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明律篇第四之三"正传十九人附见二人"
唐朔方龙兴寺辩才传释辩才。
姓李氏。
襄阳人也。
母氏妊之倏恶荤血。
冥然一食虚淡终辰。
及其诞弥异香盈室。
宗党怪焉。
七岁依岘山寂禅师出家。
厥长者明记每受经法必以等身为限。
字不重问义不再思。
师甚器之。
年十六遂削发隶本州大云寺。
次乃周游列郡登陟名山。
就荆州玉泉寺纳具戒。
闻长安安国寺怀威律师报恩寺义颁律师法门具瞻师资表率。
遂伏膺请业。
有疑必决。
无义不通。
厕于二宗推为上首。
天宝十四载。
玄宗以北方人也。
禀刚气多讹风。
列刹之中余习骑射有教无类。
何可止息。
诏以才为教诫。
临坛度人。
至德初肃宗即位。
是邦也宰臣杜鸿渐奏才住龙兴寺。
诏加朔方管内教授大德俾其训励。
革猃狁之风。
循毗尼之道。
复命为国建法华道场。
及驾回既复两京。
累降玺书。
末涂尤于大乘顿教留心。
永泰二年贼臣仆固怀恩。
外招诱蕃戎内赑金革才劝勉毳裘不诛华族。
大历三载追入充章信寺大德。
时府帅虢国常公素仰才名。
与护戎任公时亲道论。
十三年冬现身有疾。
至暮冬八日。
垂诫门徒已。
安坐绳床默然归灭。
春秋五十六。
越已未岁二月迁神于寺内西北隅。
先是有邑子石颙从役于城上。
其夜未渠闻管弦之声自西至。
乃天乐也。
异香从空散下。
则生净方之兆也。
才自长安而旋于塞上。
既受虢公知遇。
大营福业成此精庐。
皆才之敦劝矣敕谥大师曰能觉。
仍赐紫衣一副。
追远之荣声闻塞外。
天复中廷尉评王儋为碑颂德云。
唐京师章信寺道澄传释道澄。
姓梁氏。
京兆人也。
父涉中书舍人。
生而奇表辄恶荤肴。
出家如归无所顾恋。
忽遇禅僧摩顶。
与立名曰道澄。
瓶锡常随冥合律范。
号律沙弥也。
受具之后习听南山律于诸学处。
微其玷缺。
然性都率略住寺不恒。
或奉恩庄严草堂等寺。
所到便居护生为切。
建中二年坐夏于云阳山。
有虎哮吼入其门。
澄徐语之。
其虎摇尾褶耳而退。
徙居章信寺。
或问其故。
澄曰。
出家者可滞一方乎西域三时分房俾无贪着。
观门易立矣。
不然者岂通方广恕乎。
贞元二年二月八日。
帝于寺受菩萨戒。
京甸倾瞻赐赍隆洽。
所受而回施二田矣。
五年帝幸其寺问澄修心法门。
又敕为妃主嫔御受菩萨戒。
十六年四月。
敕赐号曰大圆。
十九年九月十八日。
终于此寺焉。
唐钟陵龙兴寺清彻传释清彻。
未知何许人也。
周游律肆密护根门。
即无常师唯善是与。
初于吴苑开元寺北院道恒律师亲乎阃奥深该理致。
而钟华望无不推称。
宪宗元和八年癸巳中。
约志着记二十卷。
亦鸠聚诸家要当之说。
解南山钞号集义焉。
或云后堂。
至十年毕简。
今豫章武昌晋陵讲士多行此义。
尝览此记。
繁广是宗。
彻未知其终。
系曰。
彻公言行无乃太简乎。
通曰。
繁略有据名实录也。
昔太史公可弗欲广三五之世事耶。
盖唐虞之前史氏淳略。
后世何述焉。
今不遂富赡职由此也。
又与弗来赴告不书同也。
诸有繁略不均。
必袪诮让焉。
唐抚州景云寺上恒传释上恒。
姓饶氏。
临川南城人也。
童而有知。
志学之年发心舍家。
从母党在空门而求摄受。
教诵佛典日计千言。
壮齿从南岳大圆大师纳戒。
而听涉精苦。
大历中不去父母之邦。
请隶于景云寺修习无亏亟淹年序。
南山事钞讲贯尤专。
贞元初徙居豫章龙兴寺。
与庐阜法真天台灵佑荆门法裔与果神凑建昌慧琎游也。
埙篪合韵水乳相资。
