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义解篇第二之三"正传十四人附见六人"
唐京师崇福寺惟悫传一"慧震弘沇"
释惟悫。
俗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本凭翊人。
官居上党为潞人也。
九岁割爱冠年纳戒。
母氏昆弟归于法门。
故悫从其受教。
澜漪内湛葳蕤外发。
嗜学服勤必无倦色。
乃辞渭阳寻师隶业。
或经筵首席。
或论集前驱。
或参问禅宗。
或附丽律匠。
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
年临不惑尚住神都。
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
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
相公在南海知南铨。
预其翻经。
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
留家供养。
今筵中有正有十僧。
每人可开题一卷。
悫坐居第四。
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觉其文婉其理玄。
发愿撰疏。
疏通经义。
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
别诵名号计一十年。
厥志坚强遂有冥感。
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悫之口入。
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
起大历元年丙午也。
及将彻简。
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
在乎华严宗中。
文殊智也。
勒成三卷。
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
于今盛行。
一说楞严经。
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
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
悫遇之着疏解之。
后有弘沇法师者。
蜀人也。
作义章开释此经。
号资中疏。
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
似有今古之说。
此岷蜀行之。
近亦流江表焉。
唐京师千福寺怀感传释怀感。
不知何许人也。
秉持强悍精苦从师。
义不入神未以为得。
四方同好就雾市焉。
唯不信念佛少时迳生安养。
疑冰未泮遂谒善导用决犹豫。
导曰。
子传教度人。
为信后讲为渺茫无诣。
感曰。
诸佛诚言不信不讲。
导曰。
若如所见令念佛往生。
岂是魔说耶。
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
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
感自恨罪障深。
欲绝食毕命。
导不许。
遂令精虔三年念佛。
后忽感灵瑞。
见金色玉毫便证念佛三昧。
悲恨宿垢业重妄构众愆忏悔发露。
乃述决疑论七卷。
"即群疑论是也"临终果有化佛来迎。
合掌面西而往矣。
唐吴兴法海传释法海字文允。
姓张氏。
丹阳人。
少出家于鹤林寺。
白驹匪食其场苗。
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从师教周览群经。
大壑纳川邓林聚羽。
是以圆入一性学阶空王。
擅当代独悟之名。
剖先贤不决之义。
一时外学六籍该通。
尝谓人曰。
佛法一门极唯心地。
余皆椎轮也。
天宝中预扬州法慎律师讲肆。
同昙一灵一等推为颜冉焉。
复与杼山昼公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
黑白二徒多从求益焉。
唐洛京佛授记寺慧苑传释慧苑。
京兆人也。
少而秀异蔚有茂才。
厌彼尘寰投于净域。
礼华严法藏为师。
陶神练性。
未几深达法义。
号上首门人也。
有勤无惰内外该通。
华严一宗尤成精博。
苑依宝性论立四种教。
为有四类不识如来藏。
如生盲人。
则凡夫声闻辟支初心菩萨也。
一迷真异执教当凡夫。
二真一分半教当二乘。
三真一分满教当初心菩萨。
四真具满教当识如来藏者也。
诸师处判或依或违。
然其纲领教乘一家之说。
次以新译之经未有音释披读之者取决无从。
遂博览经书恢张诂训。
撰成二卷。
俾初学之流不远求师览无滞句旋晓字源。
然禀从贤首之门。
不负庭训之美也。
唐处州法华寺智威传"慧威"
释智威。
姓蒋氏缙云人也。
颖脱尘蒙必游物表。
少事师于轩辕氏炼丹山。
闻天台宗教盛。
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
亲灌顶禅师求请心要。
既而得一融道体二居宗。
定慧方均寂照相半。
虽云自了急在利他。
天与多能富有辞藻。
着桃岩寺碑与头陀寺碑。
气度相表。
后以法眼付授慧威焉。
时传威是徐陵后身。
其利智雄才断可知矣。
又释慧威。
姓留氏。
东阳人也。
总角之年露其旧习。
抉开爱网。
径入空门。
不滞一方仍参三益。
闻缙云大威禅师盛行禅法。
裹足造焉。
刻志忘劳睹威墙奥。
一日千里罔不推称。
至有成业时谓小威。
然其乐静居山罕交人事。
指教门人不少。
杰出者左溪玄朗矣威常修止观匪弃光阴。
说与行而并驰。
语将默而齐贯。
落落然汪汪然。
人无得名焉。
唐台州国清寺湛然传释湛然。
俗姓戚氏。
世居晋陵之荆溪。
则常州人也。
昔佛灭度后。
十有三世至龙树。
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嗣其学者号法性宗。
元魏高齐间有释慧文。
默而识之。
授南岳思大师。
由是有三观之学。
洎智者大师蔚然兴于天台。
而其道益大。
以教言之则然乃龙树之裔孙也。
智者之五世孙也。
左溪朗公之法子也。
家本儒墨。
我独有迈俗之志。
