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神庭一穴,在发际直鼻上督脉,上一寸发际是也。
足太阳、阳明之会。
主治肿气,风痫、颠风不识人、羊鸣、角弓反张、披发而上歌下哭、多学人言语,惊悸不得安寝。
禁不可针。
日灸七壮至百壮。
若针,即发于其病在举火之时"按:似有缺、误"。
忌猪、羊、鱼肉、酒、面、热食。
曲差二穴,在神庭傍一寸半,"按:应缺"入"字"发际。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心中烦满,汗不出、头项痛、身热,目视不明。
针入三分,灸三壮。
临泣二穴,在目上直入发际五分,陷者中。
足太阳、少阳之会。
主卒不识人,风痫,鼻塞。
针入三分,留七呼。
眉冲二穴,一名"小竹",在当两眉头直上,入发际"按:似有缺。 未言寸数,亦未言所属经脉。 另,据《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应为足太阳脉气所发,穴在"神庭、曲差之间"。 "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
不宜灸,针入三分。
"按: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明堂上经、有眉冲穴。 而铜人经、无之。 理、目、五般痫、头痛、鼻塞等疾所。 不可废者""水沟一穴,在鼻柱下人中"按:据《针灸资生经。 卷一》作"一名人中""。
督脉、手阳明之会。
主疗消渴、饮水无多少、水气遍身肿,失笑无时,颠痫、语不识人、乍喜乍哭,牙关不开,面肿唇动叶叶肺风状如虫行"按:似有缺、误,难解。 据《针灸大成。 督脉考正穴法》作"面肿唇动,状如虫行""。
针入四分,徐徐出之。
灸亦得,然不如针。
若是水气,唯有此穴可针,若针他穴,水尽即死。
承浆一穴,在颐前,下唇下。
足阳明"按:据《针灸甲乙经》,当缺"任脉"两字"之会。
主偏风口喎,面肿,消渴,面风口不开,口中生疮。
针入三分半,然后徐徐引气而出。
灸,亦任日灸七七壮。
若频灸,恐足阳明脉断,令风不差。
若停息、复灸,令其风通宣,应时立愈。
其艾炷,依小竹筋头大作之。
但令当脉灸之雀粪大,亦能愈疾。
又有一途,如脉内疝、瘕、痃、癖块、伏梁气之徒,唯须大艾炷。
故《小品》曰:"腹背烂,烧四支,则但除风邪而已。 如鸠尾以至头,皆不可多灸、及不可用大艾炷。"
俞府二穴,在巨骨下,去璇玑傍各二寸陷中。
足太阳脉气所发"按:此处误。 据《针灸甲乙经》,当为"足少阴脉气所发""主欬逆,上气,喘,呕吐,胸满不得食。
仰卧取之。
灸五壮,针入三分。
彧中二穴,在俞府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卧取之。
足少阴脉气所发。
主胸胁支满,欬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能食。
灸五壮,针入三分。
神藏二穴,在彧中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足少阳"按:应为"阴""脉气所发。
主胸胁支满,咳逆不得食。
针入三分,灸五壮。
灵虚二穴,在神藏下一寸六分,陷中。
仰而取之。
足少阳"按:应为"阴""脉所发。
主胸胁支满、引胸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食。
针入三分,灸五壮。
神封二穴,在灵墟下一寸六分"按:似有缺。 据《针灸甲乙经》,有"陷者中,足少阴脉气所发""。
主胸满不得息,咳逆,乳痈、洒浙恶寒。
灸五壮,针入三分。
步郎"按:通作"廊""二穴,在神封下一寸六分,陷者中。
仰取之。
足少阴脉气所发。
主胸胁支满,鼻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
