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会要 卷 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会要
《唐会要》 卷 四 王溥

储君太子建成。

高祖长子。

武德元年六月七日。

册为皇太子。

九年六月四日。

伏法。

追封息王。

初。

武德元年六月。

万年县法曹孙伏伽上疏諫曰。

臣闻性相近而习相远。

以其所好相染故也。

皇太子及诸王等左右群僚。

不可不择而任之。

但是无德义之人。

家门不能邕睦。

及好奢华驰骋。

嫚游声色。

不得使亲而近之。

臣歷观往古。

下览近代。

至于子孙不孝。

兄弟离间。

莫不为左右乱之。

愿陛下选贤才以为皇太子僚友。

如此则克隆磐石。

永固维城矣。

中山王承干。

太宗长子。

武德三年六月。

封恒山郡王。

五年八月。

徙封中山郡王。

九年十月。

立为皇太子。

贞观十七年四月六日。

废为庶人。

居黔州。

十八年十二月二日。

薨。

开元二十四年。

追封恒山郡王。

諡曰愍。

初。

贞观十三年。

黄门侍郎刘洎上疏曰。

太子生于深宫之中。

长于妇人之手。

未常识忧惧。

无由晓风俗。

虽復神机不测。

天纵生知。

而开物成务。

终由外奖。

是故周储上哲。

思望奭而加裕。

汉惠深仁。

引綺园而昭德。

原夫太子。

宗祧是系。

善恶之际。

兴亡斯在。

苟不勤始。

將悔于终。

故晁错上书。

令先通政术。

贾谊献策。

务前知礼乐。

臣今不曲陈故事。

请以圣德言之。

陛下多才多艺允武允文。

尚且虽休勿休。

日慎一日。

求异闻于振古。

劳叡思于当年。

乙夜观书。

事高汉帝。

马上披卷。

勤过魏后。

陛下自励如此。

而令太子优游。

臣所未喻一也。

如蹔屏机务。

即寓目雕虫。

屈宋不足以升堂。

鍾张何阶于入室。

陛下好古如此。

而令太子悠然静处。

不寻篇翰。

臣所未喻二也。

备该眾妙。

独秀寰中。

犹晦天聪。

俯询凡议。

听朝之隙。

引见群臣。

降以温顏。

访以今古。

陛下自行如此。

而令太子久入趋侍。

不接正人。

臣所未喻三也。

若谓无益。

则何事劳神。

若谓有成。

则宜申貽厥。

蔑而不急。

未见其可。

上遂敕刘洎。

令与岑文本马周。

递日往东宫。

与太子谈论。

十六年二月。

諫议大夫褚遂良諫曰。

昔圣人制礼。

尊嫡卑庶。

谓之储君。

道亚霄极。

其为崇重。

用物不计泉货财帛。

与王者共之。

庶子体卑。

不得为例。

所以塞嫌疑之渐。

除祸乱之源。

而先王必本人情。

然后制法。

知有国家。

必有嫡庶。

然庶子虽爱。

不得超越嫡子。

正礼特须尊崇。

如当亲者疏。

当尊者卑。

则佞巧之奸。

承机而动。

私恩害公。

或至乱国。

臣伏见东宫料物。

岁得四万段。

付市货卖。

凡值一万一千贯文。

魏王支別。

封及廩物。

一年几值一万六千贯文。

是储君料物。

翻少藩王。

朝野闻见。

以为非是。

昔汉明帝披舆地图。

等诸国户口。

令诸子租岁。

不过二千万。

明德马后为言。

亦不偏得。

此则防其嗜欲。

节其骄恣。

伏愿陛下颇择汉法。

宏此无偏。

储君之用。

微附古昔。

则天下幸甚。

因詔曰。

储贰不会。

自古常式。

近代以来。

多为节限。

求之故寔。

深非事宜。

自今皇太子出用库物。

所司勿为限制。

至其年八月十四日。

上谓侍臣曰。

当今国家。

