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九 十 三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九 十 三 王溥

诸司诸色本钱上武德元年十二月。

置公廨本钱。

以诸州令史主之。

号捉钱令史。

每司九人。

补於吏部。

所主纔五万钱以下。

市肆贩易。

月纳息钱四千文。

岁满授官。

贞观元年。

京师及州县。

皆有公廨田。

以供公私之费。

其后以用度不足。

京官有俸赐而已。

诸司置公廨本钱。

以番官贸易取息。

计员多少为月料。

十一年。

罢诸司公廨本钱。

以天下上户七千人为胥士。

视防阁制。

而收其课。

计官多少而给之。

十二年。

復置公廨本钱。

諫议大夫褚遂良上疏。

言七十余司。

更一二岁。

捉钱令史六百余人受职。

太学高第。

诸州进士。

拔十取五。

犹有犯禁罹法者。

况廛肆之人。

苟得无耻。

不可使其居职。

太宗乃罢捉钱令史。

復给百官俸。

又令文武职事三品以上。

给亲事帐內。

以六品七品子为亲事。

以八品九品子为帐內。

岁纳钱千五百。

谓之品子课钱。

凡捉钱品子。

无违负者。

满二百日。

本属以簿附朝集使。

上於考功兵部。

满十岁。

量文武授官。

十八年。

以京兆府岐同华邠坊州隙地陂泽可垦者。

復给京官职田。

二十一年二月。

令在京诸司依旧置公廨本钱。

捉以令史府史胥士等。

令回易纳利。

以充官人俸。

至永徽元年。

废之。

以天下租脚直为京官俸料。

其后又薄敛一岁税。

以高户主之。

月收息给俸。

寻顓以税钱给之。

总十五万二千七百三十緡。

光宅元年。

秘书少监崔沔请计户均出。

每丁加升尺。

所增盖少。

流亡渐復。

仓库充实。

然后取於正赋。

罢新加者。

至开元十年。

中书舍人张嘉贞。

又陈其不便。

遂罢天下公廨本钱。

復税户以给百官。

籍內外职田。

开元十八年。

御史大夫李朝隱奏。

请籍百姓一年税钱充本。

依旧令高户及典正等捉。

隨月收利。

將供官人料钱。

並取情愿自捉。

不得令州县牵捉。

其年。

復给京官职田。

州县籍一岁税钱为本。

以高下捉之。

月收贏以给外官。

復置天下公廨本钱。

收贏十之六。

天宝元年。

员外郎给料。

天下白直。

岁役丁十万。

有詔罢之。

计数加税以供用。

人皆以为便。

自开元后。

置使甚眾。

每使各给杂钱。

至德二年七月。

宣諭使侍御史郑叔清奏。

承前诸使下召纳钱物。

多给空名告身。

虽假以官。

赏其忠义。

犹未尽才能。

今皆量文武才艺。

兼情愿稳便。

据条格议。

同申奏闻。

干元元年敕。

长安万年两县。

各备钱一万贯。

每月收利。

以充和雇。

时祠祭及蕃夷赐宴別设。

皆长安万年人吏主办。

二县置本钱。

配纳质债户收息。

以供费。

诸使捉钱者。

给牒免徭役。

有罪府县不敢劾治。

民闲有不取本钱。

立虚契。

子孙相承为之。

宝应元年敕。

诸色本钱。

比来將放与人。

或府县自取。

及贫人將捉。

非惟积利不纳。

亦且兼本破除。

今请一切不得与官人及穷百姓并贫典吏。

拣择当处殷富干了者三五人。

均使翻转回易。

仍放其诸色差遣。

庶符永存官物。

又冀免破家。

大歷六年三月敕。

军器公廨本钱三千贯文。

放在人上。

取利充使以下食料纸笔。

宜於数內收一千贯文。

別纳店铺课钱。

添公廨收利杂用。

贞元元年四月。

礼部尚书李齐运\奏。

当司本钱至少。

厨食闕绝。

请准秘书省大理寺例。

取户部闕职官钱二千贯文。

充本收利。

以助公厨。

可之。

其年九月八日敕。

自今后。

应征息利本钱。

除主保逃亡转征邻近者放免。

余並准旧征收。

其所欠钱。

仍任各取当司闕官职田。

量事糶货。

充填本数。

并已后所举。

不得过二十贯。

十二年。

御史中丞王顏奏。

简勘足数十王厨。

二十贯文。

十六王宅。

三百九十二贯八百二十五文。

