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刘统军碑"公尝志统军刘昌裔墓矣,今又铭其碑。 此篇并从方所据石本为正。 可疑者别见。 诸本作"唐故右龙武统军刘公墓碑"。 "
唐故陈许军节度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统军、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刘公讳昌裔,字光后,"许下或无军字。 方从石本。 "薨,既葬,"元和八年十一月,昌裔卒。 九年九月,葬河南。 "将反机于京,舍于墓次。
"机或作柩,或作几,或作主。 京下有师字。 "故吏文武士门人,送客讫事,会哭将退,咸顾恋牵连,一口言曰:"自我公薨至葬,凡所以较德焯勤者,"焯。 之药切,明也。 一作悼,一作卓。 "莫不粗完。 隐卒崇终,有都督之诏。 "昌裔卒,有诏赠潞州大都督。 "日事时功,以著不可诬,"可下或有以字。 "有太史之状、太常之状,"太常上或有有字。 "有谥,"昌裔谥威公。 "有诔,有幽堂之铭。 又如即外碑刻文,以显诗之,其于传无已,岂不益可保?"于是相许诺,以告其孤纵。
"昌裔四子,纵其长也。 "纵哭,"或无哭字。 "舍杖拜曰:"纵不敢违。"
则相与刻铭。
文曰:
刘处彭城,本自楚元。
"汉高帝季弟楚元王交之后。 "阳曲之别,由公祖迁。
"昌裔会祖承庆,为朔州刺史。 祖巨敖,为太原晋阳令,乐其土俗,遂占籍为太原之阳曲,曰:"自我为此邑人,可也。 何必彭城。" "公曾祖考,为朔州守。
祖令太原,仍世北边。
乐其高寒,弃楚不还。
逮于公身,三世晋人。
"赵德夫云:石本"三世"作"再世"。 上文"祖令太原",作"考令太原"。 然其篇首既言"阳曲之别,由公祖迁",则为晋人,非再世矣。 碑当时所立,不应差其世次,莫可晓也。 今按:刘《志》在后卷。 所述世次尤详,与再世之云皆不合,亦石本不足信之一验也。 "
公生而异,魁颜钜鼻;幼如舒退,少长好事。
西戎乘势,盗有河外;公虽家居,为国喑噫;"上于金切,下乌界切。 "来告边帅,"或作师。 "可破之计。
杨琳为横,巴蜀靡;"考代宗大历三年,泸州刺史杨子琳反。 昌裔说子琳事,《通鉴》亦可考。 《新书》作杨惠琳,误矣。 "公由游寄,单船谕招;"《尔雅》:"士特舟。" 注:单船。 "折其尾毒,"其尾毒,或作旗纛尾。 "不得动摇。
琳后来降,公不有功;终琳之已,还卧民里。
"昌裔说边将不售,去入三蜀。 杨琳之乱,蜀人苦之。 昌裔单船往说琳。 大历四年二月,琳遣使诣阙谢罪,以琳为峡州团练使,以昌裔为从事,从琳客死河朔间。 "盖古有云,"人职其忧";无事於职,而与国谋。
德宗之始,为曲环起;奋笔为檄,强寇气死;"建中初,曲环为陇两军都知兵马使。 其收濮州也,辟昌裔为判官。 为环檄李纳,剀晓大义,环上其藁,德宗异之。 "决败算成,效于屈指。
环有许师,"贞元二年七月,环自陇行营节度拜陈许节度使,昌裔从府还。 "公遂佐之;苏民轧敌,"轧或作战,或作朝。 "多出公画。
累拜郎中,进兼中丞;虽在陪贰,天子所凭。
蔡卒幸丧,围我许郛;新师不牢,将逋。
",急走貌,又遽也。 ,曲羊切。 ,如羊切。 "公为陈方,"或作力。 "应变为械;与之上下,寇无所赖,"方云:或云"此当脱一句",非也。 今按:此篇文体整齐,无奇句为韵者,或说是也。 不然,则衍"与之上下"一句,未知果孰是也。 石本之不足信,此又显然。 前亦屡辨之矣。 "遂至遁败。
"贞元十五年八月,环卒,淮西吴少诚遣兵掠临颍。 陈州刺史上官说知陈许留后,遣大将王令忠将兵救之,皆为少诚所虏。 丙午,以说为陈许节度使。 少诚遂围许州,说欲弃城走。 昌裔时为营田副使,止之曰:"城中兵足以办贼,但闭城勿战,贼气自衰,吾以全,制其敝,蔑不克矣。" 昌裔募勇士千人,凿城出击,大破之,城由是全。 "以功迁陈,实许之半。
