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三十九·表状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卷三十九·表状二 韩愈撰 魏仲举编

论捕贼行赏表"《宪宗纪》:元和十年六月癸卯,镇州节度使王承宗,遣盗夜伏于靖安坊,刺杀宰相武元衡,死之。 又遣盗于通化坊,刺御史中丞裴度,伤首而免。 京城大骇。 武元衡死数日,未获贼。 兵部侍郎许孟容请见,奏曰:"岂有国相横尸路隅,而不能擒贼?"因洒泣极言,乃诏京城诸道,能捕贼者,赏钱万贯,仍与五品官。 至是获贼,而未即加赏,此公所以以状论列其号令之不信也。 "

臣愈言:臣伏见六月八日敕,以狂贼伤害宰臣,擒捕未获,陛下悲伤震悼,形于寝食,特降诏书,明立条格,云有能捉获贼者,赐钱万贯,仍加超授。

今下手贼等,四分之内,已得其三,"一作二。 "其余两人,盖不足计。

根寻踪迹,知自承宗,再降明诏,绝其朝请。

又与王士则、士平等官。

"士则、士平,皆王武俊之子。 张晏等诛,士平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士则、士平,或作士平、士则。 "八日之制,无不行者,独有赏钱,"独上或有内字。 "尚未赐给,群情疑惑,未测圣心。

闻初载钱置市之日,市中观者,日数万人,巡绕瞻视,咨嗟叹息,既去复来,以至日暮。

百姓小人,重财轻义,不能深达事体,但见不给其赏,便以为朝廷爱惜此钱,不守言信。

自近传远,无由辩明。

且出赏所以求贼,今贼已诛斩,若无人捉获,国家何因得此贼而正刑法也?"因,或作由。 法,一作罚。 "承宗何故而赐诛绝也?士则、士平,何故与美官也?三事既因获贼,获贼必有其人,不给赏钱,实亦难晓。

假如圣心独有所见,审知不合加赏,其如天下百姓及后代久远之人哉!"或无之人字。 "

况今元济、承宗,尚未擒灭;两河之地,太半未收;陇右、河西,皆没戎狄。

所宜大明约束,使信在言前,号令指麾,以图功利。

况自陛下即位已来,继有丕绩。

"已,或作以,下同。 "斩杨惠琳,收夏州;斩刘辟,收剑南东西川;斩李,收江东;缚卢从史,收泽潞等五州;"五州,泽、潞、邢、、磁。 "威德所加,兵不污刃,收魏博等六州;"六州,魏、博、贝、相、卢、卫。 "致张茂昭、张,收易定徐泗濠等五州。

"易定二州,张茂昭所管;徐泗濠三州,张所管。 於针切。 "创业已来,列圣功德,未有能高於陛下者,可谓赫赫巍巍,光照前后矣。

此由天授。

"由上或有皆字。 "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唐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助。

勉强不已,守之以信,"或作道。 "则故地不足收,而太平不难致,如乘快马行平路,迟速进退,自由其心,有所欲往,无不可者。

于此之时,特宜示人以信。

孔子欲存信去食,人非食不生,尚欲舍生以存信,况可无故而轻弃也?

昔秦孝公用商鞅为相,欲富国强兵,行令于国,恐人不信,立三丈之木于市南门,募人有能徙置北门者,与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与五十金。

秦人以君言为必信,法令大行,国富兵强,无敌天下。

三丈之木,非难徙也,徙之非有功也,孝公辄与之金者,所以示其言之必信也。

""言为必信","言之必信",阁、杭本两句皆无信字,无理甚明,亦足以见二本之谬矣。 "昔周成王尚小,与其弟叔虞为戏,削桐叶为,曰:"以晋封汝。"

其臣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为侯。

"择,杭本作泽,非是。 "成王曰:"吾与之戏耳。"

史佚曰:"天子无戏言。 言之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

于是遂封叔虞于晋。

昔汉高祖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其所为,不问出入,令谋项羽。

平用金间楚,数年之间,汉得天下。

论者皆言汉高祖深达于利,"达,或作远。 "能以金四万斤,致得天下。

以此观之,自古以来,未有不信其言,而能有大功者,亦未有不费少财,而能收大利者也。

"方无"亦未"至"利者"十三字。 今详文意,上文引秦孝公、周成王事,故此"以未有不信而能成大功"结之;又引汉高祖事,故此以"未有不小费而能收大利"结之,不可欠阙。 方本但以酷信阁、杭之故,不问可否,直行删去。 《举正》亦不复载,殊为无理。 今悉补而足之。 "

