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养气》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二篇,论述保持旺盛的创作精神问题。
所谓"神疲而气衰"。
本篇所讲的"气",是和人的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常常"神"、"气"并称。
其主要区别在于:"气"是人体所具有的内在因素,精神则是"气"的外在表现。
因此,在本篇具体论述中,或称"气",或称"神",或称"精气"等,大都是措辞上的变化,并无实质区别。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说:"养气谓爱精自保,与《风骨》篇所云诸‘气’不同。 此篇之作,所以补《神思》篇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
文思的通塞,的确和作者精神的盛衰有关,但《神思》和《养气》两篇所论,也有其各不相同的旨意。
本篇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两个方面说明养气的必要:首先就一般规律来说,人的性情不允许"钻砺过分";其次以实际创作来印证,古今作者劳逸不同,因而作品的优劣大异。
第二部分论神伤气衰的危害。
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操之过急,煎熬过度,就势将"成疾",以致"伤命"。
第三部分根据文学创作的特点讲"卫气之方"。
刘勰认为,在掌握学识上,勤学苦练是应该的,但文学创作的特点是抒发情志,它本身就是一种精神活动,如果不遵循志之所至、情之所生的特点,而强逼它,损伤它,搅得头昏脑胀,就难以"理融而情畅",写出好的作品来。
至于"卫气之方",本篇提到的"清和其气"、"烦而即舍"、"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等,只是些一般的、消极的方法。
对人的生理性能来说,适度的劳逸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但要使作者精神饱满,思绪畅通,有充沛的创作活力,就显然是仅靠保养精神,或"逍遥"、"谈笑"之类所不可能的。
本篇是只就"养气"这个侧面而论,孤立起来,不仅意义不大,如果过分看重"伤神"、"伤命"之类,甚至是有害的。
积极地养气,不应只是保养,而要培养加强;不仅要从生理上考虑,还要从精神上考虑。
这就要结合《神思》、《体性》、《情采》、《事类》、《物色》等篇的有关论述,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
"一"
昔王充著述1,制《养气》之篇2,验己而作3,岂虚造哉!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4;心虑言辞,神之用也5。
率志委和6,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7,则神疲而气衰8:此性情之数也9。
夫三皇辞质10,心绝于道华11;帝世始文12,言贵于敷奏13;三代春秋14,虽沿世弥缛15,并适分胸臆16,非牵课才外也17。
战代枝诈18,攻奇饰说;汉世迄今,辞务日新,争光鬻采19,虑亦竭矣20。
故淳言以比浇辞21,文质悬乎千载22;率志以方竭情23,劳逸差于万里24:古人所以余裕25,后进所以莫遑也26。
〔译文〕从前王充进行著作,曾写《养性》十六篇,是经过自己的验证而写的,怎能是凭空编造的呢!人的耳、目、口、鼻,是为生命服务的;心思、言辞,则是精神的运用。
顺着情感的发展而自然谐和,就能思理融和而情绪顺畅;如果钻研过度,就精神疲乏而元气衰损:这就是性情的一般原理。
上古三皇时期,言辞朴质,还没有丝毫追求华丽的思想。
唐虞之世的言辞,开始有了文采,仍以敷陈上奏为贵。
从夏、商、周三代到春秋时期,虽然一代比一代文采增多,都是随作者个人的心意表达出来,而不是于作者才性之外去强求。
战国时期的著述,繁杂而不真实,作者大都追求奇特以文饰自己的学说。
从汉代到现在,文辞写作一天比一天新奇,争妍斗丽,炫耀文采,已是绞尽脑汁的了。
所以,淳厚的作品和浇薄的文辞相较,其华丽和质朴的不同相差千年;随顺情志的创作和绞尽脑汁的创作相比,其劳神苦思和轻松愉快的不同,更是相去万里:古代作者其所以从容不迫,后代作家之所以忙个不停,就是这个原因。
〔注释〕
1王充:字仲任,东汉学者,思想家。
2《养气》:王充曾著《养性》十六篇,其书不传。
3验己之作:经自己检验过的著作。
王充在《论衡·自纪》中说:"庚辛域际"刘盼遂按:“庚辛者,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十三年辛丑,时王君年七十四五"",虽惧终徂,愚犹沛沛,乃作《养性》之书,凡十六篇。
养气自守,适食则酒"刘按:则当作节",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
