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魏书
《魏书》 列传第二十三 崔浩 魏收

崔浩,字伯渊,清河人也。

白马公玄伯之长子。

少好文学,博览经史。

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弱冠为直郎。

天兴中,给事秘书,转著作郎。

太祖以其工书,常置左右。

太祖季年,威严颇峻,宫省左右多以微过得罪,莫不逃隐,避目下之变。

浩独恭勤不怠,或终日不归。

太祖知之,辄命赐以御粥。

其砥直任时,不为穷通改节,皆此类也。

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常授太宗经书。

每至郊祠,父子并乘轩轺,时人荣之。

太宗好阴阳术数,闻浩说《易》及《洪范》五行,善之,因命浩筮吉凶,参观天文,考定疑惑。

浩综覈天人之际,举其纲纪,诸所处决,多有应验。

恒与军国大谋,甚为宠密。

是时,有兔在后宫,验问门官,无从得入。

太宗怪之,命浩推其咎征。

浩以为当有邻国贡嫔嫱者,善应也。

明年,姚兴果献女。

神瑞二年,秋谷不登,太史令王亮、苏垣因华阴公主等言谶书国家当治鄴,应大乐五十年,劝太宗迁都。

浩与特进周澹言于太宗曰:"今国家迁都于鄴,可救今年之饥,非长久之策也。 东州之人,常谓国家居广漠之地,民畜无算,号称牛毛之众。 今留守旧部,分家南徙,恐不满诸州之地。 参居郡县,处榛林之间,不便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则百姓意沮。 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 屈丐、蠕蠕必提挈而来,云中、平城则有危殆之虑。 阻隔恒代千里之险,虽欲救援,赴之甚难。 如此则声实俱损矣。 今居北方,假令山东有变,轻骑南出,耀威桑梓之中,谁知多少?百姓见之,望尘震服。 此是国家威制诸夏之长策也。 至春草生,乳酪将出,兼有菜果,足接来秋。 若得中熟,事则济矣。"

太宗深然之,曰:"唯此二人,与朕意同。"

复使中贵人问浩、澹曰:"今既糊口无以至来秋,来秋或复不熟,将如之何?"浩等对曰:"可简穷下之户,诸州就谷。 若来秋无年,愿更图也。 但不可迁都。"

太宗从之,于是分民诣山东三州食,出仓谷以禀之。

来年遂大熟。

赐浩、澹妾各一人,御衣一袭,绢五十匹,绵五十斤。

初,姚兴死之前岁也,太史奏:荧惑在匏瓜星中,一夜忽然亡失,不知所在。

或谓下入危亡之国,将为童谣妖言,而后行其灾祸。

太宗闻之,大惊,乃召诸硕儒十数人,令与史官求其所诣。

浩对曰:"案《春秋左氏传》说神降于莘,其至之日,各以其物祭也。 请以日辰推之,庚午之夕,辛未之朝,天有阴云,荧惑之亡,当在此二日之内。 庚之与未,皆主于秦,辛为西夷。 今姚兴据咸阳,是荧惑入秦矣。"

诸人皆作色曰:"天上失星,人安能知其所诣,而妄说无征之言?"浩笑而不应。

后八十余日,荧惑果出于东井,留守盘旋,秦中大旱赤地,昆明池水竭,童谣讹言,国内喧扰。

明年,姚兴死,二子交兵,三年国灭。

于是诸人皆服曰:"非所及也。"

泰常元年,司马德宗将刘裕伐姚泓,舟师自淮泗入清,欲氵斥河西上,假道于国。

诏群臣议之。

外朝公卿咸曰:"函谷关号曰天险。 一人荷戈,万夫不得进。 裕舟船步兵,何能西入?脱我乘其后,还路甚难。 若北上河岸,其行为易。 扬言伐姚,意或难测。 假其水道,寇不可纵。 宜先发军断河上流,勿令西过。"

又议之内朝,咸同外计。

太宗将从之。

浩曰:"此非上策,司马休之之徒扰其荆州,刘裕切齿来久。 今兴死子劣,乘其危亡而伐之。 臣观其意,必欲入关。 劲躁之人,不顾后患。 今若塞其西路,裕必上岸北侵,如此则姚无事而我受敌。 今蠕蠕内寇,民食又乏,不可发军。 发军赴南则北寇进击,若其救北则东州复危。 未若假之水道,纵裕西入,然后兴兵塞其东归之路,所谓卞庄刺虎,两得之势也。 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令姚氏胜也,亦不失救邻之名。 纵使裕得关中,县远难守,彼不能守,终为我物。 今不劳兵马,坐观成败,关两虎而收长久之利,上策也。 夫为国之计,择利而为之,岂顾婚姻,酬一女子之惠哉?假令国家弃恒山以南,裕必不能发吴越之兵与官军争夺河北也,居然可知。"

