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七 济水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水经注
《水经注》 卷七 济水 郦道元

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

《山海经》曰:王屋之山联水出焉,西北流,注于秦泽。

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

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于东丘。

今原城东北有东丘城。

孔安国曰:泉源为沇,流去为济。

《春秋说题辞》曰:济,齐也;齐,度也,贞也。

《风俗通》曰: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庙在东郡临邑县。

济者,齐也,齐其度量也。

余按二济同名,所出不同,乡原亦别,斯乃应氏之非矣。

今济水重源出轵县西北平地。

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昔晋文公伐原以信,而原降,即此城也。

俗以济水重源所发,因复谓之济原城。

其水南径其城东故县之原乡。

杜预曰:沁水县西北有原城者是也。

南流与西源合,西源出原城西,东流水注之。

水出西南,东北流注于济。

济水又东径原城南,东合北水,乱流东南注,分为二水,一水东南流,俗谓之为衍水,即沇水也。

衍、沇声相近,转呼失实也。

济水又东南,径絺城北而出于温矣。

其一水枝津南流,注于湨。

湨水出原城西北原山勋掌谷,俗谓之为白涧水,南径原城西。

《春秋》,会于湨梁,谓是水之坟梁也。

《尔雅》曰:梁莫大于湨梁。

梁,水堤也。

湨水又东南径阳城东,与南源合,水出阳城南溪。

阳亦樊也。

一曰阳樊。

《国语》曰:王以阳樊赐晋,阳人不服,文公围之。

仓葛曰:阳有夏、商之嗣典,樊仲之官守焉。

君而残之,无乃不可乎?公乃出阳人。

《春秋》,樊氏叛,惠王使虢公伐樊,执仲皮归于京师。

即此城也。

其水东北流,与漫流水合,水出织关南,东北流,又北注于湨,谓之漫流口。

湨水又东合北水,乱流东南,左会济水枝渠。

湨水又东径钟繇坞北,世谓之钟公垒。

又东南,涂沟水注之。

水出轵县西南山下,北流东转,入轵县故城中,又屈而北流出轵郭。

汉文帝元年,封薄昭为侯国也。

又东北流注于湨。

湨水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

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

湨水又东南流,天浆涧水注之。

水出轵南皋向城北,城在皋上。

俗谓之韩王城,非也。

京相璠曰:或云今河内织西有城,名向,今无。

杜元凯《春秋释地》亦言是矣。

盖相袭之向,故不得以地名而无城也。

阚駰《十三州志》曰:轵县南山西曲有故向城,即周向国也。

《传》曰,向姜不安于莒而归者矣。

汲郡《竹书纪年》曰:郑侯使韩辰归晋阳及向。

二月,城阳、向,更名阳为河雍,向为高平。

即是城也。

其水有二源俱导,各出一溪,东北流,合为一川,名曰天浆溪。

又东北径一故城,俗谓之冶城,水亦曰冶水。

又东流注于湨。

湨水又东南流,右会同水,水出南原下,东北流径白骑坞南。

坞在原上,为二溪之会,北带深隍,三面阻险,惟西版筑而已。

东北流径安国城西,又东北注湨水。

湨水东南径安国城东,又南径毋辟邑西,世谓之无比城,亦曰马髀城,皆非也。

朝廷以居废太子,谓之河阳庶人。

湨水又南注于河。

又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

又东过其县北,济水于温城西北与故渎分,南径温县故城西。

周畿内国,司寇苏忿生之邑也。

《春秋》僖公十年,狄灭温,温子奔卫,周襄王以赐晋文公。

济水南历貌公台西。

《皇览》曰:温城南有虢公台,基趾尚存。

济水南流注于河。

郭缘生《述征记》曰:济水河内温县注于河,盖沿历之实证,非为谬说也。

济水故渎于温城西北东南出,径温城北,又东径虢公冢北。

《皇览》曰:虢公冢在温县郭东,济水南大冢是也。

济水当王莽之世,川渎枯竭,其后水流径通,津渠势改,寻梁脉水,不与昔同。

屈从县东南流,过隤城西,又南当巩县北,南入于河。

济水故渎东南合奉沟水,水上承朱沟于野王城西,东南径阳乡城北,又东南径李城西。

秦攻赵,邯郸且降,传舍吏子李同说平原君胜,分家财飨士,得敢死者三千人,李同与赴秦军,秦军退。

同死,封其父为李侯。

故徐广曰:河内平旱县有李城。

即此城也。

于城西南为陂水,淹地百许顷,兼葭萑苇生焉,号曰李陂。

又径隤城西,屈而东北流,径其城北,又东径平皋城南。

应劭曰:邢侯自襄国徙此。

当齐桓公时,卫人伐邢,邢迁于夷仪,其地属晋,号曰邢丘。

以其在河之皋,势处平夷,故曰平皋。

瓒性《汉书》云:《春秋》,狄人伐邢,邢迁夷仪,不至此也。

今襄国西有夷仪城,去襄国百余里,平皋是邢丘,非国也。

余案《春秋》宣公六年,赤狄伐晋,围邢丘。

昔晋侯送女于楚,送之邢丘,即是此处也,非无城之言。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三年,郑城邢丘。

