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輟朝开元十八年十二月。
左丞相燕国公张说薨。
輟朝五日。
废元日朝会。
二十九年十一月。
寧王宪薨。
輟朝十日。
贞元十五年七月。
以黔府观察使王础卒。
輟朝一日。
故事。
团练观察使卒。
未有废朝者。
自础始焉。
其年九月。
义成军节度使卢群卒。
輟朝。
故事。
节度使卒。
从旨先废朝。
然后除代。
至是。
先除尚书右丞李光素。
然后輟朝。
非也。
十六年。
以徐泗濠等州节度使张建封卒。
輟朝。
近例。
节度使带仆射以上卒。
輟朝三日。
尚书以下都团练观察使则否。
洎贞元八年嗣曹王皋。
十一年李自良。
皆以节度使带尚书卒。
各輟朝三日。
至十四年。
樊泽以仆射卒。
輟朝一日。
十五年。
黔府观察使王础卒。
时为輟朝一日。
元和九年六月丙子。
天德军经略使周怀义卒。
輟朝一日。
经略使废朝。
自怀义始也。
太和元年七月。
太常博士崔龟从奏大臣薨輟朝曰。
伏以废朝軫悼。
义重君臣。
所贵及哀。
尤宜示信。
自顷以来輟朝。
非奏报之时。
备礼於数日之外。
虽遵常制。
似不本情。
臣不敢远征古书。
请引国朝故事。
贞观中。
任瑰卒。
有司对仗奏闻。
太宗责其乖礼。
岑文本既歿。
其夕。
为罢警严。
张公谨之亡。
哭之不避辰日。
是知悯悼之意。
不宜过时。
臣谓大臣薨。
礼合輟朝。
纵有疑务急速。
便殿须召宰臣。
不临正朝。
无爽事体。
如此则由衷之信。
载感於幽明。
弥情之文。
无亏於礼典。
太常寺参定上言曰。
伏以近日文武三品以上官薨卒。
皆为輟朝。
其间有未经亲重之官。
今任是列散者。
为之变礼。
诚\恐非宜。
自今以后。
文武三品以上。
非曾任將相。
及曾在密近。
宜加恩礼者。
余请不在輟朝例。
其余並请依元敕。
又中书门下奏覆。
古有当祭告丧。
义在申情同体。
过时而哭。
於理为乖。
礼院所请合輟朝者。
各以闻丧之时明日。
请依。
余约太常寺所奏。
別具品列轻重进定。
谨按仪制令。
百官正一品丧。
皇帝不视事一日。
又准官品令。
太师。
太傅。
太保。
太尉。
司徒。
司空以上。
正一品。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以上。
从一品。
侍中。
中书令以上。
正二品。
左右仆射。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三京牧。
大都护。
上將军。
统將以上。
从二品。
门下中书侍郎。
六尚书。
左右散骑常侍。
太常。
宗正卿。
左右卫及金吾大將军。
左右神策。
神武。
龙武。
羽林大將军。
內侍监以上。
正三品。
御史大夫。
殿中祕书监。
七寺卿。
国子祭酒。
少府监。
將作监。
京兆河南尹以上。
从三品。
缘令式旧文。
三品以上薨歿。
通有輟朝之制。
伏以君臣之间。
礼情所及。
事必繁于委遇。
官则以时重轻。
一用旧仪。
咸乖中道。
臣等参配色目如前。
其留守。
节度。
观察。
都护。
防御。
经略等使。
並请各据所兼官为例。
依奏。
其年九月。
中书门下奉。
近奏定合輟朝官品。
敕已寻行。
其致仕官。
多是优礼。
合同贞观敕例。
未该须有处分。
自今以后。
其致仕官。
如非曾任三品以上正官。
及歷四品清望。
並不在此例。
依奏。
敕。
应官至丞郎亡歿。
合有废朝。
况班在诸司三品之上。
自今以后。
