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水经注
《水经注》 卷十五 洛水、伊水、瀍水、涧水 郦道元

洛水出京兆上洛县遭举山,《地理志》曰:洛出冢岭山。

《山海经》曰:出上洛西山。

又曰:讙举之山,洛水出焉。

东与丹水合,水出西北竹山东,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尸水注之,水北发尸山,南流入洛。

洛水又东得乳水,水北出良余山,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会于龙余之水,水出蛊尾之山,东流入洛。

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合玄扈之水。

《山海经》曰:洛水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是也。

又曰自鹿蹄之山以至玄扈之山,凡九山,玄扈亦山名也,而通与讙举,为九山之次焉。

故《山海经》曰:此二山者洛间也。

是知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盖山水兼受其目矣。

其水径于阳虚之下。

《山海经》又曰: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之水,是为洛汭也。

《河图玉版》曰:仓颌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

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即于此水也。

洛水又东历清他山,东合武里水,水南出武里山,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

《尔雅》所谓洛别为波也。

洛水又东,要水入焉,水南出三要山,东北径拒阳城西,而东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与获水合,水南出获舆山,俗谓之备水也。

东北径获舆川,世名之为舆川,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禹贡》所谓导洛自熊耳。

《博物志》曰:洛出熊耳,盖开其源者是也。

东北过卢氏县南,洛水径隖渠关北,隖渠水南出隖渠山,即荀渠山也。

其水一源两分,川流半解,一水西北流,屈而东北,入于洛。

《山海经》曰:熊耳之山,浮豪之水出焉,西北流注于洛。

疑即是水也。

荀渠,盖熊耳之殊称,若太行之归山也。

故《他说》曰:熊耳之山,地门也,洛水出其间。

是亦总名矣。

其一水东北径隖渠城西,故关城也。

其水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

《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九年,晋韩龙取卢氏城。

王莽之昌富也。

有卢氏川水注之,水北出卢氏山,东南流径卢氏城东,东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翼合三川,并出县之南山,东北注洛。

《开山图》曰:卢氏山宜五谷,可避水灾,亦通谓之石城山。

山在宜阳山西南,千名之山,咸处其内,陵阜原隰,易以度身者也。

又有葛蔓谷水,自南山流注洛水。

洛水又东径高门城南,即《宋书》所谓后军外兵庞季明入卢氏进达高门木城者也。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水出北山,东南流合洛水枝津,水上承洛水,东北流径石勒城北,又东径高门城北,东入高门水,乱流南注洛。

洛水又东,松阳溪水注之,水出松阳山,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黄亭南,又东合黄亭溪水,水出鹈鹕山。

山有二峰,峻极于天,高崖云举,亢石无阶,猿徒丧其捷巧,鼯族谢其轻工,及其长霄昌岭,层霞冠峰,方乃就辨优劣耳,故有大,小鹈鹕之名矣。

溪水东南流历亭下,谓之黄亭溪水,又东南入于洛水。

洛水又东得荀公溪口,水出南山荀公涧,即庞季明所入荀公谷者也。

其水历谷东北流,注于洛水。

洛水又东径檀山南,其山四绝孤峙,山上有坞聚,俗谓之檀山坞。

义熙中,刘公西入长安,舟师所届,次于洛阳,命参军戴延之与府舍人虞道元即舟溯流,穷览洛川,欲知水军可至之处。

延之届此而返,竟不达其源也。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水自宜阳山南。

三川并发,合为一溪,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得鹈鹕水口,水北发鹈鹕涧,东南流入千洛。

洛水又径仆谷亭北,左合北水,水出北山,东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侯谷水出南山,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龙骧城北,龙骧将军王镇恶,从刘公西入长安,陆行所由,故城得其名。

洛水又东,左合宜阳北山水,水自北溪南流注洛。

洛水又东,广由涧水注之,水出南山由溪,北流径龙骧城东,而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右得直谷水,水出南山,北径屯城。

西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蠡城邑之南,城西有坞水,出北四里山上,原高二十五丈,故邑池县治,南对金门坞,水南五里,旧宜阳县治也。

洛水右会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合款水,其水二源并发,两川径引,谓之大款水也,合而东南入于洛。

洛水又东,黍良谷水入焉,水南出金门山。

《开山图》曰:山多重固在韩。

建武二年,强弩大将军陈俊转击金门、白马,皆破之,即此也,而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左合北溪,南流入于洛也。