司马彪《后汉郡国志》云:县有邢丘,故邢国,周公子所封矣。

汉高帝六年,封砀郡长项佗为侯国,赐姓刘氏,武帝以为县。

其水又南注于河也。

与河合流,又东过成皋县北,又东过荥阳县北,又东至砾溪南,东出过荥泽北。

《释名》曰:济,济也,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晋地道志》曰:济自大伾入河,与河水斗,南泆为荥泽。

《尚书》曰:荥波既潴。

孔安国曰,荥泽波水已成遏潴。

阚駰曰:荣播,泽名也。

故吕忱云:播水在荥阳。

谓是水也。

昔大禹塞其淫水而于荥阳下引河,东南以通淮、泗,济水分河东南流。

汉明帝之世,司空伏恭荐乐浪人王景,字仲通,好学多艺,善能洽水。

显宗诏与谒者王吴始作浚仪渠,吴用景法,水乃不害,此即景、吴所修故渎也。

渠流东注,浚仪故复,谓之浚仪渠。

明帝永平十五年,东巡至无盐,帝嘉景功,拜河堤谒者。

灵帝建宁四年,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之石门水。

门广十余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一月,黄场石也,而主吏姓名,磨灭不可复识。

魏太和中,又更修之,撤故增新,石字沦落,无复在者。

水北有石门亭,戴延之所云新筑城,城周三百步,荥阳太守所镇者也。

水南带三皇山,即皇室山,亦谓之为三室山也。

济水又东径西广武城北。

《郡国志》,荥阳县有广武城,城在山上,汉所城也。

高祖与项羽临绝涧对语,责羽十罪,羽射汉祖中胸处也。

山下有水,北流入济,世谓之柳泉也。

济水又东径东广武城北,楚项羽城之。

汉破曹咎,羽还广武,为高坛,置太公其上,曰:汉不下,吾烹之。

高租不听,将窖之。

项伯曰:为天下者不顾家,但益怨耳。

羽从之。

今名其坛曰项羽堆。

夹城之间,有绝洞断山,谓之广武涧。

项羽叱娄烦于其上,娄烦精魄丧归矣。

济水又东径敖山北,《诗》所谓薄狩于敖者也。

其山上有城,即殷帝仲丁之所迁也。

皇甫谧《帝王世纪》曰仲丁自毫徙嚣于河上者也。

或曰敖矣。

秦置仓于其中,故亦曰敖仓城也。

济水又东合荥渎,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而地形殊卑,盖故荥播所导,自此始也。

门南际河,有故碑云:惟阳嘉三年二月丁丑,使河堤谒者王海,疏达河川,遹荒庶土,往大河冲塞,侵啮金堤,以竹笼石葺土而为堨,坏隤无已,功消亿万,请以滨河郡徒,疏山采石垒以为障,功业既就,徭役用息,未详诏书,许诲立功府卿,规基经始,诏策加命,迁在沇州,乃简朱轩授使司马登,令缵茂前绪,称遂休功,登以伊、洛合注大河,南则缘山,东过大伾,回流北岸,其势郁,涛怒湍急激疾,一有决溢,弥原淹野,蚁孔之变,害起不测,盖自姬氏之所常蹙。

昔崇鲧所不能治,我二宗之所劬劳于是。

乃跋涉躬亲,经之营之,比率百姓,议之于臣,伐石三谷,水匠致治,立激岸侧,以捍鸿波,随时庆赐说以劝之,川无滞越,水土通演,役未逾年,而功程有毕,斯乃元勋之嘉课,上德之宏表也。

