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总术》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四篇,综合论证写作方法的重要性。
刘勰的创作理论是很广泛的,从根本原则到具体技巧问题,都分别作了专篇论述。
本篇是总的论述掌握创作方法的重要。
全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文"、"笔"之分。
自晋、宋以后,"文"、"笔"之分逐步明确起来。
刘勰对这种区分,基本上是赞同的,所以,上卷是"论文叙笔",按"文"、"笔"两大类分别列论。
但对颜延之的"文"、"笔"、"言"之分,则取反对态度。
第二部分在对论创作技巧的《文赋》进行批评之后,提出"研术"的重要意义。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和音乐一样,乐师虽不一定能掌握一切乐器和曲调,但必须懂得音乐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才之能通,必资晓术。"
只有全面研究各种文学体裁,明确写作的基本法则,才能在文学创作上取得胜利。
第三部分以下棋和掷采为喻,来进一步说明掌握写作方法的必要。
下棋是要讲究方法的,掌握了写作方法的作家,就同会下棋的人一样,可以获得成功。
掷采则是碰机会,不懂得写作方法的人就和掷采一样,即使偶有所得,却不能取得完全成功。
因此,刘勰要求作家必须"执术驭篇",而不要在写作上去碰运气。
"文"、"笔"之辨,是晋、宋以来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正所谓"文场笔苑,有术有门"。
多种多样的"文"和"笔"的出现,表现方法问题也随之复杂和重要起来。
因此,有必要"务大体",穷根求源,探索"乘一总万"的写作方法。
本篇把"文"、"笔"之辨和"执术驭篇"两个问题,"列在一篇"来讨论,其原因就在这里。
本篇虽未提出什么新的创作理论,但对文学创作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却是很值得重视的。
刘勰要求文学作品应写得:"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 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
除了内容充沛,辞采丰富外,这里还突出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及其感人力量。
刘勰在他的创作论的总结中提出这种要求或理想,这很有助于我们对其整个创作论的理解。
《神思》以下各篇,正是为如何创造出这样理想的作品所做的分论。
"一"
今之常言1,有"文"有"笔"2;以为无韵者"笔"也3,有韵者"文"也。
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4,别目两名5,自近代耳6。
颜延年以为7:"笔"之为体,"言"之文也8;经典则"言"而非"笔"9,传记则"笔"而非"言"10。
请夺彼予11,还攻其楯矣12。
何者?《易》之《文言》13,岂非"言"文14?若"笔"不"言"文15,不得云经典非"笔"矣。
将以立论,未见其论立也。
予以为16:发口为言,属笔曰翰17,常道曰经,述经曰传18。
经传之体,出"言"入"笔"19;笔为言使20,可强可弱21。
分经以典奥为不刊22,非以"言"、"笔"为优劣也。
〔译文〕
近来人们常常说,文章有"文"和"笔"两种;他们认为不讲究音节的是"笔",讲究音节的是"文"。
文本来是补充和修饰语言的,按理说可以包含《诗经》、《尚书》两方面的作品;至于分成两种,那是晋代以后的事。
颜延之以为:"笔"这种体裁,是有文采的"言";儒家经书是"言"而不是"笔",而传注乃是"笔"不是"言"。
我现在就借颜延之的矛,来反攻他的盾。
为什么这样说呢?《周易》中的《文言》,岂不是有文采的"言"吗?假如"笔"是有文采的"言",那么就不能说经书不是"笔"了。
颜延之想建立新的论点,可是我看他的论点还不能建立起来。
我认为:口头说的叫做"言",书面写的叫做"笔";说明永久性道理的叫做"经",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经和传的体裁,就显然不应属于"言"而应属于"笔"了;用笔写来代替口说,文采可多可少。