法付王臣。
故与姜相国公辅颜鲁公真卿杨凭韦丹四君友善。
提振禁防。
故讲四分律。
而迁善灭罪者无央数众。
坐甘露坛二十许年。
十有八会。
救拔群生。
剡浮东震男女得度者一万五千余人。
元和十年微云乖悆。
十月己亥化于庐山东林寺归全身于南冈石坟。
住世七十七年。
安居五十五夏。
门人等树松柏。
太原白居易为石塔铭云。
唐钱塘永福寺慧琳传释慧琳。
字抱玉。
俗姓柯。
新安人也。
丱龄受业于灵隐西峰为金和尚弟子。
所传法要断无重问。
大历初受具足戒于灵山会。
习学三教一领无遗。
不乐声华止好泉石。
一入天眼二十余年。
天眼即天目也。
其山高三千丈周围三百里。
与天柱庐阜等相俦匹。
上有二湖。
谓为左右目。
登涉艰阻数日乃到巅。
顶多蛟龙。
池潭三所。
最上池人不可近。
气臭逆人不可久视。
或说山神作白鹿形。
每五月与震泽龙会必暴雨焉。
琳居此率多妖异。
而心不挠。
元和丁亥。
太守礼部员外城南杜。
陟请出永福寺登坛。
至己丑岁春刺史兵部郎中裴常棣。
召临天竺寺坛。
度人毕归寺。
讲训生徒向二十载。
郡守左司郎中陆则。
刑部侍郎杨凭。
给事中卢元辅。
中书舍人白居易。
太府卿李幼公。
刑部郎中崔鄯。
刑部郎中路异。
相继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礼。
稽问佛法宗意染指性相。
此诸名公。
簪组上流辞学高度。
或号毗昙孔子。
或名胜力菩萨。
非琳何以感动哉。
太和六年四月二十五日示灭享寿八十有三。
法腊六十四。
以其年五月十二日葬于今永安寺西山之阳码瑙坡之左。
石塔岿然存矣。
唐江州兴果寺神凑传释神凑。
姓成氏。
京兆蓝田人也。
生而奇秀。
丱角出尘远慕戒律。
祈南岳希操师受具。
复参钟陵大寂禅师。
然则志在楞严经。
行在四分律。
其他诸教余力则通。
大历八年制悬经论律三科。
策试天下出家者。
中等第方度。
凑应是选。
诏配九江兴果精舍。
后从僧望移居东林寺。
即雁门贾远之旧道场也。
有甘露戒坛白莲池在焉。
既居是嗣兴佛事。
虽经论资神。
终研律成务。
凑羸瘠视之颓然。
州将门人医疗而不愿进药。
元和十二年九月遘疾。
二十六日俨然坐终于寺。
十月十九日门人奉全身窆于寺西道北祔雁门坟左。
若僧诠葬近郭文之墓也。
春秋七十四。
夏腊五十一。
凑以精进心脂不退轮。
以勇健力挝无畏鼓。
故登坛秉法垂三十年一盂而食一榻而居。
衣缝枲麻坐荐^8□秸。
由兹檀施臻集于躬即回入常住无尽财中与众共之。
每夜捧炉秉烛行道礼佛。
徇十二时少有废阙。
如是经四十五载。
生常遇白乐天为典午于郡相善。
及终悲悼作塔铭云。
本结菩提香火社。
共嫌烦恼电泡身。
不须惆怅随师去。
先请西方作主人。
唐京兆圣寿寺慧灵传释慧灵。
未详何许人也。
幼脱尘机勤从诵习。
及当应法戒品方圆。
锐意毗尼探颐持犯。
以行副解心口相符。
由是讲训名望翕如也。
人皆奉畏神明如也。
大中七年宣宗幸庄严寺礼佛牙。
登大塔宣问耆年。
乃赐紫衣。
其年六月敕补灵为新寺上座矣。
帝望寺西北废总持寺。
乃下敕曰。
朕以政闲赏景幸于庄严。
其寺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秘宇窈窕疏通。
密竹翠松垂阴擢秀。
行而迷道。
天下梵宫。
高明寡匹。
当建之时。
以京城西昆明池势微下。
乃建木浮图高三百尺。
藩邸之时游此伽蓝睹斯胜事。
其总持寺大业中立规制。
