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州郡十一古扬州上今置郡府十二县五十九广陵扬七县江都江阳海陵高邮六合扬子天长淮阴楚五县山阳盐城盱眙淮阴安宜鍾离濠三县鍾离定远招义寿春寿五县寿春安丰霍丘盛唐霍山永阳滁三县清流全椒永阳歷阳和三县歷阳乌江含山庐江庐五县合肥慎巢庐江舒城同安舒五县怀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蘄春蘄四县蘄春黄梅蘄水广济弋阳光五县定城光山固始仙居殷城宣城宣十县宣城当涂涇溧水溧阳南陵绥安寧国太平青阳秋浦池四县分宣州置郡青阳秋浦至德石埭
古扬州禹贡曰:「淮海惟扬州,北据淮,东南距海。
旧曰南距海,今改为东南。
具注序目篇。
彭蠡既瀦,阳鸟攸居。
彭蠡,泽名,今在潯阳郡彭泽县。
水所停曰瀦。
阳鸟,隨阳之鸟也。
言彭蠡之水既见蓄聚,则阳鸟所共居之。
阳鸟,鸿雁之属。
三江既入,震泽厎定。
三江,谓北江、中江、南江也。
震泽,吴南太湖名,今吴兴郡界。
厎,致也。
篠簜既敷,篠,竹箭。
簜,大竹也。
敷,谓布地而生。
草夭木乔。
夭,盛貌。
乔,高也。
夭音於骄反。
厥土涂泥。
地泉湿。
岛夷卉服。
海曲谓之岛。
岛夷,海中之夷。
卉服,絺葛之属也。
卉,许贵反。
沿于江海,达于淮、泗。
」顺流而下曰沿。
沿江入海,自海入淮,自淮入泗。
舜置十二牧,扬州其一。
周礼职方曰:「东南曰扬州。
其山曰会稽,今在会稽郡山阴县。
藪曰具区,川曰三江,浸曰五湖。
川,水之通流者也。
五湖,在吴郡、吴兴、晋陵三郡。
其利金锡竹箭。
民二男五女。
畜宜鸟兽,鸟,孔雀、翡翠之属。
兽,犀、象之属。
谷宜稻。
」扬州,以为江南之气躁劲,厥性轻扬。
亦曰州界多水,水波扬也。
在於天官,斗则吴之分野,汉之会稽、九江、丹阳、章郡、庐江、广陵、六安、临淮,皆其分也。
今广陵、淮阴、鍾离、寿春、永阳、歷阳、庐江、同安、宣城、丹阳、晋陵、吴郡、吴兴、余杭、新定、新安、会稽、余姚、临海、縉云、永嘉、东阳、信安、鄱阳、潯阳、章郡、临川、庐陵、宜春、南康、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地也。
按吴国之分,虽强盛之时,殊不全得扬州之地。
今配星次,且约汉书。
其歷代所属,则各具於诸郡。
兼得楚及南越之交。
汉之江夏、汝南地,今蘄春、弋阳宜属楚。
汉之南海之地,今潮阳宜属越之地。
亦古荒服之国。
春秋时属吴、越二国。
越灭吴,尽并其地。
战国时属楚。
秦兼天下,置郡,此为九江、今广陵、淮阴、鍾离、寿春、永阳、歷阳、庐江、同安、蘄春、弋阳、鄱阳、章郡、临川、庐陵、南康、宜春等郡是。
障、今宣城、新安、新定、丹阳郡之西境及吴兴郡之西境皆是。
会稽、今丹阳郡之东境,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信安、縉云、临海、永嘉,吴兴郡之东境,皆是。
闽中、今建安、长乐、清源、漳浦、临汀等郡皆是。
南海郡之东境。
今潮阳郡是。
汉改九江曰淮南国,及封皇子长为淮南王,封刘濞为吴王,二国尽得扬州之地。
武帝置十三州,此为扬州。
领郡六。
后汉因之。
理歷阳。
汉末移理寿春。
刘繇又移理曲阿。