门下省。

三千九百七十贯四十文。

中书省。

五千九百九十八贯文。

集贤院。

四千四百六十八贯八百文。

崇元馆。

五百贯文。

宏文馆。

七百二十六贯二百文。

太清宫。

一千贯文。

史馆。

一千三百一十贯四百文。

尚书都省。

一万二百一十五贯二百三十八文。

吏部尚书銓。

三千一百八十二贯二十文。

东銓。

二千四百四十五贯三百一十文。

西銓。

二千四百三十三贯六百六十一文。

南曹。

五百八十贯文。

甲库。

二百八十四贯六十五文。

功状院。

二千五百贯文。

流外銓。

三百贯文。

急画。

五百贯文。

主事。

五百贯文。

白院。

五千六百二十三贯文。

考功。

一千五百二十六贯一百九十五文。

司勋。

二百二十八贯文。

兵部。

六千五百二十贯五百五十二文。

户部。

六千贯五百五十六文。

工仓部。

四百二十七贯三百三十文。

刑部。

六十贯文。

礼部。

三千五百二十八贯五百三十七文。

工部。

四千三百二十贯九百五十九文。

御史台。

一万八千五百九十一贯文。

东都御史台。

五百贯文。

西京观察使。

五千四十六贯八百五文。

三卫使。

五百贯文。

军器使。

二千一百九十一贯一百三十文。

监食使。

七十四贯五十文。

秘书省。

四千七十贯文。

殿中省。

二百三十八贯五百文。

太常寺。

一万四千二百五十四贯八百文。

太常礼院。

一千七百贯文。

光禄寺。

一百五十六贯文。

卫尉寺。

一千二百四贯八百七文。

宗正寺。

一千八百八十四贯文。

大理寺。

五千九十二贯八百文。

大仆寺。

三千贯文。

鸿臚寺。

六千六百五贯一百二十九文。

司农寺。

五千六百五贯二百八十二文。

太仓诸色供。

七百八十七贯四百二十四文。

太府寺。

二千二百八十一贯六百三文。

左藏库將作监。

七百贯文。

少府监。

六百七十八贯七百文。

中尚。

七百七十贯文。

国子监。

三千三百八十二贯三百六十文。

詹事府。

一千七百一十六贯七百三十二文。

家令寺。

七百八十七贯九百文。

仆寺。

四百贯文。

左春坊。

一百八十四贯六百文。

右春坊。

二百八十贯文。

崇文馆。

八百一十贯文。

司天台。

二百八十贯文。

皇城留守。

一千二百三十四贯八百文。

右金吾卫。

九千贯文。

右金吾引驾仗。

三千三百六十九贯文。

右街使。

一千八百六十贯八百三十文。

左金吾卫。

九千九贯五百文。

左金吾引驾仗。

六千一百二十贯文。

左街使。

三千九百十六贯三百八十文。

总监。

三千贯文。

京兆府。

四万八千八百八十九贯二百二十四文。

京兆府御递院。

二千五百贯文。

二十一年正月制。

百官及在城诸使息利本钱。

征放多年。

积成深弊。

宜委中书门下与所司商量其利害。

条件以闻。

不得擅有禁钱。

务令通济。

其年七月中书门下奏。

敕釐革京百司息利本钱。

应征近亲。

及重摊保。

并远年逃亡等。

今年四月十七日敕。

本利并放讫。

其本事须借钱添填。

都计二万五千九百四十三贯六百九十九文。

伏以百司本钱。

久无疏理。

年岁深远。

亡失颇多。

食料既亏。

公务则废。

事须添借。

令可支持。

伏望圣恩。

许令准数支给。

仍请以左藏库度支除陌钱充。

敕旨。

宜依。

诸司诸色本钱下元和二年六月。

中书门下上言。

圣政维新。

事必归本。

疏理五坊户色役。

令府县却收。

万民欣喜。

恩出望外。

臣等敢不釐革旧弊。

率先有司。

其两省纳课陪厨户及捉钱人。

总一百二十四人。

望令归府县色役。

敕旨。

从之。

六年四月。

御史台奏。

诸使虑有捉利钱户。

请同台省例。

如有过犯差遣。

並任府县处置。

从之。

其年五月。

御史中丞柳公绰奏。

请诸司诸使应有捉利钱户。

其本司本使给户人牒身。

称准放免杂差遣夫役等。

如有过犯。

请牒送本司本使科责。

府县不得擅有决罚。

仍永为常式者。

臣昨因奉进止。

追勘闲厩使下利钱户割耳进状。