与庄严寺正同。
今容像则毁忍草随荒。
香径芜侵尚存基址。
其寺宜许重建以副予心。
三月十一日。
令三教首座辩章勾当修寺。
及毕工推灵为纲任。
崇圣寺赐紫睿川充寺主。
福寿寺临坛大德赐紫玄畅充都维那。
灵居寺职。
清众咸序帝所钦重寺中常贡梨华蜜。
其色白其味愈常蜡房所取者。
灵居新寺终矣。
究其灵公如曾预代宗永泰中参译证义。
则可年百奇岁矣。
如不见不空良贲。
乃春秋夏腊无理知焉。
唐吴郡破山寺常达传释常达。
字文举。
俗姓顾。
海隅人也。
发迹何阳大福山。
游学江淮诸胜寺。
达允迪中和克完戒法。
专讲南山律钞。
后求涅槃圆音法华止观。
复通阴符老庄百家之书。
其余分时之学尽二王之笔迹。
后随方参禅诣于宗极。
俄属武宗灭法。
叹曰。
我生不辰不自我后。
由是寝默山栖。
委裘遁世而无闷焉。
宣宗重建法幢荐兴精舍。
合境民人皆达之化导。
故太守韦曙特加崇重。
身不衣缯纩。
室唯蒙薜萝。
四众知归诸方慕化。
其洁白鹤鹭如也。
咸通十二年合郭。
僧民请绍四众教诲。
或游遨坰牧。
或啸傲海壖。
不出林麓动经数载。
虽贵士单车诣门。
莫得而见于七五言诗追用元和之体。
着青山履道歌。
播人唇吻。
忽于自恣明辰鸠众于长廊。
合掌遂申长别。
辞甚刚正。
因卧疾不起。
绝食七日而逝。
实咸通十五年九月十六日也。
春秋七十四。
僧腊五十一门人会清传郎奉灵柩殡于寺之东南三百步。
后年即坟起塔。
颖川陈言撰塔铭。
邑大夫汝南周思辑为檀信。
干符四年立碑焉。
唐越州开元寺丹甫传释丹甫者。
不知何许人也。
性多警达。
言必刚直。
讲授唯勤执持雅正。
会稽风土律范渊府也。
甫之唱导从之者。
若玄金之就磁石焉。
本习业于亘文律师法集。
文即省躬之游夏也。
甫即躬之嗣孙。
顺正命章斡通秘赜。
越自昙一玄俨之后。
罕能追蹑。
甫之声尘迈于前烈。
然尔时允文匠手相部风行。
甫介于大律之间行事之时。
草从风偃焉。
咸通末出门生智章等传讲。
今亦法嗣存焉。
或闻着手记。
寻且未获。
吁惜哉。
唐吴郡嘉禾灵光寺法相传释法相。
姓俞氏。
吴长水人也。
天宝中诞育为□儿。
卓异。
七岁投师受经法。
三浃旬诵通法华全部。
弱冠往长安安国寺得满足戒。
即人历中也。
便于上京习毗尼道。
诸部同异无不该综。
涉十一载蔚成其业。
传法东归。
请学者如林。
吴郡太守奏。
于开元寺置戒坛。
相预临坛之选。
寻充依止。
兼众推为寺纲管。
恒施二众归戒。
行佩漉囊器不畜长每有鸟栖于座侧。
驰斥不去。
会昌元年二月十日午时三刻。
告弟子清浚清高。
吾当灭矣。
俨然累足右胁而逝。
时众昼闻管弦清亮。
乃天乐也夕睹异光。
春秋八十九。
僧腊六十九。
四月迁塔于来苏乡之原。
白塔是也。
后弟子率义州刺史曹信大理司直吴方重修塔。
发之见相遗骨若铜色。
舌相不坏若芙蓉焉。
齿全四十二。
香汤沐之重葬盖。
景福二年癸丑岁五月二十二日也。
高弟子公静。
静弟子行蕴。
蕴弟子仁表。
表弟子玄杲。
杲本清白之僧也。
同鸿启重修灵光一寺。
为兵革残毁之后也。
杲公启公后偕隐天台习禅观。
相次终于山。
焚之皆获舍利焉。
唐天台山国清寺文举传释文举。
姓张氏。
婺州东阳人也。
年甫至学遂投师请法。
十九落^2□始堕息慈。
贞元三年敕度得戒。
后十五年间以四分律为学。
时术之昼夜翘勤遂登讲训。
次通法华经疏义。
得智者之膏腴焉。
举身量六尺余。
其形如山其貌如玉。
静若止水动如浮云。
目不回视口无戏言。