宜准诸司三品官例处分。
因尚书左丞庾敬休薨。
乃降是敕也。
太和八年七月。
太仆卿段伯纶卒。
伯纶。
秀实之子。
自古歿身以利社稷。
无如秀实者。
文宗乃特加赠。
仍輟朝一日。
以礼忠臣之嗣。
会昌三年八月。
中书门下奏。
亲王公主葬日。
准德宗以前实录。
並合輟朝一日。
请自今以后。
准故事处分。
又京官一品。
尚书省二品。
及时旧相。
方臻此位。
比来同刺史曾任监例。
輟朝一日。
恐轻重不伦。
起今后。
並望輟朝两日。
又二王后为国宾。
又是一品。
前年方与輟朝。
请编入令式。
又駙马登朝之初。
例除四品。
既是国戚。
不合系於品秩。
望輟朝一日。
並依奏。
大中十一年。
右羽林统军郑光卒。
上之元舅也。
詔赠司徒。
輟朝三日。
御史大夫李景俭上疏曰。
郑光是陛下亲舅。
外族之爱。
诚\軫圣心。
今以輟朝之数。
比于亲王公主。
即前例所无。
纵有似不可施用。
何者。
先王制礼。
所贵防微。
大凡人情。
于外族则深。
于宗属则薄。
先王制礼。
割爱厚亲。
据开元礼。
外祖父母亲舅丧。
止服小功五月。
若亲伯叔亲兄弟。
即服齐縗\周年。
所以疏其外而密于內也。
有天下者。
尤不可使外戚强盛。
今郑光輟朝日数。
望速改。
詔命輟朝一日。
或两日。
示其升降有差。
恩礼无僭。
垂之百王。
永播芳烈。
疏奏。
乃詔罢朝两日。
杂录开元元年十二月敕。
诸文武官三品以上。
及中书黄门侍郎。
若遇雨。
听著雨衣及帽。
至殿门外。
并听著出入。
又诸文武三品以上带职事者。
欲向田庄。
不出四面关者。
不须辞见。
致仕朝朔望者。
准此。
二年闰二月七日敕。
每受朝日。
平明后。
仗未下。
前皇城內正南街。
宜断人马来往。
十五年十月敕文。
诸道遥授官。
自非路便。
即不须赴谢。
天宝十三载七月敕。
自今以后。
应正衙引辞官。
当日不发。
委御史台察访闻奏。
贞元十三年六月詔。
自今以后。
时暑及雨雪泥潦。
亦量放朝参。
十五年正月丁亥。
不视事。
以公卿等朝拜诸陵故也。
初。
是月七日。
拜陵官发。
其日。
本视事。
適会董晋卒。
废朝。
至十六年二月。
公卿拜陵发日。
遂不亲视事。
迄今因循行之。
元和元年三月。
御史中丞武元衡奏。
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官。
尚书省四品以上官。
诸司正三品以上官。
及从三品职事官。
东都留守。
转运\。
盐铁。
节度。
观察使。
团练。
防御。
招討。
经略等使。
河南尹。
同。
华州刺史。
诸卫將军三品以上官除授。
皆入阁谢。
其余官。
许于宣政南班拜讫便退。
从之。
三年六月。
百官初入待漏院。
候禁门启入朝。
故事。
建福望仙等门。
昏而闭。
五更而启。
与诸里门同时。
至德中。
有土蕃自金吾仗亡命。
因敕晚开。
宰相待漏太仆寺车坊。
至是。
始令有司各据班品。
置院於建福门。
五年十二月。
义武军节度使张茂昭。
举族归朝。
至京师。
故事。
双日不坐。
是日特开延英。
十四年八月。
上谓宰臣曰。
今天下虽渐平。
尤须勤於政治。
若遇休假。
频不坐朝。
有事即诣延英请对。
勿拘常制。
十五年正月十三日。
延英阁宰臣及群官往对。
已而上却不坐。
以中书侍郎令狐楚有事于太清宫故也。
其年十月下元假。
召宰臣对于延英。
议边事也。
太和七年正月。
户部侍郎庾敬休奏。
当司未有待漏院。
今请於盐铁度支待漏院侧创造。
依奏。
九年八月。
御史台奏。
应文武朝参官新除授。
