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宫廷艳史 第七十二回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唐代宫廷艳史
《唐代宫廷艳史》 第七十二回 许啸天

第七十二回会亡妃玄宗宴驾爱良娣肃帝惧内杨道士的精魂,站定在蓬岛红楼前;迎面一座大穹门,便放大胆挨身走进门去。

渐渐走近西厢,只见一洞户东向,双扉紧闭;洞上横额,写着"王妃太真院"五字。

杨道士拔下髻上簪子来,轻轻地叩着洞门,那门"呀"地开了。

杨道士看时,见是一个童女,梳着双鬟,面貌长得十分秀美,见了杨道士,十分怕羞。

不待杨道士开口,便低鬟含笑而入。

接着,又出来一个碧衣女侍,开口问杨道士:"仙客从何处来?扣门何事?"杨道士自称为大唐太上皇使臣,来寻觅杨娘娘精魂。

那碧衣侍女听了,踌躇半晌,答道:"此处并无杨娘娘,只有玉妃,现方昼寝;俟妃子醒来禀明,再行奉请。"

杨道士诺诺连声,只得在洞门外静静地候着。

直到夕阳西下,只见方才那碧衣侍女出来,只说得一声:"玉妃召大唐使臣进见。"

杨道士不敢怠慢,只躬身短步,随在侍女身后走去;经过几处琼楼玉宇,在一座寝宫庭下。

侍女唤声:"站住!"杨道士屏息低头,只听得殿上呖呖莺声,传问:"上皇安否?"杨道士在上皇宫中,原见过杨贵妃画像的;至此,他微微抬头,见绣幕启处,上面坐着一位,竟是杨娘娘。

看她云裳霞帔,羽扇宝盖,仪态万方;左右两行侍女侍立着,传下玉妃的话来。

杨道士忙叩首奏说:"上皇相思甚苦,特遣方外徽臣,来求娘娘精魂相见。"

玉妃听了,微微叹息道:"上皇宜自保养。"

便令一绛衣侍女,去取出金钗一股,钿盒一个;玉妃亲自将钗盒折作二份,以一份交与杨道士,令拿去复命:"为我谢太上皇;谨献此物,证旧好也。"

杨道士得钗钿,将要起身告辞;忽念此钗钿恐不足取信于上皇,便求王妃,须有当时一事为他人所不得知者,藉以复命。

玉妃听奏,低头思索了一会,便徐徐言曰:"忆昔天宝十年,侍万岁避暑骊山宫,新秋七月,在织女牵牛双星相见之夜,上皇凭肩指说牛女故事,心有所感,便双双拜倒,密密相誓,愿生生世世,结为夫妇。 誓毕,吾与上皇执手相看,呜咽不胜。 此事独上皇知之耳,吾今为此一念,又不得久居于此,当坠尘劫,再与上皇结后缘,或为天,或为人,可得再见,好合如旧日也。 今汝以此言复上皇,当能使上皇安慰;且为我寄语太上皇,亦不久于人世,幸当自爱,勿自苦也。 “杨道士听毕,再拜叩首而出。 急睁眼看时,身在净室,摸怀袖中,得断钗半盒,便去献与上皇。 又把玉妃传言,说个备细。 上皇悲道:“朕此生竟无与妃子一面之缘乎!"杨道士即奏:"臣尚有小技,可使陛下慰情。"

便向高力士索黄绢一轴,自出袖中笔墨,诵咒呵气,仿佛画一女人像形,如羽士画符,只略是人形而已。

次日,请上皇斋戒沐浴,入净室,对黄绢坐定,凝神一志,默想平日妃子形态,三日夜不休。

杨道士灭烛,请上皇再向黄绢详视,乃真贵妃面貌也。

上皇连呼妃子,不觉大喜。

杨道士奏称:"尚未也,便请备五色帐,设坛室中,虔诚供养。"

