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小学不讲
古人八岁入小学,教之六书,《周官》保氏之职,实掌斯事,厥后浸废。
萧何著法,太史试学童,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以六体试之。
吏人上书,字或不正,辄有举劾。
刘子政父子校中秘书,自《史籀》以下凡十家,序为小学,次于六艺之末。
许叔重收集篆、籀、古文诸家之学,就隶为训注,谓之《说文》。
蔡伯喈以经义分散、传记交乱、讹伪相蒙,乃请刊定五经,备体刻石,立于太学门外,谓之《右经》。
后有吕忱,又集《说文》之所漏略,著《字林》五篇以补之。
唐制,国子监置书学博士,立《说文》、《石经》、《字林》之学,举其文义,岁登下之。
而考功、礼部课试贡举,许以所习为通,人苟趋便,不求当否。
大历十年,司业张参纂成《五经文字》,以类相从。
至开成中,翰林待诏唐玄度又加《九经字样》,补参之所不载。
晋开运末,祭酒田敏合二者为一编,并以考正俗体讹谬。
今之世不复详考,虽士大夫作字,亦不能悉如古法矣。
韩子曰:"凡为文辞,宜略识字。"
又云:"阿买不识字,颇知书八分。"
安有不识字而能书,盖所谓识字者,如上所云也。
予采张氏、田氏之书,择今人所共昧者,漫载于此,以训子孙。
本字从木,一在其下,今为大十者非。
休字象人息于木阴,加点者非。
美从羊从大,今从犬从火者非。
◆字古者以车战,故军从勹下车,后相承作军,义无所取。
看字从手,凡视物不审,则以手遮目看之,作看者非。
扬州取轻扬之义,从木者非。
梁从木,作梁者非。
干有干、虔二音,为字一体,今俗分别作乹字音虔,而干音干者非。
尊从酋下寸,作尊者非。
奠从酋从兀,作奠者非。
夷从弓从大,作夷者讹。
耆从旨,作者下目者讹。
漆、泰、黍、黎,下并从水。
相承省作冰,今从小,从小者讹。
决、冲、况、凉、盗并从水,作冫者讹。
饥、饥二字,上谷不熟,下饿也,今多误用。
至于果、刍、韭之加草,冈加山,携之作携,鉏作锄,恶作◆,霸作霸,笋作笋,◆作髭,须加影或从水,祕从禾,简作蕳,宝从尔,趋从多,衡合从角从大而从鱼,启从又及弋,肇从文,彻从去,麤作鹿,虫作虫,堕许规反,俗作隳,又以为情,幡作幡,怪为恠,关为◆,炙从夕,闲从日,功从刀,兹合从二玄而作兹,升作◆,辈从北,妒从后,奸为奸,纛从毒,吝作◆,冤上加点,邻作隣,牟从午,互作乐,元从点,舌从千,盖作盖,京作京,皎从日,次从冫,鼓从皮,潜、谮、僣从替,出作二山,觉从与,游、放以方为才,皁为皂,易为昌,匹为疋,收作◆,敍作叙,卧从臣从人,而以人为卜,改从戊己之己而以为卫,凡作几,允作◆,馆作舘,览作覧,祭合从月从又而作癸,瞻作瞻,緥从衣,淫从◆,偏作遍,激作侥,漾作漾,琴瑟之弦从系,轻作◆,如是者皆非也。
主臣
汉文帝问陈平决狱、钱谷,平谢曰:"主臣!"《史记》、《汉书》皆同,张晏曰:"若今人谢曰‘隍恐’也。"
文颖曰:"惶恐之辞,犹今言死罪也。"
晋灼曰:"主,击也。 臣,服也。 言其击服,惶恐之辞。"
马融《龙虎赋》曰:"勇怯见之,莫不主臣。"
正用此意。
《文选》载梁任昉《奏弹曹景宗》,先叙其罪,然后继之曰"景宗即主臣",仍继之曰"谨案某官臣景宗",又《弹刘整》亦曰"整即主臣"。
齐沈约《弹王源》文亦然。
李善舍《汉》、《史》所书,而引王隐《晋书》庾纯自劾以谓然,以主为句,则臣当下读,殊为非是。
不知所谓某人即主,有何义哉?