臣于告贼之人,"告,或作捕。 "本无恩义,彼虽获赏,了不关臣,所以区区尽言,不避烦黩者,欲令陛下之信行于天下也。

伏望思愚陋僻蠢之罪,而收其恳款诚至之心。

天下之幸,非臣之幸也!谨奉表以闻,臣愈诚惶诚恐。

论佛骨表"《新旧史》皆具载于《本传》。 先是,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稔人泰。 至是宪宗遣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持香花迎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佛祠。 王公士庶,奔走赞叹。 公为刑部侍郎,上表极谏。 帝大怒,欲抵死。 崔群、裴度、戚里诸贵,皆为公言,乃贬潮州刺史。 时宰相疑公此表,为冯宿所草,以宿尝与公同年进士,又同佐裴度淮西,故疑之,遂贬宿歙州刺史,时宰必皇甫也,亦可谓无识鉴矣。 此表岂宿所能了耶?《闻见录》云:"宪宗元和十四年,自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禁中,韩退之以谏逐。 十五年,有陈洪志之祸。 懿宗咸通十四年,又迎其骨入禁中,谏者以宪宗为戒。 懿宗曰:‘生得见之,死亦无恨!’不数月崩,送佛骨还法门寺。 愈之谏云:‘奉佛以求,享年不永’者,其知言哉。" "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

"伏以或作臣伏闻,或作臣闻。 "自后汉时流入中国,"流上《旧史》有始字。 《新史》流作始。 "上古未尝有也。

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或作一百十。 "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或作一百。 "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新史》无八字,考之《世纪》,非是。 "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百五岁,百一十八岁,二语上或皆有一字。 "帝舜及禹,年皆百岁。

"《新史》舜下有在位字。 以上多《帝王世纪》之文。 "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

"而下方有"此时"二字。 《旧史》无"然而此"三字,今从《新史》。 "其后殷汤亦年百岁。

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

"五十九年,《新旧史》无九字,脱也。 言,方作定。 《新旧史》皆无"年所极"三字,方本无"推其年数"四字,今从《新旧史》。 方本俱下有年字。 二史并无俱字。 "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

"入,或作至。 "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

"或无耳字。 "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

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

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八,或作九。 "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昼,《新旧史》作尽。 "止于菜果;其后竟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

事佛求福,乃更得祸。

"乃,或作反。 乃更,或作乃反。 "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事上或有信字。 《新旧史》无事字,有信字。 "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

"武德九年四月,高祖诏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 "当时群臣材识不远,"材识,《新旧史》作识见。 "不能深知先王之道、"知,《新旧史》作究。 "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

"圣明,或作明圣。 "其事遂止,臣常恨焉。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士,又不许创立寺观。

"不上或无即字。 创上或无许字,《新旧史》创作别。 "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

"常,《新旧史》作"当时"二字。 "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新史》无转字。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

"舁音舆。 "又令诸寺递迎供养。

"迎,《新史》作加,或作相。 "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

直以年丰人乐,"年丰人乐,《新旧史》作丰年之乐。 "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

"或无设字。 "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云上或无皆字。 敬信,《新史》作信向。 "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何人,《新旧史》作微贱。 岂合更惜,或无岂合字,而有"于佛"二字。 《旧史》无更字,今从《新史》。 "焚顶烧指,"焚顶上,《新史》有"以至"字,《旧史》有"所以"字,谢本作"以至无故"。 《新旧史》焚作灼,烧作燔。 "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

"少作幼。 业次作生业。 "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

"或无脔字。 "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佛上《新旧史》无夫字,下或有者字。 "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不言,《新旧史》作不道。 "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

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新旧史》无"至今"二字,奉下或无其字。 "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

"而出之于,或无而于二字,或无之字。 惑下《旧史》有于字。 《新史》惑作贰,误也。 "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入宫禁?"令,《新旧史》作以,又作直。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

