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七 十 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七 十 七 王溥

贡举下科目杂录太和元年十月。

中书门下奏。

凡未有出身未有官。

如有文学。

祇合於礼部应举。

有出身有官。

方合於吏部赴科目选。

近年以来。

格文差误。

多有白身及用散试官并称乡贡者。

並赴科目选。

及注擬之时。

即妄论资次。

曾无格例。

有司不知所守。

其有宏辞拔萃。

开元礼。

学究一经。

则有定制。

然亦请不任用在散试官限。

其三礼。

三传。

一史三史。

明习律令等。

如白身。

並令国学及州府。

同明经一史。

三礼三传同进士三史。

当年关送吏部。

便授第二任官。

如有出身及有正员官。

本是吏部常选人。

则任於吏部不限选数应科目选。

仍须检勘出身。

及授官无踰滥否。

缘取学艺。

其余文状错繆。

则不在駮放限。

如考试登科。

並依资注与好官。

唯三史则超一资授官。

如制举人暨诸色人皆得选试。

则无出身无官人並可。

亦请不用散试官。

伏以散试偶於诸道甄录处得便第二第三任官。

既用虚衔。

及授官则胜进士及诸色及第登科人授官。

实恐侥倖。

敕旨。

依奏。

大中十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据礼部贡院见置科目內。

开元礼。

三礼。

三传。

三史。

学究。

道举。

法。

算。

童子等九科。

近年取人颇滥。

曾无实艺可採。

徒添入仕之门。

须议条流。

俾精事业。

臣等已於延英面奏。

伏奉圣旨。

將文字奏来者。

其前件九科。

臣等商量。

望起大中十年权停三年满后。

至时。

赴科试者。

令有司据所举人先进名。

令中书舍人重覆问过。

如有本业稍通。

堪备朝廷顾问。

即作等第进名侯敕处分如事业荒芜。

不合送名。

而妄送者。

考官先议朝责。

其童子近日诸道所荐送者。

多年齿已过。

考其所业。

又是常流。

起今已后。

望令天下州府。

荐童子並须实年十一十二已下。

仍须精熟。

经旨全通。

兼自能书写者。

如违条例。

本道长吏。

亦宜议惩罚。

从之。

咸通四年二月。

进士皮日休上疏。

请以孟子为学科曰。

臣闻圣人之道。

不过乎经。

经之降者。

不过乎史。

史之降者。

不过乎子。

子不异乎道者。

孟子也。

今国家有业庄列之书者。

亦登於科。

其诱善也虽深。

而悬科也未正。

伏望命有司去庄列之书。

以孟子为主。

有能精通其义者。

其科选视明经同。

疏奏。

不答。

宏文崇文生举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八日敕。

文宏文崇文生。

缘是贵冑子孙。

多有不专经业。

便与及第。

深谓不然。

自今已后。

一依令式考试。

至天宝十四载二月十日。

宏文馆学生。

自今已后。

宜依国子监学生例帖试。

明经进士帖经並减半。

杂文及策。

皆须粗通。

仍永为恒式。

广德元年七月二十六日敕。

宏文崇文两馆生。

皆以资荫补充。

所习经业。

务须精熟。

楷书字体。

皆得正样。

通者与出身。

不通者罢之。

贞元四年正月敕。

应补宏文崇文学生。

员闕至少。

请补者多。

就中商量。

须有先后。

伏请准建中三年十一月敕。

先补皇緦麻已上亲。

及次宰辅子孙。

仍於同类之內。

所用荫。

先尽门地清华。

履歷要近者。

其余据官荫高下类例处分。

六年九月敕。

本置两馆学生。

皆选勋贤冑子。

盖欲令其讲艺。

绍袭家风。

