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水经注
《水经注》 卷十 浊漳水、清漳水 郦道元

浊漳水出上党长子县西发鸠山,漳水出鹿谷山,与发鸠连麓而在南。

《淮南子》谓之发苞山,故异名互见也。

左则阳泉水注之,右则伞盖水入焉。

三源同出一山,但以南北为别耳。

东过其县南,又东,尧水自西山东北流,径尧庙北,又东径长子县故城南。

周史辛甲所封邑也。

《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卫行人石买于长子,即是县也。

秦置上党郡,治此。

其水东北流入漳水。

漳水东会于梁水,梁水出南梁山,北流径长子县故城南。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十二年,郑取屯留、尚子、涅。

尚子,即长子之异名也。

梁水又北入漳水。

屈从县东北流,陶水南出陶乡,北流径长子城东,西转径其城北,东注于漳水。

又东过壶关县北,又东北过屯留县南,漳水东径屯留县南,又屈径其城东,东北流,有绛水注之。

水西出谷远县东发鸠之谷,谓之为滥水也。

东径屯留县故城南。

故留吁国也,潞氏之属。

《春秋》襄公十八年,晋人执孙蒯于纯留是也。

其水东北流入于漳。

故桑钦云:绛水出屯留西南,东入漳,漳水又东,冻水注之,水西出发鸠山,东径余吾县故城南。

汉光武建武六年,封景丹子尚为侯国。

冻水又东径屯留县故城北。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元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

《史记》,赵肃侯夺晋君端氏而徙居之此矣。

其水又东流注于漳。

故许慎曰:水出发鸠山入漳,从水,东声也。

漳水又东北径壶关县故城西,又屈径其城北。

故黎国也,有黎亭,县有壶口关,故曰壶关矣。

吕后元年,立孝惠后宫子武为侯国。

汉有壶关三老公乘兴上书讼卫太子,即色人也。

县在屯留东,不得先壶关而后屯留也。

漳水历鹿台山与铜鞮水合,水出铜鞮县西北石瞪山,东流与专池水合,水出八特山,东北流入铜鞮水。

铜鞮水又东南合女谏水,水西北出好松山,东南流,北则苇池水与公主水合而右往之;南则榆交水与皇后水合而左入焉。

乱流东南,注于铜鞮水。

铜鞮水又东径李憙墓,墓前有碑,碑石破碎,故李氏以太和元年立之。

其水又东径故城北,城在山阜之上,下临岫壑,东、西、北三面,阻袤二里,世谓之断梁城,即故县之上虒亭也,铜鞮水又东径铜鞮县故城北,城在水南山中,晋大夫羊舌赤铜鞮伯华之邑也。

汉高祖破韩王信于此县。

铜鞮水又东南流径顷城西,即县之下虒聚也。

《地理志》曰:县有土虒亭,下虒聚者也。

铜鞮水又南径胡邑西,又东屈径其城南,又东径襄垣县,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流径襄垣县故城南,王莽之上党亭。

潞县北,县,故赤翟潞子国也。

其相丰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苟林父灭之。

阚駰曰:有潞水,为冀州浸,即漳水也。

余案《燕书》,王猛与慕容评相遇于潞川也。

评障锢山泉,鬻水与军,入绢匹,水二石,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巨浪长湍,惟漳水耳。