又东过阳市邑南,又东北过于父邑之南,大阴谷水南出太阴溪,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合白马溪水,水出宜阳山,涧有大石,厥状似马,故溪涧以物色受名也。

溪水东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有昌涧水注之,水出西北宜阳山,而东南流,径宜阳故郡南,旧阳市邑也,故洛阳都典农治,此后改为郡。

其水又南注于洛。

洛水又东径一合坞南,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东三箱,天险峭绝,惟筑西面即为固,一合之名,起于是矣。

刘曜之将攻河南也,晋将军魏该奔于此,故于父邑也。

洛水又东合杜阳涧水,水出西北杜阳溪,东南径一合坞,东与槃谷水合,乱流东南入洛。

洛水又东,渠谷水出宜阳县南女几山,东北流径云中坞,左上迢遰层峻,流烟半垂,缨带山阜,故坞受其名。

渠谷水又东北入洛水。

臧荣绪《晋书》称,孙登尝经宜阳山,作炭人见之与语,登不应,作炭者觉其情神非常,咸共传说。

太祖闻之,使阮籍往观,与语,亦不应,籍因大啸,登笑曰:复作向声,又为啸。

求与俱出,登不肯,籍因别去。

登上峰行且啸,如萧韶笙簧之音,声振山谷。

籍怪而问作炭人,作炭人曰:故是向人声。

籍更求之,不知所止,推问久之,乃知姓名。

余按孙绰之叙《高士传》,言在苏门山,又别作《登传》。

孙盛《魏春秋》亦言在苏门山,又不列姓名。

阮嗣宗感之,著《大人先生论》,言吾不知其人,既神游自得,不与物交。

阮氏尚不能动其英操,复不识何人而能得其姓名。

又东北过宜阳县南,洛水之北有熊耳山,双峦竞举,状同熊耳,此自别山,不与《禹贡》导洛自熊耳同也。

昔汉光武破赤眉樊崇,积甲仗与熊耳平,即是山也。

山际有池,池水东南流,水侧有一池,世谓之渑池矣。

又东南径宜阳县故城西,谓之西度水,又东南流入于洛。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

秦武王以甘茂为左丞相,曰:寡人欲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朽矣。

茂请约魏以攻韩,斩首六万,遂拔宜阳城,故韩地也,后乃县之。

汉哀帝封息夫躬为侯国,城之西门,赤眉樊崇与盆子及大将等,奉玺绶剑壁处。

世祖不即见,明日,陈兵于洛水见盆子等,谓盆子丞相徐宣曰:不悔乎?宣曰:不悔。

上叹曰:卿庸中皦皦,铁中铮铮也。

洛水又东与厌染之水合,水出县北傅山大陂,山无草木,其水自陂北流,屈而东南注,世谓之五延水。

又东南流径宜阳县故城东,东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南,黄中涧水出北阜,二源奇发,总成一川,东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禄泉水注之,其水北出近溪。

洛水又东,共水入焉,水北出长石之山,山无草木,其西有谷焉,厥名井谷,共水出焉。

南流得尹溪口,水出西北尹谷,东南往之,共水又西南与左涧水会,水东出近川,西流注于共水。

共水又南与李谷水合,水出西北李溪,东南注蓁水。

蓁水发源蓁谷,西南流与李谷水合,而西南流入共水。

共水,世谓之石头泉,而南流注于洛。

洛水又东,黑涧水南出陆浑西山,历于黑涧,西北入洛。

洛水又东,临亭川水注之,水出西北近溪,东南与长涧水会,水出北山南人临亭水,又东南历九曲西,而南入洛水也。

又东北出散关南,洛水东径九曲南,其地十里,有坂九曲。

《穆天子传》所谓天子西征,升于九阿,此是也。

洛水又东与豪水会,水出新安县密山,南流历九曲东,而南流入于洛。

洛水之侧有石墨山,山石尽黑,可以书疏,故以石墨名山矣。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

东出关,绝惠水,又径清女冢南,冢在北山上。

《耆旧传》云:斯女清贞秀古,迹表来今矣。

枝渎又东径周山,上有周灵王冢。

《皇览》曰: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周山上,盖以王生而神,效谥曰灵。

其冢,人祠之不绝。

又东北径柏亭南,《皇览》曰周山在柏亭西北,谓斯亭也。

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三王,或言周景玉、悼王、定王也。

魏司徒公崔浩注《西征赋》云:定当为敬,子朝作难,西周政弱人荒,悼、敬二王,与景王俱葬于此,故世以三王名陵。

《帝王世纪》曰:景王葬于翟泉,今洛阳太仓中大冢是也。

而复传言在此,所未详矣。

又悼、敬二王,稽诸史传,复无葬处。

今陵东有石碑,录赧王以上世王名号,考之碑记,周墓明矣。

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西,历郊鄏陌。

杜预《释地》曰:县西有郏鄏陌,谓此也。

枝渎又北入谷,盖经始周启,渎久废不修矣。

洛水自枝渎又东出关,惠水右注之,世谓之八关水。

戴延之《西征记》谓之八关泽,即《经》所谓散关,鄣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即杨仆家僮所筑矣。