固非开此倖门。

隳紊典教。

且令式之內。

具有条章。

考试之时。

理须精覈。

比闻此色。

倖冒颇深。

或假市门资。

或变易昭穆。

殊愧教化之本。

但长侥竞之风。

未补者务取闕员。

已补者自然登第。

用荫既已乖实。

试艺又皆假人。

诱进之方。

岂当如此。

自今已后。

所司宜据式文考试。

定其升黜。

如有假贷。

並准法处分。

太和七年八月九日敕。

宏文崇文两馆生。

今后並依式。

试经毕日。

仍差都省郎官两人覆试。

须责保任。

不得輒许替代。

九年十二月。

中书门下奏。

奉进止。

令减下诸色入仕人。

其宏文馆学生见定十六人。

今请减下一人。

敕旨。

依奏。

开成三年二月。

两军使状称。

请准太和元年五月十七日以前敕文。

官阶至品。

便许用荫。

与子孙补两馆生出身。

敕旨。

神策大將军用荫补两馆生。

宜准左右金吾大將军例处分。

崇元生道举附。

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于元元皇帝庙置崇元学。

令习道德经。

庄子。

文子。

列子。

待习成后。

每年隨举人例送名至省。

准明经考试。

通者准及第人处分。

其博士置一员。

天宝元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两京及诸郡崇元学生等。

伏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

前件人合习道德。

南华。

通元。

冲虚等四经。

又准天宝元年二月制。

改庚桑子为洞灵真经。

准请条补。

崇元学亦合习读。

伏准后制。

合通五经。

其洞灵真经人间少本。

臣近令诸观寻访。

道士全无习者。

本既未广。

业实难成。

并冲虚通元二经。

亦恐文字不定。

元教方阐。

学者宜精。

其洞灵等三经。

望付所司。

各写十本。

校定讫。

付诸道採访使颁行。

其贡举司及两京崇元学生。

亦望各付一本。

今冬崇元学人。

望且准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考试。

其洞灵真经。

请待业成后准式。

从之。

二年三月十六日制。

崇元生试及帖策各减一条。

三年业成。

始依常式。

七载五月十三日。

崇元生出身。

至选时。

宜减於常例一选。

以为留放。

十三载十月十六日。

道举停习道德经。

加周易。

宜以来载为始。

至宝应三年六月二十日。

道举宜停。

七月二十六日敕。

礼部奏。

道举既停。

其崇元生望付中书门下商量处分。

大歷三年七月。

增置崇元生员满一百。

建中二年二月。

中书门下奏。

准制。

崇元馆学生试日。

减策一道者。

其崇元馆附学官见任者。

既同行事。

理合霑恩。

惟策一道不可。

更减大义两条。

从之。

论经义贞观十二年。

国子祭酒孔颖达。

撰五经义疏一百七十卷。

名曰义赞。

有詔改为五经正义。

太学博士马嘉运\每掎摭之。

有詔更令详定。

未就而卒。

永徽二年三月十四日。

詔太尉赵国公长孙无忌。

及中书门下。

及国子三馆博士。

宏文学士。

故国子祭酒孔颖达所撰五经正义。

事有遣谬。

仰即刊正。

至四年三月一日。

太尉无忌。

左仆射张行成。

侍中高季辅。

及国子监官。

先受詔修改五经正义。

至是功毕。

进之。

詔颁於天下。

每年明经。

依此考试。

长安三年三月。

四门博士王元感。

表上尚书纠谬十卷。

春秋振滯二十卷。

礼记绳愆三十卷。

并所註孝经史记汉书?。

请官给纸笔。

写上祕阁。

制令宏文崇文两馆学士。

及成均博士。

详其可否。

宏文馆学士祝钦明。