何事最急。

各为我言之。

右仆射高士廉曰。

养百姓最急。

黄门侍郎刘洎曰。

抚四夷最急。

中书侍郎岑文本曰。

行礼义最急。

諫议大夫褚遂良曰。

当今四方仰德。

谁敢为非。

但太子诸王。

须有定分。

陛下宜为万代法。

以遗子孙。

上曰。

此言是也。

朕年將五十。

已觉衰怠。

既以长子守器东宫。

弟及庶子。

数將五十。

心常忧虑。

颇在此耳。

但自古嫡庶。

无良佐何尝不倾败家国。

公等为朕搜访贤德。

以辅储君。

爰及诸王。

咸求正士。

且事人岁久。

则分义情深。

非意窥覬。

多由此作。

于是限王府官寮。

不得过四考。

十七年三月。

左屯卫中郎將李安儼上表。

言皇太子及诸王。

陛下处置。

未为得所。

太子国之本也。

伏愿深思远虑。

以安天下之情。

上曰。

我识卿意。

我儿虽患脚。

犹是长嫡。

岂可舍嫡立庶乎。

燕王忠。

高宗长子。

贞观二十年八月。

封陈王。

永徽三年七月。

册为皇太子。

六年十一月。

武后既立。

礼部尚书许敬宗奏曰。

臣闻元储以贵。

立嫡之义尤彰。

罔敢同名。

正本之文愈显。

既而皇后生子。

合处少阳。

出自涂山。

是为吾君之胤。

夙嫺胎教。

宜展问竖之心。

乃復为孽夺宗。

降居藩邸。

臣以愚诚\。

窃所未喻。

且今之守器。

素非皇嫡。

永徽爰始。

国本未生。

权引彗星。

越升明两。

近者元妃载诞。

正胤降神。

重光日融。

爝火宜息。

安可以滥兹皇统。

叨据大器。

国有諍臣。

孰逃其责。

窃惟息姑克让。

可以思齐。

刘彊守藩。

宜遵往轨。

追踪太伯。

不亦可乎。

踵武延陵。

固当安矣。

寧可反植枝干。

久易位于天庭。

倒袭衣裳。

使违方于震位。

蠢尔黎庶。

云谁系心。

垂裕后昆。

將何播美。

且父子之际。

人所难言。

事或犯鳞。

必婴严宪。

伏自思忖。

荷眄前朝。

引于陋巷之中。

申以后车之礼。

云台画像。

十有八人。

三纪于兹。

惟臣仅在。

常思勉力。

少报鸿恩。

今兹冢嗣执珪。

下支当璧。

孟侯沦屈。

大典未申。

臣既分职文昌。

典司嘉礼。

位陪宗伯。

不敢旷官。

效命之秋。

宜在兹日。

及召见。

上曰。

卿朕之伯夷。

立嫡之义。

在礼何如。

对曰。

正国本则万事理。

皇太子国之本也。

本犹未正。

万国无以系心。

东宫者。

所出本微。

今知国家已有正嫡。

必不自安。

窃位而怀疑。

恐非宗庙之福也。

愿陛下熟计之。

上曰。

忠已自让。

对曰。

能为太伯。

愿速从之。

显庆元年正月六日。

降为梁王。

官寮皆惧罪亡匿。

无敢见者。

太子右庶子李安仁。

独候忠泣涕。

拜辞而去。

时论美之。

章怀太子贤。

高宗第六子。

永徽六年正月。

封潞王。

龙朔元年九月二十日。

改封沛王。

咸亨二年五月十三日。

敕尚书省与夺事。

及须商量拜奏事等文案。

並取沛王贤通判。

其应补擬官。

及废置州县。

并兵马刑法等事。

不在判限。

三年九月。

改名德。

徙封雍王。

上元二年六月三日。

改名贤。

册为皇太子。

调露二年八月二十日。

废为庶人。

唐隆元年七月七日。

追赠太子。

諡曰章怀。

贤初封潞王。

为幽州都督。

始出阁。

容止端雅。

高宗深所叹赏。

谓司空李勣曰。

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

诵古诗赋復千余篇。

暂经领览。

遂即不忘。

