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七 十 一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七 十 一 王溥

州县改置下河北道幽州。

开元十三年正月初一日。

改为大都督府。

无终县。

万岁通天元年。

移就玉田驛。

因改为玉田县。

渔阳县。

武德二年。

置元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良乡县。

圣歷元年闰腊月二十九日。

改为固节县。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良乡县。

雍奴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武清县。

三河县。

武德初。

改为潞县。

开元四年三月。

改为三河县。

会昌县。

如意元年置武崇县。

景云三年。

改为会昌县。

瀛州。

高阳县。

武德四年置蒲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博野县。

武德二年置蠡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莫州。

景云二年六月十四日。

分瀛州置鄚州。

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初二日。

以鄚郑文相似。

始单用莫字。

唐兴县。

如意元年置武昌县。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改为唐兴县。

长丰县。

开元十年置。

蓟州。

开元十一年闰六月一日。

割渔阳玉田三河置。

媯州。

武德八年置北燕州。

贞观八年。

改为媯州。

长安二年。

移就清夷军。

涿州。

新城县。

太和六年十一月。

置於古督亢之地。

恒州。

兴元元年六月一日。

升为大都督府。

元和十五年二月。

改恒州为镇州。

恒阳县为曲阳县。

恒岳为镇岳。

避穆宗讳也。

井陘县。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废井州。

与鹿泉房山属此。

行唐县。

长寿二年。

改为章武县。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改为行唐县。

槁城县。

天祐二年九月。

改为槁平县。

欒城县。

同上年月。

改为欒氏县。

冀州。

龙朔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改为魏州。

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復为冀州。

信都县。

同上年月。

改为尧都县。

阜城县。

同上年月。

改为汉阜县。

临城县。

同上年月。

改为房子县。

癭陶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寧晋县。

赵州。

大陆县。

武德四年。

改为象城县。

天宝元年。

改为昭庆县。

深州。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

先天元年四月初十日。

又復置。

泜州。

大歷三年八月。

割恒州行唐县置。

以恒州之灵寿。

定州之恒阳二县属焉。

寻废。

博州。

清平县。

武德四年置。

博平县。

贞观十七年。

废入聊城。

天授二年更置。

天祐三年四月。

割隶鄆州。

聊城县。

武阳县。

武水县。

高唐县。

天祐三年四月。

並割隶鄆州。

磁州。

昭义县。

开成四年八月。

移於固镇驛。

贝州。

宗城县。

武德四年。

废宗州来属。

宗州。

置在径城县。

天祐三年八月。

割隶魏州。

鄃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夏津县。

永济县。

大歷七年正月。

以张桥行市为县。

天祐三年八月。

割隶魏州。

易州。

五回县。

开元二十三年三月十六日置。

遒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容城县。

永乐县。

同年月改为满城县。

沧州。

胡苏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临津县。

清池县。

太和五年十月。

本道奏移於南罗县內。

南皮县。

武德元年置。

贞观十七年。

废景州来属。

魏州。

龙朔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改为冀州。

仍置大都督府。

咸亨三年九月二十五日仍旧。

元城县。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废。

圣歷二年三月二十一日又置。

开元十三年十二月二日。

移於郭下也。

昌乐县。

武德五年八月置。

朝城县。

贞观十七年废。

永昌元年又置。

改名圣武。

开元七年。

又改为朝城县。

莘县。

贞观元年。

废莘州。

以县来属。

顿邱县。

贞观元年。

废澶州来属。

大歷七年。

又置澶州。

澶州。

观城县。

大歷七年正月。

析魏州顿邱县之观城店。

置观城县。

清丰县。

大歷七年。

以清丰店置清丰县。

并割魏州临黄县並隶。

相州。