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祓除不祥,"祓,阁、杭、蜀本作拂。 "然后进吊。

"《礼记》:"君临臣丧,以巫祝桃执戈,恶之也。" 注:"桃,鬼所恶。 ,苇苕可扫不祥。" 《左氏》襄二十九年:"公如楚,楚康王卒,楚人使公亲衤遂;公使巫以桃先祓殡,楚人悔之。"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付下或无之字。 《新旧史》作"付之水火",无"有司投诸"四字。 "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或作福。 "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或作福。 "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

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

臣某诚惶诚恐。

"邵太史曰:傅奕上疏请除佛法,云"降自羲、农,至于有汉,皆无佛法,君明臣忠,祚长年久。 汉明帝始立胡神,洎于符石。 羌胡乱华,主庸臣佞,祚短政虐"云云。 予谓愈之言,盖广奕之言也,故表出之。 林之奇曰:"崔浩辟佛而死于魏,韩愈辟佛而贬于唐,此浮屠者,得为口实,以为辟佛者之戒。 至于梁武三舍身而饿死台城,宋、齐以下,事之渐谨,而年代尤促,则浮屠之徒,又以为学佛不尽其道之过。 自非卓然不惑之士,未有不为其所迷也。" "

潮州刺史谢上表"或无"刺史"字。 《本传》具载公此《表》。 宪宗得《表》,谓宰相曰:"昨得韩愈到潮州《表》,因思其所谏佛骨事,大是爱我,我岂不知?然愈为人臣,不当言人主事佛乃年促也。" 帝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相意。 皇甫恐其复用,乃率先对曰:"愈终太疏狂,且可量移一郡。" 遂授袁州刺史。 欧阳文忠公云:"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真若知义者。 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虽韩文公不免此累。" 或者又罪其以封禅谀帝,皆非也。 "

臣某言: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新史》作莫塞。 "陛下哀臣愚忠,思狂直,谓臣言虽可罪,心亦无他,特屈刑章,以臣为潮州刺史。

既免刑诛,又获禄食;圣恩弘大,天地莫量;破脑刳心,岂足为谢!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以正月十四日,蒙恩除潮州刺史。

"正上或有今年字。 "即日奔驰上道,"或作就路。 "经涉岭海,水陆万里,以今月二十五日,"三月己卯,公至潮州。 "到州上讫。

与官吏百姓等相见,具言朝廷治平,"或无具字。 "天子神圣,威武慈仁,子养亿兆人庶,无有亲疏远迩,虽在万里之外,岭海之陬,待之一如畿甸之间,辇毂之下。

有善必闻,有恶必见,早朝晚罢,兢兢业业,惟恐四海之内,天地之中,一物不得其所。

故遣刺史面问百姓疾苦,"面或作亲。 "苟有不便,得以上陈。

国家宪章完具,为治日久,守令承奉诏条,违犯者鲜,虽在蛮荒,无不安泰。

闻臣所称圣德,惟知鼓舞欢呼,不劳施为,坐以无事。

臣某诚惶诚恐,顿首顿首。

臣所领州,在广府极东界上,去广府虽云才二千里,然来往动皆经月。

"经,《旧史》作逾。 "通海口,下恶水,涛泷壮猛,"泷音双。 "难计程期。

"程期,《新旧史》作期程。 "飓风鳄鱼,"飓,其遇切。 "患祸不测。

州南近界,"州南近界,或作州之南境。 "涨海连天,毒雾瘴氛,日夕发作。

臣少多病,年才五十,发白齿落,理不久长,加以罪犯至重,所处又极远恶,忧惶惭悸,死亡无日。

单立一身,朝无亲党,居蛮夷之地,与魑魅为群。

"《新旧史》作同群。 "苟非陛下哀而念之,谁肯为臣言者?

