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 礼典 第 七 十 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通典
《通典》 礼典 第 七 十 五 杜佑

礼三十五沿革三十五宾礼二天子朝位诸侯附天子上公及诸侯卿大夫士等贄工商妇人等贄附信节天子朝位诸侯附○周大唐周制,天子有四朝。

恒言三朝者,以询事之朝非常朝,故不言之。

一曰外朝,在皋门內,决罪听讼之朝也。

秋官朝士掌之。

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

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

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眾庶在其后。

左嘉石,平罢人焉。

右肺石,达穷人焉。

斯听狱之时,所列位也。

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

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也。

嘉石,文石也。

平,成也,成人之善也。

肺石,赤石也。

罢人,不昏作劳,有似於疲,谓墯慢人。

穷人,夫人之穷无告者。

群吏,府史也。

州长,乡遂之官也。

王之五门,雉门为中门,雉门设两观,与宫门同,閽人讥出入者,穷人盖不得入。

罢音疲。

二曰中朝。

在路门外。

夏官司士正其位,辨其贵贱之等。

朝夕视政,公卿大夫辨色而入应门,北面而立,东上。

王揖,孤卿以上特揖,大夫旅揖,士旁三揖,各就位。

特揖,一一揖之也。

旅,眾也。

大夫爵同者眾揖之。

公卿大夫,王揖之乃就位。

群士及故士太仆之属,发在其位,群士东面,王西南面而揖之。

三揖者,士有上中下。

王南向,三公北面东上,孤东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

王族故士、武士在路门之右,南面东上;太仆、太右、太仆从者在路门之左,南面西上。

此王日视朝事於路门外之位。

王族故士,故为士,晚退留宿卫者。

未尝为士,虽同族,不得在王宫。

太右,司右也。

太仆从者,小臣、祭仆、御仆、隶仆也。

三曰內朝,亦谓路寢之朝。

人君既从正朝视事毕,退適路寢听政。

使人视大夫,大夫退,然后適燕寢释服。

释服服玄端也。

四曰询事之朝,在雉门外。

小司寇掌其政,以致万人而询焉。

一曰询国危,二曰询国迁,三曰询立君。

国危谓有兵寇。

国迁谓徙都。

立君谓君无冢嫡,选於庶子。

聚万人而询谋\焉。

其位王南向,三公及州长百姓北面,群臣西面,群吏东面。

群臣,卿大夫士也。

群吏,府史也。

其孤不见者,孤从群臣。

乡大夫在公后。

小司寇儐,以序进而问焉,以眾辅志而弊谋\。

儐谓揖之使前。

序,更也。

辅志,尊王贤明也。

弊,断也。

其时会殷同,方岳之下为坛。

见诸侯之法,如明堂之位。

天子坛上南面;三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门东,北面东上;诸男门西,北面东上。

六服之外,九夷之国东门之外,西面北上;八蛮之国南门之外,北面东上;六戎之国西门之外,东面南上;五狄之国北门之外,南面东上;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四塞代一见,其位亦近主位为尊也。

诸侯三朝:路寢为內朝,中朝在路门外,外朝在应门外。

诸侯社稷与中朝正相当,故传云「闲於两社为公室辅」者也。

说曰:天子路寢门有五焉:其最外曰皋门,二曰库门,三曰雉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路门之內则路寢也。