及诸道节度观察经略防御等使。
及入朝赴镇。
並合取初朝谢日。
先就廊下参见台官。
然后赴正衙辞谢。
或有於除官之日。
及朝覲到城。
忽遇连假三日以上。
近例便许于宣政门外见谢讫。
至假开。
亦须特到廊下参台官者。
请自今以后。
如遇连假已见谢讫。
至假开。
亦须特到廊下参台官。
依奏。
开成元年正月敕。
自今以后。
每遇入阁日。
次对官未要隨班並出。
並于东阶松树下立。
待宰臣奏事退。
令齐至香案前。
各奏本司公事。
左右史待次对官奏事讫。
同出。
其年五月。
中书门下奏。
自今以后。
除刺史。
並望延英对了奏发。
日限促。
不遇坐日。
许于台司通。
將待延英开日。
辞了进发。
从之。
三年二月御史台奏宣。
自今以后。
遇延英开。
擬中谢官。
委司台立一日。
依官班具名列奏。
如先奏。
即不在中谢限。
又敕新授方镇。
延英开日。
便令中谢。
其两省官中谢。
即不在。
令本司前一日奏闻。
余依其年二月堂帖。
奉宣。
新授刺史。
於閤內及延英中谢。
不必须候延英开。
其月。
中书门下奏。
仆射尚书侍郎。
左右丞。
五监九寺大卿监。
准开成元年三月敕。
每遇延英开。
並令候对。
如入閤日班退后。
各於紫宸殿前东西松树下。
依位立。
本司有公事。
即闻奏者。
伏以两衙坐日。
宰臣及次对官奏事。
比及退朝。
已是辰巳之间。
若更祗候。
即废闕公务。
今日延英面论。
並请停罢。
如须顾问。
隔宿及临时宣召。
必不稽迟。
依奏。
其年十月。
昭恪太子薨。
中书门下奏。
輟朝合至月末。
旧无起居之礼。
颇乖臣子之心。
臣等商量。
隔三日一赴延英。
进问起居。
应协情礼。
从之。
四年正月。
中书门下奏。
尚书省四品以上官。
及诸卿监等。
遇两衙坐日。
宜令两人循环於阁內。
及延英祗候者。
敕前件官等。
若当待制之日。
重差定宪。
虑妨公事。
起今以后。
合祗候官。
请不在待制之限。
依奏。
其年二月。
御史中丞高元裕奏。
伏以近日丞郎以上官。
未就食之前。
时有称疾。
便请先出。
请自今。
合候对官。
遇延英开日。
有事要与宰臣商量者。
即请拜食后先出。
仍事须前牒台司。
或年齿衰迟。
不任每度就食者。
量许三度仗下后先出。
其余官不在此限。
如违。
请每月终。
一度具名闻奏。
依奏。
百官奏事旧制。
六品以下官奏事。
皆自称官号臣姓名。
然后陈事。
通事舍人。
侍御史。
殿中侍御史。
则不称官号。
贞观四年五月五日。
上谓房元龄等曰。
君于臣子。
情亦无別。
前如晦亡。
朕为不视事数日。
惻愴之。
今任瑰亡。
岂有內外殊异。
所司不进状。
乃对仗便奏。
此岂识朕意。
如朕子弟。
不幸死亡。
公等可如此奏耶。
今日后不得如此。
永徽二年十二月詔。
五品以上上封事。
不能进。
听仗下面奏。
景龙二年二月七日敕。
仗下奏事人。
宜对中书门下奏。
若有祕密。
未应扬露。
及太史官。
不在此限。
至三年二月二十六日敕。
诸司欲奏大事。
並向前三日。
录所奏状一本。
先进。
令长官亲押。
判官对仗面奏。
其御史弹事。
亦先进状。
至开元五年九月十二日詔。
比来百司及詔使奏陈。
皆待仗下。
颇乖公道。
须有革正。
自今以后。
非灼然祕密。
不合彰露者。
並令对仗。
如文书浩大。
理文杂著。
仍先进状。
其太史官。
自依旧例。
至六年七月二十八日。
詔曰。
百司及奏事。
皆合对仗公言。
比日以来。
多仗下独奏。
宜申明旧制。
告语令知。
如缘曹司细务。
及有祕密不可对仗奏者。