4生:生命。
役:仆役。
"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二句,是借用《吕氏春秋·贵生》中的原话。
5神:精神。
6率:循。
委和:听任其谐和。
7钻砺:钻研磨砺。
8气:元气,人体维持其生命的功能。
《论衡·无形》:"人以气为寿,形随气而动,气性不均,则于体不同。"
又《言毒》:"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9数:自然之数。
《明诗》篇的"情变之数"、《情采》篇的"神理之数",和这里"性情之数"的"数"字义同。
10三皇:三皇的传说不一,有的认为是伏羲、神农、黄帝"《世本》、孔安国《尚书序》等":有的认为是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等。
11绝:断绝,隔绝。
道华:《老子》三十八章:"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这里指"道"的虚华。
12帝世:指尧舜时期。
《檄移》篇所说"帝世戎兵,三王誓师",和这里的"帝世"所指略同。
其中的"三王"即本篇下句所说的"三代"之王,始文:《原道》篇曾说:"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与"帝世始文"完全一致。
13敷奏: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
《奏启》篇曾说:"昔唐虞之臣,敷奏以言。"
敷:敷陈。
14三代:夏、商、周三代。
15弥:更加。
缛"rù入":指文采繁多。
16适分:适合于作者的本分、个性,即《明诗》篇"随性适分"之意,胸臆:心胸。
陆机《文赋》:"恩风发于胸臆。"
17牵课:牵连,课求。
18战代:战国时期。
枝诈:繁杂而不真实。
枝:分枝,本书多用以喻繁杂。
如《议对》"属辞枝繁",《体性》"繁缛者,博喻酿采,炜烨枝派者也",《诔碑》"辞多枝杂"等。
19鬻"yù遇"采:显耀文采。
鬻:出售。
20竭:尽,用完。
21淳、浇:《淮南子·齐俗训》:"浇天下之淳。"
高诱注:"浇,薄也;淳,厚也。"
22文质:华丽和朴质。
悬:远,指悬殊。
23方:比。
24劳逸:劳苦和闲逸,指创作的费神与不费神之别。
25余裕:从容不迫。
余:饶。
裕:宽。
26莫遑:无暇。
"二"
凡童少鉴浅而志盛1,长艾识坚而气衰2;志盛者思锐以胜劳3,气衰者虑密以伤神:斯实中人之常资4,岁时之大较也5。
若夫器分有限6,智用无涯7,或惭凫企鹤8,沥辞镌思9:于是精气内销10,有似尾闾之波11;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12。
但惕之盛疾13,亦可推矣。
至如仲任置砚以综述14,叔通怀笔以专业15,既暄之以岁序16,又煎之以日时17:是以曹公惧为文之伤命18,陆云叹用思之困神19,非虚谈也。
〔译文〕
大凡青少年认识不深而志气旺盛,老年人则认识力强而气血衰弱;志气旺盛的人,思考敏锐而经得起劳累,气血衰弱的人,思考周密却损伤精神:这是一般人的资质,不同年龄的人的大概情况。
至于人的才分,都有一定的限度,而智力的运用却是无边无际的;有的就像不满于鸭腿之短,而羡慕鹤腿之长,在写作中一字一字地挖空心思:于是精气消损于内,有如海水永不停止地外泄;神思损伤于外,像牛山上的草木被砍得精光。
过分的惊惧紧张必将造成疾病,也就可想而知了。
至于王充在门窗墙柱上放满笔墨以进行著作,曹褒在走路睡觉时都抱着纸笔而专心于礼仪,既累月不断地苦思,又整天不停地煎熬:所以曹操曾担心过分操劳会伤害性命,陆云曾感叹过分用心使精神困乏,都不是没有根据的空话。
〔注释〕
1鉴浅:认识能力不深。
2长艾:年老。
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
识坚:认识能力很强。
3胜劳:胜任疲劳。
4中人:平常的人。
《荀子·非相》:"中人羞以为友。"
常资:一般的、共同的资质。
5岁时:指年龄。
大较:大概情况。
6器分:才分。
7智用无涯"yá牙":《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边际",而知"智"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困倦"已。"
8惭凫"fú扶":因凫腿之短而惭愧。
凫:水鸟,俗称野鸭子。
企鹤:羡慕鹤的腿长。
《庄子·骈拇》:"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 是故凫胫"脚"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刘勰借此以喻作者违背自然之理,而抱不切实际的要求。
9沥"lì利"辞:精选文辞。
沥:过滤以除去杂质。
镌"juān捐":雕凿。
10销:消耗,损毁。