议者犹曰:"裕西入函谷,则进退路穷,腹背受敌;北上岸则姚军必不出关助我。 扬声西行,意在北进,其势然也。"

太宗遂从群议,遣长孙嵩发兵拒之,战于畔城,为裕将朱超石所败,师人多伤。

太宗闻之,恨不用浩计。

二年,司马德宗齐郡太守王懿来降,上书陈计,称刘裕在洛,劝国家以军绝其后路,则裕军可不战而克。

书奏,太宗善之。

会浩在前进讲书传,太宗问浩曰:"刘裕西伐,前军已至潼关。 其事如何?以卿观之,事得济不?"浩对曰:"昔姚兴好养虚名,而无实用。 子泓又病,众叛亲离。 裕乘其危,兵精将勇,以臣观之,克之必矣。"

太宗曰:"刘裕武能何如慕容垂?"浩曰:"裕胜。"

太宗曰:"试言其状。"

浩曰:"慕容垂承父祖世君之资,生便尊贵,同类归之,若夜蛾之赴火,少加倚仗,便足立功。 刘裕挺出寒微,不阶尺土之资,不因一卒之用,奋臂大呼而夷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摧卢循等,僭晋陵迟,遂执国命。 裕若平姚而还,必篡其主,其势然也。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 风俗不同,人情难变,欲行荆扬之化于三秦之地,譬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走,不可得也。 若留众守之,必资于寇。 孔子曰:善人为邦百年,或以胜残去杀。 今以秦之难制,一二年间岂裕所能哉?且可治戎束甲,息民备境,以待其归,秦地亦当终为国有,可坐而守也。"

太宗曰:"裕已入关,不能进退,我遣精骑南袭彭城、寿春,裕亦何能自立?"浩曰:"今西北二寇未殄,陛下不可亲御六师。 兵众虽盛,而将无韩白。 长孙嵩有治国之用,无进取之能,非刘裕敌也。 臣谓待之不晚。"

太宗笑曰:"卿量之已审矣。"

浩曰:"臣尝私论近世人物,不敢不上闻。 若王猛之治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辅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逆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太宗曰:"卿谓先帝如何?"浩曰:"小人管窥县象,何能见玄穹之广大。 虽然,太祖用漠北醇朴之人,南入中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齐列,臣岂能仰名?"太宗曰:"屈丐如何?"浩曰:"屈丐家国夷灭,一身孤寄,为姚氏封殖。 不思树党强邻,报仇雪耻,乃结忿于蠕蠕,背德于姚兴,撅竖小人,无大经略,正可残暴,终为人所灭耳。"

太宗大悦,语至中夜,赐浩御缥醪酒十觚,水精戎盐一两。

曰:"朕味卿言,若此盐酒,故与卿同其旨也。"

三年,彗星出天津,入太微,经北斗,络紫微,犯天棓,八十余日,至汉而灭。

太宗复召诸儒术士问之曰:"今天下未一,四方岳峙,灾咎之应,将在何国?朕甚畏之,尽情以言,勿有所隐。"

咸共推浩令对。

浩曰:"古人有言,夫灾异之生,由人而起。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 故人失于下,则变见于上,天事恒象,百代不易。 《汉书》载王莽篡位之前,彗星出入,正与今同。 国家主尊臣卑,上下有序,民无异望。 唯僭晋卑削,主弱臣强,累世陵迟,故桓玄逼夺,刘裕秉权。 彗孛者,恶气之所生,是为僭晋将灭,刘裕篡之之应也。"

诸人莫能易浩言,太宗深然之。

五年,裕果废其主司马德文而自立。

南镇上裕改元赦书。

时太宗幸东南舄卤池射鸟,闻之,驿召浩,谓之曰:"往年卿言彗星之占验矣,朕于今日始信天道。"

初,浩父疾笃,浩乃剪爪截发,夜在庭中仰祷斗极,为父请命,求以身代,叩头流血,岁余不息,家人罕有知者。

及父终,居丧尽礼,时人称之。

袭爵白马公。

朝廷礼仪、优文策诏、军国书记,尽关于浩。

浩能为杂说,不长属文,而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

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 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之教。 袁生所谓家人筐箧中物,不可扬于王庭也。"