歷阳、寿春並今郡县。
曲阿今丹阳郡丹阳县。
濞,疋备反。
三国时,淮南属魏,而江南属吴也。
魏晋亦置扬州。
理寿春。
平吴,领郡十八,理建业,今丹阳郡江寧县。
元帝渡江,扬州遂为王畿,领江东、浙江地。
宋孝武分浙江东为东扬州。
后罢扬州,以其地为王畿,而东扬州直云扬州,寻復旧。
领郡十八,理建康,即建业。
顺帝改刺史曰牧。
又分置南兗州、领郡九,理广陵。
南徐州、领郡十七,理京口,今丹阳郡。
南荆河州领郡十三,理歷阳。
江州。
领县九,理潯阳,今郡。
齐並因前代,唯徙置荆河州、领郡,理寿春。
北兗州、领郡七,理淮阴,今郡。
北徐州。
领郡五,理鍾离,今郡。
梁陈分裂不可详焉。
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淮南道、广陵、庐江、蘄春、同安、永阳、鍾离、寿春、淮阴、歷阳、弋阳。
江南道、丹阳、晋陵、吴郡、余杭、会稽、余姚、东阳、新定、信安、吴兴、縉云、临海、永嘉、新安、长乐、清源、建安、临汀、漳浦、潮阳。
江南西道。
宣城、章郡、鄱阳、南康、临川、庐陵、潯阳、宜春。
广陵郡东至海五百六里。
南至丹阳六十三里。
西至永阳三百里。
北至淮阴三百里。
东南到海四百六里,无郡县。
西南到歷阳三百六十里。
西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五十里。
东北到淮阴郡盐城县三百六十里。
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七里,去东京千七百四十九里。
户七万三千三百八十一,口四十六万九千五百九十四。
今之扬州,理江都、江阳二县。
春秋时属吴,故左传云「吴城邗,邗音寒。
沟通江淮」是也。
吴灭属越,越灭属楚。
秦灭楚,属九江郡。
汉为广陵国,后属荆国,后更属吴;景帝更名江都国,武帝更名广陵国。
后汉为广陵郡。
魏为重镇,文帝黄初六年,征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见江涛,叹曰:「天所以限南北也。
」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海陵。
是岁,辽薨於江都。
后属吴。
孙亮建兴二年,使卫尉冯朝城广陵。
晋亦为广陵郡。
东晋末,以广陵控接三齐,故青、兗二州刺史皆镇於此。
宋亦置广陵郡,文帝兼置南兗州。
领郡九,理於此。
齐並因之。
梁亦曰南兗州。
北齐改为东广州,復曰南兗州。
后周改为吴州。
隋初为扬州,置总管府;煬帝初府废,又为江都郡,后帝徙都而丧国焉。
煬帝制。
江都太守秩与京尹同。
大唐初为兗州,后改为邗州,后又改为扬州,为大都督府,其后或为广陵郡。
领县七:
江都秦广陵县。
江阳高齐曰广陵,隋改之。
海陵汉旧县。
高邮汉旧县。
六合楚棠邑,伍尚为棠邑大夫,即此也。
汉曰棠邑县。
晋安帝置秦郡。
北齐置秦州。
后周改为方州。
有瓜步山、石梁溪。
扬子
天长梁於石梁置涇州。
淮阴郡东至海二百十五里。
南至广陵郡三百里。
西至临淮郡一百九十里。
北至临淮郡涟水县淮水七十五里。
东南到广陵郡海陵县八十五里。
西南到鍾离郡招义县四百二十里。
西北到临淮郡二百六十三里。
