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稽古略 卷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释氏稽古略
《释氏稽古略》 卷四 释觉岸

宋赵姓。

以土德王。

都汴。

今汴梁路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南渡"孝宗

光宗寧宗理宗度宗幼主

太祖讳玄朗。

初名光胤。

曰匡胤。

西京洛阳人。

赵姓。

仕周至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简。

受周禪。

年三十四岁。

即皇帝位。

以二月十六日为长春节。

在位十六年。

寿终五十岁。

帝屡造佛寺。

每岁度僧八千人"系年录"。

系年录者"上天竺寺讲经首座慧鉴之所编也"建隆"三"干德"五"开宝"八"庚申建隆元年大辽应历十年迁郑王"周帝也"居西京"洛阳也"。

开宝六年正月殂於房州。

諡曰恭帝赵北汉刘钧天会四年凤翔吴越荆南高氏保勗立唐蜀广政汉鋹天宝三年九月帝征李重进於淮南。

十二月詔於广陵"今扬州"战地造寺。

额曰建隆。

赐田四顷。

拔荐战亡军士。

命沙门道暉主之"系年录"辛酉建隆三年大辽应历十一年赵北汉承钧凤翔吴越荆南高氏唐炬立蜀南汉天宝四年春二月十六日圣诞。

罢三教论讲。

始自开宝已后。

乃召三学僧入殿庭试义。

凡自京师普天之下岁遇圣诞节。

则命僧陞座说法祝圣。

递代传流之实本於试义也"宋僧史略容斋三笔"壬戌建隆三年大辽应历十二年赵北汉凤翔吴越荆南高氏兄子继冲立唐蜀南汉天宝五年詔僧门童行。

每岁经本州考试入京师。

执政重监试。

所业其妙法莲华经七卷。

通者奏名下祠部给牒披剃。

若特詔疏恩。

如建隆太平兴国普度僧尼。

不限此例也"系年录"癸亥干德元年大辽应历十三年。

荆南高继冲奉表纳土归宋。

合五十七年国除赵北汉刘氏承钧凤翔吴越荆南国除唐蜀孟昶南汉鋹天宝六年甲子干德二年大辽应历十四年赵北汉吴越唐蜀南汉天宝七年乙丑干德三年大辽应历十五年赵北汉吴越唐蜀灭南汉天宝八年丙寅干德四年大辽应历十六年北汉吴越唐南汉天宝九年詔。

秦凉既通。

遣僧百人往西域。

求佛经法"宋僧史略"丁卯干德五年大辽穆宗应历十七年北汉承钧吴越唐南汉天宝十年戊辰十一月改开宝元年大辽穆宗被弑。

景宗立保寧元年北汉继元立广运\元年吴越唐南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詔成都府造金银字佛经各一藏。

敕兵部侍郎刘熙古监视。

冬十一月郊祀毕。

肆赦改元北汉秋七月。

承钧寢疾。

召平章事郭无为。

执继恩手付以后事。

继恩嗣位。

謐承钧曰孝和皇帝。

经六十余日。

九月侯霸荣郭无为弑继恩迎继元而立之。

改元广运\。

初汉主刘旻壻曰薛釗。

甚贤生子曰继恩。

而釗卒。

其妇再適何氏生子曰继元。

何氏夫妇卒。

定王承钧无子。

旻以二子命承钧养之。

至是弑继恩而立继元"纪载"

大辽穆宗末年残忌猜忍。

人人屏息虞祸。

会醉索食不得。

欲斩庖人。

掌膳者恐祸及。

因捧食以进。

挟刃弑帝於黑山下。

九月也。

諡曰天顺皇帝。

庙号穆宗。

景宗立。

讳明记。

更名贤。

世宗元欲子也。

初世宗被弑之时。

帝年九岁。

御厨尚食刘解里以毡束之藏於积薪中得免。

至是即位。

婴风疾多不视朝。

壬午干亨九年十二月崩。

諡孝成皇帝。

庙号景宗己巳开宝二年辽景宗保寧二年北汉继元广运\二年吴越唐南汉春二月十六日。

帝长春节。

詔许四海僧上表入殿庭比试三学。

下开封府功德使差僧证经律论义十条。

全通者赐紫衣。

号手表僧。

至太宗大平兴国四年。

功德使奏。

天下一家不须手表。

自此皇帝诞日宰辅亲王监司刺史各荐所知三学僧。

惟两街僧录所荐者。

是日入內授门下牒。

谓之帘前师号。

仍给紫衣。

谓之帘前紫衣。

分赐讫便同赐斋。

自余王侯荐者。

间日方出。

节制廉问。

牧守则又转降而赐焉"僧史略"庚午开宝三年辽保寧三年北汉广运\三年吴越唐南汉鋹降南汉岭南广也。

刘鋹举国降宋。

鋹鋹恩赦侯合六十七年国除。

是岁敕修京师旧封禪寺为开宝寺。

前临官街。

北镇五丈河。

屋数千间。

连数坊之地极於鉅丽"李燾长编皇朝事实"辛未开宝四年辽保寧四年北汉广运\四年吴越唐六月十一日敕成都再造金字佛经一藏"宋僧史略并系年录"壬申开宝五年辽保寧五年北汉广运\五年吴越唐帝自用兵平列国。

前后凡造金银字佛经数藏。

今年敕雕佛经印一藏。

计一十三万版"北山录外信篇"癸酉开宝六年正月周辽恭帝殂保寧六年北汉继元广运\六年吴越南唐李氏甲戌开宝七年辽干亨元年北汉广运\七年吴越唐帝命曹彬与潘美曹翰征江南"南唐也"。

十一月济师。

彬尝面奉帝旨毋杀人。

明年冬攻之垂克。

彬称疾不视师。

潘美帅诸將省之。

彬曰。

予病非药石能治。

须诸公共誓。

城破不杀人则自愈矣。

诸將诺。

共焚香为誓。

是日拔金陵"建康也"。

李氏降。

城中按堵。

彬位至使相。

父子配食清庙。

贵盛累世。

实不杀之报应也"李燾长编东都曹彬本传"乙亥开宝八年辽干亨二年三月往聘宋。

宋乃初通使於辽北汉广运\八年吴越南唐李[火*且]降宋封违命侯合三十九年而国除丙子年夏四月。

上幸西京。

有事於南郊。

是岁十二月二十二日。

改为太平兴国元年"容斋续笔"

太宗讳炅。

太祖母弟。

封晋王。

开宝九年太祖崩。

帝即位。

年三十八。

偃武修文。

改讲武殿为崇政殿。

选用贤良谨择刺史。

谓刺史最为亲民。

苟非其人民受其祸。

求言纳諫。

风俗醇厚。

在位二十一年。

寿五十九岁。

崩以十月十七日。

为干明节太平兴国"八"雍熙"四"端拱"二"渟化"五"至道"三"丙子十二月改太平兴国元年辽干亨三年北汉广运\九年吴越丁丑太平兴国二年辽干亨四年北汉广运\十年吴越京师旧龙兴寺。

周世宗废之为龙兴仓。

至是主僧击登闻鼓诉復寺。

帝感嘆詔復之。

赐名太平兴国寺仍为营葺。

极宏壮之制"皇明事苑"戊寅太平兴国三年辽干亨五年北汉广运\十一年吴越奉表入朝纳土三月。

吴越忠懿王钱俶上表归宋入朝。

尽献十三州之地四月。

陈洪进奉表献漳泉两郡。

秋八月十三日翰林学士知制誥李昉"妃两反"中书舍人扈蒙直史馆李穆宋白郑邻几徐鉉奉敕表进太平广记。

帙成五百卷。

录佛法者列三十卷沙门赞寧隨吴越王入朝。

帝赐号通慧大师。

敕住左街天寿寺。

命修僧史。

明年詔寧乘驛。

进明州阿育王山释迦文佛真身舍利。

入禁中供养。

得舍利一颗。

因之以开宝寺西北闕地造浮图十一级。

下作天宫以葬之"皇朝事苑"。

太平兴国七年十月。

敕寧编修大宋高僧传。

听归浙东秉笔。

初梁武帝天监十八年。

嘉祥寺沙门慧皎作高僧传。

始后汉明帝永平十年至天监成十四卷。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终南山西明寺道宣律师作续高僧传。

始天监之来迄贞观成三十卷。

寧作始自唐贞观二十年至此端拱元年成三十卷。

用梁唐义例开十科。

一译经科。

二慧解科。

三禪定科。

四戒律科。

五护法科。

大感通科。

七遗身科。

八读诵科。

九兴福科。

十杂科声德。

正传者五百三十三人。

附见者一百三十人。

端拱元年冬十月。

遣弟子显忠智轮诣闕上表以进。

璽书赐帛奖諭。

敕入大藏流通。

十一月詔寧赴闕。

淳化元年奉旨著鷲岭圣贤录一百卷。

淳化二年。

詔寧充史馆编修"帝王年运\詮要"。

至道二年。

詔除寧掌洛京教门事"宋僧传后序"。

戊戌真宗咸平元年。

詔擢寧汴京右街僧录。

主管教门公事。

次年进左街。

己亥咸平二年春二月。

东京左街僧录史馆编修主管教门公事通慧大师赞寧归寂。

寿八十二。

三月葬全身於天寿寺。

己巳仁宗天圣七年。

寧曾孙宗盛启塔荼毘之。

收遗骸舍利。

归葬钱塘故里。

寧生杭州临安县。

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杭州祥符寺。

潞王清泰初入天台具探律部。

博通三藏。

吴越忠懿王补寧两街僧统。

号明义宗文大师。

所作僧史僧传並行於世"钱塘塔记"己卯太平兴国四年辽干亨六年北汉五月太原刘继元降宋封彭城公合二十九年国除庚辰太平兴国五年辽干亨六年译经河中府传显密教沙门法进。

请西域法天三藏译经於蒲津。

詔入京师。

初兴译事。

詔童子五十人习梵学"译经总录"辛巳太平兴国六年辽干亨八年詔立右街副僧录。

詔致祭建康鍾山宝誌大士。

赐号道林真觉菩萨"大士碑记"壬午太平兴国七年辽干亨九年。

十二月帝崩。

治十五年。

諡孝成皇帝庙号景宗詔立译经传法院於东京太平兴国寺之西。

如唐故事。

以宰辅为译经润文使。

设官分职。

西天中印度惹兰陀罗国密林寺天息灾三藏。

与法天施护等译大乘庄严宝王经帝制大宋新译三藏圣教序。

詔普度天下童行为僧。

不限有司常例。

自太平兴国元年至八年度僧一十七万余人"僧史略"

大辽圣宗立。

讳隆绪。

景宗长子。

年十二即位。

改元统和。

尊母萧氏为承天太后。

临朝种制凡二十七年。

乃归政于帝。

癸丑改元开泰。

復国号大契"音乞"丹。

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崩於上京。

諡曰天辅皇帝。

治四十九年癸未太平兴国八年辽圣宗立。

统和元年御赞舍利初太祖迎洛阳。

唐高宗显庆年间。

大沙门宣律师天王太子所献佛牙舍利。

於东京相国寺灌顶院安奉。

至是帝亲以烈火煅试。

晶明坚固光彩五色照人。

帝制赞曰。

功成积劫印文端。

不是南山"宣律师本传"得恐难。

眼睹数重金色润。

手擎一片玉光寒。

炼时百火精神透。

藏处千年莹彩完。

定果熏修真祕密。

正心莫作等闲看。

改灌顶院为法华院。

建重阁。

以智照大师慧温主香火"南山舍利碑"甲申雍熙元年辽统和二年春三月日本国僧奝然入朝。

因言其国传世八十。

歷年三千二百矣。

帝谓辅臣曰。

中国自唐末五代分裂。

不但其君朝成夕败。

臣亦诛死相寻。

朕兢兢求治。

冀上穹鉴祐为子孙长久计。

卿等亦保世禄"出十三朝圣政录"。

詔修泗州僧伽塔。

加諡大圣二字。

寺曰照普"本传"十月詔隱士陈摶入见。

赐号希夷先生。

寻请归华山乙酉雍熙二年辽统和三年丙戌雍熙三年辽统和四年秋八月二十五日。

秀水高僧晤恩端坐面西而逝。

初天台宗。

元自唐德宗建中三年荆溪尊者灭后五传而至清竦。

竦有二弟子。

曰羲寂。

曰志因。

寂以教观正脉传义通。

通传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懺主"。

源源授受。

志因传晤恩。

恩名著僧史。

恩传洪敏源清。

清传智圆"孤山法师"庆昭。

昭传继齐咸润。

境观解行各师其说。

四明知礼辞而辟之。

衡岳家世斥之为山外宗"天台教部"丁亥雍熙四年辽统和五年十月。

天台教荆溪尊者下六世螺溪传教定慧院净光法师羲寂入寂。

义通嗣之"本传"四川西路益州"成都路也"香林院禪师名澄远。

二月入灭。

师生西川汉州绵竹上官氏。

嗣云门偃禪师"传灯"戊子端拱元年辽统和六年义通法师传天台教。

是年十月十八日入寂於明州宝云院。

通本高丽王种。

初出家传华严起信有声。

石晋天福中渡海来謁螺溪羲寂。

顿悟开显十法界圆融之旨。

嗣法流通。

逾二纪得知礼遵式高弟。

益大其传"塔记"己丑端拱帝建开二年宝寺成辽统和七年庚寅淳化元年辽统和八年詔参知政事苏易简。

撰三教圣贤事跡。

易简奏。

天寿寺通慧大师赞寧。

大乙官道士韩德纯分领其事。

通慧赞寧著鷲岭圣贤录一百卷辛卯淳化二年辽统和九年壬辰淳化三年辽统和十年癸巳淳化四年辽统和十一年首山汝州首山禪师。

名省念。

莱州狄氏子。

受业本郡南禪寺。

纔具戒遍游丛席。

常密诵法华经。

眾目之曰念法华。

受风穴沼禪师记莂。

开法首山为第一世。

次住汝州叶县广教及宝应。

於昨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午时上堂说偈曰。

今年六十七老。

病隨缘且遣日。

今年却记来年事。

来年记著今朝日。

至今年十二月四日辞眾上堂。

仍说偈曰。

白银世界金色身。

情与非情共一真。

明暗尽时俱不照。

日轮午后示全身。

言讫泊然而逝。

荼毘收舍利建塔。

师嗣风穴延沼。

沼嗣南院慧顒。

顒嗣兴化存奖。

奖嗣临济义玄禪师。

其嗣师之法道者。

汾阳善昭叶县归省神鼎洪諲谷隱蕴聪广慧元璉丞相王隨公等凡一十二人。

省传浮山法远。

远传净因道臻等。

法道昌盛於后"僧传"甲午淳化五年辽统和十二年乙未至道元年辽统和十三年御制祕藏詮二十卷。

缘识五卷。

逍遥咏十卷。

命两街僧笺註。

入释氏大藏颁行"大藏目录"丙申至道二年辽统和十四年丁酉至道三年三月帝崩辽统和十五年

真宗太宗第三子。

讳恒。

二十九岁即位。

务从简易。

作文武七条以赐臣僚。

转运\知州並带劝农事。

东封泰山。

西祀汾阴。

以文理太平治二十五年。

寿五十四岁。

以十二月二日为承天节咸平"六"景德"四"大中祥符"九"天禧"五"干兴"一"戊戌咸平元年辽统和十六年己亥咸平二年辽统和十七年庚子咸平三年辽统和十八年夏大旱。

浙东天台讲宗知礼"四明尊者"遵式"下竺懺主"同修护国金光明三昧懺三日乃雨。

明州太守苏为以碑颂其德"懺主行业记。 四明教行录"。

浙西自春涉夏亦不雨。

给事中知杭州张去华率僚属具旛盖鼓吹。

迎天竺圆通大士祷\於梵天寺。

继时雨霔四境沛足。

此观世音菩萨出应民望慈悲灵感之始也"上竺纪实灵感传"辛丑咸平四年辽统和十九年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光禄卿明教大师法贤进新译经帝制序"大藏经驱字函"壬寅咸平五年辽统和二十年西天译经三藏朝奉大夫试光禄卿传法大师施护译给孤长者女得度因缘。

经请帝制继圣教序"天竺教藏荐字函"癸卯咸平六年辽统和二十一年帝敕右街僧录。

备仪仗音乐华旛。

迎大相国寺佛牙舍利。

供养於开宝寺塔。

下帝制讚曰。

西方有圣释迦文。

接物垂慈世所尊。

常愿进修增胜果。

庶期饶益富黎元"三朝御讚舍利序"甲辰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传灯录吴僧道原集释迦世尊初祖迦叶以至东土禪宗传嗣诸祖机缘。

为景德传灯录三十卷进呈。

帝览之嘉赏。

敕翰林学士杨亿等刊正。

撰序颁入大藏。

天下流行"经目"日本国僧寂照。

齎本国禪师源信所陈经论义目二十七条。

问疑於四明法师知礼。

受教归国"教行录"四明大法师知礼著十不二门指要二卷。

开明南岳天台所证一心三观之妙"教行录"乙巳景德二年辽统和二十三年丙午景德三年辽统和二十四年丁未景德四年辽统和二十五年戊申大中祥符元年辽统和二十六年冬十月帝东封泰山祀上帝。

十一月朔幸曲阜祭孔子。

加諡曰玄圣文宣王。

追諡齐太公曰昭烈武成王。

周文王曰文宪王。

各立庙。

寻以圣祖讳改玄圣为至圣。

己酉年二月詔许曲阜先圣庙立学"帝纪"己酉大中祥符二年辽统和二十七年禪师名遇贤。

姑苏长洲林氏子。

七岁出家依嘉兴永安可依大德。

年三十剃落圆具。

往参龙华球禪师。

发明心印。

回居明觉院。

唯事饮酒。

醉则成歌警世道俗。

号之酒僊。

歌曰。

扬子江头浪最深。

行人到此尽沈。

吟。

他时若到无波处。

还似有波时用心。

曰。

金斚又闻泛。

王山还报颓。

莫教更漏捉。

趁取月明回。

曰。

一六二六其事已定。

一九二九我要喫酒。

长伸两脚眠一寤"音忽"。

起来天地还依旧。

曰。

门前绿树无啼鸟。

庭下苍苔有落花。

聊与东风论箇事。

十分春色属谁家。

曰。

秋至山寒水冷。

春来柳绿花红。

一点动隨万变。

江村烟雨蒙蒙。

有不有空不空。

箍篱捞取西北风。

曰。

生在阎浮世界。

人情几多爱恶。

秖要喫些酒子。

所以倒街臥路。

死后却产娑婆。

不愿超生净土。

何以故。

西方净土且无酒酤。

至是祥符二年上元日。

师凌晨索浴罢就室。

握拳以右举左张其口而化"平江域东禪院"。

师嗣龙华彦球。

球嗣长庆稜。

稜嗣雪峰存禪师。

存嗣德山鉴禪师"五灯录"。

詔诸州路置天庆观"帝纪"申国长公主。

太宗第七女。

生不茹荤。

至是恳求为僧。

进封吴国。

赐名清[示*谷]。

号报慈正觉大师。

都城西为建崇真资圣禪院。

嬪御三十人。

詔两禁送之入寺。

赐斋申国。

俗寿三十八。

尼夏十六而入灭"皇朝事苑"庚戌大中祥符三年辽统和二十八年冬十月。

有旨改明州保恩院为延庆院。

敕改华亭陆机別业大明寺额曰普照。

敕改义兴函亭乡禪林院。

额曰圣感禪寺。

传十方住持。

奉祠山祀典神祇"寺记碑文"辛亥大中祥符四年辽统和二十九年詔译经润文使参知政事赵安仁翰林学士杨亿撰大藏目录"皇朝类苑"壬子大中祥符五年辽统和三十年天竺酤兰古国剎帝利种沙门觉称至京师馆于译院。

年始四十许通四十余本。

经论润文使丁晋公"名谓"嘉其敏慧。

遣译者导之见。

杨翰林亿"名也"设茗果与之语。

觉称曰。

愿至五台山拜文殊即还本土。

入此国见屠杀猪羊市肆悬肉。

痛不忍观。

西竺举国不食肉。

他日晋公问。

数万里远来更何所为。

曰併欲礼宣律师塔耳"皇朝类苑若杨文公谈苑"癸丑大中祥符六年大契丹开泰元年春三月帝赐御制法音集。

付传法院笺註"藏经目录"帝赐译经院修心偈曰。

初祖安心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由来妙理深"明教正宗记第十二卷"大辽復号大契丹。

以幽州为析津府。

改元曰开泰。

至丙午咸雍二年。

復称大辽甲寅大中祥符七年大契丹开泰二年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臚卿传教大师法天译金刚大教宝王经。

冬十一月。

京师建王清昭应宫成。

起自大中祥符二年四月。

至是年十一月毕工。

总二千六百一十区。

丁晋公"名谓"为修宫使。

土木金石丹漆之用搜材选胜於天下。

沈存中笔谈曰。

温州鴈宕山诺矩罗尊者所居。

前世人所不见。

因昭应採木。

此境始露"洪迈容斋三笔"乙卯大中祥符八年大契丹开泰三年大法师遵式。

讲于天台东掖山十有二年矣。

至是始西渡居杭州古灵山寺"今下天竺"。

初西晋天竺慧理法师居焉。

隋高僧真观讲法华之地。

唐道標继成之。

至僖宗时为寇所毁。

西巖有檜枯株。

存於焚败之余。

法师以水洒而祝之。

枝叶重荣。

力行四种三昧。

建金光明懺堂。

一椽一甃。

必诵大悲咒七遍。

殿宇全备。

奏蒙朝廷赐天竺灵山寺额传天台教观"懺主衍业记"丙辰大中祥符九年大契丹开泰四年丁巳天禧元年大契丹开泰五年詔天下立放生池。

明州大法师知礼。

自丙辰春偕十僧。

誓修法华三昧。

三年满。

如药王故事烧身供养妙法莲华经以生净土。

翰林学士杨亿闻知。

邮置长书坚请住世。

仍委郡守李夷庚保护。

天禧四年宰相寇。

准翰林杨亿以知礼行业及遗身事奏闻。

帝曰。

但传朕意请留住世。

特赐师号法智大师"教行录"秋七月太尉文正公王且薨。

公在政府十八年。

病革。

嘱翰林学士杨亿曰。

吾深厌烦恼。

愿未来世为苾芻林间宴坐。

观心为乐。

至易簀时。

君为我剃须发。

著坏色三衣。

用火葬礼。

营骨塔於先塋之侧。

亿曰。

公三公也。

敛赠公[褒-保 公]岂可加於僧体乎。

与诸孤议。

但以三衣置柩中。

不藏宝玉而已"文莹湘山录"戊午天禧二年大契丹开泰六年己未天禧三年大契丹开泰七年庚申天禧四年大契丹开泰八年辛酉天禧五年大契丹开泰九年詔殿头俞源清。

往明州延庆院为国修懺三昼夜。

法智大师知礼著修懺要旨一卷"教行录"。

壬戌干兴元年。

二月帝崩大契丹太平元年帝特赐杭州天竺寺法师遵式号慈云大师。

章献明肃皇后刘氏遗使至天竺为国修懺。

法师著护国金光明三昧仪一卷上进"懺记"春二月。

杭州西湖孤山法慧法师智圆号中庸子。

十七日自作祭文挽诗。

十九日入灭。

圆撰通经十疏。

处士林逋和靖为邻。

天竺法师遵式为友。

寿四十七岁。

腊三十九。

葬以陶器"缶也"。

仁宗景祐三年。

因积雨山颓启其封。

全体如生爪发俱长。

唇红微开齿如珂雪。

为袭新衣散眾名香瘞之。

高宗绍兴中。

孤山建四圣观。

迁师塔于北山玛瑙坡"孤山闲居编懺主行业记"