太宗恒有微疾,怪异屡见,乃使中贵人密问于浩曰:"《春秋》:星孛北斗,七国之君皆将有咎。 今兹日蚀于胃昂,尽光赵代之分野,朕疾弥年,疗治无损,恐一旦奄忽,诸子并少,将如之何?其为我设图后之计。"

浩曰:"陛下春秋富盛,圣业方融,德以除灾,幸就平愈。 且天道悬远,或消或应。 昔宋景见灾修德,荧惑退舍。 愿陛下遣诸忧虞,恬神保和,纳御嘉福,无以暗昧之说,致损圣思。 必不得已,请陈瞽言。 自圣化龙兴,不崇储贰,是以永兴之始,社稷几危。 今宜早建东宫,选公卿忠贤陛下素所委仗者使为师傅,左右信臣简在圣心者以充宾友,入总万机,出统戎政,监国抚军,六柄在手。 若此,则陛下可以优游无为,颐神养寿,进御医药。 万岁之后,国有成主,民有所归,则奸宄息望,旁无觊觎。 此乃万世之令典,塞祸之大备也。 今长皇子焘,年渐一周,明睿温和,众情所系,时登储副,则天下幸甚。 立子以长,礼之大经。 若须并待成人而择,倒错天伦,则生履霜坚冰之祸。 自古以来,载籍所记,兴衰存亡,鲜不由此。"

太宗纳之。

于是使浩奉策告宗庙,命世祖为国副主,居正殿临朝。

司徒长孙嵩,山阳公奚斤,北新公安同为左辅,坐东厢西面;浩与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坐西厢东面。

百僚总己以听焉。

太宗避居西宫,时隐而窥之,听其决断,大悦。

谓左右侍臣曰:"长孙嵩宿德旧臣,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晓解俗情,明练于事;穆观达于政要,识吾旨趣;崔浩博闻强识,精于天人之会;丘堆虽无大用,然在公专谨。 以此六人辅相,吾与汝曹游行四境,伐叛柔服,可得志于天下矣。"

群臣时奏所疑,太宗曰:"此非我所知,当决之汝曹国主也。"

会闻刘裕死,太宗欲取洛阳、虎牢、滑台。

浩曰:"陛下不以刘裕欻起,纳其使贡,裕亦敬事陛下。 不幸今死,乘丧伐之,虽得之不令。 《春秋》: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 君子大其不伐丧,以为恩足以感孝子,义足以动诸侯。 今国家亦未能一举而定江南,宜遣人吊祭,存其孤弱,恤其凶灾,布义风于天下,令德之事也。 若此,则化被荆扬,南金象齿羽毛之珍,可不求而自至。 裕新死,党与未离,兵临其境,必相率拒战,功不可必,不如缓之,待其恶稔。 如其强臣争权,变难必起,然后命将扬威,可不劳士卒,而收淮北之地。"

太宗锐意南伐,诘浩曰:"刘裕因姚兴死而灭其国,裕死我伐之,何为不可?"浩固执曰:"兴死,二子交争,裕乃伐之。"

太宗大怒,不从浩言,遂遣奚斤南伐。

议于监国之前曰:"先攻城也?先略地也?"斤曰:"请先攻城。"

浩曰:"南人长于守城,苻氏攻襄阳,经年不拔。 今以大国之力攻其小城,若不时克,挫损军势,敌得徐严而来。 我怠彼锐,危道也。 不如分军略地,至淮为限,列置守宰,收敛租谷。 滑台,虎牢反在军北,绝望南救,必沿河东走。 若或不然,即是囿中之物。"

公孙表请先图其城。

斤等济河,先攻滑台,经时不拔,表请济师。

太宗怒,乃亲南巡。

拜浩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

及车驾之还也,浩从太宗幸西河、太原。

登憩高陵之上,下临河流、傍览川域,慨然有感,遂与同僚论五等郡县之是非,考秦始皇、汉武帝之违失。

好古识治,时伏其言。

天师寇谦之每与浩言,闻其论古治乱之迹,常自夜达旦,竦意敛容,无有懈倦。

既而叹美之曰:"斯言也惠,皆可底行,亦当今之皋繇也。 但世人贵远贱近,不能深察之耳。"