东北到淮口入海水路一百七十九里。
去西京二千五百一里,去东京千六百六十里。
户二万六千一百一十八,口一十四万二千九十。
楚州今理山阳县。
春秋时属吴,吴將伐齐,自广陵掘江通淮,即此也。
战国时属楚。
秦属九江郡。
汉属临淮郡。
后汉属广陵郡、下邳国。
晋属临淮、广陵二郡地。
东晋为重镇,元帝以刘隗屯守。
隗,午最反。
穆帝时,中郎將荀羡北征诗序云:「淮阴旧镇,地形都要,水陆交通,易以观衅。
沃野有开殖之利,方舟运\漕,无地屯兵,及营立城池焉。
」安帝时,立山阳郡。
宋因之。
北对清、泗,临淮守险,有阳平石鱉,田稻丰饶。
其后侨立兗州。
入齐,因以兗州为重镇。
梁初得之,后入后魏。
隋初废山阳郡,后置楚州;煬帝初州废,并入江都郡。
大唐武德四年,为东楚,八年改为楚州,或为淮阴郡。
领县五:
山阳汉射阳县地。
晋立山阳郡。
或云:汉吴王濞反於广陵,山阳王率眾於此拒之,因以山阳为名。
盐城汉盐瀆县。
晋安帝更名为盐城。
盱眙秦东阳县城在县东,陈婴为东阳令史,即此。
项羽立楚怀王,都盱眙。
至汉,以为县。
晋安帝立盱眙郡。
有都梁山。
宋文帝时,后魏太武帝南侵,臧质守盱眙,魏师以数十万眾攻围三旬,不拔而退,即今县城。
淮阴
安宜汉平安县地。
魏邓艾筑石鱉城,在今县西八十里,以营田也。
鍾离郡东至淮阴郡四百二十里。
南至庐江郡三百三十里。
西至彭城郡界九十五里。
北至临淮郡二百二十里。
东南到永阳郡二百二十六里。
西南到寿春郡二百二十里。
西北到彭城郡四百五十八里。
东北到临淮郡二百一十里。
去西京二千一百五十里,去东京千三百一十三里。
户二万五百五十三,口十三万八千三百六十一。
濠州今理鍾离县。
春秋末鍾离子之国。
昔禹会诸侯於涂山,即其地也。
今鍾离县西百里有涂山是也。
左传注曰:「涂山在寿春县东北。
」太康地记云:「涂山,古当涂国。
」应劭曰「禹所娶涂山侯国」,即此也。
旧有当涂县,晋安帝立马头郡,北齐因之,隋改为涂山县。
今废。
鲁成公时,叔孙侨如会吴於鍾离。
昭公时,楚子为舟师以略吴疆,吴遂灭巢及鍾离而还。
楚平王时,吴之边邑卑梁女子,与楚边邑鍾离小僮爭桑,两家交怒相攻,遂灭卑梁人。
卑梁大夫怒,发邑兵攻鍾离。
楚王闻之,怒,发国兵灭卑梁。
吴王大怒,亦发兵,使公子光攻楚,遂灭鍾离、居巢,楚恐而城郢。
则鍾离互为吴、楚之边邑。
战国时属楚。
秦属九江郡,二汉因之。
晋初属淮南郡,后侨置徐州;安帝时,置鍾离郡。
宋齐因之,兼置徐州,领郡理於此。
亦为重镇。
明帝时,频为后魏攻围,徐州刺史萧惠休、萧坦守,不下而退。
梁因之。
北齐改鍾离郡为西楚州。
隋改曰濠州,因濠水为名。
濠音豪。
煬帝復置鍾离郡。
大唐武德八年,为濠州,或为鍾离郡。
领县三:鍾离汉旧县。
县东四里有古鍾离城,即鲁昭公四年楚城鍾离,至二十四年为吴所灭是也。
又县东一里有废小东城,宋书云:泰始二年,筑之,以镇濠口。
又郡东有公路城,即袁术所筑。
有梁荆山堰城,在郡城西百一十二里。
梁武帝天监十三年,魏降人王足陈计,求堰淮水以灌寿阳,足引北方童谣曰:「荆山为上格,浮山为下格,潼泡为激沟,併灌鉅野泽。
」潼音同。
泡,浦包反。
武帝遂发徐扬人,率二十户取五丁以筑之。
令太子右卫率康绚护堰之作,役人及战士,有眾二十万。
於鍾离南起浮山,北抵巉石,依岸以筑土,合脊於中流。