仁宗禎。

真宗第六子。

年十三即帝位。

帝务仁厚。

裁抑侥倖。

委任贤良。

专置諫官六员。

纳諫不倦。

置学校创广惠院以处穷民。

自奉甚薄利泽施民。

号为极治。

以四月十四日为干元节行崇天历。

在位四十一年。

寿五十五岁天圣"九"明道"二"景祐"四"宝元"二"康定"一"庆历"八"皇祐"五"至和"二"嘉祐"八"癸亥天圣元年。

行崇天历大契丹太平二年甲子天圣二年大契丹太平三年临济下五世汾阳太子院禪师。

名善昭。

太原俞氏子。

剃发受具。

杖策游方。

所至少留隨机叩发。

歷参知识七十一员。

后见首山念禪师。

契悟玄旨。

游衡湘及襄氵间。

每为郡守以名剎致师。

凡歷八请。

师皆不赴。

洎首山没。

西河道俗遣僧契聪迎请住持。

师闭关高臥。

聪排闥而入。

让之曰。

佛法大事靖退小节。

先师弃世今何时而欲安眠哉。

师曰。

非公不闻此语乃赴其请。

至是天圣二年。

龙德府尹李侯致师住承天。

价三返不起。

价再至辟函。

师曰。

老病业已不出山。

借往当先后之。

价曰。

唯师所择。

师令具饌且趣装曰。

吾先行矣。

停筯而化。

闍维收舍利建塔。

师嗣首山念禪师。

有曰十智同真者。

师之语也"本传"乙丑天圣三年大契丹太平四年丙寅天圣四年大契丹太平五年詔天台教部入大藏流行。

初天竺寺僧思悟求教藏流行。

自乙丑春祷\於大悲观音。

至是行愿克遂。

乃焚身于日观庵前。

用报佛恩"天竺別集"丁卯天圣五年大契丹太平六年九月光禄大夫太子少傅文元公晁迥撰法藏碎金十卷。

皆理性自得之学也戊辰天圣六年大契丹太平七年春正月五日明州法智尊者知礼趺坐集眾而言曰。

吾建延庆道场。

誓在流通法华三昧。

尔等莫作最后断佛种人。

生必有死犹旦暮然。

精修无间世世生生相逢有在。

语毕骤称阿弥陀佛而寂。

露龕二七日。

爪发俱长。

仪容如生。

闍维"火北也"舌根不坏。

舍利五色莫知数。

资政殿大学士兼太子少保清献公赵抃\著法师行业碑"教行录"己巳天圣七年大契丹太平八年禪宗广灯录附马都尉李遵勗撰三十卷。

帝制序赐之。

都尉薨附见慈明圆禪师章下庚午天圣八年大契丹太平九年楞严经疏嘉兴"秀州也"长水法师。

名子璿。

秀州人。

初依本州洪敏法师学楞严经。

至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有省。

闻滁州瑯琊山觉禪师道望。

趋往参见。

及门值其陞座。

遂问曰。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觉厉声曰。

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璿当下豁然大悟。

擬稟嗣之。

觉禪师谓之曰。

汝宗不振久矣。

宜励志扶持以报佛恩。

璿如教。

后住长水。

眾几一千。

以贤首宗教疏楞严经十卷。

御史中丞王隨序之行于世"长水疏记"。

瑯琊山广照禪师。

名慧觉。

嗣汾阳昭禪师辛未天圣九年大契丹太平十年六月三日帝崩。

諡曰天辅皇帝。

庙号圣宗。

在位四十九年夏四月。

詔迎韶州曹溪南华禪寺六祖大鑑禪师衣钵。

入禁中清净堂供养。

八月十五日。

遣使送还赐南华长老普遂号智度大师"续灯录"。

大契丹兴宗即帝位。

讳宗真。

番名木不孤。

顺圣元妃所生。

圣宗第八子也。

在位二十五年崩壬申明道元年天契丹兴宗景福元年章献明肃太后刘。

氏修京师景德寺成"通鑑长编"。

西夏赵元昊封西平王冬十月八日。

杭州天竺灵山寺慈云灵应尊者遵式入寂。

遗命臥全身于还遐榻。

葬寺东月桂峰下。

嗣法明智大师祖韶。

韶有二弟子。

曰慧辩即海月禪师也。

曰元净。

即辩才法师也。

海月华亭人。

受业普照寺元净。

字无象。

生杭州於潜徐氏。

赐紫衣。

号辩才。

元丰六年入寂"本传碑记"癸酉明道二年大契丹重熙元年甲戌景祐元年大契丹重熙二年敕试经通者度为僧。

宋宣献公綬夏英公。

竦在政府。

同试童行。

有行者诵法华经不通。

问其习学几年。

曰十年。

二公笑且悯之。

各取法华经七轴诵之。

宋公十日。

夏公七日。

不遗一字。

人性相远也如此"欧阳脩归田录"乙亥景祐二年大契丹重熙三年丙子景祐三年大契丹重熙四年丁丑景祐四年大契丹重熙五年戊寅宝元元年大契丹重熙六年西夏僭帝号大庆元年

西夏初唐太宗贞观三年冬闰十二月乙丑。

党项酋长细封步赖并別部拓拔氏等来降。

僖宗中和元年夏四月。

拓跋思恭以兵赴国难。

战黄巢有功。

帝命思恭权知夏绥节度使。

八月陞思恭为夏绥节度使。

赐姓李氏。

昭宗干寧二年八月癸巳。

思恭弟保大节度使李思孝攻王行瑜梨园寨有功。

癸卯以保大节度使李思孝为北面招討使。

定难节度使李思諫为东面招討使。

至是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岁十月。

李继捧来朝。

献州四夏银绥宥县八。

其西夏自天福"石晋年号"以来未尝入覲。

继捧来。

太宗嘉之。

继捧且自陈语兄弟多相怨懟。

愿留京师。

詔授彰德军节度。

留京师奉朝请。

赐姓赵氏名保忠。

锡夏绥银宥密五州使。

淳化元年"庚寅岁"夏四月。

李继迁寇边。

命將出师败继迁於夏州。

淳化二年秋七月继迁降。

赐姓赵氏名保吉。

授银州观察使。

保忠阴与保吉为唇齿。

虽外示归顺。

而潜结羌戎侵寇不止。

先是赵保忠奏继迁诱蕃戎入寇乞师。

帝命翟守义帅师屯夏州。

继迁恐乃奉表归顺。

淳化五年"甲午岁"春正月。

李继捧与李继迁叛。

帝遣李继隆率兵討之。

进攻夏州。

李继捧狼狈出降就擒。

继捧以归。

帝詰责数四。

詔释之留京师。

继迁终反覆不臣卒为国衅。

至道元年"己未岁"九月。

李继迁犯边寇灵州。

至道二年"丙申岁"九月。

帝復命李继隆。

分五路討李继迁。

丁酉年二月。

继迁遁去。

十二月继迁遣使修贡。

求备边任。

时真宗初登位。

方在谅阴。

姑从其请。

加继迁定难节度。

封以夏绥银宥静五州。

咸平四年"辛丑岁"九月。

继迁陷清远军。

詔討之。

壬寅年三月。

李继迁陷灵州。

咸平六年十二月。

李继迁陷西凉府。

潘罗支邀击之。

继迁中流矢死。

子德明袭位。

天禧元年"丁巳"赵德明以民饥上表乞粮数百万。

詔许之。

丁卯仁宗天圣五年也。

五月赵德明寇边。

明道元年封赵元昊"德明子也"西平王。

至是宝元元年十二月。

赵元昊僭号。

先是元昊欲南侵。

恐唃廝罗制其后。

復举兵攻兰州诸羌至马衘山。

遂筑瓦川会城。

元昊既悉有夏银绥静宥灵盐会胜甘凉瓜沙肃之地。

仍居兴州。

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始大补偽官。

创十六司以统眾务。

又置十八监军司委酋豪。

分统其眾为镇守。

总十五万人。

又选豪族善弓马三千。

迭直号六班直。

元昊制番书。

改元大庆。

卒用其党杨守素之谋\。

筑坛受册。

号始文英武兴法建礼仁孝皇帝。

国称大夏。

改大庆二年曰天授。

遣使来告僭号。

纳旌节敕告上表。

略曰。

臣父德明嗣奉世封。

勉从朝命三十年。

边情善守五千里。

职贡常输。

臣偶因端闲輒生狂裴。

制小番之文字。

改大汉之衣冠。

不期歷运\在兹军民同请。

伏望皇帝陛下许以西郊之礼。

册为南面之君。

敢竭愚庸常敦欢好。

朝廷议討之。

元昊从此猖獗寇陷军州或顺或逆。

至理宗宝庆三年国灭己卯宝元二年大契丹重熙七年西夏大庆二年改曰天授庚辰康定元年大契丹重熙八年西夏寇宋慈明潭州石霜山慈明禪师。

名楚圆。

全州李氏子。

少为书生。

年二十依湘山隱静寺出家。

其母有贤行使之游方。

謁汾阳昭禪师。

昭默器之。

经十年未许入室。

每见必詬骂。

或毁詆诸方。

及有所训皆流俗鄙事。

一夕訢之曰。

至法席再夏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尘劳。

岁月飘流已事不明失出家之利。

语未竟。

昭骂曰。

是恶知识敢[示*卑]贩我。

怒举杖逐之。

师擬伸救。

昭遽掩其口。

师乃大悟曰。

是知临济道出常情。

遂服役七年辞去。

依唐明嵩禪师。

嵩谓师曰。

杨大年內翰知见高入道稳实。

子不可不见。

师乃往见大年。

大年问曰。

对面不相识。

千里却同风。

师曰。

近奉山门请。

大年曰。

真箇脱空。

师曰。

前月离唐明。

大年曰。

適来悔相问。

师曰。

作家。

大年便喝。

师曰。

恰是。

大年復喝。

师以手划一划。

大年吐舌曰。

真是龙象。

师曰。

是何言歟。

大年顾令別点茶曰。

元来是家裏人。

师曰。

也不消得。

良久又曰。

如何是圆上座为人句。

师曰切。

大年曰。

作家作家。

师曰放內翰二十柱杖。

大年抚膝曰。

这裏是甚么处所。

师拍手曰。

不得放过。

大年大笑。

又问记得唐明悟得因缘否。

师曰。

唐明闻僧问首山佛法大意。

首山曰。

楚王城畔水东流。

大年曰。

只如此语意如何。

师曰。

水上掛灯毬。

大年曰。

与么则辜负古人去。

师曰。

內翰疑则別参。

大年曰。

三脚虾蟆跳上天。

师曰。

一任[跳-兆 孛]跳。

大年乃又笑馆干斋中。

日夕质疑智证。

因闻前言往行恨见之晚。

大年"讳亿"入朝。

见附马都尉李公"遵勗"曰。

近得一道人。

真西河狮子。

李公曰。

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何。

大年默然归语师曰。

李公佛法中人。

闻道风远至有愿见之心。

政以法不得与侍从过从。

师黎明謁李公。

李公阅刺使童子问之曰。

道得即与上座相见。

师曰。

今日特来相著。

又令童子曰。

碑文刊白字。

当道种青松师曰。

不因今日节。

余日定难逢。

童子又出曰。

都尉言与么则与上座相见去也。

师曰。

脚头脚底。

李公乃出。

坐定问曰。

我闻西河有金毛狮子是否。

师曰。

甚么处得此消息。

李公便喝。

师曰野犴鸣。

李公又喝。

师曰恰是。

李公大笑。

既辞去问临行一句。

师曰。

好將息。

李公曰。

何异诸方。

师曰。

都尉又作么生。

曰放上座二十柱杖。

师曰。

专为流通。

李公又喝。

师曰瞎。

李公曰好去。

师曰诺诺。

自是往来杨李之门。

以法为友。

久之辞还河东。

大年曰。

有一语寄唐明。

师明月照见夜行人。

大年曰。

却不相当。

师曰。

更深犹自可。

午后更愁人。

大年曰。

开宝寺前金刚。

近日因什么汗出。

师曰知。

大年曰。

上座临行岂无为人句。

师曰。

重叠关山路。

大年曰。

与么则隨上座去也。

师作嘘声。

大年曰。

真狮子儿。

师还唐明"唐明即太原路承天院三交智嵩禪师也。 嗣首山念"。

李公遣两僧讯师。

师於书尾画双足写求僧名以寄之。

李公作偈曰。

黑尾千里余。

全槨示双趺。

人天浑莫测。

珍重赤须胡。

师时以母老南归至瑞州"今江西也"。

首眾於洞山聪禪师会中。

依止三年。

先是汾阳曰。

我遍参雪门儿孙。

特以未见聪为恨。

师故依止焉游仰山。

袁州太守黄宗且请住南源山广利寺。

迁潭州道吾。

移住石霜山崇胜寺。

迁南岳庄严寺移潭州兴化寺。

宝元元年附马都尉李公遵勗遣使邀师曰。

海內法友惟师与杨大年耳。

大年弃我而先仆年来衰落忍死以一见。

师乃东下至京师。

见李公月余。

公画一圆相书偈遗师曰。

世界无依。

山河匪碍。

大海微尘。

须弥纳芥。

拈起襆头。

解下腰带。

若觅死生。

问取皮袋。

师曰。

如何是本来佛性。

公曰。

今日热如昨日隨声便问师临行一句作么生。

师曰。

本来无罣碍。

隨处任方圆。

公曰。

晚来困倦更不答话。

师曰。

无佛处作佛。

公於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闻都尉之化与师问答。

嘉嘆久之。

师临壙而別。

有旨赐师官舟南归。

至是康定元年正月五日师人寂。

世寿五十四岁僧腊三十二夏。

铭行实於兴化寺。

塔全身於石霜山。

师嗣汾阳昭。

临济六世也。

嗣师者分宗。

曰黄龙南杨岐会"续登录僧宝传"琅琊滁州琅琊山"今淮东道"广照禪师。

名慧觉。

西洛人也。

弱冠扶父衡阳太守柩归洛。

过澧州药山古寺。

宛若宿契。

缘此出家。

既得度游方参学。

得法汾阳。

应缘滁水。

与明州雪竇显禪师"云门宗派"同时唱道。

四方谓之二甘露门。

逮今淮南遗化如在。

师嗣汾阳昭禪师"续灯录"辛巳庆历元年大契丹重熙九年西夏湖州净觉法师仁岳撰楞严经集解十卷说题一卷熏闻记五卷。

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誥胡宿序之曰。

室中千灯。

多光互入。

堂下六乐。

正声相宣。

鼓吹妙经。

藻火圆教。

法施岂方法哉。

师英宗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入寂。

葬全身何山"本传"壬午庆历二年大契丹重熙十年西夏癸未庆历三年大契丹重熙十一年西夏来宋请和西夏赵元昊。

夏四月遣使来宋称臣请和。

又復遣使称男不称臣。

但称臣於契丹"宋鑑"译经院朝散大夫试鸿臚卿光梵大师惟净见执政裁省译经之务。

预自奏疏乞罢。

帝曰。

三圣崇奉朕而敢罢。

且琛贡所籍名件皆异域文字。

非鸿臚谁识不允。

未几御史中丞孔道辅等果乞罢译馆。

帝出净疏示之。

道辅之论遂止"湘山录"御讚佛牙夏旱损稼。

六月詔迎相国寺佛牙祷\于禁中。

隨时大雨。

其佛牙舍利。

祖宗御封。

帝手启之。

灌以海上蔷薇水。

得舍利一颗。

五色光发。

帝贮以琉璃瓶。

制讚曰三皇掩质皆归土。

五帝潜形已化尘。

夫子域中称至圣。

老君世上亦言真埋躯。

只见空遗塚。

何处將身示后人。

惟有吾师金骨在。

曾经百炼"太宗试以烈火"色长新。

以七宝庄严金盠贮之。

藉以白[叠*毛]。

覆以瓔珞龙凤之衣。

供养踰月。

造金殿四门以象天宫而归之。

详见翰林知制誥王珪三朝御讚佛牙舍利序"寺记"甲申庆历四年大契丹重熙十二年西夏宋册赵元昊为国主十二月宋册元昊为夏国主岁赐银绢二十三万元昊更名囊霄"宋鑑"乙酉庆历五年大契丹重熙十三年西夏欧阳公修自諫院除河北都转运\使。

左迁滁州。

游庐山东林圆通寺。

遇祖印禪师居訥。

谈论大教。

折中儒佛。

与韩文公见大顛相类"欧阳外传"丙戌庆历六年大契丹重熙十四年西夏杨歧袁州杨歧山禪师。

名方会。

郡之宜春冷氏子。

弱冠至瑞州九峰。

恍若旧游。

遂投师剃落。

每阅经心融神会。

参慈明圆禪师。

圆自南源迁道吾赴石霜。

师皆佐之总院务。

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

每咨参圆曰。

库司事繁且去。

他日又参。

圆曰。

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

何用忙为。

圆適出雨忽作。

师侦之小径搊住曰。

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不说我便打。

圆曰。

监寺知是般事便休。

语未卒师大悟。

即拜於泥途。

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

圆呵曰。

未在师自是契会。

辞归九峰。

道俗迎居杨岐。

至是迁云盖示寂焉。

皇祐元年建塔于本山。

嗣慈明"五灯会元"丁亥庆历七年大契丹重熙十五年西夏贝州王则反。

则元隶宣殷军小校。

以妖术惑眾。

据贝州僭号东平王。

国曰安阳。

改年号曰德胜。

寻灭之"长编"戊子庆历八年大契丹重熙十六年西夏己丑皇祐元年大契丹重熙十七年西夏汴京自周朝毁寺。

太祖建隆间復兴。

两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贤首疏钞义学而已。

士大夫聪明超軼者。

皆厌闻名相因果。

而天台止观达磨禪宗未行也。

淳化"太宗年号"以来。

四明尊者知礼。

天竺懺主遵式。

行道东南。

而观心宗眼照耿天下。

翰林杨亿晁迥首发明之。

至是內侍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区创兴禪席。

帝赐额曰十方净因禪院。

帝留意空宗。

下三省定议。

召有道者住持。

欧阳公修陈公师孟奏请庐山圆通寺居訥允寧。

亲自驰詔下江州。

訥称目疾不起。

常益敬重听举自代。

訥乃以怀璉应詔"僧宝传"江西湖东道江州路庐山圆通禪寺禪师。

名居訥。

梓州东川蹇氏子。

生而英伟。

读书过目成诵。

年十一出家。

十七试法华经。

得度成业讲肆。

会禪者南回勉其参请。

於是遍歷荆楚间迄无所得。

至襄州荣禪师处。

密契心要。

留止十年游庐山。

道望日重。

南康守程师孟请住归宗迁圆通。

至是净因詔之不起。

举怀璉以自代。

天下贤訥为知人。

既老休居宝积巖。

神宗熙寧四年二月八日无疾端坐而逝。

寿六十二。

腊四十五。

塔于巖坞。

师禪坐。

初叉手自如。

至中夜渐升至膺。

侍僧每侯之以待晓色。

师嗣襄州子荣禪师。

荣嗣智门祚。

祚嗣香林远远嗣云门偃禪师"僧宝传"庚寅皇祐二年大契丹重熙十八年西夏大觉璉禪师。

名怀璉。

福建道漳州龙溪陈氏子。

齠齔出家。

丱角圆顶。

篤志学道即慕参寻。

造泐潭法席投机承印可。

事之十余年。

游庐山掌訥禪师记室於圆通院。

皇祐元年詔圆通居訥禪师住持左街十方净因禪院。

訥举师代己。

至是庚寅二月十九日。

召对化城殿。

问佛法大意。

奏对称旨。

赐号大觉禪师。

斋毕传宣。

效南方禪林仪范开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录慈云大师清满。

启白偈曰。

帝苑春回。

皇家会启。

万乘既临於舜殿。

两街获奉於尧眉。

爰当和煦之辰。

正是阐扬之日。

宣谈祖道。

上副宸衷。

问答罢乃曰。

古佛堂中曾无异说。

流通句內诚\有多谈。

得之者妙用无亏。

失之者触途成滯。

所以谿山云月处处同风。

水鸟树林头头显道。

若向迦叶门下。

直得尧风浩荡舜日高明。

野老謳歌渔人鼓舞。

当此之时纯乐无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悦。

后遣中使问曰。

才去竖拂。

人立难当。

师即以颂回进曰。

有节非于竹。

三星遶月宫。

一人居日下。

弗与眾人同。

帝览大悦。

詔入对便殿赐罗扇。

御题元寂颂於上。

帝与师问答诗颂书以赐之凡十有七篇。

至和二年三月。

师乞老山居。

进颂曰。

六载都唱祖机。

两曾金殿奉天威。

青山隱去欣何得。

满篋唯將御颂归。

御和颂曰。

佛祖明明了上机。

机前荐得始全威。

青山般若如如体。

御颂收將甚处归。

仍遣使宣諭曰。

山即如如体也。

將安归乎。

且住京国作兴佛法。

师再进颂谢曰。

中使传宣出禁围。

再令臣住此禪扉。

青山未许藏千拙。

白发將何补万机。

霄露恩辉方湛湛。

林泉情味苦依依。

尧仁况是如天阔。

应任孤云自在飞。

帝初阅投子山禪师语录。

僧问如何是露地白牛投云叱叱。

由此有契。

乃制释与颂十四首。

今以一赐师曰。

若问主人公。

真寂合太空。

三头并六臂。

腊月正春风。

师进和曰。

若问主人公。

澄澄类碧空。

云雷时鼓动。

天地尽和风。

帝览之宣赐龙脑钵盂。

师谢恩罢。

乃曰。

佛法以坏色衣。

以瓦铁器。

此钵非法。

遂焚之。

中使回奏。

帝嘆讶久之。

修撰孙觉莘老以书问宗教。

师答之。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尝寓之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

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

迨我释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义示人。

而始末说为慈悲以化眾生。

亦所以趣时也自生民以来。

淳朴未散。

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

及情竇日凿。

则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

时与世异。

情隨日迁。

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

昔商周之誥誓。

后世学者有所难晓。

彼当时人民听之而不违。

则俗与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为秦汉也。

则无所不至而天下有不忍愿闻者。

於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

而圣人之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

亦犹是而已矣。

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

弊跡也道则一耳。

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汉至今千有余岁。

风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詆訾不知所从。

大道寥寥而莫知返。

良可叹也。

师以禪寂自任持律严甚。

於都城之西搆精舍。

舜老夫禪师。

名晓舜。

住庐山棲贤。

为郡吏临以事民其衣。

依师而住。

师馆之于正寢而自处偏室。

执弟子礼甚恭。

王公贵人来候者怪之。

师具以实对曰。

吾少尝问道於舜。

今其不幸其可以像服二吾心哉。

帝知之赐舜再落发。

仍住棲贤寺。

舜瑞州人。

住南康云居。

嗣洞山晓聪禪师。

聪嗣文殊应真。

真嗣德山缘密。

密嗣云门偃禪师。

舜於璉昆季也。

英宗治平二年。

师上疏丐归。

帝附以札子曰。

大觉禪师怀璉受先帝圣眷。

累锡宸章。

屡贡款诚\。

乞归林下。

今从所请。

俾遂闲心。

凡经过小可庵院隨他住持。

或十方禪林不得逼抑坚请。

师携之东归。

鲜有知者。

既渡江少留金山西湖。

四明郡守以阿育王山广利禪寺虚席迎之。

九峰韶公作疏劝请。

师乃赴之"九峰鉴韶嗣泐潭澄"。

四明之人相与出力建大阁。

藏所赐御制诗颂。

榜之曰宸奎。

翰林学士兼侍读端明殿学士苏軾为记。

軾以书问之曰。

承意作宸奎阁碑。

谨已撰成。

衰朽废学不知堪上石否。

见参寥说。

禪师出京日。

英庙赐手詔。

其略云。

任性任持。

不知果有否。

如有切请录示全文。

欲添入此一节。

师终藏而不出。

逮委顺后获於篋笥。

江西莹仲温罗湖录称之曰。

大觉之不暴耀。

足以羞挟权恃宠者之顏。

若夫仁庙万机之暇与璉唱酬。

发挥宗乘以资至治。

所以宸奎阁所谓得佛心法。

古今一人而已。

诚\哉斯言也。

大觉年八十二岁。

哲宗元祐五年无疾而化。

师嗣泐潭澄。

澄嗣五祖戒。

戒嗣双泉宽。

宽嗣云门偃禪师"五灯会元"浮山九带禪师讳法远。

郑州王氏子。

年十九游并州"太原今冀寧路"。

投三交嵩公出家。

为沙弥侍嵩有省。

进具后謁汾阳昭叶县省。

皆蒙印可。

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

几遭横逆。

师以智脱之。

眾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

住舒州"今淮西安庆路"浮山。

号圆鉴禪师。

欧阳公修闻师奇逸。

造其室未有以异之。

与客碁。

师坐其旁。

文忠遽收局请因碁说法。

师即令挝鼓陞座曰。

若论此事。

如两家著碁相似何谓也。

敌手知音当机不让。

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

始得有一般底。

祇解闭门作活不能夺角冲关。

硬节与虎口齐彰。

局破后徒劳绰斡。

所以道肥边易得。

瘦肚难求。

思行则往往失粘。

心麤而时时头撞。

休夸国手谩说神仙。

贏局输筹即不问。

且道黑白未分时。

一著落在甚么处。

良久曰。

从来十九路。

迷悟几多人。

文忠嘉叹久之。

从容谓同僚曰。

修初疑禪语为虚诞。

今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

非悟明於心地。

安能有此妙旨哉。

范文正公请师开山。

住持平江路苏州天平寺。

暮年归休会圣巖。

敘佛祖奥义作九带。

年七十余而归寂。

自称柴石野人。

师嗣汝州叶县广教院禪师归省。

省嗣首山念。

念嗣风穴沼。

沼嗣南院顒。

顒嗣兴化奖。

奖嗣临济玄禪师"九带全文见僧宝传塔碑"夏五月十八日。

台州东掖山神照法师本如入寂。

师从法智悟经王。

而继慈云东掖三十年。

嗣子摣庵有严白莲处咸神悟处谦"教行录金圈集"心经李覯字泰伯。

盱江人。

时称大儒。

至是皇祐二年。

范文正公以表荐之。

就门除一官。

復差充太学说书。

未几而卒。

泰伯初尝著潜书。

又广潜书。

力於排佛。

明教大师嵩公携所著辅教编謁之辩明。

泰伯方留意读佛经。

乃悵然曰。

吾辈议论尚未及一卷般若心经。

佛道岂易知耶。

其门下士黄汉杰者。

以书詰其然。

泰伯答之。

略曰。

民之欲善盖其天性。

古之儒者用於世。

必有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有所主。

其异端何暇及哉。

后之儒者用於世。

则无以教导之。

民之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无所主。

舍浮图何適哉"中温文事"。

心经凡三译皆行於世。

今泰伯所称者乃唐太宗詔三藏法师玄奘所译之本。

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辛卯皇祐三年佛示寂二千年大契丹重熙十九年西夏壬辰皇祐四年大契丹

重熙二十年西夏儂智高陷雍州。

即州建大南国。

僭号仁惠皇帝。

改元启历。

据南詔。

南詔去蜀二千余里"宋鑑"雪竇明州雪竇山禪师。

名重显。

字隱之。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生遂寧府李氏。

幼依益州普安院仁铣上人出家。

受具出蜀浮沈。

荆渚间。

尝典宾大阳北游至復州。

北塔祚禪师爱师精锐。

留止五年尽得其道。

將造钱塘。

值曾学士於淮南。

曾以书荐师於灵隱珊禪师。

师至陆沈已三年。

曾公奉使浙西访师於灵隱。

堂僧千余人无识之者。

检床历物色得之。

曾问向所附书。

师袖而纳之。

曾大笑。

珊益以奇之。

师出世苏州翠峰。

迁明州雪竇。

宗风大振。

至是皇祐四年六月十日"一作七月七日"沐浴。

出杖屨衣盂散及徒眾。

摄衣北首而逝。

寿七十三。

夏五十。

全身塔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大师。

得法上首。

天衣怀禪师等。

师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爭奈何。

其敷扬宗旨妙语偈颂。

遍播丛林。

师嗣智门祚。

祚嗣香林远。

远嗣云门偃禪师"传灯"癸巳皇祐五年大契丹重熙二十一年西夏知制誥吕溱出知杭州。

首请法智下第一世实相法师梵臻。

以天台教观主天竺看经院"上竺纪胜"甲午至和元年大契丹重熙二十二年宋封孔愿曰衍圣公乙未二年大契丹二十三年八月改元清寧西夏八月。

契丹主崩。

在位二十五年。

寿四十一岁。

諡曰文成皇帝。

庙号兴宗。

子洪基立。

改重熙二十三年为清寧元年丙申嘉祐元年大契丹清寧二年西夏丁酉嘉祐二年大契丹清寧三年西夏戊戌嘉祐三年大契丹清寧四年西夏定祖图明教大师契嵩。

明道年间从龙兴西山欧阳氏昉"妃两反"。

借其家所藏之书。

读於奉圣院。

遂以佛五戒十善通儒之五常。

著为原

教。

是时欧阳文忠公修慕韩文公昌黎排佛。

盱江李泰伯亦其流。

师乃携所业謁泰伯。

以论儒释脗合。

且抗其说。

泰伯爱其文之高。

服其理之胜。

因致书誉师於文忠公。

既而师居杭州灵隱。

撰正宗记定祖图。

至是嘉祐三年。

齎往京师。

经开封府。

投状府尹王公素仲仪。

以札子进之曰。

臣今有杭州灵隱寺僧契嵩。

经臣陈状称。

禪门传法祖宗未甚分明。

教门浅\学各执传记。

古今多有爭竞。

故討论大藏经。

备得禪门祖宗所出本末。

因刪繁撮要。

撰成传法正宗记一十二卷并画祖图一面。

以正传记谬误。

兼註辅教编四十篇。

印本一部三卷。

上陛下书一封。

並不干求恩泽。

乞臣缴进。

臣於释教粗曾留心。

观其笔削註述。

故非臆论颇亦精致。

陛下万机之暇深得法乐。

愿赐圣览。

如有可采乞降中书看详。

特与编入大藏目录取进止。

帝览其书可其奏。

乃送中书。

丞相韩魏公琦参政欧阳文忠公修相与观嘆。

欧阳公曰。

不意僧中有此郎。

探经考证既无讹谬。

於是朝廷旌以明教大师号。

赐书入藏中。

书札子曰。

权知开封府王素奏。

杭州灵隱寺僧契嵩撰成传法正宗记并辅教编三卷。

宜令传法院於藏经內收附。

札付传法院准此"出莹仲温罗湖文集。 初见周昭王四年佛正宗记下"。

仲温莹公赞之曰。

嵩之高丈至论。

足以寄宣大化。

既经进献获收附於大藏。

则维持法门之功。

日月不能老矣。

嗟夫吾徒有终身不过目者。

岂知潜利阴益所自耶己亥嘉祐四年二月弛茶禁大契丹清寧五年西夏欧阳公修宋公祁修唐书成。

修又撰五代史七十四卷。

洪迈容斋三笔曰。

旧唐书五代史二书。

关佛氏处。

新书史刪尽矣四月帝以周恭帝子崇义公给田千顷令奉周祀"帝纪"庚子嘉祐五年大契丹清寧六年西夏达观禪师。

名曇颖。

杭州钱塘丘氏子。

年十三依龙兴寺为大僧。

二十游京师。

师为人奇逸。

智识敏妙。

书史无不观。

词章尤雅丽。

夏文庄公竦王文康公曙欧阳文忠公脩节度使李端愨端愿咸扣玄关。

敬以师礼。

殊相乐也。

时录其语。

目之曰登门集。

师初謁大阳明安禪师。

次謁石门聪公。

侍之日久。

尽契玄奥。

东游初住舒州"今安庆路"香炉峰。

迁润州"今镇江路"因圣太平之隱静明州雪竇。

再迁润之金山。

至是嘉祐四年除夕。

遣侍者持书別扬州刁景纯学士曰。

明旦当行不暇相见厚自爱。

刁惊曰当奈何。

乃復书诀別。

驰书吏至岸。

师遽命击鼓陞座。

敘出世本末勉眾勿怠。

又曰吾化当以贤监寺补次"金山怀贤禪师"。

下座读景纯书毕归方丈。

大眾拥隨之。

跏趺良久乃化。

寿七十二。

夏五十三。

师嗣襄州谷隱山慈照禪师蕴聪。

聪嗣首山念。

念嗣风穴沼。

临济派也"续灯"。

达观尝作性辩。

其文曰。

今古圣贤言性者只得情也。

脱能穷理不能尽性何也。

不知三才万物皆性也。

天性上。

地性下。

金利水湿木直火热土厚。

此五行性也。

统而论之。

精而察之。

万物之性皎然可见矣。

就中最灵者人也。

阴阳交遘而生。

变化而动者情也。

约人情纯粹者也。

其所以可上可下为贤为愚受性上者君子也。

外情不能惑性。

虽混於小人犹金玉之土石耳。

至於尧舜禹汤垂名万古。

乃当时保高位守常道。

而察人情隨性立法也。

桀紂幽厉惑富贵失大宝。

纵自性被情迁也。

天地虽无情。

风云四时易其候。

山川万物乱其形。

唯人居中。

度天时隨地利而不失其节。

所以人为天地心也。

情意识皆本乎性也。

隨物所显故外有多名耳。

余不可备敘也。

情者心也牵於用。

意者志也记於事。

识者知也辩於物。

爱恶喜怒皆情也。

夫为大圣人者性决定也。

不被外惑不为情牵。

性制於情也。

所以我教谓之正觉者也。

易唯知穷理尽性之说。

而未见乎出古入今之道者也"僧宝传"越州天衣禪师名义怀。

温州乐清陈氏子。

长游京师。

依景德寺为童行。

天圣年间试经得度。

师七坐道场。

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

门弟子杭州临平山佛日禪师智才迎归侍奉。

至是嘉祐五年。

才往苏州。

师速其归。

才至。

师说偈曰。

红日照扶桑。

寒云封华岳。

三更过铁围拶折驪龙角。

才曰。

卵塔既成如何是毕竟事。

师举拳示之。

遂就寢推枕而寂。

塔全身寺东之原。

师嗣雪竇显禪师。

徽宗崇寧中諡振宗禪师辛丑嘉祐六年大契丹清寧七年西夏文潞公彦博。

以使相镇魏府"曰北京今大名路也"。

文慧禪师。

名重元。

居天钵寺。

一日言別。

公曰师老矣。

復何往。

师曰入灭去。

公语其子友甫曰。

元公道韵深稳。

言笑有味。

非常僧也。

往候之。

果已坐脱。

方盛暑香风袭人。

火化烟色白莹舍利无数。

公执上所赐白琉璃瓶祝曰。

舍利可得乎。

烟即入瓶中。

舍利填满。

公愈信重。

留心內典。

师生青州千乘孙氏。

年十七出家。

冠岁圆具。

游方至天衣法席。

顿悟玄旨。

天衣曰。

此吾家千里驹也。

师四易名蓝。

在处緇白仰慕。

嗣天衣怀禪师"传灯录"会正记堪律师所作。

师名允堪。

钱塘人。

幼从天台崇教大师慧思祝发。

学无不通。

专精律部。

庆历皇祐以来。

依律建戒坛於杭之大昭。

庆苏之开元。

秀之精严。

岁岁度僧祝延圣寿。

师著会正记等文十二部。

讲续南山宣律师之律藏。

自其后有灵芝律师元照。

继嗣其宗焉。

师是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入寂於昭庆。

移塔西湖菩提。

号真悟智圆大律师"塔铭"壬寅嘉祐七年大契丹清寧八年西夏云峰禪师。

名文悦。

生隆兴徐氏。

七岁剃发於龙兴寺。

粹美有精识。

年十九遍参江淮。

意诣荆州金鑾瑞州大愚。

先至大愚见芝禪师。

屋老僧残荒凉如传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归闭关高枕欲去之。

芝適上堂曰。

大家相聚喫茎虀。

唤作一茎虀。

入地狱如箭射。

下座师骇焉。

夜造丈室。

芝曰。

来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我忍饥不暇。

何暇为汝说法。

汝可为眾乞饭去。

师即请行。

未几芝迁西山翠巖。

师从之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耶。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且寒雪。