又另觅十五六岁聪慧端正的女儿,共二十四人,在室中曼声唱子建《步虚词》。

杨道士也在室中禹步诵咒,连焚符篆,又吸烟直呵像上,又命二十四女儿,一一如法向像上呵烟。

至黄昏人定时,杨道士与二十四女儿一齐退出,请上皇秉烛独进帐中去。

上皇手中所执之烛,是杨道士用五色石名衡遥者研成细末,与诸药相和,制成一烛,外画五色花,称做还形烛。

上皇执还形烛,进帐见杨贵妃,宛然睡在帐中。

上皇低声呼之,贵妃以手拭泪道:"陛下以天下之主,尚不能庇一弱女子,有何面目再相见乎?沉香亭下七夕之誓,陛下岂忘之乎?"上皇听贵妃声声悲咽,亦不觉凄然泪下,便再三抚慰。

说:"马嵬之变,是出于不料。"

两人唧唧哝哝,曲尽绸缪;贵妃又脱臂上玉环,为上皇纳臂上。

正怜爱时,忽听晨鸡远唱,杨道士推门入内,高声奏称:"天晓宜别矣!"枕上贵妃忽已不见,上皇亦如梦初醒;急起身出帐,见臂上玉环宛然。

从此上皇心大彻悟,移居大内甘露殿,习避谷练气之法。

张皇后进樱桃蔗浆,上皇不食,终日只玩一紫玉笛,闲吹数声,便有双鹤飞下庭心,徘徊不去。

一日,上皇对侍儿宫爱说道:"吾奉上帝之命,为元始孔升真人,此去可会妃子矣!"便命扶入帐中,首才着枕,便已崩矣。

一时肃宗皇帝与张皇后齐来哭临,就中只谢阿蛮哭之最哀。

玄宗一生多情,宠爱杨妃,艳传千古;后有诗人白香山,制《长恨歌》一首,历叙玄宗与贵妃一生事迹,传诵人口。

那歌辞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渡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转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装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秋灯挑尽末成眠。

沉沉钟漏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为感君王展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殿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宇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甲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盒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肥盒一扇,钗擘黄金盒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玄宗临死的时候,举目四望,却不见那高力士,便长叹一声而逝。

这高力士,因李辅国衔恨入骨,赖有上皇庇护,得居西内,陪侍上皇;待玄宗病危,李辅国又矫肃宗皇帝旨意,将高力士流配至岭南。

高力士奉皇帝诏,便哭拜道:"臣当死已久,天子哀怜至今日,愿一见上皇颜色,虽死不恨!"李辅国不许,即令武士扶掖出宫去,缧绁上道。

直至宝应元年,赦罪还朝,见上皇遗诏,向北拜哭道:"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宫,死有余恨!"吐血斗余,一恸而绝。

时年七十九岁。

死之日,来廷坊佛祠与宁坊道士祠为之击钟祈祷,早升西天。

此二祠,原是高力士生前所造。

当时高力士威势极盛,拜骠骑将军封渤海郡公时,建成两祠;祠中有珍楼室屋,所藏珍宝,虽国库亦不能及。

又在祠门外建一大钟楼,楼成,高力士大宴公卿,诸贵亲欲得高公公欢心,每一扣钟,便纳礼钱十万,多有一人二十扣者,亦有十扣者;高力士广时又得钱千数百万。

玄宗明知力士之贪,便因其忠心于帝,亦容忍之。

当时太子瑛被废,武惠妃正得宠;李林甫专权,有拥立寿王之意。

玄宗因肃宗年长,思立之而意未决;心中郁郁不安,眠食俱废。

高力士进谏道:"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玄宗叹息道:"尔我家老,揣我何为而然?"高力士道:"岂因太子未定耶?推长而立,其谁敢争执?"玄宗闻高力士之言,便决定立肃宗为太子。

后天宝中,边将争功,玄宗常自解道:"朕春秋高,朝廷细事付宰相,蕃夷不靖付将军,宁不暇耶?"高力士奏对道:"臣间至阁门,见奏事者言云南数丧师,又北兵强悍,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