至十四年四月,堰將合,淮水漂疾,輒復决溃,眾患之。
或谓江淮多有蛟龙,能飞风雨,决坏崖岸。
其性恶铁,因是引东西二冶故铁器,大则釜鬲,小则鋘锄,数千万斤,沈於堰所,犹不能合。
乃伐树为井干,填以巨石,加土其上。
缘淮百里內,冈陵木石,无巨细必尽。
负担者肩上皆穿,夏日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
是冬又寒甚,淮泗尽冻,死亡者十七八。
十五年四月,堰乃成。
其长九里,下阔百四十丈,上广四十五丈,高三十丈,深十九丈五尺。
夹之以隄,並树杞柳。
军人安堵,列居於上。
其水清洁。
俯视居人坟墓,了然皆在其下。
或人谓绚曰:「四瀆,天所以节宣其气,不可久塞。
」而水之所及,夹淮方数百里地。
魏寿阳城戌,移顿於八公山。
此南居人,散就冈垄。
至秋八月,淮水暴长,堰果悉坏决,奔流於海。
有濠水,即庄、惠观鱼之处。
定远汉曲阳县,在淮曲之阳,故名之,其故城在今县西。
又有秦汉东城县,在今县东南,逐项羽之处,梁置临濠郡。
有古阴陵城,即项羽奔至阴陵失道之所,王莽改为阳陵。
招义汉淮陵县也,宋侨置济阴郡於此。
寿春郡东至鍾离郡二百二十里。
南至同安郡八百里。
西至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
北至汝阴郡下蔡县二百九里。
东南到庐江郡三百里。
西南到弋阳郡四百六十三里。
西北到汝阴郡二百五十八里。
东北到鍾离郡二百二十里。
去西京二千一百一十九里,去东京千三百九十里。
户二万九千七百十七,口十五万三千一百九十二。
寿州今理寿春县。
战国时楚地。
秦兵击楚,楚考烈王东徙都寿春,命曰郢,即此地也。
今郡罗城,即考烈王所筑。
今郡子城,即宋武帝所筑。
秦灭楚,虏王负芻,其地为九江郡。
江自庐江分为九道。
后项羽封英布为九江王,都六,即此也。
汉高帝更名淮南国,武帝復为九江郡。
后汉因之,兼置扬州。
领郡六,理於此。
袁术为曹公所击败,奔九江,后遂僭号,以九江太守为淮南尹。
魏曰淮南郡,仍旧扬州,为重镇。
毌丘俭、诸葛诞为刺史,皆镇於此。
三国时,江淮为战爭之地,其闲数百里,无復人居。
晋平吴,其人各还本故,復立为淮南郡,兼置扬州。
领郡十八,理於此。
其后中原乱,胡寇屡南侵,又以苏峻、祖约之乱,淮南人渡江者转多,乃於江南侨立淮南郡及当涂、逡遒等县。
逡七循反。
遒音秋。
东晋亦为重镇。
明帝时,祖约屯守,后陷石勒。
季龙死后,復理之。
今郡西十五里,即谢玄破苻融之处。
晋伏滔云:「彼寿春者,南引汝潁之利,东连三吴之富。
北接梁宋,平涂不过七百;西接陈许,水陆不出千里。
外有江湖之阻,內保淮、淝之固。
龙泉之陂,良田万顷;舒六之贡,利尽蛮越也。
」宋属淮南郡。
初,晋元帝永昌中,荆河州刺史祖约镇於此,后或理江北,或理江南,无定所也。
至宋义熙十二年,刘义庆又镇此,以抚边荒,捍御疆埸。
齐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理於此。
为重镇。
齐高帝初,遣垣崇祖镇寿阳,谓之曰:「我新有天下,后魏必送刘昶为辞。
寿春贼\之所冲,深为之备。
」俄而魏大將军王肃送刘昶,兵二十万掩至而败还。
后魏曰扬州。