臣受性愚陋,人事多所不通,惟酷好学问文章,未尝一日暂废,实为时辈所见推许。

"《旧史》无所见字。 许,或作表。 "臣于当时之文,亦未有过人者。

至于论述陛下功德,与《诗》、《书》相表里;作为歌诗,荐之郊庙;纪泰山之封,镂白玉之牒;铺张对天之闳休,扬厉无前之伟亦;编之乎《诗》、《书》之策而无愧,措之乎天地之间而无亏。

虽使古人复生,臣亦未肯多让。

"乎,《新旧史》并作于。 虽或作纵。 臣亦,《新旧史》并无亦字。 多让,《新史》无多字,杭本并无二字,尤非是。 "

伏以大唐受命有天下。

"大,《新史》作皇。 "四海之内,莫不臣妾。

南北东西,地各万里。

自天宝之后,政治少懈,文致未优,"优,《旧史》作复。 "武克不刚,孽臣奸隶,"孽,或作嬖。 "蠹居棋处,摇毒自防,外顺内悖,父死子代,以祖以孙。

"一作继孙。 "如古诸侯自擅其地,不贡不朝,六七十年。

"不贡不朝,《新旧史》作不朝不贡。 "四圣传序,以至陛下。

陛下即位以来,躬亲听断,旋干转坤,关机阖开;雷厉风飞,日月清照;天戈所麾,莫不宁顺;"宁,《新旧史》作从。 "大宇之下,生息理极。

高祖创制天下,其功大矣,而治未太平也。

太宗太平矣,而大功所立,咸在高祖之代。

非如陛下承天宝之后,接因循之余,六七十年之外,赫然兴起,南面指麾,而致此巍巍之治功也。

"巍下或无之字。 治功,作功治。 "宜定乐章,以告神明,东巡泰山,奏功皇天,"范太史《唐鉴》曰:"终唐之世,惟柳宗元以封禅为非,以韩愈之贤,犹劝宪宗,则其余无足怪也。 "具著显庸,明示得意,使永永年代,服我成烈。 "年下或无代字。 《旧史》年代作万年。 "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际,或作时,一上或有之字。 "而臣负罪婴,自拘海岛,戚戚嗟嗟,日与死迫,曾不得奏笨于从官之内,隶御之间,穷思毕精,以赎罪过。 "《新旧史》作前过。 "怀痛穷天,死不闭目,瞻望宸极,魂神飞去。 "或作迭,非是。 "伏惟皇帝陛下,天地父母,哀而怜之,无任感恩恋阙惭惶恳迫之至。 谨附表陈谢以闻。 贺册尊号表"公时在潮州,奉表陈贺。 尊号之称,始自开元,至是遂以为故事云。 古者皇曰皇,帝曰帝,王曰王。 至秦始皇始兼皇帝之号,汉哀帝始有“圣刘太平"之称,唐高宗、中宗遂有天皇、应天之名,而明皇遂称尊号曰:"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其后子孙因之,以为故事。 范祖禹所谓使其臣子生而加谥于人君,岂不悖哉。 "臣某言:臣伏闻宰相公卿百官,及关辅百姓耆耋等,以陛下功崇德钜,天成地平,宜加号于殊常,以昭示于来代。

"或作载。 "陈请恳至,"句。 "于再于三。

""陈请恳至,于再于三",或作"载陈情款,恳倒再三",非是。 "陛下仰稽干符,俯顺人志,乃以新秋首序,令月吉辰,发扬鸿休,膺受显册。

"元和十四年七月,群臣上尊号曰"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 "天人合庆,"合,或作交。 "日月扬光,环海之间,"或作中。 "含生之类,欢欣踊跃,"欣,一作。 "以歌以舞。

"或作以舞以歌。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臣闻体仁长人之谓"元","长上或有以字,无人字。 "发而中节之谓"和",无所不通之谓"圣",妙而无方之谓"神","妙而,或作妙算,下同。 "经纬天地之谓"文",戡定祸乱之谓"武",先天不违之谓"法天",道济天下之谓"应道"。

伏惟元和圣文神武法天应道皇帝陛下,子育亿兆,视之如伤,可谓体仁以长人矣;喜怒以类,刑赏不差,可谓发而中节矣;明照无私,幽隐毕达,可谓无所不通矣;发号出令,云行雨施,可谓妙而无方矣;三光顺轨,草木遂长,可谓经纬天地矣;除寇盗,宇县清夷,可谓戡定祸乱矣;风雨以时,祥瑞辐凑,可谓先天而天不违矣;国内无饥寒,"国下或无内字。 "四夷皆朝贡,"朝上或无皆字。 "可谓道济天下矣。

众美备具,名实相当,赫赫巍巍,超今冠古,方当议明堂、辟雍之事,"议,或作讲,或上别有讲字。 "撰泰山、梁父之仪,"撰下或有集字。 "搜三代之逸礼,补百王之漏典,时乘六龙,肆觐东后。