昔禹修九道,《书》录其功;后稷躬稼,《诗》列于《雅》。

夫不惮劳谦之勤,夙兴厥职,充国惠民,安得湮没而不章焉。

故遂刊石记功,垂示于后。

其辞云云:使河堤谒者山阳东缗司马登,字伯志;代东莱曲成王海,字孟坚;河内太守宋城向豹,字伯尹;丞汝南邓方,字德山;怀令刘丞,字季意;河堤椽匠等造。

陈留浚仪边韶字孝先颂。

石铭岁远,字多沦缺,其所灭,盖阙如也。

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

次东得宿须水口,水受大河,渠侧有扈亭水,自亭东南流,注于济,今无水。

宿须在河之北,不在此也,盖名同耳。

自西缘带山隰,秦、汉以来,亦有通否。

济水与河浑涛东注,晋太和中,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

义熙十二年,刘公西征;又命宁朔将军刘遵考仍此渠而漕之,始有激湍东注,而终山崩壅塞,刘公于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

今则南渎通津,川涧是导耳。

济水于此,又兼邲目。

《春秋》宣公十三年,晋、楚之战,楚军于邲。

即是水也。

音卞。

京相璠曰:在敖北。

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

曹太祖与徐荣战,不利,曹洪授马于此处也。

济水又东,砾石溪水注之。

水出荥阳城西南李泽,泽中有水,即古冯池也。

《地理志》曰:荥阳县,冯池在西南是也。

东北流,历敖山南。

《春秋》,晋、楚之战,设伏于敖前,谓是也。

径虢亭北,池水又东北径荥阳县北断山,东北注于济,世谓之砾石涧,即《经》所谓砾溪矣。

《经》云济出其南,非也。

济水又东,索水注之,水出京县西南嵩渚山,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胸然水也。

其水东北流,器难之水注之。

《山海经》曰:少陉之山,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侵水。

即此水也。

其水北流径金亭,又北径京县故城西,入于旃然之水。

城,故郑邑也。

庄公以居弟段,号京城太叔。

祭仲曰:京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城北有坛山冈。

《赵世家》成侯二十年,魏献荥阳,因以为坛。

台冈也。

其水乱流,北径小索亭西。

京相璠曰,京有小索亭。

《世语》以为本索氏兄弟居此,故号小索者也。

又为索水。

索水又北径大栅城东。

晋荥阳民张卓、董迈等遭荒,鸠聚流杂保固,名为大栅坞。

至太平真君八年,豫州刺史崔白自虎牢移州治此,又东开广旧城,创制改筑焉。

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邑,省州置郡。

索水又屈而西流,与梧桐涧水合,水出西南梧桐谷,东北流注于索。

斯水亦时有通塞,而不常流也。

索水又北屈,东径大索城南。

《春秋传》曰: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氏。

即此城也。

《晋地道志》所谓京有大索、小索亭。

《汉书》京、索之间也。

索水又东径虢亭南。

应劭曰:荥阳,故虢公之国也,今虢亭是矣。

司马彪《郡国志》曰:县有虢亭,俗谓之平桃城。

城内有大冢,名管叔冢。

或亦谓之为号咷城,非也。

盖号、虢字相类,字转失实也。

《风俗通》曰:俗说高祖与项羽战于京、索,遁于薄中。

羽追求之,时鸠止鸣其上,追之者以为必无人,遂得脱。

及即位,异此鸠,故作鸠杖以扶老。

案《广志》,楚鸠一名嗥啁,号眺之名,盖因鸠以起目焉,所未详也。

索水又东北流,须水右入焉。

水近出京城东北二里榆子沟,亦曰柰榆沟也,又或谓之为小索水。

东北流,木蓼沟水注之,水上承京城南渊,世谓之车轮渊。

渊水东北流,谓之木蓼沟。

又东北入于须水。

须水又东北流,于荥阳城西南北注索。

索水又东径荥阳县故城南。

汉王之困荥阳也,纪信曰:臣诈降楚王,宜间出。

信乃乘王车出东门,称汉降楚。

楚军称万岁,震动天地,王与数十骑出西门得免楚围。

羽见信大怒,遂烹之。

信冢在城西北三里。

故蔡伯喈《述征赋》曰:过汉祖之所隘,吊纪信于荥阳。

其城跨倚冈原,居山之阳,王莽立为祈队,备周六队之制。

魏正始三年,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割河南郡县,自巩阙以东,创建荥阳郡,并户二万五千,以南乡筑阳亭侯李胜,字公昭,为郡守。