萧齐东昏永元初,守將裴叔业,以城叛降后魏。
梁置南荆河州。
武帝普通七年克之,擒魏將李宪,寻改为南荆河州。
后周曰扬州。
隋文帝改曰寿州,煬帝初,復为郡。
大唐为寿州,或为寿春郡。
领县五。
寿春汉旧县。
东晋以郑皇后讳,改为寿阳,宜春曰宜阳,富春曰富阳,凡名「春」,悉改之。
今县东四十余里,宋殷琰筑四垒於此。
此郡在齐梁闲有淮南、梁郡、北譙、汝阴等郡,隋初並废。
有八公山。
安丰春秋时六国,昔皋繇所封,葬於此。
有汉六安郡故城在南。
梁置陈留、安丰二郡。
有芍陂,楚孙叔敖所起,崔寔月令曰「叔敖作期思陂」,即此。
后汉王景为庐江太守,重修起之,境內丰给。
其陂径百里,灌田万顷。
齐梁帝立屯田,无復输运\。
芍音鹊。
霍丘汉松滋县。
梁置安丰郡,即今县城。
魏毋丘俭败,安丰津都尉部人斩之,即城北津是也。
盛唐汉霍山县,天宝中改焉。
晋永和中,谢尚镇马头城,即今县北也。
霍山天宝中,割盛唐县置,汉潜县是也。
永阳郡东至广陵郡三百里。
南至歷阳郡一百九十八里。
西至鍾离郡二百六十里。
北至淮阴郡一百六十二里。
东南到歷阳郡乌江县一百六十一里。
西南到庐江郡慎县界一百六十二里。
西北到鍾离郡一百二十六里。
东北到淮阴郡盱眙县二百四十四里。
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四里,去东京千五百八十七里。
户二万六千二百一十一,口十四万一千二百二十七。
滁州今理清流县。
战国时属楚。
秦及二汉,九江郡之地。
晋属淮南郡。
宋属新昌郡。
齐置南譙郡。
梁属南譙州。
梁末属北齐,兼置新昌郡,又徙南譙州於新昌,即今郡是也。
隋初废新昌郡,改南譙为滁州;煬帝初州废,併其地入江都郡。
大唐復置滁州,或为永阳郡。
领县三:清流汉全椒县地。
旧曰顿丘,隋改名。
全椒汉旧县也。
梁置北譙郡,北齐改为临滁郡,后周復曰北譙。
隋为滁县,大业初为全椒。
有汉阜陵县故城,在今县之南也。
永阳
歷阳郡东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
南至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
西至庐江郡二百九十五里。
北至永阳郡一百九十八里。
东南到宣城郡二百五十六里。
西南到庐江郡三百八十五里。
西北到庐江郡三百二十三里。
东北到广陵郡三百六十里。
去西京二千六百五十二里,去东京千八百一十里。
户二万二千一百三十二,口十一万六千一十六。
和州今理歷阳县。
战国时楚地。
秦属九江郡。
二汉因之,汉末兼置扬州。
领郡六。
自寿春徙理於此。
吴为重镇。
建安十七年,筑濡须坞,吕蒙、周泰皆为守將。
二十一年,曹公自来攻围。
吴黄武二年,魏军又攻,不拔。
晋为淮南郡地,东晋为歷阳郡。
宋因之,兼置南荆河州。
领郡十三,理於此。
齐梁並因之。
梁末属北齐,置和州及歷阳郡。
隋煬帝初州废,而歷阳郡如故。
大唐復为和州,或为歷阳郡。
领县三:歷阳汉旧县。
后汉扬州刺史所理。
西南百八十里有濡须水,孙权筑坞於此,以拒曹公。
乌江本乌江亭,汉东城县也。
梁置江都郡,北齐改为密江郡,陈改为临江郡,后周改为乌江郡,隋为乌江县。
含山
庐江郡东至歷阳郡二百九十五里。
南至同安郡四百里。