刘嘉和诉。

被所由分外科配等事由。

因勘责刘嘉和所执牒身。

所引敕文。

检敕不获。

牒闲厩使勘敕下年月日。

又称远年文案失落。

今据闲厩使利钱案。

一使之下已有利钱户八百余人。

访闻诸使。

並同此例。

户免夫役者。

通计数千家。

况犯罪之人。

又常侥倖。

所称捉利钱户。

先亦不得本钱。

百姓利其牒身。

情愿虚立保契。

文牒一定。

子孙相承。

至如刘嘉和情愿充利钱户事由。

缘与人殴斗。

打人头破时。

便於闲厩使情愿纳利钱。

得牒身免府县科决。

实亦不得本钱。

已具推问奏闻讫。

伏奉进止。

今臣具条流奏闻者。

今请诸司诸使所管官钱户。

並依台省举本纳利人例。

诸司诸使更不得妄有准敕给牒身免差遣夫役。

及有过犯。

许作府县处分。

如官典有违。

请必科处。

使及长官。

奏听进止。

其先给牒者。

並仰本司本使收毁。

入后在人户处收毁不尽。

其官典必有科责。

其捉钱户原不得本钱者。

亦任使不纳利。

庶得州府不失丁夫。

奸人免有侥倖。

敕旨。

宜依。

九年十一月。

户部奏。

准八月十五日敕。

诸司食利本钱。

出放已久。

散失颇多。

各委本司勘会。

其合征钱数。

便充食钱。

若数少不充。

以除陌五文钱。

量其所欠。

添本出放者。

令准敕各牒诸司勘会。

得报。

据秘书省等三十二司牒。

应管食利本钱物五万三千九百五十二贯九百五十五文。

各隨司被逃亡散失。

见在征数额。

与元置不同。

今但据元置数额而已。

秘书省。

三千三百八十四贯五百文。

太常寺。

六千七百二十二贯六百六文。

光禄寺。

一千二百九十九贯六十四文。

宗正寺。

一百十七贯九十五文。

卫尉寺。

一千二百五十贯九百文。

太仆寺。

一千九贯五百文。

大理寺。

五千九百二十四贯七百四十文。

鸿臚寺。

二千六百六十贯文。

司农寺。

二千七百三十五贯七百七十文。

太府寺。

一千五百八贯九百文。

殿中省。

九百九十贯五百五十文。

詹事府。

一千一百九十一贯三百七十七文。

国子监。

二千六百四十四贯二百五十文。

少府监。

一千三百三十四贯七百三十一文。

將作监。

一千六百十七贯文。

左春坊。

一千三百八贯七百七文。

右春坊。

一千贯文。

司天台。

三百八十贯文。

家令司。

一千八百一十贯七百文。

太仆寺。

四百三十六贯六百五十文。

总监。

二千六百七十二贯文。

左藏库。

六百二十贯文。

尚食局。

三百三十八贯文。

尚舍局。

三百七十四贯三百文。

尚輦局。

一百贯文。

太仓。

二千四百十五贯六百八十一文。

內中局。

六百三十六贯二百文。

万年县。

三千四百贯六百文。

长安县。

二千七百四十五贯四百三十三文。

左卫。

五百四十贯文。

左司御帅府。

二百一十贯文。

右司御帅府。

一百贯文。

敕。

宜委御史台仔细简勘。

具合征放钱数。

及量诸司闲剧人目。

加减条流奏闻。

其年十二月敕。

比缘诸司食利钱。

出举岁深。

为弊颇甚。

已有釐革。

別给食钱。

其御史台奏。

所勘责秘书省等三十二司食利本钱数內。

有重摊转保。

称甚困穷者。

据所欠本利並放。

其本户中纳利。

如有十倍已上者。

既缘输利岁久。

理亦可矜。

量准前本利並放。

其纳经五倍已上。

从今年十二月以前。

应有欠利並放。

起元和十年正月已后。

准前计利征收。

其余人户等。

计其倍数。

纳利非多。

不可一例矜放。

宜並委本司准前征纳。

其诸司所征到钱。

自今以后。

仍於五分之中。

常抽一分。

留添官本。

各勒本司以后相承收管。

其诸司应见征纳。

及续举放所收利钱。

並准今年八月十五日敕。

充添修司廨宇什物。

及令史驱使官厨料等用。

仍委御史台勾当。

每常至年终。

勘会处分。

其诸司除疏理外。

见在本钱。

据额更不得破用。

如有欠失。

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由等。

据数填赔。