故世人亦谓浊漳为潞水矣。

县北对故台壁,漳水径其南。

本潞子所立也,世名之为台壁。

慕容垂伐慕容永于长子,军次潞川,永率精兵拒战,阻河自固,垂阵台壁,一战破之,即是处也。

漳水于是左合黄须水口,水出台壁西张讳岩下。

世传岩赤则土罹兵害,故恶其变化无常,恒以石粉污之令白,是以俗目之为张讳岩。

其水南流,径台壁西,又南入于漳。

漳水又东北历望夫山,山之南有石人仁于山上,状有怀于云表,因以名焉。

有涅水西出覆甑山,而东流与西汤溪水合,水出涅县西山汤谷,五泉俱会。

谓之五会之泉,交东南流,谓之西汤水,又东南流注涅水。

涅水又东径涅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

东与白鸡水合,水出县之西山,东径其县北,东南流入涅水。

涅水又东南,武乡水会焉,水源出武山西南,径武乡县故城西,而南得清谷口。

水源出东北长山清谷,西南与鞸鞛、白壁二水合,南入武乡水,又南得黄水口,黄水三源,同注一壑,东南流与隐室水合,水源西北出隐室山,东南注黄水。

又东入武乡水。

武乡水又东南注于涅水。

涅水又东南流,注于樟水。

漳水又东径磻阳城北,仓谷水入焉。

水出林虑县之仓谷溪,东北径鲁班门西。

双阙昂藏,石壁霞举,左右结石修防,崇基仍存。

北径偏桥东,即林虑之娇岭抱犊固也。

石隥西陛,陟踵修上五里余,隥崿路中断四五丈,中以木为偏桥,劣得通行,亦言故有偏桥之名矣。

自上犹须攀萝们葛,方乃自津,山顶,即庾衮眩坠处也。

仓谷溪水又北合白木溪。

溪水出壶关县东白木川,东径百晦城北,盖同仇池百顷之称矣。

又东径林虑县之石门谷,又注于仓溪水。

仓溪水又北径磻阳城东而北流,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径葛公亭北而东注矣。

又东过武安县,漳水于县东,清漳水自涉县东南来注之,世谓决入之所为交漳口也。

又东出山,过邺县西,漳水又东径三户峡为三户津。

张晏曰:三户,地名也,在梁期西南。

孟康曰:津,峡名也,在邺西四十里。

又东,汗水注之,水出武安县山,东南流径汗城北。

昔项羽与蒲将军英布济自三户,破章邯于是水。

汗水东注于漳水。

漳水又东径武城南,世谓之梁期城。

梁期在邺北,俗亦渭之两期城,皆为非也。

司马彪《郡国志》曰:邺县有武城,武城即期城矣。

漳水又东北径西门豹祠前。

祠东侧有碑,隐起为字,祠堂东头石柱勒铭曰:赵建武中所修也。

魏文帝《述征赋》曰:羡西门之嘉迹,忽遥睇其灵字。

漳水右与枝水合。

其水上承漳水于邯会西,而东别与邯水合,水发源邯山东北,径邯会县故城西,北注枝水,故曰邯会也。

张晏曰:漳水之别,自城西南与邯山之水会,今城旁犹有沟渠存焉。

汉武帝元朔二年,封赵敬肃王子刘仁为侯国。

其水又东北入于漳。

昔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也,引漳以溉邺,民赖其用。

其后至魏襄王,以史起为邺令,又堰漳水以灌邺田,咸成沃壤,百姓歌之。

魏武王又堨漳水,回流东注,号天井堰。

二十里中,作十二墱,墱相去三百步,令互相灌注,一源分为十二流,皆悬水门。

陆氏《邺中记》云:水所溉之处,名曰堰陵泽。

故左思之赋魏都,谓墱流十二,同源异口者也。

魂武之攻邺也,引漳水以围之。

《献帝春秋》曰:司空邺城围周四十里,初浅而狭,如或可越,审配不出争利,望而笑之,司空一夜增修,广深二丈,引漳水以注之,遂拔邺。

本齐桓公所置也,故《管子》曰:筑五鹿、中牟、邺,以卫诸夏也。

后属晋,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

汉高帝十二年,置魏郡,治邺县,王莽更名魏城。

后分魏郡,置东、西部都尉,故曰三魏。

魏武又以郡国之旧,引漳流自城西东入,径铜雀台下,伏流入城东注,谓之长明沟也。

渠水又南径止车门下。

魏武封于邺为北宫,富有文昌殿。

沟水南北夹道,枝流引灌,所在通溉,东出石窦堰下,注之隍水。

故魏武《登台赋》曰:引长明,灌街里。

谓此渠也。

石氏于文昌故殿处,造东、西太武二殿于济北谷城之山,采文石为基,一基下五百武直宿卫。

屈柱跌瓦,悉铸铜为之,金漆图饰焉。

又徙长安、洛阳铜人,置诸宫前,以华国也。

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平坦略尽。

《春秋古地》云:葵丘,地名,今邺西三台是也。

谓台已平,或更有见,意所未详、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台成,命诸子登之,并使为赋。