四威仪中无非律范。
丹丘二众仰为绳准。
其奔走他方听受者。
与佛窟则公禅道并驱而相高也。
寻敕为国清寺大德。
先是智者大师答隋炀帝问立七日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遐迩征镇侯伯差人送供。
事既无碍。
黑白二众无远不届。
人才填委饮食阙焉。
典座僧患之。
大和中主事僧清蕴。
咨谋于举置寺庄田十二顷。
自此光明会不闻告乏。
举之功欤。
以会昌二年五月化去。
门人幼清立塔于寺之西峰。
春秋八十三。
僧夏五十五。
韩又为碑颂德也。
唐会稽开元寺允文传释允文。
字执经。
姓朱氏。
今秀州嘉禾人也。
权舆九岁厥父云亡。
然理命舍文奉佛。
师授维摩法华二经。
敏速之性再稔皆通。
高达之士谓之重理耳。
或戏问文曰。
尔出家之后拟营何事业乎。
率然对曰。
当陟莲华台而作师子吼。
或诃诮之曰。
耆宿前敢尔。
或曰。
志欲得大此子将来未易测也。
至十六岁削顶周罗披安陀会相。
次裹足西上投嵩山临坛大德远和尚边获无作法。
时年二十三矣。
是夏即就中京攻相部律宗并中观论。
补衣分卫寒燠四周。
既扣义门必入师室。
玄枢律范尤见精微。
大和五年为思定省忽叹归欤。
既返故乡淹时寝疾。
未遑讲唱。
后闻钱塘天竺寺讲大涅槃经蔚为胜集。
文往学焉。
星岁未周锋芒且露。
开成元年因游台峤。
止息越之嘉祥寺。
众藉清芬甄。
命敷其经律。
文戢约听徒颇为严毅。
常训之曰。
夫苾刍行非家法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
于其形色精进故。
怖畏故。
防守故。
如是方疾得道果矣。
不然则弟子既堕师道徒施。
闻其警策有涕泗交横悛心革行思过半矣。
会昌三年移居静林寺。
专以涅槃宣导。
属乎武宗澄汰。
例被搜扬。
昼披缝掖之衣。
夜着缦条之服。
罔亏僧行。
唯逭俗讥。
大中伊始。
复振空门。
重整法仪。
乃隶名开元寺三十人数。
七年寺之耆旧命讲律乘。
干符三年丙申秋。
罢讲览藏经。
以中和二年壬寅六月二十九日微疾作而长逝。
享龄七十有八。
法腊五十五。
其年七月十二日葬于石奇山之阳。
遗言不许封树也。
初文讲演升座学徒畏惮。
暗呜之际人皆披靡。
乃戒威德之若是。
于嘉祥静林今大善三寺。
讲相疏二十七座。
大经二十五座。
其为人也貌古而修长。
锐顶而^8□黑。
执持密致振鹭在庭。
未足方其洁也。
然亦猎涉儒墨慕白傅自作志。
预着方坟铭藏于箧笥。
门人怀益因寻阅文籍。
见而悲咽。
遂从先师之志建小塔焉。
后门人怀肃思寂。
命名德虚受增加后序。
赞宁登会稽曾礼文真相。
见法孙可翔苦节进修□杜多之行。
故熟其事迹也。
梁京兆西明寺慧则传"元表"释慧则。
姓糜氏。
吴郡昆山人也。
九岁博游才义总玩儒经。
善种发萌条然厌俗。
以大中七年就京西明寺出家。
勤知讽诵皆如曾习。
九年于本寺承恩得度。
十四年栖法宝大师法席覆讲。
当年敕补备员大德。
咸通三年就崇圣寺讲俱舍论并丧服仪出三界图一卷。
七年于祖院代畅师讲。
十五年敕署临坛正员。
广明元年巢寇犯阙。
关中俶扰。
出华州下邽避乱。
中和二年至淮南。
高公骈召于法云寺。
讲罢还吴。
刺史杨公苦留。
却游天台山国清寺挂锡。
干宁元年至明州育王寺。
撰塔记一卷出集要记十二卷。
武肃王钱氏命於越州临坛。
以开平二年八月八日示疾坐亡。
受生七十四。
法腊五十四。
窆于鄮山之冈。
八戒弟子刺史黄晟营塔。