汤阴县。

武德四年置。

林虑县。

武德元年置。

五年废。

贞观十七年六月又置。

临河县。

內黄县。

洹水县。

並天祐三年八月割隶鄆州。

棣州。

武德四年七月十六日置。

贞观六年十二月九日废。

十七年六月十七日復置。

阳信县。

会昌元年十一月。

淄青观察使韦平奏。

棣州申请移阳信县。

并镇於县南二十里八角寺南二里置城。

从之。

邢州。

柏仁县。

天宝元年八月十四日。

改为尧山县。

青山县。

开成四年八月废。

洺州。

曲周县。

武德四年析洺州置。

清漳县。

会昌元年三月。

并省。

分入肥乡。

平恩。

曲周等三县。

卫州。

黎阳县。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废黎州来属。

同日废清淇县。

至长安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於淇门置淇门县。

景州。

长庆二年正月。

敕沧州弓高县。

宜依旧为景州。

仍隶沧州观察使。

至太和四年十二月。

沧州观察使殷侑奏。

废为景平县。

从之。

德州。

归化县。

开元十三年。

横海军节度使郑权奏。

当道管德州安德县。

渡黄河南。

与齐州临邑县邻接。

有灌家口草市一所。

顷者。

成德军于市北十里筑城。

名福城。

割管內安德。

平原。

平昌三县五都。

置都知管勾当。

臣今请於此置前件城。

缘隔黄河与齐州临邑县对岸。

又居安德平原平昌三县界。

疆境阔远。

易动难安。

伏请於此置县。

为上县。

请以归化为名。

从之。

县。

安陵县。

贞观十七年。

废观州来属。

安州。

安平县。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废深州来属。

定州。

北平县。

改为徇忠县。

义丰县。

改为立节县。

二县並神功元年十月改。

至神龙元年二月五日。

各復本名。

唐昌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陘邑县。

毋极县。

万岁通天元年。

改为无极县。

安喜县。

望都县。

二县並武德四年置。

山南道荆州。

本大都督府。

上元元年九月。

置南都。

改为江陵府。

荆门县。

贞元二十一年六月置。

长寧县。

上元元年七月二十三日。

析枝江县置。

为赤县。

二年六月十四日。

废枝江县。

隶入长寧县。

大歷六年十月七日。

废长寧为枝江县。

襄州。

率道县。

天宝七载三月二十七日。

改为宜城县。

临沮县。

武德二年。

置重州。

贞观元年。

废州来属。

开元十八年五月二十八日。

改为南漳县。

乐乡县。

本鄀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邓城县。

贞元二十一年五月。

以襄州为襄府。

改临汉县于古城。

为邓城县。

隋州。

唐城县。

开元二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以客户编成十二乡。

置唐城县属焉。

房州。

武德元年。

改为迁州。

又于竹山置房州。

贞观八年。

废州入迁州。

后却置。

金州。

贞元元年五月。

隶山南东道。

天祐元年九月二十日。

以金州为昭戎军。

管均房二州。

至三年四月。

却隶山南道。

石泉县。

圣歷元年。

改为武安县。

神龙元年改为石泉县。

后废。

贞元元年十二月。

刺史姜公辅请復置。

从之。

黄土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淯阳县。

大歷六年八月。

併入洵阳。

洵阳县。

武德元年置洵州。

七年。

州废来属。

平利县。

废入西城县。

唐州。

本显州。

贞观元年。

改为唐州。

天祐三年四月。

刺史孙审符奏。

移理所于泌阳县焉。

平氏县。

武德三年置。

五年州废。

县割入湖州。

贞元元年。

废湖州来属。

湖阳县。

武德三年置湖州。

贞观元年又废。

上马县。

武德元年置。

贞观元年废。

开元十三年七月十七日又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又改为泌阳。

邓州。

南阳县。

圣歷元年五月十一日。

改为武台县。

神龙元年。

復为南阳县。

向城县。

武德三年。

隶淯州。

八年。

废属北澧州。

贞观六年。

州废来属。

圣歷元年五月一日。

改为武清县。

神龙元年二月五日。

復为向城县。

新城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復改临湍县。

菊潭县。

开元二十四年九月一日置。

淅阳县。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一日置。

內乡县。

旧淅阳。

武德二年置淅州。

贞观八年。

州废来属。

归州。

武德二年置。

兴山县。

贞观十七年。

以大清镇置县。

夔州。

隋信州。

武德二年二月。

改为夔州。

均州。

贞观八年。

復以淅阳置。

贞元元年五月。

以均州隶山南东道观察使。

天祐二年九月。

以金州为昭戎军。

割隶焉。

至三年四月。

又却割属山南东道。

丰利县。

武德元年废上洛郡。

隶上州。

贞观八年。

州废来属。

商州。

上津县。

武德元年置上州。

八年。

州废为上津县。

来属。

安业县。

万岁通天元年置。

渝州。

万寿县。