儒家经典以其内容深刻而不可磨灭,并不是以颜延之所谓无文采的"言"和有文采的"笔"来定其高下的。
〔注释〕1今:指晋、宋以来。
2"文"、"笔":"文"和"笔"的区别,说法不一。
大体上讲,"文"是比较讲究文采的作品,如诗歌辞赋之类;"笔"是偏重于应用方面的作品,如政治、历史、学术论著之类。
3韵:指节奏,这里泛指文章的音节,不限于句末的押韵。
4《诗》:指《诗经》,代表讲究音节的作品。
《书》:指《尚书》,代表不讲音节的作品。
5目:称。
6近代:指晋、宋期间。
"文笔"连用成词,早在汉代已经出现,晋代用的更多,但以"文笔"对举而明确其区别,则始于南朝宋代:"宋文帝间"颜"延之诸子才能。 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南史·颜延之传》"
7颜延年:名延之,晋宋之间的作家。
他主张把作品分成"文"、"笔"、"言"三种。
8"言"之文:颜延之认为"文"的文采比"笔"多,而"笔"的文采又比"言"多,所以说"笔"是有文采的"言"。
9"经典"句:颜延之认为经书"如《尚书》"文采很少,所以属于"言"。
10"传记"句:颜延之认为传注"如《左传》"的文采稍多,所以属于"笔"。
颜延之上述意见的原文今不存。
11矛:长柄有刃的兵器。
12楯"dùn盾":即盾,打仗时防御用的盾牌。
13《文言》:《周易》中的一部分,相传为孔子阐述《易经》所作。
14岂非"言"文:颜延之认为经书都属无文采的"言",但刘勰认为《文言》却有文采,所以用来反驳他。
15不:黄侃认为是"为"字之误。
王利器校作"果"。
此句是复述颜延之所论"笔"是"‘言’之文"的意思。
16予:刘勰自称。
他反对颜延之以文采多少来做"经"、"传"、"言"、"笔"的区别。
17属笔曰翰:杨明照校注:"按《论衡·书解》篇:‘出口为言,集札为文。 ’又:‘出口为言,著文为篇。 ’又按以下‘出言入笔,笔为言使,及‘非以言笔为优劣也’验之,属笔曰翰,疑当乙作属翰曰笔。"
翰:笔。
属翰:就是用笔来写。
18"常道"二句:张华《博物志·文籍考》:"圣人制作曰经,贤者著述曰传。"
19出"言"入"笔":因为经传都是书面作品,所以不应属于"言""指不属"发口为言"的"言"",而应属于"笔""指"属翰曰笔"的"笔"。 这是刘勰所理解的"言"和"笔",不是颜延之的所谓"言"和"笔""。
20使:用。
21强、弱:指文采的多、少。
22分经:应为"六经"。
典:常。
奥:深。
不刊:不可磨灭。
刊:削去。
"二"
昔陆氏《文赋》1,号为曲尽2;然泛论纤悉3,而实体未该4。
故知九变之贯匪穷5,知言之选难备矣6。
凡精虑造文,各竞新丽;多欲练辞7,莫肯研术8。
落落之玉9,或乱乎石;碌碌之石10,时似乎玉。
精者要约11,匮者亦鲜12。
博者该赡13,芜者亦繁14。
辩者昭晰15,浅者亦露。
奥者复隐16,诡者亦典17。
或义华而声悴18,或理拙而文泽。
知夫调钟未易19,张琴实难20。
伶人告和21,不必尽窕槬桍之中22;动用挥扇23,何必穷初终之韵24?魏文比篇章于音乐25,盖有征矣26。
夫不截盘根27,无以验利器;不剖文奥28,无以辨通才29。
才之能通,必资晓术30。
自非圆鉴区域31,大判条例32,岂能控引情源33,制胜文苑哉?〔译文〕
从前陆机的《文赋》,据说谈得很详细;但是里边多讲琐碎的问题,却没有抓住要点。
可见事物的变化是无穷的,而真正懂得写作的人却较少。
一般作家精心撰文,都努力争取新奇华丽,常常只注意文辞的选择,而不去钻研写作的方法。
譬如在成堆的玉中,不免有些和石块相类;在稀有的石头中,偶然也有好像玉的。
同样,用心写作的人,文章比较简洁;可是文思贫乏的人,篇幅也多短小。
才华丰富的人,常常下笔千言;但是文风杂乱的人,也写得非常冗长。
善于雄辩的人,条理十分清楚;不过学识浅薄的人,辞句也极显露。
思想深刻的人,写出来有时难懂;可是故作怪僻的人,也有晦涩的毛病。
有的文章意义丰富,而声调音节显得较差;有的文章讲道理比较拙劣,而文句却很润泽。
正如音乐一样,敲钟弹琴都不容易。
一个乐师要演奏得音调和谐,不必大小乐器都会掌握;要能运用乐器,发挥作用,何须兼通一切曲调?曹丕把写作比作音乐,是有根据的,因为都要求掌握法则。
如果不能截断弯曲的树根,那就无法考验刀锯是否锋利;同样,如果不能分析深刻的写作道理,也就不能看出作者是否有妙才。
要使文才妙用无碍,就必须依靠通晓写作方法。
若非全面考察各种体裁,普遍明确各种法则,怎能掌握思想情感的来龙去脉,在文坛上获得成功呢?