崇文馆学士李宪。

赵元亨。

成均博士郭山惲。

皆专守先儒章句。

深讥元感掎摭旧义。

元感隨方应答。

竟不之屈。

唯凤阁舍人魏知古。

司封郎中徐坚。

左史刘知几。

右司张思敬。

雅好异闻。

每为元感申理其义。

由是擢拜太子司议郎。

开元七年三月一日敕。

孝经尚书。

有古文本孔郑註。

其中旨趣。

颇多踳駮。

精义妙理。

若无所归。

作业用心。

復何所適。

宜令诸儒并访后进达解者。

质定奏闻。

其月六日。

詔曰。

孝经者。

德教所先。

自顷已来。

独宗郑氏。

孔氏遗旨。

今则无闻。

又子夏易传。

近无习者。

辅嗣注老子。

亦甚甄明。

诸家所传。

互有得失。

独据一说。

能无短长。

其令儒官详定所长。

令明经者习读。

若將理等。

亦可並行。

其作易者。

並帖子夏易传。

共写一部。

亦详其可否奏闻。

时议以为不可。

遂停。

其年四月七日。

左庶子刘子元。

上孝经註议曰。

谨按今俗所行孝经。

题曰郑氏註。

爰自近古。

皆云郑即康成。

而魏晋之朝。

无有此说。

至晋穆帝永和十一年。

及孝武帝太元元年。

再聚群臣。

其论经义。

有荀昶者。

撰集孝经诸说。

始以郑氏为宗。

自齐梁以来。

多有异论。

陆澄以为非玄所註。

请不藏於祕省。

王俭不依其请。

遂得见传於时。

魏齐则立於学官。

著在律令。

盖由肤俗无识。

故致斯讹舛。

然则孝经非元所註。

其验十有二条。

据郑君自序云。

遭党錮之事。

逃难註礼。

党錮事解。

註古文尚书。

毛诗。

论语。

为袁谭所逼。

来至元城。

乃註周易。

都无註孝经之文。

其验一也。

郑玄卒后。

其弟子追论师所著述。

及应对时人。

谓之郑志。

其言郑所註者。

惟有毛诗。

三礼。

尚书。

周易。

都不言郑註孝经。

其验二也。

又郑志目录。

记郑之所註。

五经之外。

有中候书传。

七政论。

干象歷。

六艺论。

毛诗谱。

答临硕难礼。

驳许慎异义。

发墨守。

箴膏肓。

及答甄子然等书。

寸纸片札。

莫不悉载。

若有孝经之註。

无容匿而不言。

其验三也。

郑之弟子。

分授门徒。

各述师言。

更相问答。

编录其语。

谓之郑志。

唯载诗书礼易论语。

其言不及孝经。

其验四也。

赵商作郑先生碑铭。

具称其所注笺驳论。

亦不言注孝经。

晋中经簿。

周易。

尚书。

尚书中候。

尚书大传。

毛诗。

周礼。

仪礼。

礼记。

论语。

凡九书。

皆云郑氏注名元。

至於孝经。

则称郑氏解。

无名玄二宇。

其验五也。

春秋纬演孔图云。

康成注三礼诗易尚书论语。

其春秋孝经。

別有评论。

宋均於诗谱云。

序我先师北海郑司农。

则均是玄之传业子弟也。

师所著述。

无容不知。

而云春秋孝经唯有评论。

非玄之所著。

於此特明。

其验六也。

宋均孝经纬注。

引郑六艺论。

敘孝经云。

玄又为之注。

司农论如是。

而均无闻焉。

有义无辞。

令余昏惑。

举郑之语。

而云无闻。

其验七也。

宋均春秋纬註云。

玄为春秋孝经略说。

则非註之谓。

所言玄又为之註者。

汎辞耳。

非事实。

序春秋亦云。

玄又为之注也。

寧可復责以实注春秋乎。

其验八也。

后汉史书。

存於世者。

有谢承。

薛莹。

司马彪。

袁山松等。

具为郑玄传者。

载其所注。

皆无孝经。

其验九也。

王肃孝经传首。

有司马宣王之奏。

並奉詔令诸儒注述孝经。

以肃说为长。

若先有郑注。

亦应言及。

而不言郑。

其验十也。

王肃著书。

发扬郑短。

凡有小失。

皆在圣证。

若孝经此注亦出郑氏。

被肃攻击。

最应烦多。

而肃无言。

其验十一也。