我忍寒不能。

何能为汝说法。

佛法未到烂却。

可为眾营炭。

师奉命及还。

维那闕职。

师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烂却。

堂司一职今以烦汝。

师有难色欲弃去。

自念勤劳日久何得中止。

然抑有恨於芝適后架。

架上桶箍爆桶墮地。

乃大悟顿。

见芝从前用处。

亟著伽黎走至寢堂。

芝迎笑曰。

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师再拜汗下。

服勤八年而芝歿。

师东游三吴。

所至丛林改观。

雪竇显禪师尤敬畏之。

每集眾茶。

必横设特榻示礼异之。

南昌移文请住翠峰。

又迁云峰。

上堂曰。

语不离窠臼。

焉能出盖缠。

片云横谷口。

迷却几人源。

所以道言无展事语不投机。

承言者丧。

滯句者迷。

汝等诸人到这裏凭何话。

会良久曰。

欲得不招无间业。

莫谤如来正法轮。

上堂。

有情之本依智海以为源。

含识之流总法身而为体。

祇为情生智隔想变体殊。

达本情忘知心体合。

诸禪德会么。

古佛与露柱相承。

佛殿与灯笼\斗额。

若也不会单重交折。

至是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陞座辞眾说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

禪流若问旨归。

鼻孔大头向下。

遂泊然而逝。

闍维五色舍利塔於禹溪北。

师嗣大愚禪师守芝。

芝嗣汾阳善昭。

昭嗣首山念禪师"僧宝传"癸卯嘉祐八年三月帝崩大契丹清寧九年西夏英宗讳曙。

濮王子。

太宗孙也。

即位年三十三。

在位四年。

寿三十七岁治平"四"甲辰治平元年大契丹清寧十年西夏寇宋边乙巳治平二年三月行明大历大契丹咸雍元年西夏秋八月三日。

都城大雨水泛涨水。

詔求直言"归田录"。

宰相曾公亮。

尝因敷陈知杭州沈文通奏。

天竺看经院"上竺寺也"观世音菩萨。

始自石晋至今治平。

福天下泽生民。

前后灵跡甚著。

蒙旨赐曰天竺灵感观音院。

端明殿学士礼部侍郎蔡襄继守是邦。

一新院宇用揭新额"上竺纪胜"丙午治平三年大辽咸雍二年契丹復号曰辽西夏寇宋边丁未治平四年正月帝崩咸雍三年西夏正月。

詔民间私造寺院屋宇及三十间者悉存之。

普赐额曰寿圣"朱绘年通詮要"

神宗讳頊。

英宗子。

年二十即位。

锐意求治卒于凋弊。

在位十八年。

寿三十八岁。

熙寧"十"元丰"八"大教东被一千年矣戊申熙寧元年大辽咸雍四年西夏己酉熙寧二年大辽咸雍五年西夏宋册秉常为夏国主隆兴府黄龙禪师。

名慧南。

信州章氏子。

依泐潭澄禪师分別座接物。

名振诸方。

偶同云峰悟禪师游西山。

夜话云门法道。

峰曰。

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

师詰其所以异。

峰曰。

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

澄公药永银徒可翫入煆则流去。

师怒以枕投之。

明日峰谢过。

又曰。

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

有法授人者死语也。

死语能活人乎。

师曰。

若如是则谁可汝意。

峰曰。

石霜圆手段出诸方。

子宜见之。

师即造焉。

中途闻慈明不事事忽丛林。

遂登衡岳謁福严贤。

命师掌书记。

俄贤卒。

郡守以慈明补席。

入院贬剥诸方件件数为邪解。

师为之气索遂造其室。

明曰。

书记领徒游方。

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

师哀恳愈切。

明曰。

公学云门禪必善其旨。

如云放洞山三十棒。

是有喫棒分。

是无喫棒分。

师曰。

有喫棒分。

明色庄曰。

从朝至暮鹊噪鸦鸣皆合喫棒。

师遽炷香作礼。

明端坐受之。

復问之曰。

赵州道台山婆子。

我为汝勘破了也。

且那裏是他勘破婆子处。

师汗下不能加答。

次日又诣。

明詬骂不已。

师曰。

骂岂是慈悲法施耶。

明曰。

尔作骂会那。

师於言下大悟。

作颂曰。

杰出丛林是赵州。

老婆勘破有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

行人莫与路为讎。

呈慈明。

明頷之。

后开法同安。

初受请日。

泐潭来僧审提唱之语有曰。

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

觉妄元虚即凡心而见佛。

便尔休去將谓同安无折合。

隨汝顛倒所欲南斗七北斗八。

僧举似澄澄不懌。

师住黄龙。

室中设三转语。

人人有箇生缘。

举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垂足曰。

我脚何以驴脚。

丛林目曰黄龙三关。

迁黄檗。

师嗣慈明圆禪师。

至是熙寧二年三月十七日午刻饌客罢。

起至寢室前。

大眾肃侍跏趺端坐而逝。

闍维火化舍利五色。

塔于前山。

諡普觉禪师。

传嗣弟子真净克文东林常总晦堂祖心等"普灯录"佛印禪师。

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子。

世业儒。

幼岁出家宝积寺。

礼沙门日用为师。

试法华经。

受具游庐山。

謁开先暹禪师。

暹称赏之。

年十七謁圆通訥禪师。

訥以书记怀璉应詔虚其职。

以师补之。

年二十八住江州承天。

为开先之嗣。

自承天迁淮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

归宗。

润之金山。

焦山。

江西袁州之大仰。

住云居四十年间。

德洽緇素。

苏翰林軾謫黄州。

师住庐山。

归宗与黄州对岸。

相兴酬酢章句。

哲宗元符元年正月四日。

谈话別眾。

一笑而化。

世寿六十七岁。

僧夏五十有二。

师嗣开先善暹。

暹嗣德山远。

远嗣双泉郁。

郁嗣云门偃禪师"续灯"庚戌熙寧三年大辽咸雍六年西夏富郑公弼。

以使相镇亳州。

迎至颖州华严禪院证悟禪师脩顒。

諮决心法。

及致仕居洛阳。

以颂寄苏州圆照本禪师曰。

曾见顒师悟入深。

因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仍有书曰。

弼留心祖道为日已久。

常恨不遇明眼人开发蒙陋。

虽久闻盛德而无由瞻謁。

昨幸出守亳社。

与颖州接境。

因里人张比部景山请得顒师。

下访相聚几一月。

以慈悲方便之力令有悟处。

会结夏逼日。

四月初遽且归颖。

其於揩磨淘汰则殊未有功。

衰病相仍昏钝难入。

昔古灵师所谓不期。

临老得闻极则事。

见之於弼今日矣。

天幸天幸。

弼虽得法於顒师。

然本源由老和尚而来。

宗派甚的必须亦欲成持。

更望垂慈摄受。

远赐接引未至令至。

则为南岳下庞蕴百丈下裴休也"云臥纪谈"赵清献公抃\平居以北京"今大名路"天钵重元禪师"嗣天衣怀"为方外友。

而咨决心法。

暨牧青州日。

闻雷有省。

即说偈曰。

退食公堂自凭几。

不动不摇心似水。

霹雳一声透顶门。

惊起从前自家底。

举头苍苍喜復喜。

剎剎尘尘无不是。

中下之人不得闻。

妙用神通而已矣。

已而答富郑公书。

略曰。

近者旋附节本传灯三卷。

当已通呈。

今承制宋威去余七轴上纳。

抃\伏思西方圣人教外別传之法。

不为中下根机之所设也。

上智则顿悟而入。

一得永得。

愚者则迷而不復千差万別。

唯佛与祖以心传心。

其利生接物而不得已者。

遂有棒喝拳指扬眉瞬目拈椎竖拂语言文字种种方便。

去圣逾远。

诸方学徒忘本逐末。

弃源隨波滔滔皆是。

斯所谓可怜悯者矣。

抃\不佞去年秋初在青州。

因有所感既已稍知本性无欠无余。

古人为安乐法门。

信不诬也。

比蒙太傅侍中俾求禪录。

抃\素出恩纪。

闻之喜快不觉手舞而足蹈之也。

伏惟执事富贵如是之极。

道德如是之盛。

福寿康寧如是之备。

退休闲逸如是之高。

其所未甚留意者。

如来一大事因缘而已。

今兹又復於真性有所悟入。

抃\敢为贺於门下也。

清献公至是元丰二年以太子少保致政归衢州。

与里民不间位貌。

筑居曰高斋。

有偈见意曰。

腰佩黄金已退藏。

箇中消思也寻常。

时人要识高斋老。

只是柯村赵四郎。

又誌其寿莹曰。

吾政已致。

寿七十二。

百岁之后。

归此山地。

彼真法身。

不即不离。

充药大千。

普现悲智。

不可得藏。

不可得置。

寿塋之说。

如是如是。

公元丰七年秋八月薨"罗湖集录"辛亥熙寧四年大辽咸雍七年西夏十一月夏请和於宋夏六月。

欧阳公脩以观文殿学士太子少师致仕居颖州。

公以文章道德为儒者宗。

心虽一贯言必排佛氏。

仁宗嘉祐五年为枢密副使。

六年闰八月参知政事兼译经润文使。

既登二府。

多病。

尝梦至一所。

十人冠冕环坐。

一人曰。

参政安得至此。

宜速反舍。

公出门数步。

復往问之。

君等岂非释氏所谓十王者乎。

曰然。

因问世人饭僧造经果有益乎。

曰安得无。

既寤病良已。

自是深信佛法。

丹阳葛胜仲得此说於简斋陈与义。

与义得於公之孙恕昭然也"吴充作欧公行状。 又韵语阳秋"壬子熙寧五年大辽咸雍八年西夏实相法师梵臻。

是岁居杭州南屏兴教寺。

通守苏軾敬之"教苑遗事"舒州"今安庆也"白云禪师。

名守端衡阳葛氏子。

幼事翰墨冠依茶陵郁禪师披剃。

往参杨歧。

歧一日忽问。

受业师为谁。

师曰茶陵郁和尚。

歧曰。

吾闻伊过桥遭[蹎*页]有省作偈能记否。

师诵曰。

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

照破山河万朵。

歧笑而。

趋起。

师愕然通夜不寐。

黎明咨询之。

適岁暮。

歧曰。

汝见昨日打驱儺者么。

曰见。

歧曰。

汝一筹不及渠。

师復骇曰。

意旨如何。

歧曰。

渠爱人笑汝怕人笑。

师大悟。

巾侍久之辞游庐山。

圆通訥禪师举师住承天。

声名籍甚。

又逊居圆通。

次徙法华龙门兴化海会。

所至眾如云集。

至是熙寧五年入寂寿四十八岁。

嗣杨岐会。

会嗣慈明圆禪师"僧宝录"癸丑熙寧六年大辽咸雍九年西夏三月夏寇秦州秋七月十七日。

天竺灵山寺海月大师慧辩。

晨起盥洁谢眾趺坐而寂。

杭州通守苏軾弔以三诗。

序而赞之。

辩之后慧净大师思义。

义有四弟子。

德贤仲元永湛慧日。

皆相踵主法。

元之弟子曰慈明大师慧观。

又继日师住持。

观收慈云懺主诗文。

为灵苑金园天竺三集"天竺事跡"甲寅熙寧七年大辽咸雍十年西夏乙卯熙寧八年○行奉元历大辽咸雍十一年西夏丙辰熙寧九年大辽咸雍十二年西夏丁巳熙寧十年大辽咸雍十三年西夏荆国公王安石。

