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礼十四沿革十四吉礼十三巡狩封禪巡狩唐虞夏周秦汉后汉魏晋宋后魏隋大唐唐虞天子五载一巡狩。
晏子对齐景公曰:「天子適诸侯曰巡狩。
」白虎通曰:「巡者,循也。
狩者,牧也。
为天下循行守牧民也。
道德太平,恐远近不同化,幽隱有不得所者,故亲行之。
行礼谨敬,重人之至也。
」郑玄云:「诸侯为天子守土,时一巡省之」。
书曰「五载一巡狩。
」所以必五年者,因天道时有所生,岁有所成,三岁一闰,天道小备,五岁再闰,天道大备也。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岱宗,东岳也。
特谓太山为岱宗者,以其处东北,居寅丑之间,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代之所,为眾山之宗,故云岱宗也。
望秩于山川。
张守节云:「乃以秩望祭东方诸侯境內名山大川也。
言秩者,五岳视三公,四瀆视诸侯也。
」群后四朝,孔安国曰:「各会朝於方岳之下,凡四处,故曰四朝也。
尧舜同道,舜摄则然,尧又可知也。
」肆覲东后,遂见东方之诸侯。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时,四时也。
月,十二月也。
日,三百六十日也。
律,法制也。
度,丈尺也。
量,斗斛也。
衡,斤两也。
郑玄曰:「协正四时之月数日名,备其失误。
」具节气晦朔,恐诸侯有不同,故因巡狩而合正之。
修五礼吉、凶、宾、军、嘉礼。
五玉五等诸侯之瑞也。
执之曰瑞,陈列之曰玉。
三帛二生一死贄。
三帛,纁、玄、黄,三孤所执也。
二生,羔、鴈,卿大夫所执也。
一死者,雉,士所执为礼焉。
五月,巡狩至南岳;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岳;华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岳:恒山也。
皆如岱宗之礼。
白虎通曰:「二月、八月,昼夜分;五月、十一月,阴阳终也。
」归,格于艺祖,用特。
孔安国曰:「巡狩四岳,然后归,告至文祖之庙。
艺,文也。
言祖则考著。
特,一牛也。
」郑玄注尚书云:「每归用特者,明每一岳即归也。
」如尚书、王制之文,所以不一岳之后而云归者,因明四岳礼同,使其文相次,是以终巡狩之后乃始云归耳。
夏后氏因之。
王肃云:「天子五年一巡狩。
」郑玄云:「五年者,虞夏之制也。
」
周制,十二年一巡狩。
大行人云:「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
」殷,眾也,谓当方诸侯。
周以木德王,岁星是木王之星,十二岁一周,以木象之。
故梁崔灵恩云「取岁星一周天道之备数」。
天子將巡狩,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
帝谓五精之帝所配祭南郊者,谓灵威仰也。
类、宜、造,皆祭名也。
按曾子问「诸侯適天子,告祖禰」。
此不言祖者,白虎通云:「七庙皆告之,独言禰者,辞时先从禰,后至祖以上,遂行,不敢留尊者之命故也。
」职方氏先戒四方诸侯曰:「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无敢不敬戒,国有大刑。
」乃犹汝也。
守谓国境之內。
职事,所当供具。
及王之所行,先道,帅其属而巡戒令。
先道,先由王所从道,居前,行其前日所戒之令。
大驭掌犯軷之礼。
谓祖道也。
土训氏夹王车而行,以待王问九州形势,所谓以道地图。
山川所宜。
所谓以詔地事。
诵训氏亦夹王车,以所识久远之事以告王;诵训所谓掌道方志以詔观事。
若鲁有大庭氏之库,殽之二陵也。
又掌道方慝,方慝,四方言语所恶。
以詔辟忌,以知地俗。
辟音避。
乘金輅,建大旂,巾车云:「金輅,鉤,樊缨九就,建大旂以宾。
」岁二月,东巡狩,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燔柴告感生之天帝。
覲诸侯。
覲,见也。
其方之诸侯,先於境首待之。