童丱邈焉异于常伦。
年二十余受经于左溪。
与之言大骇。
异日谓然曰。
汝何梦乎。
然曰。
畴昔夜梦披僧服掖二轮游大河之中。
左溪曰。
嘻汝当以止观二法度群生于生死渊乎。
乃授以本师所传止观。
然德宇凝精神锋爽拔。
其密识深行冲气慧用。
方寸之间合于天倪。
至是始以处士传道。
学者悦随。
如群流之趣于大川也。
天宝初年解逢掖而登僧籍。
遂往越州昙一律师法集。
广寻持犯开制之律范焉。
复于吴郡开元寺敷行止观。
无何朗师捐代。
挈密藏独运于东南。
谓门人曰。
道之难行也我知之矣。
古先至人。
静以观其本。
动以应乎物。
二俱不住。
乃蹈于大方。
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
自病病他道用不振。
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于是大启上法旁罗万行。
尽摄诸相入于无间。
即文字以达观。
导语默以还源。
乃祖述所传章句凡十数万言。
心度诸禅身不踰矩。
三学俱炽群疑日溃。
求珠问影之类。
稍见罔象之功行。
止观之盛始然之力也。
天宝末。
大历初。
诏书连征。
辞疾不就。
当大兵大饥之际。
揭厉法流学徒愈繁。
瞻望堂室以为依怙。
然慈以接之谨以守之。
大布而衣一床而居。
以身诲人耆艾不息。
建中三年二月五日示疾佛陇道场。
顾语学徒曰。
道无方性无体。
生欤死欤其旨一贯。
吾归骨此山执尽今夕。
要与汝辈谈道而诀。
夫一念无相谓之空。
无法不备谓之假。
不一不异谓之中。
在凡为三因。
在圣为三德。
爇炷则初后同相。
涉海则浅深异流。
自利利人在此而已。
尔其志之。
言讫隐几泊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四。
门人号咽。
奉全身起塔。
^5□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
入室弟子吴门元浩。
可谓迩其人近其室矣。
然平日辑纂教法。
明决前疑开发后滞。
则有法华释签法华疏记各十卷。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
方等忏补阙仪二卷。
略维摩疏十卷。
维摩疏记三卷。
重治定涅槃疏十五卷。
金^2□论一卷。
及止观义例止观大意止观文句十妙不二门等。
盛行于世。
详其然师始天宝终建中。
以自证之心说未闻之法。
经不云乎。
云何于少时大作佛事。
然师有焉。
其朝达得其道者。
唯梁肃学士。
故摛鸿笔成绝妙之辞。
彼题目云。
尝试论之。
圣人不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出焉。
自智者以法传灌顶。
顶再世至于左溪。
明道若昧。
待公而发乘此宝。
乘焕然中兴。
盖受业身通者三十有九僧。
搢绅先生高位崇名。
屈体承教者又数十人。
师严道尊遐迩归仁。
向非命世而生则何以臻此。
观夫梁学士之论儗议偕齐。
非此人何以动鸿儒。
非此笔何以铭哲匠。
盖洞入门室见宗庙之富。
故以是研论矣。
吁吾徒往往有不知然之道。
诗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梁公深入佛之理窟之谓欤。
有会稽法华山神邕作真赞。
至大宋开宝中。
吴越国王钱氏。
追重而诔之。
号圆通尊者焉。
可不是欤。
唐苏州开元寺元浩传释云浩。
姓秦氏。
字广成。
吴门人也。
绮岁依晋陵灵山寺慧日禅师出家。
具满律戒。
配本州龙兴寺。
寻为荆溪湛然禅师嘱累弟子。
初受法华止观已得醍醐。
唯以裂大网感大果成大行归大处以为大愿。
宴居三昧常随佛后。
希夷自得人莫能知。
其秘密深远如海印三昧。
不言出处常行佛事。
与夫难行苦行更相祖述。
默传心要为论为记。
灵芝瑞草以为功德。
传于后世者不同日而语矣。
浩注解大涅槃经。
为文首序。
德美圆实志愿显现。
盖录其所证之意而见于文。
曰余闻先觉之大宝曰常。
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
率土知化之归宗曰行。
交感人心之至极曰证。
然则以道御时。
以法性合其运。
当应物之际。
与显晦同其光。
恢张至化。
而自他昭著者。
实播于鸿名。
钦恭闻思协和至极。
四德克彰者实存乎妙体。
格变群家历观诸行。
至典克修庶绩有成者。
实赖乎宗本。
信以授人。
大明宗极敷畅厥旨。
庶几有补于将来者实存乎妙用。
博综群言以立诚训。
风行十方率用归顺者实存乎妙教矣。
此浩之法要。
如王辅嗣之法系辞司马迁之自叙管仲能言轻重孟子之传春秋。
虽儒释不同其义一也。
以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示疾。
右胁累足入于涅槃。
非二乘境界。
真如来定也。
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维。
起塔于苏州西北虎丘东山南原也。
浩耽学味道不涉余事。
常随然师听其言说。
曾无倦色分析义理。
泒流川注必默记而暗诵。
一言不失。
数年之后人始知之。
然师曰。
回也如愚。
罕为人说。
多辞以不能。
及被梁田二君苦劝请之。
始着涅槃经解述。
浩与上都云华寺华严澄观法师。
若孔门之游夏焉。
其儒流受业翰林学士梁公肃苏州刺史田公敦。
缁流受业者智恒子瑜道儒仲仪仲良五人。
持经讲论传之无穷。
大比丘尼识微道巽志真悟极。
此四人者高洁之伦深练禅观。
初浩为二官所请注经。
预梦甚为奇特。
又庭阶生花非人间恒所见者。
祥鸟飞驯五彩绝异。
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山罗汉石坛之左。
后有行满道暹明旷。
皆著述广天台之道欤。
唐越州暨阳杭乌山智藏传释智藏。
姓皮氏。
西印度种族。
祖父从华世居官宦。
后侨寓庐陵。
藏少入精舍睹像设之繁。
乃陋俗求真。
而于三学各所留心。
唯律藏也。
最为精敏。
大历三年游豫章。
因隶名天宫寺。
众恳命临坛秉度。
时仰炮烋号为律虎。
每登法座提唱毗尼。
堂盈席满听受无厌。
辩名理析微言。
连环可解也。
贞元中遇大寂禅师。
笃明心要。
及游会稽于杭乌山顶筑小室安禅。
乃着华严经妙义。
宣吐。
亹亹学者归焉。