陈思王下笔成章,美捷当时。

亦魏武望奉常王叔治之处也,昔严才与其属攻掖门,修闻变,车马未至,便将宫属步至宫门,太祖在铜雀台望见之曰:彼来者必王叔治也。

相国钟繇曰:旧京城有变,九卿各居其府,卿何来也?修曰:食其禄,焉避其难,居府虽旧,非赴难之义。

时人以为美谈矣。

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连栋接榱,弥覆其上,盘回隔之,名曰命子窟。

又于屋上起五层搂,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又作铜雀于楼巅,舒翼若飞。

南则金虎台,高八丈,有屋百九间。

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石墨可书,又然之难尽,亦谓之石炭。

又有粟窖及盐窖,以备不虞。

今窖上犹有石铭存焉。

左思《魏都赋》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

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

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

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骼天。

北城上有齐斗楼,超出群榭,孤高特立。

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

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

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

魏因汉祚,复都洛阳,以谯为先人本国,许昌为汉之所居,长安为西京之遗迹,邺为王业之本基,故号五都也。

今相州刺史及魏郡治。

漳水自西门豹祠北径赵阅马台西,基高五丈,列观其上,石虎每讲武于其下,升观以望之,虎自台上放鸣镝之矢,以为车骑出入之节矣。

漳水又北径祭陌西。

战国之世,俗巫为河伯取妇,祭于此陌。

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约诸三老曰:为河伯娶妇,幸来告知,吾欲送女。

皆曰:诺。

至时,三老、廷掾,赋敛百姓,取钱百万,巫觋行里中,有好女者,祝当为河伯妇,以钱三万聘女,沐浴脂粉如嫁状。

豹往会之,三老、巫、掾与民咸集赴观。

巫妪年七十,从十女弟子。

豹呼妇视之,以为非妙,令巫妪入报河伯,投巫于河中。

有顷曰:何久也,又令三弟子及三老入白,并投于河。

豹磬折曰:三老不来,奈何?复欲使廷掾、豪长趣之,皆叩头流血,乞不为河伯取妇。

淫祀虽断,地留祭陌之称焉。

又慕容俊投石虎尸处也。

田融以为紫陌也。

赵建武十一年,造紫陌浮桥于水上,为佛图澄先造生墓于紫陌,建武十五年卒,十二月葬焉,即此处也。

漳水又对赵氏临漳宫。

宫在桑梓苑,多桑木,故苑有其名。

三月三日及始蚕之月,虎帅皇后及夫人采桑于此。

今地有遗桑,塘无尺雉矣。

漳水又北,滏水入焉。

漳水又东径梁期城南。

《地理风俗记》曰:邺北五十里有梁期城,故县也。

汉武帝元鼎五年,封任破胡为侯国。

晋惠帝永兴元年,骠骑王浚遣乌丸渴末径至梁期,候骑到邺,成都王颖遣将军石超讨末,为末所败于此也。

又径平阳城北。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元年,邺师败邯郸师于平阳者也。

司马彪《郡国志》曰:邺有平阳城。

即此地也。

又东过列入县南,漳水又东,右径斥丘县北,即裴县故城南。

王莽更名之曰即是也。

《地理风俗记》曰:列入县西南六十里有即裴城,故县也。

漳水又东北径列入县故城南,王莽更名之为列治也。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惠成王伐邯郸取列入者也。