祭义云:「天子巡狩,诸侯待於境。
」所过山川,则使祝宗先以三等璋瓚,皆以黄金为鼻流,酌郁鬯以礼神。
次乃校人杀黄驹以祭之。
玉人云:「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
黄金勺,青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繅。
天子以巡狩,宗祝以前马。
」郑玄云:「鼻,勺流也。
衡,谓勺径也。
於大山川则用大璋,加文饰也。
於中山川用中璋,杀文饰也。
於小山川用边璋,半文饰也。
」又校人云:「凡將事於四海山川,则杀黄驹。
」郑玄曰:「谓王巡狩过大山川也。
」每宿舍,掌舍设梐枑再重,谓行马。
再重者,以周卫有外內列。
枑音互。
其外,则土方氏又设蕃篱。
土方氏云:「王巡狩则树王舍。
」郑玄云:「为之蕃篱。
」既至方岳,先问百年,就见之。
若未满百年,八十九十者,路经其门则见之,不然则不。
祭义所谓「东行西行弗敢过」。
天子乃令太师採人歌谣之诗,以乐播而陈之,以观人风俗,以审其善恶。
所谓命太师陈诗以观人风也。
命典市之官,陈百物之贵贱,以观人之所好恶。
所谓「命市纳贾以观人之所好恶,志淫好僻」。
故郑云:「淫则侈物贵,人之志淫邪,则所好者不正也」。
又命典礼之官,考校四时节气,月之晦朔,甲乙等日,及候气之律吕,所用礼乐、宫室、车旗等制度,君臣上下之衣服,皆以王者所颁制度考校之。
所谓「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
注云:「同,阴律也」。
诸侯封內有名山大川,不举而祭之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其地。
有祭宗庙不顺昭穆者,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
不顺,谓若逆昭穆者。
以宗庙可以表官爵,故絀之。
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
流,放也。
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討。
有功德於人者,加地进律。
律,法度也。
其诸侯待王之牢礼以一犊。
掌客云:「王巡狩殷国,则国君膳以牲犊。
」又郊特牲云:「天子適诸侯,诸侯膳用犊,贵诚\之义也。
天子牲孕弗食也。
」
既黜陟诸侯,乃与之相见於方岳之下,筑坛,与覲礼坛制同。
郑玄注司仪职引覲礼制,「王巡狩殷国而同,则其为宫亦如此歟」是也。
其坛外为土埒,方三百步,开四门。
坛方九十六尺,高四尺,上为堂,下为三等,谓之三成,成每等高一尺。
其堂上置司盟之神位,谓之方明。
覲礼云:「诸侯覲於天子,为宫方三百步,开四门。
坛十有二寻,深四尺,加方明於其上。
」郑玄云:「宫谓壝土为埒,以象墙壁。
八尺曰寻,十二寻则方九十六尺也。
深谓高也,从上向下曰深。
方明者,上下四方神明之象也。
会同而盟,明神监之。
天之司盟有象者,犹宗庙之有主乎。
」其方明状,具朝覲篇。
司仪职云:「其坛三成,宫旁一门。
」郑玄云:「成犹重也。
三重者,下差之为三等,每面丈二尺也。
」见诸侯之时,据郑注司仪及覲礼,诸侯之上介,各以其君之旂,置於宫內,以表立位之处。
乃詔王升坛,讫,诸侯皆就其旂而立其位。
郑按明堂位,诸公中阶之前,北面东上;诸侯阼阶之东,西面北上;诸伯西阶之西,东面北上;诸子门东,北面东上,诸男门西,北面东上。
王乃於坛上揖之,以定其位。
其揖之节有三仪:与王无亲者,推手小下之;司仪所谓土揖庶姓。
与王婚姻之亲者,平推手揖之;所谓时揖异姓。
与王同姓者,推手小举之。
所谓天揖同姓。
王既揖定其位,诸侯乃进,升坛奠玉。
又按司仪职及郑注云:公於上等奠桓珪玉,陈摈者五人礼之。
侯、伯於中等奠信珪、躬珪玉,陈摈者四人礼之。
子、男於下等奠谷璧、蒲璧玉,陈摈者三人礼之。
诸侯各奠玉讫,降拜,又升,成拜。
讫,摈者乃延诸侯升堂,授王玉。
讫,乃以璧琮行享礼,谓之將幣。
玉人云「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是也。