其中书门下两省。

及尚书省御史台。

应有食利钱外。

亦便令准此条流处分。

十年正月。

御史台奏。

秘书省等三十二司。

除疏理外。

见在食利本钱。

应见征纳及续举放。

所收利钱。

准敕並充添修当司廨宇什物。

及令史驱使官厨料等用。

准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

仍委御史台勾当。

每至年终。

勘会处分。

及诸司疏理外。

见在本钱。

据额不得破用。

如有欠失。

即便勒主掌官典所由等填陪者。

其诸司食利本钱疏理外。

合征收者。

请改案额为元和十年新收置公廨本钱。

应缘添修廨宇什物。

及令史府史等厨並用。

勒本司据见在户名钱数。

各置案歷。

三官通押。

逐委造帐。

印讫入案。

仍不得侵用本钱。

至年终勘会。

欠少本利官典。

诸节级准法处分。

庶官钱免至散失。

年额既定。

勾当有凭。

敕旨。

宜依。

十一年八月敕。

京城百司诸军诸使。

及诸道应差所由。

并召人捉本钱。

右御史中丞崔从奏。

前件捉钱人等。

比缘皆以私钱添杂官本。

所防耗折。

裨补官利。

近日访闻商贩富人。

投身要司。

依託官本。

广求私利。

可征索者。

自充家产。

或逋欠者。

证是官钱。

非理逼迫。

为弊非一。

今请许捉钱户添放私本。

不得过官本钱。

勘责有賸。

並请没官。

从之。

其年九月。

东都御史台奏。

当台食利本钱。

从贞元十一年至元和十一年。

息利十倍以上者。

二十五户。

从贞元十六年至元和十一年。

息利七倍以上者。

一百五十六户。

从贞元二十年至元和十一年。

息利四倍以上者。

一百六十八户。

伏见去年京畿诸司本钱。

並条流甄免。

其东都未蒙该及者。

窃以淮寇未平。

供馈尚切。

人力少疲。

衣食屡空。

及纳息利年深。

正身既没。

子孙又尽。

移征亲族旁支。

无支族。

散征诸保人。

保人逃死。

或所由代纳。

纵倪旄孤独。

仰无所依。

立限踰年。

虚系钱数。

公食屡闕。

民户不堪。

伏乞天恩。

同京诸司例。

特甄减裁下。

敕旨。

从奏。

十二年正月。

门下省奏。

应管食利本钱。

总三千四百九十八贯三百二十一文。

宰相已下至主录等食利三百七十八贯三百四十余文。

直省院本钱。

准建中三年四月十五日敕。

以留院入钱置本。

中书省奏。

当省食利本钱。

共五千贯文。

宰相以下官至主录等食利钱一千贯。

直省院食利本钱。

准建中二年四月敕。

当院自敛置本。

准元和九年十二月九日敕。

令勘会疏理。

其见在合征钱。

准敕合充添修当司廨宇什物。

其省院本钱。

缘是当院自敛置本。

请便充本添厨等用。

敕旨。

依奏。

十四年十月。

御史中丞萧俛奏。

应诸司诸军诸使公廨诸色本利钱等。

伏缘臣当司及秘书省等三十二司利钱。

伏准本年七月十三日赦文。

至十倍者。

本利並放。

展转摊保。

至五倍者。

本利並放。

缘前件诸司诸使诸军利钱。

节文並不该及。

其中有纳利百姓。

见臣称诉纳。

利已至十倍者。

未蒙一例处分。

求臣上达天听。

臣已面陈奏讫。

伏以南北诸司。

事体无异。

纳利百姓。

皆陛下赤子。

若恩泽均及。

则雨露无偏。

伏望圣慈。

特赐放免。

敕旨。

从奏。

十五年二月詔。

內外百官食利钱十倍至五倍以上。

节级放免。

仍每经十年。

即內外百司各赐钱一万贯充本。

据司大小。

公事闲剧。

及当司贫富。

作等第给付。

其年八月。

赐教坊钱五千贯。

充本以收息利。

长庆元年三月敕。

添给诸司本钱。

准元和十五年五月十一日敕。

內外百司。

准二月五日赦文。

宜共赐钱一万贯文。

以户部钱充。

仍令御史台据司额大小。

公事闲剧。

为等第均配。

三年十一月。

赐內园本钱一万贯。

军器使三千贯。

其年十二月。

赐五坊使钱五千贯。

赐威远镇一千贯。

以为食利。

太和元年十二月。

殿中省奏。

尚食局新旧本钱。

总九百八十贯文。