因谓浩曰:"吾行道隐居,不营世务,忽受神中之诀,当兼修儒教,辅助泰平真君,继千载之绝统。 而学不稽古,临事暗昧。 卿为吾撰列王者治典,并论其大要。"

浩乃著书二十余篇,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先以复五等为本。

世祖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

世祖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出浩,以公归第。

及有疑议,召而问焉。

浩织妍洁白,如美妇人。

而性敏达,长于谋计。

常自比张良,谓已稽古过之。

既得归第,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

始光中,进爵东郡公,拜太常卿。

时议讨赫连昌,群臣皆以为难,唯浩曰:"往年以来,荧惑再守羽林,皆成钩巳,其占秦亡。 又今年五星并出东方,利以西伐。 天应人和,时会并集,不可失也。"

世祖乃使奚斤等击蒲坂,而亲率轻骑袭其都城,大获而还。

及世祖复讨昌,次其城下,收众伪退。

昌鼓噪而前,舒阵为两翼。

会有风雨从东南来,扬沙昏冥。

宦者赵倪进曰:"今风雨从贼后来,我向彼背,天不助人。 又将士饥渴,愿陛下摄骑避之,更待后日。"

浩叱之曰:"是何言欤!千里制胜,一日之中岂得变易?贼前行不止,后已离绝,宜分军隐出,奄击不意。 风道在人,岂有常也!"世祖曰:"善"。

分骑奋击,昌军大溃。

初,太祖诏尚书郎邓渊著国记十余卷,编年次事,体例末成。

逊于太宗,废而不述。

神二年,诏集诸文人撰录国书,浩及弟览、高谠、邓颖、晃继、范亨、黄辅等共参著作,叙成《国书》三十卷。

是年,议击蠕蠕,朝臣内外不欲行。

保太后固止世祖,世祖皆不听,唯浩赞成策略。

尚书令刘洁、左仆射安原等乃使黄门侍郎仇齐推赫连昌太史张渊、徐辩说世祖曰:"今年己巳,三阴之岁,岁星袭月,太白在西方,不可举兵。 北伐必败,虽克,不利于上。"

又群臣共赞和渊等,云渊少时尝谏苻不可南征,坚不从而败。

今天时人事都不和协,何可举动!”世祖意不决,乃召浩,令与渊等辩之。

浩难渊曰:"阳者,德也;阴者,刑也。 故日蚀修德,月蚀修刑。 夫王者之用刑,大则陈诸原野,小则肆之市朝。 战伐者,用刑之大者也。 以此言之,三阴用兵,盖得其类,修刑之义也。 岁星袭月,年饥民流,应在他国,远期十二年。 太白行苍龙宿,于天文为东,不妨北伐。 渊等俗生,志意浅近,牵于小数,不达大体,难与远图。 臣观天文,比年以来,月行掩昴,至今犹然。 其占:‘三年,天子大破旄头之国。 ’蠕蠕、高车,旄头之众也。 夫圣明御时,能行非常之事。 古人语曰:‘非常之原,黎民惧焉,及其成功,天下晏然。 ’愿陛下勿疑也。"

渊等惭而言曰:"蠕蠕,荒外无用之物,得其地不可耕而食,得其民不可臣而使,轻疾无常,难得而制,有何汲汲而苦劳士马也?"浩曰:"渊言天时,是其所职,若论形势,非彼所知。 斯乃汉世旧说常谈,施之于今,不合事宜也。 何以言之?夫蠕蠕者,旧是国家北边叛隶,今诛其元恶,收其善民,令复旧役,非无用也。 漠北高凉,不生蚊蚋,水草美善,夏则北迁。 田牧其地,非不可耕而食也。 蠕蠕子弟来降,贵者尚公主,贱者将军、大夫,居满朝列,又高车号为名骑,非不可臣而畜也。 夫以南人追之,则患其轻疾,于国兵则不然。 何者?彼能远走,我亦能远逐,与之进退,非难制也。 且蠕蠕往数入国,民吏震惊。 今夏不乘虚掩进,破灭其国,至秋复来,不得安卧。 自太宗之世,迄于今日,无岁不警,岂不汲汲乎哉!世人皆谓渊、辩通解数术,明决成败。 臣请试之,问其西国未灭之前有何亡征。 知而不言,是其不忠;若实不知,是其无术。"

时赫连昌在座,渊等自以无先言,惭赧而不能对。

世祖大悦,谓公卿曰:"吾意决矣。 亡国之臣,不可与谋,信矣哉。"