西至寿春郡界二百一十五里。
北至鍾离郡三百三十里。
东南到柵口三百八十四里。
西南到同安郡四百七十六里。
西北到寿春郡三百里。
东北到永阳郡全椒县一百四十五里。
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七里,去东京千五百六十九里。
户三万八千三百二十九,口十七万七千九百三十四。
庐州今理合肥县。
古庐子国也。
春秋舒国之地。
昔成汤放桀,芮伯命巢,左传曰「自庐以往」,又云「徐人取舒」,舒国,今舒城县。
皆此地也。
战国时属楚地。
秦属九江郡。
汉为九江、庐江二郡,后汉亦然。
魏为重镇,建安二十年,张辽守之。
吴主孙权率十万眾攻围,辽以八百人破之。
明帝时,以满宠都督扬州诸军,镇於此。
满宠上表,请合肥县西北三十里,有奇险可依,更立城名新城。
吴主孙权自出,欲围新城,以其远水,积二十日,不敢下船而退。
后诸葛恪围新城,亦不剋。
晋为淮南、庐江二郡地。
梁置汝阴郡及南荆河州,寻改为合州,为重镇。
隋初改为庐江州,煬帝初州废,置庐江郡。
大唐为庐州,或为庐江郡。
领县五:
合肥汉旧县,故城在北。
夏水出城父东南,至此与肥水合,故曰合肥。
有濡须水。
梁曰汝阴县。
北齐分置北陈郡。
古巢湖在今县东南。
慎汉逡遒县故城在东南。
魏置平梁郡。
巢汉居巢县也。
古巢伯之国。
汤放桀於南巢,即此也。
曹公末年,使夏侯惇屯於此。
楚范增墓在县东。
庐江梁置相州。
汉龙舒县故城在西。
故汉庐江郡亦在此。
舒城古舒国也。
同安郡东至宣城郡八百五十里。
南至潯阳郡五百七十二里。
西至蘄春郡四百里。
北至庐江郡四百里。
东南到潯阳郡五百七十二里。
西南到蘄春郡三百七十二里。
西北到寿春郡八百里。
东北到庐江郡四百七十六里。
去西京二千八百六十一里,去东京千八百九十三里。
户三万五千五百二十四,口十六万一千四十。
舒州今理怀寧县。
古皖国也,春秋时有皖国。
史记曰,皖,夏姓,皋繇之后。
皖音患。
亦舒国之地。
舒国说在庐江郡。
战国时属楚。
秦属九江郡。
二汉属庐江郡。
献帝时,吴克皖城,遂为重镇。
赤乌四年,诸葛恪屯之。
晋安帝置晋熙郡,宋齐皆因之。
梁置荆河州,后改为晋州。
北齐改曰江州。
陈又曰晋州。
隋初曰熙州,煬帝置同安郡。
大唐为舒州,或为同安郡。
领县五:
怀寧汉皖县。
有灊山,一名天柱山。
有皖水。
灊音潜。
宿松汉皖县地。
梁置高塘。
有雷水。
江水自鄂陵分为九派,会於此县界洲上,三百余里合流,谓之九江口。
东得武林洲,即桑落洲之下尾。
望江汉皖县地。
晋大雷戍在此。
陈置大雷郡。
太湖汉皖县地。
隋曰晋熙。
桐城
蘄春郡东至同安郡四百里。
南至江夏郡永兴县界四百二十里。
西至齐安郡二百三十里。
北至寿春郡霍丘县界四百五十里。
东南到潯阳郡二百五十里。
西南到江夏郡五百里。
西北到弋阳郡殷城县界三百九十五里。
东北到同安郡三百七十二里。
去西京二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千八百二十四里。
户二万五千六百二十,口十七万一百九十八。
蘄州今理蘄春县。
春秋以来皆楚地。
秦属九江郡。
二汉属江夏郡。
吴为蘄春郡,晋省而属弋阳郡。
北齐置雍州,后周改曰蘄州。
隋煬帝初州废,置蘄春郡。