高力士意言安禄山将谋反也。

自高力士死后,李辅国更是横行无忌。

在李辅国前,尚有一宦官,名程元振的。

时张皇后谋立越王,元振见太子发其奸,与李辅国助平大难,立太子为代宗。

拜元振为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

再迁为骠骑大将军,封邠国公,统领禁兵,权震天下,势在辅国上,而性凶横又过之,军中呼为十郎。

其时吐蕃兵势甚急,攻城陷地,京师危迫;因元振势压诸将,虽元振假天子命集天下兵,无一人肯奔命者。

吐蕃兵直扑便桥,肃宗仓皇避居陕地,京师又陷于贼。

抢劫府库,焚杀人民,城郭为墟。

于是太常博士翰林待诏柳伉上书,痛斥元振,表章上道:"犬戎以数万人犯关度陇,历秦渭,掠邠泾,不血刃而入京师;谋臣不奋一言,武士不力一战,提卒叫呼,劫宫闱,焚陵寝,此将帅叛陛下也!自朝义之灭,陛下以为智力所能,故疏元功,委近习,日引月长,以成大祸。 群臣在廷,无一犯颜回虑者,此公卿叛陛下也!陛下始出都,百姓填然,夺府库相杀戮,此三辅叛陛下也!自十月朔,召诸道兵尽四十,无只轮入关者,此四方叛陛下也!内外离叛,虽一鱼朝恩以陕郡戮力,陛下独能以此守社稷乎?陛下以今日势安耶危耶?若以为危,岂得高枕不为天下计?臣闻良医疗疾当病饮药,药不当疾犹无益也。 陛下视今日病何由至此乎?天下之心,乃恨陛下远贤良任宦竖,离间将相而几于亡;必欲存宗宙社稷,独斩元振首,驰告天下,悉出内使,隶诸州,独留朝恩备左右。 陛下持神策兵,付大臣,然后削尊号,下诏引咎,率德励行,屏嫔妃,任将相。 若曰天下其许朕自新改过乎? 宜即募士西与朝廷会;若以朕恶未悛耶?则帝王大器,敢妨圣贤,其听天下所往。 如此而兵不至,人不感,天下不服,请赤臣族以谢!"

肃宗读疏,便下诏,尽夺元振官爵,放归田里,四方兵皆至,杀退吐蕃兵,奉肃宗回京师,重整宫殿,再立社稷。

此时元振从三原乔装作妇女模样,浑入京师,投司农卿陈景诠家谋反;被御史省探得踪迹,捕元振与景诠二人,交刑部审服,长流元振至溱州,降景诠为新兴尉。

元振行至江陵地方病死。

又有鱼朝恩,亦为宫中最有权力的宦官,史思明攻打洛阳时,鱼朝恩统领神策兵,屯陕中;洛阳陷落,思明长驱至硖石,使子朝义为游军。

肃宗集勇武军士十万,沿渭河而东,朝恩按兵陕东,使神策将卫伯玉与贼将康文景等战,败之。

京师平复,加开府仪同三司,封冯翊郡公,专领神策军,赏赐不绝;朝恩恃功而骄,在朝无所忌惮。

时郭子仪功盖天下,朝恩心怀妒忌,因相州之败,便力为诋谮。

肃宗虽不听其语,但因此罢子仪兵柄。

吐蕃攻破京师,朝恩有勤皇之功,便欲挟天子迁都洛阳,藉避戎狄;文武百官,正排列满朝的时候,鱼朝恩率领武士十余人,各执兵器,当殿高声道:"虏数犯京师,夫子欲避兵洛阳,诸文武云何?"宰相未对,有夫子近臣抗声对道:"中官反耶?今屯兵足以捍贼,何遽胁天子弃宗庙为?"朝恩低头无语,而郭子仪亦出班奏称不可。

自此肃宗渐有不信朝恩之意,而宦官李辅国的威势,更甚于朝恩。

李辅国矫旨迁上皇于西内,并流陈元礼、高力士诸人,而权势愈大;又能结好张皇后,肃宗畏惧张后,便也畏惧辅国。

肃宗有子十四人,章敬皇后生代宗皇帝,孙宫人生皇子係,张贵妃生皇子倓,王妃生皇子佖,陈婕妤生皇子仅,韦妃生皇子僩,张美人生皇子侹,后宫生皇子荣,裴昭仪生皇子僙,段婕妤生皇子倕,崔妃生皇子偲,张皇后生皇子佋、皇子侗,后宫人生皇子僖。