则生常不好许直。
以撝谦推人为上。
除讲贯外轮诵经咒。
自法华已降可三四十本。
以资口业。
览大藏教两遍。
讲钞七十遍。
俱舍丧仪论语各数遍。
清苦执持近苦罕有。
入室弟子希觉最露锋颖焉。
又元表者。
贞谅之士也。
言多峭直好品藻人事。
而高义解从习毗尼。
兼勤外学。
书史方术无不该览。
早预京师西明寺法宝大师讲肆。
迨广明中神都版荡。
遂出江表。
居越州大善寺。
讲南山律钞。
诸郡学人无不趋集。
表义理纵横善其谈说。
每挥尘柄听者忘疲。
号鉴水阇黎。
着义记五卷。
亦号鉴水。
出门人清福冠其首焉。
梁苏州破山兴福寺彦偁传"寿阇黎"
释彦偁。
姓龚氏。
吴郡常熟人也。
揭厉戒津锱铢尘务。
勤求师范唯善是从。
末扣击继宗记主得其户牖。
乃于本生地讲导。
同好鸠聚律风孔扇。
号为毗尼窟宅焉。
先是海隅巫咸氏之遗壤。
招真治之。
旧墟古寺周围不全垝垣而已。
尝一夜有虎中猎人箭。
伏于寺阁哮吼不止。
偁悯之。
忙系鞋秉炬下阁言欲拔之。
弟子辈扶遏且止者三四。
伺其更阑各睡。
乃自持炬就拔其箭。
虎耽耳舐矢镞血。
顾偁而瞑目焉。
质明猎师朱德就寺寻虎。
偁告示其箭。
朱德悛心罢猎焉。
武肃王钱氏知重。
每设冥斋召行持明法。
时覆肩衣自肱而堕还自塔上。
或见鬼物随侍焉。
所谓道德盛则鬼神助也。
以贞明六年六月终于山房。
年九十九岁云。
次寿阇黎者淮浦左右贞谅不群。
防护正念时少双偶。
传南山律钞。
极成不看他面。
唐季杨氏。
奄有广陵。
频召供施。
四远崇重食唯正命。
不畜盈长户不施关。
及临坛度弟子。
正秉羯磨。
未周三法。
忽尔坐亡于覆釜之畔。
闻见惊叹欤。
后唐天台山福田寺从礼传释从礼。
襄阳人也。
善事父母颇扬乡里之誉。
迨丧偏亲乃果决舍家。
于时年已壮矣。
及登具足请师传授戒文。
念性殊乖卒难舍本。
往往睡魔相挠。
礼忿其昏浊作铁锥刺额兼掌。
由是流血。
直逾半稔。
方遂诵通。
自尔精持律范。
造次颠沛必于是。
以梁干化中游天台。
乃挂锡于平田精舍。
后推为寺之上座。
持重安详喜愠不形于色。
唯行慈忍。
恒示众曰。
波罗提木叉是我大师。
须知出家非戒则若猿玃之脱锁焉。
每所行持切于布萨诫众令护惜浮囊。
时夏亢阳。
主事僧来告将营罗汉斋。
奈何园蔬枯悴。
请阇黎为祈祷。
礼曰。
但焚香于真君堂。
真君者周灵王太子。
久闻仙去以仙官受任。
为桐柏真人右弼。
王领五岳司侍帝晨。
王子乔来治此山。
是故天台山僧坊道观。
皆塑右弼形像。
荐以香果而已自此俗间号为山王土地非也。
时主事向仙祠而咒曰。
上座要雨以滋枯悴。
至夜云起雨霏三日而止。
又僧厨阙用水槽栈。
而山上有赤树中为材。
来白礼。
礼曰。
某向真君道去但庀徒。
具器以伺之。
无何大风卒起曳什其树。
取用足焉。
其感动鬼神率多此类。
两浙武肃王钱氏闻之。
召入州府建金光明道场。
檀施优渥。
回施众僧身唯一布纳。
通夜不寐一食常坐。
且无盈长。
同光三年乙酉岁冬十一月入灭。
春秋七十九。
僧腊五十二。
火葬收舍利。
立塔存焉。
后唐杭州真身宝塔寺景霄传释景霄。
俗姓徐氏。
丹丘人也。
初之听涉在表公门。
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
执性严毅寡与人交。
狷急自持。
多事凌^7□形器恶弱。
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
