:"先生之作,无圆无方,至是归工。 抉经之心,执圣之权,尚友作者,跋邪抵异,以扶孔氏,存皇之极。 知人罪,非我计,茹古涵今,无有端涯,浑浑灏灏,不可窥校。 及其酣放,豪曲快字,凌纸怪发,鲸铿春丽,惊耀天下。 然而栗密窈眇,章妥句适,精能之至,入神出天。 呜呼极矣!后人无以加之矣!姬氏已来,一人而止矣!"按:"知人罪,非我计",此句中必有脱误。 疑当云:"人知人罪,非我所计。" 方氏《附录》:程子曰:"韩愈亦近世豪杰之士,如《原道》之言,虽不能无病,然自孟子以来,能知此者,独愈而已。 其曰孟氏醇乎醇,又曰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若无所见,安能由千载之后,判其得失若是之明也?"又曰:"退之晚年之文,所见甚高,不可易而读也。 古之学者,修德而已。 有德则言可不学而能,此必然之理也。 退之乃以学文之故,日求其所未至,故其所见及此。 其于为学之序,虽若有所戾者,然其言曰:轲之死不得其传,此非有所袭于前人之语,又非凿空信口,率然而言之,是必有所见矣。 若无所见,则其所谓以是而传者,果何事邪?"今按:诸贤之论,唯此二条,为能极其深处。 然复考诸临川王氏之书,则其诗有曰:"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何人识道真?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其为予夺,乃有大不同者,故尝折其衷而论之。 窃谓程子之意,固为得其大端;而王氏之言,亦自不为无理。 盖韩公于道,知其用之周于万事,而未知其体之具于吾之一心;知其可行于天下,而未知其本之当先于吾之一身也。 是以其言常详于外,而略于内;其志常极于远大,而其行未必能谨于细微。 虽知文与道有内外浅深之殊,而终未能审其缓急重轻之序,以决取舍;虽知汲汲以行道济时,抑邪与正为事,而或未免杂乎贪位慕禄之私。 此其见于文字之中,信有如王氏所讥者矣。 但王氏虽能言此,而其所谓道真者,实乃老佛之余波,正韩公所深诋。 则是楚虽失,而齐亦未为得耳。 故今兼存其说,而因附以狂妄管窥之一二。 私窃以为若以是而论之,则于韩公之学所以为得失者,庶几其有分乎。 "

赞曰:唐兴,承五代剖分,王政不纲,文弊质穷,蛙俚混并。

天下已定,治荒剔蠹,讨究儒术,以兴典宪,熏酿涵浸,殆百余年,其后文章稍稍可述。

至贞元、元和间,愈遂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元刂以朴,伪以真。

然愈之才,自视司马迁、扬雄,至班固以下不论也。

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牾圣人者。

其道盖自比孟轲,以荀况、扬雄为未淳,宁不信然?至进谏陈谋,排难恤孤,矫拂俞末,皇皇于仁义,可谓笃道君子矣。

自晋讫隋,老、佛显行,圣道不断如带。

诸儒倚天下正议,助为怪神。

愈独喟然引圣,争四海之惑,虽蒙讪笑,合而复奋,始若未之信,卒大显于时。

昔孟轲拒杨、墨,去孔子才二百年。

愈排二家,乃去千余载,拨衰反正,功与齐而力倍之,所以过况、雄为不少矣。

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文录序赵德昌黎公,圣人之徒欤!其文高出,与古之遗文不相上下。

所履之道,则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孟轲、扬雄所授受服行之实也。

固已不杂其传,由佛及聃、庄、杨之言,不得干其思,入其文也。

以是光于今,大于后,金石焦铄,斯文灿然。

德行道学文庶几乎古。

蓬茨中,手持目览,饥食渴饮,沛然满饱,顾非适诸圣贤之域,而谬志于斯,将所以盗其影响。

僻处无备,得以所遇,次之为卷,私曰《文录》,实以师氏为请益依归之所云。

"实或作宝。 "

记旧本韩文后】"欧阳文忠公"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

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彦辅,颇好学。

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其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略颠倒无次第。

因乞李氏以归,读之。

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

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

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固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

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

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

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

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

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

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

故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

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

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

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

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

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泉本云:"吾少居汉东,年五十六时,于里人李尧辅家,见一弊筐,弃在壁角中,有故书数十册,因得韩文于其间,皆脱落无次序。 吾略读之,爱其文辨而意深。 当是时,学者方作时文,天下之人,无道韩文者。 予亦将举进士,以觖禄利,未暇学也。 遂求于李氏,而得之以归,补次成帙而藏之。 数年始及第,遂官于洛,而得师鲁与之游,因出韩文而学之。 自后天下学者,亦稍稍近古。 吾家所藏书万卷,然独韩文最为旧物,君为吾爱惜之可也。" 今按:泉州本,乃汪彦章所刻,此序独与诸本不同,不知何据。 其所谓君者。 又不知为何人也。 今并存之,以俟知者。 "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文忠公"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矣。