我曾遣诵论语。

至贤贤易色。

遂再三覆诵。

我问何为如此。

乃云性爱此言。

及为皇太子。

令监国。

处分明审。

为时所称。

仪凤中。

手敕褒美。

贤又令右庶子张大安等。

注范曄后汉书。

表上之。

赐物三万段。

仍以其书付秘阁。

时正议大夫崇儼。

以符劾之术为则天任使。

密称英王状类太宗。

又宫人潜议云。

贤是后姊韩国夫人所生。

贤亦自疑惧。

则天又常撰少阳政范。

及孝子传以赐之。

仍数作书以责让。

及崇儼为盗所杀。

则天疑贤所为。

又使人发其阴事。

詔中书侍郎薛元超。

黄门侍郎裴炎。

御史大夫高智周。

与法官推鞫之。

于东宫马坊搜得皁甲数百领。

乃废为庶人。

幽于別所。

节愍太子重俊。

中宗第三子。

圣歷元年腊月。

封义兴郡王。

神龙元年二月十九日。

徙封卫王。

二年七月五日。

册为皇太子。

三年七月五日。

兵败自杀。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赠太子。

景云元年七月。

諡节愍。

十一月。

陪葬定陵。

废太子瑛。

元宗第二子。

本名嗣谦。

景云元年九月二日。

封真定郡王。

先天元年八月十一日。

进封郢王。

开元三年正月十七日。

册为皇太子。

十三年三月十日。

改名鸿。

二十三年七月。

改名瑛。

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

废为庶人。

初。

二十三年。

將废太子。

谋\于宰臣。

张九龄曰。

太子天下之本也。

动之则摇人心。

且太子之在东宫。

未闻大恶。

臣闻父子之道。

天性也。

有过父恕而掩之。

无宜废绝。

且其状未著。

恐外人窥之。

伤陛下慈父之道。

宝应元年五月十九日。

敕宜復旧封皇太子。

初。

瑛母赵丽妃。

有才貌。

善歌舞。

元宗在潞州。

甚宠遇。

及武惠妃宠幸。

丽妃恩顾渐薄。

时鄂王瑶母皇甫德仪。

光王琚母刘才人。

皆元宗在临淄邸得幸。

及惠妃承恩。

鄂光之母。

亦渐疏薄。

于是瑛与鄂光。

自谓母氏失职。

常有怨望。

遂为李林甫及駙马杨洄所诬。

元宗震怒。

並废为庶人。

俄又赐死。

天下冤之。

后惠妃屡见三庶人为祟。

惠昭太子寧。

宪宗长子。

元和元年八月。

封为邓王。

四年闰二月。

立为皇太子。

六年十二月薨。

諡曰惠昭。

庄恪太子永。

文宗长子。

太和四年正月。

封鲁王。

六年十月。

立为皇太子。

开成三年十月薨。

諡曰庄恪皇太子裕。

昭宗长子。

大顺二年六月二十八日。

封德王。

干寧四年二月十四日。

册为皇太子。

天祐元年薨。

杂录贞观十六年六月。

苑西守监穆裕。

农囿不脩。

太宗怒甚。

命于朝堂斩之。

侍臣战慄。

莫敢进言。

太子承干諫曰。

人者有生最灵。

一死不可復活。

命即斩之。

理恐未尽。

请付法司推鞫。

太宗意解。

即笞而释之。

长孙无忌进曰。

陛下发天威之怒。

太子犯顏进諫。

斯诚\四海之福。

太宗曰。

自朕御天下。

虚心正人。

即有魏征。

朝夕纳諫。

自征云亡。

刘洎继之。

太子幼在朕前。

每见规諫者。

常心悦之。

染以成性。

故有今日之諫耳。

十七年闰六月。

詔曰。

皇太子地惟储副。

寄深监抚。

兼统禁旅。

是允旧章。

宜知左右屯营兵马事。

大將已下。

並受处分。

十九年。

高士廉刘洎等。

表称皇太子与百官书疏。

先无礼式。

请详定其仪。

詔曰。

皇太子地在震方。