听仗下奏。
开元十八年四月二十一日敕。
五品以上要官。
若缘兵马要事。
须面陈奏听。
其余常务。
並令进状。
兴元元年九月。
上谓宰臣曰。
近者朝官諫言。
都不陈奏。
时之利病。
何以知之。
自今每正衙及延英坐日。
常令朝官三两人。
面奏时政得失。
庶有宏益。
贞元十四年二月。
太常卿齐抗奏。
元日朝贺奏事。
户部尚书司天监奏。
开元礼。
並令於横班。
同群官拜讫。
然后依次奏事。
自后並未拜以前。
先就阶上立奏。
事毕。
隨例便退。
既无礼度。
则有闕仪。
今请依开元礼。
户部尚书以上。
於南班再拜讫。
便隨上公升于阶。
就东向位立。
准仪注奏事。
以补旧仪。
可之。
十八年七月。
嘉王府諮议高宏本。
正衙奏事。
自理逋债。
因下敕曰。
比来百官。
每於正衙奏事。
至於移时。
为弊亦甚。
自今以后。
不须於正衙奏事。
如要陈奏者。
並於延英进状请对。
正衙奏事。
不易之制。
贞观之间。
孜孜治道。
讲陈政事。
其后正衙奏御。
凡在列位。
无不上达。
今宏本自理。
罪之可也。
因人而废其事。
不可。
长庆二年七月。
御史台奏。
文武常参官阁內奏事。
近年无例。
昨者。
威卫將军高扶。
援引德音。
迥出班位。
缘非弹奏本条。
未敢举勘。
起今以后。
其文武常参官。
应有諫论。
合守进状常例。
有违。
即请奏弹。
从之。
会昌元年六月敕。
今后应有朝官及上封事人进章表。
论人罪恶。
並须证验明白。
状中仍言请付御史台。
不得更云请留中不出。
如军国要机。
事关密切。
不在此例。
亲王及朝臣行立位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
礼部尚书王珪奏。
言三品以上。
遇亲王于途。
皆降乘。
违法申敬。
有乖仪注。
上曰。
卿辈皆自崇贵。
卑我儿子乎。
特进魏征进曰。
自古迄兹。
亲王班在三公之下。
今三品皆天子列卿。
乃八座之长。
为王降乘。
非王所宜当也。
求诸故事。
则无可凭。
行之于今。
又乖国宪。
上曰。
国家所以立太子者。
擬以为君也。
然则人之修短。
不在老幼。
设无太子。
则母弟次立。
以此而言。
安得轻我子者。
征又曰。
殷家尚质。
有兄终弟及之义。
自周以降。
立嫡以长。
所以绝庶孽之窥窬。
塞祸乱之源本。
为国者宜知所慎。
于是。
遂可珪奏。
开元六年八月一日。
右散骑常侍褚无量上疏曰。
臣谨详诸史氏。
案以礼经。
有亲亲之义。
尊尊之道。
所以重王室。
敬耆年。
今陛下纘旧惟新。
睦亲尚齿。
朝仪品列。
宜更申明。
至若命以嗣主。
用崇主祭。
养夫国老。
盖在乞言。
会于朝班。
合从上列。
准令嗣王正一品。
今乃居庶官之次。
颇为闲杂。
须有甄明。
臣伏见开府仪同三司。
在三品前立。
望请嗣王。
亦与开府同行。
诸致仕官。
各于本司之上。
则重亲尚齿。
典礼式存。
五日敕。
九族既睦。
百官有序。
至于班列。
宜当分位。
嗣王实光于主祭。
国老有贵于乞言。
比在朝仪。
尚为闲杂。
非所谓睦亲敦旧之义也。
嗣王宜与开府仪同三司等致仕官。
各居本司之上。
用永为常式。
七年八月敕。
诸王入朝。
及別恩。
近至朝参日未入。
闲于便近处坐。
仍令所司陈设。
建中元年十一月詔。
亲王出閤就本列。
至贞元三年七月詔。
宗庙尚爵。
朝廷尚官。
今嗣郡王。
爵虽居高。
官或在下。
列于上官之上。
非制也。
至四年七月敕。
自今以后。
嗣郡王列于本官之下也。
贞元二年十月九日。
御史台奏。