"许州围解,昌裔以功拜陈州刺史。 "声驾元侯,以势自惮。
"贞元十六年七月,少诚进击,蔡州行营招讨使韩全义败于溵水,与诸道兵皆走,保陈州求舍。 昌裔登城谓曰:"天子命公讨蔡州,何为来陈?且贼不敢至我城下,君其舍外,无恐。" 明日,从十余骑,持牛酒,抵全义营劳军。 全义不自意,迎拜叹服。 "复入居许,为军司马。
"贞元十八年,以昌裔为陈许行军司马。 "脱权下威,士心益归。
卒嗣环职,"贞元十九年六月,说卒,以昌裔检校工部尚书,兼许州刺史,充陈许节度使。 "弃恶从德。
乃与蔡通,涂其榛棘。
稚耋嬉遨,)连手歌讴;上无可怨,外无与仇。
既长事官,峻之大夫;"峻,诸本作浚。 今按:此一字亦可疑,未详其说。 "其偿未塞,仆射以都。
"封彭城郡公,再加检校尚书右仆射。 偿或作赏。 以或作已。 今按:上句有未字,此当作已。 然此集二字通用者亦多,姑从旧。 "及癸巳岁,秋涌水出;流过其部,破民庐室。
"元和八年五月,许州大水,坏庐舍,漂溺居人。 六月,征昌裔还京师。 "公即疏言,此皆臣愆;防断不补,渍民于泉。
"渍或作偾。 "臣耄且疾,宜即大罚。
上曰甾害,"甾或作。 今按:"甾害灭除"字,本秦刻。 "大臣其来;允余之思,其可止哉?驿隶走呼,有中使来;公迎于驿,遂行不回。
六月隆热,上下;"或作歆。 ,大赤也。 字见《楚辞·大招》。 。 许极切。 "公鞭公驱,去马以舆。
公病日恶,不能造阙;仆卧在宅,"始宪宗恶昌裔自立,欲召之。 宰相李吉甫曰:"陛下乘人愁苦,可召也。" 六月,以东都留守韩皋代之,诏昌裔还京师。 至长乐驿,知帝意,因请归私第,许之,称风眩。 "闵有加锡。
命为统军,龙武之右;兼官左相,百僚长首。
"昌裔至,天子以为恭,即其家拜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右龙武统军,知军事。 "
冬十一月,日将南至;公遂薨殂,年六十二。
奏闻怛悼,俾官临吊;悲不听朝,赠督潞州。
存殁之赉,于数为优。
明年九月,东葬金谷。
公往有命,匪后人卜。
衢州徐偃王庙碑"徐偃王事,见《史记》、《后汉书》、《博物志》、《元和姓纂》。 然《后汉书》云:"楚文王灭之。" 《楚辞》亦云:"荆文寤而徐亡。" 按:周穆王时,无楚文王。 春秋时无徐偃王。 辨见于《楚辞补注》中。 石刻云:"朝议郎守尚书考功郎中知制诰昌黎韩愈撰,福州刺史元锡书,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 "
徐与秦俱出柏翳,为嬴姓,"《史记·秦本纪》:大业之子曰大费,是为柏翳。 舜赐姓嬴氏。 柏翳二子:大廉之后为秦,若木之后为徐。 是为俱出柏翳也。 嬴。 余轻切。 "国于夏殷周世,咸有大功。
"《秦本纪》又曰:大廉玄孙孟戏中衍,殷帝大戊以为御而妻之。 自大戊以下,中衍之世,遂世有功,以佐殷国。 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若木玄孙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殷御,以败桀于鸣条,是有大功也。 殷或作商,今从石本。 此篇内同,疑者别见。 "秦处西偏,专用武胜;"中衍曾孙曰戎胥轩,轩生仲。 生飞廉,廉生恶来,来生女防,防生旁皋,皋生大几,几生大骆,骆生非子。 周孝王以为附庸,邑之于秦,是为处西偏也。 "遭世衰,无明天子,遂虎吞诸国为雄;"国或作侯。 "诸国既皆入秦为臣属,秦无所取利,上下相贼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