至元和十四年二月无疾而终。
报龄七十九。
焚收舍利圆净者。
建塔于院北峰焉。
杭乌山者越俗言讹。
合言杭嵨。
谓浙江所渡。
古用杭筏到岸藏杭。
故云嵨也。
唐梓州慧义寺神清传"义将"
释神清。
字灵庾。
俗姓章氏。
绵州昌明人也。
生于大安山下。
昆季相次三人出俗。
皆有名望。
清居乎仲。
处胎之际母顿恶荤膻。
及为儿虽随戏弄遇像礼足逢僧稽颡。
年十三受学于绵州开元寺辩智法师。
于时敕条严峻。
出家者限念经千纸方许落发。
清即诵法华维摩楞伽佛顶等经有同再理。
时故相乔琳为绵郡太守。
惊其幼俊躬而降礼请削染焉。
则大历中也。
至年十七听习粗通。
即讲法华一经。
岁满慧义寺依如律师受具戒。
夏习尸罗依学新疏。
寻达大宗乃诣上都。
后以优文赡学入内应奉。
暮年钟其荼蓼归慧义寺。
讲导著述略无闲日。
以元和年中终于本寺峰顶迁神于白门兰若。
即郪城北郭外也。
清平昔好为著述喜作编联。
盖巨富其才亦凿深于学。
三教俱晓该玄鉴极。
彝伦咸叙万人之敌也。
受业弟子黑白四方计一千余人。
前后撰成法华玄笺十卷释氏年志三十卷新律疏要诀十卷。
亦谓清钞。
二众初学仪一卷有宗七十五法疏一卷。
亦名法源记。
此盖解小乘所计五位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法。
体性业用一皆详括。
故云法源也。
识心论澄观论俱舍义钞数卷北山参玄语录十卷。
都计百余轴。
并行于代。
就中语录博该三教。
最为南北鸿儒名僧高士之所披玩焉。
寺居郪城之北长平山阴。
故云北山统三教玄旨。
实而为录。
故云参玄也。
观清之述作。
少分明二权一实之经旨。
大分明小乘律论之深奥焉。
清貌古且奇皙白而光莹。
相国崔龟从时从事东川。
序真赞云。
与奘三藏道颜同摄物。
异时一体耳。
门人数多。
其出伦者义将也。
独明俱舍兼善起信。
海内学人望风而至。
开成中北山俱舍宗不泯者。
清之余素乎。
东川涌潭僧正颜公。
着碑本寺。
讲律临坛。
光肇别附语录。
略记清言行矣。
唐京师大安国寺端甫传释端甫。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世为秦着姓焉。
初母张夫人梦梵僧谓曰。
当生贵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诞所梦僧白昼入其室摩其顶曰。
必当大兴法教。
言讫而灭。
既成人高颡深目大颐方口。
长六尺五寸。
其音如钟。
夫将欲荷如来之菩提凿生灵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欤。
始十岁依崇福寺道悟禅师为沙弥。
十七正度为比丘。
隶安国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师。
学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师。
传唯识于安国寺素法师。
通涅槃经于福林寺崟法师。
甫又梦。
梵僧以舍利满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尽贮汝腹矣。
自是经律论无敌于当时。
囊括川注逢源会委。
滔滔然莫能济其畔岸矣。
夫将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种者。
固必有勇智宏辩欤。
无何谒文殊于清凉。
众圣皆现。
演大经于太原。
倾都毕会。
德宗皇帝闻其名征之。
一见大悦常出入禁中与儒道议论。
赐紫方袍。
岁时锡施异于他等。
复诏侍皇太子于东朝。
顺宗皇帝深仰其风。
亲之若昆弟。
相与卧起恩礼特隆。
宪宗皇帝数幸其寺待之苦宾友。
常承顾问注纳偏厚。
而甫符彩超迈辞理响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虽造次应对。
未尝不以阐扬为务。
繇是天子益知佛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议事。
当是时朝廷方削平区夏。
缚吴斡蜀潴蔡荡郓。
而天子端拱无事。
诏甫率缁属迎真骨于灵山。
开法场于秘殿。
为人请福亲奉香灯。
既而刑不残兵不黩。
赤子无愁声苍海无惊波。
盖参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将欲显大不思议之道辅大有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欤。
掌内殿法仪录左街僧事。
以标表净众者凡一十年。
讲涅槃唯识经论处当仁传授宗主。
以开诱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运三密于瑜伽。
契无生于悉地。
日持诸部十余万遍。
指净土为息肩之地。
严金经为报法之恩。
前后供施数十百万。
悉以崇饰殿宇穷极雕绘。
而方丈单床静虑自得。
贵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侠工贾莫不瞻向。
荐金宝以致诚。
仰端严而礼足。
日有千数不可殚书。
而甫即众生以观佛。
离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无丘陵。
王公舆台皆以诚接。
议者以为成就常不轻行者。
唯甫而已矣。
夫将欲驾横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欤。
以开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胁而灭。
当暑而尊容若生。
终夕而异香犹郁。
其年七月六日迁于长乐之南原。
遗命荼毗得舍利三百余粒。
方炽而神光月皎。
既烬而灵骨珠圆。
赐谥曰大达。
塔曰玄秘。
俗寿六十七。
僧腊可数。
门弟子僧尼约千余辈。
或讲论玄言。
或纪纲大寺。
修禅秉律。
分作人师五十。
其徒皆为达者。
会昌中相国裴公休。
为碑颂德焉。
