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角孙二穴,在耳廓中间,开口有穴。
手足少阳、手太阳"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手阳明""之会。
主齿不嚼物,龋痛肿。
灸三壮。
针入三分。
耳门二穴,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主耳有脓及底,耳,耳痛、鸣,聋,并齿龋。
针入三分。
灸三壮。
听会二穴,在耳前陷中,上关下一寸、动脉宛宛中。
张口得之。
足少阳脉气所发。
针入三分。
主耳聋,耳中状如弹声,通耳,牙车急、疼痛不得嚼食,牙车脱臼、相离一寸。
其穴侧卧,张口得之。
灸亦良。
天牖二穴,在颈筋、缺盆上,天容后、天柱前、完骨下,发际上一寸、陷者宛宛中。
手少阳气所发。
主头风,面肿,项强不得回转,夜梦颠倒,面青黄、无颜色。
针入五分。
不宜灸。
若灸,面肿满。
合先取噫嘻,后针天牖、风池,其病即差。
天府二穴"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卷一》等俱作"渊腋"",在两腋下三寸、宛宛中。
手太阴"按:据《针灸甲乙经》,应是"足少阳""脉气所发。
主头眩,目瞑,远视。
针入四分。
灸七壮,不除再灸百壮。
《甲乙经》禁灸。
曲泽二穴者,水也。
在肘内廉下,陷者中。
屈肘得之。
手心主脉之所入为合也。
主心痛,出穴则"按:疑衍。 "心下澹澹、喜惊,身热,烦心,口干,逆气,呕血,时瘈瘲言摇头青汗出不过肩"按:似有缺、误,不通",伤寒病温、身热、口干。
灸三壮。
针入三分。
少海二穴者,水也。
一名"曲节"。
手少阴脉之所入为合也。
在肘内横文头,屈手向头取之,陷者宛宛中。
《甲乙经》云"穴在肘内廉,节后陷者中,动应手"。
疗腋下瘰癧,痹疼、屈伸不得,风痹疼,疰病。
针入三分。
禁灸。
巨虚上廉二穴,在三里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间,陷者宛宛中。
足阳明与太阳"按:误。 据《针灸甲乙经》,应是"大肠""合。
针入八分。
主大肠气不足,偏风、腰腿脚不遂、不得履地,脚气,刺风、痶风、脚冷,寒疟。
灸之大良。
条口二穴,在上廉下一寸。
足阳明脉气所发。
主胫寒不得卧、疼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
针入八分。
灸三壮。
巨虚下廉二穴,足阳明与小肠合。
在上廉下三寸,两筋、两骨罅,陷者宛宛中。
蹲地坐而取之。
针入六分。
又,针入三分。
灸三壮。
主小肠气不足,面无颜色,偏风,热风,冷痹不遂,风湿痹。
灸亦良,不及针。
灸疮差,冷痹即已。
承山二穴,一名"鱼腹山",一名"伤山"。
在兑肠下,分肉间、陷者中,定腹取之。
主脚弱无力,脚重,偏风不遂。
针入八分。
灸亦得。
上昆仑二穴者,火也。
足太阳脉之所行为经也。
在外踝后、跟骨上,陷者中。
治恶血,风气肿痛,脚肿水。
针入五分。
灸三壮。
下昆仑二穴,一名"内昆仑"。
在外踝下一寸,大筋后内陷骨、宛宛中。
主刺风,风热、风冷痹,腰疼,偏风、半身不遂,脚重、疼、不履地。
针入四分。
灸之亦良。
其穴,蹲地旁,引刺之,灸百壮止。
听宫二穴,在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形。
手足少阳、手太阳三脉之会。
针入一分。
灸三壮。
主耳聋、填如无所闻,嘬嘬嘈嘈弹鸣,及心肠满,臂痛,失声。
缺盆上二穴,肩上横骨陷中。
一名"天盖"。
肩上是穴。
主寒热,瘰癧,缺盆中肿"外溃不死",胸中热满,腹大少气,缺盆中痛,汗出,喉痹,咳嗽。
灸三壮。
针入三分。
孔最二穴,在腕上七寸。
手太阴郄。
治热病汗不出,吐血,失喑、咽肿痛、恶血。
针入三分。
灸亦得。
列缺二穴,在腕上一寸半,"按: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有"以手"两字,应是"交叉头,两筋、两骨罅、宛宛中。
手太阴络。
主疗偏风、口喎、半身不遂。
针入三分。
灸亦得。
若患偏风,灸至一百壮。
若患腕劳,灸至妙。
经渠二穴者,金也。
在寸口中、陷者中。
手太阴脉之所行为经也。
主寒热,胸背急痛,胸中膨膨痛,喉痹,掌中热,主咳逆,上气,喘数,久热病、汗不出,暴瘅,喘逆,心痛、欲呕,针入三分。
不可灸,灸即伤人神明。
"按:似将太渊穴混入"
少冲二穴者,木也。
一名"经如"按:据《针灸甲乙经》、《针灸资生经。 卷一》等,俱作“始""”在手小指内廉之端,去甲如韭叶。
手少阴脉之所出为井也。
主热病,烦心,上气,心痛、冷、烦满、少气、悲恐喜惊,掌热,肘、腋、胸中痛,口中热,咽中酸,乍寒热,手拳不伸,掌痛引腋。
针入一分。
灸一壮。
劳宫二穴者,火也。
一名"五里"在掌中央,横文动脉中。
以屈无名指、头着处是。
手心主脉之所流"按:通作"溜""为营"按:应为"荥""也。
主手掌后痹,手痹、白屑起。
针入二分,只过一度,如过两度,令人虚。
不得灸,灸即生息肉。
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
主脉寒不仁,痹痿不屈伸也。
灸三壮。
针入三分。
梁丘二穴,足阳明郄。
在膝上三寸、两筋间。
治大惊,胫痛、冷痹,膝痛不能伸屈。
针入五分。
隐白二穴者,木也。
足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宛宛中。
足太阴脉之所出为井。
主腹中有寒热起,气喘,衄血不止,腹中胀、逆,胫中寒,热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鬲"按:通作"膈""中,呕吐不欲食。
饮渴尸厥不知人脉动如渴饮,身体疼痛唾也"按:似有缺、误,不通"针入一分。
灸三壮。
承筋二穴,一名"肠",一名"直肠"。
在胫后,从脚跟后上七寸、中央陷者中。
足太阳脉气所发。
治风劳、热足烦肿痛转筋"按:似有缺、误,不通"、急痛,身隐疹,大小便不止。
针入三分
阳跷二穴,在外髁前一寸、陷者宛宛中。
治脚气,肾气,妇人血气。
针入三分。
(按: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云“《明堂》上经、有阳跷穴。
而《铜人》无此穴。
惟有申脉二穴,阳跷脉所出、在外踝下陷中。
与阳跷穴同,而未知其故。
予按,《素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