武德三年置万春县。

五年。

改为万寿县。

南平县。

贞观四年置州。

八年改霸州。

十二年。

州废来属。

集州。

通平县。

武德二年。

移静州於此。

贞观十年六月七日。

州废来属。

郢州。

贞观元年废。

十七年置。

富水县。

武德四年属温州。

贞观十七年。

州废来属。

璧州。

武德八年置。

诺水县。

武德八年。

分巴州置。

太平县。

开元二十三年六月三日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巴东县。

渠州。

始安县。

天宝元年八月。

改为渠江县。

忠州。

武德元年。

改为临州。

贞观八年。

復改为忠州。

清水县。

武德二年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桂溪县。

洋州。

真符县。

开元十八年八月二十五日。

置华阳县。

天宝八载闰六月四日。

改为真符县。

仍隶京兆府。

十一载五月十一日。

却隶洋州。

万州。

武德二年置南浦州。

贞观八年。

改为万州。

涪州。

武德元年。

以渝州之涪陵镇置州。

元和三年七月。

復以涪州隶黔中道。

涪州案疆理。

以黔管接近。

顷年割附荆州。

至是復旧。

宾化县。

贞观十一年置。

硤州。

宜都县。

武德二年置江州。

贞观八年。

州废来属。

利州。

义清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允山县。

蓬州。

安固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良山县。

宕渠县。

宝歷元年八月以宕渠县。

合入蓬山县。

合州。

巴水县。

开元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置。

铜梁县。

长安三年置。

兴州。

鸣水县。

长庆元年八月废。

通州。

巴渠。

新寧等县。

太和三年。

兴元府奏。

通州元管九县。

宝歷二年停废。

伏缘本府租税最重。

开州独称殷羡。

请割巴渠州见管三县內摊配。

从之。

兴元府。

兴元元年六月。

敕梁州昇为兴元府。

官员资敘。

一切同京兆河南府。

宝歷元年九月。

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

兴元府废金牛县为乡三。

洋州废洋源县为乡五。

閬州废岐平县为乡四。

利州废景谷县为乡五。

通州废三冈县为乡四。

废石鼓县为乡五。

巴州废奇章县为乡四。

废盘道县为乡五。

蓬州废郎池县为乡六。

废良山县为乡六。

集州废通平县为乡十。

璧州废广纳县为乡六。

渠州废大竹县为乡三。

废潾水县为乡三。

凤州废黄花县为乡二。

开州废万岁县为乡六。

准今年二月敕。

废金牛等十六县为乡。

令並隨便近割隶属诸县讫。

陇右道。

凉州。

神乌县。

证圣元年。

改为武威县。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神乌县。

番禾县。

天宝三载三月初六日。

改为天宝县。

嘉麟县。

神龙二年三月二十五日置。

景龙元年废。

先天二年復置。

叠州。

武德二年置。

芬州。

武德元年。

移于常芳城內。

贞观三年。

移于芳州。

神龙元年。

废芬州为常芬县。

隶叠州。

伊州。

纳职县。

开元十五年二月九日置。

沙州。

武德五年改隋瓜州为西沙州。

贞观七年去西字。

为沙州。

天宝末。

陷西戎。

大中五年七月。

刺史张义潮。

遣兄义潭。

將天宝陇西道图经。

户籍。

来献。

举州归顺。

至十一月。

除义潮检校吏部尚书。

兼金吾大將军。

充归义节度。

河沙甘肃伊西等十一州管內观察使。

仍许于京中置邸舍。

鄯州。

鄯城县。

仪凤二年置。

河州。

安昌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日改为凤林县。

廓州。

化隆县。

先天元年改为广威县。

兰州。

金城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五泉县。

洮州。

开元二十七年四月十六日废临州为洮州。

秦州。

旧陷吐蕃。

大中三年八月收復。

四年二月割隶凤翔。

武州。

大歷二年五月十一日置。

寻陷吐蕃。

至大中三年七月。

邠州节度使张君绪奏。

收復萧关。

復置武州。

清水县。

大中三年八月。

凤翔节度使李玭收復。

仍隶武州。

淮南道。

扬州。

武德七年。

改为邗州。

九年。

改为扬州大都督府。

海陵县。

武德三年置吴州。

七年。

州废来属。

先天二年三月復置。

江阳县。

贞观十八年五月十八日。

分江都县置。

六合县。

武德七年置方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扬子县。

开耀元年正月十二日。

废扬子镇为县。

来属。

楚州。

武德初。

海州人臧君相据此。

四年归附。

立东楚州。

八年乃改为楚州。

淮阴县。

武德七年废。

干封三年又置。

盱眙县。

文明元年十月。

改为建中县。

寻復本名焉。

光州。

元和十三年五月。

割隶淮南。

殷城县。

隋义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安乐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仙居县。