每有庆贺。
及须上表。
並合上公行之。
如无上公。
即尚书令仆以下行之。
其嗣王合隨宗正。
若有班立。
位合依三品。
四年七月二十七日敕。
今后嗣郡王列於官班之上。
庶子宜在卿之上。
文武百官朝謁班序贞元二年六月。
御史中丞竇参奏。
起今以后。
班七人以上。
同日不到者。
请具名闻奏。
从之。
其年九月五日敕。
应文武百官朝謁班序。
中书门下。
侍中。
中书令。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各以本官序。
供奉官。
左右散骑常侍。
门下中书侍郎。
諫议大夫。
给事中。
中书舍人。
起居郎。
及舍人。
左右补闕。
左右拾遗。
通事舍人。
在横班序。
若入阁。
即各隨左右省。
其御史大夫。
中丞。
侍御史。
在左。
殿中侍御史。
在右。
通事舍人。
分左右立。
若横行参贺辞见。
御史大夫在散骑常侍之上。
中丞在諫议大夫之下。
御史台。
御史大夫在三品官之上。
別立。
中丞在五品官之上。
別立。
留守。
副元帅。
都统。
节度使。
观察使。
都团练。
都防御使。
并大都督。
大都护。
持节度者。
即入。
班在正官之次。
余官兼者。
各从本官班序。
御史在六品班之后也。
诸使司下无本官。
准授內供奉裏行者。
即入班。
亦在正官之次。
有本官兼者。
各从本官班序。
如本官不是常参官。
并宪官是摄者。
惟听於御史班中辞见。
殿中省官监。
少监。
尚衣。
尚舍。
尚輦奉御。
分左右隨繖扇立。
若入阁亦如之。
一品班。
三太。
三公。
太子三太。
嗣郡王。
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爵开国公等同班。
二品班。
尚书左右仆射。
太子三少。
京兆。
河南牧。
大都督。
大都护。
散官特进。
光禄大夫。
爵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
并勋官上柱国柱国同。
三品班。
六司尚书。
太子宾客。
九寺卿。
国子祭酒。
三监京兆等。
七府尹。
詹事。
亲王傅。
中都督。
上都护。
下都护。
下都督。
上州刺史。
五大都督府长史。
上都督府下都护。
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爵开国侯。
勋上护军。
下护军。
四品班。
尚书左右丞。
六司侍郎。
太常少卿。
宗正少卿。
左右庶子。
祕书少监。
左右七寺少卿。
国子司业。
少府。
祕书少监。
京兆河南太原少尹。
少詹事。
左右諭德。
家令。
率更令仆。
亲王府长史。
司马。
凤翔等少尹。
中州刺史。
下州刺史。
大都督大都护司马。
散官正议大夫。
通议大夫。
大中大夫。
中大夫。
爵开国伯。
勋官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五品班。
尚书诸司郎中。
国子博士。
都水司使者。
万年等六县令。
太常宗正祕书丞。
著作郎。
殿中丞。
尚食。
尚药。
尚舍。
尚輦。
奉御。
大理正。
中允。
左右赞善。
中书舍人。
洗马。
亲王諮议友。
散官中散大夫。
朝请大夫。
朝散大夫。
爵开国子。
开国男。
勋官上骑都尉。
骑都尉。
武班供奉。
宣政殿前立位。
从北。
千牛连行立。
次千牛中郎將。
次千牛將军一人。
次过状中郎將一人。
次接状中郎將一人。
次押柱中郎將一人。