在玄宗末年,所有肃宗之子,俱封王爵。

当时係封南阳郡王,至德二年,进封赵王,与彭王、兖王、泾王、郓王、襄王、杞王、召王、兴王、定王九王同封。

干元二年,九节度兵在河北大败,朝廷震动,便用李光弼代郭子仪统兵。

光弼求贤王为军中主帅,肃宗下诏,以赵王係充天下兵马元帅,而以光弼副之。

事定回京,皇帝有疾,皇太子监国;张皇后与宦官李辅国有仇怨,密召太子入内,对太子道:"辅国执掌禁兵,用事已久,四方诏旨,皆出其口;矫天子旨,逼迁圣皇,天下侧目。 平日心常怏怏,忌我与汝。 又程元振阴结黄门,图谋不轨;若弃而不诛,祸在眉睫矣!"太子闻之,泣曰:"此二人者,皆陛下勋旧,今上体不裕,重以此事,得无震惊乎? 请出外徐议之。 “张后叹曰:"此子难与共事!"便召皇子係入内,问:"汝能行杀元振之事乎?"係允诺。 係退,即选勇士二百人,披甲执刀,伏于长生殿,竟矫帝命,召太子入宫。 元振已探得张后计谋,走告辅国,使勒兵在凌霄门迎接太子以难告。 太子道:“皇上病危,吾岂可畏死不入乎?"元振谏道:"入则及祸。"

乃以兵护送太子入飞龙厩,勒兵,夜入三殿,捕皇子係,及恒俊等百余人下狱,又囚张后于别殿;辅国暗遣刺客,夜入宫禁,杀张后及皇子係。

后肃宗病愈,而张良娣之宠愈甚,外与辅国结纳,欺压皇帝。

肃宗为太子时,与章敬皇后吴氏恩情甚深,生代宗皇帝;后玄宗亦重视之。

肃宗未及登位,而吴氏已短命死,年仅十八岁;惟张良娣随侍肃宗最久,张氏之祖母,原为窦昭成皇后之妹。

玄宗幼年丧母,在姨家抚养,视张氏祖母,有如己母;窦氏亦鞠爱倍至,玄宗即位,封窦氏为邓国夫人,甚得玄宗亲信。

生五子:长子去惑,次子去疑,三子去奢,四子去逸,五子去盈,皆为大官。

去盈尚常芬公主,为驸马;去逸生张良娣。

肃宗为忠王时,娶韦元娃女为孺人,后立为太子,即以孺人为妃,张氏为良娣。

韦妃之兄,名坚,被李林甫陷害死;太子大惧,请与韦妃绝义,韦妃毁去衣裳,贬入冷宫。

安禄山反,韦妃落于贼手,此时惟张良娣得专侍太子。

张氏性聪慧,而口能辩,又机警能迎合意旨。

玄宗避兵西去,良娣随肃宗渡渭河,百姓拦跪道旁,请留太子守长安。

太子不听,张良娣再三劝谏太子,以天下为重;肃宗没奈何,便折向北行,止于灵武。

良娣日侍左右,每夜寝,良娣必居前室。

肃宗与语道:"前室非妇人所宜,且暮夜可虞,汝宜在后。"

张良娣对道:"天下方多事,倘有不测,妾愿以一身当贼,殿下可从容从帐后避难;宁可祸妾,不可及殿下。"

因此肃宗宠爱良娣愈深。

住灵武不久,便产一子,才阅三月,即起为战士缝衣;肃宗戒以产后须节劳,良娣奏答道:"今日不应自养,殿下当为国家计,毋专为爱妾忧。"

如张良娣这般灵心慧舌,那得不动人怜爱;更以良娣姿色,美丽绝世,肃宗此时与良娣患难相依,倍觉恩爱。

后玄宗传位与肃宗,闻良娣之贤,便赐以七宝雕鞍;良娣以上皇所赐,不觉大喜。

满朝中只一李泌,是真正忠臣。

一日,入见肃宗,见良娣七宝雕鞍,即进奏道:"今四海分崩,当以俭约示人,良娣不应乘此,请撤除鞍上珠玉,付库吏收藏,留赏有功之人。"