故原武典农校尉,政有遗惠,民为立祠于城北五里,号曰李君祠。

庙前有石蹠,蹠上有石的,《石的铭》具存。

其略曰:百族欣戴,咸推厥诚。

今犹祀祷焉。

索水又东径周苛冢北。

汉祖之出荥阳也,令御史大夫周苛守之,项羽拔荥阳获苛,曰:吾以公为上将军,封三万户侯,能尽节乎?苛瞋目骂羽,羽怒,烹之。

索水又东流,北屈西转,北径荥阳城东,而北流注济水。

杜预曰:旃然水出荥阳成皋县,东入汳。

《春秋》襄公十八年,楚伐郑,右师涉颖,次于旃然,即是水也。

济渠水断汳沟,惟承此始,故云汳受旃然矣。

亦谓之鸿沟水,盖因汉、楚分王,指水为断故也。

《郡国志》曰:荥阳有鸿沟水是也。

盖因城地而变名,为川流之异目。

济水又东径荥泽北,故荥水所都也。

京相璠曰:荥泽在荥阳县东南,与济隧合。

济隧上承河水于卷县北河,南径卷县故城东,又南径衡雍城西。

《春秋左传》襄公十一年,诸侯伐郑,西济于济隧。

杜顶阙其地,而曰水名也。

京相璠曰:郑地也。

言济水荥泽中北流,至衡雍西,与出河之济会,南去新郑百里,斯盖荥播、河、济,往复径通矣。

出河之济即阴沟之上源也,济隧绝焉。

故世亦或谓其故道为十字沟。

自于岑造八激堤于河阴,水脉径断,故渎难寻,又南会于荥泽。

然水既断,民谓其处为荥泽。

《春秋》,卫侯及翟人战于荥泽,而屠懿公宏演报命纳肝处也。

有垂陇城,济渎出其北。

《春秋》文公二年,晋士毅盟于垂陇者也。

京相璠曰:垂陇,郑地。

今荥阳东二十里有故垂陇城,即此是也。

世谓之都尉城,盖荥阳典农都尉治,故变垂陇之名矣。

渎际又有沙城,城左佩济读。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九年,工会郑釐侯于巫沙者也。

渎际有故城,世谓之水城。

《史记》: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入北宅。

即故宅阳城也。

《竹书纪年》曰惠成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以释宅阳之围,归釐于郑者也。

《竹书纪年》:晋出公六年,齐、郑伐卫,荀瑶城宅阳。

俗言水城,非矣。

济水自泽东出,即是始矣。

王隐曰:河决为荥,济水受焉,故有济堤矣,谓此济也。

济水又东南径厘城东。

《春秋经》书,公会郑伯于时来,《左传》所谓厘也。

京相瑶曰: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

济水右合黄水,水发源京县黄堆山,东南流,名祝龙泉,泉势沸涌,状若巨鼎扬汤。

西南流,谓之龙项口,世谓之京水也。

又屈而北注,鱼子沟水入焉,水出石暗涧,东北流,又北与濏濏水合。

水出西溪东流,水上有连理树,其树,柞栎也,南北对生,凌空交合,溪水历二树之间,东流注于鱼水,鱼水又屈而西北注黄水。

黄水又北径高阳亭东,又北至故市县,重泉水注之。

水出京城西南少陉山,东北流,又北流径高阳亭西,东北流注于黄水。

又东北径故市县故城南。

汉高帝六年,封阎泽赤为侯国,河南郡之属县也。

黄水又东北至荥泽南,分为二水:一水北入荥泽,下为船塘,俗谓之郏城陂,东西四十里,南北二十里。

《竹书》、《穆天子传》曰:甲寅,天子浮于荥水,乃奏《广乐》是也。

一水东北流,即黄雀沟矣。

《穆天子传》曰:王寅,天子东至于雀梁者也。

又东北与靖水枝津合,二水之会为黄渊,北流注于济水。

又东过阳武县南,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蒗渠出焉。

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径阳武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阳桓矣。

又东为白马渊,渊东西二里,南北百五十步,渊流名为白马沟。

又东径房城北。

《穆天子传》曰天子里甫田之路,东至于房,疑即斯城也。

郭《注》以为赵郡房子也。

余谓穆王里郑甫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更为非矣。

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又东径大梁城北,又东径仓垣城,又东径小黄县之故城北。

县有黄亭,说济又谓之曰黄沟。

县,故阳武之东黄乡也,故水以名县。

沛公起兵野战,丧皇妣于黄乡,天下平定,乃使使者以粹宫招魂幽野于是。

丹蛇自水濯洗,入于梓宫,其浴处有遗发焉。

故谥曰昭灵夫人,因作寝以宁神也。

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

阳武县之户牖乡矣,汉丞相陈平家焉。

平少为社宰,以善均肉称,今民祠其社。

平有功于高祖,封户牖侯,是后置东昏县也,王莽改曰东明矣。

济水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南,故武父城也。

城在济水之阳,故以为名,王莽改之曰济前者也。

光武生济阳宫,光明照室,即其处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以建平元年生于济阳县,是岁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熟,因名曰秀。