于县右合白渠故渎,白渠水出魏郡武安县钦口山,东南流径邯郸县南,又东与拘涧水合。

水导源武始东山白渠,北俗犹谓是水为拘河也。

拘涧水又东,又有牛首水入焉,水出邯郸县西堵山,东流分为二水,洪湍双逝,澄映两川。

汉景帝时,七国悖逆,命曲周侯郦寄攻赵,围邯郸,相捍七月,引牛首拘水灌城,城坏,王自杀,其水东入邯郸城,径温明殿南。

汉世祖擒王郎、幸邯郸昼卧处也。

其水又东径丛台南。

六国时,赵王之台也。

《郡国志》曰:邯郸有丛台。

故刘劭《赵都赋》曰:结云阁于南宇,立丛台于少阳者也。

今遗基旧墉尚在。

其水又东历邯郸阜,张晏所谓邯山在东城下者也。

曰单,尽也,城郭从邑,故加邑,邯郸之名,盖指此以立称矣。

故赵郡治也,《长沙耆旧传》称,桓楷为赵郡太守,尝有遗囊粟于路者,行人挂囊粟于树,莫敢取之,即于是处也。

其水又东流出城,又合成一川也。

又东,澄而为渚,渚水东南流,注拘涧水,又东入白渠,又东,故渎出焉。

一水东为泽渚,曲梁县之鸡泽也。

《国语》所谓鸡丘矣。

东北通澄湖,白渠故渎南出所在,枝分右出,即邯沟也。

历邯沟县故城东,盖因沟以氏县也。

《地理风俗记》曰:即裴城,西北二十里有邯沟城,故县也。

又东径肥乡县故城北。

《竹书纪年》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肥者也。

《晋书地道记》曰:太康中,立以隶广平也。

渠道交径,互相缠魔,与白渠同归,径列人右会漳津,今无水。

《地理志》曰:白渠东至列人入漳是也。

又东北过斥漳县南,应劭曰:其国斥卤,故曰斥漳。

汉献帝建安十八年,魏太祖凿渠,引漳水东入清洹以通河漕,名曰利漕渠。

漳津故渎水断,旧溪东北出,涓流濗注而已。

《尚书》所谓覃怀底绩,至于衡漳者也。

孔安国曰:衡,横也,言漳水横流也。

又东北径平恩县故城西。

应劭曰:县,故馆陶之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置,以封后父许伯为侯国,王莽更曰延平也。

又东北过曲周县东,又东北过巨鹿县东,衡漳故渎东北径南曲县故城西。

《地理志》,广平有南曲县。

应劭曰:平恩县北四十里有南曲亭,故县也。

又径曲周县故城东。

《地理志》曰:汉武帝建元四年置,王莽更名直周。

余按《史记》,大将军郦商以高祖六年封曲周县为侯国,又考《汉书》同。

是知曲周旧县,非始孝武。

啸父冀州人,在县市补履数十年,人奇其不老,求其术而不能得也。

衡漳又北径巨桥邸阁西,旧有大梁横水,故有巨桥之称。

昔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以赈殷之饥民。

服虔曰:巨桥,仓名。

许慎曰:巨鹿水之大桥也。

今临侧水湄,左右方一二里中,状若丘墟,盖遗囤故窖处也。

衡水又北径巨鹿县故城东。

应劭曰:鹿者,林之大者也。

《尚书》曰:尧将禅舜,纳之大麓之野,烈风雷雨不迷,致之以昭华之玉。

而县取目焉,路温舒,县之东里人,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泽中,取蒲牒用写书,即此泽也。

巨鹿郡治。

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以为巨鹿郡。

汉景帝中元年,为广平郡,武帝征和二年,以封赵敬肃王子为平于国。

世祖中兴,更为巨鹿也。

郑玄注《尚书》引《地说》云:大河东北流,过绛水千里,至大陆为地腹,如《志》之言大陆在巨鹿。

《地理志》曰:水在安平信都巨鹿。

与信都相去不容此数也。

水土之名变易,世失其处,见降水则以为绛水,故依而废渎,或作绛字,非也。

今河内共北山,淇水出焉,东至魏郡黎阳入河,近所谓降水也。

降读当如郕,降于齐师之降,盖周时国于此地者,恶言降,故改云共耳。

又今河所从去大陆远矣,馆陶北屯氏河,其故道与?余按郑玄据《尚书》,有东过洛油,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