临川人。

至是熙寧三年冬十二月拜相。

七年夏四月不雨。

安石罢相。

八年二月再相"帝纪"。

九年本用月安石罢政归建康。

十年奏施建康旧第为禪寺。

请克文住持。

帝赐额曰报寧。

赐文号真净禪师。

文隆兴宝峰云庵禪师也。

名克文。

生陕府郑氏。

参黄龙南禪师。

深得玄奥。

嗣南禪师。

至徽宗崇寧元年十月十五日。

出道具散诸徒。

中夜沐浴更衣趺坐而逝。

烟焰五色所至皆舍利。

分骨葬渤潭新丰焉"碑记本传"。

荆公谓蒋山"建康"佛慧泉禪师曰。

世尊拈花。

迦叶微笑。

顷在翰苑。

偶见大梵王问佛决疑经三卷有云。

梵王在灵山会上。

以金色波罗华献佛。

请佛说法。

世尊登座拈华示眾。

人天百万悉皆罔措。

独迦叶破顏微笑。

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分付迦业"梅溪集"佛慧禪师。

名法泉。

生隨州时氏"隨州隶峡州路荆湖北道"。

幼岁出家。

群书博览过目成诵。

雅号泉万卷。

遍参知识。

玄机颖悟。

应世住持。

屡迁太剎。

住蒋山日"江东建康"因雪上堂。

召大眾曰。

还有过得此色者么。

良久曰。

文殊笑普贤瞋。

眼裏无筋一世贫。

相逢尽道休官去。

林下何曾见一人。

上堂。

快人一言。

快马一鞭。

若更眼睛。

定动未免。

纸裏麻缠。

脚下是地。

头上是天。

不信但看。

八九月纷纷黄叶满山川。

晚年詔住京城大相国智海禪寺。

上堂问眾曰。

赴智海留蒋山如何即是眾莫知对。

便归方丈索笔书偈曰。

非佛非心徒擬议。

得皮得髓谩商量。

临行珍重诸禪侣。

门外青山正夕阳。

掷笔跏趺而逝。

使回奏。

帝讶之。

敕諡佛慧禪师。

师嗣云居晓舜禪师"舜号尧夫"。

舜嗣洞山聪。

聪嗣文殊真。

真嗣德山密。

密嗣云门偃禪师"联灯录"。

师尝作北邙行"洛阳山名"。

其文曰。

前山后山高峨峨。

丧车轔轔日日过。

哀歌幽怨满巖谷。

闻者潜悲薤露歌。

哀歌一声千载別。

孝子顺孙徒泣血。

世间何物得坚牢。

大海须弥竟磨灭。

人生还如露易晞。

从来有会终別离。

苦乐哀感不暂輟。

况復百年惊梦驰。

去人悠悠不復至。

今人不会古人意。

栽松起石驻墓门。

欲为死者长年计。

魂魄悠扬形化土。

五趣"天人鬼狱畜生"茫茫井轮度。

今人还葬古人坟。

今坟古坟无定主。

洛阳城裏千万人。

终为北邙山下尘。

沈迷不记归时路。

为君孤坐长悲辛。

昔日送人哭长道。

今为孤坟臥芳草。

妖妖穿穴藏子孙。

耕夫拨骨寻珠宝。

老木萧萧生野风。

东西壤塚连晴空。

寒食已过谁享祀。

塚畔余花寂寞红。

日月相催若流矢。

贫富贤愚尽如此。

安得同游常乐乡。

纵经劫火无生死"仲温云臥纪谈"。

夏京辅大旱。

帝斋祷\甚力。

夜梦。

一僧驰马空中口吐云雾。

既而沛然雨足。

帝大悦使以像求之。

得於京城相国寺山门阁五百罗汉中第十三尊者也。

宰相王珪贺以诗曰。

良弼为霖承空望。

神僧作雾应精求。

参政元絳曰。

仙驥乘云穿仗下。

佛花吹雨匝天流。

人爭诵之"东车笔录"戊午元丰元年大辽咸雍十四年西夏杭州南山法师。

慧才解行。

入四明法智尊者之室。

每持大悲咒。

必百八遍而后止。

尝梦观世音菩萨脱袈裟以衣之。

至是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授菩萨大戒于雷峰。

方羯磨。

观音像放光明。

初贯宝焰渐散。

讲堂灯炬月光皆为映夺。

净慈法真禪师守一作证戒光记。

米芾书。

龙井辨才法师元净立石"灵芝塔铭"己未元丰二年大辽咸雍十五年西夏冬十月二十日。

慈圣光献太皇大后曹氏崩。

宣净因禪师道臻。

入庆寿宫陞座说法。

僧问。

慈圣僊游定归何处。

师曰。

水流元在海。

月落不离天。

宫庭无不加敬襧之曰善。

帝悦赐与甚厚。

及神宗上僊。

哲宗詔师福寧殿登高座说法。

詔曰。

禪师道臻素有德行。

可赐号净照禪师禪师名道臻。

字伯祥。

生福州古田戴氏。

幼不茹荤。

十四岁出家上生院。

又六年为大僧。

阅大小经论置之曰。

此方便说耳。

即持一钵走江淮。

遍参知识。

得旨於净山远禪师。

游京师謁大觉璉禪师於净因。

璉使首眾僧於座下。

璉公归吴。

眾请师继住净因。

开堂日。

英宗遣中使降香赐紫方袍徽号。

京师四方称庆。

至哲宗元祐八年八月十七日。

沐浴更衣。

说偈已跏趺而化。

寿八十岁。

僧腊六十一。

师嗣浮山法远禪师。

远嗣叶县省。

省嗣首山念。

念嗣风穴沼。

沼嗣南院顒。

顒嗣兴化奖。

奖嗣临济玄禪师"东都事略并僧宝传"庚申元丰三年大辽咸雍十六年西夏译经官制。

自唐以来至是元丰。

译经僧官皆授试光禄卿少卿试鸿臚卿少卿。

今改赐试卿曰三藏大法师。

试少卿曰三藏法师"容斋三笔"文同。

字与可。

东州梓潼人。

尝守洋州浙西湖州歷馆职。

文行高洁。

画竹精妙。

至是一夕沐浴冠带正坐而逝。

馆职崔公度闻之惊曰。

昨別与可於州南。

意翛翛然曰。

明日復来乎与公画。

公度携宾往候观其画也。

与可不答。

明日独往。

与可曰。

与公话遂左右顾恐有听者。

与可徐曰。

吾闻人不妄语者舌可过鼻。

即吐舌引至眉间。

三叠如饼状。

今言其死与可信异人也"东都事略本传"辛酉元丰四年大辽咸雍十七年西夏苏州"平江路也"瑞光寺禪师宗本。

移住杭州净慈。

奔走天下禪子道场甚盛。

灵芝照律师送布三衣"僧伽黎衣九条七条五条"瓦钵。

致书于师曰。

佛制是物上中下根悉令遵奉。

事因时举。

道藉人弘。

勉其受持为后学劝。

师受之终身。

食用瓦钵。

陞座说法。

服此大布之衣"照律师行业记"丞相张无尽居士"讳商英"平居与庐山南林照觉总禪师为方外侣。

当是辛酉秋。

以序送羽士蹇。

拱辰。

字翊之。

往参问於总曰。

成都道士蹇翊之来言於余曰。

吾乡羽衣之族。

世相与为婚姻。

娶妻生子。

与俗流无异。

拱辰因观道藏神僊传记。

翻然觉悟。

当吾血气刚强视听聪明。

喔咿哇鸣顺吾耳。

青黄赤白炫吾目。

甘脆膏腴爽吾口。

馨香馥烈適吾鼻。

滑泽纤柔佚吾体。

欢欣动荡感吾意。

此六冠者乘吾瞀乱。

昼夜与吾相亲而未尝相释也。

一旦吾之形耗而羸。

气耗而衰。

精耗而萎。

神耗而疲。

八风寒暑之所薄。

百邪鬼崇之所欺。

阴魄欲沈。

阳[云/鬼]欲飞。

则六冠者曾莫吾代。

而天下之至苦。

吾独当之。

房闥之恋莫如妇。

血肉之恩莫如女。

拱辰於是悉囊中之所有。

与之而谢去。

给以他事。

出游百里。

遂泛涪江下濮水。

歷縉重出涂山。

访岑公之洞府。

瞻神女之祠睹。

而达於渚宫也。

將泛九江入庐山。

结茅於锦\綉之谷。

长啸乎香炉之顶。

抚陶石以遥想。

挹远谿以濯足。

盖吾之术以炷为基。

以命为衣。

始乎有作终乎无为。

窃闻先生究离微之旨。

穷心跡之归。

奏无弦之由。

驾铁牛之机。

故不远而来见先生也。

当试为余言之。

余曰。

壮哉子之志乎难行能行。

难弃能弃。

吾弗及子矣。

余適有口疾不能答子。

吾有方外之侣。

曰常总居於东林。

必能决子之疑。

请持吾之说而往问焉"见莹伸温云臥纪谈"壬戌元丰五年大辽咸雍十八年西夏五月冠鄜延詔中使梁从政。

辟汴京相国寺六十四院。

为二禪八律。

起自元丰庚申成是壬戌之秋。

以东西序为慧林智海二巨禪剎。

驛詔杭州净慈禪师宗本住慧林。

江州庐山东林禪师常总住智海。

总辞之固。

詔容之就赐号广慧禪师"僧宝传"冬十月八日。

温州法师继忠沐浴更衣结印坐脱。

红光亘空而西去。

忠得法於广智尚贤。

述广智传法智十类之义成十卷扶宗记一卷。

嗣法二子。

曰从义。

有天台三大部补註一十四卷。

曰处元。

有义例隨释六卷辅赞记三卷。

元传之道渊。

渊传道琛。

即圆辩法师是也"释僧传"东京慧林圆照禪师。

名宗本"世称大本"。

生常州"浙西道"无锡管氏。

年十九依苏州"平江也"承天永安道昇禪师出家。

巾侍十年剃度受具。

又三年礼辞。

游方至池阳。

謁天衣怀禪师悟旨。

漕使李公復圭请师开法平江瑞光。

法席日盛。

杭州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剎命师择居。

苏人拥道遮留。

又以净慈为请移文諭道俗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至是元丰五年。

詔辟相国慧林禪剎召师为第一祖。

既至开法。

翌日召对延和殿问道赐坐。

师即跏趺。

帝悦赐茶。

师举盏长吸。

荡而撼之辞退。

帝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元丰七年驾幸相国慧林寺。

詔长老宗本禪眾无烦出迎。

帝升遐。

召师说法福寧殿赐号圆照禪师。

乞老林下。

得旨任便。

云游州郡不得抑令住持。

乃辞眾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意游。

顺风加櫓棹。

船子下扬州。

晚居平江灵巖。

其嗣法传道者不可胜纪。

哲宗元符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甲子將入灭。

沐浴而臥。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师熟视之曰。

痴子我寻常尚嬾作偈。

今日特地图作甚么。

寻常要臥便臥。

不可特地今日坐也。

乃索笔大书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臥若熟睡眾撼之已去矣。

门人塔全身於灵巖山。

阅世八十五岁。

坐五十二夏。

师嗣天衣怀禪师。

嗣师之法道者。

曰修顒省聪崇信守一等。

再传如顒之有富郑公弼。

聪之有苏黄门辙。

信之有慈受禪师怀深"五灯会元碑誌"江州东林禪师。

名常总。

生剑州尤溪施氏。

年十一依宝云寺文兆法师出家。

又八年落发诣建州大中寺契思律师受具。

初至吉州禾山。

闻南禪师之道。

往归宗依之经二十年。

尽得玄奥。

洪州太守荣公修撰请住泐潭。

或谓马祖再来。

元丰三年。

詔革江州东林律居为禪剎。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出守南昌。

欲延宝觉心禪师主东林。

心举师自代。

师闻之宵遁去千余里。

王公檄诸郡必得之。

得於新滏殊山穷谷中。

遂乃应命。

学士苏軾初游庐山与师契会。

乃师之名达京师。

天子有詔住相国智海禪院。

州郡敦请急於星火。

师固辞。

詔容之。

就赐紫衣徽号广慧禪师。

哲宗元祐三年徐王奏号照觉禪师。

座下衲眾常盈七百。

元祐六年九月示疾。

二十五日沐浴安坐而逝。

十月八日葬全身雁门塔"远公葬所"之东。

世寿六十七岁。

坐四十九夏。

嗣黄龙南禪师"续灯录"癸亥元丰六年大辽咸雍十九年西夏正月夏眾数十万奄至兰州宋九月。

夏人纳款。

仍乞还侵地撤边戍长为蕃臣。

乃赐秉常。

詔略曰。

其地界已令鄜延经略司旨挥保安军牒宥州施行候疆界了日岁赐依旧"宋录"。

宋封孟軻曰邹国公甲子元丰七年大辽咸雍二十年西夏二月夏人又寇延州十一月上表来贡冬十月。

越国大长公主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建法云禪剎於国城之南既成。

詔法秀开山。

赐号圆通禪师"续灯传"汴京法云寺圆通禪师。

名法秀。

生秦州陇城辛氏。

隨应干寺鲁和尚学经。

乃称鲁氏。

年十九为大僧。

讲大经。

章分句析机锋不可触。

京洛著闻。

怪圭峰学禪。

唯敬北京天钵元禪师。

元雅号元华严。

恨元不讲曰。

教尽佛意如元公者不应远教。

禪非佛意如圭峰者不应学禪。

世尊教外以法私大迦叶者吾不信也。

谓同列曰。

我將南游穷其窟穴。

楼取其种类抹杀之。

以报佛恩乃已耳。

初至隨州护国读净果禪师碑。

僧问报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谁无。

又问净果。

果曰谁有。

其僧因有悟。

秀大笑曰。

岂佛性敢有无之。

矧又因以有悟哉。

去至无为军铁佛。

謁怀禪师。

怀貌寒危坐涕垂沾衣。

秀易之。

怀问曰。

座主讲何经。

秀曰华严。

怀曰。

华严以何为宗。

秀曰法界为宗。

怀曰。

法界以何为宗。

秀曰以心为宗。

怀曰心以何为宗。

秀莫知为答。

怀曰。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秀退而自失。

悚然敬服。

愿留左右日夕受法。

久之乃获证悟。

怀禪师迁住池阳柤林。

移吴及广教景德。

秀皆从之。

秀初住淮西四面山。

至棲贤蒋山长芦。

常有千眾。

至是元丰七年。

詔住京城法云寺为第一祖。

开堂日帝遣中使降香。

赐磨衲僧衣。

传圣旨表朕亲至。

皇弟荆王致敬座下。

至哲宗元祐五年八月示疾。

詔以医诊\。

师挥去之。

乃更衣说偈曰。

来时无物去时空。

南北东西事一同。

六处住持无所补。

乃良久监寺慧当进曰。

和尚何不道末后句。

师曰珍重珍重。

言讫而逝。

寿六十四岁。

坐四十五夏。

师嗣天衣义怀禪师。

怀嗣雪竇显。

显嗣智门祚。

祚嗣香林远。

远嗣云门偃禪师"续灯录"。

元丰间枢密蒋公颖叔与师为方外友。

公平日虽究心宗。

亦泥于教乘。

因撰华严经解三十篇。

颇负其知见。

漕淮上至长芦访秀。

而题方丈壁曰。

余凡三日遂成华严解。

我於佛法有大因缘。

异日当以此地比觉城东际。

唯具佛眼者当知之。

秀於时辩之曰。

公何言之易耶。

夫华严者圆顿上乘乃现量所证。

今言比觉城东际则是比量。

非圆顿宗。

又云异日。

且一真法界无有古今。

故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移於当念。

若言异日。

今日岂可非是乎。

又云。

具佛眼者方知。

然经云。

平等真法界无佛无眾生。

凡圣情尽。

彼我皆忘。

岂有愚智之异。

若待佛眼则天眼人眼岂可不知哉。

公於是悔谢。

及秀之示寂也。

公祭之侑以文曰。

方外之友唯余与师。

念昔相见一语投机。

师来长芦我漕淮沂。

亦復交臂笑言熙怡。

我论华严师为品题。

陷虎机缘脱略径畦。

曷为舍我先其往而。

蔬奠致诚\庶其歆之"罗湖录"十一月司马温国公光居洛十五年矣。

上表进所编书赐名资治通鑑。

帝制序赐之乙丑元丰八年二月帝崩大辽咸雍二十一年西夏春三月。

哲宗即帝位。

四月詔法云秀禪师诣先帝神御说法。

赐号圆通禪师。

冬十月葬神宗永裕陵。

詔净因道臻慧林宗本。

入福寧殿说法。

赐臻号净照禪师本号圆照禪师"僧宝传"五月司马光除门下侍郎义天僧统高丽国君文宗仁孝王第四子。

出家名义天。

是冬航海至明州。

上表乙游中国询礼。

詔以朝奉郎杨杰"杰字次公"馆伴。

所至二浙淮南京东诸郡。

迎饯如行人礼。

遍访三学宗工。

初抵鄞师事明智。

中立而友法邻。

请跋教乘"草庵教苑遗事"。

入天台山拜智者塔。

渡浙造杭州上竺。

以弟子礼事慈辩从諫。

受天台教观"祠山观经疏註"。

次灵芝拜大智元照稟律藏"灵芝行业碑"。

歷慧因"今高丽寺"。

从晋水净源问贤首宗乘"华严阁记"。

过润州金山以禪规大展拜佛印禪师了元。

元据座受礼。

馆伴杨杰以为疑。

佛印曰。

眾姓出家同名释子。

义天抑僧耳。

不如是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以元为知大体"佛印本传"。

义天朝京师。

礼部郎中苏軾接伴。

謁拜慧林圆照禪师宗本。

有司馆遇甚厚"圆照禪师本传"衣蒲童子是时太尉吕惠卿。

字吉甫。

学通內外。

尝注华严法界观。

及出新意解庄子。

因戍边。

暇日游五台山至中台。

忽云雾四合暴风雷雨声振林[坚-臣 "虍-七 (一/谷")]。

从者惊竦潜伏。

斯须有物。

状若苍虯。

半出云雾间。

太尉骇甚移时稍霽。

外望见一童子体黑而披发。

以蒲自足缠至肩。

袒右膊手执梵夹。

问太尉曰。

官人何见而震骇如此。

太尉曰。

夙有障缘遇兹恶境。

童子曰。

今皆灭矣。

官人何求而来。

太尉曰。

愿见大士。

童子曰。

欲见菩萨何为。

曰尝览华严大教旨深意广。

欲望大士发启解心。

庶几笺释流行世间。

使幽夜顿获光明。

大心者即得开悟。

童子曰。

诸佛妙意善顺事理简易明白。

先德注意可解。

如十地一品。

释文不过数纸。

今时枝蔓注近百卷。

而圣意逾远。

真所谓破碎大道也。

太尉曰。

童子貌若此。

而敢呵前辈乎。

童子笑曰。

官人谬矣。

此间一草一木无非文殊境界。

在汝日用触事不迷。

此真文殊耳。

曷以凡情乱於思虑。

太尉悔前言之谬即顿首下拜。

纔起之间。

童子现大士形。

夸狮于隱隱云中不见。

太尉自尔惋恨心神恍惚。

家人问故。

太尉曰。

吾欲竭诚\悔过期再见衣蒲童子。

即严具香火。

晨夕以之。

志於必见。

而后已久之忽见童子於香几上。

呵曰。

胡为住相贪著之甚耶。

太尉曰。

正欲世人咸见大士示化之真容耳。

即命画工图之。

顷刻不见"华严感应录。 并紫芝佛运\编年"哲宗煦。

神宗第六子。

十岁即位。

宣仁太后高氏临朝听政。

相司马光吕公著。

元祐之治盛焉。

绍圣之后政不逮矣。

在位十五年寿二十五元祐"八"绍圣"四"元符"三"丙寅元祐元年大辽咸雍二十二年西夏春二月。

司马光拜左相。

三月程颐为崇政殿说书。

一日言闻陛下宫中盥而避蚁有是乎。

帝曰然深恐伤之耳。

颐曰。

推此心以及四海。

帝王之要道也"圣政录"。

夏四月。

吕公著拜右相。

文彦博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帝纪"。

秋九月。

温国文政公司马光薨于相位"帝纪"冬十月敕改衍圣公。

为奉圣公。

仍置教授一员。

教孔氏子弟"宋鑑"台州白莲寺法真大师处咸。

七月二十三日与眾言別。

跏趺而逝。

嗣法二弟子。

曰智涌了然。

曰真教智僊。

僊传圆智。

上竺证悟大师也"释统"净土汴京有曦法师者。

定中游净土。

见大莲华光明黄色。

题名其上曰宋比丘宗本之座。

既而定起。

往述其事。

是时圆照请老归苏州灵巖。

曦问曰。

禪师何故位归净土。

圆照曰。

宗本修禪时心在极乐世界。

无二相也"人天宝鑑"丁卯元祐二年大辽咸雍二十三年西夏春正月宋册李干顺为夏国主秀州崇德界有车溪。

僧因唐世青镇古塔建寿圣院。

请法师择卿开山住持。

卿慈辩之子。

南屏之孙。

法智下第三世也。

入寂於徽宗大观间。

塔葬院南芙蓉浦上。

有嗣子。

曰可观有朋齐璧如湛善荣。

灯灯相续学侣皆龙象。

岁建法华三昧期懺。

高宗居德寿宫。

改寿圣为广福院。

吴越讲宗多车溪之派系"寺记"戊辰元祐三年大辽咸雍二十四年西夏四月寇塞门寨杭州南山慧因寺法师。

名净源。

生晋江杨氏。

先世泉之晋水人故。

学者以晋水称师。

受具参方。

受华严於五台承迁。

学合论於横海明覃。

南还听楞严圆觉起信於长水法师子璿。

四方宿学推为义龙。

因省亲于泉。

泉主请住清凉。

復游吴住报恩观音。

杭守沈文通置贤首院於祥符寺以延之。

迁秀州青镇密印宝阁。

移华亭普照之善住。

左丞蒲宗孟抚杭。

愍其苦志于宗。

奏慧因寺以居师。

高丽义天僧统之来也。

申弟子礼以见师。

初华严一宗疏钞久矣散坠。

因义天持来咨决逸而復得。

义天之还国也。

以金书华严三译本一百八十卷自高丽遣使遗师。

建大阁安奉之。

故俗呼慧因为高丽寺。

至是元祐三年十一月己酉师乃入灭。

世寿七十八岁。

塔舍利於寺西北隅。

其宗称为中兴教主。

太尉吕惠卿。

字吉甫。

为建行业碑。

仍作华严阁记。

蒋之奇立石"本传"。

华严经"晋译六十卷。 唐译八十卷。 唐又译后分四十卷"己巳元祐四年大辽咸雍二十五年西夏灵芝律师元照。

普劝道俗归命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是时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軾。

乃以舍其母蜀郡太君程氏遗留簪珥采画净土佛像。

以荐父母。

仍作颂讚之"东坡文集"冬十月真州长芦院禪师宗颐。

与当时名胜盛结莲华净土念佛社"苇江集"冬十一月三日。

高丽国义天僧统遣其徒寿介至杭。

祭晋水於坟塔"行业碑"庚午元祐五年大辽咸雍二十六年西夏西湖唐白侍郎居易刺杭州。

浚理为胜概。

至是龙图阁学士苏軾守杭州。

奏杭有西湖犹人之有眉目。

而葑生已翳。

乃浚湖之旧。

环三十里际山为岸。

积其葑於湖旁。

直通南北为长道。

杨柳木芙蓉间值其上。

杭人名曰苏公堤"坡集奏议"辛未元祐六年大辽咸雍二十七年西夏太史黄公讳庭坚。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至是丁家艰馆黄龙山。

从晦堂禪师祖心游。

与死心新草堂清尤篤方外契。

晦堂因语次举。

孔子谓弟子。

以我为隱乎。

吾无隱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请公詮释而至于再。

晦堂不然其说。

公怒形於色。

沈默久之。

时当暑退凉生秋香满院。

晦堂曰。

闻木犀香乎。

公曰闻。

晦堂曰。

吾无隱乎尔。

公欣然领解。

及在黔南致书死心新曰。

往日尝蒙苦口提撕。

常如醉梦。

依俙在光影中。

盖疑情不尽命根不断。

故望崖而退耳。

謫官在黔州道中昼臥。

觉来忽然廓尔寻思。

平生被天下老和尚懣了多少。

惟有死心道人不肯。

乃是第一相为也"感山莹仲温罗湖录"秋八月。

汴京法云寺禪师法秀入寂。

詔杭州净慈寺禪师善本继席住持。

赐号大通禪师。

师名善本。

姓董氏。

汉仲舒之裔也。

大父琪父温皆官於隶。

遂为隶人。

甫及长博极群书。

无仕宦意。

仁宗嘉祐八年。

与弟善思往京师地藏院试经得度。

习毘尼。

东游至苏州"今平江路"。

礼圆照本禪师於瑞光。

发明悟真。

执侍五年。

圆照令师依圆通秀公。

又尽其要。

神宗元丰七年渡淮留太守巖。

久之出住双林。

迁净慈。

至是詔住法云。

赐大通号。

师凡所住见佛菩萨像之行立者。

终不敢坐。

斋食以鱼胾名者不食。

其真诚\敬事防心离过类如此。

元祐七年秋。

师丐老归杭州西湖。

制可。

至徽宗大观三年十二月甲子。

屈三指谓左右曰。

止有三日已。

而果歿。

塔全身於上方。

世寿七十五岁。

僧腊四十五夏。

师嗣圆照本禪师。

世谓大小本焉。

圆照嗣怀禪师"续灯"九月二十日。

杭州龙井山辩才法师入寂。

师名元净。

自仁宗嘉祐末歷治平熙寧三朝。

住上天竺一十七年。

道满朝野。

元丰间辞而復住又三年。

晚居龙井。

饮食起居之际。

眉间流光。

皆舍利。

谓参寥子道潜曰。

吾净业已成。

越七日无疾右胁而逝。

门下侍郎苏辙铭其塔。

龙图阁学士知隶州苏軾祭之。

文曰。

孔老异门。

儒释分宫。

又於其间禪律相攻。

我见大海有南北东。

江河虽殊其至则同。

维大法师自戒定通。

律无持破垢净皆空。

讲无辩訥事理皆融。

如不动山。

如常撞钟。

如一月水。

如万窍风。

八十一年生虽有终。

遇物而应。

施则无穷。

我初適吴尚见五公。

讲有辩"海月也"臻"南屏也"禪有璉"大觉也"嵩"明教也"。

后二十年独余此翁。

此又去矣。

后生谁宗"东坡文集龙并碑记"江西隆兴府"今降兴路"兜率寺禪师。

名从悦。

生赣州熊氏。

初首眾於道吾。

謁云盖智和尚。

智指之见洞山文禪师。

深领奥旨。

出世鹿苑。

至是元祐六年冬十一月辛卯。

师澡浴集眾说偈曰。

四十有八。

圣凡尽杀。

不是英雄。

龙安路滑。

奄然而化。

领法要悟心者。

无尽居士商英张公。

公遣使持祭且曰。

老师於祖宗门下有大道力。

不可使来者无所起敬。

俾塔於龙安之乳峰。

后为奏諡师号。

嗣真净文禪师。

与法云杲同稟无尽张公。

蚤负禪学。

犹欲寻诸宗师与之决择。

因朱给事世英语。

及兜率悦禪师禪学高妙聪敏出於流类。

至此元祐六年。

公漕江西按部分寧。

五禪住持逆於旅亭。

顾问至兜率。

公曰。

闻师聪敏之名久矣。

悦遽对曰。

从悦临济儿孙。

若以聪敏说文章。

定似都运\谈禪。

公虽壮其言而意不平。

遂作偈命五禪举扬曰。

五老机缘共一方。

神锋各向袖中藏。

明朝老將登坛者。

便请横矛战一场。

悦当其末提纲之语尽贯前者。

公因喜之。

乃游兜率相与夜谈。

及宗门事。

公曰。

比看传灯录。

一千七百尊宿机缘。

唯疑德山托钵话。

悦曰。

若疑托钵话。

其余则是心思意解。

何曾至大安乐境界。

公愤然就榻。

屡寢屡起。

夜將五鼓。

不觉趯翻溺器。

忽大省发。

甚喜。

即扣悦丈室门。

谓悦曰。

已捉得贼\了也。

悦曰。

赃物在甚么处。

公擬议。

悦曰都运\且寢。

翌旦公有颂曰。

鼓寂钟沈托钵回。

巖头一拶语如雷。

果然只得三年活。

莫是遭他受记来。

別去未几。

悦遂归寂。

公登右揆之明年。

当徽宗宣和辛卯岁二月奏请悦諡号。

遣使持文祭於塔祠曰。

昔者仰山谓临济曰。

子之道他日盛行於吴越间。

但遇风则止。

后四世而有风穴延沼。

沼以讖常不懌。

晚得省念而喜曰。

正法眼藏今在汝躬。

死无遗恨矣。

念既出世首山。

荒村破寺衲子纔三十余辈。

然其道大振天下。

师於念公为六世孙。

於云庵为嫡嗣。

住山规范足以追媲首山。

机锋敏妙初不减风穴。

余顷岁奉使江西按部西安。

相识於龙安山中。

抵掌夜语。

尽得其末后大事正宗显决。

方以见晚为嘆。

而师遽亦化去。

惜其福不逮慧。

故缘不胜。

喜其德不可掩。

故终必有后。

有若疏山了常兜率慧照慈云明鉴清溪志言者。

皆说法一方。

有闻於时。

有若罗汉慧宜杨岐子圆广慧守真灨川智宣者。

皆遯跡幽居。

痛自韜晦。

风穴得一省念。

遂能续列祖寿命。

今龙安诸子乃尔。

其盛岂先师灵骨真灰烬无余耶。

盖其道行实为丛林所宗向。

有光佛祖。

有助化风。

思有以发挥之。

为特请于朝蒙恩追諡真寂大师。

呜呼余惟与师神交道契。

故不敢忘外护之志。

虽其死生契阔之异。

而蒙被天子之殊恩则幸亦共之。

仰惟觉灵祇此荣福"莹仲温罗湖录"。

仲温赞曰。

夫蔚为儒宗而崇佛道未有如公者。

然非敏手安能激发。

苟非上根未易承当。

至於岳立廊庙展大法施。

既不忘悦之道义。

而特与追荣。

矢心以词。

勤勤若此。

盖所以昭示尊师重法歟"仲温文集"。

托钵因缘。

雪峰义存在德山作饭头。

一日德山托钵赴堂。

雪峰曰。

钟未鸣鼓未响。

托钵向甚么处去。

德山便归方丈。

雪峰举似巖头全奯。

全奯曰。

大小德山未会末后句在。

德山闻知令侍者唤奯来前曰。

汝不肯老僧那。

奯密启其意。

山乃休。

明日陞堂。

果与寻常不同。

奯至僧堂前拊掌大笑曰。

且喜堂头老汉会末后句。

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

虽然也秖得三年活。

德山后三年示寂"传灯录"壬申元祐七年大辽咸雍二十八年西夏灵源禪师惟清。

参承晦堂心禪师於黄龙。

清侍者之名著闻丛林。

至是元祐七年。

无尽居士张公漕江西钦慕之。

檄分寧邑官。

同诸山劝请出世於隆兴观音。

其命严甚。

时清寓兴化。

不得已遂亲出投偈辞免曰。

无地无锥彻骨贫。

利生深愧乏余珍。

[邱-丘 "厂。墨"]中大施门难启。

乞与青山养病身。

黄太史鲁直忧居里閭。

有手帖与兴化海老曰。

承观音虚席。

上司甚有意於清兄。

清兄確欲不行亦甚好。

蟠桃三千年一熟。

莫做退花杏子摘却。

此事黄龙兴化。

亦当作助道之缘共出一臂。

莫送人上树拔却梯也"林间录"。

莹仲温罗湖录赞曰。

江西法道盛於元祐间。

盖弹压丛林者眼高耳。

况遴选之礼优异如此。

灵源以偈力辞。

而太史以简美之得非有所激而云癸酉元祐八年九月大后高氏崩大辽咸雍二十九年西夏甲戌绍圣元年大辽

咸雍三十年西夏乙亥绍圣二年大辽寿昌元年帝加尊号改元西夏辽道宗洪基。

加号圣文神武全功大略聪仁孝惠天祐皇帝。

寿昌二年。

大国舅帐萧解里四郎君善骑射。

豪杰不羈。

常养亡命数十人。

从行往来游猎於辽。

至东西郡间。

其饮食用度。

强取办於富民。

一日获罪。

辽国捕之甚峻。

即啸聚为盗。

未旬日有眾二千余人。

攻陷干显等数州。

诸道发兵捕討。

潜率眾奔生女真界"女真之种有生熟之分。 居混同江之南者谓之熟女真。 阿骨打所居。 乃江之北谓之生女真。 亦臣于辽国"。

就结杨割大师谋\叛。

诸军追袭至境上不敢进。

乃具以闻北枢密院。

寻降宣札子付杨割一面图之。

杨割迁延数月。

独斩解里首级。

遣长子阿骨打献辽。

余悉不遣紿云已诛绝矣。

辽不得有二进杨割父子官爵。

自是杨割父子內恃有功於辽。

阴怀异志。

吞併旁近部族以金珠良马。

时常赂遗权贵以通情好"契丹国志"六月九日。

韶州南华寺禪师重辩。

请龙图阁学士苏軾。

书柳宗元所撰六祖大鉴禪师碑。

軾又题其后曰。

释迦以文设教。

其译於中国。

必託於儒之能言者。

故大乘诸经至楞严则委曲精尽胜妙独出者。

以房融笔受故也。

柳宗元南迁始究佛法。

作曹溪南岳诸碑。

妙绝古今。

自唐以来颂述祖师者多矣。

未有通亮简正如宗元者。

盖推本其言与孟軻氏合。

其可不使学者昼见而夜诵之三塔是年南康云居山真如院祐禪师始创之。

以葬寺之物故僧侣童行骨殖之所。

诸方自尔遵有之。

祐生信州上饶王氏。

嗣黄龙南。

南嗣慈明圆禪师"续灯录"丙子绍圣三年大辽寿昌二年西夏冬十月大举寇宋至延州见有备乃拔去丁丑

绍圣四年大辽寿昌三年西夏苏軾謫儋州。

惠州太守方子容奉敕书谓子瞻曰。

室人奉淮泗大圣僧伽甚谨。

前夕来別於梦中曰。

送苏子瞻过海南。

今果此行数分已定。

夫復何忧"宋僧史"。

元符三年庚辰岁六月。

軾归自海外居常州。

遨游宜兴。

初黄州謫所筑室东坡。

因号东坡居士。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

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王局观苏軾卒于常州戊寅元符元年六月改元大辽寿昌四年西夏永安元年己卯元符二年大辽

寿昌五年西夏钱塘高僧名道潜。

以诗见知於苏文忠公軾。

公号其为参寥子。

凡诗词迭唱更和。

形於翰墨。

必曰参寥。

及吕丞相公著为奏妙总师名之。

后与简牘。

则曰妙总老师。

江浙石刻具存者多矣。

今略记。

公离钱塘。

以长短句別之曰。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

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

几度斜暉不用思量。

今古俛仰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

正暮山好处。

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

如我与君稀。

约他年东还海道。

愿谢公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仲温莹禪师赞曰。

噫今世之小生。

於有道宗师必名呼而示其忽慢。

亦安知文忠於一诗僧尚尔敬重。

况道德崇重者耶。

莹嗣大慧杲禪师"普灯"台州赤城崇善寺法师。

名有严。

退庵于櫨木之下。

号曰樝庵。

怀安养故乡。

有诗四首。

凄婉感人。

其一章曰。

西方真净本吾家。

今忆归程十万赊。

客路伶俜都已困。

风尘孤苦最堪嗟。

七重树耸千般乐。

八德池开四色华。

莫怪近来归梦切。

奈何荣辱事无涯。

时爭传诵。

严生平篤於净业。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夏四月將终。

见宝池大莲华天乐四列而归寂。

师著大部备检四卷笺难四卷助览四卷或对四卷流通"释统"庚辰元符三年正月帝崩大辽寿昌六年西夏辽帝秋七月大渐。

戒孙延禧曰。

南朝通好岁久。

汝性刚切勿生事。

又戒大臣曰。

嗣君若妄动。

卿等当力諫止之。

帝崩在位四十六年。

庙号道宗。

諡天福皇帝"辽志"宋冬治泰陵知。

登封县楼并请因余力治嵩山少林道场。

达磨初祖之居也。

自监司郡县百执事下逮士庶工贾不挽而同。

一朝而具名曰面壁庵。

林出芝十二本。

华各异色。

甘露雨于池。

夜有光四起属天合为大陈。

东西数十里。

后山居士陈师道记曰。

子孔氏之门顏閔冉皆无传。

仲弓之后有荀卿。

曾舆之后有孟軻。

端本赐之后有庄休。

而荀孟庄之后无闻焉。

李氏之传关尹。

尹之传復无闻焉。

释自能仁二十八世而为达磨。

又六世而为曹溪。

至於今又十有五世矣。

而儒老子之徒欲校其源委误矣"后山文集"隆兴黄龙山晦堂宝觉禪师。

名祖心。

冬十一月十六日入寂。

师生南雄鄔氏。

嗣黄龙南禪师。

得宝觉法道者。

曰草堂惟清死心悟新太史黄山谷吴中立等"普灯"徽宗讳佶。

神宗第十子。

初封端王。

年十九即帝位。

在位二十五年。

六月十日为天寧节。

时当承平日久。

苏杭置造作局。

朱僶父子致花石纲。

营良岳万岁山。

民间一花一石。

亦以供御为名。

而胁之受赂满所欲方免。

蔡京为太师。

內侍童贯领枢密。

受辽国燕人李嗣良而同归。

言辽可取。

適女真来聘。

约夹攻辽。

金既灭辽復侵宋。

帝乃禪位太子。

尊帝曰太上皇。

为金师拥之北去。

降封天水郡王。

终於五国城"续宋通鑑"建中靖国"一"崇寧"五"大观"四"政和"七"重和"一"宣和"七"辛巳建中靖国元年大辽干统元年天祚立西夏辽天祚立。

讳延禧。

道宗之孙。

秦主元吉之子。

自称天祚皇帝。

淫纵失道。

卒至於亡国"辽志"

女真杨割太师是岁死子阿骨打嗣续灯录秋八月十五日汴京法云寺佛国禪师。

名惟白。

集禪派宗师机缘。

为续灯录三十卷进呈。

帝亲为制序以赐之。

其文曰。

昔释迦如来之出世也受然灯佛记。

生净梵王家。

分手指乎天地。

而其机也已露。

游门观於老死。

而幻缘也顿寂。

及乎唱道鸡园腾芳鷲岭。

无边剎境遂现於一毫之端。

大千经卷毕出於微尘之表。

西被竺土。

东流震旦。

编叶而书。

则一时圣教。

虽传於庆喜。

拈花而笑。

则正法眼藏。

独付於饮光。

自达磨西来实为初祖。

其传四七二三而至於曹溪。

於是双林之道逾光。

一滴之流愈广。

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

各擅门风。

应机酧对虽建立不同。

而会归则一莫不箭锋相拄鞭影齐施。

接物利生启悟多矣。

源派广迤。

枝叶扶疏。

而临济云门二宗遂独盛於天下。

朕膺天宝命。

绍国大统。

恭惟艺祖辟度门於緜寓。

太宗阐祕义於敷天。

章圣传灯於景德。

永昭广灯於天圣。

皆宏畅真风协助神化。

以成无为之治者也。

於皇神考尤向空宗。

元丰三年。

詔於大相国寺刱二大禪剎。

辟慧林於东序。

建智海於西廡。

壬戌之岁。

以越国大长公主及集庆军节度观察留后附马都尉张敦礼之请復建法云禪寺於国之南。

於是祖席光辉。

丛林鼎盛。

天下袭方袍慕禪悦者云集於上都矣。

今敦礼。

以其寺住持僧佛国禪师惟白探最上乘了第一义。

屡入中禁三登高座。

宣扬妙旨良愜至怀。

昔能仁说法华经。

放眉间白毫相。

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

而弥勒发问。

文殊决疑。

以谓日月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持是经者妙光法师。

得其证者普明如来。

今续灯之名。

盖灯灯相续光光相入义有在於是矣。

噫圆证觉海本含裹於十方。

生灭空沤遂沈沦於三有。

因明立所由尘发智。

识妄相仍转入诸趣。

良可悲也。

若回光內照发真归元则是录也。

直指性宗。

单传心印。

可得於眉睫。

可荐於言前。

举手而擎妙喜世界。

弹指而现庄严楼阁神。

通妙用真不可思议者也。

嘉於有眾。

缔此胜缘。

俱离迷津。

偕之觉路。

斯朕之志也汴京法云禪寺佛国禪师。

名惟白。

生静江府冉氏。

嗣圆通秀禪师。

秀嗣天衣怀。

怀嗣雪竇显禪师"普灯"壬午崇寧元年大辽天祚皇帝干统二年女真阿骨打初年西夏宋赦书一件应天下。

旧来有名德僧为眾师法未曾諡名者。

仰所属勘会闻奏。

諡给师号。

詔天下军州创崇寧寺。

又改额曰天寧寺。

至高宗改报恩寺光孝。

追崇严荐"南渡中兴小历"癸未崇寧二年大辽干统三年女真二年西夏宋夏四月。

敕諡杭州天竺寺慈云大师遵式号法宝大师。

南屏法师梵臻諡实相法师。

未兴军终南山澄照律师諡法慧大师"南屏諡碑"甲申崇寧三年大辽干统四年女真阿骨打三年西夏漏泽园宋春二月。

詔天下州县置漏泽园。

殯客死无归之士"东都帝纪"御赞佛牙宋夏五月五日。

帝迎三朝"太宗真宗仁宗"御讚释迦佛牙於大相国寺。

入禁中供养。

帝展敬。

次舍利隔水晶匣出如雨点。

帝讚以偈曰。

大士释迦文。

虚空等一尘。

有求皆赴感。

无剎不分身。

玉莹千轮在。

金刚百炼新。

我今恭敬礼。

普愿济群伦"翻译名义五十二篇"蘄州五祖山禪师。

名法演。

夏六月二十五日陞堂辞眾入寂。

师生绵州邓氏。

嗣白云端和尚。

端嗣杨岐会。

会嗣慈明圆禪师。

临济下九世也。

嗣师之法者。

佛果勤"圜悟也"佛鑑懃佛眼远。

世呼曰三佛。

远之嗣曰黄龙牧庵忠等。

忠之嗣普庵菩萨印肃等"普灯录"龙门三自省佛眼远禪师居龙门日作之也。

一曰是身寿命如驹过隙。

何暇闲情妄为杂事。

既隆释种。

须绍门风諦审先宗。

是何標格。

二曰。

道业未办去圣时遥。

善友师教诚\不可舍。

自生勉励念报佛恩。

惟已自知大心莫退。

三曰。

报缘虚幻岂可强为。

人世几何隨家丰俭。

苦乐逆顺道在其中。

动静寒温自愧自悔"緇林宝训"乙酉崇寧四年大辽干统五年女真阿骨打四年西夏宋秋八月铸九鼎成作乐名曰大晟"东都事略帝纪"丙戌崇寧五年大辽干统六年女真五年西夏丁亥大观元年大辽干统七年女真六年西夏宋詔左街十方净因禪院禪师道楷住天寧寺。