微臣幸生圣代,触犯刑章,"一作宪。 "假息海隅,死亡无日。

瞻望宸极,心魂飞扬,有永弃之悲,无自新之望。

曾不得与鸟兽率舞,蛮夷纵观为比。

"与,或作如。 "衔酸抱痛,且耻且惭,无任感恩恋阙恳迫彷徨之至。

"彷徨,或作傍惶。 "谨奉表陈贺以闻。

袁州刺史谢上表"或无"刺史"字。 "

臣某言:臣以去年正月,上疏论佛骨事,先朝思愚直,"宪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崩,穆宗即位,故此谓宪宗为"先朝"。 "不加大罪,自刑部侍郎贬授潮州刺史。

伏遇其年七月十三日,恩赦至,"元和十四年七月,上尊号,大赦天下。 "其年十月二十四日,准例量移,改授袁州刺史。

以今月八日到任上讫。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伏以州小地狭,税赋及时,人安吏循,闾里无事。

微臣惟当布陛下惟新之泽,守国家承平之规,劝以耕桑,使无怠惰而已。

臣以愚陋无堪,累蒙朝廷奖用,掌诰西掖,"元和九年十二月,公知制诰。 "司刑南宫,"元和十二年十二月,公为刑部侍郎。 "显荣频烦,称效寂蔑。

又蒙赦其罪累,授以方州,德重恩弘,身微命贱,无阶答谢,惟积惭惶,无任感恩惭惕之至。

谨差军事副将郝泰,奉表陈谢以闻。

贺皇帝即位表"穆宗即皇帝位,公在袁州以表贺。 "

臣某言:伏闻皇帝陛下,以闰正月三日,"或无三日二字。 "虔奉遗诏,昭升大位。

"升,或作承,元和十五年闰正月,穆宗即位。 《书》"昭升于上"。 "天地神祗,永有依归;华夏蛮貊,永有承事;神人交庆,日月贞明。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臣闻王者必为天所相,为人所归,上符天心,下合人志,然后奄有四海,以君万邦。

伏惟皇帝陛下,承列圣之丕绩,当中兴之昌运。

爰自主鬯春宫,齿胄国学,孝友之美,实形四方,英伟之姿,久动群听。

及初嗣位,遐迩莫不欢心,爰降诏书,老幼或至垂泣。

"或作涕。 "举用俊,流窜奸邪。

"帝即位之日,召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侍读薛放、丁公著,对思政殿,并赐金紫。 丁未,贬宰臣皇甫为崖州司户参军。 "虽虞舜之去"四凶",举"十六相",不能过也。

"浑敦、穷奇、杌、饕餮,四凶也。 苍舒、ㄨ岂攵、ρ、大临、ζ降、庭坚、仲容、叔达、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十六相也。 见《左传》。 "天下翘首以望太平,天下倾心以观至化。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臣闻昔者尧舜以吁嗟,君臣相戒,以致至治;周文王以忧勤,日中不食,以和万民,故能泽流无穷,名配日月。

伏惟皇帝陛下,仪而象之,以永多福,天下幸甚,天下幸甚!微臣往因言事,得罪先朝,守郡远方,拘限条制;"守郡,或作僻守。 制,或作例。 "不获奔走,称庆阙庭,无任欣欢踊跃感恩恋阙之至。

谨奉表以闻。

贺赦表臣某言:伏奉二月五日制书,大赦天下。

常赦所不原者,咸蒙除罪,"或无蒙字。 "与之更始,令得自新。

恩浃幽明,庆溢寰海。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臣闻王者必于嗣位之始,降非常之恩,所以象德干坤,同明日月。

伏惟皇帝陛下,文思聪明,神圣睿哲,发号出令,云行雨施。

惧刑政之或差,怜鳏寡之重困;知事久之滋弊,虑法讹之益奸。

罪人悉原,坠典咸举;生恩即及于四海,和气遂充于八。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微臣往因论事,获谴海隅,旋沐朝奖,待罪山郡。

未离贬窜之地,忽逢旷荡之恩,踊跃欣欢,实倍常品。

限以官守,不获随例称庆阙廷,无任感恩恋阙之至。

谨奉表陈贺以闻。

贺册皇太后表"《穆宗纪》:元和十五年闰正月,尊母为皇太后,即宪宗懿安皇后郭氏,子仪之孙也。 "