诸侯既朝见王讫,乃退而自相与盟,王宫之伯临之,其神主於月,必因以祭之。
覲礼云:「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沈,祭地瘞。
」郑注云:「升沈必就祭者也。
就祭则是谓王巡狩,诸侯之盟祭也。
」
其余:五月,南巡狩,至於南岳,如东巡狩之礼;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岳,如南巡狩之礼;十有一月,北巡狩,至於北岳,如西巡狩之礼。
巡狩之月皆用正岁之仲月者,以王者考礼正刑,当得其中,春秋分,昼夜均,冬夏至,阴阳终,欲取终平之义,故唐虞以还,皆用仲月也。
巡狩讫,却归,每庙用一牛以告至,谓之「归格於祖禰用特」。
特,一牛。
秦始皇三年,东巡郡县,祠邹嶧山,颂功业。
其年復游海上。
二年,游碣石,从上郡归。
五年,始南至湘山,遂登会稽,並海,到沙丘崩。
此求神仙奇药之术,无復观人风问百年也。
並音步浪反。
下同。
二世元年,东巡碣石,並海,南歷泰山,至会稽,皆礼祠之,而刻勒始皇所立石书旁,以彰始皇之功德。
汉武帝元狩四年,始巡郡县,寖寻於泰山。
寖,渐。
寻,就也。
寖音浸。
元封初,復至海上,又北至碣石,巡自辽西,歷北边,至九原。
五月,乃至甘泉。
周万八千里。
武帝亦如秦始皇之事。
后汉光武建武三十年三月,幸鲁,汉祀令曰:「天子行有所之,出河,沈用白马珪璧各一,衣以繒緹五尺,祠用脯二束,酒六升,盐一升。
涉渭、灞、涇、洛他名水如此者,沈珪璧各一。
律,在所给祠具;及行,沈祠他川水,先驱投石,少府给珪璧。
不满百里者不沈。
」过泰山,祭山及梁父。
章帝元和二年二月,东巡狩,使使者奉一太牢祠帝尧於济阴成阳灵台。
至泰山,辛未,柴祭天地群神如故事。
壬申,宗祀五帝於孝武所作汶上明堂,光武配。
卒事,遂覲东后,饗赐王侯群臣。
因行郡国,幸鲁,祠东海恭王及孔子、七十二弟子。
四月,还京师。
庚申,告至,祠高祖庙、光武庙,各一特牛。
安帝延光三年,东巡狩,至泰山,柴祭及祠汶上明堂,如元和中故事。
魏明帝凡三东巡狩,所过存问高年,恤疾苦,或赐谷帛,有古巡幸之风焉。
齐王正始中,巡洛阳县,赐高年、力田,各有等差。
晋初新礼,巡狩方岳,柴望告、设壝宫如礼。
诸侯之覲者,宾及执贄皆如朝仪,而不建旗。
挚虞以:「覲礼,诸侯各建其旗章,所以殊爵命,示等威。
诗称「君子至止,言观其旂」。
宜定新礼,建旗如旧礼。
」詔可其议,然终晋代,其礼不行。
武帝泰始四年,詔使使持节、侍中、黄门侍郎,衔命四出,周行天下。
其万人之利害为一书,礼俗政事教理科禁逆顺为一书,悖逆暴乱作慝犯令为一书,丧荒凶厄贫苦为一书,康乐和亲安平为一书,每国辨异之,以反命於王。
宋文帝元嘉四年二月,东巡狩,至於丹徒,告覲园陵。
三月,饗会父老旧勋於行宫,加赐衣裳幣帛,蠲租原刑。
战亡之家、单孤,並隨宜隱卹。
二十六年二月,东巡,幸至京城,并謁二陵,会旧京故老万余人,饗劳賚发,赦蠲徭役。
后魏文成帝和平元年正月,东巡狩,歷桥山,祀黄帝;幸辽西,遥祀毉无閭山。
遂缘海,幸冀州,北至中山,过常岳,礼其神而返。
明年,南巡,过石门,遣使者用玉璧牲牢,礼常岳。
隋煬帝自文帝山陵纔毕,即事巡游,乃慕秦皇、汉武之事,西征东幸,无时暂息,六宫与文武吏士,常十余万人,然非省方展义之行也。
大唐皇帝將巡狩,所司承制先颁告於东方诸州曰:「皇帝二月东巡狩,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
」驾將发,告圆丘、宗庙、社稷,皆如开元礼。
高宗调露元年九月,幸并州,令度支郎中狄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知玄以道出妒女祠,俗云盛衣服过者,必致风雷之变,遂发数万人,別开御道。
仁杰曰:「天子之行,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妒女之害!」遽令罢之。
上闻之嘆曰:「真大丈夫也。
」评曰:梁崔灵恩三礼义宗云:「唐虞五载巡狩一岳,二十年方遍四岳,周则四十八年矣。
若一出四岳皆遍,且闕四时祭享。
唐虞衡山为南岳,周氏霍山为南岳。