开封尹李孝寿奏赐紫衣号定照禪师。

楷谢恩罢。

上表辞谢。

不敢窃冐宠荣。

帝再遣孝寿齎璽书諭意。

楷確然不回。

帝怒收楷付岳。

有司问。

长老有疾乎有疾免罪。

楷曰。

生平不曾妄语。

岂敢侥倖称疾。

遂受罚著缝掖编管淄州。

次年放逐。

便庵於芙蓉湖上。

学者益亲。

帝赐所居额曰华严禪寺。

师生沂州崔氏。

初游京师籍名术台寺。

试华严经。

得度得法投子山青禪师嗣之。

重和元年五月十四日入寂。

邓州丹霞子淳等嗣之。

淳有二弟子。

曰清了"即真歇也"曰正觉"即天童宏智也"。

高宗绍兴二十七年九月二十日。

宏智出辞明越郡侯。

十月十日还寺。

十一日手书请育主大慧杲禪师主后事。

掷笔而逝。

齿发道具舍利流缀。

葬全身於东谷"师隰州人碑记"戊子大观二年大辽干统八年女真七年西夏宋蔡京进太师。

童贯加武康熙河等路宣抚。

內侍建节始此。

五月加贯检校司空易镇泰寧。

贯由此恃功选置將吏。

不復关朝廷矣"宋鑑"浙西湖州有邵宗益者。

剖蚌中有珠现阿罗汉像。

偏袒右肩矫首左顾衣纹毕具。

僧俗惊喜奉之以归城南慈感天台教寺。

寺临苕溪。

建炎间宪使杨应诚\与客传玩。

不觉越槛跃入溪中。

后溪涸沙明索而获之。

建阁藏焉"韵语阳秋"饭僧嚫金练塘居士洪庆善持江东使节。

夜宿池州梅山。

愚丘宗禪师迎之相与夜话。

洪问。

以饭僧见於何经其旨安在。

宗曰。

四十二章经有云。

饭凡人百不如饭一善人。

乃至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住无作无证之者。

其无修证则是正念独脱。

能饭斯人则功超诸佛。

然前辈知此旨者多矣。

洪曰。

其为谁乎。

宗曰。

且以近说如秦少游藤州贬所自作挽章。

有谁为饭黄緇之句。

东坡既闻秦讣。

以书送银五两。

嘱范元长为秦饭僧。

及东坡北归至毘陵以疾不起。

太学生裒钱。

於东京慧林饭僧。

苏黄门撰东坡墓誌首载之。

洪曰。

嚫金有据乎。

宗曰。

公岂不见毛诗小雅鹿鸣燕群臣嘉宾也。

既饮食之。

又实幣帛筐篚。

以將其厚意。

盖饮食不足以尽敬。

而加赠遗以致慇懃也。

於是为诵丁晋公斋僧疏曰。

佛垂遍智。

道育群生。

凡欲救於倾危。

必预形於景貺。

谓白衣干禄叨家宰之重权。

丹陛宣恩忝先皇之优渥。

补仲山之[褒-保 公]曲尽巧心。

和傅说之羹难调眾口。

尝於安寢忽梦清容。

妙训泠泠俾尘心而早悟。

贡仪隱隱恨凡目以那知。

盖智永周身事乖远害。

至祸临而莫测成灾。

及以非常黜向西京。

感圣恩而宽宥。

窜於南裔当忠宪以甘心。

咎实自貽。

孽非他作。

念一家之散地望万里以何归。

既为负国之臣。

永绝经邦之术。

程由湘土。

道假灵山。

正当烦恼之身。

忽接清凉之眾。

方知富贵难保始终。

直饶鼎食之荣。

岂若盂羹之美。

特形归命恭发精诚\。

虔施白金充修净供。

饭苾芻之高德。

答嬾瓚之深慈。

冀保此行乞无他恙。

伏愿天回南眷。

泽赐下临。

免置边夷。

白日便同於鬼趣。

赐归中夏黄泉再感於天恩。

虔罄丹诚\永紧法力。

洪曰。

向读名臣传。

只见补仲山[褒-保 公]知傅说羹一联而已。

今获全闻。

其精祷\若此"感山云臥纪谈"衡岳寺高僧名明瓚。

性懒而食残。

时曰懒残李泌异而往謁之。

拨火出芋。

以其半噉必曰。

领取十年宰相己丑大观三年大辽干统九年女真八年西夏宋十二月二十七日。

四明法智下二世杭州慈辩法师从諫自元丰元祐至大观住上竺二十四年。

退居处州寿圣入寂。

嗣法弟子十人。

西浙择卿齐璧其传最盛"教行录"庚寅大观四年大辽干统十年女真九年西夏宋六月。

以张商英入相。

时久旱。

是夕大雨。

御书商霖二大字赐商英。

次年四月罢。

宣和四年薨。

号无尽居士。

寓荆南日。

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圜悟艤舟謁之。

剧谈华严旨要。

圜悟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復一。

万復万。

浩然莫穷。

心佛眾生三无差別。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於是不觉促搨。

圜悟遂问曰。

到此与祖师西来意为同为別。

公曰同矣。

圜悟曰。

且得没交涉。

公色为之慍。

圜悟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岂非全提乎。

公乃首肯。

翌旦復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事无碍法界。

圜悟又问。

此可说禪乎公曰正好说禪也。

圜悟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裏在。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

始好说禪。

如何是佛干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公曰。

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

罗湖赞曰。

夫圜悟融通宗教若此。

故使达者心悦而诚\服。

非宗说俱通安能尔耶"莹仲温罗湖录"圜悟西川成都府昭觉寺禪师。

名克勤。

彭州骆氏子。

世宗儒。

儿时日记千言。

游妙寂寺见佛书有感。

遂出家。

依师自省祝发。

从文照法师通讲说。

又从敏行授楞严。

出蜀首謁玉泉皓。

次依金鑾信大溈喆黄龙晦堂心东林总。

皆称美之。

晦堂曰。

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到蘄州。

謁演禪师於五祖山。

尽领其奥旨。

至是崇寧中还乡里。

成都帅翰林郭公知章。

请开法六祖寺更昭觉。

政和初谢事復出峡南游。

时无尽居士张公商英寓荆南。

师謁之谈华严。

无尽公信敬拜礼之。

留住碧巖。

復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师号。

詔住建康蒋山。

敕补汴京天寧万寿寺。

帝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又迁镇江金山。

適高宗驾幸扬州。

詔入对赐号圜悟禪师。

迁江西云居。

久之还领昭觉。

绍兴五年"高宗年号"八月己酉示微恙。

趺坐书偈別眾投笔而逝。

火化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塔于昭觉寺之侧。

諡真觉禪师。

嗣五祖山演禪师。

演嗣白云端。

端嗣杨岐会。

会嗣慈明圆禪师。

临济派也"普灯录"辛卯政和元年大辽天庆元年女真阿骨打十年西夏壬辰政和二年大辽天庆二年女真阿骨打十一年西夏宋太师楚国公蔡京喜食鶉。

预笼\蓄而烹之。

尝梦鶉数千诉於前。

其一致词曰。

食君稟中粟。

充君箸下肉。

一羹数百命。

生死犹转轂。

看君寿千春。

祸福相倚伏。

京甚畏焉宋秋九月。

改官名太宰少宰。

曰左右仆射癸巳政和三年春三月王安石进封舒王大辽天庆三年女真阿骨打十二年西夏宋东都妙慧尼寺住持净智大师慧光。

生成都范氏。

其著书号唐鑑。

乃其叔父也。

是年帝自禁中以法衣施诸禪长老。

光亦预焉。

因命资次说法。

而光受当其末。

陞座问答罢顾视大眾曰。

若论说禪说道。

则诸大禪师已说了也。

教山僧到这裏说箇甚么即得。

岂不见先德道千种言万般解。

只要教君长不昧。

然虽如是毕竟如何。

遂以法衣覆顶。

良久云。

衲帔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便下座。

於时緇素听者万计。

靡不嘆服。

所以韩舍人子苍铭光之塔称其多闻善辩焉。

塔刱於豫章西山圣相之原"云臥纪谈"宋四月。

西蜀嘉州奏。

风折大树枯株有僧在定。

髭发蒙密指爪缠身。

帝令送至京师。

秋八月迎入禁中。

译经院三藏大师金总持。

鸣金磬出其定。

僧曰。

我东林远法师之弟慧持也。

西游峨嵋。

因入定于此。

远公无恙否。

三藏曰。

远公东晋人。

去世已七百年。

僧遂不语。

三藏徐启。

今欲何归。

僧曰陈留县。

即復入定。

乃用其言葬陈留。

帝令绘其像颁天下。

御制赞三首曰。

七百年前老古锥。

定中消息许谁知。

爭如只履西归去。

生死徒劳未作皮。

藏山於泽亦藏身。

天下无藏道可亲。

为语庄周休擬议。

树中不是负趍人。

有情身不是无情。

此彼人人定裏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

不须辛苦问卢能"普灯录二十二卷。 慧持见东晋义熙八年"甲午政和四年大辽天庆四年女真阿骨打十三年秋八月叛辽西夏女真金也。

世本新罗人。

号完顏氏。

完顏犹汉言王也。

世为酋长。

服属大辽二百年。

世袭节度使。

至龕福下四世。

妻女真女生二子。

长曰胡来。

胡来生三子。

长曰核里。

次曰蒲刺束。

季曰杨割。

杨割生三子。

长曰阿骨打。

次曰吴乞马。

季曰思改。

思改生粘罕。

女真至杨割太师始雄诸部。

丙子岁萧解里啸聚。

辽捕之。

遂投生女真界"见寿昌乙亥下"。

辽命杨割图之。

杨割但斩解里。

遣长子阿骨打献首级於辽。

自此杨割內恃有功。

阴怀异志。

杨割死。

阿骨打之年。

会辽主天祚掊剥是嗜。

上下荒淫。

其相李儼萧奉先辈庸琐贪婪。

阿骨打承其父杨割富庶之余。

兵强马壮力有异图。

先是女真之地东北邻於五国。

五国之东接大海。

出名鹰。

自海东来者谓之海东青。

小而俊健能擒鹅鶩。

爪曰者尤以为异。

辽人酷爱之。

天祚嗣位责贡尤苛。

逼其国人穷取以献。

女真至五国战斗而后得。

女真苦之。

且沿边诸帅邀求赂遗无虚日不胜其扰。

诸部怨叛於辽。

潜结阿骨打举兵谋\乱。

至是甲午年秋八月。

阿骨打始叛。

用粘罕胡舍为谋\主。

银木割移烈娄宿闍母等为將帅。

甲马二千犯混同江之东寧江府。

天祚遣兵御之。

皆败遂失寧江州。

阿骨打將兵转战而前。

乙未年秋八月。

辽主天祚下詔亲征女真。

路出长春。

军中一夕戈甲有光。

辽相张琳曰。

唐庄宗攻梁。

矛戟夜有光。

郭崇韜曰。

火出兵入破贼\之兆。

天祚喜而信之。

十一月进战兵溃。

天祚一日一夜走五百里。

退保长春。

女真乘胜。

遂併渤海辽阳等五十四州"辽志"长白山混同江。

俱今辽阳开元路咸平府乙未政和五年二月立定王相为皇太子大辽天庆五年女真阿骨打十四年西夏宋四月。

明州延庆院明智法师中立入寂。

立嗣神智鉴文。

文嗣广智尚贤。

三世皆继住持延庆祖庭。

至立益盛。

晁说之铭其塔"祖庭塔铭"宋左街香积院法师永道。

敕赐号宝觉大师"道三藏法师传"隆与府黄龙山死心禪师。

名悟新。

韶州黄氏子。

生有紫肉幕左肩。

右袒如僧伽黎状。

壮依佛陀院德修祝发。

进具参方謁晦堂心禪师。

得其法要。

遂嗣之。

至是乙未十二月十三日入寂。

荼毘舍利五色。

后有过其区所者。

获之尤多。

塔於晦堂丈室之北"普灯"隆兴府泐潭湛堂禪师。

名文准。

生兴元府梁氏。

受具后参方謁真净文禪师。

服勤十年。

一日举杖决渠水溅衣忽大悟。

显謨李公景直守豫章。

请开法云巖。

迁泐潭。

至是政和五年十月二十日。

更衣说偈而化。

闍维睛齿念珠不坏。

舍利晶圆光洁塔於南山之阳。

无尽居士丞相张公商英撰行业碑。

大慧杲禪师为禪侣时请之也。

师嗣真净文。

文嗣黄龙南禪师"普灯"丙申政和六年大辽天庆六年女真阿骨打十五年西夏宋秋九月一日杭州灵芝寺律师元照跏趺入寂。

寿六十九岁。

僧腊五十一夏。

葬寺西北隅。

諡曰大智。

刘燾铭其塔。

关演碑其行业。

孙覿为立石。

照字湛然。

生余杭唐氏。

初毘尼大学亲自佛制。

自文殊已降不许措一词。

优婆离结集不敢衍一字。

人间天上十方三界。

剎海无尽圣眾。

唯同一律可谓严矣。

如世礼乐征伐必自天子出。

公侯卿大夫不容僭也。

然大法东度。

唯律未明。

学者失己。

唐太宗贞观中永兴军终南山澄照大律师道宣作戒疏羯磨疏事钞弘四分律。

流传逾四百载。

释义近六十家。

於中大昭庆律师允堪作会正记。

独为尽理。

最后此灵芝太智元照。

以法华开显圆意。

作资持记。

与会正师殊途同归。

推明南山元意。

而上合於佛制。

自是会正资持又分宗於律矣。

如析金杖不失金体。

无作戒体果可分耶"系年录"丁酉政和七年詔改节度观察留后为承宣使大辽天庆七年女真阿骨打十六年西夏林灵素者温州人也。

善符术辅以雷公法。

初往来不逞於宿毫淮泗间。

乞食诸寺。

僧薄之。

至楚州"今淮安路"。

与释慧世相敺击讼於官。

时府倅石仲喜其辩捷轻俊。

为脱之置馆中。

问吐纳烧炼蜚昇之术。

至是政和七年正月。

仲携之入京謁宰相蔡京。

京致见帝。

林大言曰。

天上有神霄王清府。

长生帝君主之。

其弟青华帝君皆玉帝子。

次有左相僊伯并书罚僊吏褚慧等八百余官。

谓帝即长生帝君。

蔡京乃左相僊伯。

灵素即褚慧。

帝忻然信之。

赐林号金门羽客。

作通真宫以处之。

帝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二月詔改天下天寧观为神霄王清万寿宫。

所在无观者以寺充。

仍设长生大帝君青华大帝君像。

建宝籙宫。

置道学科。

宣和元年帝有景貺。

冬十一月放林灵素归温州死之"东都事略帝纪"。

隆兴府黄龙山佛寿灵源禪师。

名惟清。

得法晦堂室中。

至是秋九月十八日入寂。

师嗣晦堂宝觉心禪师。

嗣师之法慧古德逢守市皆高第弟子。

时伊川居士徐师川。

朱世英。

洪驹父皆从之问道"普灯录"汴京智海佛鑑禪师。

名慧懃。

舒州"今安庆路"汪氏子艸岁师本郡广教圆深。

试所习得度。

每以法华经佛言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味之有省。

入五祖演和尚室。

深得法要嗣之。

舒守孙鼎臣请住太平。

法道大播。

政和初詔住汴京智海。

经五年乞归。

得旨居建康嶈山。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师号紫服。

至是政和七年九月八日。

上堂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直饶不去不住。

亦未是衲僧行履处。

且作么生是衲僧行履处。

待十月前后为诸人注破。

至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端坐。

手写別故旧书数纸停笔而化。

闍维收灵骨舍利。

塔於寺左。

嗣师之法者守珣等。

珣生湖州施氏。

住何山天寧。

号佛灯禪师。

至绍兴六年亦以十月八日归寂。

通判双槐居士郑绩。

待制养空居士潘良贵深有扣明焉"普灯录"戊戌重和元年大辽天庆八年大金阿骨打称帝天辅元年西夏宋帝汴京作寿山艮岳。

是年秋七月成。

赐名华阳宫。

蜀郡汉州雒县僧祖秀。

字紫芝。

钦宗靖康初亲游其间。

作华阳宫记。

载之东都事略。

秀尝集文忠公修江州圆通訥禪师论议佛法大旨。

作欧阳外传。

后湖居士苏庠序之。

高宗绍兴二年。

其弟子曇运\仲宏集师讲义为传。

作疏钞三卷。

汝阴王銍又敘之。

右相魏国公张浚併述后敘。

刊行於世。

秀作佛运\编年通论。

祖琇者作统纪。

併为己有之。

琇号石室"云臥纪谈"

大金女真也。

阿骨打建国称帝。

辽主天祚在京中。

闻燕王兵败女真入新州。

昼夜忧惧。

秋女真取东京黄龙府五十余城。

是时有杨朴者。

辽东铁州人也。

本渤海大族。

登进士第累官校书郎。

先是渤海人高永昌杀辽东京留守萧保先。

自称为渤海国皇帝。

据辽东五十余州。

辽主遣相张琳將兵討之。

琳败绩。

女真破渤海军斩高永昌。

降杨朴而用之。

朴劝阿骨打称皇帝。

改元天辅。

以王为姓。

以旻为名。

以其国产金号大金。

又说阿骨打曰。

自古英雄开国受禪。

先求大国封册。

秋八月。

阿骨打遣人诣辽主天祚求封册。

其事有十。

徽号大圣大明皇帝"一也"国号大金"二也"玉輅"三也"[褒-保 公]冕"四也"玉刻御前之宝"五也"以兄弟通问"六也"生辰正旦遣使"七也"岁输银绢二十五万匹两分南宋岁赐之半"八也"割辽东长春两路"九也"送还女真阿鶻产赵三大王"十也"天祚付群臣议。