寿州。

霍山县。

武德四年废镇为霍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盛唐县。

神功元年九月二十日。

改武昌县。

景云元年七月二十日。

改霍山县。

开元二十七年改名。

沔州。

建中元年四月。

析入黄州。

四年三月復置。

宝歷三年。

武昌节度使牛僧孺奏。

沔州。

鄂州隔江。

相去纔余一里。

其州请併省。

汉阳仪州两县。

並割隶鄂州。

从之。

安州。

应城孝昌二县。

元和三年五月。

并入云梦县。

后又置。

吉阳县。

同上年月并入应山县。

后又置。

黄州。

麻城县。

元和三年三月。

并入黄冈县。

后又置。

申州。

太和十三年五月。

割隶鄂州。

后却隶淮南道。

滁州。

永阳县。

景龙三年置。

和州。

含山县。

武德八年废。

长安四年。

又置为武寿县。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含山县。

舒州。

宿松县。

武德四年置严州。

七年。

州废来属。

卢州。

襄安县。

武德二年。

改为巢县。

蘄州。

兰溪县。

武德四年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蘄水县。

永寧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广济县。

江南道。

润州。

金坛县。

垂拱四年七月十八日置。

上元县。

武德七年。

置蒋州金陵县。

八年。

又废蒋州。

九年。

移于白下县。

属润州。

贞观七年。

改为江寧县。

至德二载正月十六日。

置江寧郡。

干元元年。

改为昇州。

宝应元年四月十五日废州。

上元二年二月六日。

改为上元县。

曲阿县。

武德二年六月置云州。

五年四月。

改为简州。

以崔顺为刺史。

八年四月州废。

属润州。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丹阳县。

常州。

武进县。

武德三年置。

贞观元年废。

垂拱二年三月三日又置。

苏州。

长洲县。

万岁通天元年七月四日分吴县置。

嘉兴县。

武德七年置。

贞观元年废。

景云二年又置。

先天二年又废。

开元五年七月又置。

华亭县。

天宝十载置。

海盐县。

贞观元年废。

景云二年置。

先天二年废。

开元五年七月又置。

湖州。

开元七年置。

仍於乌程县。

临溪县天授二年。

置武原县。

景云二年。

改临溪县。

天宝元年。

改为德清县。

安吉县。

武德七年废。

麟德元年八月五日又置。

杭州。

武德六年六月置。

於潜县。

武德七年六月置潜州。

至其年八月。

以水路不通。

州废来属。

新城县。

永淳元年五月二日分富阳县置。

临安县。

垂拱四年置。

紫溪县。

圣歷元年正月三十日改为武隆县。

神龙元年三月改为唐山县。

大歷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废。

宣州。

太平县。

天宝十一载三月九日。

析涇县置之。

涇县。

武德三年置南徐州。

其年改猷州。

八年。

州废来属。

溧阳县。

干元元年六月十六日。

割属昇州。

二年六月十三日。

割属宣州。

其年十一月十六日。

又属昇州。

上元元年七月十三日。

隶宣州。

十二月七日。

又属昇州。

宝应元年四月五日。

昇州废属焉。

旌德县。

宝应二年二月。

析太平县置。

寧国县。

隋置。

武德六年废。

天宝三载復置。

婺州。

乌伤县。

武德七年。

改为义乌县。

武义县。

天授二年置。

东阳县。

垂拱二年二月三日。

分义康县置。

兰溪县。

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

割金华县置。

永康县。

武德八年置。

衢州。

武德四年割婺州置。

八年废。

垂拱二年三月十三日復置。

须江县。

武德四年八月。

分信安置。

八年废。

永昌元年又置。

玉山县。

证圣二年。

置龙邱县。

贞观八年。

置婺州。

垂拱二年废。

盈川县。

如意元年。

分龙邱县置。

元和七年正月。

废入龙邱。

信安二县。

常山县。

咸亨五年置。

台州。

象山县。

神龙二年六月六日置。

广德二年十二月九日。

割属明州。

始丰县。

贞观八年置。

上元二年二月六日。

改为唐兴县。

寧海县。

永昌二年二月置。

永寧县。

上元二年四月一日。

析临海县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黄巖县。

明州。

开元二十六年七月十三日。

析越州鄮县置。

以秦昌舜为刺史。

仍置奉化。

慈谿。

翁山等县。

慈谿以房琯为县令。

翁山以王叔通为县令。

广德元年三月四日。

因袁晁贼\废。

长庆元年三月。

浙东观察使薛戎上言。

明州北临鄞江。

城池卑隘。

今请移明州于鄮县置。

其旧城近南高处置县。

从之。

越州。

会稽县。

武德四年置。

贞观元年废。

山阴县。

垂拱二年三月十三日。

分会稽置。

大歷二年十二月七日权废。

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刺史陈少游又奏置。

元和七年五月。

隶入会稽。

萧山。

两县。

十年二月復置之。

剡县。

武德四年置嵊州。

八年废。

依旧为县。

永兴县。

仪凤二年。

割会稽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萧山县。

余姚县。

武德四年置姚州。

七年五月。

州废来属。

饶州。

新昌县。

武德五年。

析鄱阳置。

后废。

开元四年又置。

天宝元年八月十四日。

改为浮梁县。

福州。

隋泉州。

武德八年。

改为丰州都督府。

贞观元年。

废为泉州。

久视元年。

置武荣州。

景云二年。

改为闽州。

开元十三年。

復改为福州。

侯官县。

长安二年。

析闽县置。

元和三年三月。

并侯官。

长乐。

入闽县。

福唐两县。

并將乐县入建安。

邵武两县。

观察使陆初准例省之。

於旧县各置场官一。

刻木为印。

征其租税。

居人不便。

至五年四月又置。

万安县。

圣歷二年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福唐县。

温麻县。