其制,吉行五十里,若以二月到东岳,五月到南岳,八月到西岳,十一月到北岳,路程辽远,固必不及。
以此知每至一岳即归,斯义为长也。
按尚书周官篇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诸侯各朝於方岳,大明黜陟。
」孔安国注云:「周制十二年一巡狩,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故曰时巡。
考制度,正礼法如虞帝然。
其四方诸侯,各覲於方岳之下,大明考绩,黜陟幽明。
」又按尧舜简俭,常称茆茨土阶,巡狩四方,羽仪导从必少。
一年四岳,五载復往,宗庙享祭,暂委有司。
展义省方,观风察俗之大政,如或二十年方遍,乃於民物,不亦乖疏?详周官本文与孔氏注解,既改制十有二载,比唐虞已甚遐阔,如四十八年乃遍,岂非益为旷邈乎!且周虽尚文,天子诸侯,降杀以两,穆王巡歷天下,万姓不甚告劳。
始皇游幸四方,属车八十一乘,二汉以降,至於有隋,或东封告成,或观省风俗,百辟悉至,群司毕从,不下十余万人,何止千乘万骑!所以旷代多闕斯礼。
崔生谓尧舜及周帝王行幸车徒礼数,与秦汉以后无异。
斯不达古今丰约之別,復不详周官之文,輒肆臆度之说耳!
封禪无怀伏羲神农黄帝顓頊帝嚳帝尧舜禹汤周秦汉后汉魏晋宋后魏北齐隋大唐古者帝王之兴,每易姓而起,以致太平,必封乎泰山,所以告成功也。
礼云「因名山升中于天。
」封禪必於泰山者,万物交代之处,封增其高,顺其类也。
升,上也。
中,成也。
刻石纪号,著己功绩。
封讫,而禪梁甫,亦以告太平也。
封禪者,高厚之道也。
封土於山,而禪祭於地。
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
增泰山之高以报天,厚梁甫之阶以报地。
明天之所命,功成事就,有益於天地,若天地之更高厚然。
梁甫者,泰山之支山卑下者也。
能以其道配成高德,故禪梁甫亦以告太平也。
无怀氏封泰山禪云云。
管仲对齐桓公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
」而昔有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
韩诗外传曰:「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氏,不可得而数者万数。
」袁准正论曰:「唯周官有王大封之文。
按成王封禪,而文武皆不在七十二君,而无一言见於经传,学者疑焉。
」服虔曰:「云云在梁甫东,山名也。
」晋灼曰:「云云在蒙阴县故城东北,下有云云亭。
」伏羲、神农並因之。
黄帝禪亭亭。
服虔曰:「亭亭山在牟阴。
」晋灼曰:「汉地理志,鉅平有亭亭山。
」
顓頊、帝嚳、帝尧、舜復禪云云。
禹禪会稽。
会稽在越地。
汤依禪云云,其所封皆於泰山也。
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
应劭曰:「社首,山名,在博县。
」晋灼曰:「在鉅平南十三里。
」其仪不存。
襄王时,齐桓公既霸,会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谓管仲曰:「寡人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於是管仲睹桓公不可穷以辞,因设之以事曰:「古之封禪,必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所以为盛;江淮之间,一茅三脊,所以为藉也。
东海致比目之鱼,西海致比翼之鸟,然后物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今凤凰麒麟不至,嘉禾不生,而欲封禪,无乃不可乎!」於是桓公乃止。
秦始皇平天下,三年,东巡郡县,祠騶嶧山,颂秦功业。
於是征齐鲁儒生七十人,至於泰山下。
诸儒或议曰:「古者封禪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祭,席用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