次又押柱中郎將一人。
次排阶中郎將一人。
次又押散手仗中郎將一人。
以上在横阶北次南。
金吾左右大將军。
入阁升殿。
夹阶座左右。
从南。
千牛將军一人。
次千牛郎將一人。
次千牛將军一人。
次千牛连行。
立柱外。
过状中郎將一人。
接状中郎將一人。
次押柱中郎將一人。
次又押柱中郎將一人。
排阶中郎將一人。
阶下排散手仗中郎將一人。
金吾將军俱分左右立。
应当本日入阁人。
各依前件立。
其不合入阁人。
各依本职事立。
非当上人。
遇合参日。
並从本官品第班序。
其入阁升殿。
除千牛卫將军中郎將外。
余並以左右卫中郎將充。
其诸卫及率府中郎將。
皆不得升殿。
一品班。
郡王。
散官驃骑大將军。
爵国公。
二品班。
散官。
辅国大將军。
镇国大將军。
爵开国郡公。
开国县公。
勋官上柱国。
柱国。
三品班。
左右卫。
左右金吾卫。
左右驍卫。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大將军。
诸卫將军。
散官。
冠军大將军。
云麾將军。
爵开国侯。
勋官上护军。
护军。
四品班。
左右千牛卫。
左右监门卫中郎將。
亲勋翊卫中郎將。
太子左右卫。
太子左右卫司率。
清道內率。
监门副率。
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將。
上府折冲都尉。
中府折冲都尉。
散官忠武將军。
壮武將军。
宣威將军。
明威將军。
爵开国伯。
勋官上轻车都尉。
轻车都尉。
五品班。
亲勋翊卫郎將军。
太子亲勋翊卫郎將。
亲王府典军。
亲王府副典军。
下府折冲都尉。
上府果毅都尉。
散官定远將军。
寧远將军。
游骑將军。
游击將军。
爵开国子。
开国男。
勋官上骑都尉。
骑都尉。
尚书省官。
据周礼。
先敘六官。
准六典。
尚书为百官之本。
今每班请以尚书省官为首。
东宫官。
王府官。
外官。
东宫官既为宫臣。
请在上台官之次。
王府官又次之。
三太。
三少。
宾客。
右庶子。
王傅。
既为师傅宾相。
不同官属。
请仍旧。
太常宗正丞。
並隨寺望。
合在祕书丞上。
尚食奉御。
尚药奉御。
本局既隶殿中省。
合在殿中丞之下。
诸王府官。
行列合以王长幼为序。
检校官。
兼官。
及摄试知判等官。
並在同位正官之次。
其有行所检校。
兼试摄判等官职事者。
即依正官班敘。
除留守。
副元帅。
都统。
节度使。
观察使。
都团练。
都防御使。
并大都督。
大都护。
持节兼外。
余应带武职事位。
在西班。
仍各以本官品第为班序。
含元殿前。
龙尾道下敘班。
旧无此仪。
惟令於通干观象门南敘班。
自李若水任通事舍人。
奏更於龙尾道下敘班。
既非典故。
今请停废。
文武官行立班序。
通干观象门外序班。
武次於文。
至宣政门。
文由东门而入。
武由西门而入。
至阁门亦如之。
其退朝。
並从宣政西门而出。
文官充翰林学士。
皇太子侍读。
诸王侍读。
武官充禁军职事。
准旧例。
並不常朝参。
其翰林学士。
大朝会日。
准兴元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敕。
朝服班序。
宜准诸司官知制誥例。
在集贤史馆等诸职事者。
並请朝参讫。
各归所务。
辞见宴集。
班列先后。
请依天宝三载七月二十八日礼部详定所奏敕公式令。
诸文武官朝参行立。
二王后位在诸王侯上。
余各依职事官品为序。
职事同者。
以齿。
