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译经篇第一之一"正传三人附见二人"
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仰法显之雅操。
慕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余皆退罢。
净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
以天后证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起庚子岁至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柰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北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证梵文义。
沙门波仑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证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证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暨和帝神龙元年乙已。
于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
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伞笔受。
沙门大仪证文。
沙门胜壮利贞证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帝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经。
二年净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帝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荷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经。
帝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于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经毗柰耶杂事二众戒经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末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证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证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证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李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证义。
玄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证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又二十余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嗣虢王邕同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自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
凡五部九卷。
又出说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净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护。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经律与奘师抗衡。
比其著述净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干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即东夏之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唯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因西僧指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之柳。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奘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净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唐洛阳广福寺金刚智传释跋日罗菩提。
华言金刚智。
南印度摩赖耶国人也。
华言光明。
其国境近观音宫殿补陀落伽山。
父婆罗门善五明论。
为建支王师。
智生数岁日诵万言。
目览心传终身无忘。
年十六开悟佛理。
不乐习尼揵子诸论。
乃削染出家。
盖宿植之力也。
后随师往中印度那烂陀寺。
学修多罗阿毗达磨等。
洎登戒法遍听十八部律。
又诣西印度学小乘诸论及瑜伽三密陀罗尼门。
十余年全通三藏。
次复游师子国登楞伽山。
东行佛誓裸人等二十余国。
闻脂那佛法崇盛。
泛舶而来。
以多难故累岁方至。
开元己未岁达于广府。
敕迎就慈恩寺。
寻徙荐福寺。
所住之刹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度于四众。
大智大慧二禅师。
不空三藏。
皆行弟子之礼焉。
后随驾洛阳。
其年自正月。
不雨迨于五月岳渎灵祠祷之无应。
乃诏智结坛祈请。
于是用不空钩依菩萨法。
在所住处起坛。
深四肘。
躬绘七俱胝菩萨像。
立期以开光明日定随雨焉。
帝使一行禅师谨密候之。
至第七日炎气爞爞天无浮翳。
午后方开眉眼即时西北风生。
飞瓦拔树崩云泄雨。
远近惊骇。
而结坛之地穿穴其屋。
洪注道场。
质明京城士庶皆云。
智获一龙穿屋飞去。
求观其处日千万人。
斯乃坛法之神验也。
于时帝留心玄牝。
未重空门。
所司希旨奏。
外国蕃僧遣令归国。
行有日矣。
侍者闻智。
智曰。
吾是梵僧且非蕃胡。
不干明敕吾终不去。
数日忽乘传将之雁门奉辞。
帝大惊。
下手诏留住。
初帝之第二十五公主甚钟其爱。
久疾不救。
移卧于咸宜外馆。
闭目不语已经旬朔。
有敕令智授之戒法。
此乃料其必终。
故有是命。
智诣彼择取宫中七岁二女子。
以绯缯缠其面目卧于地。
使牛仙童写敕一纸焚于他所。
智以密语咒之。
二女冥然诵得不遗一字。
智入三摩地以不思议力令二女持敕诣琰摩王。
食顷间王令公主亡保母刘氏护送公主魂随二女至。
于是公主起坐开目言语如常。
帝闻之不俟仗卫。
驰骑往于外馆。
公主奏曰。
冥数难移。
今王遣回略觐圣颜而已。
可半日间然后长逝。
自尔帝方加归仰焉。
武贵妃宠异六宫。
荐施宝玩。
智劝贵妃急造人刚寿命菩萨像。
又劝河东郡王于毗卢遮那塔中纶像。
谓门人曰。
此二人者寿非久矣。
经数月皆如其言。
凡先觉多此类也。
智理无不通事无不验。
经论戒律秘咒余书。
随问剖陈如钟虡受。
有登其门者。
智一觌其面永不忘焉。
至于语默兴居凝然不改。
喜怒逆顺无有异容。
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矣。
自开元七年始屈番禺。
渐来神甸。
广敷密藏。
建曼拏罗依法制成。
皆感灵瑞。
沙门一行钦尚斯教。
数就咨询。
智一一指授曾无遗隐。
一行自立坛灌顶。
遵受斯法。
既知利物请译流通。
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二卷七俱胝陀罗尼二卷。
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
嵩岳沙门温古笔受。
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
沙门智藏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成文。
复观旧随求本中有阙章句。
加之满足。
智所译总持印契凡至皆验。
秘密流行为其最也。
两京禀学济度殊多。
在家出家传之相继。
二十年壬申八月既望。
于洛阳广福寺命门人曰。
白月圆时吾当去矣。
遂礼毗卢遮那佛。
旋绕七匝。
退归本院焚香发愿。
顶戴梵夹。
并新译教法付嘱讫。
寂然而化。
寿七十一。
腊五十一。
其年十一月七日。
葬于龙门南伊川之右建塔旌表。
传教弟子不空奏举。
敕谥国师之号。