11尾闾:《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释文》:"尾闾,崔云:海东川名。 司马云:泄海水出外者也。"
12牛山之木:《孟子·告子上》:"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赵岐注:"牛山,齐之东南山也。 ……濯濯,无草木之貌。"
13怛惕"dátì达替":惊恐忧惧,指害怕得不到佳作而烦恼紧张的心理状态。
14置砚以综述:《初学记》卷二十一引谢承《后汉书》:"王充于室内门户墙柱,各置笔砚,著《论衡》八十五篇。"
15叔通:曹褒,字叔通,东汉章帝、和帝时为侍中。
怀笔以专业:《后汉书·曹褒传》载:"褒少笃志有大度,结发传充"褒父曹充"业,博雅疏通,尤好礼士。 常憾朝廷制度未备,慕叔孙通汉礼仪,昼夜研精,沈吟专思,寝则怀抱笔札,行则诵习文书,当其念至,忘所之适。"
16暄"xuān宣"之以岁序:王僧达《答颜延年》:"聿来岁序暄,轻云出东岑。"
暄:温,常以指春天的温暖。
刘勰这里用以和下句"煎"字对举,都有煎熬之意。
又《汉书·叙传》载班固《答宾戏》:"独摅意乎宇宙之外,锐思于豪芒之内,潜神默记,恒"如淳曰:“恒"音亘竟之"亘""以年岁。”
这正是讲终年读书用思,疑刘勰或用其说,"暄"为"恒"字之误,录以备考。
17煎:熬,喻苦思的折磨。
《抱朴子·内篇·道意》:"若乃精灵困于烦扰,荣卫消于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18曹公:指曹操。
为文之伤命:此话的原文已佚。
19陆云:字士龙,西晋文学家,陆机之弟。
用思困神:陆云《与兄平原书》:"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无所在,且用思困人,亦不事复及,以此自劳役。"
"《全晋文》卷一百零一"
"三"夫学业在勤,功庸弗怠1,故有锥股自厉2,和熊以苦之人。
志于文也3,则申写郁滞4,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5。
若销铄精胆6,蹙迫和气7,秉牍以驱龄8,洒翰以伐性9,岂圣贤之素心10,会文之直理哉11!且夫思有利钝12,时有通塞13;沐则心覆14,且或反常,神之方昏15,再三愈黩16。
是以吐纳文艺17,务在节宣18,清和其心19,调畅其气;烦而即舍20,勿使壅滞21。
意得则舒怀以命笔22,理伏则投笔以卷怀23,逍遥以针劳24,谈笑以药倦25,常弄闲于才锋26,贾余于文勇27。
使刃发如新28,凑理无滞29,虽非胎息之迈术30,斯亦卫气之一方也31。
〔译文〕在掌握学问上,是应该勤劳的,所以苏秦在读书困倦时,曾用锥子刺股以鞭策自己。
至于文学创作,是要抒发作者郁闷的情怀,因此应该从容不迫地随顺着情感,舒缓沉着地适应时机。
如果大量消耗精神,过分逼迫人的和气,拿着纸张驱赶自己的年龄,挥动笔杆砍伐自己的生命,这岂是圣贤的本意,写作的正理呢!何况作者的文思有敏锐和迟钝之别,写作的时机有畅通或阻塞之异;人在洗头的时候,心脏的位置有了变动,这时考虑问题还可能违反常理;当人的精神已经昏乱不清时,继续思考就必然更加糊涂。
因此,从事文学创作务必适时休息,保持心情清静和谐,神气调和通畅;运思过烦就停止,不要使思路受到阻塞。
意有所得便心情舒畅地写下去,想写的事理隐伏不明,就放下笔墨停止写作。
在自由自在中解除劳累,用说说笑笑来医治疲倦,就能经常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华,有使用不完的创作力量。
经常保持像新磨出来的锐利刀锋,使全身的气脉畅行无阻,这虽不是保养身心的万全之术,也是养气的一种方法。
〔注释〕
1功庸弗怠:这四字和下面的"和熊以苦之人""用熊胆和丸,以其极苦来激励勤学,是唐代柳仲郢的故事,见《新唐书·柳仲郢传》",是后人增补,不是刘勰原文。
这两句未译。
2锥股自厉:《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箱"数十,得大公《阴符》"传为姜尚兵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反复研究"。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厉:鞭策。
3志:纪昀说:"志当作至。"
译文据"至"字。
4申:伸张,舒展。
郁滞:郁闷,忧郁。
5优柔:宽容,和上句的"从容"意近。
适会:适应机会。
《征圣》篇的"抑引随时,变通适会",《章句》篇的"随变适会,莫见定准",与此"适会"意同。
6销铄"shuò朔"精胆:即上文所说"精气内销"。
销铄:熔化。
枚乘《七发》:"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散开"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精胆:犹精气。
古人认为人的刚强之气出自胆,称胆气。
7蹙"cù醋"迫:逼迫。
8秉:持,拿着。
牍"dú独":木简,纸。
9洒翰:挥笔。
伐性:残害生命。