魏晋朝贤。

辨论时事。

郑氏诸注。

无不撮引。

未有一言引孝经之注。

其验十二也。

凡此证验。

易为考覈。

而世之学者。

不觉其非。

乘彼谬说。

竞相推举。

诸解不立学官。

此注独行於世。

观夫言语鄙陋。

固不可示彼后来。

传诸不朽。

至如古文孝经孔传。

本出孔氏壁中。

语其详正。

无俟商搉。

而旷代亡逸。

不復流行。

至隋开皇十四年。

祕书学士王孝逸。

於京市陈人处置得一本。

送与著作郎王劭。

以示河间刘炫。

仍令校定。

而更此书无兼本。

难可依凭。

炫輒以所见。

率意刊改。

因著古文孝经稽疑一篇。

劭以为此书经文尽在。

正义甚美。

而歷代未尝置於学官。

良可惜也。

然则孔郑二家。

云泥致隔。

今纶音发问。

校其短长。

愚谓行孔废郑。

於义为允。

又今俗所行老子。

是河上公注。

其序云。

河上公者。

汉文帝时人。

结草庵於河曲。

乃以为号。

所注老子。

授文帝。

因冲空上天。

此乃不经之鄙言。

流俗之虚语。

按汉书艺文志。

注老子者三家。

河上所释。

无闻焉尔。

岂非注者欲神其事。

故假造其说耶。

其言鄙陋。

其理乖讹。

岂如王弼所著。

义旨为优。

必黜河上公。

升王辅嗣。

在於学者。

实得其宜。

又按汉书艺文志。

易有十三家。

而无子夏作传者。

至梁阮氏七录。

而有子夏易六卷。

或云咸婴作。

或云丁宽作。

然据汉书艺文志韩易有二篇。

丁易有八篇。

求其符合。

则事殊隳刺者矣。

岁越千龄。

诗经百代。

其所著述。

沈翳不行。

岂非后来。

假凭先哲。

亦犹石崇谬称阮籍。

郑璞滥名周宝。

必欲行用。

深以为疑。

臣窃以郑氏孝经。

河上公老子。

二书讹舛。

不足流行。

孔王两家。

实堪师授。

每怀此意。

其愿莫从。

伏见去月十日敕。

令所司详定四书得失。

具状闻奏。

臣等寻草议。

请行王孔二书。

牒礼部讫。

如状为允。

请即颁行。

国子祭酒司马贞议曰。

今文孝经。

是汉河间王所得顏芝本。

至刘向以此本参校古文。

省除烦惑。

定为此一十八章。

其注相承云是郑玄所著。

而郑志及目录等不载。

故往贤共疑焉。

唯荀昶范煜以为郑注。

故昶集解孝经。

具载此注。

而其序云。

以郑为主。

是先达博选。

以此注为优。

且其注纵非郑氏所作。

而义旨敷畅。

將为得所。

其数处小有非稳。

实亦非爽经传。

其古文二十二章。

元出孔壁。

先是安国作传。

缘遭巫蛊。

世未之行。

荀昶集注之时。

尚有孔传。

中朝遂亡其本。

近儒欲崇古学。

妄作此传。

假称孔氏。

輒穿凿改更。

又偽作闺门一章。

刘炫诡隨。

妄称其善。

且闺门之义。

近俗之语。

非宣尼之正说。

案其文云。

闺门之內。

具礼矣乎。

严兄妻子臣。

繇百姓徒役也。

是比妻子於徒役。

文句凡鄙。

不合经典。

又分庶人章。

从故自天子以下。

別为一章。

仍加子曰二字。

然故者连上之辞。

既是章首。

不合言故。

古文既亡。

后人妄开此等数章。

以应二十二章之数。

非但经文不真。

抑且传习浅\偽。

又註因天之时。

因地之利。

其略曰。

脱衣就功。

暴其肌体。

朝暮从事。

露发跣足。

少而习之。

其心安焉。

此语虽傍出诸子。

而引之为注。

何言之鄙俚乎。

与郑氏所云。

分別五土。

视其高下。

高田宜黍稷。

下田宜稻麦。

优劣悬殊。

曾何等级。

今议者欲取近儒诡说。

残经缺传。

而废郑注。

理实未可。

望请准式。

孝经郑注。

与孔传依旧俱行。

又注老子河上公。

盖凭虚立号。

汉史实无其人。

然其注以养神为宗。

以无为为体。

其辞近。

其理宏。