惠水出白石山之阳。

东南流与瞻水合,水东出娄涿之山,而南流入惠水。

惠水又东南,谢水北出瞻诸之山;东南流,又有交触之水,北出廆山,南流,俱合惠水。

惠水又南流径关城北,二十里者也。

其城西阻塞垣,东枕惠水。

灵帝中平元年,以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五营士屯都亭,置函谷、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小平津,盂津等八关,都尉官治此,函谷为之首,在八关之限,故世人总其统目,有八关之名矣。

其水又南流入于洛水。

《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

谓是水也。

洛水又与虢水会,水出扶猪之山,北流注于洛水。

之南,则鹿蹄之山也,世谓之非山。

其山阴则峻绝百仞,阳则原阜隆平,甘水发于东麓,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河南县南,《周书》称周公将致政,乃作大邑成周于中土,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孝经援神契》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

《竹书纪年》,晋定公二十年,洛绝于周。

魏襄王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

南有甘洛城,《郡国志》所谓甘城也。

《地记》曰:洛水东北过五零陪尾,北与涧、瀍合,是二水,东入千金渠,故渎存焉。

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往之。

洛阳,周公所营洛邑也,故《洛浩》曰:我卜瀍水东,亦惟洛食。

其城方七百二十丈,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凑。

方六百里,因西八百里,为千里。

《春秋》昭公三十二年,晋合诸侯大夫戍成周之城,故亦曰成周也。

司马迁《自序》云:太史公留滞周南。

挚仲治曰:古之周南,今之洛阳,汉高祖始欲都之,感娄敬之言,不日而驾行矣。

属光武中兴,宸居洛邑,逮于魏、晋,咸两宅焉。

故《魏略》曰:汉火行忌水,故去其水而加佳,魏为土德,土水之牡也,水得上而流,土得水而柔,除佳加水。

《长沙耆旧传》云:祝良,字召卿,为洛阳令。

岁时亢旱,夭子祈雨不得,良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水起,甘雨登降。

人为歌曰:天久不雨,烝人失所,天王自出,祝令特苦,精符感应,滂沱下雨。

则县司及河南尹治,司隶,周官也,汉武帝使领徒隶,董督京畿后,因名司州焉。

《地记》曰:洛水东入于中提山间,东流会于伊是也。

昔黄帝之时,天大雾三日,帝游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蘸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始得图书,今《河图视萌篇》是也。

昔王子晋好吹凤笙,招延道士,与浮丘同游伊洛之浦,含始又受玉鸡之瑞于此水,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

洛水又东,合水南出半石之山,北径合水坞,而东北流注于公路涧。

但世俗音讹,号之曰光禄涧,非也。

上有袁木固,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故溪涧即其名也。

合水北与刘水合,水出半石东山,西北流径刘聚,三面临涧,在猴氏西南,周畿内刘子国,故谓之刘涧。

其水西北流注于合水,合水又北流注于洛水也。

又东过偃师县南,洛水东径计素渚,中朝时,百国贡计所顿,故渚得其名。

又直偃师故县南,与猴氏分水。

又东,休水自南注之,其水导源少室山,西流径穴山南,而北与少室山水合,水出少室北溪,西南流注休水。

休水又左会南溪水,水发大穴南山,北流入休水。

休水又西南北屈,潜流地下,其故渎北屈出峡,谓之大穴口,北历覆釜堆东,盖以物象受名矣。

又东届零星坞,水流潜通,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

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鹄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展,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

或言在九山非此,世代已远,莫能辨之。

刘向《列仙传》云:世有萧管之声焉。

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

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

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

休水又西转北屈,径其城西。

水之西南有司空密陵元侯郑袤庙碑,文缺不可复识。

又有晋城门校尉昌原恭侯郑仲林碑,晋泰始六年立。

休水又北流注于洛水。

洛水又东径百谷坞北。

戴延之《西征记》曰:坞在川南,因高为坞,高十余丈,刘武王西入长安,舟师所保也。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