皋门之內曰外朝,朝有三槐,左右九棘,近库门有三府九寺。

库门之內,有宗庙、社稷。

雉门之外,有两观连门;观外有询事之朝,在宗庙、社稷之闲。

雉门內有百官宿卫之廨。

应门內曰中朝,中朝东有九卿之室,则九卿理事之处。

考工记曰「有九室,九卿理之」,朝则入而理事,夕则归於库门外。

外朝之法,朝有疑狱,王集而听之,故礼云王命三公会其朝者,诸侯未去,亦於此也。

广问之义,询於芻蕘之谋\,三刺三问以定其法。

燕朝者,路寢之朝。

群公以下,常日於此朝见君,位其位,太仆掌之。

初入之时,亦门右,北面东上。

王揖之,三公则阶前北面东上;孤东面,卿大夫西面,皆北上;士则门外之西,北面东上。

凡射,先用燕礼,其位亦然。

所以每朝列位所向不同者,皆以事异,故变其位。

三公之位常北面不变者,以三公內臣,位尊,故屈之使常北面。

其余诸侯孤卿大夫,皆以地道尊右,故尊者东面,卑者西面,是以於外朝之时,诸侯东面,尊於孤卿也。

故於內朝,孤卿东面,尊於卿大夫也,时亦无诸侯故也。

唯询事之朝,非常朝之限,故不与三朝同。

或云客有诸侯之位,故孤卿在东也。

大唐开元六年八月敕:「九族既睦,百官有序,至於班列,宜当分位。

嗣王实先於主祭,国老有贵於乞言,比在朝仪,尚为闲杂,非所谓睦亲敦旧之义也。

嗣王宜与开府仪同三司等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用为永式。

广德二年九月敕:「朝参官遇泥雨,准仪制令,例停朝参。

今军国事殷,若准式停,恐有废闕。

泥既深阻,许延三刻传点,待道路通,依常式。

以后亦宜准此。

贞元二年八月,御史中丞竇参奏:「准仪制令,泥雨合停朝。

伏以军国事殷,恐有废闕。

请令每司长官一人入朝,有两员并副贰,亦许分日。

其夜甚雨,至明不止,许令仗下后到。

」九月敕:应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中书门下,侍中、中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各以官为序。

供奉官,左右散骑常侍、门下中书侍郎、諫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起居郎及舍人、左右补闕、左右拾遗、通事舍人,在横班。

若入閤,即各隨左右省主。

其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在左。

殿中侍御史、在右。

通事舍人,分左右立。

若横行参贺辞见,御史大夫在散骑常侍之上,中丞在諫议大夫之下。

御史台、御史大夫在三品官之上,別立;中丞在五品官之上,別立。

留守、副元帅、都统、节度使、观察使、都围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者,即入班,在正官之次。

余官兼者,各从本官班序。

御史在六品之后。

诸使下无本官,唯授內供奉裏行者,即入班,亦在正官之次。

有本官兼者,各从本官班序。

如本官不是常参官,并宪官是摄者,唯听於御史班中辞见。

殿中省官监,少监,尚衣、尚舍、尚輦奉御。

分左右隨繖扇立,若入閤,亦如之。

一品班。

三太、三公、太子三太、嗣王、郡王,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爵国公。

二品班。

尚书左右仆射、太子三少、京兆、河南牧、大都督、大都护,散官特进、光禄大夫,爵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勋官上柱国、柱国。

三品班。

六司尚书、太子宾客、九寺卿、国子祭酒、三监、京兆等七府尹、詹事、亲王傅、中都督、上都护、下都督、上州刺史、五大都督府长史、上都护府副都护,散官金紫光禄大夫,爵开国侯,勋官上护军、护军。

四品班。

尚书左右丞、六司侍郎、太常少卿、宗正少卿、左右庶子、祕书少监、左右七寺少卿、国子司业、少府、殿中少监、京兆河南太原少尹、少詹事、左右諭德、家令、率更令仆、亲王府长史司马、凤翔等少尹、中州刺史、下州刺史、大都督大都护司马,散官正议大夫、通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爵开国伯,勋官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

五品班。

尚书诸司郎中、国子博士、都水使者、万年等六县令、太常宗正祕书丞、著作郎、殿中丞、尚食尚药尚舍尚輦奉御、大理正、中允、左右赞善、中书舍人、洗马、亲王諮议友,散官中散大夫、朝散大夫、朝请大夫,爵开国子、开国男,勋官上骑都尉、骑都尉。

武班供奉班,宣政殿前立位。

从北,千牛连行立,次千牛中郎將,次千牛將军一人,次过状中郎將一人,次接状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后又押柱中郎將一人,次排阶中郎將一人,次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

以上在横阶北次南。

金吾將军分左右立。

入閤升殿。

夹阶座左右。

从南,千牛將军一人,次千牛郎將一人,次千牛將军一人,次千牛连行立柱外,过状中郎將一人,次接状中郎將一人,次押柱中郎將一人,次后又押柱中郎將一人,排阶中郎將一人,阶下押散手杖中郎將一人。

金吾將军分左右立。

应当上合入閤人,各依前件立。

其不合入閤人,各依本职事立。

非当上人,遇合参日,並从本官品第班序。

其入閤日升殿,除千牛卫將军、中郎將外,余並以左右卫中郎將充。

其诸卫及率府中郎將,不得升殿。

一品班。

郡王,散官驃骑大將军,爵国公。

二品班。

散官辅国大將军、镇国大將军,爵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勋官上柱国、柱国。

三品班。

左右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驍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大將军、诸卫將军,散官冠军大將军、云麾將军,爵开国侯,勋官上护军、护军。