小足以修身絜诚\。

大可以寧人安国。

且河上公虽曰注书。

即文立教。

皆旨词明近用。

斯可谓知言矣。

王辅嗣雅善元谈。

颇深道要。

穷神用於橐籥。

守静默於元牝。

其理畅。

其旨微。

在於元学。

颇是所长。

至若近人立征。

修身宏道。

则河上为得。

今望请王河二注。

令学者俱行。

又按刘向七略。

有子夏易传。

但此书不行已久。

今所存者。

多非真本。

又荀勖中经簿云。

子夏传四卷。

或云丁宽所作。

是先达疑非子夏矣。

又隋书经籍志云。

子夏传残缺。

梁时六卷。

今三卷。

是知其书错谬多矣。

无益后学。

不可將帖正经。

其年五月五日。

詔曰。

间者诸儒所传。

颇乖通议。

敦孔学者。

冀郑门之息灭。

尚今文者。

指古传为诬偽。

岂朝廷並列书府。

以广儒术之心乎。

其河郑二家。

可令依旧行用。

王孔所注。

传习者稀。

宜存继绝之典。

颇加奖饰。

子夏传逸篇既广。

前令帖易者停。

十四年八月六日。

太子宾客元行冲等。

撰礼记义疏五十卷成。

奏上之。

先是。

右卫长史魏光乘上言。

今礼记章句踳駮。

故太师魏征。

更编次改注。

堪立学传授。

上遽令行冲集学者撰义疏。

將立学官。

行冲於是引国子博士范行恭。

四门助教施敬本。

检討刊削。

及疏成。

右丞相张说駮奏曰。

今之礼记。

是前汉戴德戴圣所编。

歷代传习。

已向千年。

著为经教。

不可刊削。

至魏之孙炎。

始改旧本。

以类相比。

有同抄书。

先儒所引。

竟不行用。

贞观中。

魏征因孙炎所修。

更加釐改。

兼为之注。

虽加赏赐。

其书竟亦不行。

今行冲等奉敕撰疏。

勒成一部。

欲与先儒义章句隔绝。

若欲行用。

窃恐未可。

上然其奏。

遂留其书。

贮於內府。

竟不得立学。

行冲怨诸儒排己。

退而著论以自释也。

其年八月十四日。

上读洪范。

至无颇。

以声不协韵。

因改颇为陂。

詔曰。

每读尚书洪范。

至遵王之义。

三復兹句。

常有所疑。

据其下文。

並皆协韵。

惟颇一字。

实即不伦。

又周易泰卦中。

无平不陂。

释文云。

陂有颇音。

陂之与颇。

训詁无別。

为陂则文亦会意。

为颇则声不成文。

应由煨烬之余。

编简遂缺。

传授之际。

差舛相沿。

原始要终。

须有刊革。

洪范无颇字。

宜改为陂。

庶使先儒之义。

去彼膏肓。

后学之徒。

正其鱼鲁。

仍宣示国学。

天宝五载正月二十三日。

詔曰。

礼记垂训。

篇目攸殊。

或未尽於通体。

是有乖於大义。

借如尧命四子。

所授惟时。

周分六官。

曾不系月。

先王行令。

盖取於斯。

苟分至之可言。

可弦望之足举。

其礼记月令。

宜改为时令。

其载二月二十四日。

詔曰。

朕钦承圣训。

覃思元经。

顷改道德经载字为哉。

仍隶属上句。

及乎廷议。

眾以为然。

遂错综真銓。

因成註解。

又孝经书疏。

虽粗发明。

幽賾无遗。

未能该备。

今更敷畅。

以广闕文。

仍令集贤院具写。

送付所司。

颁示中外。

贞元七年十二月。

祕书监包佶奏。

开元刪定礼记月令为时令。

其音及义疏。

並未刊正。

其开元礼所与月令相涉者。

请选通儒详定。

从之。

开成二年八月敕。

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国子监奏定。

得覆定石经字体翰林待詔唐元度状。

伏准太和七年二月敕。

覆定九经字体者。

令所详覆。

多依司业张参五经字为准。

其旧字样。

岁月將久。

画点参差。

传写相承。

渐致乖误。

今並依字样书参详。

改邪就正讫。

诸经之中。

分別疑闕。

旧字样未载者。