萧奉先大喜。

以为自此无患。

差静江军节度使萧习烈。

翰林学士杨勉充封册使。

副归州观察使张孝伟。

太常少卿王府充通问。

副使卫尉少卿刘湜充管押礼物官。

將作少监杨主忠充读册使。

备天子[褒-保 公]冕。

玉册。

金印。

车輅。

法驾之属。

册立阿骨打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

其册文略曰。

眷惟。

萧慎之区。

实介扶余之俗。

土滨上国。

材布中嶔。

雅有山川之名承其父祖之胤。

碧云袤野固须挺於渠材。

皓雪飞霜畴不惟於绝驾。

章封屡报。

诚\意交孚。

载念遥芬宜膺多[戩-"ㄙ*ㄙ" "ㄠ*ㄠ"]。

是用遣萧习烈等。

持节备礼。

册为东怀国至圣至明皇帝。

义敦友睦。

地裂丰腴。

呜呼戒哉钦哉。

式孚于休所有徽号。

缘犯祖号改为至圣至明。

余悉从之。

使人自十月发行。

冬十二月至金国。

是月阿骨打追尊九代祖龕福。

諡景元皇帝号始祖。

八代祖名讹鲁諡德皇帝。

七代祖名洋海諡安皇帝。

六代祖名隨阔諡定昭皇帝号献祖。

五代祖名实鲁諡成襄皇帝号昭祖。

曾祖太师名胡来諡惠皇帝号景祖。

父大师名杨哥諡孝平皇帝号穆宗。

妃后皆追加諡号"金志"。

阿骨打以辽使仪物示杨朴。

杨朴以仪物不全用天子之制。

又东怀国乃小邦怀其德之义。

仍无册为兄之文。

如遥芬多[戩-"ㄙ*ㄙ" "ㄠ*ㄠ"]皆非美意。

彤弓象輅亦诸侯事。

渠材二字意似轻侮。

命习烈归易其文。

习烈曰。

兄友弟恭出自周书。

言友睦则兄之意见矣。

杨朴等面折以为非是。

阿骨打大怒。

叱出使副欲腰斩之。

糊罕诸酋为谢乃解。

然犹人各笞百余。

至次年三月止遣萧习烈杨立忠回云。

册文我都不晓。

徽号国号王輅御宝我都有之。

须称我大金国皇帝兄即已。

能从我今秋可至军前。

不然我提兵取上京矣。

天祚恶闻女真事。

萧奉先揣其意皆不以闻。

迁延久之。

闻上京已破和议遂寢。

后天祚虽復言和。

阿骨打皆不报"辽志"己亥宣和元年大辽天庆九年大金天辅二年西夏元德元年宋二月詔改佛为大觉金僊。

余为僊人大士。

僧称德士。

尼为女德士。

寺为宫。

院为观。

禁铜鈸。

赐佛天尊服。

德士衣道流戴冠执笏。

京师左街崇先香积院宝觉大师永道上书諫曰。

自古佛法与国运\同盛衰。

元魏太武信崔浩灭佛法。

不五六年崔浩赤族。

文成帝大兴之。

周武信卫元嵩灭佛法。

不六七年元嵩贬死。

隋文帝继兴之。

唐武宗信李德裕李归真灭佛法。

不一年归真诛。

德裕窜死朱崖。

宣宗盛兴之。

我国家太祖皇帝太宗皇帝列圣相承译经试僧流通佛法。

自有成宪万世可守也。

上震怒黥永道於道州。

道在贬所斋戒严整如常。

时道昔者尝从西天总持三藏稟真言轨范。

至是值军民多瘴疟。

道咒水以饮之。

无不全安。

三月京师大水街衢浩渺。

朝廷委林灵素治水。

日夜溢涨。

君臣怀惧泗州僧伽普光王现灵禁中。

帝焚香归敬。

见僧伽振锡登城。

水乃顿涸。

上下大悦。

冬十一月放林灵素归温州。

宣和二年秋九月。

詔復佛号。

德士復为僧。

永道量移近郡。

宣和七年詔永道还京师復僧形服。

朝廷旌其护法。

念其精忠。

改赐名曰法道。

住昭庆昭先院。

兼领右街显圣释迦院"东都事略又道三藏本传"。

金人四月攻陷辽国。

上京路祖州则太祖之天膳堂。

怀州则太宗德光之崇元殿。

庆州则望僊望圣神仪三殿。

比先破干显等州。

如凝神殿安元圣母殿木叶山之世祖殿诸陵寢皇妃子弟影堂。

焚烧掠尽发掘金银珠玉。

所司即以闻。

萧奉先皆抑而不奏"辽志"庚子宣和二年復僧佛号大辽天庆十年大金天辅三年西夏元德二年宋太尉陈良弼建大会斋延诸禪讲。

有善法师。

贤首宗之雄者号义虎。

致问诸禪曰。

吾佛设教自小乘至于圆顿。

扫除空有独证真常。

然后万德庄严方名为佛。

而禪宗以一喝转凡成圣。

攷诸经论似相违背。

今一喝若能入五教是为正说。

若不能入五教是为邪说。

是时诸禪列坐。

法真禪师一公以目眴慈受禪师深公。

深肘净因使对之。

净因召善而谓之曰。

承法师所问。

不足劳诸大禪师之酬。

只净因小长老可解法师之惑。

其五教者如愚法小乘教乃有义也。

如大乘始教乃空义也。

如大乘终教乃不有不空义也。

所谓大乘顿教乃即有即空义也。

所谓一乘圆教乃空而不有有而不空义也我此一喝非唯能入五教。

至於世间诸子百家一切技艺悉能相入。

乃喝曰。

还闻么。

善曰闻。

成曰。

汝既闻则此一喝是有。

是能入小乘教。

又召善曰。

汝今还闻么。

善曰不闻。

成曰。

汝既不闻则適来一喝是无。

能入大乘始教。

我初一喝。

汝既道有。

喝久声销。

汝復道无。

道无则元初实有。

道有则即今实无。

既乃不有不无。

是能入终教。

我有喝之时。

有非是有。

因无故有。

无喝之时。

无非是无。

因有故无。

即有即无能入顿教。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

有无不及情解俱忘。

道有之时纤毫不立。

道无之时横遍虚空。

即此一喝入百千万亿喝。

百千万亿喝入此一喝。

是能入圆教。

善遂稽首谢。

师復召善曰。

乃至一语一默一动一静。

道古至今。

十方虚空万象森罗。

六趣四生。

三世诸佛一切圣贤。

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

无量妙义。

契理契机。

与天地万物一体。

谓之法身。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四时八节阴阳一致。

谓之法性。

是故华严经云。

法性遍在一切处。

有相无相一声一色。

全在一尘中含四义。

事理无边周遍无余。

参而不杂。

混而不一。

於此一喝中皆悉具足。

犹是建化门庭隨机方便。

谓之小歇场。

未至宝所。

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善又问曰。

如何是向上一路。

成曰。

汝且向下会取。

善曰。

如何是宝所。

成曰。

非汝境界。

善曰。

望禪师慈悲。

成曰。

恁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善於是愀然变容俛首而退。

是时帝私幸观之。

太师鲁国公亦预焉。

帝顾谓近侍曰。

禪宗玄妙深极如此。

净因才辩亦罕有也。

侍臣奏曰。

此宗师之绪余耳。

莹仲温罗湖录赞曰。

成之学赡明道。

左右逢原乘机挫锐於人天眾前。

借使先德扶宗。

亦蔑以加於此矣。

禪师名继成。

字蹣庵。

生江西袁州宜春刘氏。

詔住净因禪剎。

师嗣智海道平禪师。

平嗣大溈慕喆。

喆嗣翠巖可真。

真嗣慈明圆禪师。

成之嗣有二弟子。

曰瑞巖胜。

冶父川。

临济派也"罗湖文集五灯会元"辛丑宣和三年秋八月童贯进大师大辽保大元年大金天辅四年西夏宋二月。

詔政和七年所改寺为神霄宫者。

田产尽还僧寺"统纪"。

三月二十五日詔慈受禪师怀深。

住汴京大相国慧林禪剎。

师生寿春夏氏。

高宗绍兴二年入寂。

嗣长芦信。

信嗣慧林圆照本禪师"普灯"白云庵杭州灵隱寺方丈后山之庵也。

至是宣和三年。

有比丘曰清觉。

自号本然。

仁宗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

生洛京登封县孔氏。

宣尼五十二世孙。

曾祖高勍事梁歷唐。

同光时领襄州泽潞河阳节度使。

官至太子太师。

父訢进士隱德。

母崔氏。

觉幼而颖悟习儒业。

累请乡举。

神宗熙寧二年。

阅法华经有省。

求出家。

父母许之。

依汝州龙门山宝应寺海慧大师剃染。

嘱其南询。

初参嘉州峨眉山千岁和尚。

次抵淮西舒州"今安庆路"浮山。

结庵于太守巖。

宴坐二十年。

哲宗元祐七年游浙。

明年至杭州灵隱寺隨眾居止。

汪罗二行人求师心要。

学侣日臻。

灵隱圆明童禪师。

以寺后白云山庵居觉。

玄化开阐。

乃自立宗。

以所居庵名为号曰白云宗。

移居余杭龙门山。

庵曰福地。

为龙神说三归五戒。

至是崇寧三年。

至钱塘六和塔开化寺后紫云庵居。

道俗请就正济寺讲华严经。

时当毁教。

觉著证宗论三教编十地歌。

大观元年。

卓庵湖州归安千金市。

名曰十地。

次至乌程菁山。

卓锡得泉结庵而居。

名曰出尘。

徒眾復请归正济寺。

忌之者以证宗论于忤朝政闻官。

政和六年编管广南思州。

宣和二年弟子政布等十人诣京陈状。

蒙旨放令逐便。

至是辛丑年七月二十日谢恩。

八月三日作偈投太守游公。

指以九月二十六日为別。

至期乃化去。

世寿七十九岁。

显腊五十二夏。

弟子慧能稟遗训。

奉灵骨舍利归葬杭州余杭之南山。

当宣和五年之二月也。

塔曰白云。

院曰普安。

后弟子改曰普寧。

其於崇德甑山。

松林善住。

皆其行道之所。

德清。

龙山。

超山。

方山。

干元山。

归安。

巖山。

皆分葬舍利之所。

其宗聿兴浙右壬寅宣和四年十二月无尽居士薨大辽保大二年大金天辅五年西夏辽春三月。

金人破中京"奚国也"。

天祚在燕京闻报甚惧。

即日出居庸关。

率骑兵五千西奔云中府。

留宰相张琳李处温与燕王淳守燕。

淳居燕二十年得人心。

天祚趋渔阳入夹山。

李处温等三月十七日会百官父老。

立燕王曰天锡皇帝。

改元建福。

下詔废天祚为湘阴王。

天锡以燕云平中京上京辽西六路奄为己有。

沙漠以北西南面西北路招討府诸番部族。

天祚主之。

称保大二年。

辽国自此分矣。

八月燕帝淳病薨。

諡曰宣帝。

无嗣。

越王萧干会百官父老。

议立燕帝妻萧氏为皇太后。

权主军国事。

奉迎天祚次子秦王为帝。

萧氏即位於柩。

前改元德兴。

天祚闻淳死。

下詔削淳官爵。

并妻萧氏降为庶人。

赐姓虺氏。

金主趋中京。

天祚走及夏国。

十二月金人抵居庸关"辽志"癸卯宣和五年大辽保大三年大金五月改天会元年西夏宋秀州"今嘉兴路"春旱。

祷\精严寺观音有验。

重装圣像。

夏旱復有讲。

郡守曾侯梦白衣天人曰。

我固当为此方致雨。

然面目不净三十里无所见。

不能与眾圣会奈何。

明日詰其由。

果匠者欲圣容明润。

用鸡子牛胶调粉故尔。

遂改新之。

隨祷\即应"系年录观音感应集"辽春正月。

燕帝后萧氏在燕。

闻金人入居庸关。

夜率萧干及车帐出城。

声言迎敌。

实乃出奔。

至松亭关议所往。

耶律大石材牙辽人也。

欲归天祚。

四军大王萧干奚人也。

欲就奚王府立国。

宣宗"燕王淳也"附马都尉萧勃迭曰。

今日固合归天祚。

然而有何面目相见。

林牙命左右牵出斩之。

传令军中有敢异议者斩。

於是辽奚二军列阵相拒而分矣。

辽军从林牙挟萧后归天祚于夹山"七月到夹山。 天祚命杀萧后并外甥常哥。 余免本罪"。

奚渤海军从萧干"名夔离不"留奚王府。

干据府自立僭号神圣皇帝。

国号大奚。

改元天兴"又曰天嗣"。

七月奚兵遇金人战於腰铺。

奚大败。

萧干为其部曲得哥杀之"辽志"金癸卯春。

陞皇帝寨曰会寧府。

建为上京。

改辽之上京曰北京。

先是女真之初无城廓。

止呼曰皇帝寨国相寨太子庄。

至是改焉。

置三省六郡尹贰曹属。

左丞相陈王兀室撰女真字以行"金志"。

五月阿骨打旻。

北追天祚途中以疾殂。

諡曰大圣武元皇帝。

庙号太祖。

旻建国登位首末凡六年。

弟吴乞马立。

改名晟。

杨割太师第二子也。

改天辅六年曰天会元年。

在位一十一年。

旻八子皆封王。

初燕人张[谷-"一/禾" 壬]者平州人也"河东山西道平滦路滦州皆古平州"。

登建士第仕燕。

建福元年"燕王淳之年号。 壬寅岁也"授辽兴军节度使"辽与军平州也"。

金人粘罕欲擒[谷-"一/禾" 壬]。

康公弼曰。

是激其反也。

独往见[谷-"一/禾" 壬]諭金国之意。

[谷-"一/禾" 壬]曰。

契丹八路今特平州存耳。

敢有异志。

所以未释甲者防萧干耳。

康报其言。

粘罕信之。

改平州为南京。

加[谷-"一/禾" 壬]同平章事判留守。

事实欲图之也。

[谷-"一/禾" 壬]杀金左企弓等。

以平州附宋。

十一月金兵袭破平州。

得宋朝所赐[谷-"一/禾" 壬]金花笺御笔书詔金乃归曲於宋。

累檄宋朝宣抚司取[谷-"一/禾" 壬]。

宋不得已。

命王安中诛[谷-"一/禾" 壬]。

函首送金。

未几金太子窝里孛由平州侵宋矣"金志"金主旻八子。

一曰阿母。

二曰室曷"熙宗胄之父也"。

三曰说梁虎。

与室曷同母。

乃正室所生。

四曰斡离不"误呼曰二太子"。

五曰窝里嗢"误呼曰三太子"。

宋高宗绍兴四年冬犯江上者生。

第六曰兀朮"误呼曰四太子"。

七曰窝里混"误呼曰五太子"。

八曰阿骨保邪王号自在郎君是也与兀朮同母旻第二第三二子早世。

所以误呼其四为二。

五为三。

六为四也"金志"甲辰宣和六年大辽保大四年大金太宗晟天会二年西夏宋高僧寂音尊者江西瑞州清凉禪师。

名惠洪"亦名德洪"。

郡之彭氏子。

年十四父母俱丧。

依三峰靘禪师居。

日记数千言。

览群书殆尽。

靘器之。

年十九试经於东京天王寺得度。

从宣祕讲成实唯识论。

逾四年弃去。

謁真净文禪师於庐山归宗。

文迁石门。

师隨行命掌记室。

未久去之。

显謨朱公彦守抚州。

请开法州北景德。

后住江寧府清凉。

大慧杲禪师处眾日。

亲依於师。

仰嘆其妙悟辩慧。

高宗建炎二年五月辛酉入寂于同安。

世寿五十八岁。

僧腊三十九夏。

太尉郭公天民奏赐宝觉圆明之号。

师嗣真净文禪师。

撰禪林僧宝传三十卷林间录。

又文集曰石门文字禪。

流行於世"普灯录"辽甲辰秋七月。

天祚牵韃靻诸军五万。

携其后妃二子曰秦王赵王及宗属。

南来越渔阳岭。

金人粘罕回军云中。

天祚復奔山。

金司与小胡鲁谋\南归宋。

又谋\奔西夏。

国计未决。

小胡鲁密遣人[逅-口 巾]报粘罕。

金使娄宿驰骑犯天祚。

小胡鲁遂俘天祚以还。

金人削封天祚为海滨王。

送长白山"今辽东道开元路咸平府"。

东筑室居之。

明年乙巳殂辽国亡。

辽起自后梁均王贞明二年丙子岁至是甲辰。

凡九主歷二百单九年"辽志"乙巳宣和七年大金天会三年西夏宋六月。

封童贯广阳郡王。

宋朝凡异姓非外戚无封王者。

蔡京用事持绍述之说以资奸谋\。

遂赠王安石舒王。

其后何执中赠清河郡王。

王爵於是滥矣。

十二月童贯復宣抚。

自太原逃归"宋鑑"大金十二月。

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宋。

因平州张[谷-"一/禾" 壬]归宋至於搆怨。

东路之军斡离不主之。

建枢密院於燕山。

以刘彦宗主院事。

西路之军粘罕主之。

建枢密院於云中。

以时立爱主院事。

国人呼为东朝廷西朝廷。

於是斡离不之军自燕山直犯河北。

粘罕之军犯河东陷朔武代忻等州。

直趋太原。

金之渝盟也一因张[谷-"一/禾" 壬]。

帝所恃者童贯贾先临敌逃归。

贯本庸繆。

因蔡京为助。

遂握兵权。

贯今统兵身远敌常数百里。

是致將不先敌士不用命。

屡见败衄。

庚申帝禪位太子。

以道君号退居隆德宫。

遣李鄴使金虏。

告以內禪且求和"帝纪"

钦宗桓徽宗子至是以皇太子受內禪即帝位年二十七岁尊徽宗曰太上皇在位二年靖康"二"丙午靖康元年大金天会四年西夏四月攻宋朱昭死之宋正月。

金人陷相州。

己巳帝下詔亲征。

太上皇出幸南京。

辛未帝置守城战具粗毕。

而金人抵城下矣。

白时中罢相。

李邦彦起復太宰。

张邦昌少宰。

都人呼邦彦为浪子宰相。

壬申遣使督诸路帅臣將兵入援。

金人索金银犒师。

尊我主为伯父。

归我燕云之人在汉者。

割中山太原河间之地。

亲王宰相为质。

我乃退师。

詔以皇弟康王为军前计谋\使。

张邦昌副之。

李鄴高世则偕行。

所求皆与之。

其三镇詔书。

李纲留之不遣。

乙亥詔金国以大金称。

丁亥勤王之兵並至号二十万。

京师人心稍安。

二月金使復来。

帝遣宇文虚中。

齎李纲所留三镇詔书以往。

仍奉迎康王。

先是康王留金营。

与金国太子同射。

连发三矢皆中。

鵠连珠不断。

金人谓將官良家子。

似非亲王乃遣归。

更请肃王为质。

乙巳康王自金营还。

金人围京城凡三十三日。

既得三镇詔书及肃王。

不俟金银数足。

丙午金师退窜蔡京儋州。

至潭而死。

年八十。

蔡攸窜万安军。

寻有詔所在斩之。

童贯远窜追斩於南雄。

三月命枢密使李纲。

迎上皇于南京。

四月始至京师。

赵良嗣先窜[木*去*ㄗ]州。

至是就斩之。

初徽宗政和元年秋九月。

童贯使辽归至幽州虏沟河。

有燕人马植者。

得罪於辽之燕王无所容。

遂见贯陈灭燕之策。

贯携之归改姓李名良嗣。

荐於帝赐姓赵。

復燕之议始於此也。

宣和二年二月女真请遣使通好。

因遣赵良嗣往约夹攻契丹。

卒於败国。

今乃斩之。

金人以三镇未得。

冬十月復两道入寇。

十一月乙酉斡离不犯京师屯刘家寺。

闰月粘罕犯京师屯青城。

詔康王搆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陈搆为元帅。

宗泽副之。

速领兵入卫。

丙辰京城失守。

辛酉帝如青城。

二酋令孙覲撰降表书成。

令帝签名。

北望拜发。

且云其主別立贤君但称宋王。

帝默然。

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

康王开元帅府於相州。

癸亥帝自青城回。

粘罕请遣使迎康王。

使还报不见康王为辞"宋鑑"西夏四月。

夏人寇边攻震威城。

戎酋呼知城朱昭曰。

大金约我夹攻。

自河以北大金得之。

自河以西我国得之。

今麟府诸垒悉己归我。

公何恃而不降乎。

攻甚急城陷昭死之。

十一月夏人寇边陷怀德军守贰刘詮杜栩死之"宋鑑"丁未靖康二年正月辛卯朔庚子。

金粘罕遣人邀帝到营。

帝以孙传谢克家辅太子。

监国传仍为留守。

梅执礼副之。

帝出城。

仆射何[桌-日 "ㄇ。(人/人")]以下皆从帝至青城。

与粘罕相见。

留之营中。

並留亲王宰相执政学士院礼部太常寺官。

余令先归。

金人根括金银。

帝遣中使归云。

朕拘留在此。

候金银数足方可还。

於是增官根括。

搜掘戚里宗室內侍僧道伎术之家。

凡八日得金三十万八千两银六百万两衣段一百万。

输纳金营。

二月丁酉。

粘罕遣金牙郎君来责。

又发教坊人孟子著內侍蓝折医官周道隆等所藏窖隱金银。

凡十八日城內得金七万五千八百两银一百一十四万五千两衣段四万八十四疋。

纳金人军前。

丁巳金人索郊天仪制及监书图籍印板。

戊午金人索大成乐器太常礼制器用以至琴棋博戏之具珍奇图画等物。

丙寅粘罕令萧庆读金主詔於帝曰。

別立异姓废渊圣为陈留王。

保州守坟墓。

推异姓堪为人主者。

从军前备礼册。

命仍邀太上皇出城。

丁卯太上皇后妃鄆王以下三十余人诸王妃公主都尉等皆从。

三月丁酉金人册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

丁巳太上皇北行。

寧德皇后及诸亲王妃嬪以下皆行。

由滑州路进发。

斡离不军护送。

四月庚申朔。

渊圣皇帝北行。

皇后皇太子偕行。

由郑州路进发。

粘罕军护送。

渊圣率后诸王望拜城中泣別宗庙。

哭声震动青城。

庚午元祐皇后孟氏垂帘听政。

邦昌以太宰退处资善堂"邦昌僭位凡三十三日。 元祐孟太后哲宗后也。 时六宫有位者皆从二帝。 惟后以废得存"。

癸亥群臣请康王即帝位。

辛巳康王至单州。

壬午至虞城县。

邦昌闻车驾至南京。

排辨舆輦冠冕服御仪物。

百官有司各以其职並赴南京以备册礼。

癸未康王次应天府"今归德府隋曰宋州豫域"。

翌日诣鸿庆宫朝三殿御容张邦昌至。

伏地慟哭请罪。

王慰抚之。

甲申耿南仲等议。

改元建炎。

以有宋火德之祥也。

戊子太后遣使齎手书。

略曰。

今闻涓辰之吉受册有期。

將同日月之照临。

行布风雷之号令。

天命所属。

黎民咸竭於驩心。

神器既安。

衰老愿谐於素志。

康王乃以己丑即帝位于南京

高宗讳搆。

徽宗第九子。

封康王。

靖康二年五月康寅朔。

改元建炎。

以五月二十一日为天申节。

窜张邦昌于潭州。

寻赐死。

建炎三年三月。

御营司都统制苗傅副统制刘正彦作乱。

逼帝逊位太子。

居帝睿圣宫。

太后垂帘听政。

十一日改年曰明受。

张浚。

吕颐浩。

辛永宗。

刘光世。

韩世忠等勤王。

上復辟幸建康。

秋七月韩世忠生擒苗刘。

臠於建康市。

议驻札越州发建康。

金人犯建康陷杭州。

帝航海至温州。

復回越州。

车驾如杭州。

陞杭州为临安府。

绍兴二年春正月癸巳朔壬寅。

帝发越州。

丙午驻驛临安府。

久之秦檜自金回。

专主和议。

徽宗。

钦宗。

郑后。

邢后相继崩于五国城。

金还河南地及梓宫以和"赞于越州"。

继而復入寇。

张浚韩世忠岳飞吴麟等大败之。

遂遁去。

帝颁黄庭坚所书戒石铭於州县。

兴太学。

建二馆。

开经筵。

躬籍田。

正经界。

秦檜不能体上意。

罢诸將之权以沮忠义之气。

卒使境土不能復也。

帝年二十一岁即位。

在位三十六年。

禪位孝宗。

自称太上皇居德寿宫。

年八十二岁崩"宋续通鑑"建炎"四年"绍兴"三十二年"丁未建炎元年冬十月车驾狩扬州大金天会五年西夏戊申建炎二年正月詔金山住持克勤入对扬州赐号圜悟禪师普灯大金天会六年西夏冬十月四日。

苏州北禪天台法主净梵入寂。

梵传慧明。

明传蕴尧。

报慈法师也"兰陵集释统僧传"己酉建炎三年大金天会七年西夏诸天行位秋八月二十一日。

杭州上天竺慧觉法师齐璧入寂。

石林叶梦得铭其塔。

璧著普贤观经疏三卷祖源记二卷。

嗣子神涣。

如湛。

法久。

涣尝考论诸天行位。

以君臣宾主男女本跡为纲目。

谓大梵尊天君临三界统上冠下。

诸天皆其臣属也。

大梵为三界主。

三目摩醯为大千主。

帝释主地居三十三天。

四王主领八部。

虽君臣不同。

要各有主义。

若大辩在山泽。

功德在北天园中。

皆客寄耳。

实无所主领也。

梵释四王是男天。

功德大辩地神树神皆女天。

不可使男女失序。

况鬼子母有女名。

功德天有男名。

散脂修摩今子居母上。

可谓之以母从子。

其可居天主之上乎。

梵释四王本是地住菩萨。

金刚密跡本护千兄成佛。

不揣其本而齐其跡可乎。

知此四义然后始可与言天矣。

焕有三弟子。

曰总庵妙心。

常斋法拜。

觉庵简言。

言传鑑堂思义。

宝庆绍定间住上竺"释统僧传"护国金光明懺冬十月。

帝狩台州至金鰲山寺。

寂然空静唯广殿香清。

有白发僧老甚。

祷\诸天於佛前。

忧时保国语意诚\篤。

帝悦而问之。

对曰。

护国金光明三昧懺也。

是后驻蹕杭州。

輦下诸巨剎岁赐金帛。

修金光明期懺。

实本於此"赵彦惠拥炉闲话"庚戌建炎四年春二月驾狩温州驻江心寺因改曰龙翔大金天会八年西夏

齐金人粘罕谓张邦昌之死。

请於国主。

乃以河南之地。

九月九日册立济南守刘豫为帝于大名圆号大齐。

年曰阜昌。

宋屡征討之。

豫屡败卹。

至丁巳年。

金主以刘豫不能立国遂废豫。

齐立八年亡。

豫生景州。

守济南"金志"辛亥绍兴元年秋八月范宗尹罢相秦檜右相大金天会九年西夏壬子绍兴二年秋九月秦檜罢相朱胜非復拜右相天会十年西夏癸丑绍兴三年天会十一年西夏甲寅绍兴四年九月赵鼎八相太宗崩熙宗立天会十二年西夏乙卯绍兴五年天会十三年西夏大德元年宋九月丙辰。

驾幸上天竺。

以万岁香山供养菩萨。

召住持应如赐对。

如辩慧称旨。

赐金帛祠部度僧牒以勉修造。

初绍兴三年七月。

龙图阁学士梁如嘉知临安府。

奏圆通大师应如住上竺。

至是帝悦"上竺纪胜"金太宗晟。

天会十二年十二月崩。

熙宗孝成帝亶立。

太祖嫡孙也。

宗浚之子。

称天会十三年至戊午改元天眷。

辛酉改元皇统。

己巳皇统九年十二月十日。

为从弟岐王亮弑之。

孝成在位十六年。

幼而聪达。

贯宗经业喜文辞威仪。

太宗深所爱重。

平日嗜杀。

晚年性尤暴。

宗族大臣皆惧不免。

遂相与结约以伺其间而弑之。

亮既即皇帝位。

追废亶为东昏王。

亮死世宗立。

諡亶曰武灵皇帝。

庙号閔宗。

久之改孝成皇帝。

庙号熙宗"金志"丙辰绍兴六年大金天会十四年西夏平江虎丘隆禪师入寂。

塔全身於西南隅。

师和州含山人。

嗣圜悟勤禪师。

勤嗣五祖演"普灯"丁巳绍兴七年七月二十一日詔佛日禪师宗杲住径山能仁禪寺天会十五年西夏戊午绍兴八年三月秦檜復拜右相金改天眷元年西夏敕綾度牒宋秋八月。

詔赐天下僧尼敕綾度牒"释统兴废志中兴历"己未绍兴九年天眷二年西夏宋詔以女真来和。

大赦天下。

诸郡县州建报恩光孝禪寺"以崇寧万寿天寧寺改也"奉徽宗皇帝香火"释统兴废志中兴历"庚申绍兴十年大金天眷三年西夏拓跋仁孝立大庆元年宋冬十一月七日。

杭州北关妙行院沙门名思净入寂。

礼部侍郎张九成铭其塔。

净之族钱塘喻氏建妙行院接待。

供僧三百万。

画阿弥陀佛入于神妙。

杨侍郎杰赞为喻弥陀。

人从而称之。

净於西湖之北鐫石为大佛头"塔铭寺记"辛酉绍兴十一年秦檜张浚谋\诛大將岳飞金改皇统元年西夏宋朝散郎知温州张九成。

字子韶。

号无垢居士。

杭州盐官人。

初绍兴二年三月。

帝策试进士。

九成第一。

九成谓前辈搢绅所立过人。

伊洛名儒所造精妙皆由悟心。

因是参学究竟。

初謁大通之嗣宝印禪师楚明。

见佛日杲禪师於径山。

明悟心要。

穷元尽性。

至是辛酉年。

佛日重其悟入。

特为上堂。

引神臂弓以言之。

是时军国边事。

方议神臂弓之用。

右相秦檜以为讥议朝政。

五月民佛日窜衡州。

贬九成南安军。

九成謫居十四年。

寓横浦僧舍。

谈经著书。

皆学者之未闻。

其心传录曰。

六经皆妙法也。

然言者道之赘。

六经其赘道哉。

囿於经则赘矣。

又曰。

世间无非幻。

人处幻中不知万古纷纷。

喜怒爱恶从何而起。

以为本有则物不形。

以为本无不可责之。

如木石其间能自觉者。

又是认幻为觉。

觉即幻也。

无幻则不觉。

因觉知幻。

觉自不可著。

况於喜怒爱恶之情乎。

况於功名富贵之尘乎"莹仲温罗湖集"宋秋七月。

台州智涌法师了然住白莲天台教庠已二十四年。

至是沐浴更衣。

跏趺说法而逝。

然著南岳止观宗圆记五卷十不二门枢要二卷虎溪前后集八卷。

嗣法诸子。

泽山。

与咸。

山堂。

元性。

白莲。

妙璘。

虚堂。

本空"释统僧传"壬戌绍兴十二年大金皇统二年西夏宋春显仁太皇后韦氏自北归"徽宗后也"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冀国公秦檜封太师魏国公"宋鑑"癸亥绍兴十三年皇统三年西夏金夏六月。

英悼太子生。

詔海慧大师。

於上京宫侧创造大储庆寺。

普度境內童行。

有籍于官者为僧尼。

道士亦如之。

通百万计。

次年詔留海慧清慧二禪师居大储庆寺。

迎瑞像供养本寺积庆阁"金志寺记"宋敕於临安府西山建天申万寿圆觉寺成。

四月十九日。

令藩邸看经僧德信奉香火。

至理宗宝庆二年五月十三日。

始詔师赞住持。

传十方天台教观"圆觉碑刻"翻译名义宋秋八月苏州"今平江路"景德寺沙门法云编成七卷。

唯心居士周葵序甲子绍兴十四年宋明州延庆院改赐寺额大金皇统四年西夏元庆元年宋詔改天竺灵山寺为时思荐福。

赐宪圣慈烈皇后吴氏奉先香火。

寧宗庆元三年冬十月。

卜地灵隱之西。

建时思荐福寺成。

復还天竺旧额。

嘉定十年六月。

庆远军节度使吴琰请子朝曰。

时思荐福乞依上下天竺事体。

永传十方天台教观。

始詔景迁开山住持"吴寺碑刻"乙丑绍兴十五年皇统五年西夏金国海慧大师迁化。

帝偕后亲奉舍利。

五处立塔。

特諡佛觉佑国大禪师。

次年正月赐清慧号佛智护国大师。

登国师座。

特赐金襴僧伽黎大衣珍异缾炉宝器。

帝与后亲奉接足礼拜授衣。

其钦敬古所未有"本传"丙寅绍兴十六年大金皇统六年西夏丁卯绍兴十七年朦辅国祖元皇帝天兴元年皇统七年西夏金国挞辣既诛。

其子胜花都郎君者。

率其父故部曲以叛。

与朦骨通。

兀朮都元帅未死。

自將中原所教臂弓手八万人討之。

连年不能克。

皇统六年八月。

復遣萧保寿奴与之和议。

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围寨与之。

岁遗牛羊米豆。

且册其酋长熬罗孛极烈为朦辅国主。

至是始和。

岁遗甚厚。

於是熬罗孛极烈自称祖元皇帝。

改元天兴。

大金用兵连年卒不能討。

但遣精兵分据要害而还。

冬都元帅兀朮薨"金志"宋三藏法师初名永道。

改赐曰法道。

徽宗宣和元年。

詔改佛为大觉金僊。

左街崇先香积院宝觉大师永道上书諫。

帝怒黜道于道州。

宣和七年詔道还京师。

復僧形服。

朝廷旌其护法。

改赐名曰法道。

住昭庆昭先院。

兼领右街显圣释迦院。

高宗建炎元年。

以五月二十一日圣诞为天申节。

汴京留守宗泽承制。

请道住左街天清寺。

补宣教郎为国焚祝参谋\军事。

三年道隨驾南巡。

累召至都堂。

预议军国事。

欲加冠裳。

道辞。

帝从其志。

仍前号宝觉加赐圆通法济大师。

四年五月回驾次越州。

夏旱。

詔道祷\雨於圆通教寺。

雨通。

帝悦。

绍兴二年二月。

宣道入对。

久之。

詔住江州庐山东林太平兴龙禪寺。

三年春二月。

道上札子陈僧道班次依祖宗成法。

五月夏旱。

詔道入禁中祷\雨大通。

帝赐道金钵。

绍兴至是十七年。

四月道敘大宋僧史略。

秋七月二十一日跏趺谓其徒曰。

法门扶持更在诸公。

言讫而逝。

塔于杭州西湖之九里松。

寧宗嘉定间。

东阳吴克已为道作传"府志"戊辰绍兴十八年大金皇统八年西夏宋佛智禪师。

名端裕。

吴越王钱氏之裔。

嗣圜悟勤禪师。

初住邓州丹霞。

迁虎丘移径山庵於西华。

敕住保寧万寿。

迁闽之玄沙寿山西禪。

被旨补灵隱。

是年秋赴育王之命。

嗣子净慈水庵师一等"普灯录"己巳绍兴十九年金主被弑亮立改九年曰天德元年西夏天盛元年宋五月二十三日。

敕赐婕妤刘氏功德院。

以褒亲崇寿为额。

寧宗嘉定十七年。

始詔正悟法师元粹开山住持。

传十方天台教观。

风山刘寺今为两竺之亚"寺记"金十二月甲子。

左丞相岐王亮即皇帝位。

追尊父为德宗。

改元天德。

迁都燕京。

又迁汴京。

南侵宋至扬州。

正隆六年十一月乙未。

为诸將弑於瓜洲镇龟山寺。

在位一十三年。

諡曰海陵煬王"金志"宋江西隆兴牧庵禪师。

名法忠。

明州鄞县姚氏子。

幼性专静。

告亲出家。

父母送之。

依郡中崇教院师道英受业。

年十九试经得度。

趋讲肆。

究天台教旨。

颇自负。

一日暴所习於禪者。

为其折困因有疑。

投天童交禪师。

交使其南询。

遂造闽之雪峰需禪师席。

不契。

走淮西舒州龙门佛眼远禪师席下。

纵步水磨。

睹其牓曰法轮常转。

豁然大悟。

说偈曰。

转大法轮。

目前包裹。

更问如何。

水推石磨。

佛眼頷之。

辞去度九江登庐阜。

露眠草宿。

蛇虎为邻。

山舒水绥处。

会意则居焉。

住胜业南大云盖公安大溈五剎。

復赴豫章黄龙。

至是己已年。

大尉邢公孝扬施金。

为忠营寿塔於寺东之薌源。

工纔毕。

忠笑曰。

吾將行矣。

书偈曰。

六十六年游梦幻中。

浩歌归去撒手长空。

瞑目而寂。

法嗣佛眼远禪师。

远嗣五祖演。

演嗣白云端端嗣杨岐会。

会嗣慈明圆禪师。

临济派也。

嗣忠之法者普庵肃禪师等"普灯"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貺禪师名印肃。

生江西袁州宜春余氏。

年六岁梦异僧勉之出家。

父母送之。

从寿隆院贤公受业。

年二十七落发。

越明年受具足戒。

贤勉之读法华经。

师曰。

尝闻诸佛元旨。

必贵了悟於心。

遂辞师游湖湘。

謁牧庵忠禪师於大溈山。

问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

忠竖起拂子。

师遂有省。

后归受业院。

至是绍兴癸酉有邻寺曰慈化。

眾请师住。

无常产。

师布衾纸衣粥食禪定。

一日阅华严经合论。

说偈曰。

掜不成团拨不开。

何须南岳又天台。

六根门首无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来。

平居说偈曰。

灵妙如如不异太虚。

造化万物不碍方隅。

慕师之道而来者。

师隨宜而为说法。

或书偈与之。

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

受者即愈。

灵应非一。

由是鼎新梵宇。

或问师修何行而得此。

师画一画云。

会么。

云不会。

师云。

止止不须说。

孝宗干道五年七月二十一日示眾曰。

诸佛不出世。

亦无有涅槃。

入吾室者必能元契矣。

善自护持毋令退失。

索浴更衣。

跏趺而逝。

世寿五十五岁。

僧腊二十八夏。

塔全身於寺。

累受恩敕封諡。

师容貌魁奇。

智性天发。

法嗣黄龙牧庵忠禪师"普灯"庚午绍兴二十年大金天德二年西夏辛未绍兴二十一年天德三年西夏释迦文佛入灭至是二千一百年宋杭州径山佛日禪师。

名宗杲。

生江东宣州寧国奚氏。

嗣法佛果圜悟勤禪师。

初绍兴七年詔住径山。

辛酉十一年五月。

为张九成上堂言神臂弓。

朝廷毁其衣牒窜衡州。

至是二十一年十一月移梅州。

未几詔復形服。

蒙恩北归。

四方虚席以邀。

不就。

十二月二十三日詔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禪寺。

绍兴二十八年詔再住径山。

孝宗隆兴元年八月十日示寂於径山明月堂。

世寿七十五岁。

僧腊五十八夏。

葬全身於寺山。

赐諡普觉。

塔曰宝光。

孝宗为普安郡王时。

尝遣內都监至径山问道。

佛日献偈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王嘉之。

及封建王。

復遣內知客至径山。

供五百阿罗汉。

亲书妙喜庵三大字。

制真讚以寄师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隨物现处。

孝宗即帝位。

赐师号大慧禪师。

尽取向所赐宸翰。

以御宝识之。

圣恩隆厚。

嗣法弟子灯分甚眾。

右相汤思退。

参政李炳。

內翰汪藻。

礼部侍郎张九成。

给事中凭楫。

士大夫得其道悟彻者。

具载如长书普说。

少保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张浚铭其塔。

赐语录入藏流行"普灯录"宋隆兴泐潭草堂清禪师会中书记。

名脩仰。

南闽人。

佛日杲禪师奉旨自衡州移梅阳。

仰侍行。

郡守谢朝议以佛日语僚属曰。

朝廷编置所谓长老者但一僧耳。

兵马司东偏之隙地从其居止。

既而僧行日至几数百指。

施锹[钁-"目*目" 賏]而平基址。

运\竹木而缚屋庐。

听其指呼无敢怠者。

守虽闻其服勤如此。

亦未知果何人也。

於是延见一二观其能为。

仰適承命乃与从容弥日语论英发。

榷古商今逢原左右。

守復征等伍更有蕴异能者否。

仰遂告以负大经论者有之。

博极书史者有之。

诗词高妙者有之。

翰墨飘逸者有之。

其所以未能明彻。

则佛祖大事因缘而已。

是以不惮艰险隨侍而来得依仁政幸莫大焉。

守且骇异知其徒侣皆为法忘躯之士自是於佛日禪师日益加敬遣其子纯粹求入道捷径佛日示以法语八篇存语录中"云臥纪谈"宋显仁太皇后韦氏绍兴十二年自北归"东都事略"至是辛未二十一年十月於杭州皐亭山建新寺成额曰崇先显孝詔洞山下九世真歇禪师清了开山住持召对称旨赐金襴衣未几而寂全身葬於寺有碑存焉真歇生蜀绵州雍氏嗣丹霞淳淳嗣英蓉楷禪师太后谓道家四圣殊有冥助改孤山寺为延祥观以奉香火迁孤山尊者法慧法师智圆全身葬山玛瑙坡"武林图纪"壬申绍兴二十二年金自会寧府迁都燕京天德四年西夏癸酉绍兴二十三年金改贞元元年西夏宋詔台州东掖山圆智住上天竺。