推次言之,故以淇水为降水,共城为降城,所未详也。

稽之群书,共县本共和之故国,是有共名,不因恶降而更称。

禹著《山经》,淇出沮洳。

淇澳《卫诗》,列目又远,当非改绛,革为今号。

但是水导源共北山,玄欲成降义,故以淇水为降水耳。

即如玄引《地说》,黎阳巨鹿,非千里之径,直信都于大陆者也。

惟屯氏北出馆陶,事近之矣。

按《地理志》云:绛水发源屯留,下乱漳津。

是乃与漳俱得通称,故水流间关,所在著目,信都复见绛名,而东入于海。

寻其川脉,无他殊渎,而衡漳旧道,与屯氏相乱,乃《书》有过降之文,与《地说》千里之志,即之途致与《书》相邻,河之过降,当应此矣,下至大陆,不异《经》说,自宁迄于巨鹿,出于东北,皆为大陆。

语之缠络,厥势眇矣。

九河既播,八枝代绝。

遗迹故称,往往时存,故鬲、般列于东北,徒骇渎联漳、绛,同逆之状粗分,陂障之会犹在。

按《经》考渎,自安故目矣。

漳水又历经县故城西,水有故津,谓之薄落津。

昔袁本初还自易京,上已届此,率其宾从,禊饮于斯津矣。

衡漳又径沙丘台东。

纣所成也,在巨鹿故城东北七十里,赵武灵王与秦始皇并死于此矣。

又径铜马祠东,汉光武庙也。

更始三年秋,光武追铜马于馆陶,大破之,遂降之。

贼不自安,世祖令其归营,乃轻骑行其垒,贼乃相谓曰: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遂将降人分配诸将,众数十万人,故关西号世祖曰铜马帝也,祠取名焉。

庙侧有碑,述河内修武县张导,字景明,以建和三年为巨鹿太守,漳津泛滥,土不稼穑,导披按地图,与丞彭参、掾马道嵩等,原其逆顺,揆其表里,修防排通,以正水路,功绩有成,民用嘉赖。