古今体异。

隶篆不同。

如总据说文。

即古体惊俗。

若近代之文字。

或传写乖讹。

今与校勘官同商较是非。

取其適中。

纂录为新加九经字样一卷。

或经典相承。

与字义不同者。

引文以註解。

今刊削成。

请附於九经字样之末。

敕旨。

宜依。

诸使上观风俗使自贞观八年以后不置。

贞观八年正月二十九日。

詔曰。

昔者。

明王之御天下也。

內列公卿。

允釐庶绩。

外廷侯伯。

司牧黎元。

惟惧淳化未敷。

名教或替。

故有巡狩之典。

黜陟幽明。

行人之官。

存省风俗。

时雍之化。

率由兹道。

宜遣大使。

分行四方。

申諭朕心。

延问疾苦。

观风俗之得失。

察政刑之苛弊。

务尽使乎之旨。

俾若朕亲覿焉。

於是分遣萧瑀。

李靖。

杨恭仁。

竇静。

王珪。

李大亮。

刘德威。

皇甫无逸。

韦挺。

李袭誉。

张亮。

杜正伦。

赵宏智等。

巡省天下。

巡察按察巡抚等使贞观十八年。

遣十七道巡察。

諫议大夫褚遂良諫曰。

臣以为自去年九月不雨。

经冬无雪。

至今年二月下泽。

麦苗如是小可。

使人今出。

正是农时。

普天之下。

不能无事。

东州追掩。

西郡呼集。

兼復送迎使人。

供擬饮食。

道路遑遑。

废於田种。

使人今犹未发。

时节如是小迟。

望更过今夏。

至来年正月初发遣。

书曰。

万方有罪。

在予一人。

国家但得四方整肃。

何必要须罪罚。

二十年正月。

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二十二人。

以六条巡察四方。

多所贬黜举奏。

太宗命褚遂良一其类。

具状以闻。

及是。

亲自临决。

牧宰以下。

以能官进擢者二十人。

罪死者七人。

流罪以下及免黜者数百人。

仪凤二年五月。

河南河北旱。

遣御史中丞崔謐等。

分道存问賑给。

侍御史刘思立上疏曰。

今麦序方秋。

蚕功未毕。

三时之务。

万姓所先。

敕使抚巡。

人皆悚忭。

忘其家业。

冀此天恩。

踊跃参迎。

必难抑止。

集眾既广。

妨废亦多。

加以途程往还。

兼之晨夕停滯。

既缘賑给。

须立簿书。

本欲安存。

却成烦扰。

又无驛之处。

取马稍难。

简择公私。

须先追集。

雨后农要特切。

常情暂废须臾。

即亏岁计。

每为一马。

遂劳数家。

从此相承。

恐更滋甚。

望且委州县賑给。

待秋后闲时。

出使褒贬。

垂拱元年。

祕书省正字陈子昂上疏曰。

臣伏见陛下忧劳百姓。

恐不得其所。

將降九道大使巡察天下诸州。

兼申黜陟。

以求民瘼。

臣窃以为未尽善也。

何以言之。

陛下所以降明使。

岂非欲天下黎元眾庶。

知陛下夙兴夜寐忧勤之念。

陛下必若以此而发使乎。

则愚臣窃见陛下之使又未尽也。

若愚臣所请使者。

先常雅合时望。

为眾人所推。

慈爱足以恤孤惸。

贤德足以振幽滯。

刚直足以不避强御。

明智足以照察奸邪。

然后使天下奸人。

畏其明而不敢为恶也。

天下强御。

惮其直而不为过也。

天下英杰。

慕其德而乐为之用也。

天下孤寡。

赖其仁而欣戴其德也。

夫如是。

然后可以论出使。

故輶轩未动於京师。

天下翕然皆已知矣。

今陛下使犹未出朝廷。

行路市井之人。

皆以为非。

在朝廷之有职者。

亦不称之。

天子之使未出魏闕。

朝廷之人皆已轻之。

何况天下之眾哉。

而欲黜陟求贤。

未可得也。

陛下所以有此失者。

在不选人。

亦轻此使。

非天下之任。

故陛下遂大失於此。

苟以出使为名。

不求任使之实。

使愈出而天下愈弊。

使弥多而天下弥不寧。

其故何哉。

是朝廷轻其任也。

徒使天下百姓。

修饰道路。

送往迎来。

无益於圣教耳。