针入三分,灸五壮。
五处二穴,足太阳脉气所发。
在头上督脉傍,去上星二寸半"按:据《针灸甲乙经》,及《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俱作"一寸五分""。
主目不明,头眩风痹闷。
针入三分,灸五壮。
承光二穴,在五处后寸半"按:据《针灸甲乙经》作"二寸",《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一寸五分"",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风眩头痛,欲呕吐,心烦。
针入三分,不可灸。
通天二穴,在承光后一寸半。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项痛、暂起僵仆。
针入三分,灸三壮。
攒竹二穴,在两眉头陷中。
足太阳脉气所发。
主目视,视物不明,眼中热、疼及眼眶。
针入三分,不宜灸。
晴明二穴,在目内眦头上,畔"按:疑为"襻""者中"按:据《针灸甲乙经》作"一名泪孔,在目眦外。" 《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一名泪孔,目内眦。 明堂云‘内眦头外一寸、宛宛中’""。
手、足太阳阳明之会"按:据《针灸甲乙经》并有"气府论注云‘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同"。
主肤翳"按:应有缺字。 《针灸大成。 足太阳膀胱考证穴法》作"淫肤白翳""白膜覆瞳子,眼暗、雀目,冷泪,眼视物不明、努肉。
针入一分半,不宜灸。
迎香二穴,在禾上一寸、鼻下孔傍。
手、足阳明之会。
针入三分。
主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风叶叶动、状如虫行。
刺或在唇动"按:似有缺、误,不通"。
不宜灸。
承泣二穴,在目下七分,直目瞳子中。
"按:应有缺字。 据《针灸甲乙经》有"阳"字"跷脉、任脉、足阳明之会。
主疗眼喎、目不正,口喎,目瞤,面动叶叶然、牵口眼热疼、赤痛,目视,冷泪,眼睑赤。
针入四分半,不宜灸。
若灸,无问多少,三日以后,眼下大如拳息肉,日加长如桃许,至一月日,如五升大。
鸠尾一穴,在臆前,巨"按:《针灸甲乙经》作"蔽",《针灸资生经。 卷一》同"骨下五分。
"按:《针灸甲乙经》此处尚有"任脉之别"。 "主心惊、烦,发状如乌乌,破心、吐血,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心痛,腹胀。
宜针,虽然,此处最难针,须是大好手。
方可下针。
如不然,取气多,不幸令人死。
针入三分。
巨阙一穴,心之募。
在鸠尾下一寸。
任脉气所发。
主疗心中烦闷,热风风痫,浪言或作鸟声,不能食,无心力。
凡心痛有数种,冷、痛、蛔虫、毒、霍乱,不识人,针入六分,得气即差。
灸亦良。
上管"按:通作"脘",下同。 "一穴,在巨阙下一寸、去巨"按:《针灸甲乙经》作"蔽",《针灸资生经。 卷一》同"骨三寸。
任脉、足阳明、手太阳之会。
主心中热烦,贲豚气,胀满不能食,霍乱,心痛不可眠卧,吐利,心风,惊、悸不能食,心中闷,发哕,伏梁气、状如覆杯。
针入八分,得气,先补而后泻之,可为神验。
若是风痫、热痛,宣泻之后补,可为应其病。
灸亦良。
中管一穴,一名"太仓"。
是胃之募。
在上管下"按:应有缺字。 据《针灸甲乙经》有"一寸"两字"。
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主治心匿不能食反胃,霍乱,心痛热,温虐,痎虐,天行伤寒,因读书得奔豚气,心闷,伏梁气如覆杯,冷结气。
针入八分。
灸亦良。
建里一穴,在中管下一寸。
治肠中疼痛,呕逆,上气,心痛,身肿。
针入一寸三分。
灸亦良。
下管一穴,在建里下一寸。
足太阴、任脉之会。