灌顶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
素所归奉。
述碑纪德焉。
系曰。
五部曼拏罗法。
摄取鬼物必附丽童男处女。
去疾除祆也绝易。
近世之人用是图身口之利。
乃寡征验。
率为时所慢。
吁正法醨薄一至于此。
唐京兆大兴善寺不空传"慧朗"
释不空。
梵名阿目佉跋折罗。
华言不空金刚。
止行二字略也。
本北天竺婆罗门族。
幼失所天。
随叔父观光东国。
年十五师事金刚智三藏。
初导以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
浃旬已通彻矣。
师大异之。
与受菩萨戒。
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
验以掷花。
知后大兴教法。
洎登具戒善解一切有部。
谙异国书语。
师之翻经常令共译。
凡学声明论。
一纪之功六月而毕。
诵文殊普贤行愿。
一年之限再夕而终。
其敏利皆此类也。
欲求学新瑜伽五部三密法。
涉于三载。
师未教诏。
空拟回天竺。
师梦京城诸寺佛菩萨像皆东行。
寐寤乃知空是真法器。
遂允所求。
授与五部灌顶护摩阿阇梨法及毗卢遮那经苏悉地轨则等。
尽传付之。
厥后师往洛阳。
随侍之际遇其示灭。
即开元二十年矣。
影堂既成。
追谥已毕。
曾奉遗旨令往五天并师子国。
遂议遐征。
初至南海郡。
采访使刘巨邻恳请灌顶。
乃于法性寺相次度人百千万众。
空自对本尊祈请旬日。
感文殊现身。
及将登舟。
采访使召诫番禺界蕃客大首领伊习宾等曰。
今三藏往南天竺师子国。
宜约束船主好将三藏并弟子含光慧^2□等三七人国信等达彼无令疏失。
二十九年十二月。
附昆仑舶离南海。
至诃陵国界遇大黑风。
众商惶怖各作本国法。
禳之无验。
皆膜拜求哀。
乞加救护。
慧^7□等亦恸哭。
空曰。
吾今有法。
汝等勿忧。
遂右手执五股菩提心杵。
左手持般若佛母经夹。
作法诵大随求一遍。
即时风偃海澄。
又遇大鲸出水。
喷浪若山。
甚于前患。
众商甘心委命。
空同前作法。
令慧^7□诵娑竭龙王经。
逡巡众难俱息。
既达师子国。
王遣使迎之。
将入城步骑羽卫骈罗衢路。
王见空礼足。
请住宫中七日供养。
日以黄金斛满盛香水。
王为空躬自洗浴。
次太子后妃辅佐。
如王之礼焉。
空始见普贤阿阇梨。
遂奉献金宝锦绣之属。
请开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毗卢遮那大悲胎藏建立坛法。
并许含光慧^7□等。
同受五部灌顶。
空自尔学无常师。
广求密藏。
及诸经论五百余部。
本三昧耶。
诸尊密印仪形色像坛法□帜。
文义性相无不尽源。
一日王作调象戏。
人皆登高望之无敢近者。
空口诵手印作于慈定。
当衢而立。
狂象数头顿皆踢跌。
举国奇之。
次游五印度境。
屡彰瑞应。
至天宝五载还京。
进师子国王尸罗迷伽表。
及金宝璎珞般若梵夹杂珠白□等。
奉敕权止鸿胪续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
后移居净影寺。
是岁终夏愆阳。
诏令祈雨。
制曰。
时不得赊雨不得暴。
空奏立孔雀王坛。
未尽三日雨已浃洽。
帝大悦。
自持宝箱赐紫袈裟一副。
亲为披擐。
仍赐绢二百匹。
后因一日大风卒起。
诏空禳止。
请银瓶一枚作法加持。
须臾戢静。
忽因池鹅误触瓶倾。
其风又作急暴过前。
敕令再止。
随止随效。
帝乃赐号曰智藏焉。
天宝八载许回本国。
乘驿骑五匹至南海郡。
有敕再留十二载。
敕令赴河陇。
节度使哥舒翰所请。
十三载至武威住开元寺。
节度使洎宾从皆愿受灌顶。
士庶数千人咸登道场。
弟子含光等亦受五部法。
别为功德使开府李元琮受法。
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
是日道场地震。
空曰。
群心之至也。
十五载诏还京住大兴善寺。
至德初銮驾在灵武凤翔。
空常密奉表起居。
肃宗亦密遣使者求秘密法。
洎收京反正之日。
事如所料。
干元中帝请入内。
建道场护摩法。
为帝受转轮王位七宝灌顶。
上元末帝不豫。
空以大随求真言祓除至七过。
翼日乃瘳。
帝愈加殊礼焉。
空表请入山。
李辅国宣敕令于终南山智炬寺修功德。
念诵之夕感大乐萨埵舒毫发光以相证验位邻悉地。
空曰。
众生未度吾安自度耶。
肃宗厌代。
代宗即位。
恩渥弥厚。
译密严仁王二经毕。
帝为序焉。
颁行之日庆云俄现。
举朝表贺。
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
制授特进试鸿胪卿。
加号大广智三藏。
大历三年于兴善寺立道场。
敕赐锦绣褥十二领绣罗幡三十二首。
又赐道场僧二七日斋粮。