〔注释〕1陆氏:指陆机,字士衡,西晋著名文学家。
《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一篇创作论"见《文选》卷十七"。
2号:称,说。
曲尽:详尽。
《文赋》中曾说:"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3纤"xiān先":细小,悉:详尽。
4体:主体。
该:兼备。
5九:虚数,泛指众多。
贯:事。
6知言:善于分析言辞,这里指善于讨论创作。
汉武帝在元朔元年的《赦诏》中引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选。"
颜师古注:"贯,事也;选,择也。"
"见《汉书·武帝纪》"刘勰这两句即用其意。
7练:选择。
8术:方法。
刘勰称艺术构思为"驭文之首术""《神思》",称继承与革新为"通变之术""《通变》",甚至论"风骨"也说"兹术或违,无务繁采""《风骨》"。
所以,这里的"术",概括了刘勰所论各种创作原理、方法和技巧。
9落落:多。
河上公本《老子·法本》:"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注:"琭琭,喻少;落落,喻多。 玉少故见贵,石多故见贱;言不欲如玉为人所贵,如石为人所贱,当处其中也。"
10碌碌"lù路":同"琭琭"。
11约:简洁。
12匮"kuì溃":缺乏。
鲜:少。
13赡"shàn扇":富足。
14芜:杂乱。
15昭晰"xī西":明白。
16复:复杂。
隐:深奥。
17诡"guǐ轨":不正常。
典:应为"曲",是曲折难懂的意思。
18悴:弱。
19调:调整。
钟:泛指乐器。
20张:指张弦。
21伶"líng灵"人告和:《国语·周语下》:"钟成,伶人告和。"
韦昭注:"伶人,乐人也。"
和:调和。
22尽:完全,这里是说完全掌握。
窕"tiǎo挑上":小。
槬"huà化":大。
这里指大大小小的各种乐器。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小者不窕,大者不槬。"
杜预注:"窕,细不满;槬,横大不入。"
桍"kū枯":这个字是衍文。
中:恰当,这里指音节的恰到好处。
23动用:指乐器的运用。
挥扇:指发挥音乐的作用。
24穷:探索到底。
初终:从头到尾。
韵:指曲调。
25魏文:指魏文帝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用音乐比喻文学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法度",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26征:证,验。
27盘:弯曲。
这两句是化用东汉虞诩"xǔ许"的话:"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28剖:分析。
29通:妙用无碍。
30资:凭借。
31圆:全面。
鉴:察看。
区域:指各种体裁。
32判:裁决。
条例:规则,这里指写作规则。
33控引:控制、拉开,即驾驭。
相传司马相如写《上林赋》时,曾进行"控引天地,错综古今"的构思活动。
"《西京杂记》卷二"
"三"是以执术驭篇1,似善弈之穷数2;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3。
故博塞之文,借巧傥来4;虽前驱有功5,而后援难继6。
少既无以相接,多亦不知所删;乃多少之并惑。
何妍蚩之能制乎7?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8,按部整伍9,以待情会10;因时顺机11,动不失正12。
数逢其极13,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14,辞气丛杂而至15。
视之则锦绘16,听之则丝簧17,味之则甘腴18,佩之则芬芳19:断章之功20,于斯盛矣。
夫骥足虽骏21,纆牵忌长22;以万分一累23,且废千里24。
况文体多术,共相弥纶25,一物携贰26,莫不解体。
所以列在一篇,备总情变27;譬三十之辐28,共成一毂29,虽未足观,亦鄙夫之见也30。
〔译文〕