而保太后犹难之,复令群君臣于保太后前评议。

世祖谓浩曰:"此等意犹不伏,卿善晓之令悟。"

既罢朝,或有尤浩者曰:"今吴贼南寇而舍之北伐。 行师千里,其谁不知?若蠕蠕远遁,前无所获,后有南贼之患,危之道也。"

浩曰:"不然。 今年不摧蠕蠕,则无以御南贼。 自国家并西国以来,南人恐惧,扬声动众以卫淮北。 彼北我南,彼劳我息,其势然矣。 比破蠕蠕,往还之间,故不见其至也。 何以言之?刘裕得关中,留其爱子,精兵数万,良将劲卒,犹不能固守,举军尽没。 号哭之声,至今未已。 如何正当国家休明之世,士马强盛之时,而欲以驹犊齿虎口也?设令国家与之河南,彼必不能守之。 自量不能守,是以必不来。 若或有众,备边之军耳。 夫见瓶水之冻,知天下之寒;尝肉一脔,识镬中之味。 物有其类,可推而得也。 且蠕蠕恃其绝远,谓国家力不能至,自宽来久,故夏则散众放畜,秋肥乃聚,背寒向温,南来寇抄。 今出其虑表,攻其不备。 大军卒至,必惊骇星分,望尘奔走。 牡马护群,牝马恋驹,驱驰难制,不得水草,未过数日则聚而困敝,可一举而灭。 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也。 唯患上无此意,今圣虑已决,发旷世之谋,如何止之?陋矣哉,公卿也!"诸军遂行,天师谓浩曰:"是行也,如之何,果可克乎?"浩对曰:"天时形势,必克无疑。 但恐诸将琐琐,前后顾虑,不能乘胜深入,使不全举耳。"

及军入其境,蠕蠕先不设备,民畜布野,惊怖四奔,莫相收摄。

于是分军搜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盖数百万。

高车杀蠕蠕种类,归降者三十余万落。

虏遂散乱矣。

世祖沿弱水西行,至涿邪山,诸大将果疑深入有伏兵,劝世祖停止不追。

天师以浩曩日之言,固劝世祖穷讨,不听。

后有降人,言蠕蠕大檀先被疾,不知所为,乃焚烧穹庐,科车自载,将数百人入山南走。

民畜窘聚,方六十里中,无人领统。

相去百八十里,追军不至,乃徐徐西遁,唯此得免。

后闻凉州贾胡言,若复前行二日,则尽灭之矣。

世祖深恨之。

大军既还,南贼竟不能动,如浩所量。

浩明识天文,好观星变。

常置金银铜铤于酢器中,令青,夜有所见即以铤画纸作字以记其异。

世祖每幸浩第,多问以异事。

或仓卒不及束带,奉进疏食,不暇精美。

世祖为举匕箸,或立尝而旋。

其见宠爱如此。

于是引浩出入卧内,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赏谋谟之功。

世祖从容谓浩曰:"卿才智渊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 其思尽规谏,匡予弼予,勿有隐怀。 朕虽当时迁怒,若或不用,久久可不深思卿言也。"

因令歌工历颂群臣,事在《长孙道生传》。

又召新降高车渠帅数百人,赐酒食于前。

世祖指浩以示之,曰:"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朕始时虽有征讨之意,而虑不自决,前后克捷,皆此人导吾至此也。"

乃敕诸尚书曰:"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皆先谘浩,然后施行。"

俄而南籓诸将表刘义隆大严,欲犯河南。

请兵三万,先其未发逆击之,因诛河北流民在界上者。

绝其乡导,足以挫其锐气,使不敢深入。

诏公卿议之,咸言宜许。

浩曰:"此不可从也。 往年国家大破蠕蠕,马力有余,南贼震惧,常恐轻兵奄至,卧不安席,故先声动众,以备不虞,非敢先发。 又南土下湿,夏月蒸暑,水潦方多,草木深邃,疾疫必起,非行师之时。 且彼先严有备,必坚城固守。 屯军攻之,则粮食不给;分兵肆讨,则无以应敌。 未见其利。 就使能来,待其劳倦,秋凉马肥,因敌取食,徐往击之,万全之计,胜必可克。 在朝群臣及西北守将,从陛下征讨,西灭赫连,北破蠕蠕,多获美女珍宝,马畜成群。 南镇诸将闻而生羡,亦欲南抄,以取资财。 是以披毛求瑕,妄张贼势,冀得肆心。 既不获听,故数称贼动,以恐朝廷。 背公存私,为国生事,非忠臣也。"