长安四年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长溪县。

泉州。

景云二年。

分武荣州置。

南安县。

武德五年置丰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莆田县。

武德五年三月置。

清源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仙游县。

汀州。

大歷十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移于长汀县白石乡。

黄连县。

天宝元年。

改为寧化县。

漳州。

垂拱二年九月置。

漳浦县。

杂罗县。

改为龙巖县。

並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敕置。

怀恩县。

垂拱二年九月置。

潮州。

潮阳县。

永徽四年废。

先天二年置。

建州。

武德四年置。

浦城县。

武德四年为兴吴县。

天授二年。

改为武寧县。

神龙元年。

改为唐兴县。

天宝元年八月。

改为浦城县。

邵州。

武德六年置梁州。

贞观十年。

改为邵州。

邵阳县。

武德四年置建州。

贞观元年改为县。

武冈县。

隋为武攸。

武德四年。

改为武冈。

郴州。

义章县。

武德四年废。

八年又依旧置。

南平县。

武德七年。

改为临武县。

咸亨二年。

又析置南平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蓝山县。

高亭县。

长寿二年置。

安陵县。

开元十年置。

扈阳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义昌县。

潭州。

浏阳县。

景龙二年置。

湘潭县。

天宝八载八月三十日。

移于路口置。

岳州。

昌江县。

神龙三年置。

华容县。

垂拱三年。

改为容城县。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华容县。

衡州。

衡阳县。

武德初。

萧铣改为临蒸县。

因兹不改。

至开元二十年。

復改为衡阳县。

茶陵县。

武德七年置。

贞观七年省。

圣歷元年復置。

吉州。

安福县。

武德五年置潁州。

后改为福县。

十年州废。

永新县。

显庆四年置。

虔州。

南安县。

永淳元年。

析南康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信丰县。

大庾县。

神龙元年置。

安远县。

贞元四年八月四日置。

道州。

贞观元年。

初置南营州。

至八年。

改为道州。

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并入永州。

上元二年十月十八日又置。

唐兴县。

萧铣置梁兴。

贞观八年。

改为唐兴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復为延唐县。

江华县。

文明元年。

改为云谿县。

神龙元年二月復旧焉。

宏道县。

天宝元年十月二十五日置。

大歷县。

大歷二年七月二十六日。

置括州括苍县。

大歷十四年五月。

改括州为处州。

括苍县为丽水县。

洪州。

分寧县。

贞元十六年二月置。

丰城县。

天祐二年十二月。

改为吴皋县。

抚州。

南丰县。

开元八年三月置。

信州。

贵溪县。

永泰元年十月。

分弋阳县置。

永丰县。

元和七年正月。

废入上饶县。

歙州。

归德县。

大歷四年二月。

废入休寧县。

北野县。

太歷四年二月。

废入歙县。

婺源县。

开元二十八年正月十日置。

睦州。

清溪县。

旧名上字。

与宪宗庙讳同。

永贞元年十二月。

改清溪县。

池州。

永泰元年十月。

分宣州。

饶州。

歙州。

户口。

於青阳。

秋浦县置。

以秋浦。

青阳。

至德并析置右埭等四县。

隶之。

温州。

上元二年四月析括州永嘉。

安固二县置。

乐安县。

永寧县。

上元二年四月。

析临海县置。

剑南道。

成都府。

蜀县。

贞观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分成都县置。

犀浦县。

垂拱二年三月二日。

分成都县置。

广都县。

龙朔三年八月十六日。

分双流县置。

东阳县。

久视元年十二月三日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灵池县。

温江县。

隋万春县。

贞观元年。

改为温江县。

汉州。

垂拱二年三月三日。

分益州雒县置。

金堂县。

咸亨二年三月置。

彭州。

垂拱三年三月。

分益州九陇县置。

九陇县。

武德三年置蒙州。

贞观元年废。

导江县。

隋汶山县。

武德元年改为龙盘县。

隶蒙州。

寻改为灌寧县。

二年改为导江县。

唐昌县。

仪凤元年置。

蜀州。

垂拱二年三月。

分益州晋元县置。

唐安县。

义寧二年。

置唐隆县。

天后改为武隆县。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唐隆县。

先天元年。

改为唐安县。

绵州。

兴圣县。

开耀二年正月十八日。

割巴西县置。

昌明县。

先天元年置。

涪城县。

大歷十三年五月。

隶梓州。

姚州。

长安二年置。

寻废入雋州。

垂拱元年又置。

并长明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南瀘县。

黎州。

长安二年置。

神龙三年废。

开元四年七月二十二日置。

果州。

武德四年置。

邛州。

大邑县。

咸亨四年。

析晋原县置。

雅州。

百丈县。

贞观八年置。

飞越县。

仪凤四年置。

眉州。

崇山县。

先天元年。

改为彭山县。

雋州。

先废。

大歷四年正月。

割邛州蒲江。

临溪两县。

復置之。

太和六年五月。

西川奏移于登台城。

可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西瀘县。

会川县。

上元二年徙邛都置。

梓州。

元和元年十月。

以平刘辟,乃割西川所管资。

简。

陵。

荣。

昌。

瀘等六州隶东川。

至四年正月。

以东川所部。

跨制太远。

武元衡论奏。

復隶西川。

荣州义县。

瀘州合江县。

元和十三年五月。

东川节度使李逢吉。