伏以尚食贫虚。

更无羡余添给。

伏乞圣慈。

更赐添本钱二千贯文。

许臣別条流方圆诸色改换。

收利支用。

庶得不失公事。

敕旨。

赐本钱一千贯文。

以户部五文抽贯钱充。

七年八月敕。

中书门下省所將本钱。

与诸色人给驱使官文牒。

於江淮诸道经纪。

每年纳利。

並无元额许置。

如闻纳利殊少。

影射至多。

宜並勒停。

两省先给文牒。

仍尽追收。

其去年所减人数。

虽挟名尚执两省文牒。

亦宜收讫闻奏。

以后不承正敕。

不在更置之限。

开成三年七月敕。

尚书省自长庆三年赐本钱后。

岁月滋久。

散失颇多。

或息利数重。

经恩放免。

或民户逋欠。

无处征收。

如闻尚书丞郎官入省日。

每事闕供。

须议添助。

除旧赐本钱征利收。

及吏部告身钱外。

宜每月共赐一百贯文。

委户部逐月支付。

其本钱任准前收利添充给用。

仍委都省纳勒旧本。

及新添钱量多少均配。

逐行分析闻奏。

四年六月。

上御紫宸殿。

宰臣李奏。

堂厨食利钱一千五百贯文。

供宰相香油蜡烛。

捉钱官三十人。

颇扰百姓。

今勘文书堂头。

共有一千余贯。

所收利亦无几。

臣欲总收此钱。

用自不尽。

假令十年之后。

更无此钱。

直令户部供给亦得。

两省亦有此钱。

臣亦欲商量。

共有三百余人。

在外求利。

米盐细碎。

非国体所宜。

上曰。

太细碎。

杨嗣復曰。

百司食利。

实为烦碎。

自贞观以后。

留此弊法。

臣等即条流闻奏。

乃奏宰臣置厨捉钱官並勒停。

其钱並本钱追收。

勒堂后驱使官置库收掌破用。

量入计费十年用尽后。

即据所须。

奏听进止。

敕旨。

宜依。

会昌元年正月敕节文。

每有过客衣冠。

皆求应接行李。

苟不供给。

必致怨尤。

刺史县令。

但取虚名。

不惜百姓。

宜委本道观察使条流。

量县大小。

及道路要僻。

各置本钱。

逐月收利。

或观察使前任台省官。

不乘馆驛者。

许量事供给。

其钱便以留州留使钱充。

每至年终。

由观察使。

如妄破官钱。

依前科配。

並同入己赃论。

仍委出使御史纠察以闻。

其年四月。

河南府奏。

当府食利本钱。

出举与人。

敕旨。

河南府所置本钱。

用有名额。

既无別赐。

所闕则多。

宜令改正名额。

依旧收利充用。

其年六月。

河中。

晋。

絳。

慈。

●等州观察使孙简奏。

准赦书节文。

量县大小。

各置本钱。

逐月四分收利。

供给不乘驛前观察使刺史前任台省官等。

晋慈●三州。

各置本钱讫。

得絳州申。

称无钱置本。

令使司量贷钱二百贯充置本。

以当州合送使钱充。

敕旨。

宜依。

仍付所司。

是月。

户部奏。

准正月九日敕文。

放免诸司食利钱。

每年別赐钱二万贯文。

充诸司公用。

今准长庆三年十二月九日敕。

赐诸司食利本钱。

共八万四千五百贯文。

四分收利。

一年秖当四万九百九十二贯文。

今请落下。

征钱驱使官二百文课。

並更请於合给钱內四分中落一分。

均摊分配。

所得新赐钱。

均给东都台省等一十四司。

虽落下一分钱。

缘置驱使官员。

於人户上征钱。

皆被延引。

虽有四分收利之名。

而无三分得利之实。

今请每月合得利钱数外。

更添至三百贯文。

內侍省据自司报。

牒称省內公用稍广。

利钱比於诸司最多。

今请於合得钱外。

亦添至三百贯文。

兵部吏部尚书等銓一十一司。

缘有旧本钱。

准敕放免。

又有公事。

今请每月共与一百五十贯文。

臣今於新赐外。

更请添赐上件钱。

所费不广。

所利至多。

则內外诸司。

永得优足。

伏望圣恩。

允臣所奏。

敕旨。

宜依。

二年正月敕。

去年赦书所放食利。

祗是外百司食钱。

令户部共赐钱讫。

若先假以食利为先。

將充公用者。

並不在放免。

如闻內诸司息利钱。

皆以食利为名。

百姓因此。

亦求蠲免。

宜各委所司。

不在放免之限。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