题云:《漳河神坛碑》。

而俗老耆儒,犹揭斯庙为铜马刘神寺,是碑顷因震裂,余半不可复识矣。

又径南宫县故城西。

汉惠帝元年,以封张越人子买为侯国,王莽之序中也。

其水与隅醴通为衡津。

又有长芦淫水之名,绛水之称矣。

今漳水既断,绛水非复缠络矣。

又北,绛渎出焉,今无水,故渎东南径九门城南,又东南径南宫城北,又东南径缭城县故城北。

《十三州志》召:经县东五十里有缭城,故县也。

左径安城南,故信都之安城乡也。

更始二年,和戎卒正邳彤与上会信都南安城乡,上大悦,即此处也。

故渎又东北径辟阳亭。

汉高帝六年,封审食其为侯国,王莽之乐信也。

《地理风俗记》曰:广川西南六十里有辟阳亭,故县也。

绛渎又北径信都城东,散入泽渚,西至于信都城,东连于广川县之张甲故渎,同归于海。

故《地理志》曰:《禹贡》,绛水在信都东入于海也。

又北过堂阳县西,衡水自县,分为二水,其一水北出,径县故城西。

世祖自信都以四千人先攻堂阳降水者也。

水上有梁,谓之旅津渡,商旅所济故也。

其右水东北注,出石门。

门石崩褫,余基殆在。

谓之长芦水,盖变引葭之名也。

长芦水东径堂阳县故城南。

应劭曰:县在堂水之阳。

《谷梁传》曰:水北为阳也。

今于县故城南,更无别水,惟是水东出,可以当之,斯水盖包堂水之兼称矣。

长芦水又东径九门城北,故县也。

又东径抉柳县故城南。

世祖建武三十年,封寇恂子损为侯国。

又东屈北径信都县故城西,信都郡治也,汉高帝六年置。

景帝中二年,为广川惠王越国,王莽更为新博,县曰新博亭,光武自蓟至信都是也,明帝水平十五年,更名乐成,安帝延光中,改曰安平。

城内有汉冀州从事安平赵征碑,又有魏冀州刺史陈留丁绍碑,青龙三年立。

城南有献文帝《南巡碑》。

其水侧城北注,又北径安阳城东,又北径武阳城东。

《十三州志》曰:抉柳县东北有武阳城,故县也。

又北为博广池,池多名蟹佳虾,岁贡王朝,以充膳府。

又北径下博县故城东,而北流注于衡水也。

又东北过扶柳县北,又东北过信都县西。

扶柳县故城在信都城西,衡水径其西。

县有扶泽,泽中多柳,故曰扶柳也。

衡水又北径昌城县故城西。

《地理志》,信都有昌城县。

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差为侯国。

阚駰曰:昌城本名阜城矣。

应劭曰:堂阳县北三十里有昌城,故县也。

世祖之下堂阳,昌城人刘植率宗亲子弟据邑以奉世祖是也。

又径西粱县故城东。

《地理风俗记》曰:扶柳县西北五十里有西梁城,故县也。

世以为五梁城,盖字状致谬耳。

衡漳又东北径桃县故城北。

汉高祖十二年,封刘襄为侯国,王莽改之曰桓分也。

合斯洨故渎,斯洨水首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绵蔓水上承桃水,水出乐平郡之上艾县,东流,世谓之曰桃水,东径靖阳亭南,故关城也。

又北流,径井陉关下,注泽发水,乱流东北径常山蒲吾县西,而桃水出焉,南径蒲吾县故城西,又东南流径桑中县故城北。

世谓之石勒城,盖赵氏增城之,故擅其目,俗又谓之高功城。

《地理志》曰:侯国也。

桃水又东南流,径绵蔓县故城北,王莽之绵延也。

世祖建武二年,封郭况为侯国。

自下通谓之绵蔓水。

绵蔓水又东流,径乐阳县故城西,右合并陉山水,水出井陉山,世谓之鹿泉水,东北流,屈径陈余垒西,俗谓之故壁城。

昔在楚、汉,韩信东入,余拒之于此,不纳左车之计,悉众西战,信遣奇兵自间道出,立帜于其垒,师奔失据,遂死汦上。

其水又屈径其垒南,又南径城西,东注绵蔓水。

绵蔓水又屈从城南,俗名曰临清城,非也。

《地理志》曰:侯国矣。

王莽更之曰畅苗者也。

《东观汉记》曰:光武使邓禹发房子兵二千人,以铫期为偏将军,别攻真定宋子,余贼拔乐阳禀肥垒者也。

绵蔓水又东径乌子堰,枝津出焉。

又东,谓之大白渠,《地理志》所谓首受绵蔓水者也。

白渠水又东南径关县故城北。

《地理志》,常山之属县也。

又东为成郎河,水上有大梁,谓之成郎桥。

又东径耿乡南,世祖封前将军耿纯为侯国,世谓之宜安城。

又东径宋子县故城北,又谓之宋子河。

汉高帝八年,封许瘛为侯国,王莽更名宜子。

昔高渐离击筑佣工,自此入秦。

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

按《地理志》,巨鹿之属县也。

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

阚駰《十三州记》曰: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故县也。

今其城实中,小邑耳,故俗名之曰敬武垒,即古邑也。

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

《地理志》曰:大白渠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者也。

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东南流,谓之百尺沟,又东南径和城北。

世谓之初丘城,非也。

汉高帝十一年,封郎中公孙昔为侯国。

又东南径贳城西,汉高帝六年,封吕博为侯国。

百尺沟东南散流,径历乡东而南入泜湖,东注衡水也。

斯洨水自枝津东径贳城北,又东积而为陂,谓之阳縻渊。

渊水左纳白渠枝水,俗谓之洨水,水承白渠于藁城县之乌子堰。

又东径肥累县之故城南,又东径陈台南,台甚宽广,今上阳台屯居之。

又东径新丰城北。

按《地理志》云:巨鹿有新市县,侯国也。

王莽更之曰乐市,而无新丰之目,所未详矣。

其水又东径昔阳城南。

世谓之曰直阳城,非也,本鼓聚矣。

《春秋左传》昭公十五年,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三月,鼓人请降,穆子曰:犹有食色,不许。