请各移于旧县界址。

以便水陆贸迁。

从之。

维州。

恭州。

武德七年正月。

开白狗等羌置之。

天宝乱。

没入吐蕃。

大中三年九月。

西川节度使杜悰奏。

收復蓬州蓬池县。

开成三十年四月置。

牢州。

贞观二十一年二月置。

隶雋州都督府。

荣州。

武德二年。

割资州於公井县。

贞观六年。

移於大牢县。

永徽二年。

移于旭川县。

威远县。

贞观六年六月置。

大牢县。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应灵县。

静州。

永徽四年十月九日置。

茂州。

武德四年五月。

立为南会州。

贞观八年。

改为茂州。

剑州。

永徽五年正月十五日。

置为始州。

先天二年四月十日復旧焉。

剑门县。

圣歷二年置。

遂州。

唐兴县。

开耀元年正月十七日置。

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

改为篷溪县。

遂寧县。

景龙元年置。

閬州。

先天二年。

改隆州为閬州。

简州。

武德二年置。

元和四年正月。

以东川所部復隶剑南西川。

悉州。

永徽六年。

分松州左封县置也。

龙州。

开元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分戎州置。

后停。

殷州。

开元十五年六月十五日。

分戎州置。

后停。

昌州。

干元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分资。

普二州置。

岭南道。

广州。

大寧县。

垂拱三年置。

四会县。

武德四年置南浽州。

贞观八年。

改为湞州。

十三年。

州废来属。

怀集县。

武德五年置威州。

贞观元年废。

?洭县。

武德五年置洭州。

贞观元年。

州废来属。

柳州。

武德四年。

置南昆州。

贞观八年。

改柳州。

洛漕县。

元和十三年正月。

桂州奏。

洛封县元置在洛漕山侧。

请改洛漕县。

从之。

韶州。

湞昌县。

光宅元年。

割始兴县置。

康州。

武德六年。

置南康州。

贞观十二年。

除南字。

桂州。

长庆二年十二月。

桂管观察使殷侑奏。

当管县名与陵号同。

及与诸州县名同。

总四县。

一县与肃宗陵号同。

桂州建陵县。

今按图经牒。

有脩仁乡。

伏请改为脩仁县。

永丰县。

与信州永丰县同。

按图经。

县下有丰水。

请改为丰水县。

富州开江县。

与开州开江县同。

按图经。

江係马援所开。

请改为马江县。

唐州平原县。

与德州平原县同。

按图经。

县下有思和水。

请改为思和县。

从之。

荔浦县。

贞观三年置。

十三年废。

临源县。

大歷三年五月。

改为全义县。

邕州。

藤州。

元隶容州。

咸亨三年五月。

割隶邕州。

瀼州。

笼\州。

环州。

古州。

贞观十七年置。

业州。

大歷五年十一月。

改为奖州。

昭州。

贞观八年置。

富州元和十年正月。

桂州观察使奏。

请移归旧城。

乃从之。

巖州。

元隶容府。

咸亨三年五月。

割隶邕州。

安乐县。

元和十三年十月。

容管经略使奏。

巖州为黄洞贼\所陷。

请置行巖州于安乐县。

从之。

林州。

贞观九年。

改为绣州。

竇州。

武德四年。

置南扶州。

贞观八年改焉。

静州。

贞观八年。

改南富州。

潘州。

武德四年。

置南宕州。

八年。

改为潘州。

贵州。

武德四年。

置南尹州。

贞观八年。

改为贵州。

方州。

武德四年置。

贞观五年。

又改为澄州。

横州。

同上年月置为南简州。

贞观八年。

改为横州。

蒙州。

贞观八年。

置南恭州。

后改焉。

黔州道费。

夷二州。

贞观四年九月开蛮置。

溱州。

贞观八年置。

垂拱二年改焉。

开元十年復旧。

大歷五年十一月。

改为?州。

●州。

本沆州。

长安四年置舞州。

开元十二年。

又改为鹤州。

思州。

贞观八年。

改势州为思州。

党州。

建中二年六月。

并入平琴州。

改为党州。

琼州。

贞观五年置。

十三年废。

贞元十五年十月。

岭南道节度使李復奏。

收復琼州。

表曰。

琼州本隶广府管內。

干封中。

山洞草贼\反叛。

都督李逸控驭失所。

遂致沦陷。

已经一百余年。

臣差判官监察御史姜孟京。

崖州刺史张少逸等。

悉力致討。

累经苦战。

方克旧城。

便令降人开翦荆榛。

建立城柵。

屯集官军。

臣窃观琼州控压贼\洞。

若移镇军在此。

必冀永绝奸谋\。

伏望昇为下都督府。

仍加琼崖振儋万安等五州招討游奕使。

其崖州使额。

请停之。

崖州。

临高县。

贞观七年。

割属琼州。

琼山县。

贞元七年十一月。

合琼山容琼为一县。

交州。

安南。

南定二县。

贞元八年六月復置。

哥富州。

尚思州。

安德州。

贞元十二年七月。

析安南县置。

慕化县。

正义县。

已上两县。

上字与宪宗庙讳同。

永贞元年十月。

改为慕化正义县也。

峦州。

旧名淳。

与宪宗庙讳同。

永贞元年十二月。

改为峦州。

横州从化县。

旧名淳风。

与宪宗庙讳同。

永贞元年十二月。

改为从化县。

南寧州。

咸通六年三月四日。

黔中经略使卢潘奏。

于清溪镇置。

从之。

十二卫武德元年。

诸卫因隋旧。

並为府。

至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並去府字为卫。

左右卫。

武德元年二月。

因隋旧制。

为左右翊卫。

五年十月。

去翊字。

但为左右卫。

贞观十六年十月。

上谓左卫大將军李大亮曰。

公敦懿其心。

诚\善事主。

每行夜自当丙夜。

遣郎將中郎將行甲乙丁戊等夜。

身先於人。

真將军也。

开元六年六月四日敕。

左右卫郎將。

及诸四色官等。

不在配杂差之限。

左右驍骑。

光宅元年。

改为左右武威。

神龙元年。

復改为左右驍卫。

左右武卫。

光宅元年。

改为左右鹰扬卫。

神龙元年二月四日。

復改为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光宅元年。

改为左右豹韜卫。

神龙元年。

復改为左右威卫。

其年七月。

又改为左右屯卫。

景云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又改为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龙朔二年。