世祖从浩议。

南镇诸将复表贼至,而自陈兵少,简幽州以南戍兵佐守,就漳水造船,严以为备。

公卿议者佥然,欲遣骑五千,并假署司马楚之、鲁轨、韩延之等,令诱引边民。

浩曰:"非上策也。 彼闻幽州已南精兵悉发,大造舟船,轻骑在后,欲存立司马,诛除刘族,必举国骇扰,惧于灭亡,当悉发精锐,来备北境。 后审知官军有声无实,恃其先聚,必喜而前行,径来至河,肆其侵暴,则我守将无以御之。 若彼有见机之人,善设权谲,乘间深入,虞我国虚,生变不难,非制敌之良计。 今公卿欲以威力攘贼,乃所以招令速至也。 夫张虚声而召实害,此之谓矣。 不可不思,后悔无及。 我使在彼,期四月前还。 可待使至,审而后发,犹末晚也。 且楚之之徒,是彼所忌,将夺其国,彼安得端坐视之。 故楚之往则彼来,止则彼息,其势然也。 且楚之等琐才,能招合轻薄无赖,而不能成就大功。 为国生事,使兵连祸结,必此之群矣。 臣尝闻鲁轨说姚兴求入荆州,至则散败,乃免蛮贼掠买办奴,使祸及姚泓,已然之效。"

浩复陈天时不利于彼,曰:"今兹害气在扬州,不宜先举兵,一也;午岁自刑,先发者伤,二也;日蚀灭光,昼昏星见,飞鸟坠落,宿值斗牛,忧在危亡,三也;荧惑伏匿于翼轸,戒乱及丧,四也;太白未出,进兵者败,五也。 夫兴国之君,先修人事,次尽地利,后观天时,故万举而万全,国安而身盛。 今义隆新国,是人事未周也;灾变屡见,是天时不协也;舟行水涸,是地利不尽也。 三事无一成,自守犹或不安,何得先发而攻人哉?彼必听我虚声而严,我亦承彼严而动,两推其咎,皆自以为应敌。 兵法当分灾迎受害气,未可举动也。"

世祖不能违众,乃从公卿议。

浩复固争,不从。

遂遣阳平王杜超镇鄴,琅邪王司马楚之等屯颍川。

于是贼来遂疾,到彦之自清水入河,溯流西行,分兵列守南岸,西至潼关。

世祖闻赫连定与刘义隆悬分河北,乃治兵,欲先讨赫连。

群臣曰:"义隆犹在河中,舍之西行,前寇未可必克,而义隆乘虚,则失东州矣。"

世祖疑焉,问计于浩。

浩曰:"义隆与赫连定同恶相招,连结冯跋,牵引蠕蠕,规肆逆心,虚相唱和。 义隆望定进,定待义隆前,皆莫敢先入。 以臣观之,有似连鸡,不俱得飞,无能为害也。 臣始谓义隆军来当屯住河中,两道北上,东道向冀州,西道冲鄴。 如此,则陛下当自致讨,不得徐行。 今则不然,东西列兵,径二千里,一处不过数千,形分势弱。 以此观之,儜儿情见,止望固河自守,免死为幸,无北渡意也。 赫连定残根易摧,拟之必仆。 克定之后,东出潼关,席卷而前,则威震南极,江淮以北无立草矣。 圣策独发,非愚近所及,愿陛下西行勿疑。"

平凉既平,其日宴会,世祖执浩手以示蒙逊使曰:"所云崔公,此是也。 才略之美,当今无比。 朕行止必问,成败决焉,若合符契,初无失矣。"

后冠军将军安颉军还,献南俘,因说南贼之言云:义隆敕其诸将,若北国兵动,先其未至,径前入河,若其不动,住彭城勿进。

如浩所量。

世祖谓公卿曰:"卿辈前谓我用浩计为谬,惊怖固谏。 常胜之家,始皆自谓逾人远矣,至于归终,乃不能及。"

迁浩司徒。

时方士祁纤织奏立四王,以曰东西南北为名,欲以致祯吉,除灾异。

诏浩与学士议之。

浩对曰:"先王建国以作蕃屏,不应假名以为其福。 夫日月运转,周历四方,京都所居,在于其内。 四王之称,实奄邦畿,名之则逆,不可承用。"