敕近侍大臣诸禁军使。
并入灌顶。
四年冬。
空奏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
制许之。
此盖慊憍陈如是小乘教中始度故也。
五年夏有诏。
请空往五台山修功德。
于时彗星出焉。
法事告终星亦随没。
秋空至自五台。
帝以师子骢并御鞍辔遣中使出城迎入。
赐沿道供帐。
六年十月二日。
帝诞节进所译之经。
表云。
爰自幼年承事先师三藏十有四载。
禀受瑜伽法门。
复游五印度。
求所未授者并诸经论。
计五百余部。
天宝五载却至上都。
上皇诏入内立灌顶道场。
所赍梵经尽许翻度。
肃宗于内立护摩及灌顶法。
累奉二圣。
令鸠聚先代外国梵文。
或绦索脱落者修。
未译者译。
陛下恭遵遗旨。
再使翻传利济群品。
起于天宝迄今大历六年凡一百二十余卷。
七十七部。
并目录。
及笔受等僧俗名字。
兼略出念诵仪轨写毕遇诞节。
谨具进上。
敕付中外并编入一切经目录中。
李宪诚宣敕赐空锦彩绢八百匹。
同翻经十大德。
各赐三十匹。
沙门潜真表谢。
僧俗弟子赐物有差。
又以京师春夏不雨。
诏空祈请。
是三日内雨。
如和尚法力。
三日已往而霈然者。
非法力也。
空受敕立坛。
至第二日大雨云足。
帝赐紫罗衣并杂彩百匹。
弟子衣七副。
设千僧斋。
以报功也。
空进表。
请造文殊阁敕允奏。
贵妃韩王华阳公主同成之。
舍内库钱约三千万计。
复翻孽路荼王经。
宣赐相继旁午道路。
至九年自春抵夏。
宣扬妙法诫勖门人。
每语及普贤愿行出生无边法门经。
劝令诵持。
再三叹息。
其先受法者偏令属意观菩提心本尊大印。
直诠阿字了法不生证大觉身。
若指诸掌重重嘱累。
一夜命弟子赵迁持笔砚来。
吾略出涅槃茶毗仪轨以贻后代。
使准此送终。
迁稽首三请。
幸乞慈悲久住。
不然众生何所依乎。
空笑而已。
俄而示疾。
上表告辞。
敕使劳问赐医药。
加开府仪同三司。
封肃国公。
食邑三千户。
固让不俞。
空甚不悦。
且曰。
圣众俨如舒手相慰。
白月圆满吾当逝矣。
奈何临终更窃名位。
乃以五股金刚铃杵先师所传者并银盘子菩提子水精数珠。
留别附中使李宪诚进。
六月十五日。
香水澡沐东首倚卧。
北面瞻望阙庭。
以大印身定中而寂。
享年七十。
僧腊五十。
弟子慧朗次绍灌顶之位。
余知法者数人。
帝闻辍视朝三日。
赐绢布杂物钱四十万。
造塔钱二百余万。
敕功德使李元琮知护丧事。
空未终前诸僧梦。
千仞宝台摧。
文殊新阁颓。
金刚杵飞上天。
又兴善寺后池无故而涸。
林竹生实庭花变萎。
七月六日茶毗。
帝诏高品刘仙鹤。
就寺置祭。
赠司空。
谥曰大辩广正智三藏。
火灭收舍利数百粒。
八十粒进内。
其顶骨不然。
中有舍利一颗。
半隐半现。
敕于本院别起塔焉。
空之行化利物居多。
于总持门最彰殊胜。
测其忍位莫定高卑。
始者玄宗尤推重焉。
尝因岁旱。
敕空祈雨。
空曰。
过某日可祷之。
或强得之其暴可怪。
敕请本师金刚智设坛。
果风雨不止。
坊市有漂溺者。
树木有拔仆者。
遽诏空止之。
空于寺庭中捏泥媪五六。
溜水作梵言骂之。
有顷开霁矣。
玄宗召术士罗公远。
与空捔法。
同在便殿。
空时时反手搔背。
罗曰。
借尊师如意。
时殿上有华石。
空挥如意击碎于其前。
罗再三取如意不得。
帝欲起取。
空曰三郎勿起。
此影耳。
乃举手示罗。
如意复完然在手。
又北邙山有巨蛇。
樵采者往往见之。
矫首若丘陵。
夜常承吸露气。
见空人语曰。
弟子恶报。
和尚如何见度。
每欲翻河水陷洛阳城以快所怀也。
空为其受归戒说因果且曰。
汝以瞋心故受。
今那复恚恨乎。
吾力何及。
当思吾言此身必舍矣。
后樵子见蛇死涧下。
臭闻数里。
空凡应诏祈雨无他轨则。
但设一绣座。
手簸旋数寸木神子。
念咒掷之。
当其自立于座上。
已伺其吻角。
牙出目瞬则雨至矣。
又天宝中西蕃大石康三国帅兵围西凉府。
诏空入。
帝御于道场。
空秉香罏诵仁王密语二七遍。
帝见神兵可五百员在于殿庭。
惊问空。
空曰。
毗沙门天王子领兵救安西。
请急设食发遣。
四月二十日果奏云。
二月十一日。
城东北三十许里。
云雾间见神兵长伟。
鼓角諠鸣山地崩震。
蕃部惊溃。
彼营垒中有鼠金色。
咋弓弩弦皆绝。
城北门楼有光明天王。
怒视蕃帅大奔。
帝览奏谢空。
因敕诸道城楼置天王像。
此其始也。
空既终三朝所赐墨制一皆进纳。
生荣死哀。
西域传法僧至此今古少类矣。
嗣其法位慧朗师也。
御史大夫严郢为碑。
徐浩书之树于本院焉。
系曰。
传教令轮者。
东夏以金刚智为始祖。
不空为二祖。
慧朗为三祖。
已下宗承所损益可知也。
自后岐分派别。
咸曰。
传瑜伽大教。
多则多矣。
而少验者何。
亦犹羽嘉生应龙。
应龙生凤皇。
凰皇已降生庶鸟矣。
欲无变革。
其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