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也。

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也。

有死义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

克鼓而返,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既献而返之。

鼓子又叛,荀吴略东阳,使师伪,负甲息于门外,袭而灭之。

以鼓子鸢鞮归,使涉佗守之者也。

《十三州志》曰:今其城,昔阳亭是矣。

京相璠曰:白狄之别也。

下曲阳有鼓聚,故鼓子国也。

白渠枝水又东径下曲阳城北,又径安乡县故城南。

《地理志》曰:侯国也。

又东径贳县,入斯洨水。

斯洨水又东径西梁城南,又东北径乐信县故城南。

《地理志》,巨鹿属县,侯国也。

又东入衡水。

衡水又北为袁谭渡,盖谭自邺往还所由,故济得厥名。

又东北过下博县之西,衡水又北径邬县故城东。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三十年,秦封卫鞅于邬,改名曰商。

即此是也。

故王莽改曰秦聚也。

《地理风俗记》曰:县北有邬阜,盖县氏之。

又右径下博县故城西,王莽改曰闰博。

应劭曰:太山有博,故此加下。

汉光武自滹沱南出,至此失道,不知所以。

遇白衣老父曰:信都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

世祖赴之,任光开门纳焉,汉氏中兴始基之矣。

寻求老父不得,议者以为神。

衡漳又东北历下博城西,逶迆东北注,谓之九。

西径乐乡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丘也。

又东,引葭水注之。

又东北过阜城县北,又东北至昌亭,与滹沱河会。

《经》叙阜城于下博之下,昌亭之上。

考地非比,于事为同。

勃海阜城又在东昌之东,故知非也。

漳水又东北径武邑郡南,魏所置也。

又东径武强县北,又东北径武隧县故城南。

按《史记》秦破赵将扈辄于武隧,斩首十万,即于此处也。

王莽更名桓隧矣。

白马河注之,水上承滹沱,东径乐乡县北,饶阳县南,又东南径武邑郡北,而东入衡水,谓之交津口。

衡漳又东径武邑县故城北,王莽之顺桓也。

晋武帝封子于县以为王国,后分武邑、武隧、观津为武邑郡,治此。

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侧永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