先是,纤奏改代为万年,浩曰:"昔太祖道武皇帝,应天受命,开拓洪业,诸所制置,无不循古。 以始封代土,后称为魏,故代、魏兼用,犹彼殷商。 国家积德,著在图史,当享万忆,不待假名以为益也。 纤之所闻,皆非正义。"

世祖从之。

是时,河西王沮渠牧犍,内有贰意,世祖将讨焉,先问于浩。

浩对曰:"牧犍恶心已露,不可不诛。 官军往年北伐,虽不克获,实无所损。 于时行者内外军马三十万匹,计在道死伤不满八千。 岁常羸死,恒不灭万,乃不少于此。 而远方承虚,便谓大损,不能复振。 今出其意,不图大军卒至,心惊骇骚扰,不知所出,擒之必矣。 且牧犍劣弱,诸弟骄恣争权从横,民心离解。 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成灭之国也。"

世祖曰:"善,吾意亦以为然。"

命公卿议之。

弘农王奚斤等三十余人皆曰:"牧犍西垂下国,虽心不纯臣,然继父职贡,朝廷接以蕃礼。 又王姬厘降,罪未甚彰,谓宜羁縻而已。 今士马劳止,宜可小息。 又其地卤斥,略无水草,大军既到,不得久停。 彼闻军来,必完聚城守,攻则难拔,野无所掠。"

于是尚书古弼、李顺之徒皆曰:"自温圉河以西,至于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一丈余,至春夏消液,下流成川,引以溉灌。 彼闻军至,决此渠口,水不通流,则致渴乏。 去城百里之内,赤地无草,又不任久停军马,斤等议是也。"

世祖乃命浩以其前言与斤共相难抑。

诸人不复余言,唯曰:"彼无水草"。

浩曰:"汉书地理志称:‘凉州之畜,为天下饶。 ’若无水草,何以畜牧?又汉人为居,终不于水草之地筑城郭,立郡县也。 又雪之消液,绝不敛尘,何得通渠引曹,溉灌数百万顷乎?此言大抵诬于人矣。"

李顺等复曰:"耳闻不如目见,吾曹目见,何可共辨!"浩曰:"汝曹受人金钱,欲为之辞,谓我目不见便可欺也!"世祖隐听,闻之乃出,亲见斤等,辞旨严厉,形于神色。

群臣乃不敢复言,唯唯而已。

于是遂讨凉州而平之。

多饶水草,如浩所言。

乃诏浩曰:"昔皇祚之兴,世隆北土,积德累仁,多历年载,泽流苍生,义闻四海。 我太祖道武皇帝,协顺天人,以征不服,应期拨乱,奄有区夏。 太宗承统,光隆前绪,厘正刑典,大业惟新。 然荒域之外,犹未宾服。 此祖宗之遗志,而贻功于后也。 朕以眇身,获奉宗庙,战战兢兢,如临渊海,惧不能负荷至重,继名丕烈。 故即位之初,不遑宁处,扬威朔裔,扫定赫连。 逮于神,始命史职注集前功,以成一代之典。 自尔已来,戎旗仍举,秦陇克定,徐兗无尘,平逋寇于龙川,讨孽竖于凉域。 岂朕一人获济于此,赖宗庙之灵,群公卿士宣力之效也。 而史阙其职,篇籍不著,每惧斯事之坠焉。 公德冠朝列,言为世范,小大之任,望君存之。 命公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众实录。"

浩于是监秘书事,以中书侍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参著作,续成前纪。

至于损益褒贬,折中润色,浩所总焉。

及恭宗始总百揆,浩复与宜都王穆寿辅政事。

时又将讨蠕蠕,刘洁复致异议。

世祖逾欲讨之,乃召问浩。

浩对曰:"往击蠕蠕,师不多日,洁等各欲回还。 后获其生口,云军还之时,去贼三十里。 是洁等之计过矣。 夫北土多积雪,至冬时常避寒南徙。 若因其时,潜军而出,必与之遇,则可擒获。"

世祖以为然。

乃分军为四道,诏诸将俱会鹿浑海。

期日有定,而洁恨计不用,沮误诸将,无功而还。

事在《洁传》。

世祖西巡,诏浩与尚书、顺阳公兰延都督行台中外诸军事。

世祖至东雍,亲临汾曲,观叛贼薛永宗垒,进军围之。

永宗出兵欲战,世祖问浩曰:"今日可击不?"浩曰:"永宗未知陛下自来,人心安闲,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必碎。 若待明日,恐其见官军盛大,必夜遁走。"