唐圭峰草堂寺宗密传"圆禅师照禅师"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霭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着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证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征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证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余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7□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证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证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着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佷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余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茍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茍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唐京师西明寺乘恩传释乘恩。
不知何许人也。
肇从志学知遍寻师。
凡厕黉堂必穷义路。
常训门人。
曰。
好学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仁智稍成。
是殊名同实。
趋菩萨地若下阪之走丸耳。
恩乐人为学不忘讲导。
及天宝末关中版荡。
因避地姑臧。
旅泊之间嗟彼密迩羌虏之封。
极尚经论之学。
恩化其内众勉其成功。
深染华风悉登义府。
自是重撰百法论疏并钞行于西土。
其疏祖慈恩而宗潞府。
大抵同而少闻异。
终后弟子传布。
迨咸通四年三月中。
西凉僧法信精研此道。
禀本道节度使张义朝。
表进恩之著述。
敕令两街三学大德等详定。
实堪行用。
敕依其僧赐紫衣。
充本道大德焉。
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祖令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时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闻玄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岸其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玄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玄于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历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玄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玄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有杨茂孝者。
鸿儒也。
就玄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玄宴坐。
见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云。
玄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虽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玄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帝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玄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栗。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岸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玄立成五篇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帝览诗微解。
帝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玄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时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属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玄声迹。
玄复挂怀衣归上国宝应寺。
属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帝以旧藩邸造法干寺。