改为左右戎卫。

咸亨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復为左右领军卫。

光宅元年。

改为左右玉鈐卫。

神龙元年。

復改为左右领军卫。

左右金吾卫。

武德四年。

因隋旧制。

为左右武候府。

龙朔二年。

改为左右金吾卫。

贞观十年十二月。

马周奏。

请街置鼓。

罢传呼。

神龙三年八月二十六日敕。

诸街铺並令左右金吾中郎將自巡。

仍各加果毅两人助巡队。

景云二年五月七日敕。

左右卫將军。

纵非当上日。

每日一人押仗。

其左右金吾將军。

亦一人押仗奏平安。

干元元年二月二十二日敕。

左右金吾內外廊。

所缘墙壁廊宇器械等破碎。

並宜于当色月番人中。

简择巧儿。

隨事脩理。

如更別创造。

缘墙宇所须一切已上。

俱录状奏。

仍永为恒式。

宝应元年十月二十八日。

左金吾將军臧希晏奏。

诸街铺鼓。

比来依漏刻发声。

从朝堂发远处。

每至夜纔到。

伏望今日已后。

减常式一刻发声。

庶绝违犯。

敕旨。

依奏。

大歷三年十月三日敕。

左右金吾引驾仗。

自今已后。

每仗置判官两人。

左右街使。

置判官一人。

並取金吾將军卫佐充。

二周年放选。

优与处分。

至十二年六月八日敕。

考满后。

任依常式。

不在成优放选。

至十四年七月敕。

左右金吾引驾仗三卫等。

承前以来。

抽充三番將军手力。

及都知判官等处。

并承旨省中承符驱使。

仍取资课。

供用禁卫之人。

不合擅离职掌。

自今以后。

宜一切停止。

建中元年七月。

詔以鸿臚寺所统左右威边营隶金吾。

贞元二年九月敕。

诸卫上將军。

自今以后。

每朝。

下马至朝堂以来。

宜令左右金吾作等级差人引接。

其朝退。

亦送至上马处。

至二年闰二月八日敕。

四月一日以后。

五更二点放鼓契。

九月一日以后。

五更三点放鼓契。

日出后二刻传点。

三刻进坐牌。

元和十三年十二月。

左右金吾引驾仗奏。

以旧例驱儺侲子等。

金吾將军以下。

並具襴笏。

引入閤门。

谨案大儺者。

所以驱除群厉。

合资威武。

其光仪襴笏之制。

常参朝服。

旧制未称。

今后请各衣锦\绣。

具巾袜。

带仪刀。

部引出入。

则与事合宜。

从之。

太和二年三月。

左右金吾引驾仗奏。

臣伏以宿卫官健。

素有名额。

因循相习。

渐慢常经。

臣自授任以来。

每怀忧惧。

纵宽尸禄。

何敢败官。

况臣丙夜自当。

窃希往?。

西点亲至。

备闻前规。

据人数纔二百以来。

准元额不及大半。

去二月十三日。

已具陈奏。

令臣搜求诸头?賸。

量减所由资课。

询谋\旧例。

斟酌事情。

遂遣抽收四百四十名。

人数既足。

他处驱使。

亦无欠闕。

輒具条流。

伏乞敕臣当司。

永为遵守。

敕旨。

依奏。

会昌三年十一月。

中书门下奏。

金吾左右卫副使。

近者。

未一年。

即以替换。

皆因请託。

莫展勤劬。

后望令三考满。

即与换。

非时不得替换。

敕旨。

依奏。

左右监门卫。

皇朝左右监门府。

置大將军中郎將等。

龙朔二年。

改为监门卫。

旧制。

凡京司应以籍入宫殿门者。

皆本司具其官爵姓名。

以移牒其门。

若流外官杂色人。

並具纪年纪顏状。

门人送於监门者。

皆勘同。

然后听入。

凡财物器用应入官者。

所由以籍傍取左监门將军判。

门司检以入之。

应出宫者。

所由以籍傍取右监门將军判。

门司检以出之。

其籍月一换。

左右千牛卫。

武德初。

为左右府。

显庆元年。

改为左右千牛卫。

龙朔年。

改为左右奉宸卫。

咸亨年。

復为左右千牛卫。

延和元年五月二十八日敕。

千牛將军中郎將等。

若有假故。

每日通融一人挥仗。

大將军。

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置。

以安国相王为之。

千牛。

龙朔年。

改为奉裕。

咸亨年。

復为千牛。

光宅年。

又改为奉裕。

神龙元年二月。

復为千牛。

至今不改。

永徽元年。

尚书左仆射褚遂良请千牛不简嫡庶。

上表曰。

臣闻主祭祀之裔。

必贵于嫡长。

擢文武之才。

无限于正庶。

故知求贤之务。

有异承家。

前王制礼缘情。

于斯为极。

永嘉以来。

王涂不竞。

在于河北。

风俗顿乖。

嫡待庶若奴。

妻御妾若婢。

废情亏礼。

转相因习。

构怨于室。

取笑于朝。

莫能自悛。

死而无悔。

降及隋代。

斯流遂远。

独孤后罕雎鳩之德。

同牝鸡之晨。

普禁庶子。

不得入侍。

自始及末。

怨声未弭。

圣朝御歷。

深革前弊。

人以才进。

不论嫡庶。

于兹二纪。

多士如林。

今者简千牛舍人。

方为此制。

臣窃思审。

於理未安。

何者。

母以子贵。

子不缘母也。

今以母非正室。

便令子无贵仕。

则赵衰孕于越婢。

遥集产于胡嫗。

田文枚皋。

皆妾子也。

文则播美于强齐。

皋则有声于大汉。

未闻前载。

有所间然。

儻侧室之子。

负材而不用。

君弃之于上。

家轻之于下。

忠孝莫展。

友爱无施。

如此等人。

岂不怨愤。

虽隔千牛之选。

仍许二卫之官。

色类乃復稍殊。

捍御至竟无別。

若唯才是用。

