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伤寒论
《伤寒论》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张机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

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

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

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

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

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

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

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

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

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

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

弦为阳运,微为阴寒。

上实下虚,意欲得温。

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

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

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

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

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

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

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

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

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

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

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

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

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

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

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

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

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

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

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

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

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

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

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

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

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

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

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

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

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