《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

耆宿云:邑人有行于途者,见一小蛇,疑其有灵,持而养之,名曰担生。

长而吞噬人,里中患之,遂捕系狱,担生负而奔,邑沦为湖,县长及吏咸为鱼矣。

今县治东北半里许落水。

渊水又东南结而为湖,又谓之郎君渊。

耆宿又言:县沦之日,其子东奔,又陷于此,故渊得郎君之目矣。

渊水北通,谓之石虎口,又东北为张平泽。

泽水所泛,北决堤口,谓之张刀沟,北注衡漳,谓之张平口,亦曰张平沟。

水溢则南注,水耗则辍流。

衡漳又径东昌县故城北,《经》所谓昌亭也。

王莽之田昌也,俗名之曰东相,盖相、昌声韵合,故致兹误矣。

西有昌城,故目是城为东昌矣。

衡漳又东北,左会滹沱故渎,谓之合口。

衡漳又东北,分为二川,当其水泆处,名之曰李聪涣。

又东北至乐成陵县北别出,衡漳于县无别出之渎,出县北者,乃滹沱别水,分滹沱故渎之所缠络也。

衡漳又东,分为二水,左出为向氏口,渎水自此决入也。

衡漳又东,径弓高县故城北。

汉文帝封韩王信之子韩隤当为侯国,王莽之乐成亭也。

衡漳又东北,右合柏梁溠,水上承李聪涣,东北为柏梁溠,东径蒲领县故城南。

汉武帝元朔三年,封广川惠王子刘嘉为侯国。

《地理风俗记》云:修县西北八十里有蒲领乡,故县也。

又东北会桑社枝津,又东北径弓高城北,又东注衡漳,谓之柏梁口。

衡漳又东北,右会桑社沟,沟上承从陂,世称卢达从薄,亦谓之摩诃河。

东南通清河,西北达衡水。

春秋雨泛,观津城北方二十里,尽为泽薮,盖水所钟也。

其渎径观津县故城北,乐毅自燕降赵,封之于此,邑号望诸君,王莽之朔定亭也。

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

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

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

又东径董仲舒庙南。

仲舒,广川人也,世犹谓之董府君祠,春秋祷祭不辍。

旧沟又东径修市县故城北。

汉宣帝本始四年,封清河纲王子刘寅为侯国,王莽更之曰居宁也。

俗谓之温城,非也。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城,故县也。

又东会从陂,陂水南北十里,东西六十步,子午潭涨,渊而不流,亦谓之桑社渊。

从陂南出,夹堤东派,径修县故城北,东合清漳。

漳泛则北注,泽盛则南播,津流上下,互相径通。

从陂北出,东北分为二川,一川北径弓高城西面北注柏梁溠,一川东径弓高城南。

又东北,杨津沟水出焉。

衡水东径阜城县故城北、乐成县故城南,河间郡治。

《地理志》曰:故赵也。

汉文帝二年,别为国。

应劭曰:在两河之间也。

景帝九年,封子德为河间王,是为献王。

王莽更名,郡曰朔定,县曰陆信。

褚先生曰:汉宣帝地节三年,封大将军霍光兄子山为侯国也。

封子开于此,桓帝追尊祖父孝王开为孝穆王,以其邑奉山陵,故加陵曰乐成陵也。

今城中有故池,方八十步,旧引衡水北入城注池。

池北对层台,基隍荒芜,示存古意也。

又东北过成平县南。

衡漳又东径建成县故城南。

按《地理志》,故属勃海郡。

褚先生曰,汉昭帝元凤三年,封丞相黄霸为侯国也。

成平县故城在北,汉武帝元朔三年,封河间献王子刘礼为侯国,王莽之泽亭也。

城南北相直。

衡漳又东右会杨津沟水,水自陂东径阜城南。

《地理志》,勃海有阜城县,王莽更名吾城者,非《经》所谓阜城也。

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大司马王梁为侯国。

杨津沟水又东北径建成县,左入衡水,谓之杨津口。

衡漳又东,左会滹沱别河故渎,又东北入清河,谓之合口,又径南皮县之北皮亭,而东北径浮阳县西,东北注也。

又东北过章武县西,又东北过平舒县南,东入海。

清漳径章武县故城西,故邑也。

枝渎出焉,谓之水。

东北径参户亭,分为二渎。

应劭曰:平舒县西南五十里有参户亭,故县也。

世谓之平虏城。

枝水又东注,谓之蔡伏沟。

又东积而为淀。

一水径亭北,又径东平舒县故城南。

代郡有平舒城,故加东。

《地理志》,勃海之属县也。

《魏土地记》曰:章武郡治,故世以为章武故城,非也。

又东北分为二水,一右出为淀,一水北注滹沱,谓之口。

清漳乱流而东注于海。

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少山大要谷,南过县西,又从县南屈,《淮南子》曰:清漳出谒戾山。

高诱云:山在沾县。

今清漳出沾县故城东北,俗谓之沾山。

后汉分沾县为乐平郡,治沾县。

水出乐平郡沾县界。

故《晋太康地记》曰:乐平县旧名沾县。

汉之故县矣。

其山亦曰鹿谷山,水出大要谷,南流径沾县故城东,不历其西也。

又南径昔阳城。

《左传》昭公十二年,晋荀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

杜预曰:乐平沾县东有昔阳城者是也。

其水又南得梁榆水口,水出梁榆城西大嵰山,水有二源,北水东南流,径其城东南,注于南水。

南水亦出西山,东径文当城北,又东北径梁榆城南,即阏与故城也。

秦伐赵阏与,惠文王使赵奢救之,奢纳许历之说,破秦于阏与,谓此也。

司马彪、袁山松《郡国志》并言涅县有阏与聚。

卢谌《征艰赋》曰:访梁榆之墟郭,吊阏与之旧都。

阚駰亦云:阏与,今梁榆城是也。

汉高帝八年,封冯解散为侯国。

其水左台北水,北水又东南入于清漳。

清漳又东南与轑水相得。

轑水出轑阳县西北轑山,南流径轑阳县故城西南,东流至粟城,注于清漳也。

东过涉县西,屈从县南,按《地理志》,魏郡之属县也。

漳水于此有涉河之称,盖名因地变也。

东至武安县南黍窖邑,入于浊漳。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