时有江西徽猷律匠。
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
正值讲次。
当持犯篇再三叹赏。
自此声溢价高。
每晨滴茶一旦化为乳焉。
着记二十卷号简正。
言以思择力故。
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
武肃王钱氏。
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
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
天成二年也。
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
迁葬于大慈山坞。
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后唐东京相国寺贞峻传释贞峻。
姓张氏。
郑州新郑人也。
唐张果先生之裔孙。
今荣阳有张果里。
其坟楸槚存焉。
峻风度宽裕髫龄不弄。
年十四忽超然离俗。
人莫我知。
虽二亲褰衣昆弟截路。
终弗能沮之。
乃投相国寺归正律师出家。
神机骏发乍观可惊。
虽背碑覆棋彼不足多也。
未几讽彻净名仁王诸经。
计数万言。
时同侪戏之曰。
汝是有脚经笥也。
峻辞让斯题恭逊而已。
及削染为僧形。
即听俱舍论。
随讲诵颂八品计六百行。
至十八升论座。
年满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纳法。
因栖封禅寺。
今号开宝律院。
学新章律疏。
二十三策名讲授。
长宿积奇。
当大顺二年灾相国寺。
重楼三门七宝佛殿。
排云宝阁文殊殿里廊。
计四百余间都为煨烬。
时寺众惶惶莫知投迹。
或曰。
如请得峻归寺寺可成矣。
乃相率往今开宝。
坚请峻归充本寺上座。
前后数年重新廊庑。
殿宇增华。
又请为新章宗主。
复开律讲。
僧尼弟子日有五十余人。
执疏听采。
峻之律行冰雪相高。
署无裸意寒止袷衣。
食惟知量清约太过。
干化元年临坛秉法。
及梁朝革命。
所度僧尼计三千余人。
以同光二年夏四月十二日微疾而终。
春秋七十八。
法腊五十八。
葬于寺庄。
^5□慧云禅师塔焉。
汉钱塘千佛寺希觉传释希觉。
字顺之。
姓商氏。
世居晋陵。
觉生于溧阳。
家系儒墨。
属唐季丧乱累被剽略。
自尔贫窭尝佣书于给事中罗隐家。
偶问名居。
隐曰。
毗陵商家儿何至于此。
叹息再三。
多与顾直劝归乡修学。
至年二十五叹曰。
时不我与。
或服晚乘轩。
皆一期尔。
忽求出家于温州开元寺。
文德元年也。
龙纪中受戒。
续揣摩律部。
禀教于西明寺慧则律师。
时在天台山也。
则乃法宝大师之高足。
广明中关中丧乱。
避地江表。
觉始窥其墙。
终见室家瑰富。
以则出集要记解南山钞。
不称所怀何耶古德妄相穿凿各竞师门。
流宕忘返。
觉遂着记。
广之曰增晖录。
盖取曹植云。
萤烛末光增晖日月。
谦言增晖集要之日月也。
二十卷成部。
浙之东西盛行斯录。
暨乎则公长往。
乃讲训于永嘉。
武肃王钱氏季弟铧牧是郡。
深礼重焉。
寻为愚僧所诬塑。
释而不问。
徙于杭大钱寺。
文穆王造千佛伽蓝。
召为寺主。
借紫私署曰文光大师焉。
四方学者骋骛而臻。
觉外学偏多长有易道。
着会释记二十卷。
解易至上下系及末文甚备。
常为人敷演此经。