四品班。

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將、亲勋翊位中郎將、太子左右卫司率、清道內率、监门副率、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將、上府折冲都尉、中府折冲都尉,散官忠武將军、壮武將军、宣威將军、明威將军,爵开国伯,勋官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

五品班。

亲勋翊卫郎將、太子亲勋翊卫郎將、亲王府典军、亲王府副典军、下府折冲都尉、上府果毅都尉,散官定远將军、寧远將军、游击將军、游骑將军,爵开国子、开国男,勋官上骑都尉、骑都尉。

尚书省官。

据周礼,先敘六官,准六典,尚书为百官之本,今每班请以尚书省官为首。

自周及汉,未有中书。

西汉时,中书主文书,即今之宦者,主文书谓文书家是也。

时尚书之职犹微。

至后汉,尚书职重,方为百官之本,所以尚书郎下笔为詔誥,出言为策令。

魏文帝置中书,则今中书是也;其尚书出外,则今之尚书是也。

且周礼六官,尽管天下眾务,后汉尚书亦然。

及魏置尚书,则中书废矣。

尚书乃重设也,如制处置中书门下,便下百司,岂非省便?何乃下尚书省,尚书方更下詔诸司,岂非繁重者乎?晋荀勖、桓温已有此议。

今竇参不征其变,更不辨其省,恐非通才达学之士。

东宫官,王府官,外官。

东宫官既为宫臣,请在上台官之次,王府官又次之。

三太、三少、宾客、庶子、王傅,既为师傅宾相,不同官属,请仍旧。

太常宗正丞。

並隨寺望,合在祕书丞上。

尚食奉御,尚药奉御。

本局既隶殿中省,合在殿中丞之下。

诸王府官。

行列合以王长幼为序。

检校官、兼官及摄试知判等官。

並列在同位正官之次。

其有行所检校兼试摄判等官职事者,即依正官班序。

除留守、副元帅、都统、节度使、观察使、都围练、都防御使并大都督大都护持节兼外,余应带武职事者,位在西班,仍各以本官品第为班序。

含元殿前龙尾道下敘班。

旧无此仪,惟令於通干观象门南敘班。

自李若水任通事舍人,奏更於龙尾道下敘班。

既非典故,今请停废。

文武官行立班敘。

通干观象门外敘班,武次於文。

至宣政门,文由东门而入,武由西门而入,至閤门亦如之。

其退朝,则並从宣政门而出。

文官充翰林学士、皇太子侍读,武官充禁军职事。

准旧制,並不常朝参。

其翰林学士,大朝会日,准兴元元年十二月敕,朝服班敘,宜准诸司知制誥例。

其集贤史馆等诸职事者,並请朝参讫,各归所务。

辞见宴集,班列先后。

请依天宝三载七月礼部详定所奏敕。

公式令。

诸文武官朝参行立。

二王后位在诸王侯上,余各依职事官品为敘。

职事同者,以齿。

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

若职事与散官勋官合班,则文散官在当阶职事者之下。

武散官次之,勋官又次之。

官同者,异姓为后。

若以爵为班者,爵同者亦准此。

其男以上任文武官者,从文武班。

若亲王嗣王任卑者职事,仍依本品。

郡王任三品以下职事官,在同阶品上。

自外无文武官者,嗣王在太子太保下,郡王次之,国公在正三品下,郡公在从三品下,县公在正四品下,侯在从四品下,伯在正五品下,子在从五品上,男在从五品下。

即前资官被召及赴朝参,致仕者在本品见任上,以理解者在同品下。

其在本司参集者,各依职事。

诸散官三品以上在京者,正冬朝会依百官例,自余朝集及须別使,临时听敕进止。

仪制令。

诸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

其文官五品以上,及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武官五品以上,仍每月五日、十一日、二十一日、二十五日参。