致仕官各居本品之上。
若职事与散官勋官合班列。
文散官在当阶职事者之下。
武散官次之。
勋官又次之。
官同者。
异姓为后。
若以爵为班者。
爵同者亦准此。
其男以上任文武官者。
从文武班。
若亲王嗣王任卑者职事。
仍依本品。
郡王在三品以下。
职事官在阶品上。
自外无文武官者。
嗣王在太子太保下。
郡王次之。
国公在正三品下。
郡公在从三品下。
县公在正四品下。
侯在从四品下。
伯在正五品下。
子在从五品下。
男在从五品下。
即前资官被召见。
及赴朝参。
致仕者。
在本品见任上。
以理解者。
在同品下。
其在本司参集者。
各依职事。
诸司散官。
三品以上在京者。
正东。
朝会依百官例。
自余朝集及须別使。
临时听敕进止。
仪制令。
诸在京文武官职事九品以上。
朔望日朝。
其文武官五品以上。
及监察御史。
员外郎。
太常博士。
每日朝参。
文武官五品以上。
仍每月五日。
十一日。
二十一日。
二十五日参。
三品以上。
九日。
十九日。
二十九日又参。
当上日不在此例。
其长上折冲果毅。
若文武散官五品以上。
直诸司及长上者。
各准职事参。
其宏文馆崇文馆。
及国子监学生。
每季参。
若雨霑失容。
及泥潦並停。
诸文武九品以上。
应朔望朝参者。
十月一日以后。
二月二十日以前。
並服葱褶。
五品以上者。
著珂繖。
周丧未练。
大功未葬。
非供奉及诸宿卫官。
皆听不赴。
常参文武官。
准令每日参。
自艰难以来。
人马劣弱。
遂许分日。
望许依前分日参。
待戎事稍平。
加其俸禄。
即依常式。
其武官准令五品以上。
每月六参。
三品以上。
更加三参。
顷並停废。
今请准令。
却復旧仪。
其朔望朝参。
及宏文馆崇文馆国子监学生每季参等。
请续商量闻奏。
以前御史中丞竇参等奏。
伏奉今年四月三日敕。
宜付所司。
与御史台。
以近日体例。
参议礼文。
务从简正。
详定讫闻奏者。
臣等准敕。
详定如前。
敕旨。
二品武班。
宜以左右金吾等十六卫上將军。
依次为班首。
其检校官。
兼及摄试知判等本官。
二品以上者。
位望崇重。
礼异群僚。
宜依本班朝会。
余依。
十三年十月。
徐泗节度使张建封入朝覲。
詔参令入大夫班。
亦优礼也。
二十年十月。
御史中丞武元衡奏。
准贞元二年班序敕。
使下三院御史。
有本官是常参官兼者。
即入本官班。
如內供奉裏行。
即入御史班。
缘使下御史。
近例並不在內供奉班內。
请自今以后。
诸使下御史內供奉者。
入閤日。
并依宣政殿前班位。
次员外郎之后。
在正台监察御史之上。
使为常式。
从之。
二十一年五月。
御史台奏。
准贞元二年九月班序敕。
已有定制。
其横行位次。
请一切依本班先后。
如遇雨泥。
廊下立班。
即依旧位。
又常参官辞见班令。
缘御史多带兼官。
高下不等。
今请兼大夫者。
在诸司四品之上。
丞郎及供奉官五品之下。
兼中丞者。
在诸司五品之上。
供奉官五品之下。
兼侍御史者。
在诸司六品之上。
供奉官六品之下。
兼殿中监察者。
在诸司七品之上。
及供奉官本品之下。
如本官带常参官摄御史者。
依本官班序。
仍旧例。
准入辞见。
如本官不是常参官摄御史者。
不在此例。
又诸文武官朝参行立。
各依职事官品为序者。
缘有检校官高。
职事官卑。
及嗣王郡王任职事官。
高卑不等。
今请应检校仆射尚书以上。
及嗣王郡王任职事官者。
一切在职事本品之上。
又准紫宸门外班。
除供奉官。
余其一切宣政殿前班序。
登阶后。
任依旧位。
如违。