付授于都僧正赞宁。
及乎老病乞解见任僧职。
既遂所怀。
唯啸傲山房以吟咏为乐。
年八十一。
然犹抄书籍异本。
曾无告倦。
未终之前。
舍衣物作现前僧得施。
复普饭一城僧。
自此困惫每睡见有一人。
纯衣紫服。
肌肤软弱。
如绵纩焉。
意似相伴。
才欲召弟子将至。
此人舒徐下床。
后还如故亲向。
赞宁说此。
某知是天人耳。
嘱托言毕而绝。
享年八十五。
生常所着拟江东谗书五卷。
杂诗赋十五卷。
注林鼎金陵怀古百韵诗杂体四十章。
觉之执持未尝弛放。
勤于讲训切于进修。
学则弥老而不休。
官则奉身而知退。
可谓高尚其事名节俱全。
长者之风蔼然如在所居。
号释氏西斋。
慕吴兢之蕴积编简焉。
周东京相国寺澄楚传释澄楚。
姓宗氏。
不知何许人也。
爰祖暨考。
偕贲丘园高蹈不仕。
母赵氏妊楚也。
忽畏膻臊之臭。
及乎诞生之夕。
光烂充室邻落咸惊。
洎当七岁亲党携之入寺。
见佛像辄嗟叹而作礼。
归家问父曰。
唯佛独尔余者如何。
父曰。
蠢动皆佛何况人矣。
楚曰。
儿愿学佛聊报二亲劬劳。
其父默而许旃。
至十岁于相国寺礼智明为师。
未几有童子聚戏而招诱之。
楚曰汝何愚騃好嬉戏耶。
且雪山善财亦童子。
还如是否。
旁有闻者奇之曰。
子异日成法门伟器必矣。
受具已来习新章律部。
独能辄入毗奈耶窟穴。
然其击难酬答露牙伸爪。
时号律虎焉。
王公大人请益者日且众矣。
晋高祖闻而钦仰。
诏入内道场赐紫袈裟。
寻署大师号真法焉。
自此皇宫妃主有慕法者求出家。
命楚落发度戒。
表里冰霜更无他物。
命为新章律宗主焉。
以显备六年十月十一日无疾而终。
首北面西示佛涅槃相也。
俗龄七十一。
僧夏五十。
始末临坛度僧尼八千余人。
门人慧照等。
依西域法焚之。
得碎身分构砖塔缄藏之。
左街首座悟皎作舍利塔记焉。
系曰。
楚师明律时号宗主者何。
通曰。
律有三宗。
砺素宣是欤。
宗各有主故云也。
观夫是名也岂无稽古乎。
通曰。
宗主二字出阿含经也。
论曰。
原夫人有人法禁戒威仪是也。
天有天法光洁静虑是也。
我佛利见据于大千。
化境斯宽法门必众。
举其会要不过戒也。
定也慧也。
此三为路出其生死之乡。
专一为门通其涅槃之域。
若乃资乎急用在乎毗尼。
毗尼防闲三业。
三业皆净六尘自袪。
圣贤践修何莫由斯道也。
故论云。
生死流转者。
三缚缚心。
心难解脱。
当知此唯善说法律能令解脱。
非由恶说。
因是而窥。
禁律乃度世之检括也。
且夫菩萨戒净则彰离垢之名。
辟支戒完则引无师之智。
声闻戒足时俱解脱而可期。
内众戒坚招感人天之不坠。
由是观之。
戒法之时大矣哉。
自所推能从言索理。
则毗尼也。
木叉也。
因则声教律焉。
果则别解脱焉。
直以时论三世诸佛咸同制也。
横从界说十方净刹悉共行之。
所以优波离过去七佛咸以戒律嘱累之。
论云。
戒如捉贼。
善擒制也。
定如缚贼。
用机械也。
慧如杀贼。
清道路也。
以此成功立效。
克取究尽三菩提者。
决达清静之域也。
戒律之功。
功无与比。
矧以此法在师而不在资。
唯闻佛制。
行内而不通外。
无许俗传。
故曰。
曲授秘方。
赐诸内众。
事有悬合物宜象求。
在乎家人严君设训。
家人嗃嗃同佛制教焉。
妇子嘻嘻同佛听门矣。
一听一制见其猛以济宽。
一阴一阳见其开物成务。
夫如是知戒律是佛之家法明矣。
大则三聚感三身于果中。
小则形俱持尽形于因地。
受既如是。
随则若何。
有威仪焉。
有细行焉。
为有顺违乃生持犯。
由是繁广因事制宜。