"偾,犹亡也。 《尔雅》云:"偾,僵也。" 《庄子》:"一偾一起。" 沉其宗,谓灭其族。 偾,方运切,又甫运切。 "徐处得地中,文德为治,"文,或作又。 今以上文秦"用武胜"者推之,此宜作文。 "及偃王诞当国,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国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义。
当此之时,周天子穆王无道,意不在天下,"穆王名满,《左传》昭十二年云:"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好道士说,得八龙,骑之西游,"《列子》曰:"周穆王驾八骏之乘,西征昆仑。 八骏:骅骝、绿耳、赤冀、白羲、渠黄、俞轮、盗骊、山子。" "同王母宴于瑶池之上,歌讴忘归。
"《穆天子传》云:穆王见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 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理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一来。" 天子答曰:"予归东土,和理诸夏。 万民均平,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石本无宴字。 今按:无宴字不成文,以它本补。 "四方诸侯之争辩者,无所质正,咸宾祭于徐,"祭。 方从杭作寮,云:"今庙中有传刻,庆历中石本亦作寮。" 今按:"宾寮"无理明甚,况庆历石本,非当时物,尤不足据。 而《左传》有"宾祭"字,当从诸本作"祭"为是。 "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国;得朱弓赤矢之瑞。
"《博物志》云:偃王欲舟行上国,乃通沟陈蔡之间,得朱弓赤矢,以为得天瑞,遂因名为弓,自称偃王。 江淮诸侯服从者三十六国。 朱弓,一作象犀。 "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造父,穆王御,飞廉玄孙也。 造,七到切,父音甫。 "长驱而归,"《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绿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 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救乱。 "与楚连谋伐徐。
"以《史记·世系表》考之,穆王所与连谋伐徐者,殆楚熊胜也。 "徐不忍斗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从之,万有余家。
偃王死,民号其山为徐山,凿石为室,以祠偃王。
偃王虽走死失国,"失下或有其字。 "民戴其嗣为君如初。
驹王、"《礼记》曰: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曰:先君驹王西讨。 驹王,徐之先也。 "章禹,"《左氏》昭三十二年,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以奔楚。 章禹,宗十一世孙。 "祖孙相望;自秦至今,"秦或作奉。 "名公巨人,继迹史书。
"史或作文。 "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后迄兹无闻家。
天于柏翳之绪,非偏有厚薄,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
衢州故会稽太未也。
"太末,春秋时姑蔑也,至汉改焉。 唐号曰龙丘。 《越绝书》:"姑末,今太末。" 《后汉》:"吴有龙丘苌者,隐居太末。" 太音闼。 "民多姓徐氏,支县龙丘有偃王遗庙,或曰:偃王之逃战,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弃玉几研于会稽之水。