大唐復为蘄州,或为蘄春郡。
领县四:蘄春汉旧县。
北齐置齐昌郡。
黄梅汉蘄春县地。
有黄梅山。
宋置南新蔡郡。
隋以为黄梅县。
蘄水有蘄水也。
广济蔡山出大龟,尚书云「九江纳锡大龟」,即此。
弋阳郡东至寿春郡霍丘县界二百一十里。
南至齐安郡三百五十里。
西至义阳郡二百二十里。
北至汝南郡褒信县,淮水中流分界六十七里。
东南到寿春郡霍山县界三百二十八里。
西南到齐安郡三百五十里。
西北到义阳郡二百四十七里。
东北到寿春郡四百六十三里。
去西京一千八百六十五里,去东京九百七十五里。
户三万七百七十,口十四万七千二百二十九。
光州今理定城县。
春秋时黄国也,亦弦国之地。
鲁僖公五年,楚人灭弦。
弦在弋阳軑县。
軑,徒计反。
秦属九江郡。
二汉属汝南、江夏二郡。
魏分置弋阳郡,晋、宋、齐皆因之。
梁末,置光州。
后魏置弋阳郡。
北齐为南郢州。
后周为淮南郡。
隋煬帝初,为弋阳郡。
大唐为光州,或为弋阳郡。
领县五:
定城春秋黄国也。
汉有弋阳县,故城在今县西。
光山春秋弦国之地。
汉西阳县也。
晋为光城县。
固始春秋时寢县。
寢或为沈。
楚封孙叔敖之子在此。
有叔敖祠。
北齐置北建州,寻废州,置新蔡郡。
后周置澮州。
仙居汉軑县也。
今县北四十里,有古軑县城。
今县东有弦亭。
殷城汉期思县地。
梁以项城为殷城,以镇流人。
大苏山,在今县东南四十里,出石斛。
宣城郡东至吴兴郡三百八十七里。
南至新安郡三百八十三里。
西至庐江郡六百四十三里。
北至丹阳郡四百五十里。
东南到余杭郡四百九十六里。
西南到潯阳郡一千八里。
西北到歷阳郡二百五十六里。
东北到晋陵郡五百里。
去西京二千九百五十里,去东京二千四百二十里。
户十一万七千一百九十五,口八十七万九千四百四十四。
宣州今理宣城县。
春秋时属吴,后属越,越灭属楚。
秦属障郡。
二汉为丹阳郡。
吴为重镇。
孙皓时,以何植为牛渚督。
晋师来伐,遣王浑向牛渚。
晋武帝分置宣城郡。
丹阳郡移於建康是也。
宋齐梁陈皆因之。
陈以为重镇。
隋平陈,郡废,置宣州;煬帝改为宣城郡。
大唐为宣州,或为宣城郡。
领县十:
宣城汉宛陵县。
有敬亭山。
当涂有芜湖。
牛渚圻亦谓之采石,险固可守处。
姑熟浦。
汉芜湖县故城在今县东南。
隋平陈,韩擒虎袭陷之,遂灭陈。
今县城即晋姑熟城也。
又于湖故城在县南。
涇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有涇水、陵阳山。
溧水水名。
溧阳汉旧县,伍子胥奔吴,乞食,即此。
有溧水也。
南陵汉宣城县故城在东。
又有汉当涂县故城,在东南。
梁置南陵郡,陈置北江州。
有战鸟圻,孤在江中,本名孤圻,昔晋桓温举兵东下,住此。
圻中宵鸟惊,温谓官军围之,既而定,群鸟惊噪,俗因曰战鸟。
有鹊洲,左传云「昭公五年,楚败吴於鹊岸」,即此也。
绥安梁末置大梁郡,又改为陈留郡。
有汉广德故城。
寧国
太平青阳秋浦郡东至……南至……西至……北至……东南到……西南到……西北到……东北到……去西京去东京……户一万九千……口八万七千九百六十七。
池州今理秋浦县,分宣州置。
歷代土地与宣州同。
领县四:
青阳
秋浦
至德
石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