主腹胃不调,腹内痛、不能食,小便赤,腹坚硬、癖瑰、脉厥厥动。
针入八分,灸亦佳。
神聪四穴,在百会四面,各相去同身寸一寸。
理头风,目眩,狂乱,风痫。
左手如花,右手如果"按:《针灸资生经。 卷一》作"左主如花、右主如果"",针入三分。
明堂一穴,在鼻直上,入发际一寸。
理头风,多鼻涕,鼻塞。
三日一报,针入三分。
"按:《针灸资生经。 卷一》"按《铜人》、《明堂》及诸家针灸经,鼻直上、入发际一寸,皆云上星穴。 明堂经于此、复云明堂穴。 不知何所处、且附入于此。 所谓疑以存疑也。" "
当阳二穴,在当瞳人直上,入发际一寸。
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
入针三分。
"按:《针灸资生经。 卷一》"《铜人》无当阳穴。 而明堂下经、有之。 理卒不识人、风眩、鼻塞等疾。 亦不可废者。" "
前关二穴,在目后半寸。
亦名"太阳"之穴。
理风赤眼痛,头目眩,目涩。
针入三分。
"按:《针灸资生经。 卷一》"《铜人》有上关、下关各二穴。 《素问》亦同。 但《明堂》上、下经,有上关而无下关。 惟上经有前关穴。 又不与下关穴。 同在上关之下。 恐别自是。 前关穴一名太阳穴。 理风赤眼、头痛、目眩涩等疾,不可废。 " 四白二穴,在目下一寸。 足阳明脉气所发。 主头痛目眩。 针入三分。 灸七壮。 巨阙"按:应为或"二穴,在鼻孔下,侠水沟傍"按:《针灸甲乙经》作“在侠鼻孔傍八分、直瞳子",《针灸资生经。 卷一》同"。
阳跷脉、足阳明之会。
主治面风寒鼻频音准上肿痈痛招摇视占"按:有缺、误,不通",瘈瘲,口噼。
针入三分,灸七壮止。
地仓二穴,在侠口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动者是。
阳跷脉、手足阳明之交。
主疗大患风者,其脉亦有动时,亦有不动时。
多主偏风、口喎,失音不言、不得饮水、浆食漏落、脉"按:《针灸大成。 足阳明胃考证穴法》作"眼",应是。 "瞤动,患左针右,患右针左。
针入三分半。
灸亦得,日二七壮,其艾壮如粗钗脚。
忌毒物及行房事。
廉泉一穴,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间。
阴维、任脉之会。
主舌下肿、难言,舌瘲设多"按:《针灸大成。 足阳明胃考证穴法》作"涎出",应是。 ",咳嗽,少气,喘息,呕沫禁断。
灸三壮,针入三分。
阴交一穴,在脐下一寸。
任脉气所发。
主脐下热、小便赤,气痛状如刀搅、作块状如覆杯,妇人断绪,月事不调,带下,崩中,因产后、恶露不止,绕脐冷痛。
针入八分,得气即泻,后宜补。
灸亦得,然不及针。
水分一穴,在管"按:通作"脘",下同。 "下,脐上一寸。
任脉气所发。
主腹痛不能食,肠坚腹痛,胃管不调、坚硬。
针入八分。
若是水病,灸之大良。
巨阙一穴,《甲乙经》云"一名利机,一名精露,一名丹田,一名命门"。
在脐下二寸。
是三焦之募。
任脉气所发。
针入八分。
主腹痛、坚硬,妇人因产、恶露不止、遂成结块,崩中,断绪。
灸亦良。
关元一穴,是小肠募。
一名"次门"在脐下三寸。
足三阴、任脉之会。
脐下绞痛,小便赤淋、不觉遗沥、小便处痛状如散火,尿如血色,脐下结血、状如覆杯,妇人带下,因产、露不止,并妇人断绪,产道冷。
针入八分。
若怀胎,必不针,若针必落胎胎多不出,而针外昆仑即出。
灸亦良,然不及针。
中极一穴,一名"玉泉",一名"气原"。
在关元下一寸。
是膀胱募。
任脉足三阴之会。
主妇人断绪,四度针、针即有子,故却时任针也。
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脐下结块如覆杯,或因产、得恶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调、血结成块。
针入八分。
灸亦得,然不及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