三品以上,九日、十九日、二十九日又参。

当上日,不在此例。

其长上折冲果毅,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直诸司及长上者,各准职事参。

其弘文馆、崇文馆及国子监学生,每季参。

若雨霑失容及泥潦,並停。

诸文武九品以上应朔望朝参者,十月一日以后,二月二十日以前,並服葱褶。

五品以上者,著珂繖。

周丧未练,大功未葬,非供奉及宿卫官,皆听不赴。

常参文武官,准令每日参。

自艰难以来,人马劣弱,遂许分日。

伏望且许依前分日参,待戎事稍平,加其俸禄,即依恒式。

其武官,准令,五品以上每月六参,三品以上更加三参。

顷並停废。

今请准令,却復旧仪。

其朔望朝参,及弘文馆、崇文馆国子监学生每季参等,请续商量闻奏。

敕旨:「二品武班,宜以左右金吾等十六卫上將军,依次为班首。

其检校官、兼、摄、试、知、判等本官二品以上者,位望崇重,礼异群僚,宜依本班朝会。

余依。

四年七月敕:「自今以后,嗣郡王宜列於本官班之上,其庶子宜在少卿之上。

天子上公及诸侯卿大夫士等贄工商妇人等贄附○虞夏周魏有虞氏舜典云:「修五礼五玉,五礼,吉凶军宾嘉之礼。

五玉,五等诸侯所执之玉。

三帛二生一死贄。

三帛,诸侯太子执纁,公之孤执玄,附庸之君执黄。

二生,卿执羔,大夫执雁。

一死,士执雉。

玉帛生死所以为贄见。

如五器,卒乃復。

卒,终。

復,还也。

器谓珪璧。

如五器,礼终即还之。

三帛二生一死则否也。

夏后氏,左传云:「禹会诸侯於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周制,凡贄,天子以鬯,郑玄云:「天子无客礼。

以鬯为贄者,所以灌用告神。

」诸侯执珪,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鶩,工商执鸡。

皮帛者,束帛而表之以皮为饰。

皮,虎皮、豹皮。

帛如璧色繒也。

羔,小羊也,取其群而不失其类。

雁取其候时而行。

雉取其守,耿介而死,不失其节。

鶩取其不飞迁。

鸡取其守时而动。

曲礼曰「饰羔雁者以繢」,皆衣之以布而又画之。

自雉以下,执之无饰。

士相见礼卿大夫饰贄以布,不言画繢,此诸侯之臣与天子之臣异者也。

然则天子之孤饰贄以虎皮,公之孤饰贄以豹皮歟?此孤卿大夫士之贄,皆以爵,不以命数。

凡贄,无庭实也。

野外军中无贄,以缨拾矢可也。

非为礼之处,以时物相礼而已。

缨,马繁缨也。

拾谓射韝也。

妇人之贄,椇、榛、脯、脩、枣、栗。

妇人无外事,见以羞物也。

椇、榛,木名。

椇,枳椇也,有实,今邳、郯之东食之。

榛实似栗而小。

椇音俱雨反。

说曰:古者人君及臣,重於相见之礼,所以相尊敬,故將有所见,必执贄。

贄者,至也,信也。

君子於其所尊,必执贄以相见,明其厚心之至,以表忠信,不敢相褻也。

然天子无客礼,亦有贄者,明有事神祇之道,故须贄以表心。

故巡狩至於山川,有所告之,用鬯酒,盛以大璋、中璋。

又典瑞云:「王搢大珪,执镇珪,藻藉五采五就,以朝日。

」明其所尊敬,象臣之朝君也。

执镇珪,视安四方,以表其功也。

凡公卿大夫执贄者,皆谓始朝及初相见用之。

诸侯德厚,故执玉以比德;卿大夫以下德薄,故用皮帛羔雁之等。

射人职云,王將射之时,公卿朝见,三公执璧,卿执羔。

天子之三公所以执璧,为臣之屈,与子男同。

佐王论道,理取圆足,故以璧为贄,不必饰以蒲谷。

诸侯宾射之时,卿大夫士亦皆执贄见其君,如天子卿大夫之礼,君子所以执玉以比德者也。

魏明帝青龙二年,詔下司空:「征南將军见金紫督使,位高任重。

近者正朝,乃与卿校同执羔,非也。

自今以后,从特进,应奉璧者如故事。

博士高堂隆议曰:

按周礼「公执桓珪」。

公谓上公九命,分陕而理,及二王后也。

今大司马公、大將军,实分征东西,可谓上公矣。

山阳公、卫国公,则二王后也。

「侯执信珪」谓地方四百里,「伯执躬珪」谓地方三百里,皆七命也。

今郡王户数,多者可如侯,少者可如伯。

「子执谷璧」谓地方二百里,「男执蒲璧」谓地方百里,皆五命也。

今县主户数,多者可如子,少者可如男。

上公礼,其率诸侯以朝,则执桓珪。

自非朝宗,则如八命之公。

与王论道,有事而进,则执璧。

今二王后诸王,若入朝覲,二公率以进退,则执桓珪。

其朝正,则与群公执璧。

按周礼,王官唯公执璧。

汉代大將军、驃骑、车骑、卫將军,开府辟召掾属,与公同仪,则执璧可也。

「孤皮帛卿羔」,孤谓天子七命之孤,及大国四命之孤,副公与王论道,尊於六卿,其执贄,以虎皮表束帛。

今九卿之列,太常、光禄勋、卫尉,尊於六卿,其执贄如孤也。

其朝正,执皮帛可也。

三府长史,亦公之副,虽有似於孤,实卑於卿,中大夫之礼可也。

公之孤,覜聘於天子,及见於其君,其贄以豹皮表束帛。

今未有其官,意谓山阳公之上卿,可以当之。

卿谓六官六命之卿,及诸侯三命再命之卿也。

今六卿及永寿、永安、长秋、城门五校,左校、右校、前校、后校、中校。

皆执羔可也。

诸侯之卿,自於其君亦如之。

天子卿大夫饰羔雁以繢,诸侯卿大夫饰羔雁以布。

州牧郡守以功德赐劳,秩比中二千石者,其入朝覲,宜依卿执羔。

金紫將军秋中二千石,与卿同。

「大夫执雁」,谓天子中下大夫四命,及诸侯再命一命之大夫也,其位卑於卿。

今三府长史及五命,二千石之著者也。

博士儒官,歷代礼服从大夫,如前执雁可也。

州牧郡守未赐劳者,宜依大夫执雁,皆饰以繢。

诸县千石、六百石,今古大夫,若或会覲,宜执雁,饰以布。

「士执雉」,谓天子三命之士,及诸侯一命再命之士也。

府史以下,至於比长庶人在官,亦谓之士。

诸县四百石、三百石长,从士礼执雉可也。

信节周制,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

邦节者,珍珪、牙璋,谷珪、琬珪、琰珪也。

王有命,则別其节之用,以授使者。

辅王命者,执以行为信。

珍音镇,下同。

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

谓诸侯於其国中,公卿大夫王子弟於采邑。

有命者,亦自有节以辅之。

玉节之制,如王为之,以命数为大小。

角用犀角,其制未闻也。

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

使节,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诸侯,行道所执之信也。

土,平地也。

山多虎,平地多人,泽多龙,故为节以金铸象焉。

必自以其国所多者,礼以相別为信明也。

汉有铜虎符。

杜子春云:「荡当为帑,谓以函器盛此节也。

」或云英荡,画函。

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璽节,道路用旌节,皆有期以返节。

门关,司门、司关也。

货贿者,主通货贿之官,谓司市也。

道路者,主理五途之官,谓乡遂大夫也。

凡人远出,至於邦国,邦国之人若来入由门者,司门为之节;由关者,司关为之节;其商,则司市为之节;其以征令及家徙,则乡遂大夫为之节。

不出关不用节也。

变司市言货贿者,璽节主通货贿。

变乡遂言道路者,容公邑及小都大都之吏,皆主理五途,亦有人也。

符节,如汉之宫中诸官詔符也。

璽节,汉之印章也。

旌节,汉使者所拥节是也。

將送者执此节以送行者,皆以道里日时课,如汉之邮行者有程矣,以防容奸,擅有所通也。

凡节有法式,藏於掌节。

小行人职云:「道路旌节,门关符节,都鄙管节,皆竹为之。

」郑注云:「管节,如汉竹使符也。

都鄙者,公之子弟及卿大夫采地之吏耳。

」凡通达於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

必有节,言远行无有不得节而出者也。

辅之以传者,节为信耳;传,说所齎操及所適也。

无节者,有几则不达。

」圜土內之。

琬珪九寸而繅,以象德,以结好。

琬犹圜也,王使之瑞节。

诸侯有德,王命锡之,使者执琬珪以致命焉。

谷珪七寸,以和难,以聘女。

谷珪,亦王使之瑞节。

难,仇讎也。

聘女,纳征加於束帛也。

瑑珪璋八寸,璧琮八寸,繅皆二采一就,以覜聘。

璋以聘后,琮享夫人。

眾来曰覜,寡来曰聘。

瑑,有文饰也。

珍珪以征守,以恤凶荒。

珪制当与琬琰相依。

王使人以征诸侯,忧凶荒之国,则授之,执以往,致王命焉。

牙璋、中璋七寸,射二寸,厚寸,以起军旅,以理兵守。

二璋皆有鉏牙之饰於琰侧。

兵守,用兵所守也。

鉏音测鱼反。

琰珪以易行,以除慝。

琰珪亦王使之瑞节也。

琰珪有锋芒,伤害征伐诛討之象;易恶行令为善者,则以此珪责諭以告也。

大璋七寸,射四寸,诸侯以聘女。

纳征加於束帛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