"《选》:"绿苔{髟沙}乎研上。" 《南越志》:"生研石上。" 注:研与砚同。 "或曰:徐子章禹,既执于吴,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扬二州间。
"公或作宗。 "即其居立先王庙云:
开元初,徐姓二人,"徐坚字元固,徐峤字巨山。 "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
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
放,字达夫;前碑所谓今户部侍郎,其大父也。
春行视农,至于龙丘,有事于庙,思惟本原,曰:"故制粗朴下窄,"粗,仓胡切,或作桷。 "不足以揭虔妥灵。 "揭音羯,又丘杰切。 "而又梁桷赤白,多剥不治,"《选》:“期不也多。" 多,坏落也。 多,池耳切,又徒可切。 "图像之威,《黑》昧就灭。
"《黑》音饩,《玉篇》云:深黑也。 "藩拔级夷,庭木秃。
"或作缺。 今按:缺正字,俗体,然唐人多用之,姑从其旧。 "祈日慢,祥庆弗下;"日,方云:洪以石本定作由。 今按:由义未详,姑从诸本作日。 "州之群支,"群支或作支郡,或作群吏。 皆非是。 "不获荫庥。
余惟遗绍,而尸其上,不即不图,以有资聚,罚其可辞!”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卿咸序应。
"卿或作御。 "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夭厉,谷果完实,民皆曰:"耿耿祉哉,"耿耿祉哉,或作祉哉祉哉。 方从阁本无祉字,而不言石本之有无。 又云:耿当读从炯,今从诸本。 "其不可诬!"乃相与请辞京师,归而之于石,辞曰:
秦杰以颠,徐由逊绵。
"逊或作邈。 "秦鬼久饥,徐有庙存。
婉婉偃王,"婉音苑。 "惟道之耽。
以国易仁,为笑于顽。
自初擅命,其实几姓。
历短詈长,"詈或作言。 "有不偿亡。
课其利害,孰与王当。
"与,方从洪氏石本作尝,今从诸本。 "姑蔑之墟,太末之里。
"今衢州有姑蔑城,《左传》哀公十三年:越伐吴,王孙弥庸自泓上观之,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 杜预注:"姑蔑,越地。" "谁思王恩,立庙以祀。
王之闻孙,世世多有。
唯临兹邦,庙上实守。
坚峤之后,达夫廓之。
王殁万年,如始时。
王孙多孝,世奉王庙。
达夫之来,先慎诏教。
尽惠庙民,不主于神。
维是达夫,知孝之元。
太末之里,姑蔑之城。
庙事时修,仁孝振声。
宜宠其人,以及后生。
嗟嗟维王,虽古谁亢。
"古或作死,亢协韵,若郎切。 "王死于仁,彼以暴丧。
"暴,方作常,而不言石本。 今从诸本。 "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示或作石,方云:"石本如此,而不敢从。" 今亦不敢从也。 "
袁氏先庙碑"袁滋履历,并详《本传》,《碑》特其概耳。 《唐书新传》,以滋为袁范之后,则又误矣。 "袁公滋既成庙,明岁二月,自荆南以节朝京师,"岁或作年,方云:"考之史,袁滋以元和十一年朝京师。" 或作旌。 "留六日,得壬子春分,率宗亲子属,用少牢于三室。
既事退,言曰:"呜呼传哉!维世传德,袭训集余,乃今有济。 今祭既不荐金石音声,使工歌诗载烈象容,其奚以饬稚昧于长久?唯敬系羊豕幸有石。 "即所谓丽牲之碑,《祭义》云:“祭之日,君牵牲入庙门,丽于碑。" 丽,系也。 "如具著先人名迹,"著或作者。 "因为诗系之语下,于义其可。
虽然,余不敢,必属笃古,而达于词者。”