礼绝群后。

而令书法式。

未著彝章。

近代以来。

例皆明白。

谦过逼下。

书依眾庶。

无以別贵贱之差。

將何显尊卑之序。

理非通允。

宜有更张。

凡处分论事之书。

皇太子並宜画令。

左右庶子以下署名。

宣奉行书按画日。

其余与诸亲及师傅等书。

不在此限。

二十年。

太宗于寢殿侧。

置一院。

令太子居之。

绝不遣往东宫。

门下侍郎兼太子宾客褚遂良上疏諫曰。

臣闻周家问安。

三至必退。

汉储视膳。

五日乃来。

礼曰。

男子十年出就外傅。

出宿於外。

学书计。

然则古之达者。

岂无私爱。

欲使成立。

凡人尚犹如此。

况君之世子乎。

且朋友不可以深交。

深交必有怨。

父子不可以滯爱。

滯爱或生愆。

伏愿远览殷周。

近遵汉魏。

常许旬日半月。

遣还宫。

专学艺以润身。

布芳声於天下。

则微臣虽死之日。

如生之年。

太宗从之。

长安三年。

太子詹事崔神庆上表曰。

臣伏思五品以上。

所以带龟者。

比为別敕征召。

恐有诈妄。

內出龟合。

然后应命。

况太子元良国本。

万方所瞻。

古来征召。

皆用玉契。

此诚\重慎之极。

防萌之虑。

臣昨见缘突厥使见太子。

合入朝参。

直有文符下宫。

曾不降敕处分。

太子当时又报臣云。

昨日至晚侍奉。

不见圣人諭及遣来。

今者直准台符入朝。

事得安否。

臣又思周礼仪注。

例皆奏闻。

台符所下。

必將非妄。

臣又自到朝堂。

审知是寔。

所以太子遽往。

当今人稟淳化。

內外同心。

然古人虑事於未萌之前。

所以长无悔吝之咎。

臣愚见太子既与陛下异宫。

伏望召太子。

先报来日。

非朔望朝参。

应须宣唤。

伏望降墨敕及玉契。

以符重慎之道。

开元十六年五月敕。

所选皇太子及诸王等妃。

既是百官子女。

礼合避人。

今追就府县。

及过本司。

未为得所。

其应预妃者。

宜令所司具名录奏。

各令女及近亲隨使。

于命妇朝堂待进止。

干元元年四月。

代宗自楚王改封成王。

张皇后有子数岁。

阴有夺宗之议。

宰臣李揆因对见。

肃宗从容谓曰。

成王嫡长有功。

今当命嗣。

卿意如何。

揆拜贺曰。

陛下言及于此。

社稷之福。

天下幸甚。

不胜大庆。

肃宗喜曰。

朕计决矣。

建中元年二月。

国子司业归崇敬土言。

准制。

皇太子时幸太学。

行齿胄之礼者。

伏请每至春秋国学释奠之时。

所司先奏听进止。

其释奠齿胄之礼。

如开元礼。

或有未尽。

请委礼仪使更以古议详定闻奏。

贞元中。

裴延龄韦渠牟以奸佞相次选用。

延龄尤狡险。

判度支。

务剋剥聚敛。

自以为功。

天下怨怒。

陆贄李充以谗毁受谴。

阳城等伏闕恳諫。

几至得罪。

顺宗在东宫。

每进见輒言延龄辈不可用。

而諫臣可奖。

德宗卒不相渠牟延龄而宥城等者。

东宫之力也。

德宗尝泛舟鱼藻宫水嬉。

命皇太子升舟。

舟具皆饰以金碧丹青。

妇人盛饰操舟。

光彩耀烛。

眾乐俱发。

德宗顾太子。

今日如何。

曰。

极盛。

然后退以奢諫。

德宗不悦焉。

贞元二十一年四月。

册广陵王为皇太子。

时顺宗即位已久。

而臣下未有亲奏对者。

內外咸言王伾王叔文专行断决。

日有异说。

又属频阴雨。

皆以为群小用事之应。

及將行册礼之时。

雨乃止。

天景清明。

有庆云见。

识者以为天意所归。

及睹皇太子仪表。

班行悚动。

退无不相庆。

至有感而泣者。

道路欢悦。

递相传告。

中外有属焉。

元和五年二月。

太常礼院奏。

百官避皇太子名讳。