人自甘心。

一彼一此。

异端斯起。

至如昨来检责粗人。

公孙武达及崔仁师等儿。

多是嫡子。

故知善恶由乎积习。

邪正寧限嫡庶。

必然之理。

不言可明。

开元十一年三月二十八日。

准令。

千牛二中上考。

始进一阶。

既是卫官。

又须简试。

全依职事。

颇亦伤淹滯。

若五考满者。

折为四考。

四考满者。

折为三考。

三考折为二考。

二考折为一考。

更有賸考。

亦准此通折。

出经一考。

不在折成。

其进马考既称第。

宜倍折。

贞元七年十二月五日。

兵部奏事条。

取门地清华。

容仪整肃。

年十一已上。

十四已下。

试读一小经。

兼薄解弓马。

其荫取嗣王任常品四品已上清资官。

宰辅及文武职事正二品已上官。

御史大夫。

诸司卿监。

国子祭酒。

京兆河南尹子孙主男。

见任左右丞。

诸司侍郎。

及左右庶子。

应前任并身役荫者。

三品已上官。

仍须兼三品已上阶。

其见任官荫。

並不须阶。

庶孽酗酒腋疾等。

並不应限。

一荫之下。

不得两人应补。

并周亲有见任千牛。

亦不在应限。

所用荫若是摄试检员外兼官等。

非正闕釐务者。

並不在应补限。

应用赠荫者。

须承前歷任清资。

事兼门地。

与格文相当者。

其赠荫降品。

请准格处分。

敕旨。

依奏。

诸卫中郎將。

永徽三年八月二十日。

避太子讳。

改中郎为旅賁。

改郎將为翊军。

司阶二员。

中候三员。

司戈执戟各五员。

並天授二年四月五日置。

冑曹。

旧为鎧曹。

垂拱元年二月。

改为冑曹。

统军。

兴元元年正月二十九日敕。

六军宜各置统军一人。

秩从二品。

上將军。

贞元二年九月一日敕。

六军先已有敕。

各置统军一人。

十六卫宜各置上將军一人。

秩从二品。

其左右卫及左右金吾卫上將军俸料隨军人马等。

同六军统军。

其诸卫上將军。

次于统军支给。

自今已后。

內文武官闕。

于文武班中才望相当者。

相参敘用。

仍待已后各改事。

于本卫量置卫兵。

所司续商量条件。

奏听进止。

仍举故事。

置武班。

朝参其廊下食。

亦宜加给。

稍令优厚。

大歷四年七月敕。

入閤升殿中郎將等。

带刀升殿。

职掌不轻。

宜委中书门下。

精加选择。

仍以品第于廊下。

別与置厨。

其千牛郎將宜准此。

贞元元年九月十三日敕。

左右卫。

左右武卫。

左右驍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等上將军。

大將军。

宜于入宿。

至四年二月敕。

选人南北衙宿卫。

前任京官等。

前衔带卫者。

依资並予京官。

十一年正月。

敕置四品以下武官。

以授四夷归附者。

仍定怀化大將军以下俸钱有差。

初。

显庆三年。

以四夷君长来朝者多。

乃置怀德归化將军以授之。

仍隶诸卫。

至是。

上以降附者名位有差。

故增置中郎將以下员。

按国史本纪及实录。

並为怀德归化將军。

而职官要录。

与级令及六典。

为归化怀德將军。

二说不同。

当有误者。

太和四年五月。

兵部奏。

伏以三卫出入禁署番署子弟。

期于恭恪。

近日顽弊。

皆非正身。

诸卫公然纳资。

访闻亦不雇召士庶。

假廕混杂搢绅。

隙既一开。

奸滥坌入。

实宜杜绝。

以序彝伦。

其资廕三卫。

並请停废。

冀清流品。

式茂皇猷。

敕旨。

依奏。

开成元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入閤升殿接状中郎。

准故事。

合是左右千牛卫中郎。

比缘用人未精。

去年一时除县主婿四人。

臣昨日令勘寻。

左仗一人身亡。

准旧例。

便是金吾仗司於诸卫中郎差替。

並不申中书门下。

臣等商量。

从今以后。

左右千牛中郎將闕人。

及在假故。

遇入閤日。

望令金吾司申中书门下。

於南省郎官中权定择差讫。

先具名衔申中书门下。

如临日。

拣择差遣不及。

则闕而不补。

冀免乖杂。

其郎官兼中郎有假故。

都督便於郎官中权定充替。

仍先具状申中书门下。

敕旨。

依奏。

天復三年二月。

以宰相崔允守司徒兼侍中。

判六军十二卫。

四月。

崔允奏。

六军十二卫名额空存。

实无兵士。

京师侍卫。

亦藉亲军。

请每军召募一千一百人。

共置六千六百人。

从之。

乃令六军诸卫副使京兆尹郑元规。

立格召募。

东宫诸卫左右卫率府。

龙朔二年二月四日。

改为典戎卫。

咸亨元年十二月十四日復旧。

左右司御率府。

龙朔二年。

为左右司御卫。

咸亨元年。

改宗卫。

景云二年八月二十八日。

改为司御率府。

左右清道率府。

龙朔年为左右清道卫。

咸亨年改为虞候。

神龙元年。

復为左右清道率府。

左右监门率府。

龙朔年改为崇掖卫。

垂拱元年二月二日。

改为鹤禁府。

神龙元年。

復为左右监门

內率府。

龙朔年改为神裕卫。

咸亨年復为內率府。

垂拱元年二月二日。

改为左右奉御率府。

神龙元年復旧。

兴元元年十月。

詔军卫及率府五品已上正员武官。

得替及以理去任者。

宜令兵部。

准五品已上文官例。

每年作限条件闻奏。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