故申、吕自岳降,而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

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

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辩。

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

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

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

盖其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而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

卜地于州城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念于潮也审矣。"

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 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蒿凄怆,若或见之。 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

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为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

其词曰:

公昔骑龙白云乡,手抉云汉分天章,天孙为织云锦裳。

飘然乘风来帝旁,下与浊世扫秕糠,西游咸池略扶桑。

草木衣被昭回光,追逐李杜参翱翔,汗流籍走且僵。

灭没倒景不可望,作书诋佛讥君王,要观南海窥衡湘。

历舜九疑吊英皇,祝融先驱海若藏,约束鲛鳄如驱羊。

钧天无人帝悲伤,讴吟下招遣巫阳,暴牲鸡卜羞我觞。

於粲荔丹与蕉黄,公不少留我涕滂,翩然被发下大荒。

韩昌黎集序"朱子云:此集今世本多不同,惟近岁南安军所刊方崧卿校定本,号为精善。 别有《举正》十卷,论其所以去取之意,又它本之所无也。 然其去取多以祥符杭本、嘉蜀本及李、谢所据馆阁本为定,而尤尊馆阁本,虽有谬误,往往曲从,它本虽善,亦弃不录。 至于《举正》,则又例多而词寡,览者或颇不能晓知。 故今辄因其书,更为校定,悉考众本之同异,而一以文势义理及它书之可证验者决之。 苟是矣,则虽民间近出小本不敢违,有所未安,则虽官本、古本、石本不敢信。 又各详著其所以然者,以为《考异》十卷。 庶几去取之未善者,览者得以参伍而笔削焉。 方云:序只目为《昌黎先生集》,诸本亦多无文字者,今从之。 后凡从方氏者不复论,所不同者乃著之。 "

门人李汉编。

"蜀本作"朝议郎、行尚书屯田员外郎、史馆修撰、上柱国、赐绯鱼袋李汉编。" 今本或有"并序"二字,非是。 "

文者,贯道之器也。

不深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易》繇爻象,"繇,音宙,占辞也。 "《春秋》书事,《诗》咏歌,《书》、《礼》剔其伪,皆深矣乎。

秦汉已前,其气浑然,迨乎司马迁、相如、董生、扬雄、刘向之徒,尤所谓杰然者也。

至后汉、曹魏,气象萎{艹尔},司马氏已来,规范荡悉。

谓《易》已下,为古文,剽掠潜窃为工耳,文与道蓁塞固然莫知也。

先生生于大历戊申。

幼孤,随兄播迁韶岭。

兄卒,鞠于嫂氏,辛勤来归。

"来或作求,非是。 "自知读书为文,日记数千百言。

比壮,经书通念晓析,酷排释氏,诸史百子,皆搜抉无隐。

"或无皆字。 "汗澜卓踔,ち泫澄深,"左太冲《吴都赋》云:泓澄ち[A15A],郭璞《江赋》云:"氵广《囗水》泫"。 ち,于切。 泫音玄,或作,非是。 "诡然而蛟龙翔,蔚然而虎凤跃,锵然而韶钧鸣。

"方从杭、蜀本作发。 今按:二字两通,但作鸣则句响而字稳耳。 故今定从诸本,而特著方本所从,以备参考,后皆仿此。 "日光玉洁,周情孔思,千态万貌,卒泽于道德仁义,炳如也。

洞视万古,愍恻当世,遂大拯颓风,教人自为。

"《左氏》成公二年:"其自为谋也,则过矣。" 为,下伪切。 "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

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阁本作土,非是。 "可谓雄伟不常者矣!"常,方从杭本作赏,云取《汉书》"功盖天下者不赏"之语。 今按:不赏,乃蒯彻教韩信背叛之语。 而唐太宗亦尝自言:"武德末年,实有功高不赏之惧。" 施之于此,既不相似,且非臣子所宜言者,李亦未必敢取以为用也。 当从诸本为正。 "长庆四年冬,先生殁。

门人陇西李汉"或无"陇西"二字。 "辱知最厚且亲,遂收拾遗文,无所失坠。

"《左传》、《国语》多用"失坠"字,或作"坠失",或无失字者,皆非。 "得赋四,古诗二百一十,联句十一,律诗一百六十,杂著六十五,书启序九十六,哀词祭文三十九,碑志七十六,笔砚《鳄鱼文》三,表状五十二,总七百,"或作七百一十六,或作七百三十八,方氏考其数皆不合,而姑从阁本、杭本。 以为唐本旧如此,既非文义所系,今亦不能深考。 "并目录合为四十一卷,目为《昌黎先生集》,传于代。

又有注《论语》十卷,传学者;《顺宗实录》五卷,列于史书,不在集中。

先生讳愈,字退之,官至吏部侍郎,余在国史本传。

叙说宋景文公云:柳柳州为文,或取前人陈语用之,不及韩吏部卓然不丐于古,而一出诸己。

苏明允上欧阳书云:《孟子》之文,语约而意深,不为刻斩绝之言,而其锋不可犯。

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遑惑,而抑绝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