《吕氏春秋·本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10素心:本意。
11会文:指写作。
直理:正理。
12利钝:以兵器的锐利或不锐利,比喻文思的敏锐或迟钝。
13通塞:思路的通畅或阻塞。
陆机《文赋》:"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14沐则心覆:《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之竖"小吏"头须,守藏者也……求见。 公辞焉以沐。 "头须"谓仆人曰:‘沐则心覆,心覆则图反"意图相反",宜吾不得见也。 ’"沐:洗头。
15方:正当。
昏:迷糊不清。
16黩"dú独":《说文》:"黩,握持垢也,从黑,卖声。 《易》曰:‘再三黩。 ’"段注:"黩训握垢,故从黑。 《吴都赋》:‘林木为之润默。 ’刘注曰:‘黩,黑茂貌。 ’其引申之义也。"
刘勰用指神"昏"的发展,是取其引申之义,指头脑更加昏黑不清。
17吐纳:指写作。
文艺:作文的技艺。
18节宣:节制作息之意。
《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于是乎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阻塞集滞",以露"羸"其体。"
杜预注:"宣,散也。"
19清和:《汉书·贾谊传》:"大数既得,则天下顺治,海内之气,清和咸理。"
这是讲社会的清平和谐,刘勰用以指作者心境的清静和谐。
20烦而即舍:用心过度便停止。
《左传·昭公元年》:"公曰:‘女不可近乎?’对曰:‘节之。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物亦如之。 至于烦,乃舍也已。 ’"
21壅"yōng庸"滞:阻塞不通畅,即上引《左传》中的"壅闭湫底"之意。
孔颖达疏:"壅谓障而不使行,若土壅水也;闭谓塞而不得出,若闭门户也;湫谓气聚;底谓气止:四者皆是不散之意也。"
22命笔:提笔写作。
23伏:隐藏,不显露。
卷怀:收藏。
《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刘宝楠《正义》:"卷,收也。 怀与裹同,藏也。"
24逍遥:优游自得。
《庄子·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针劳:消除疲劳。
针:针刺治病,这里指医治。
25药倦:和上句"针劳"意近。
26弄闲于才锋:指轻松愉快地显露其才锋。
弄:戏。
闲:暇。
27贾"gǔ古"余于文勇:出售多余的写作才力。
《左传·成公二年):"齐高固入晋师,桀"通“揭",举起"石以投人。
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以徇齐垒"巡行于齐军的营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
’”杜注:"贾,卖也,言已勇有余,欲卖之。"
28刃发如新:《庄子·养生主》:庖丁向梁惠王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磨刀石""。
29凑理:同腠"còu"理,肌肤的纹理。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
王冰注:"腠谓津液渗泄之所,理谓文理逢会之中,闭谓密闭,气谓卫气,行谓流行,收谓收敛也。 身寒则卫气沉,故皮肤文理及渗泄之处,皆闭密而气不流行,卫气收敛于中而不发散也。"
30胎息:古代修养身心的一种方法。
《抱朴子·内篇·释滞》:"故行气或可以治百病,……其大要者,胎息而已。 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
迈术:王利器校:"迈","作万,较胜"。
万术:万全之术。
31卫气:即养气。
"四"
赞曰:纷哉万象,劳矣千想。
玄神宜宝1,素气资养2。
水停以鉴3,火静而朗4。
无扰文虑,郁此精爽5。
〔译文〕总之,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纷纭复杂的,千百度思考这些现象十分劳神。
人的精神应该珍惜,恒常的精气有待保养。
停止奔流的水才更为清明,静止不动的火就显得明亮。
要不扰乱创作的思虑,就应保持精神爽朗。
〔注释〕
1玄神:即精神。
扬雄《太玄·中》:"神战于玄,其陈阴阳。"
晋范望注:"在中为心,心藏神为玄,阴阳争为战,两敌称陈,……阴阳相克,故言战也。"
又《玄告》:"玄者,神之魁也。"
范注:"魁,藏也,言神藏于玄之中也。"
2素气:经常的精气。
素:平素。
3鉴:镜,引申为明。
4朗:明亮。
5郁:结,积。
精爽:指清朗的精神。
《左传·昭公七年》:"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
杜注:"爽,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