太师秦檜问曰。

止观一法耶二法耶。

智曰一法也。

譬之於水湛然而清者止也。

可鉴须眉者观也。

水则一耳。

以眾生心性有重昏巨散之病。

用止观为药。

救而治之。

归一法界之全体。

法界寂然名为止。

寂而常照名为观。

止观明静之体岂有二耶。

檜悦首施钱五万緡。

以建法堂。

绍兴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证悟法师圆智入寂。

曹勛撰塔铭。

詔嗣法首座若訥继席住持宋给事中知瀘州凭楫。

悟心法於大慧杲禪师。

号不动居士。

南渡后所在寺院佛藏经残失。

楫印施补之足五千余卷者凡四十八藏。

又四大部者亦如之。

所至与贤士大夫高僧逸民。

续庐山莲社遗风。

每月建系念净土会。

至是癸酉冬十月三日。

具衣冠望闕再拜已。

换著僧三衣。

陞高座跏趺。

说偈而逝"普灯录"宋温州圆辩法师道琛所至居止。

每月二十三日建净土系念道场。

会禪律讲宗名胜毕至緇素常逾万人。

至是癸酉冬十二月十六日安坐而逝。

传法嗣子法莲。

慧询。

伸韶。

韶著指南集二卷。

江湖宝之"佛法系年录"全真教金国贞元元年。

有吏员咸阳人王中孚者。

倡全真教谈。

马丘刘和之。

其教盛焉。

章宗泰和四年元学士作紫微观记"全叵纪实"甲戌绍兴二十四年大金贞元二年西夏乙亥绍兴二十五年太师秦檜老病乞与男[火*喜]致仕遂薨中广小[尸。"林/吕"]贞元三年西夏丙子绍兴二十六年金改

正隆元年西夏宋华亭余山马[山*"老/目"]禪师。

名法寧。

生山东密州莒县李氏。

幼岁投沂州天寧妙空明公得度。

住沂州马[山*"老/目"]山净居寺。

绍兴初。

航海抵华亭青龙镇。

有宦居察判章[褒-保 公]母夫人高氏。

梦天人曰古佛来也。

翌旦师至。

迎之止钱氏园。

师乃建精舍。

掘基得铁磬断碑佛像之应。

华亭令柳约申明所司奏赐所建寺额曰净居。

往明州省妙空于雪竇。

庵於补陀別峰。

曰青山"今小保寧"郡守莫將请主吉祥。

初哲宗元符间。

余山有精舍曰灵峰。

请部符改额曰昭庆禪院。

右丞朱諤致师开山住持。

迁明州广慧。

復回昭庆。

至是丙子年正月八日入寂。

塔全身方丈之东偏。

世寿七十六岁。

僧腊五十九夏。

嗣雪竇明禪师。

明嗣长芦和。

和嗣法云本。

云门宗派"五灯会元"丁丑绍兴二十七年大金正隆二年西夏戊寅绍兴二十八年正隆三年西夏己卯

绍兴二十九年正隆四年西夏庚辰绍兴三十年正隆五年西夏宋詔諡杭州天竺慈云尊者。

曰懺主禪慧法师。

塔曰瑞光之塔"下竺碑刻"辛巳绍兴三十一年金世宗立改正隆六年曰大定元年西夏金辛巳年秋七月。

金主亮迁都汴京。

九月亮背盟伐宋。

宋帝下詔亲征。

亮勇於诛杀。

兴兵搆祸。

是时豪杰並起。

太名王友直济南耿京。

太行陈俊倡集义眾。

契丹之裔耶律窝斡並兴於沙漠。

於是渤海一军万人叛亮。

归会寧府。

立褎为帝"褎改名雍。 太祖孙也。 冀主宗辅之子"。

十月庚朔。

褎即皇帝位。

改元大定。

左丞相张浩自汴京录褎赦文驰报亮。

亮嘆曰。

朕欲俟江南平后取一戎大定之义以纪元。

是子乃先我乎。

命取书一帙示之。

乃预讖改元之事。

十一月乙未诸將集兵万余人控弦直入亮寢帐中。

左右亲军散走。

诸將射帐中。

矢下如雨。

亮即崩。

皇子光瑛留汴京。

亦为眾所杀。

褎追废亮为海陵王。

諡曰煬。

后徒单氏为海陵夫人。

褎更名雍都燕京。

仁厚慈俭。

在位二十九年。

谓之小尧舜"金志"壬午绍兴三十二年大金大定二年西夏金世宗雍正月。

入都于燕。

以父故名宗辅改曰宗尧。

追諡尊曰懿宗。

建大庆寿寺於燕都城北。

詔玄冥禪师顗公主之。

为开山第一代。

敕皇子燕王降香赐钱二万緡沃田二十顷"金志寺记"宋二月。

帝自建康回临安府。

六月詔太祖皇帝七世孙建王瑋赐名["(嘹-口"-小)-日 月]。

立为皇太子。

追封皇兄子称为秀王。

丙子。

帝內禪皇太子即皇帝位。

帝称太上皇帝。

居德寿宫。

冬十月。

淫雨敕內侍邓从又赉香祷\上竺观世音菩萨。

即日开霽。

帝悦赐內府三品王供养以谢"曾覿宝王记"

孝宗讳["(嘹-口"-小)-日 月]。

封建王。

立为皇太子。

年三十六岁受內禪即帝位。

以十月二十二日为会庆节。

锐意克復神州。

会臣下有以內修劝帝者。

乃以敷文德。

求民瘼。

劝农桑。

修水利。

明赏罚。

惜名器。

五日一朝太上皇。

以极两宫之奉。

在位二十七年。

禪位太子。

自称太上皇。

寿六十八岁"宗录"隆兴"二"干道"九"淳熙"十六"癸未隆兴元年大金大定三年西夏御赞观世音菩萨七月。

帝御选德殿。

制观世音菩萨赞曰。

观音大士。

以所谓普门示现神通力故。

应跡于杭之天竺山。

其来尚矣。

朕每有祷\祈。

隨念感应。

曰雨曰暘不愆晷刻。

是有助于冲人者也。

因为作赞曰。

猗歟大士。

本自圆通。

示有言说。

为世之宗。

明照无二。

等观以慈。

隨感即应。

妙不可思"上竺石刻"宋詔蒋山大禪禪师了明住径山。

明生秀州陆氏。

嗣大慧杲禪师。

杨和王重敬之。

舍苏州庄田。

岁入二万斛。

径山由是丰足增益"明禪师行业碑"甲申隆兴二年大金大定四年西夏乙酉干道元年大定五年西夏丙戌干道二年詔灵隱道昌住净慈昌湖州人受业宝溪鹿苑寺普灯大金大定六年西夏丁亥干道三年大定七年西夏宋春二月。

帝幸上天竺。

展敬观世音菩萨。

问住持若訥曰。

何故岁修金光明懺。

訥曰。

大梵尊天是娑婆世界主。

释提桓因天帝中御三十三天。

以临下土。

四镇天王共誓护法护民。

故佛为诸天说金光明三昧。

此帝王盛世之典也。

朝家香火故宜岁岁行之。

帝悦擢訥右街僧录赐钱二万。

即开山石晋僧道翊故居。

建十六观堂。

敕翰林学士楼钥作记按图。

亦建於禁中。

次年四月八佛诞日。

宣訥请五十僧。

入內观堂行护国金光明三昧。

斋罢命訥说法。

帝悦进左街僧录。

号慧光法师。

僧赐帛各一疋。

自是岁岁如来诞日例赐帛五十疋。

付上天竺。

遵修佛事。

干道六年十一月御书灵感观音之寺灵感观音宝殿十二大字。

赐上天竺。

昭揭山门。

干道九年正月七日。

宣訥入对选德殿。

午初引见赐坐。

帝曰。

岁元曾去斋菩萨。

訥曰。

已领圣恩。

帝曰。

光明懺科仪如何。

訥曰。

经中有理懺有事懺。

理懺者。

端坐究心。

是以曰业障如霜露。

皆从妄想生。

端坐念实相。

慧日能消除。

事懺者有五。

谨自正心。

诚\意思惟大乘甚深空义。

从善如流改过不吝。

是修第一懺悔。

孝事父母以先四海。

是修第二懺悔。

正法治世不枉人民。

是修第三懺悔。

於六斋日境內不杀。

是修第四懺悔。

深信因果心存因果。

不忘灵山付嘱。

是修第五懺悔。

不必剋期礼拜。

但能行此五者。

以事契理。

是名第一义懺悔。

帝大喜曰。

甚有开发。

帝曰。

每日讲甚经。

訥曰。

妙法莲华经。

帝曰。

七卷经妙在何处。

訥曰。

为令眾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不曾动著本体。

点铁成金。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帝悦。

奏未时。

訥谢恩下殿。

淳熙元年。

帝给內帑钱二万緡。

付上天竺建藏殿。

赐印福州经一藏。

命皇太子书殿榜。

曰法轮宝藏"普见上竺纪胜"。

淳熙二年春三月。

帝幸上竺。

展敬观世音菩萨。

建护国金光明道场赐白云堂印一颗。

主管教门"灵隱直指堂印"。

夏六月一日。

宣訥入对內观堂。

帝曰。

近看宝积经。

其文何广。

訥曰。

华严般若宝积涅槃皆为大机说法。

文长义广。

帝曰。

楞严深造渊微。

何故说得如此好又说得如此澜翻。

訥曰。

佛乃识达本源者也。

从体起用。

以无尽藏三昧。

说默一如。

中使奏未时。

訥退。

淳熙十一年。

訥丐老进左右街都僧录。

退居竺山弥陀兴福院。

詔以嗣法高弟首座师觉补右街鉴义。

继席住持。

淳熙十六年宣觉入留內观堂。

七日讲天台圆顿止观。

光宗绍熙初。

帝居重华宫。

许訥肩舆出入。

註金刚般若经进呈。

光宗御制赞文。

至绍熙二年十月一日。

訥归寂。

世寿八十二岁。

僧腊六十九夏。

葬弥陀兴福院。

给事中宋之瑞作行业碑。

嗣法诸弟子曰僧录"师觉"。

广慧妙珪虚庵有宏。

石涧从戒等。

淳熙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帝於內观堂书般若心经一卷。

至寧宗嘉定二年四月十日。

申锡御宝赐上竺僧录妙珪。

参知政事楼钥给事中邹应跋后。

藏於上竺"纪胜碑刻"四月十七日。

明州延庆教寺法师草庵名道因入灭。

寿七十八。

夏六十一。

自幼游歷诸方。

登明智照慧之堂。

又入真歇了宏智觉无示諶之禪室。

回归读指要钞。

方大悟。

初住延庆。

拈香曰。

三入禪室。

五陞讲堂。

始终亲近八善知识。

彼皆光明硕大有德有言者缘不在彼。

如水投石。

此一瓣香。

敬为承嗣延庆第一世法智尊者。

存则人亡则书。

心不负人面无惭色。

高宗绍兴丙寅退居城南草庵。

以生平所得道妙。

著草庵录十卷。

其言文而真。

江湖诵之"本传"戊子干道四年大金大定八年西夏金国十月一日。

詔大庆寿寺顗禪师。

於东京创清安禪寺。

度僧五百员。

作般瑟于叱会"金志"宋十二月初三日。

明州延庆寺法师有朋坐清玉轩。

一眾围绕讽观经。

至真法身观。

朋寂然坐而逝"释统僧传"己丑干道五年大金大定九年西夏庚寅干道六年大定十年西夏干祐元年金国世宗真仪皇后出家为尼。

建垂庆寺。

度尼百人。

赐田二百顷"金志"宋冬十月十五日。

詔杭州皐亭山崇先显孝禪院前住持禪师慧远。

住景德灵隱禪寺。

次年二月二十三日。

宣远入对选德殿赐坐。

帝曰。

如何免得生死。

慧远对曰。

不悟大乘道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远曰。

本有之性。

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远曰。

悟后始如脱体现前。

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曰。

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

天顏大悦。

干道八年春正月二十八日。

车驾幸灵隱寺。

秋八月七日宣上竺径山灵隱僧道三教集內观堂。

斋既罢。

宣远入东阁赐坐。

帝曰。

有一二事欲问卿。

前日睡梦中。

忽闻钟声遂觉。

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远曰。

陛下问梦耶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梦觉无殊。

教谁分別。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离幻即觉。

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

从陛下问处起。

帝復问。

前日在此阁静坐。

忽然思得不与万法为侣。

有箇见处。

远曰。

愿闻圣训。

帝曰。

四海不为多。

远曰。

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闕。

远曰。

纔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斲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法。

见无二见。

心无別心。

天无二日。

帝首肯久之。

冬十月三十日。

詔景德灵隱寺佛海大师慧远。

特改赐佛海禪师。

淳熙元年五月三十日。

宣远入对。

帝曰。

古宗师坐脱立亡今世有谁。

远曰。

徽宗皇帝朝改僧为德士。

詔下日建州有崇寧长老。

集眾陞座曰。

木简拈来。

坐具放下。

云散水流去。

寂然天地空。

便安坐而去。

绍兴二十七年。

南剑州西巖寺宗回。

因官以茶园事招拾。

登座说偈曰。

官府追呼不暂停。

何如长往事分明。

从前有箇无生曲。

且喜今朝调已成。

言讫安坐而去。

又圜悟住昭觉时有五百眾。

第一座名道祖。

一日为眾入室既毕。

復有僧问曰。

生死到来如何回避。

祖即屹然而去。

圜悟亟至其所。

连唤祖首座。

遂开眼。

圜悟曰。

抖擞\精神透关去。

祖点头便行。

此皆今世坐脱立亡者。

帝嘉嘆久之。

御侍皆相顾"远禪师奏对录"淳熙三年春正月十五日。

远入寂。

寿七十四岁。

腊五十九夏。

葬灵隱之西山。

参政周必大铭其塔。

语录三卷。

左相虞允文序之。

二月二十九日。

詔台州报恩光孝寺德光。

继远席住灵隱。

冬十一月入对选德殿。

淳熙五年。

特赐光号佛照禪师。

淳熙七年六月五日。

詔光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

至光宗绍熙四年正月二十六日。

詔光住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寺。

寧宗嘉泰三年入寂。

光生临江军彭氏。

嗣大慧杲禪师"五灯会元"佛海禪师名慧远。

生眉山彭氏。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为僧。

游山听习。

会圆悟復领昭觉。

远依之。

圜悟普说。

举庞居士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

马祖曰。

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

闻之大悟。

东下由虎丘。

奉詔住皐亭山崇先。

屡迁名剎。

稟法嗣佛果圜悟勤禪师"普灯录"辛卯干道七年正月二十日云门下八世净慈禪师道昌入寂大金大定十一年西夏干祐二年宋四月庚戌。

帝听朝谓左右曰。

太祖皇帝问赵普曰。

天下何者最大。

普曰道理最大。

朕常三復斯言。

祖宗每事必问道理。

焉得不治"中兴事鑑"壬辰干道八年大定十二年西夏癸巳干道九年大定十三年西夏观世音菩萨应梦缘起宋正月七日。

宣上天竺左街僧录慧光法师若訥。

入对选德殿。

帝曰。

上竺起因今得几时。

訥曰。

起自石晋天福四年。

僧道翊者庵山中。

夜每见前山发大光明。

寻之有异木。

起取而刻为圣像。

梦神人曰。

明日有洛阳僧来。

宜从之求舍利。

果得舍利三颗。

置菩萨顶髻中。

太祖开宝间。

吴越忠懿王钱俶。

梦白衣天人曰。

吾居处甚陋。

觉而询其实。

为广其殿宇。

名天竺看经院。

英宗治平间。

沈文通蔡襄继守杭州。

具奏始末。

宰相曾公亮敷陈之。

赐额灵感观音院。

今蒙陛下宸翰。

改院为寺。

乃成大剎"慧光奏对录"。

感山纪谈曰。

蜀僧祖秀。

字紫芝。

蚤以文鸣士大夫间。

慕嵩明教之风。

著欧阳文忠公外传。

苏养直庠为序冠其首。

略曰。

君子以佛之教不见证於尧舜禹汤之世。

而孔子孟軻之后。

歷代先儒虽当国不少禁。

听其横流宇內。

古今持此论者有矣。

独秀公以谓。

尧之丹朱不足以授政而禪舜。

舜亦忧商均而禪禹。

至汤武革命。

斯教之所始。

使孔子行事。

亦何以异此。

由尧迄武王。

佛未诞生有以也。

成康既没。

佛於是显跡。

然而未被中国。

以俟圣人生於鲁集大成於古帝王之教也。

甚矣圣人困於鲁卫陈宋。

欲居九夷乘桴浮海。

当是时以外数万里之教加于中国。

天子诸侯畴听之哉。

佛之法不苟传。

非显宗"后汉明帝"感而求诸远。

恐未能速应耳。

此皆秀公京师之书。

其骇古震今之论。

溢数万言。

秀又讚东坡像曰。

汉之司马杨王。

唐之太白子昂。

是五君子者皆生乎蜀郡。

未若夫子而有耿光。

夫子之诗抗衡者其唯子美。

夫子之文並軫者其唯子长。

赋亦贤於屈贾。

字乃健於鍾王。

此夫子之绝技盖至道之秕糠。

夫子之道是为后稷伊尹。

可以致其君於尧汤时议將加之以鈇鉞。

而夫子尤讽於兴章。

海表之迁如归故乡。

信蜀郡之五杰者。

莫得窥夫子之垣墙。

秀至是癸巳年归老蜀山焉"莹仲温文集"甲午淳熙元年大金大定十四年西夏宋淑妃陈氏建功德院於杭州南山。

赐额曰寧亲广福"陈寺碑刻"。

四月八日。

詔温州雁荡山灵峰寺禪师中仁入对选德殿。

奏答称旨。

仁於徽宗宣和间庆基殿赐牒落发。

往来译院。

諦穷经论。

后得法於圜悟勤禪师"普灯录"乙未淳熙二年大金大定十五年西夏丙申淳熙三年大定十六年西夏丁酉淳熙四年大定十七年西夏九世同居金国郑州尹泌九世同居。

三月詔免赋役三年。

御书曰。

敕赐旌表孝义尹氏之家"金志"戊戌淳熙五年大金大定十八年西夏己亥淳熙六年大金大定十九年西夏庚子淳熙七年大定二十年西夏金国正月。

敕建仰山棲隱禪寺於燕京之西山。

詔玄冥禪师顗公开山。

赐田设会万人"碑刻"宋秋召明州雪竇寺禪师宝印。

入对选德殿。

帝曰。

三教圣人本同这箇道理。

印对曰。

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

但圣人所立门户不同。

孔子以中庸设教耳。

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

故法华曰。

治世语言资生业等。

皆与实相不相违背。

华严曰。

不坏世间相。

而成出世间法。

帝曰。

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

只工文字语言。

不见夫子之道。

不识夫子之心。

唯释氏不以文字教人。

直指心原。

顿令悟入。

不乱於死生之际。

此为殊胜。

印曰。

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

当其孔门顏子号为具体。

尽平生力量。

只道得箇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如有所立卓尔。

竟捉摸未著。

而圣人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隱乎。

吾无隱乎尔。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以此观之。

圣人未尝回避诸弟子。

而诸弟子自蹉过了。

昔张啇英曰。

吾学佛然后能知儒。

此言实为至当。

帝曰。

朕意亦谓如此。

帝又曰。

庄老何如人。

印曰。

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

盖小乘厌身如桎梏。

弃智如杂毒。

化火焚身入无为界。

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

心固可使如死灰。

若大乘人则不然。

度眾生尽方证菩提。

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

將以斯道觉斯民也。

有一夫不被其泽者。

若已推而內之沟中也。

帝大悦。

詔住径山兴圣万寿禪寺。

淳熙十年春二月。

帝亲註大方广圆觉经一部。

遣中使齎赐宝印。

许述序刊行。

淳熙十五年印请老。

赐退居庵。

名曰別峰。

光宗绍熙元年十一月到寺。

身交承智策禪师与之言別。

策问行日。

印曰。

水到渠成。

归別峰。

索纸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

如期而化。

奉蜕质返寺之法堂留七日。

顏色明润。

发长项温。

葬于庵之西冈。

敕諡慈辩禪师。

塔曰智光。

嗣华藏民禪师。

民生眉州朱氏。

嗣圜悟佛果勤。

慈辩名宝印。

生嘉州李氏。

自幼通六经。

而厌俗务。

乃从德山清素得度。

具戒听华严起信。

既尽其说弃去。

会圜悟归昭觉。

印依之隨眾入室而大悟。

嗣之"五灯会元"辛丑淳熙八年大金大定二十一年西夏原道论宋帝御制论曰。

朕观韩愈原道。

言佛老之相混三教之相紕。

未有能辩之者。

但文烦而理迂。

揆圣人之用心则未昭然。

何则释氏专穷性命。

弃外形骸不著名相。

而於世事了不相关。

又何与礼乐仁义哉。

然尚犹立戒曰不杀不淫不盗不饮酒不妄语。

夫不杀仁也。

不淫礼也。

不盗义也。

不饮酒智也。

不妄语信也。

如此与仲尼又何远乎。

从容中道圣人也。

圣人所为孰非礼乐孰非仁义。

又乌得而名焉。

譬如天地运\行阴阳循环之无端。

岂有意春夏秋冬之別哉。

此世人强名之耳。

亦犹仁义礼乐之別。

圣人所以设教治世不得不然也。

因其强名揆而求之则道也。

道也者仁义礼乐之宗也。

仁义礼乐固道之用也。

杨雄谓老氏弃仁义灭礼乐。

今跡老子之书。

其所宝者三。

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孔门曰温良恭俭逊"让避御讳"。

又曰。

惟仁为大。

老子之所谓慈岂非仁之大者耶。

曰不敢为天下先。

岂非逊之大者耶。

至其会道则互相偏举。

所贵者清净寧一。

而与孔圣果相背驰乎。

盖三教末流。

昧者执之自为异耳。

夫佛老绝念无为。

修心身而已矣。

孔子教以治天下者。

特所施不同耳。

譬犹耒耜而耕机抒而织。

后世徒纷纷而惑固失其理。

或曰当如之何去其惑哉。

曰以佛修心。

以老治身。

以儒治世斯可也。

唯圣人为能同之。

不可不论也"中兴治蹟十三朝圣政录"壬寅淳熙九年大金大定二十二年西夏宋春二月十九日。

四明法智下四世秀州"今嘉兴路"当湖竹庵解空尊者可观入寂。

世寿九十一岁。

僧腊七十八夏。

少依车溪择卿讲席得旨深稳。

一日闻举般若。

寂寥言下大悟曰。

如服一杯降气汤。

卿即可之。

又见慧觉法师於湖州。

雪窗下读指要。

至若不谓实铁床非苦变易非迁。

豁然喜曰。

世间文字语言皆糠秕耳。

初高宗绍兴戊午主当湖德藏。

至是干道七年秋。

左相魏杞在平江。

请住北禪天台寺。

適九日入院。

指法座曰。

胸中一寸灰已冷。

头上千茎雪未销。

老步只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强登高。

闻者悦服。

魏杞牧鄞致师住延庆祖庭。

时八十九岁矣。

不二载归竹庵入寂。

荼毘日无风无雨无事。

邦人诧为三无事日。

烟所到处皆舍利。

塔于德藏院。

解空著楞严补註四卷金刚通论事苑二卷圆觉手鑑一卷兰盆补注一卷山家义苑二卷草录一卷。

生平提唱宗旨。

如颂中论四句。

曰中论因缘所生法。

一句道尽无剩语。

我说即是空假中。

珠帘暮捲西山雨。

又颂船子曰。

夹山不在一揖上。

明月芦花夜夜寒。

船子故应无可做。

偶来此地弄钓竿。

嗣师之法者。

曰宗印等。

印"北峰也"生杭州盐官陈氏。

年十五具戒参学得竹庵道。

隱雷峰毛氏庵。

赴华亭普光。

迁秀州德藏。

復迁华亭之超果苏之北禪。

移天竺灵山。

寧宗召对选德殿。

赐号慧行法师。

嘉定六年行化十二月八日至松江。

谓其徒曰。

吾化缘毕此。

右胁而逝"本传"癸卯淳熙十年大金大定二十三年西夏甲辰淳熙十一年大定二十四年西夏昊天寺金国大长公主。

二月降钱三百万。

建寺於燕京城。

额曰昊天。

给田百顷。

每岁度僧尼十人"本寺碑刻"乙巳淳熙十二年大金大定二十五年西夏丙午淳熙十三年大定二十六年西夏丁未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太上皇高宗崩大定二十七年西夏戊申淳熙十五年大定二十八年西夏己酉淳熙十六年二月光宗受禪即帝位三月皇子扩进封嘉王大定二十九年西夏宋春正月。