世祖从之。

永宗溃灭。

车驾济河,前驱告贼在渭北。

世祖至洛水桥,贼已夜遁。

诏问浩曰:"盖吴在长安北九十里。 渭北地空,谷草不备。 欲渡渭南西行,何如?"浩对曰:"盖吴营去此六十里,贼魁所在。 击蛇之法,当须破头,头破则尾岂能复动?宜乘势先击吴。 今军往,一日便到。 平吴之后,回向长安,亦一日而至。 一日之内,未便损伤。 愚谓宜从北道。 若从南道,则盖吴徐入北山,卒未可平。"

世祖不从,乃渡渭南。

吴闻世祖至,尽散入北山,果如浩言,军无所克。

世祖悔之。

后以浩辅东宫之勤,赐缯絮布帛各千段。

著作令史太原闵湛、赵郡郄标素谄事浩,乃请立石铭,刊载《国书》,并勒所注《五经》。

浩赞成之。

恭宗善焉,遂营于天郊东三里,方百三十步,用功三百万乃讫。

世祖搜于河西,诏浩诣行在所议军事。

浩表曰:"昔汉武帝患匈奴强盛,故开凉州五郡,通西域,劝农积谷,为灭贼之资,东西迭击。 故汉未疲,而匈奴已弊,后遂入朝。 昔平凉州,臣愚以为北贼未平,征役不息,可不徙其民,案前世故事,计之长者。 若迁民人,则土地空虚,虽有镇戍,适可御边而已,至于大举,军资必乏。 陛下以此事阔远,竟不施用。 如臣愚意,犹如前议,募徙豪强大家,充实凉土,军举之日,东西齐势,此计之得者。"

浩又上《五寅元历》,表曰:"太宗即位元年,敕臣解《急就章》、《孝经》、《论语》、《诗》、《尚书》、《春秋》、《礼记》、《周易》。 三年成讫。 复诏臣学天文、星历、易式、九宫,无不尽看。 至今三十九年,昼夜无废。 臣禀性弱劣,力不及健妇人,更无余能,是以专心思书,忘寝与食,至乃梦共鬼争义。 遂得周公、孔子之要术,始知古人有虚有实,妄语者多,真正者少。 自秦始皇烧书之后,经典绝灭。 汉高祖以来,世人妄造历术者有十余家,皆不得天道之正,大误四千,小误甚多,不可言尽。 臣愍其如此。 今遭陛下太平之世,除伪从真,宜改误历,以从天道。 是以臣前奏造历,今始成讫。 谨以奏呈。 唯恩省察,以臣历术宣示中书博士,然后施用。 非但时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以益国家万世之名,过于三皇、五帝矣。"

事在《律历志》。

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初,郄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

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

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

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

浩始弱冠,太原郭逸以女妻之。

浩晚成,不曜华采,故时人未知。

逸妻王氏,刘义隆镇北将军王种德姊也,每奇浩才能,自以为得婿。

俄而女亡,王深以伤恨,复以少女继婚。

逸及亲属以为不可,王固执与之,逸不能违,遂重结好。

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

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

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

初浩构害李顺,基萌已成,夜梦秉火爇顺寝室,火作而顺死,浩与室家群立而观之。

俄而顺弟息号哭而出,曰:"此辈,吾贼也!"以戈击之,悉投于河。

寤而恶之,以告馆客冯景仁。

景仁曰:"此真不善也,非复虚事。 夫以火爇人,暴之极也。 阶乱兆祸,复己招也。 《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乎?’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 厉阶成矣,公其图之。"

浩曰:"吾方思之"。

而不能悛,至是而族。

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

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必称”冯代强”,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

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

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

浩母卢氏,谌孙女也。

浩著《食经叙》曰:"余自少及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温习酒食。 朝夕养舅姑,四时祭祀,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 昔遭丧乱,饥馑仍臻,饘蔬糊口,不能具其物用,十余年间不复备设。 先妣虑久废忘,后生无知见,而少不习业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辩强记,皆此类也。 亲没之后,值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拓定四方。 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赀累巨万。 衣则重锦,食则梁肉。 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来世。"

始浩与冀州刺史颐、荣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颐。

三人别祖,而模、颐为亲。

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颐。

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合轻我家周儿也?"浩小名桃简,颐小名周儿。

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

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象。

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

史臣曰: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

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

遇既隆也,勤亦茂哉。

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

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