臣某言:伏承闰正月二十七日,皇太后光膺令典,受册宫闱,欢心始自于内朝,孝理遂形于寰海。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皇太后夙赞先皇,弼成至化,诞生明圣,缵继鸿休,华胥实赞于轩图,"《帝王世纪》:华胥,太昊母。 "文母有光于周道。

"文母,太姒。 《诗》:"亦右文母。" "恭惟懿德,克配前芳。

皇帝陛下,出震承干,垂衣御极,式展臣子之志,以明教化之源。

礼命载崇,华夷同庆。

臣待罪外郡,不获随例称贺阙廷,"贺,或作庆。 "无任踊跃欣欢之至。

谨奉表陈贺以闻。

贺庆云表"穆宗元和十五年六月十六日也。 公时为袁州刺史,以表图称贺云。 "臣某言:臣所领州,今月十六日申时,有庆云见于西北,至暮方散。

臣及举州官吏百姓等,无不见者。

五采五色,光华不可遍观;非烟非云,容状讵能详述;抱日增丽,浮空不收;既变化而无穷,亦卷舒而莫定。

斯为上瑞,实应太平。

臣某诚欢诚喜,顿首顿首。

谨按:沈约《宋书》云:"庆云五色者,太平之应。"

又据《孝经援神契》曰:"王者德至山陵,则庆云出。"

"陵,或作泽。 "故黄帝因之以纪事,"《左氏》昭十七年:"黄帝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 说者以黄帝有"景云之瑞",故以名官也。 "虞舜由之而作歌。

"《尚书大传》曰:"俊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礼缦缦兮。 ’""又按季夏六月,土王用事,"王,或作正。 "其日景戌,亦主于土。

"今按:历家四季之月,土王用事各十八日,今云六月,明常作王。 景戌,以历推之,十六日也。 "西北方者,京师所在,土为国家之德,祥见京师之位,既征于古,又验于今。

伏惟皇帝陛下,德合覆载,道光轩虞,嗣位之初,祯祥继至,升平之符既兆,仁寿之域以跻。

"以,或作已。 "

微臣往在先朝,以论事得罪,身居贬黜之地,目睹殊常之庆,跃欣幸,"欣一作欢。 "实倍常情。

伏乞宣付史官,以彰圣德所致。

瞻恋阙廷,心魂飞驰,无任欣踊跃之至。

"驰下或有"并图奉进"四字,或附于下文"奉表陈贺"之下。 "谨差某官,奉表陈贺以闻。

举张惟素自代状国子监"公自袁州召为国子祭酒,举以自代。 时元和十五年冬也。 "

中散大夫守左散骑常侍上柱国赐紫金鱼袋张惟素。

右伏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者。

前件官文学治行,众所推与,累历中外,资序已深。

"序,或作考。 "和而不同,静而有守,敦厚退让,可以训人。

臣所不如,辄举自代。

谨录奏闻。

举韩泰自代状袁州"公自潮州移刺袁州,举泰以自代。 时元和十五年春也。 "

使持节漳州诸军事守漳州刺史韩泰。

"泰永贞元年十一月,坐王叔文之败,贬虔州司马。 元和十年三月,迁漳州刺史。 "

右伏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常参官及刺史授上讫,三日内举一人自代者。

前件官词学优长,才器端实,早登科第,"贞元十一年,泰登第。 "亦更台省。

"贞元中,泰累迁至户部郎中。 "往因过犯贬黜,至今十五余年。

自领漳州,悉心为治。

官吏惩惧,不敢为非。

百姓安宁,并得其所。

臣在潮州之日,与其州界相接,臣之政事,远所不如。

乞以代臣,庶为允当。

谨录奏闻。

慰国哀表"宪宗以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崩于大明宫中和殿。 公时刺袁州,奉表称慰。 "