详礼经。

公卿大夫与太子同名无嫌。

盖尊统于上。

太子同在臣子之列。

国朝故事。

东宫官号。

并东宫殿及门名。

与太子名同皆改。

然无百官避东宫名者。

德宗在春宫。

处州旧名不改。

并御史院同姓名者亦不改。

伏以宫臣名及宫殿门名。

并百官宗姓中。

有与皇太子名同者。

即干仪制。

礼合回避。

台官及王公爵土名号。

推义比例。

並无改文。

詔可。

六年闰十二月。

皇太子薨。

前四年。

有司將行册礼。

改以孟秋。

再卜日。

临事皆以雨而罢。

至十月方就廷。

册纔二周岁而薨。

元和十年。

皇太子侍读諫议大夫韦綬奏。

皇太子学书至依字。

輒去其傍人字。

臣问其故。

答曰。

君父每以此字可天下之奏。

臣子岂合书之。

上深嘉叹之。

其年五月。

韦綬罢侍读。

綬好谐戏。

兼通人间小说。

太子因侍上。

或以綬所能言之。

上谓宰臣曰。

侍读者当以经术傅导太子。

使知君臣父子之教。

今或闻韦綬谈论。

有异于是。

岂所以傅导太子者。

因此罢其职。

寻出为虔州刺史。

其年十二月。

惠昭太子薨。

命国子司业裴茞议废朝礼。

茞奏。

故事无皇太子薨礼。

请輟视朝十二日。

盖用期服易月之制也。

其年。

惠昭太子既薨。

穆宗时为遂王。

宪宗以澧王居长。

又多內助。

將建储贰。

命翰林学士崔群与澧王作让表。

群执奏曰。

大凡已合当之。

则有陈让之义。

若不合当。

因何遽有让表。

今遂王嫡子长。

所宜正位青宫。

乃从之。

及后穆宗即位。

拜吏部侍郎。

召见別殿。

谓之曰。

我升储位之时。

卿为羽翼。

群奏曰。

先帝之意。

元在陛下。

顷者授陛下淮西节度使。

臣奉命草制。

且曰。

能办南阳之牘。

允符东海之贵。

若不知先帝深旨。

臣岂敢轻言。

长庆二年十二月。

上御紫宸殿。

册皇太子。

故事。

册太子御宣政殿。

时以圣体未康。

虑劳登御。

故从便也。

是日。

备宫悬于殿庭。

列內仗于两阁门內。

群臣辨色序立于宣政门外。

俄就外廊食讫。

始具衣冠剑履。

入自月华门。

列位于正衙。

辰后一刻方入阁。

上临轩。

復以中官列侍。

太子步自崇明门。

以宫寮翼从。

駙马二人扶衣冠。

礼仪使导以进。

及乐作。

扇开。

群臣拜讫。

太子进至龙墀东南。

再拜受册。

摄中书令杜元颖跪读册文讫。

以授太子。

太子再拜舞蹈。

乃归于崇明门幕殿。

群臣贺皇帝讫。

退诣崇明门謁太子。

太子命举帘执笏答拜。

宫寮拜则受之。

开成元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臣等累奉德音。

令与皇太子於甲族选妃家。

今商量于两都及侧近精择甲族。

可以选尚者。

敕冢嗣元良。

家国之庆。

人伦之始。

在娶元妃。

虽吉事尚更于待年。

而嘉偶宜深于善教。

至于先定。

冀选义方。

属在德门。

遂成好合。

在东京委裴度。

西京委宰臣。

各申旨諭。

两月內送中书门下。

开成三年十月。

庄恪太子薨。

太常礼院奏皇太子薨。

礼仪至重。

诸祠祭除天地社稷之外。

並合权停。

其天地社稷祭日。

悬而不乐。

虞祭已后。

却依常式。

从之。

追諡太子懿德太子重润。

中宗长子。

本名重照。

惠庄太子撝。

睿宗第二子。

惠文太子范。

睿宗第四子。

惠宣太子业。

睿宗第五子。

靖恭太子琬。

元宗第六子。

恭懿太子?。

萧宗第十二子。

昭靖太子邈。

代宗第三子。

文敬太子謜。

德宗之子。