又东过封丘县北,北济也。

自荥泽东径莱阳卷县之武修亭南。

《春秋左传》成公十年,郑子然盟于修泽者也,郑地矣。

杜预曰:卷东有武修亭。

济水又东径原武县故城南,《春秋》之原圃也。

《穆天子传》曰:祭父自圃郑来谒天子,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是也。

王莽之原桓矣。

济渎又东径阳武县故城北,又东绝长城。

案《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二年,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

《竹书纪年》云是梁惠成王十五年筑也。

《郡国志》曰:长城自卷径阳武到密者是矣。

济读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泽北有故市亭。

《晋太康地记》曰:泽在酸枣之东南,昔曹太祖纳许攸之策,破袁绍运处也。

济读又东径封丘县北,南燕县之延乡也,其在《春秋》为长丘焉。

应劭曰:《左传》,宋败狄于长丘,获长狄,缘斯是也。

汉高帝封翟盱为侯国。

濮水出焉。

济渎又东径大梁城之赤亭北而东注。

又东过平丘县南,北济也。

县,故卫地也。

《春秋》鲁昭公十三年,诸侯盟于平丘是也。

县有临济亭,田儋死处也。

又有曲济亭,皆临侧济水者。

又东过济阳县北,北济也,自武父城北。

阚駰曰:在县西北,郑邑也。

东径济阳县故城北。

圈称《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地也。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城济阳。

汉景帝中六年,封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

应劭曰:济川,今陈留济阳县是也。

又东过冤朐县南,又东过定陶县南,南济也。

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东径戎城北。

《春秋》隐公二年,公会戎于潜。

杜预曰:陈留济阳县东南有戎城是也。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

济水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南。

吕后元年,封楚元王子刘执为侯国,王莽之济平亭也。

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家南。

冉,秦宣太后弟也,代客卿寿烛为相,封于穰,益封于陶,号曰穰侯,富于王室。

范雎说秦,秦王悟其擅权,免相,就封出关,辎车千乘,卒于陶,而因葬焉,世谓之安平陵,墓南崩碑尚存。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

汉哀帝父也,帝即位,母丁太后建平二年崩,上曰:宜起陵于恭皇之园,送葬定陶贵震山东。

王莽秉政,贬号丁姬,开其椁户,火出炎四五丈,吏卒以水沃灭,乃得入,烧燔椁中器物,公卿遣子弟及诸生四夷十余万人,操持作具,助将作掘平共王母傅太后坟及丁姬家,二旬皆平。

莽又周棘其处,以为世戒云。

时有群燕数千,衔土投于丁姬竁中,今其坟冢,巍然尚秀,隅阿相承,列郭数周,面开重门,南门内夹道有崩碑二所,世尚谓之丁昭仪墓,又谓之长隧陵。

盖所毁者,傅太后陵耳。

丁姬坟墓,事与书违,不甚过毁,未必一如史说也。

坟南,魏郡治也。

世渭之左城,亦名之曰葬城,盖恭王之陵寝也。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县,故三鬷国也,汤追桀,伐三鬷,即此。

周武王封弟叔振铎之邑,故曹国也。

汉宣帝甘露二年,更济阴为定陶国,王莽之济平也。

战国之世,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变姓名寓于陶,为朱公。

以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之所交易也。

治产致千金,富好行德,子孙修业,遂致巨万。

故言富者,皆曰陶朱公也。

又屈从县东北流。

南济也。

又东北右合菏水,水上承济水于济阳县东,世谓之五丈沟。

又东径陶丘北。

《地理志》曰:《禹贡》,陶丘在定陶西南。

陶丘亭在南,墨子以为釜丘也。

《竹书纪年》魏襄王十九年,薛侯来会王于釜丘者也。

《尚书》所谓菏水自陶丘北,谓此也。

菏水东北出于定陶县北,屈左合菏水,菏水西分济渎,东北径济阴郡南。

《尔雅》曰,济别为濋。

吕忱曰:水决复入为氾,广异名也。

氾水又东合于菏渎。

昔汉租既定天下,即帝位于定陶汇水之阳。

张晏曰:氾水在济阴界,取其氾爱弘大而润下也,沮水之名,于是乎在矣。

菏水又东北,径定陶县南,又东北,右合黄水枝渠,渠上承黄沟,东北合菏而北注济渎也。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