臣久为百姓。

实委知之。

臣。

愿陛下与宰相更妙选朝廷百官。

素有威重名节。

为眾所推者。

陛下因大朝日。

亲御正殿。

集百寮公卿。

设礼仪。

以使者之礼见之。

告以出使之意。

遂授以旌节而遣之。

先是京师。

而访豺狼。

然后揽轡\登车。

以清天下。

若如是。

臣知陛下圣教。

不旬月之间。

天下家见而户闻也。

此之一使。

是陛下为政之大端。

谚曰。

欲知其人。

先观其所使。

不可不慎也。

若陛下必知不可得其人。

不如不出使。

以烦数无益於化。

但劳天下之人。

是犹烹小鲜而数挠之耳。

四月六日。

尚书左丞狄仁杰。

充江南安抚使。

吴楚多淫祠。

仁杰一切焚之。

凡除一千七百所。

天授二年。

发十道存抚使。

以右肃政御史中丞知大夫事李嗣真等为之。

閤朝有诗送之。

名曰存抚集。

十卷。

行於世。

杜审言。

崔融。

苏味道等诗尤著焉。

万岁通天元年。

凤阁舍人李嶠上疏曰。

陛下创置左右台。

分巡天下。

察吏人善否。

观风俗得失。

斯政途之纲纪。

礼法之准绳。

无以加也。

然犹有未折衷者。

臣请试论之。

夫禁网尚疏。

法令宜简。

简则事易行而不烦杂。

疏则所罗广而无苛碎。

窃见垂拱二年。

诸道巡察使科目。

凡四十四件。

至於別作格敕令访察者。

又有三十余条。

而巡察使率是三月之后出都。

十一月终奏事。

时限迫促。

簿书委积。

昼夜奔逐。

以赴限期。

而每道所察文武官。

多至二千余人。

少尚一千已下。

皆须品量才行。

褒贬得失。

欲令曲尽行能。

皆所不暇。

此非敢惰於职而慢於官也。

实才有限而力不及耳。

臣望量其功程。

与其节度。

使器周於用。

力济於时。

然后进退可以责成。

得失可以精覈矣。

圣歷元年十月。

纳言狄仁杰为河北河朔安抚使。

及回。

上疏曰。

臣闻朝廷识者。

以契丹作梗。

始明人之顺逆。

或有迫胁。

或有愿从。

或授偽官。

或为招慰。

或兼外贼\。

或是土人。

跡虽不同。

心实无別。

诚\以山东强猛。

由来重气。

一顾之势。

至死不回。

近缘军机。

调发伤重。

家道悉破。

或至逃亡。

剔屋卖田。

人不为售。

內顾生计。

四壁皆空。

重以官曲侵渔。

因事而起。

当州役使。

十倍军机。

官私不矜。

期之必取。

枷杖之下。

痛切肌肤。

事迫情危。

不修礼义。

愁苦之地。

不乐其生。

有利则归。

且图赊死。

此乃君子之媿辱。

小人之常行。

今以负罪之位。

必不在家。

露宿草行。

潜窜山泽。

赦之则出。

不赦则逃。

山东群盗。

因缘聚结。

臣以近尘虽起。

不足为忧。

中国不安。

以此为事。

臣闻持大国者。

不可以小道治。

事广大者。

不可以苛细分。

人主恢宏。

不拘常法。

罪之则眾情恐惧。

恕之则反侧自安。

伏愿曲赦河北诸州。

一无所问。

自然人神通畅。

率土欢心。

神龙二年二月敕。

左右台內外五品已上官。

识治道通明无屈挠者二十人。

分为十道巡察使。

二周年一替。

以廉按州部。

景龙三年。

置十道按察使。

分察天下。

至开元八年五月。

復置十道按察使。

以陆象先。

王皎等为之。

开元元年二月。

礼部侍郎张庭珪上疏曰。

天下至大。

郡邑至多。

贤牧良宰。

诚\难尽得。

兼下僚贪暴。

小吏侵渔。

黎庶不安。

穷困眾矣。

纵其发使廉问。

暂往速还。

假申今冤。

却招后患。

各思钳口。

无敢率心。

臣窃见国家比置十道按察使。

不限年月。

惩恶劝善。

激浊扬清。

孤穷获安。

风俗一变。

伏望復下明制。

重选使臣。

秋冬之后。

令出巡察。

自然贪吏望风惩革。

陛下视听。