遂以命愈,愈谢非其人,不获命;则谨条袁氏本所以出,与其世系里居;起周历汉魏晋拓拔魏周隋,入国家以来,"或作已来。 拓音托。 拔,蒲拨切。 注见廿卷《集贤院校理墓志铭》。 "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后,委祉于公;公之所以逢将承应者。
有概有详,而缀以诗。
其语曰:周树舜后陈,"语或作诗。 树或作封。 后下或有为字。 "陈公子有为大夫食国之地袁乡者,其子孙世守不失,因自别为袁氏。
春秋世,陈常压于楚,与中国相加尤疏,袁氏犹班班见,可谱。
"或作"可见于谱"。 "常居阳夏,"陈阳夏,汉世淮阳国,《前汉》"发兵拒之阳夏"。 注:今亳州。 夏音贾。 "阳夏至晋属陈郡,"或无郡字。 "故号陈郡袁氏。
博士固,"辕固。 "申儒遏黄,"汉儒辕固,齐人。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言耳。"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辕固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固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唱业于前。
至司徒安,怀德于身,"袁安,后汉时仕终司徒。 "袁氏遂大显,连世有人;终汉连魏晋,"终或作纷,非是。 "分仕南北。
始居华阴,为拓拔魏鸿胪;鸿胪讳恭,生周梁州刺史新县孝侯讳颖。
"新下或有安字。 颖或作频。 "孝侯生隋左卫大将军讳温,去官居华阴,武德九年,以大耋薨,始葬华州。
"耋或作耄。 "左卫生南州刺史讳士政。
南州生当阳令讳伦,于公为曾祖。
当阳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马讳知玄;司马生赠工部尚书咸宁令讳晔,是为皇考。
袁氏旧族,而当阳以通经为儒,位止县令;石州用《春秋》持身治事,为州司马以终;咸宁备学,而贯以一,文武随用,谋行功从,出入有立,不爵于朝。
比三世,宜达而窒,归成后人,数当于公。
公惟曾大父、大父、皇考比三世,存不大夫食,"或无再出大父字,有公字,大父或作大夫。 比或作妣,皆非是。 "殁祭在子孙。
唯将相能致备物,世祢远,礼则益不及;在慎德行业治,图功载名,以待上可。
无细大,无敢不敬畏;无早夜,无敢不思。
成于家,进于外,以立于朝。
自侍御史历工部员外郎、祠部郎中、谏议大夫、尚书右丞、华州刺史、"贞元十六年二月,自尚书右丞出刺华州。 "金吾大将军,"贞元二十一年三月,召拜。 "由卑而钜,莫不官称;遂为宰相,以赞辨章;"便章也,《史记》:"便章百姓。" 即平章耳。 "仍持节将蜀、滑、襄、荆:"永贞元年十月,以滋为西川节度使;元和元年十月,徙义成军节度。 八年正月,自户部尚书出为山南东道节度。 九年九月,徙荆南节度。 蜀谓西川,滑谓义成,襄谓山南东道,荆谓荆南。 "略苞河山,秩登禄富,以有庙祀,具如其志。
又垂显刻,"或作烈。 "以教无忘,可谓大孝。
诗曰:"诗下或有文字。 "
袁自陈分,初尚蹇连。
"或作连连。 "越秦造汉,博士发论。
司徒任德,忍不锢人。
"忍一作思。 汉明帝时,安为河南尹,未尝以赃罪鞫人。 尝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所不忍为。" 方云:"博士辕固,司徒袁安也。 按《左传》陈有辕涛涂,又有袁侨,汉有辕固、辕丰,又有袁安,盖两姓也。 杜预谓:袁侨,涛涂四世孙。 不知何以至汉,复出两姓。" 今按:欧公《集古录》、《汉三老袁良碑》亦云:涛涂立姓为袁,盖辕、袁古字通用,袁盎又通作爰,亦非别为一姓也。 "收功阙后,五公重尊。