诏玄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帝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玄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与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泰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帝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帝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撰玄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玄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于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间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玄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自玄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乃知玄是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盎奏斩错以谢吴楚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玄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余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休。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若苏秦遣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玄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神李冰庙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有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玄。
时居永崇里。
玄居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玄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玄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玄生常着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命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着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着法苑以错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秦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余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茶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法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佑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写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玄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法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唐京兆大安国寺僧彻传释僧彻。
不知何许人也。
敏利天资高迈逸类。
稚岁聪颖而慕。
悟达国师。
若颜回之肖仲尼也。
既而时亲函丈颇见幽微。
随侍翼从未尝少厌。
窥其门墙其殆庶几乎。
悟达凡有新义别章。
咸嘱付彻畅衍之。
为如来藏经疏。
着法鉴四卷。
大无量寿经疏。
着法灯二卷。
胜鬘师子吼经疏。
着法苑十卷。
观乎悟达为疏。
若左丘明之传也。
彻述三法钞。
犹杜服之集解欤。
初居法干内寺。
师资角立声彩风行。
凡百官寮无不奉仰率由。
彻内外兼学辞笔特高。
唱予和汝同气相求。
寻充左右街应制。
每属诞辰升麟德殿法座讲谈。
敕赐紫袈裟。
懿宗皇帝留心释氏。
颇异前朝遇八斋日必内中饭僧。
数盈万计。
帝因法集躬为赞呗。
彻则升台朗咏。
宠锡繁博。
敕造栴檀木讲座以赐之。
又敕两街四寺行方等忏法。
戒坛度僧各三七日。
别宣僧尼大德二十人。
入咸泰殿置坛度内。
福寿寺尼缮写大藏经。
每藏计五千四百六十一卷。
雕造真檀像一千躯。
皆委彻检校焉。
以十一月十四日延庆节麟德殿召京城僧道赴内讲论。
尔日彻述皇猷。
辞辩浏亮帝深称许。
而又恢张佛理旁慑黄冠。
可谓折冲异论者。
当时号为法将。
帝悦敕赐号曰净光大师。
咸通十一年也。
续录两街僧事。
初彻经江论海勇于揭厉。
于青龙寺讲贯既循悟达国师义意寄呈所见。
蒙回八十四字。
云观君法苑思冲虚解我真乘刃有余。
若使龙光时可待。
应怜僧肇论成初。
五车外典知难敌。
九趣多才恐不如。
萧寺讲轩横淡荡。
帝乡云树正扶疏。
几生曾得阇踰意。
今日堪将贝叶书。
一振微言冠千古。
何人执卷问吾庐。
览兹奖饰悲喜。
盈襟以广明中巢寇犯阙僖宗幸蜀。
其夕彻内宿。
明日仓黄与杜光庭先生。
扈从入于岷峨。
再见悟达痛序艰难。
彻极多著述碑颂歌诗。
不知所终。
内翰侍郎乐朋龟为真赞。
凤翔嘉州皆写其真相。
弟子秦蜀之间愈多传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