恒遍於海內矣。

三年三月敕。

巡察使出。

宜察官人善恶。

其有户口流散。

籍帐隱没。

赋役不均者。

不务农桑。

仓库减耗者。

妖讹宿宵。

奸猾盗贼\。

不事生业。

为公私蠹害者。

德行孝弟。

茂才异等。

藏器晦跡。

堪应时用者。

並访察闻奏。

兴元元年正月詔。

令门下平章事萧復。

充山南东西。

荆南。

湖南。

淮南。

江西。

鄂岳。

浙江东西。

福建。

岭南等道宣慰安抚使。

呜呼。

往率乃职。

敬敷朕命。

慰勉征戍。

劳来困穷。

访其所安。

察其所弊。

滯淹必达。

冤滥必申。

无惮幽远而不被。

无忽细微而不恤。

贞元八年八月。

詔曰。

朕以薄德。

託於人上。

励精庶政。

思致雍熙。

而诚\不动天。

政或多闕。

阴气作沴。

暴风荐臻。

自江淮而及乎荆襄。

歷陈宋而施於河朔。

其间郡邑。

连有水灾。

城郭多伤。

公私为害。

损坏庐舍。

浸败田苗。

或亲戚漂沦。

或资产沈溺。

言念於此。

当食忘?。

宜令中书舍人奚陟。

往江陵及襄郡。

隨。

復。

鄂。

申。

光。

蔡等州。

左庶子姚齐语。

往陈宋亳潁徐泗濠等州。

祕书少监雷咸。

往镇。

冀。

德。

隶。

深。

赵等州。

京兆少尹韦武。

往扬。

楚。

庐。

润。

寿。

滁。

苏。

常。

湖等州宣抚。

应诸州百姓。

因水不能自存者。

委宣抚使賑给。

死者各加赐物。

在官为收理埋瘞。

其田苗所损。

委宣抚使与所在长吏速具闻奏。

於戏。

一夫不获。

一物失所。

刑罚不中。

赋役不均。

皆可以失阴阳之和。

致雨旱之沴。

系囚及狱诉久不决者。

委所在长吏。

即与疏辩。

务从宽简。

俾绝冤滯。

贪官暴吏。

苛法害公。

特加惩罚。

用明典宪。

灾伤之后。

切在抚绥。

咨尔方镇之臣。

洎乎守宰。

咸宜悉乃心力。

以恤凶灾。

宣布朕怀。

使各知悉。

永贞元年八月。

詔曰。

治天下者。

先修其国。

国命之重。

寄在方镇。

方镇共治。

实维列城。

列城为政。

系於属县。

然则一夫之耕。

匹妇之织。

积微方著。

以供国计。

永怀蒸庶。

厥惟难哉。

顷年以上。

准租赋及榷税。

委在藩服。

使其均平。

太上皇君临之初。

务从省便。

遂令使府。

归在中朝。

或恐巡按既多。

职因交替。

新制未立。

旧纲已紊。

况河汴而东。

濒海之右。

名都奥壤。

疆理接连。

如或征赋不均。

輓输难济。

物轻货重。

法弊人劳。

又闻江淮数道。

比愆时雨。

深忧黎庶之不足。

军国之缺供。

政有所不宣。

事有所未便。

牧宰有课绩。

官吏有臧否。

爰使使臣。

申我休命。

宜令度支及诸道盐铁转运\。

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潘孟阳。

专往宣諭。

慰安疲甿。

询访便益。

蠲除疾苦。

安民利国。

称朕意焉。

元和四年正月。

以左司郎中郑敬。

使湖南宣歙。

吏部郎中崔芃。

使浙东。

司封郎中孟简。

使山南东道荆南湖南。

京兆少尹襄武。

使江西鄂岳等道宣抚。

將行。

並召对。

上告之曰。

朕宫中用度。

一匹以上。

皆有簿歷。

惟拯救百姓。

则不计所费焉。

卿等今者賑恤灾旱。

当勤於奉职。

勿如潘孟阳。

所到务饮酒游山寺而已。

仍许敬等以便宜行事。

以孟简独衣绿。

遣使追赐緋袍银鱼。

十四年二月。

淄青都知兵马使刘悟。

斩逆贼\李师道。

淄青兗鄆等十二州平。

詔户部侍郎杨於陵。

以本官充淄青等州宣抚使。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