请准干元元年三月敕。
夺一月俸。
依奏。
元和元年四月。
御史中丞武元衡奏。
贞元二年。
御史中丞竇参奏。
凡诸使兼宪官职。
除元帅。
都统。
节度使。
观察。
都团练。
防御等使。
余並列在本官之位。
请自今以后。
常参官御史大夫中丞者。
准检校省官例。
立在本品同类官之上。
从之。
会昌二年十月。
中丞李回奏。
准元和元年四月敕。
常参官兼御史大夫中丞。
立在本品同类官之上。
自后。
尚书诸司侍郎兼宪官。
与左右丞不常並置。
至於序立。
式有所疑。
臣伏请依前遵守。
永为定制。
依奏。
尚书左丞孙简奏。
伏以班位等差。
本係品秩。
近者官兼台省。
立位稍迁。
颇紊彝制。
理亦未通。
今据台司重举元和元年所奉敕。
常参官兼大夫中丞者。
准检校官。
立在左右丞之上者。
承前列曹侍郎兼大夫者至少。
准京兆尹往往带此官。
其京兆尹是从三品。
至今班位。
只在本品同类官从三品卿监之上。
在太常宗正卿三品之下。
其尚书左丞是正四品上。
户部侍郎是正四品下。
今户部侍郎兼大夫。
只合在本品同类官正四品下。
诸曹侍郎之上。
不合在正四品丞郎之上。
与京兆尹在正三品卿监之下无异。
又据尚书右丞。
是正四品下。
吏部侍郎。
是正四品上。
今吏部侍郎班位。
在右丞之下。
盖以右丞官居省辖。
职在纠绳。
吏部侍郎品秩虽高。
犹居在下。
推此言之。
则左丞品秩既高。
又处纲辖之地。
户部侍郎虽兼大夫。
岂可骤居其上。
今据散官自將侍郎上至开府特进。
每品从上下名级各异。
则从上下。
又不得谓之同品。
今取於理切近者。
用以比方。
今京兆河南司录。
及诸州录事参军。
皆操纪律。
纠正诸曹。
与尚书省左右丞。
纲纪六典略同。
设使诸曹掾。
因其功劳。
朝廷就加台省官。
立位岂得使在司录及录事参军之上。
施於州县。
尚谓非宜。
况在朝廷。
实为倒置。
且尚书左丞。
自置此官。
职业至重。
按六典得弹射八座。
主省內禁令。
及宗庙祠祭之事。
御史纠劾不当。
得弹奏之。
岂可不究是非。
轻为措置。
今台司所奏。
但言往例。
曾不揣摩。
事若循理。
虽无往例。
亦合遵行。
事若非宜。
虽有往例。
便合改正。
今据元和元年。
台司所奏。
敕户部侍郎兼大夫。
班位合在兵部侍郎之上。
在左右丞吏部侍郎之下。
今若因循往例。
不宜改正。
遣户部侍郎兼大夫。
位在左右丞之上。
则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班位合在太常宗正卿之上。
不唯有紊典章。
实恐重违元敕。
谨具贞元二年以后敕旨如前。
伏乞重赐参详。
庶合事理。
敕旨。
缘御史台与台省各执所见。
因此须为定制。
其宜令两省官详议闻奏。
三年二月。
库部郎中知制誥崔于奏。
兼御史大夫中丞一班位。
奉敕。
宜令两省官详议闻奏者。
伏以御史大夫中丞。
掌邦国宪法。
朝廷纪纲。
兼此官者。
皆以所领务重。
时为宠奖。
近来诸司侍郎兼大夫者。
並在左右丞之上。
相承不改。
待之已久。
况今使下监察御史裏行。
朝谢之时。
列在左司郎中之上。
以此参比。
足可辨明。
况奉去年十月敕。
御史大夫。
进为正三品。
寺丞进为正四品下。
郎官望等。
裏九重往。
时酌从宜之文。
定可久之法。
合崇宪职。
庶协朝仪。
请准前例。
诸行侍郎兼御史大夫中丞者。
在尚书左丞之上。
敕。
宜依崔于等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