《竹书纪年》,晋襄公六年,洛绝于涧。

即此处也。

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中,水南谓之南,亦曰上也。

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皆聚也,而水注之,水出北山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

水侧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

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

水又东南,于皆城西北东入洛水。

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谷水东入洛,谓之下。

故有上、下之名,亦谓之北,于是有南、北之称矣。

又有城,盖周大夫肸之旧邑。

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水出方山罗川,西北流,蒲他水注之,水南出蒲陂,西北流合罗水,谓之长罗川。

亦曰罗中也,盖肸子罗之宿居,故川得其名耳。

罗水又西北,白马溪水注之,水出嵩山北麓,径白马坞东,而北入罗水。

西北流,白桐涧水注之,水出嵩麓桐溪,北流径九山东,又北,九山溪水入焉。

水出百称山东谷,其山孤峰秀出,嶕峣分立。

仲长统曰:昔密有卜成者,身游九山之上,放心不拘之境,谓是山也。

山际有九山庙,庙前有碑云:九显灵府君者,太华之元子,阳九列名,号曰九山府君也。

南据嵩岳,北带洛澨,晋元康二年九月,太岁在戌,帝遣殿中中郎将、关内侯樊广,缑氏令王与,主簿傅演,奉宣诏命,兴立庙殿焉。

又有《百虫将军显灵碑》,碑云:将军姓伊氏,讳益,字隤敳,帝高阳之第二子伯益者也。

晋元康五年七月七日,顺人吴义等建立堂庙,水平元年二月二十日刻石立颂,赞示后贤矣。

其水东北流入白桐涧,又北径袁公坞东,盖公路始固有此也,故有袁公之名矣。

北流注于罗水。

罗水又西北径袁公坞北,又西北径潘岳父子墓前。

有碑,岳父茈,琅琊太守,碑石破落,文字缺败。

岳碑题云:给事黄门侍郎潘君之碑。

碑云:君遇孙秀之难,阖门受祸,故门主感覆醢以增恸,乃树碑以记事。

太常潘尼之辞也。

罗水又于訾城东北入于洛水也。

又东北过巩县东,又北入于河。

洛水又东,明乐泉水注之,水出南原下,三泉并导,故世谓之五道泉,即古明溪泉也。

《春秋》昭公二十二年,师次于明溪者也。

洛水又东径巩县故城南,东南所居也,本周之畿内巩伯国也。

《春秋左传》所谓尹文父涉于巩,即于此也。

洛水又东,浊水注之。

即古黄水也,水出南原。

京相璠曰:訾城北三里有黄亭,即此亭也。

《春秋》所谓次于黄者也。

洛水又东北,涧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水也。

京相璠曰:巩东地名坎欲,在泂水东。

疑即此水也。

又径盘谷坞东,世又名之曰盘谷水。

司马彪《郡国志》,巩有坎欿聚。

《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王出及坎欿。

服虔亦以为巩东邑名也。

今考厥文若状焉,而不能精辨耳。

《晋太康地记》、《晋书地道记》,并言在巩西,非也。

其水又北入洛,洛水又东北流,人于河。

《山海经》曰:洛水,成皋西人河是也。

谓之洛欿,即什谷也。

故张仪说秦曰: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

谓此川也。

《吏记音义》曰:巩县有谷水者也。

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壁,受《龙图》于河,《龟书》于洛,赤文绿字。

尧帝又修坛河、洛,择良即沉,荣光出河,休气四塞,白云起,回风逝,赤文绿色,广袤九尺,负理平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

《帝王录》记兴亡之数,以授之尧,又东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背甲赤文成字,遂禅于舜。

舜又习尧礼,沉书于日稷,赤光起,玄龟负书至于稷下,荣光休至,黄龙卷甲,舒图坛畔,赤文绿错以授舜。

舜以禅禹,殷汤东观于洛,习礼尧坛,降璧三沉,荣光不起,黄鱼双跃,出济于坛。

黑乌以浴,随鱼亦上,化为黑玉赤勒之书,黑龟赤文之题也,汤以伐桀,故《春秋说题辞》曰:河以道坤出天苞,洛以流川吐地符,王者沉礼焉,《竹书纪年》曰,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盖洛水之神也。

昔夏太康失政,为羿所逐,其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于是地矣。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山海经》曰:蔓渠之山,伊水出焉。