因此,如果能掌握方法来进行写作,就像会下围棋的人那样讲究技巧;如果抛弃方法而任意写作,就像掷采的人那样碰机会。
所以,像掷采那样写作的文章,只依靠偶然得来,即使开始能写成几句,后边也难于继续。
这样,在内容少的时候,固然无法写下去;在内容多的时候,也不知如何剪裁。
既然不管内容多少都会感到困惑,那怎能掌握写作的好坏呢?至于像会下棋那样写作的文章,则是在方法上按照一定的技巧,按部就班地和思想情感相配合;利用恰当的时机,一般是不会出错的。
技巧运用得很好,时机非常适合,就可在内容上做到意味浓郁动人,在文辞上也使得气势蓬勃起来。
这种佳作,看在眼里像五彩的锦绣,听在耳里像琴笙演奏的音乐,尝在嘴里像肥美的肴馔,戴在身上像芬芳的香草:写作的效用,这算达到极点了。
千里马虽然快,但缰绳不能太长;如有万分之一的差错,那就会影响到千里之行。
何况文章各种体裁的写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各方面都要密切配合;如果其中有一点不协调,全文都要受影响。
所以集中在本篇,全面考虑文学创作的种种不同情况,要像三十条车辐一样,必须配合在一个车毂里。
这里谈得虽很肤浅,也算我的一得之愚吧。
〔注释〕1驭"yù玉"篇:指写作。
驭:驾驭。
2弈"yì意":围棋。
数:技巧。
3博塞"sài赛":古代掷采的局戏。
4傥"tǎng躺"来:意外得来。
《庄子·缮性》:"物之傥来,寄者也。"
成玄英疏:"傥者,意外忽来者耳。"
5前驱:在前边走的人。
这里比喻文章的开端。
6后援:比喻文章的后继部分。
7妍:美。
蚩"chī吃":丑。
8恒:指经常的,有定的。
9部、伍:这里指门类、次序。
10情会:思想感情的会合。
11因:沿袭、依照。
12动:辄、每。
13极:指中正。
14义:作品中所表达的意义,与下句"辞"对举,所以属于内容方面。
腾跃:跳动,指作品内容能感动人。
15气:指作者的气质体现在作品中而形成文章的气势。
丛:聚。
16锦绘:指作品的形象鲜明。
锦:杂色的丝织品。
17丝簧:指作品的音韵和谐。
丝:琴瑟一类的弦乐器。
簧"huáng黄":乐器中的薄铜片,这里指笙一类的管乐器。
18味:品味。
甘腴:指作品的内容丰富。
腴"yú于":肥美。
19佩:戴在身上。
芬芳:范文澜注:"佩之则芬芳,情志也。"
20断章:指写作。
断:裁决。
21骥"jì计":良马。
骏:迅速。
22纆"mò末":绳索。
这是用《战国策·韩策三》中的故事:王良的弟子驾千里马,"造父之弟子曰:‘马不千里。 ’王良弟子曰:‘马,千里之马也;服"车衣",千里之服也。 而不能取千里,何也?’曰:‘子纆牵长。 ’故纆牵于事,万分之一也,而难千里之行"。
23累:妨碍。
24且废千里:指上引《战国策》中所说"而难千里之行"。
25弥纶:综合组织的意思。
《章句》篇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 篇之彪炳,章无疵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
这就是全篇共相弥纶的情形之一。
26携贰:《左传·襄公四年》:"诸侯新服,陈新来和,将观于我,我德则睦,否则携贰。"
指有离心。
刘勰用以喻作品中某一部分不协调。
如《练字》篇所说:"今一字诡异,则群句震惊。"
27情:这里指情况。
28辐"fú扶":车轮中直木,即辐条。
29毂"gǔ古":车轮中心圆木。
《老子》:"三十辐,共一毂。"
"第十一章"
30鄙夫:刘勰自谦之词。
"四"
赞曰:文场笔苑,有术有门1。
务先大体,鉴必穷源2;乘一总万3,举要治繁。
思无定契4,理有恒存5。
〔译文〕
总之,在创作领域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必须首先注意总体,彻底认清基本写作原理;这样就能根据基本原理来掌握各种技巧,抓住要点来驾驭一切。
文思虽没有一定的规则,写作的基本原理却是有定的。
〔注释〕1门:类。
2源:根源,指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
3乘:因。
一:指上文说的"源"。
万:指上文说的"有术有门"。
4契:约券,引申指规则。
5理:指基本写作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