东坡云: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也。

又云:唐之古文,自韩愈始。

其后学韩而不至者为皇甫,学皇甫而不至者为孙樵。

自樵以降,无足观矣。

山谷《与王观复书》云:杜子美到夔州后诗,韩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章,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

又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

又《答洪驹父》云:诸文皆好,但少古人绳墨耳。

可更熟读司马子长、韩退之文章。

秦少游云:探道德之理,述性命之情,发天人之奥,明死生之变,此论理之文,如列御寇、庄周之作是也。

别黑白阴阳,要其归宿,决其嫌疑,此论事之文,如苏秦、张仪之所作是也。

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录,此叙事之文,如司马迁、班固之所作是也。

原本山川,极命草木,比物属事,骇耳目,变心意,此托词之文,如屈原、宋玉之所作是也。

钩庄、列之微,挟苏、张之辩,摭迁、固之实,猎屈、宋之英,本之以《诗》、《书》,折之以孔氏,此成体之文,如韩愈之所作是也。

盖前之作者多矣,而莫有备于愈;后之作者亦多矣,而无以加于愈,故曰:总而论之,未有如韩愈者也。

陈后山云:杜之诗法,韩之文法也。

诗文各有体,韩以文为诗,杜以诗为文,故不工耳。

李方叔云:东坡教人读《战国策》,学说利害;读贾谊、晁错、赵充国章疏,学论事;读《庄子》,学论理性。

又须熟读《论语》、《孟子》、《檀弓》,要志趣正当;读韩、柳令记得数百篇,要知作文体面。

凡例是集庆元间魏仲举刊《五百家注》,引洪兴祖、樊汝霖、孙汝听、韩醇、刘崧、祝充、蔡元定诸家注文,"洪《辨证》,樊《谱注》,孙、韩、刘《全解》,祝《音义》,蔡《补注》。 "未免冗复,而方崧卿《举正》、朱子校本《考异》,却未附入,读者病之。

今以朱子校本《考异》为主,而删取诸家要语附注其下,庶读是书者,开卷晓然。

今举凡例于左。

一,朱子《考异》凡例,见于《文集序》首,并仍其旧。

一,阁、京、杭、蜀、石本异同,已见朱子《考异》凡例,今更加雠校,是正颇多,观者当自知之。

一,注引经子史等事,则书于《考异》之上,释音则附其下。

一,小圈下今按云云者,并是《考异》全文。

一,注引经子史书传事为证者,则入。

如集中有关系时政及公卿拜罢月日,更博采《新》、《旧史》、《唐登科记》附益之。

一,旧注引某氏云者,今仿朱子《离骚集注》例,皆删去,惟《考异》下有纠方之缪者则存之,如《复志赋》"谁无施而有获"所辩之类是也。

一,先儒议论有关系者,随所闻见增入,如《闵己赋》"固哲人之细事兮",东坡《颜乐亭记》,尝有评议;《元和圣德诗》"婉婉弱子,赤立伛偻",南轩所议之类是也。

一,正文或有疑字,并依《考异》文从囗,如《蓝田县丞厅壁记》"再进再屈囗人"之类是也。

一,皇朝庙讳,诸本多易本字,如"贞元"作"正元"之类,非临文不讳之义,徒失古意。

今例:但空本字点画;若唐讳,如以"丙"为"景",以"民"为"人"之类,却存古不改。

一,《考异》于正文本字,或一字或二字并提起。

今例:如本字在句未,即入注脚,不复重出句读中;或一两字各有《考异》,并总附于一句之下。

《韩集点勘》书后近代吴中徐氏东雅堂,"堂主人徐时泰,万历中进士,历官工部郎中。 后崇祯末,堂已易主,项宫詹煜居之。 煜后以降流贼,名丽丹书,里人噪而焚其宅,堂遂毁于火。 今仅存池塘遗迹而已。 "刊韩集,用宋末廖莹中世纟采堂本。

其注采建安魏仲举五百家注本为多,间有引他书者,仅十之三。

复删节朱子单行《考异》,散入各条下,皆出莹中手也。

莹中为贾似道馆客,事迹见《宋史·似道传》。

其人乃粗涉文艺,全无学识者。

其博采诸条,不特遴择失当,即文义亦多疏舛。

阅者但取魏本及《考异》全文互勘,得失立辨矣。

莹中之败,在德元年,则书出德前可知。

徐氏刊此本,不著其由来,殆深鄙莹中为人,故削其氏名并开板岁月耶。

今世纟采堂韩集与莹中所辑似道悦生堂禊帖,并为世所希有矣。

廖为闽中著姓,世有眉寿,高曾多及见曾玄,故以世纟采名堂。

朱子高第廖子晦,亦其裔也。

至于莹中,遂以相门狎客,ㄨ其家声,而犹遵奉朱子之书。

盖先世之绪言犹在,不敢忘渊源所自也。

雍正丁未春日,长洲陈景云书。

不敢忘渊源所自也。

雍正丁未春日,长洲陈景云书。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