《淮南子》曰:伊水出上魏山。

《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即麓大同,陵峦互别耳。

伊水自熊耳东北径鸾川亭北,奸水出奸山,北流际其城东而北入伊水。

世人谓伊水为奸水,奸水为交水,故名斯川为鸾川也。

又东为渊潭,潭浑若沸,亦不测其深浅也。

伊水又东北径东亭城南,又屈径其亭东,东北流者也。

东北过郭落山,阳水出阳山阳溪,世人谓之太阳谷,水亦取名焉。

东流入伊水,伊水又东,北鲜水入焉,水出鲜山,北流注于伊。

伊水又与蛮水合,水出卢氏县之蛮谷,东流入于伊。

又东北过陆浑县南,《山海经》曰:滽滽之水,出于厘山,南流注于伊水。

今水出陆浑县之西南王母涧,涧北山上有王母祠,故世因以名溪,东流注于伊水,即滽滽之水也。

伊水历崖口,山峡也。

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径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

杜预《释地》曰:山在县南。

阚駰《十三州志》云:山在东南。

今是山在陆浑故城东南八十许里。

《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于三涂,北瞻望于有河。

《春秋》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服虔曰:三涂、大行、轘辕、崤、渑,非南望也。

京相璠著《春秋土地名》,亦云:山名也。

以服氏之说,涂,道也。

准《周书》南望之文,或言宜为轘辕、大谷、伊阙,皆为非也。

《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于三涂。

知是山明矣。

有七谷水注之,水西出女儿山之南七溪山,上有西王母祠,东南流注于伊水。

又北,蚤谷水注之,水出女儿山之东谷,东径故亭南,东流入千伊水。

伊水又东北径伏流岭东,岭上有昆仑祠,民犹祈焉。

刘澄之《永初记》称,陆浑县西有伏流坂者也。

今山在县南崖口北二十里许,西则非也。

北与温泉水合,水出新城县之狼皋山西南阜下,西南流会于伊水。

伊水又东北径伏睹岭,左纳焦涧水,水西出鹿髆山,东流径孤山南。

其山介立丰上,单秀孤峙,故世谓之方山,即刘中书澄之所谓县有孤山者也。

东历伏睹岭南,东流注于伊。

伊水又东北,涓水注之,水出陆浑西山,即陆浑都也。

寻郭文之故居,访胡昭之遗像,世去不停,莫识所在。

其水有二源,俱导而东注虢略。

在陆浑县西九十里也,司马彪《郡国志》曰县西虢略地,《春秋》所谓东尽虢略者也。

北水东流合侯涧水,水出西北侯溪,东南流注于涓水。

涓水又东径陆浑县故城北。

平王东迁,辛有适伊川,见有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

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阶浑之戎于伊川,故县氏之也。

涓水东南流,左合南水,水出西山七谷,亦谓之七谷水。

阻涧东逝,历其县南,又东南左会北水,乱流,左合禅渚水,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渚在原上,陂方十里,佳饶鱼苇,即《山海经》所谓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

郭景纯注云:禅,一音暖,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

世谓此泽为慎望陂,陂水南流注于涓水。

涓水又东南注于伊水。

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

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

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威为水矣。

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

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

又东北过新城县南,马怀桥长水出新城西山,东径晋使持节、征南将军宗均碑南。

均字文平,县人也。

其碑,太始三年十二月立。

其水又东流入于伊。

又有明水出梁县西狼皋山,俗谓之石涧水也。

西北流径杨亮垒南,西北合康水,水亦出狼皋山,东北流径范坞北与明水合,又西南流入于伊。

《山海经》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是也。

伊水又与大戟水会,水出梁县西,有二源,北水出广成泽,西南径杨志坞北与南水合,水源南出广成泽,西流径陆浑县南。

《河南十二县境簿》曰:广成泽在新城县界黄阜。

西北流,屈而东,径杨志坞南;又北屈径其坞东,又径坞北。

同注老倒涧,俗谓之老倒涧水,西流入于伊。

伊水又北径新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径其县故城西,又东转径其县南,故蛮子国也。

县有鄤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

其水又东北流,庄于伊水。

伊水又北径当阶城西,大狂水入焉,水东出阳城县之大山。

《山海经》曰:大之山多琈之玉。

其阳,狂水出焉。

西南流,其中多三足龟,人食之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

《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围纶氏者也。

左与倚薄山水合,水北出倚薄之山,南径黄城西,又南径纶氏县故城东,而南流注于狂水。

狂水又西,八风溪水注之,水北出八风山,南流径纶氏县故城西,西南流入于狂水。

狂水又西得三交水口,水有三源,各导一溪,并出山南流合舍,故世有三交之名也。

石上菖蒲,一寸九节,为药最妙,服久化仙。

其水西南流注于狂水。

狂水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

狂水又西径湮阳城南。

又西径当阶城南,而西流注于伊。

伊水又北,土沟水出玄望山西,东径玄望山南,又东径新城县故城北,东流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板桥水入焉,水出西山,东流入于伊水。