及佛泥丸集成律藏初唯水乳相合一家之业无殊。
后则参辰各墟。
五部之分不类。
梦□之占征矣。
宗轮之论作焉。
剡浮树高分影犹归于月窟。
阿耨池溢下流。
须到于孟津。
迨夫大教东传梵书西至。
甘露本天人之食。
汉土争尝。
金乌还海上之飞东方旧识。
除经已译问律何传。
起后汉灵帝建宁三年。
初翻义决律。
次有比丘诸禁律至。
即曹魏法时三藏游于许洛。
睹魏土僧无律范。
于嘉平中译羯磨僧只或本。
此乃此方戒律之始也。
自尔萨婆多律先化关中。
五分僧只风行雨施。
迦叶遗部戒本独来。
婆粗富罗闻名而已。
况乎僧只部者。
法显赍归诸师判法云。
是根本大众所传。
非是百载五宗也。
今着传家疑其未可何耶。
所览僧只现本止三十卷。
文因有数疑。
一本小而末大"谓诸部文多僧只卷略"二中不含五部意。
三不应大集悬记也。
或曰。
此略本传此方。
犹法华华严等经钜万亿颂中略出一分也僧只亦尔。
又说昙无德律译有重单。
准僧传止觉明口诵也。
若据律序有支法领重译之文焉。
如此古今相竞且无指归。
以义交征其辞必息。
寻律文本即知异同。
如众学戒初题云。
尸叉罽赖尼如破伊兰叶。
言此是觉明本也。
如言式叉迦罗尼如破伊罗叶。
即是支法领本也。
又一本三十卷。
一本六十卷。
谓纸墨分开不定非也。
分三十为六十。
不其太相悬谬矣。
若斯二译皂白已分。
复次元魏已前。
诸受戒者用四分羯磨纳戒。
及乎行事即依诸律为随何异乎执左氏经本专循公羊之传文也。
至魏孝。
文世。
有法聪律匠。
于北台山始手披口释。
道覆律师随听抄记。
遂成义疏。
权舆既尔。
肯构繁乎。
天轮而只候中星。
大鼎而唯提附耳。
邺中法砺唐世怀素。
新旧两名各擅其美。
砺乃成实有部受体双陈。
素唯寻祖萨婆开宗独步。
其有终南上士澄照大师。
^3□蚃三生逡巡千里。
交接天人之际。
优游果证之中。
知无不为。
绳愆纠谬。
以护持教法为己任者。
实一代之伟人焉。
是以天下言行事者。
以南山为司南矣。
丁乎大历新旧疏家互相短长。
敕集三宗律师重加定夺。
时如净为宗主判定二家。
当建中中始言楷正。
号佥定疏是也。
至今东京三宗并盛。
至于秉法出没不伦。
殊涂同归。
师资尚异。
至若成公演化灵崿敷扬。
不离三辅之间。
俱僝百工之巧。
文纲道岸自北徂南。
发正辅篇从微至着。
道流吴会实赖伊人。
净公作评家之师。
源尚致感通之瑞。
或抗表论没官之物。
或成图证结界之非。
或杰立一方。
或才雄七众。
述锋芒之义记。
出豕亥之疑文。
或^6□帖纷拏。
或整齐龃龉。
若匪乘时之哲。
便应逸气之英。
不令像运之中微降年唯永。
终使寿星之下照法命唯长。
道假人扬其在兹矣。
近以提河水味转不如前。
座像尘埋仍观更没。
大小乘之交恶。
上中下之相凌。
活寄四邪行违七聚。
威仪既缺生善全亏。
谓律为不急之文。
放僧落自由之地。
马令脱辔象阙施钩。
不习律仪难调象马。
遂令教法日见凌夷。
短则行果微亡。
折则年龄减少。
合夫洪范中凶短折也。
又曰。
慈父多败。
子脱或翻恶归善。
变犯成持。
或众主之劝修。
或名师之训导。
假王臣之外护。
必法教之中兴。
是则同五福中之一寿五考终命欤。
又曰。
严家无格虏。
故云。
毗尼是正法之寿命焉此科所班乃是炼金液转还丹之手。
劝人服之。
使其近添其寿远则升仙。
故我世尊凡制一戒获其十利功德。
意在令正法久住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