以周必大留正为左右丞相。

二月辛酉朔壬戌。

帝內禪移居重华宫。

皇太子即皇帝位。

立妃李氏为皇后"宋鑑"光宗讳惇。

孝宗第五子。

年四十岁。

自东宫受禪。

尊孝宗曰寿皇圣帝。

在位五年。

禪位太子。

自称太上皇。

寿五十四岁绍熙"五"庚戌绍熙元年大金章宗璟明昌元年西夏金国主雍正月癸巳崩。

章宗璟立。

太子允恭之子也。

改元明昌。

追諡雍为世宗。

父允恭为显宗。

璟幼好学善属文。

宽裕温和。

母赵氏"金志"辛亥绍熙二年明昌二年西夏壬子绍熙三年明昌三年西夏癸丑绍熙四年明昌四年西夏金十月诛皇叔郑王允蹈。

先是太子允恭早世。

允蹈次长当立。

枢密使强克已內侍江渊等以私意立太孙璟。

然允蹈性宽厚。

母亦赵氏。

远避恩宠。

中外无党。

璟每见之有愧色。

日亦酣饮。

內都智省江渊出入宫掖。

大受四方馈遗。

国体始弱矣。

京师谣言立郑王。

璟恶之。

遣东队主李白曜。

西队主张飞龙。

御前將军完顏黑铁分兵擒捕。

置狱会同馆。

狱成郑王允蹈。

附马都尉唐适蒲刺。

同母妹新兴公主。

荣安公主並赐死。

余同逆者夷三族。

次年正月。

郑王长子大通节度使爱王大辩据五国城以叛。

报父讎也"金志"金詔洞宗禪派万松长老。

於內殿说法。

章宗躬亲迎礼。

奉锦\綺大僧祇衣诣座授施。

后妃贵戚罗拜於前各施珍财。

建普度会。

每岁设斋。

后於承安二年。

詔万松禪师住西山之仰山"金志"甲寅绍熙五年六月丁酉夜寿皇圣帝孝宗崩大金明昌五年受王叛西夏宋无准禪师。

名师范。

生蜀郡梓潼雍氏。

是年十月登戒参学来杭州。

见松源岳於灵隱。

肯堂充於净慈。

謁破庵先禪师於平江西华秀峰。

顿悟玄旨。

出世明州清凉。

移焦山。

迁雪竇。

詔住育王。

迁径山。

召入对修政殿。

赐金襴僧衣。

宣诣慈明殿陞高座说法。

帝垂帘而听。

赐号佛鑑禪师。

后建接待。

御书赐额曰万年正续。

又策室明月池上。

榜曰退耕。

乞老于朝。

入寂。

塔全身于圆照嗣破庵祖先禪师"行业碑刻"夔州臥龙破庵禪师。

名祖先。

广安王氏子。

嗣密庵杰禪师"宗泒祖图"明州天童密庵禪师。

名咸杰。

生福州郑氏。

自幼颖悟。

出家为僧。

遍参知识。

后謁应庵於衢州明果。

应庵孤硬难入屡遭呵叱。

一日应庵问。

如何是正法眼。

师遽答曰。

破沙盆。

应庵頷之。

未几辞去省亲。

庵送以偈曰。

大彻投机句。

当阳廓项门。

相从今四载。

微詰洞无痕虽未付钵袋。

气宇吞干坤。

却把正法眼。

唤作破沙盆。

此行將省覲。

切忌便[跳-兆 梁]跟。

吾有末后句。

待归要汝遵。

出世衢之乌巨。

次迁祥符建康蒋山华藏。

未几詔住径山灵隱。

晚居天童。

示寂塔全身於寺之中峰。

嗣应庵华禪师"五灯会元"明州天童应庵禪师。

名曇华。

生蘄州江氏。

生而奇杰。

年十七出家於东禪剃发。

受具遍参知识。

謁圜悟禪师於云居。

悟入蜀指之见彰教隆禪师。

隆移虎丘。

师侍行半载间。

顿悟玄奥。

累迁巨剎。

住归宗日。

大慧在梅阳。

寄师偈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

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正脉通。

其归重如此。

孝宗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

奄然而化。

塔全身於寺山。

嗣虎丘隆禪师。

隆讳绍隆。

嗣圜悟勤禪师。

临济派也"五灯会元"临安府净慈肯堂禪师。

名彦充。

生杭州於潜盛氏。

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得度。

游学领旨於东林卍庵顏禪师。

充奉敕住净慈。

示寂塔於寺之南庵。

嗣卍庵顏。

卍庵住江州东林。

名道顏。

蜀郡潼川人。

族鲜干比。

久参圜悟洎悟还蜀。

嘱之依妙喜。

仍以书致喜曰。

顏川彩绘已毕但欠点眼耳。

妙喜居云门及洋屿。

顏皆侍焉。

朝夕质疑方得大悟。

遂嗣大慧杲禪师"五灯会元"杭州景德灵隱禪寺禪师。

名崇岳。

生处州龙泉吴氏。

孝宗隆兴二年。

得度於杭州西湖白莲精舍。

游方参请。

最后见密庵杰禪师於衢州西山。

密庵移建康蒋山华藏杭之径山。

皆侍从之。

密庵开室问僧。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师侍侧忽大悟。

密庵迁灵隱。

命师居第一座。

旋出世平江澄照。

为密庵嗣。

迁江阴光孝无为治父饶州荐福明州香山平江虎丘。

寧宗庆元三年詔住灵隱。

庆元六年上章乞老。

帝许之退居东庵。

嘉泰二年八月四日。

手书別交旧公卿。

垂语於学者曰。

有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

又曰。

开口不在舌头上。

貽书嗣法弟子。

香山光睦。

云居善开。

嘱以阐法。

书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而寂。

寿七十一岁。

腊四十九夏。

塔全身北高峰之原"行业碑刻"宋绍熙五年春三月。

寿皇不豫。

六月丁酉夜寿皇崩。

帝寢疾。

是日太皇太后有旨。

听就內中成服。

秋七月甲子。

太皇太后降旨云。

皇帝以疾至今。

未能执丧。

曾有亲笔自欲退闲。

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为太上皇帝。

皇后为太上皇后。

嘉王固辞。

且顾枢密赵汝愚曰。

某无罪恐负不孝之名。

閤门宣赞。

中侍关礼等。

遽以黄袍披嘉王。

王拒不受。

汝愚固请。

遂即皇帝位於东槛之素幄"宋鑑"寧宗讳扩。

光宗长子。

封嘉王。

即帝位。

临下以简。

御眾以宽。

省刑薄赋。

罢岁贡宽民力。

留心帝王之业。

服澣濯之衣。

二十七岁受禪。

在位三十年。

寿五十七岁"帝纪"庆元"六"嘉泰"四"开禧"三"嘉定"十七"乙卯庆元元年大金明昌六年西夏丙辰庆元二年金改承安元年西夏金国改元十一月二十三日大赦度僧千员"金志"丁巳庆元三年大金承安二年西夏戊午庆元四年承安三年西夏己末庆元五年大金承安四年西夏金九月大后赵氏寢疾。

国王候起居。

郑宸妃亦至。

后曰。

我有一心愿未遂。

宸妃能成我意乎。

我家三四百口为煬王"即海陵煬王也"所杀。

丛塚在和龙"即燕慕容氏之黄龙府也"我欲创一寺在彼追荐冥福岁时奠享。

我不敢费公钱。

我自有钱七万可以办。

汝说与皇帝。

越旬太后崩。

宸妃以其遗留分与中外姻亲及诸赵氏之在京远近者。

奏手詔下和龙府起大明寺。

造九级浮图。

遣太后殿內侍侯衍监造。

务极壮丽。

且度僧三万人。

施以度牒。

度及五万人也。

寺傍建八寺以处之"金志"庚申庆元六年大金承安五年西夏宋五月丁亥寿仁太上皇后崩。

諡曰慈懿。

八月丁亥太上皇帝光宗崩"宋鑑"金爱王既叛。

求援大军。

是年大军大举深入。

十二月丁酉。

取大都城围和龙"大军今元朝大势也金志"辛酉嘉泰元年金改泰和元年西夏壬戌嘉泰二年行禪宗机缘普灯录泰和二年西夏癸亥嘉泰三年泰和三年西夏甲子嘉泰四年追封岳飞曰鄂王宋鑑泰和四年西夏乙丑开禧元年金议迁都泰和五年西夏丙寅开禧二年泰和六年西夏西夏拓跋失都儿忽。

仁宗姪也。

干顺之小子曰仁友者之子也。

五月立。

在位六年"金志"丁卯开禧三年泰和七年西夏戊辰嘉定元年泰和八年西夏金十一月丙辰。

章宗崩。

无嗣。

群臣奉遗詔立卫王允济。

丙寅即帝位。

世宗第七子也。

在位四年。

紇石烈[幸*力]中弑之己巳嘉定二年金改大安元年西夏庚午嘉定三年旃檀佛像至是庚午计二千二百二年矣大安二年西夏旃檀瑞像是岁止金国十二年矣。

十月迎赴上京禁庭供养。

按翰林程鉅夫瑞像殿记曰。

释迦如来初为太子生七日。

母摩耶弃世生忉利天。

佛既成道思念母恩。

遂昇忉利天为母说法。

优填国王自以久失瞻仰於如来欲见无从。

乃刻旃檀为像。

目犍连尊者虑有闕陋。

躬以神力摄三十二匠昇忉利天。

諦观相好三返。

乃得其真既成。

国王臣民奉之犹真佛焉。

及佛自忉利天復至人间。

王率臣庶同往迎佛。

此像腾步空中向佛稽首。

佛为摩顶授记曰。

我灭度千年之后。

汝从震旦"东土也"广利人天。

由是西土一千二百八十五年。

龟慈六十八年。

凉州十四年。

长安一十七年。

江南一百七十三年。

淮南三百六十七年。

復至江南二十一年。

汴凉一百七十七年。

北至燕京居圣安寺。

十二年。

北至上京大储庆寺二十年。

南还燕宫內殿居五十四年。

丁丑岁三月燕宫火。

迎还圣安寺居。

今五十九年。

乙亥岁当今大元世祖皇帝至元十二年也。

帝遣大臣孛罗等四眾。

备法驾使卫音伎。

迎奉万寿山仁智殿。

丁丑建大圣万安寺。

己丑岁自仁智殿迎安寺之后殿。

大作佛事。

瑞像计自优填王造始之岁至今延祐丙辰凡二千三百有七年"殿记碑刻"辛未嘉定四年大金大安三年西夏神宗光定元年春西夏神宗拓跋须蕃邸立。

始为大军所攻。

求援於金。

金不能救。

夏人乃叛金。

是时大朝国势益强。

但居其故地。

於燕云置行省。

命其大臣领之。

所谓太师国王也。

韃靼之先与女真同类。

盖皆靺鞨之后也。

其国在元魏齐"北齐"周"宇文"之时称勿吉。

至隋称靺鞨。

地直长安东北六千里。

东濒海离为数十郡。

有黑水白山等名。

白山本臣高丽。

唐灭高丽。

其遗人迸入渤海。

惟黑水完彊。

及渤海盛靺鞨皆役属之。

后为奚契丹所攻。

部族分散。

其居混同江之上"辽东开元路咸平府长白山黑水发源粟米河。 曰混同江"初名曰女真"一曰混同江。 即高丽鸭缘水之源。 盖古肃慎之地也"乃黑水遗种其居於阴山者。

自号为韃靼。

在唐末及五代时常通中国。

宋初各再入贡。

韃靼之人皆勇悍而善战。

其近汉地者谓之熟韃靼。

尚能种秫穄。

以平底瓦釜煮而食之。

其远者谓之生韃靼。

止以射猎为生。

无器甲用骨鏃而已。

盖以地不产铁故也。

契丹虽通其和市。

而铁禁甚严。

后金人得河东及执刘豫废铁钱。

由是秦晋铁钱皆归韃靼。

得之遂大作军器。

而国以益彊。

方金国盛时。

韃靼岁时入贡。

卫王"金主"立韃靼主忒没真"始称皇帝"成吉思皇帝。

山东两河皆为大朝收附矣。

又有朦骨国者。

在女真之东北。

唐谓之蒙兀部。

金国谓之蒙兀。

亦谓之萌骨。

人不火食。

夜中能视。

鮫鱼皮为甲。

可捍流矢。

自金国熙宗天眷年间始叛。

都元帅宗弼用兵连年。

卒不能討"宗弼即兀木所谓四太子是也"但分兵据守要害反厚赂之。

其国亦自称祖元皇帝。

建立年号时为边患。

得契丹汉儿妇女而妻妾之。

自是渐有火食。

至是大朝乃自号大蒙古国。

然二国居东西两方。

相望凡数千里。

不知何以合为一名。

盖金国盛时置东北招討司。

以捍御萌骨高丽。

西南招討司以统隶北方。

西夏萌骨所据。

盖金主大宗创业时地二十七围寨而北方之境。

东接临潢府。

西与夏国邻。

南距静州。

北抵大人国。

今尽为大朝之所有矣"金志"壬申嘉定五年金改重庆元年西夏酉癸嘉定六年大金改至寧元年九月改贞祐元年西夏金八月起紇石烈执中为右副元帅。

將武艺军三千迎敌大军。

二十日发燕京至紫金关。

执中开关延敌。

闻大军过关一时溃走。

执中还京见帝言。

大军势盛难敌。

完顏纲亦败而回。

密奏执中故放大军入关。

执中闻之惧诛。

先是左副元帅南平沮格军赏眾共怨之。

执中因人心之愤欲废主。

遂回军以诛南平为名。

二十四日军至东华门外。

召南平计事手刃之。

宫中闻变门皆不开。

执中欲纵火烧门。

守门將军合住启其门。

执中引兵入宫。

侍卫皆散走。

执中遣兵执帝并其后囚於旧府。

甲午"二十六日"夜执中遣內侍李监成弑国主於其府。

国主为人仁厚。

居兄弟中最贤。

在位五年。

宣宗立降封为东海郡侯。

宣宗讳珣。

世宗之孙也。

显宗允恭之长子。

九月丙午即位。

改至寧元年为贞祐元年。

拜紇石烈执中太师都元帅领三省事封泽王。

大军至紫金关。

距燕京二百里。

遣左监军高乞以纠军五千拒之。

失期不至。

执中欲斩之。

国王以高有功諭令免死。

执中益其兵令出曰。

胜则赎罪。

败则杀无赦。

出战军大溃。

自度必为执中所杀。

遂引纠军围执中府突入其臥內杀之。

退诣应天门待罪。

十月辛亥国主以高乞掌兵不欲加罪。

尽收执中弑逆之人杀之。

拜高乞平章军国加枢密大使。

时大军围燕京。

又约宋夹攻"金志"甲戌嘉定七年大金贞祐二年西夏金三月。

京师乏粮。

军民饿死者十四五。

金主遣使大军议和。

索公主及护驾將军十人细军百人从公主童男女各五百人綵绣衣三千袭御马三千匹金银珠玉。

又请左丞相完顏福兴为质。

金主皆从之。

以东海郡侯少女应之。

又令金主乡其国遥拜。

主不敢拒。

又曰。

元帅围燕日久未尝掳掠。

欲得犒军金帛。

主亦从之。

大军北归。

是时京城白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

死者不可胜纪。

议迁都汴梁。

九月二十八日起驾。

十月二十四日入汴京。

大军既归。

闻金迁汴怒曰。

既和而迁是有疑心而不释憾。

特以和为款我之计耳。

次年八月復围燕京。

分兵下中原州郡遣使至汴。

索犒军金银等物。

金主皆与之。

东平大名真定勤王之兵遇大军皆溃败。

自是內外不通。

太子守绪自燕京取间道归汴。

燕京宫闕雄丽为古今冠。

至是为乱兵所焚。

火经月余不绝"金志"乙亥嘉定八年大金贞祐三年西夏丙子嘉定九年贞祐四年西夏丁丑嘉定十年禪宗联灯录净慈晦翁明禪师集金改兴定元年西夏金国地势日促。

遂有南窥江汉之谋\。

搆怨於宋。

数攻宋地而取之。

是时西夏於金益怀贰心。

以书来宋议夹攻金。

八月宋安丙允夏谋\"金志"戊寅嘉定十一年兴定二年西夏己卯嘉定十二年兴定三年西夏痴绝禪师。

名道冲。

生武信长江苟氏。

光宗绍熙三年出峡参松源岳禪师於饶州荐福。

会松源举首座。

曹溪生和尚出世妙果。

听其入门法语有省。

遍歷丛林皆分半座。

至是嘉定十二年。

由径山首座出世嘉兴天寧。

嗣曹源生迁蒋山。

理宗嘉熙三年移雪峰。

方半载詔迁天童。

育王虎席兼摄住持说法两山。

淳祐四年奉旨住灵隱。

退归金陵。

朝命以虎丘俾其养老。

淳祐八年六月詔住育王。

使者三返不起。

明年二月开山吴之法华。

八月詔住临安府径山。

淳祐十年五月十三日入寂。

八十二岁。

僧腊六十一夏。

遗骨舍利葬金陵山中"墓志碑刻"庚辰嘉定十三年大金兴定四年西夏辛巳嘉定十四年兴定五年西夏壬午嘉定十五年兴定六年西夏癸未嘉定十六年金改元光元年九月拓跋德仁立改干定元年甲申嘉定十七年秋闰八月帝崩皇子成国公立元光二年干定二年宋闰八月丁酉。

帝崩于福寧殿。

年五十七岁。

皇后杨氏史弥远立贵诚\为皇子。

进封成国公即皇帝位。

更名昀。

尊皇后为皇太后。

垂帘听政。

废皇太子竑降封济阳郡王。

出判寧国府杀之"续宋通鑑"金十月国主珣崩。

庙号宣宗。

珣第三子。

名守绪即帝位义宗也。

性宽和慈仁。

少而嗜书。

长而博学。

才藻富赡好为文章。

在位十一年"金志"

理宗讳昀。

寧宗姪。

年二十岁即帝位。

尊尚道学。

崇重士类。

初政翕然。

晚年宰相贾似道买民田为官田。

抑军赏而不行。

国体由是多故而衰焉。

在位四十一年。

寿六十一岁崩"续宋通鑑"宝庆"三"绍定"六"端平"三"嘉熙"四"淳祐"十二"宝祐"六"开庆"一"景定"五"乙酉宝庆元年金改正大元年西夏丙戌宝庆二年大金正大二年西夏拓跋德仁七月卒清平郡王立金国是时群盗纵横干戈充塞。

括马敷粮公私並竭。

金由是困矣"金志"丁亥宝庆三年正大三年西夏灭西夏自五代唐明宗天成间。

纵乱剽掠而州城被扰。

且河西诸镇言定难节度使李仁福潜通契丹。

朝廷虑其连兵併吞河右南侵关中。

长兴四年三年癸未仁福卒。

迁其子["雪-雨"/粉/大]超为彰武留后。

["雪-雨"/粉/大]超不奉詔。

遣其兄阿罗王守青岭关。

集境內党頊诸胡以自守而轻朝廷。

废帝清泰二年二月丁丑。

夏州"赫连勃勃所筑之城拓跋氏世居焉"节度使李["雪-雨"/粉/大]超上言疾病。

以兄行军司马["雪-雨"/粉/大]殷权知军州事。

["雪-雨"/粉/大]超寻卒。

晋出帝开运\元年二月壬子。

詔以["雪-雨"/粉/大]殷为契丹西南面詔討使。

汉干祐二年正月甲寅。

詔以静州隶定难军。

二月辛未。

["雪-雨"/粉/大]殷上表谢。

["雪-雨"/粉/大]殷以中原多故有轻傲之志。

每藩镇有叛者。

常阴助之邀其重赂。

朝廷知其事。

亦以恩泽羈縻之。

周显德二年正月庚寅。

定难节度使李["雪-雨"/粉/大]兴耻与折德扆並列节度。

乃塞路不通周使。

二月癸未。

世宗遣供奉官齐藏珍。

齎詔往责之"司马通鑑"至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十月。

李继棒来朝。

太宗嘉之。

詔授彰德军节度。

赐姓赵名保忠。

留京师奉朝请。

仁宗宝元戊寅。

赵元昊僭称帝。

至是丁亥七月二十七日。

北朝大军灭之。

止一百九十年"宋鑑"戊子绍定元年大金正大四年己丑绍定二年正大五年庚寅绍定三年正大六年辛卯绍定四年正大七年壬辰绍定五年金改年春曰开兴夏改曰天兴天兴元年金国为大军合围汴京。

金人百计守城。

四月天向热。

大军意將还师。

又讲和好。

取太子金紫为质。

所与金帛无数。

城中虽暂退敌师。

然兵疲力尽。

河南荡析。

宋师瞰其南。

洪寇扰其东矣。

天使復至命。

金主黜尊号拜詔称臣。

去冠冕髡剔。

为西京留守交割京城。

金主难之。

亲率护卫军五千人突围而出。

与大军战获胜。

左丞相完顏白撒奏。

请过河取卫州截其归路北至卫州。

大军云集。

金主急回被其追及。

元帅贺都喜死之。

先是金主既出嘱崔立以留守事。

卫州既败。

诸军从者止二千人。

汴京闻之。

崔立尽杀朝官之在京者。

以太后皇后皇妃公主皇兄荆王降于大军。

悉取宫中金帛珠玉玩好之物以献。

自称郑王兼丞相。

大军因而授之加河南行省权皇帝。

金主留归德府"大金国志"癸巳绍定六年大金天兴二年金归德绝粮。

六月戊戌金主自毫迁蔡州。

宋十一月遣襄阳太尉江海。

襄阳帅孟珙。

以兵四万人攻蔡州驻城南。

帅臣史嵩之"弥远侄也"运\粮十万给南北军。

且置榷场於城南更相贸易。

大军赖之。

十二月初九日大军攻外城克之。

十六日大军併力攻西城弗克。

十八日大军復大至凿其西城。

十九日金主悉出御用器皿赏军士。

二十二日金主微服將马军百步军千夜出东城將遁。

及柵不战而还"金志"甲午端平元年大金天兴三年金亡金正月初十夜。

摘三面精锐军备西城。

天未明大军至方大战。

南面宋兵万余以薄城矣。

金主知城必破。

乃詔大臣。

逊位於东面总帅丞麟。

丞麟西向固让。

金主自持符璽授之曰。

朕所以付卿者。

岂得己哉。

以朕体肥不便鞍马。

城陷之后驰突必难。

顾卿平昔以趫疾闻。

且有將略可称。

万一得免使祚胤不绝。

此朕之志也。

强以符璽。

丞麟跪受之。

金主退闲閤门而自縊之。

宣徽使温敦命东上閤门使事仆散斜不失。

引后主丞麟陞正座。

身披甲冑。

立受百官拜礼成咸出迎大军战。

南城之陴皆宋师旗帜四面鼓譟夹攻。

声震天地。

守者开门纵大军进。

金兵巷战久不能御。

退保子城。

后主丞麟知主崩。

率百官诣前拜泣。

谓眾曰。

先帝在位勤俭宽仁。

图復旧业有志不就。

可哀而已。

吾欲諡曰哀。

酧酒未终。

大军已至城下攻急城陷。

后主为乱军所害国亡。

諡金主哀者咸谓未尽也。

庙号义宗金自徽宗重和戊戌称帝。

至是端平甲午九主合一百一十七年而亡。

义宗既自縊。

权点检完顏斜烈觉之。

矫制召丞御石盏氏。

近侍局大使焦春和。

內侍局殿头宋规。

赴义宗前斜烈晓以名分。

与三人者皆从死。

初斜烈將从死。

遗言奉御絳山。

使焚於义宗縊所幽兰轩。

火方炽子城陷。

近侍左右皆走。

独絳山留为大军所执。

问之为谁。

絳山曰吾奉御也。

大军帅曰。

眾皆走而汝独留何也。

絳山曰。

吾君已崩。

吾欲收其骨瘞之。

大军笑曰。

汝狂者耶。

汝之命不能保能瘞君骨耶。

絳山曰。

汝事汝君。

吾事吾君。

吾君有天下十余年。

功业弗终。

身死忍徒暴露遗骸与士卒等同耶。

吾逆知汝必不违我情。

吾故留於此也。

大军以其言白倴盏。

倴盏曰。

此奇男子也。

许之。

絳山乃入掇其余烬。

[果/衣]以弊衾。

瘞于汝水之傍。

絳山再拜号哭投身汝水。

军士救而存之"金志"乙未端平二年。

詔集议楮幣出度牒。

收两界会子丙申三年议。

楮幣官造十八界降黄牓措置会子"续宋通鑑"丁酉嘉熙元年戊戌二年己亥三年。

詔覈州县义仓以备賑济庚子四年右相史嵩之以称提会子。

以五折二十七界会子五道准十八界一道"续宋通鑑"辛酉淳祐元年壬寅二年。

癸卯三年。

甲辰四年。

史弥忠薨。

特赠少师保寧军节度使郑国公。

令有司定諡以闻。

詔弥忠子嵩之。

起復右丞相。

兼枢密使永国公。

乙巳五年嵩之致仕。

丙午六年丁未七年戊申淳祐八年。

明州育王山笑翁禪师三月二十七日入寂。

世寿七十二岁。

僧腊五十二夏。

师讳妙堪。

生明州慈溪毛氏。

寧宗庆元三年受具。

参松源岳禪师於灵隱。

次謁无用全禪师於天童领旨。

无用讳净全。

生越州翁氏。

嗣径山大慧杲禪师。

堪出世明州妙胜嗣全禪师。

次迁金文移光孝。

迁台之报恩平江虎丘福州雪峰。

奉詔住临安府景德灵隱禪寺。

辟寺左屠沽之地。

为丛林立门曰飞来峰。

又建僧行焚化瘞骨之三塔於山北。

皆奏淮焉。

史魏王明州建大慈寺。

请师开山说法为第一代。

王薨。

谢去主台州瑞巖。

移温州江心。

詔住净慈。

又詔住天童。

有旨主育王。

至是戊申春再詔移净慈不赴。

遂入寂"行业碑刻"己酉淳祐九年庚戌。

十年辛亥。

十一年壬子。

十二年癸丑。

宝祐元年甲寅二年。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丁巳五年。

戊午六年己未开庆元年释迦文佛入灭。

至是己未二千二百八年矣韃靼国宪宗皇帝。

九月亲帅大军入蜀。

顺流东下。

斡腹一军自大理国南来。

歷邕桂之境南至静江府。

一军度江围鄂州。

吴潜入奏。

帝以贾似道为宣抚视师江上。

十月丁大全罢相。

吴潜入相。

帝以贾似道为右相荆湖宣抚策应大使。

进兵援鄂州。

赵葵为枢密使江东西宣抚策应大使屯信州。

遏广右斡腹之师。

十一月宪宗驾留钓鱼城下。

似道遣使约和。

阴许岁幣兵解去。

雪寒。

帝出內库银绢。

犒戍海兵"宋鑑"庚申景定元年韃靼国薜禪皇帝。

四月即位。

五月十九日建元中统。

宋贾似道入朝。

以右相兼太子太师。

北使郝京来宋寻盟。

贾相讳言前事。

拘留郝京於真州不遣。

又使来荆湖。

贾相又留之汉阳之纯口。

致成背盟之祸卒於国亡。

宋十月以皇弟嗣荣王与芮之子祺为皇太子。

封忠王"宋鑑"辛酉景定二年壬戌三年。

右相贾似道买民田为公田。

直欲得一千万亩岁入六七百万硕。

台臣交章言。

星变灾异。

公田不便。

民间愁嘆。

不平之所致。

乞罢公田以答天意。

贾相力辩之。

自此公论顿沮矣"宋鑑"癸亥景定四年甲子景定五年"韃靼国改至元元年"宋造金银见钱关子。

以一准十八界会子之三。

废十七界不用及关子之行也。

物价顿踊。

冬十月帝崩。

皇太子即帝位。

帝本福州古田县之宗室。

父为越州山阴尉。

娶县人全氏生二子。

一曰与莒"乌太保理宗也"一曰与芮"嗣荣王也"隶越遂为越人焉"续宋通鑑"

度宗初讳孟[启-口 山]。

理宗弟。

嗣荣王与芮之子。

理宗子多而不育鞠。

孟[启-口 山]於宫中改名孜。

又改曰祺。

立为皇太子封忠王。

赐名叡。

帝即位进封嗣荣王为福王。

是时权臣持国。

帝拥虚器。

在位十年。

寿三十五岁"帝纪"咸淳"十"乙丑咸淳元年詔净慈虚堂愚禪师住径山师嗣湖州道场山运\庵巖巖嗣松源岳禪师"行业碑誌"丙寅咸淳二年丁卯三年到曾参邴国公。

孔仍沂国公。

配享先圣顓孙师陈国公。

陞十哲之位。

进贾似道平章军国重事魏国公。

帝称师臣。

通国称曰师相"宋鑑"。

戊辰四年己巳五年庚午六年二月。

帝一日问似道。

曰襄阳之围三年矣奈何。

贾相曰北兵已退去。

陛下得何人言。

帝曰適有女嬪言之。

贾相詰问而杀之。

自是无人敢对帝言边事者"续宋通鑑"辛未咸淳七年三月。

淮西制置司申襄围不解。

乞调兵增戍。

韃靼国建国号大元。

取周易干元之义。

以明资始之功"续宋通鑑"临安府中天竺永祚禪寺首座。

讳净伏。

出世潭州石霜。

嗣虚舟度禪师。

詔中天竺虚舟禪师普度。

住景德灵隱。

师扬州人。

受业扬子桥白莲寺。

嗣常州华藏无得通禪师。

通嗣灵隱松源岳禪师"行业碑墓誌"壬申八月癸酉九年甲戌咸淳十年七月帝崩

少帝讳[日/丝]。

度宗长子。

年五岁即帝位。

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明年改元德祐。

帝在位二年。

大兵临城。

举国归附"宋鑑"德祐"二"乙亥德祐元年丙子德祐二年二月丙申朔乙卯。

起三宫北迁。

丁巳出宫。

太皇至燕。

七年崩。

封寿春郡夫人全后为尼正智寺。

少帝封瀛国公"续宋通鑑"右宋一十六主。

合三百一十七年。

举国归附大元宝洲以旧辑手鑑再治而广之为稽古略。

予读而美之。

题以赞其万一云耳并门刘庸和南。

释氏新书得静观。

其中妙理足盘桓。

因知研討皆余绪万象冥冥总內安释氏稽古略卷四"终"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