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径邥垂亭南。

《春秋左传》文公十六年,秋,周甘歜败戎于邥垂者也。

服虔曰:邥垂在高都南。

杜预《释地》曰:河南新城县北有邥垂亭。

司马彪《郡国志》曰:新城有高都城。

今亭在城南七里,遗基存焉。

京相璠曰:旧说言邥垂在高都南,今上党有高都县。

余谓京论疏远,未足以证,无如虔说之指密矣。

其水又东注于伊水。

伊水又北径高都城东。

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六年,东周与郑高都利者也。

又来儒之水出于半石之山,西南流径斌轮城北,西历艾涧,以其水西流,又谓之小狂水也。

其水又西南径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

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八月戊辰。

于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

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

山在洛阳南,而刘澄之言在洛东北,非也。

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

即是山也。

来儒之水又西南径赤眉城南,又西至高都城东西入伊水,谓之曲水也。

又东北过伊阙中,伊水径前亭西。

《左传》昭公二十二年,晋箕遗、乐征、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

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矣。

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

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

昭公二十六年,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

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

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于伊水。

傅毅《反都赋》曰: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

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六月二十四日辛巳,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已下。

盖记水之涨减也。

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年,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邮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掾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

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北入于洛。

伊水自阙东北流,枝津右出焉。

东北引溉,东会合水,同注公路涧,入于洛,今无水。

《战国策》曰:东周欲为田,西周不下水,苏子见西周君曰,今不下水,所以富东周也,民皆种他种,欲贫之,不如下水以病之,东周必复种稻,种稻而复夺之,是东周受命于君矣。

西周遂下水,即是水之故渠也。

伊水又东北,枝渠左出焉,水积成湖,北流注于洛,今无水。

伊水又东北至洛阳县南,径圜丘东,大魏郊天之所准汉故事建之。

《后汉书。

郊祀志》曰:建武二年,初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圜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其上,皆南向,其外坛,上为五帝位,其外为谴,重营皆紫,以像紫宫。

按《礼》,天子大裘而冕,祭皞天上帝于此,今兖冕也。

坛壝无复紫矣。

伊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

《广志》曰:鲵鱼声如小儿啼,有四足,形如鲮鳢,可以治牛,出伊水也。

司马迁谓之人鱼,故其著《史记》曰: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

徐广曰: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

瀍水出河南谷城县北山,县北有朁亭,瀍水出其北梓泽中,梓泽,地名也。

泽北对原阜,即裴氏墓茔所在,碑阙存焉。

其水历泽东南流,水西有一原,其上平敞,古朁亭之处也。

即潘安仁《西征赋》所谓越街邮者也。

东与千金渠合,《周书》曰:我卜瀍水西。

谓斯水也。

东南流,水西南有帛仲理墓,墓前有碑,题云:真人帛君之表。

仲理名护,益州巴郡人,晋永宁二年十一月立。

瀍水又东南流,注于谷。

谷水自千金堨东注,谓之千金渠也。

又东过洛阳县南,又东过偃师县,又东入于洛。

涧水出新安县南白石山,《山海经》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东南注于洛,涧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谷。

世谓是山曰广阳山,水曰赤岸水,亦曰石子涧。

《地理志》曰:涧水在新安县,东南入洛。

是为密矣。

东北流历函谷东坂东,谓之八特板。

东南入于洛。

孔安国曰:涧水出渑池山,今新安县西北有一水,北出渑池界,东南流径新安县,而东南流入于谷水。

安国所言当斯水也。

然谷水出渑池,下合涧水,得其通称,或亦指之为涧水也。

并未之祥耳。

今孝水东十里有水,世谓之慈涧,又谓之涧水。

按《山海经》则少水也,而非涧水,盖习俗之误耳。

又按河南有离山水,谓之为涧水,水西北出离山,东南流历郏山,于谷城东而南流注于谷,旧与谷水乱流,南人于洛。

今谷水东入千金渠,涧水与之俱,东入洛矣。

或以是水并为周公之所相卜也。

吕忱曰:今河南死水。

疑其是此水也。

然意所未详,故并书存之耳。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