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题解]持衡者,持攻守而校其优劣,如衡之低昂无差也。
古云"鉴空衡平",篇取此义。
盖权虽当达,而不能悉其利害,妄于攻,怯于守,则未有不败者。
必察形审机行之,而终于心气斯可。
故以《持衡》继《达权》为第四。
31。
凡以守待敌者佚,以攻待敌者劳,劳佚之相乘,而利归于守也。
攻则力合而难敌,守则势分而难救,分合之相乘,而利归于攻也。
守之顺者攻之逆,攻之易者守之难,攻守之相乘,而胜负之机不定也。
故欲低昂之,不可不如持衡然。
[批评]先陈攻守之利灾,使人知所法戒,极为确论。
[原注]通篇皆是析攻守之义。
此则先言攻守之利也。
以劳佚言,守佚而攻劳,故守得其利。
如韦孝宽镇玉壁,因高欢之攻,乃曰:"攻者自劳,守者自佚。"
卒使欢计穷力屈而逃。
以分合言,攻合而守分,故攻得其利。
如耿讨张步,步遣费邑军历下,又分屯祝阿、泰山、钟城数十营以待,并众悉力攻之,卒致步损将失城而遁。
以顺逆难易言,守顺攻逆,则逆必败;攻易守难,则难必亡。
如刘顺昌之守,是顺也,而兀轻忽逆攻之,安能破其城?孟达上庸之守,是难也,而司马懿八道易攻之,安能坚其守?故攻守之胜负,其机又莫定也,欲其定,非如持衡,恶乎能哉?32。
衡之不持,顿兵坚城之下,暴卒风雨之中,野掠之不获,而先登之不入,此攻之灾也。
兵不称其城,粮不称其兵,救援之不达,而掎角之失势,此守之灾也。
[原注]此言攻守之灾。
兵顿坚城则难破,卒暴风雨则易疲,欲掠无得则食匮,先登不入则伤多,非攻之灾害而何?兵不称城,难于分布;粮不称兵,难于久持;救援不达,力益不支;掎角失势,孤而无助,非守之灾害而何?若此者,皆因不能持衡,而强于攻守故也。
掎角,牵其足而其首也。
《左传》曰:"晋人角之,诸戎掎之"是也。
33。
是以善用兵者,违其灾而乘其利。
用之以攻,则守无术;用之以守,则攻无策。
此之谓持衡也。
[批评]此后俱言攻守之善,识见句调精到。
[原注]此承上二节言,惟善兵者能之。
违,去也。
乘,因机取利无失也。
守无术,则攻必胜,乌有攻之灾。
攻无策,则守必固,乌有守之灾。
此乃明于持攻守之衡者。
下详言之。
34。
是故善攻者,噪以动之;善守者,静以待之。
善攻者,屡出扰之而使乱,多方误之而使虚;善守者,主气蓄之而使锐,客气尽之而使衰。
[原注]自此至末,俱错论攻守之善。
所以图攻守之变处,乃总是持衡为要。
噪动,扬其威也,如耿之阴胁巨里。
静待,密其机也,如孔明之却洒开门。
扰之误之,则敌莫测而所备多,如伍员之三肄楚师,蓄之尽之,则己有余而人不足,如曹刿之三鼓后战。
35。
善攻者,破其所恃则势孤,执其所爱则计失,解其腹心则体溃,告以兵威则胆裂,示以俘囚则气夺。
俟其既困,然后举兵以从之,而敌之城可拔也。
善守者,塞其险阻以遏之,清其原野以待之,绝其粮道以饥之,劫其营垒以挠之,捣其巢穴以牵之。
伺其既归,然后出以袭之,而敌之师可擒也。
[原注]破所恃,如建德擒而世充失其依。
执所爱,如甫文斩而高峻无其计。
解腹心,如范增谗去而楚羽亡。
告兵威,如宣王叱使而文懿惧。
示俘囚,如班超送虏首而鄯善服。
俟其既困从之者,恐未困而忿速攻之,则所伤必多,而且难拔也。
塞险阻、清原野、绝粮道,如李左车教成安君守井陉之隘,深沟高垒,假奇兵三万,从间道绝韩信辎重,使野无所掠。
劫营垒,如刘夜斫金兵营,折竹为,乘电光以奋击。
捣巢穴,如蒋济劝曹操结东吴袭荆州,关羽必返救,而樊围自解。
伺其既归袭之者,恐未动而躁急袭之,则彼有余力,而且难擒也。
36。
夫攻贵于入,攻城而入其所攻,犹非善攻者也;守贵于出,突围而出其所突,犹非善突者也。
惟示之以攻,而入其所不攻;示之以突,而出其所不突。
此攻守之妙也。
[原注]入其所攻者为力难,所不攻者易,如耿佯敕诸校攻西安,而直入临淄。
出其所突者为力难,所不突者易,如汉王夜出女子二千人,而反走西门。
故入所攻、出所突者,为非善;而入不攻、出不突者,为妙也。
37。
且亡奴多至降虏,必有泄机之灾,攻之当虑也。
奸民易于导寇,此为室中之患,守之当防也。
[批评]有此二者,鲜不败矣!
[原注]此与下节,又攻守者所当防虑。
军机不可泄,泄之致败,故攻当虑。
内患不可养,养之祸大,故守当防。
亡奴降虏泄机,如李陵之军候降匈奴,言无后救,且矢食将尽,遂被浚稽之围。
奸民导寇为患,如韩世忠用海舟邀截兀,有闽人姓王者,教以海舟无风不动,遂偾金人之绩。
38。
故攻者惧突兵,守者惧久困;攻者惧敌和,守者惧围阙。
突兵则不虞,久困则力尽;敌和则难取,围阙则易散。
此兵之变,不可不图者,舍衡何以也!
[批评]惧则戒心生,信为全胜之道。
[原注]攻太急,则有突然之出,每防之不及而反败。
守太弱,则有日久之困,每不能支御而有失。
敌情和同,则协心共效,安能取之?敌围阙一,则人思求出,安能固之?四者皆兵之变,故可惧。
欲免夫惧,必以之时警于心,而如衡之较,斯可也。
39。
然此特论其形与机变耳,攻守实要于无形也。
攻者攻其心,守者守其气,则不滞于形,而神于机变,此持衡之至要也。
[批评]"攻心守气",兵家之极致,束得精妙!
[原注]此总通篇之意而结之。
攻至于攻心,则如孔明之七擒七纵而服南蛮。
守至于守气,则如王霸之军士断发而方奋战。
所以称攻守之善,持衡者莫是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