"安,章帝时为司徒,二子京、敞。 京子汤,字仲河,桓帝时太尉。 汤子逢,字周阳,灵帝时司空。 逢弟隗,字次阳,献帝时太傅。 京弟敞,字叔平,安帝时司空。 凡四世五公焉。 "晋氏于南,来处华下。
鸿胪孝侯,用适操舍。
南州勤治,取最不懈。
当阳耽经,唯义之畏。
石州烈烈,学专《春秋》。
懿哉咸宁,不名一休;趋难避成,与时泛浮。
是生孝子,天子之宰;出把将符,群州承楷。
"把或作祀,或作持。 群或作郡。 "数以立庙,"数或作教。 说见《乌氏庙碑》。 "禄以备器;由曾及考,同堂异置;柏版松楹,其筵肆肆。
"筵或作业。 "维袁之庙,孝孙之为;顺势即宜,以诹以龟;以平其,屋墙持持。
孝孙来享,来拜庙庭;陟堂进室,亲登笾。
"或作钘。 "肩白骼,",臂节也。 《礼记》:"其礼太牢,则以牛左肩臂折九个。" 《仪礼》:"臂肫骼白胁也。" 《仪礼》:"两白脊肺,设扃骼。 禽兽骨也。" 四者皆所荐之羞。 ,奴报切,又女朱切。 白音粕。 骼音格。 "其樽玄清;降登受胙,于庆尔成。
"尔或作示,非是。 "维曾维祖,维考之施;于汝孝嗣,以报以祗。
凡我有今,非本曷思;刻诗牲系,"或作系牲。 "维以告之。
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房启之死及葬,志皆不载年月日。 启以贞元末为容管帅,在容九年,迁桂管,坐中使事,贬虔州死,元和十年也。 "
公讳启,字某,河南人。
其大王父融,王父,仍父子为宰相;融相天后,事远不大传;相玄宗、肃宗,处艰难中,与道进退,薨赠太尉,流声于兹。
父乘,"三子:宗偃,御史中丞;次乘;幼孺复,容州刺史。 "仕至秘书少监,赠太子詹事。
公胚胎前光,生长食息,不离典训之内,目扌需目染,"扌需或作濡,或作揣。 方云:扌需,亦染也。 今按:扌需,而遇切,字见《仪礼》,然作濡亦通。 "不学以能。
始为凤翔府参军,尚少,人吏迎观望见,咸曰:"真房太尉家子孙也。"
不敢弄以事。
"或无观字。 "转同州澄城丞,益自饰理,同官惮伏。
"理或作治。 "卫晏使岭南黜陟,"建中元年二月,遣黜陟使洪经纶、柳冕、卫晏等一十人,分行天下,晏使岭南。 "求佐得公,擢摘良奸,南土大喜,还进昭应主簿。
"进或作迁。 "裴胄领湖南,表公为佐。
"贞元三年闰五月,以国子司业裴胄为湖南观察使,胄字胤叔,河东闻喜人。 "拜监察御史,部无遗事。
胄迁江西,又以节镇江陵,公一随迁佐胄,"又或作胄,非是。 佐胄或作为佐。 "累功进至刑部员外郎,赐五品服,副胄使事,为上介。
上闻其名,征拜虞部员外,在十籍,迁万年令,果辨忄敫绝。
"辨或作办。 忄敫音激,疾也。 "
贞元末,王叔文用事,材公之为,举以为容州经略使,"贞元二十一年五月,以启为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容管经略使。 "拜御史中丞,服佩视三品,管有岭外十三州之地。
"州下或无之字。 容管所隶:容、辨、白、牢、钦、岩、禺、汤、、古等州。 "林蛮洞蜒,"当作,南方夷也。 蜒音诞。 "守条死要,"伊消切,约誓也。 "不相渔劫,税节赋时,公私有余。
削衣贬食,不立资遗,以班亲旧朋友为义。
"朋或作为,非是。 "在容九年,迁岭桂州。
"元和八年四月,以启为桂管观察使。 "封清河郡公,食邑三千户。
中人使授命书,应待失礼,客主违言,征贰太仆。
"启除桂州,州邸赂吏部主者,私得官告,飞驿以授启。 既而宪宗自遣中使持诏赐启,启畏使者邀重赂,即曰:"先五日已得诏。" 使者绐请视,因持之归以闻。 七月,贬启太仆少卿。 "未至,贬虔州长史,而坐使者。
"启自陈献使者南口十五,帝怒,杀中使。 启未至京师,贬虔州长史。 始诏五管福建黔中道,不得以口馈遗,罢腊口等使。 九月丙午,中官季建章坐受启赂,杖一百,处死。 癸未,贬启虔州长史。 启先赂建章口十五人,既怨其发官告事,乃具上言,帝既杀建章,并黜启。 "以疾卒官,年五十九,其子越,能辑父事无失,谨谨致孝。
既葬,碣墓请铭,铭曰:
房氏二相,厥家以闻;条叶被泽,况公其孙。
公初为吏,亦以门庇;佐使于南,"谓佐卫晏。 "乃始已致。
既办万年,命屏容服;功绪卓殊,氓獠循业。
"獠,张绞切。 "维不顺随,"不顺中使。 "失署亡资;非公之怨,铭以著之。
"非公或作非君。 "
唐故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卫大将军赠工部尚书太原郡公神道碑文】"或无"尚书"以上二十八字。 "
公讳用,字师柔,太原人,庄宪皇太后之弟,"顺宗后弟。 "今天子之舅,"宪宗舅。 "太师之子,太尉之孙,司徒之曾孙。
"王用父曰子颜,生顺宗后,后生宪宗,宪宗元和元年赠太师。 用祖曰难得,元和元年赠太尉。 用曾祖曰思敬,元和元年赠司徒。 "元和元年,上朝太后南宫,大褒外氏,自外高王父而下,至外王父,咸册登公师,事载之史。
"高王上或有祖字。 "皇太后昆弟,唯公一人,"子颜二子:重荣官至王傅,次即用也。 "于是特拜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少詹事。
"特或作时。 "未三月,因迁大詹事,赐勋上柱国,爵封郡公,国于太原,益掌厩苑之事。
公起外戚子弟,秩卑年少,岁余超居上班,官尊职大,朝夕两宫;而能敬让以敏,持以礼法;不挟不矜,宾接士大夫,高下中度;"士下或无大字。 "兴官耆事,滋久愈谨。
"兴或作与。 耆或作嗜。 方云:耆音指,致也。 《诗》:"耆定尔功。" 《国语》:"嗜其服肱,以从司马。" 今按:耆,或疑即嗜字,更详之。 "由是朝廷推贤,所处号治,转少府监,太子宾客,别职仍初。
"仍或作如。 初,方从馆、杭本作。 今按:仍即如也。 字无理明甚,可以见阁、杭本之谬矣。 "迁左散骑常侍,兼右金吾大将军,皆以选进,不专为恩。
"专下或有于字。 "
十一年秋,将以八月葬庄宪太后。
"元和十一年三月,太后崩;八月葬丰陵。 "前一月壬甲,以疾告薨,春秋四十有七。
上罢朝二日,为位以哭,赠工部尚书。
十一月壬申,葬于万年县落女原。
"落女或作乐安。 "夫人河南胡氏,号太原郡夫人。
有子六人,女子一人。
葬得日,公之市婿京兆尹李,"或作修,考《旧史》当作。 "谓太子右庶子韩愈曰:"子以文常铭贤公卿,"常或作章。 "今不可以辞。"
应曰:诺。
而为铭曰:
有乔氏国,实出炎轩。
"按《史记》:轩辕黄帝娶西陵之女,曰螺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曰元嚣,曰昌意。 元嚣生乔极。 《晋语》云:少典娶于有乔氏,生黄帝、炎帝。 有乔,古之诸侯也。 乔音乔,又音矫。 "蜀涂莘挚,"《史记》:黄帝之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高阳,有圣德,立为帝,是为颛帝。 禹者,皇帝之玄孙,颛帝之孙也,娶涂山氏之女,生启。 《书》曰:娶于涂山。 季历娶太任,盖挚国任氏之中女。 《诗》曰:挚仲氏任。 子昌立,是为西伯。 西伯曰文王,娶莘国之长女。 曰太姒,《诗》曰:"命此文王,于周于京,缵女维莘。" 《列女传》:"汤妃有莘氏之女,生仲任外丙。" 又云:"太任,文王之母,挚仲氏之中女,王季娶以为妃。" 挚音至,莘一作华,非是。 "正妃之门;孰丰其川,不羡其源。
王氏周胄,"王氏,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官封继继;"上继字,或作相,非是。 "实生圣女,以母唐帝。
公惟后季,天子吾甥;"吾或作其,非是。 "卑躬慎德,不与宠横。
方年未老,后哀犹新;如何不惠,而殒其身。
刻文兹石,久载攸存。
(攸,方作犹。
今按:文理当作攸。
又上句已有"犹新"字,不应重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