臣某言:伏奉正月二十七日诏书,大行皇帝,奄弃万国。

承诏哀惶,号踊无地。

伏惟圣情,何可堪处。

大行皇帝,功济寰区,仁沾动植。

奉讳之日,率土崩心,凡在臣子,不胜殒裂。

伏惟陛下,痛贯宸极,圣情难居。

臣拘守远郡,不获匍匐奉慰,瞻望阙廷,且悲且恋。

谨奉表陈慰以闻。

举荐张籍状"籍字文昌,苏州吴人。 贞元十五年进士。 公时为国子祭酒,以状荐籍。 籍用是自校书郎除国子博士,元和十五年也。 籍祭公诗云:"我官麟台中,公为大司成。 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扬。 特状为博士,始获升朝行。 未几享其资,遂忝南宫郎。" 可以知公之荐也。 或有"国子监"字。 "

登仕郎守秘书省校书郎张籍。

右件官学有师法,文多古风,沉默静退,介然自守,声华行实,光映儒林。

臣当司见阙国子博士一员,生徒藉其训导,伏乞天恩,特授此宫,以彰圣朝崇儒尚德之道。

谨录奏闻,伏听敕旨。

请上尊号表"或有"国子监"字。 元和十五年九月,公自袁州召为国子祭酒,至是有此表。 "

臣某言:臣得所管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及书、算、律等七馆学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状。

"或无此字。 "称身虽贱微,然皆以选择,得备学生,读六艺之文,修先王之道,粗有知识,皆由上恩。

今天子整齐干坤,出入神圣;"或无今字。 "经营乎无为之业,游息乎混元之宫;不谋于廷,不战于野;坐收冀部,"元和十五年十月,成德军节度使王承元,以镇赵深冀四州,归于有司。 "旋定幽都;"长庆元年三月,幽州节度使刘总,以所管八州,归于有司。 "析木天街,星宿清润;北岳医闾,神鬼受职;"析木、天街、北岳、医闾,皆以幽冀言也。 《天文志》:昴为天街,属冀州。 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为析木,属幽州。 北岳常山,在定州恒阳县,在古冀州之域也。 医闾,《周礼·职方氏》,幽州,其镇医闾也。 今按:此长庆元年,刘总纳士时也。 "地弥天区,界轶海外。

舜之十有二州,周之千七百国,章亥所步,禹契所书,四面辐辏,各修贡职。

"章亥所步,《山海经》云:禹使大章,步自东极,至于西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又使竖亥自南极尽于北垂,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一步。 "西戎之首,北虏之渠,怛威愧德,失据狠狈;收其种落,逃遁远去;来献羊马,千里不绝。

功既如此,德又如彼。

"或作如何,非是。 "爰初嗣位,首去奸嬖,"谓贬皇甫。 嬖,或作孽。 "随所顾指,应时清宁。

哀天下之鳏寡,释四海之郁结;左右前后,莫匪俊良;小大之材,咸尽其用;无所诛诘,一和以仁。

由是五谷岁登,百瑞时见;六府三事,惟序惟歌。

昔者娲皇杀黑龙以济冀州,尧诛九婴以定下土。

"娲皇杀黑龙,尧诛九婴二事,并见《淮南子》。 "血兵元刂刃,仅就厥功;以方吾君,一何远也。

尧之在位七十余载,戒饬咨嗟,以致平治。

孔子之圣,自云三年有成。

今自嗣位以来,岁有余耳。

臻此功德,其何捷哉!置邮传命,未足以谕。

以非常之功,袭寻常之号;以冠古之美,屈守文之名。

臣子之诚,"子,或作下。 "阙而不奏,天号人称,不满事实。

斯亦缙绅先生之过也。

谓臣官居师长,不言谓何?考其所陈,中于义理,天人合愿,不谋而同,非臣之愚,所敢隐蔽,辄冒死以闻。

伏乞天恩,特允诚志,令公卿大夫,得竭思虑,取正于经,以定大号。

有司备礼,择日以颁。

天下幸甚!天下幸甚!某诚惶诚恐。

"方本无"臣某"下六字。 "

举韦ダ自代状尚书兵部"长庆元年七月,公自国子祭酒除兵部侍郎,举ダ自代。 ダ,语岂切。 "

中散大夫守大理少卿骁骑尉韦ダ。

右伏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常参官上后三日,举一人自代者。

前件官学识该达,器量弘深,朝推直道,代仰清节。

显映班序,十五年余,夷险一致,风猷益茂。

屈居少列,未副群情。

文昌政本,侍郎官重,尚德之举,ダ宜当之。

乞回臣所授,庶弭官谤。

谨录奏闻。

谨奏。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