本顺宗子。

上爱念之。

养为子。

怀懿太子凑。

穆宗第六子。

悼怀太子普。

敬宗长子。

靖怀太子汉。

宣宗第二子。

会昌六年封王。

大中六年薨。

追諡靖怀。

杂录懿德太子生於东宫內殿。

高宗甚悦。

及满月。

大赦。

改元永淳。

是岁立为皇太孙。

开府置官属。

及中宗迁于房州。

其府废。

圣歷初。

中宗为皇太子。

封为邵王。

大足元年。

为人所构。

与其妹永泰郡主之夫魏王武延基等。

窃议张易之兄弟。

何得恣入宫中。

则天命杖杀之。

年十八。

重润风神俊朗。

早以孝友知名。

既死非其罪。

大为当时所惜。

中宗即位。

追赠皇太子。

諡曰懿德。

陪葬干陵。

仍为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

与之合葬。

惠庄太子撝。

初生。

则天尝以示僧万回。

万回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之精。

养之宜兄弟。

则天甚悦。

始令列于兄弟之次。

惠文太子范。

好学尚书。

雅爱文章之士。

无贵贱皆尽礼接待。

与阎朝隱。

刘廷琦。

张諤。

郑繇。

篇题唱和。

又多聚书画古跡。

为时所称。

上禁约王公。

不令与外人交结。

駙马都尉裴虚己。

坐与范游讌。

兼私挟讖纬之书。

配徙岭外。

万年尉刘廷琦。

太祝张諤。

皆坐黜。

雅称风格秀整。

时士庶冀有所成功。

忽然殂谢。

远近失望焉。

皇太孙贞观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诞皇太孙。

宴宫寮于宏教门。

太宗幸东宫。

自殿北门入。

谓宫臣曰。

顷来生业稍可。

非乏酒食。

而唐突公等宴会。

朕有甲观之庆。

故就卿为乐耳。

谓太子曰。

尔国之储贰。

府藏是同。

金玉綺罗。

不足为赐。

但先圣典籍。

可为鑑诫耳。

因赐尚书毛诗孝经各一部。

太子太傅萧瑀曰。

今所赐书。

请陈其要旨。

申明义趣。

可为深诫者。

皆委曲言之。

上大悦。

以为师傅得人。

永淳元年三月十五日。

立皇孙重照为皇太孙。

將置府寮。

上召吏部侍郎裴敬寻。

郎中王方庆。

问今立太孙。

前代故事如何。

方庆进曰。

臣按周礼有嫡孙。

汉魏以来。

皇太子在。

亦不立太孙。

但封王耳。

晋太康元年。

立愍怀太子第二子临淮王臧为皇太孙。

永寧元年。

立愍怀太子第三子襄阳王尚为皇太孙。

官属即转为太孙官属。

齐永明十年。

立文惠太子长子南郡王昭业为皇太孙。

使居东宫。

今皇太子在而立太孙。

旁求载籍。

未有前例。

上曰。

自我作古可乎。

对曰。

可。

三王不袭礼。

五帝不沿乐。

苟不失上下之序。

亏政理之道。

亦何事而不可。

诗曰。

貽厥孙谋\。

以燕翼子。

礼曰。

君子抱孙不抱子。

孙可以为王父尸。

以其昭穆同也。

今陛下肇建皇孙。

创斯盛典。

所以彰子孙千载之盛。

福祚灵长之应也。

上悦。

使方庆详求典故。

官属员品。

乃奏太孙府置师傅。

及文学祭酒。

及左右长史。

东西曹掾。

主簿管记司录以下六曹从事等官。

各加王府一级。

上后颇以为疑。

竟不补授而止也。

宪宗皇帝六七岁时。

德宗抱置膝上。

谓曰。

汝是何人。

在吾怀中。

对曰。

第二天子也。

上大惊喜。

由是重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