肃宗此时,正倚重李泌,有所陈奏,无不听从;只张良娣因夺了她宝鞍,心中十分不快,时露快快之色。

肃宗无可解慰,便与良娣饮博为欢。

从此张良娣在宫中饮博成了习惯,后移驾彭原,日夕纵博,声达户外;所有四方奏报,多致停顿。

李泌在元帅府中,与行宫只隔一墙;每夕闻良娣娇声呼叱,便又入宫劝谏。

肃宗一面怕受李泌劝诤,一面又怕失了张良娣的欢心,便晒木菌令干,制成骰子,掷时毫无声息。

虽每日赌博,而外间却毫无知觉,李泌也便不去烦扰了。

后肃宗欲得良娣的欢心,思立良娣为后,便与李泌商议道:"良娣祖母,与朕祖母为姊妹行,上皇亦颇爱良娣;朕欲使良娣正位中宫,卿意如何?"李泌奏劝道:"陛下在灵武时,因群臣劝进,以天下为念,践登大位,并非为一身一家之计也;若册后事,且当亲承上皇大命,方为合礼。"

肃宗所了李泌一番言语,暂止了立后之念。

张良娣竭力侍奉皇帝,一番苦心,满望肃宗宠爱,早定后位,偏偏不做美的李泌,被他三言两语,一天好事,化为云烟,良娣心中,恨不能拔去眼中之钉。

平日在肃宗跟前,常有怨恨李泌之言;所幸肃宗信李泌甚深,君臣之间,毫无嫌隙。

这李泌在玄宗时候,早已得皇帝信用,当时李泌才得八岁。

只因玄宗深喜佛老之学,开元十六年,召天下能言佛老孔子之道者,入禁中互相答难。

此时有一童子,名员俶者,年只九岁,便朝见天子,能言善辩;座中博学年长的文臣,俱被他屈服。

玄宗大异之,赞叹道:"世岂有如此聪明之童子耶?"员俶奏称:"臣有舅氏子名李泌者,年少臣一岁,而敏慧则胜臣十倍。"

玄宗不信,即下诏征召李泌。

时玄宗正与燕国公张说奕棋,即令张说试其能否。

张说便令李泌说方圆动静,李泌道:"请闻其说?"张说便指案上棋局道:"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泌立刻答道:"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聘才,静若得意。"

张说离席贺道:"得此奇童,陛下之福也!"玄宗亦大喜道:"此子精神大于身体,便赐以彩帛黄金,放之回家,诏其家人,善视养之。"

当时宰相张九龄,与严挺之、萧诚均友善,挺之恨萧诚奸佞,劝九龄谢绝萧诚,九龄不能决。

李泌问之,九龄道:"严太苦劲,萧软美可喜。"

泌大声道:"公起布衣,以直道至宰相而喜软美者耶?"九龄大惊,急改容称谢。

呼李泌为少友。

泌渐年长,喜读《易》,常游嵩山、华山及终南山间,访求神仙不死之术;天宝年间,又被召入朝,请复明堂九鼎。

玄宗与讲《老子》有法,拜为待诏翰林,供奉东宫。

皇太子与之甚厚,常与肃宗赋诗,讥诮杨国忠、安禄山。

国忠矫皇帝命,革斥李泌官职。

后肃宗即位灵武,又令人物色求访,李泌自来谒见时,陈说天下成败之理。

肃宗欲授以官,李泌力辞,愿从皇帝为客,入议国事,出陪舆辇。

军中指肃宗,谓衣黄色衣者为圣人,衣白色衣者为山人。

肃宗闻之,便赐李泌衣紫色衣,拜为元帅广平王行军司马,从此言听计从,天下大治。

当时皇子倓,英俊有才,肃宗欲使之统兵为元帅。

李泌谏道:"建宁王倓,素称英毅,不愧将才;但广平王是兄,而建宁王是弟,他日建宁立功而使广平为吴太伯矣!"肃宗道:"广平原是长子,名义自在,岂必以元师为重。"

泌又道:"广平未正位东宫,今天下艰难,众心所属,皆在元帅;若建宁大功得成,陛下虽无意立为太子,而建宁左右之臣,岂肯袖手不一争乎?太宗、上皇已有明征,请陛下三思。"

肃宗大悟。

时建宁王在牖下,李泌退出时,建宁王即迎谢之,谓:"保全我兄弟之情,先生之功也!"李泌却步道:"泌只知为国,不知植党,王不必疑泌,亦不必谢泌,但始终能孝友,便是国家之福矣!"次日,肃宗果下诏,拜广平王俶为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诸将东征。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