景华御苑
崔德符坐元符上书邪党,困于崇宁。
后监洛南稻田务,尝送客于会节园,是时冬暮,梅花已开。
明年春,监修大内,阉官容佐取以为景华御苑,德符不知也。
至春晚,复骑瘦马与老兵游园内,坐梅下赋诗。
其词曰:"去年白玉花,结子深枝间。 小憩藉清影,低颦啄微酸。 故人不可见,春事今已阑。 绕树寻履迹,空余土花斑。"
次日,佐入园,见地上马粪,知为德符。
是时,府官事佐如不及,而德符未尝谒之。
佐即具奏,劾以擅入御苑作践。
有旨勒停。
家素贫,传食于诸贤之舍,久乃归阳翟。
德符没于靖康,官卑不应立传,予详考本末为特书之,颇忆此段事,拟载于传中,以悼君子之不幸。
且知马永卿《懒真录》中有之,而求不可得,漫纪于此。
州升府而不为镇
州郡之名,莫重于府,虽节镇不及焉,固未有称府而不为节度者。
比年以来,升蜀州为崇庆府,剑州为隆庆府,恭州为重庆府,嘉州为嘉定府,秀州为嘉兴府,英州为英德府。
蜀、剑既有崇庆、普安军之额,而恭、嘉以下独未然,故幕职官仍云某府军事判官、推官,大与府不相称,皆有司之失也。
信阳军一小垒耳,而司户参军衔内带兼节推,尤为可笑。
顷在中都时,每为天官主者言之,云亦不必白朝廷,只本案检举改正申知足矣。
乃曰:"久例如此。"
竟相承到今。
文安公尝为左选侍郎,是时,未知此也。
汉唐三君知子
英明之君,见其子有材者,必爱而称之。
汉高祖谓赵王如意类己,欲以易孝惠,以大臣谏而止。
宣帝以淮阳王钦壮大,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材,数嗟叹曰:"真我子也!"常有意欲立为嗣,而用太子起于微细,且早失母,故弗忍。
唐太宗以吴王格英果类我,欲以代雉奴。
其后如意为吕母所戕,恪为长孙无忌所害,钦陷张博之事,殆于不免。
此三王行事无由表见。
然孝惠之仁弱,几遭吕氏之覆宗;孝元之优柔不断,权移于阍寺,汉业遂衰;高宗之庸懦,受制凶后,为李氏祸尤惨。
其不能继述固已的然。
高租、宣帝、太宗盖本三子之材而言之,非专指其容貌也,可谓知子矣。
彼明崇严谓英王哲即中宗也。
貌类太宗,张说谓太宗画像雅类忠王,即肃宗也。
此惟取其形似也。
若以材言之,中宗之视太宗,天壤相隔矣!汉成帝所幸妾曹宫产子,曰:"我儿额上有壮发,类孝元皇帝。"
使其真是孝元,亦何足道?而况于婴孺之状邪!
当宫营缮
元丰元年,范纯粹自中书检正官滴知徐州膝县,一新公堂吏舍,凡百一十有六间,而寝室未治,非嫌于奉己也,曰吾力有所未暇而已。
是时,新法正行,御士大夫如束湿,虽任二千石之重,而一钱粒粟,不敢辄用,否则必著册书。
东坡公叹其廉,适为徐守,故为作记。
其略曰:"至于宫室,盖有所从受,而传之无穷,非独以自养也。 今日不治,后日之费必倍。 而比年以来,所在务为俭陋,尤讳土木营造之功,欹仄腐坏,转以相付,不敢擅易一椽,此何义也!"是记之出,新进趋时之士,娼疾以恶之。
恭览国史,开宝二年二月诏曰:"一日必葺,昔贤之能事,如闻诸道藩镇、郡邑公字及仓库,凡有隳坏,弗即缮修,因循岁时,以至颓毁,及僝工充役,则倍增劳费。 自今节度、观察、防御、团练使、刺史、知州、通判等罢任,其治所懈舍,有无隳坏及所增修,著以为籍,迭相符授。 幕职州县官受代,则对书于考课之历,损坏不全者,殿一选,修葺、建置而不烦民者,加一选。"
太祖创业方十年,而圣意下逮,克勤小物,一至于此!后之当官者不复留意。
以兴仆植僵为务,则暗于事体、不好称人之善者,往往翻指为妄作名色,盗隐官钱,至于使之束手讳避,忽视倾陋,逮于不可奈何而后己。
殊不思贪墨之吏,欲为好者,无施不可,何必假于营造一节乎?治历明时
《易·革》之《象》曰:"天地革而四时成。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魏、晋而降,凡及禅代者,必据以为说。
案汉辕固与黄生争论汤、武于景帝前,但评受命之是非,不引《易》为证。
卦之象曰:"君子以治历明时。"
其义了不相涉。
偃孙颇留意历学,云按唐一行《大衍历·日度议》曰:"《颛帝历》上元甲寅正月甲寅晨初合朔立春,七曜皆直艮维之首,汤作《殷历》,更以十一月合朔冬至为上元,周人因之。"
此谓治历也。
至于三统之建,夏以寅为岁首,得人统;殷以丑,为得地统;周武王改从子,为得天统。
此谓明时也。
其革命之说,刘欲作《三统历》及《谱》,引《革·彖》"汤、武革命",又曰"治历明时,所以和人道也",如是而已。
其前又引《逸书》曰:"先其革命。"
颜师古曰:"言王者统业,先立算数,以命百事也。"
推此而伸之,所云革命,盖谓是耳,非论其取天下也。
况《大衍》之用四十有九,一行以之起历,而《革》卦之序,在《周易》正当四十九,然则专为历甚明。
考其上句,尤极显白,然诸儒赞《易》,皆不及此,王弼亦无一言。
仕宦捷疾
唐傅游艺以期年之中,历衣青、绿、朱、紫,时人谓之"四时仕宦",言其速也。
国朝惟绿、绊、紫三等。
而紫袍者,除武臣外,文官之制其别有六:庶僚黑角带,佩金鱼;未至侍从,而特赐带者,为荔枝五子,不佩鱼;中书舍人、谏议、待制、权侍郎,红鞓黑犀带,佩鱼;权尚书、御史中丞、资政、端明殿阁学士、直学士、正侍郎、给事中,金御仙花带,不佩鱼,谓之横金;翰林学士以上正尚书,御仙带,佩鱼,谓之重金;执政官宰相,方团毯文带,俗谓之笏头者是也。
其叙如此。
若猛进躐得者则不然。
绍兴中,宋朴自侍御史迁中丞,施矩自中书检正、郑仲熊自右正言,并迁权侍郎,三人皆受告日易服,以正谢日拜执政。
朴、钜以绯,仲熊以绿,服紫之次日,而赐毯文带。
盖侍从以下,俟正谢乃易带,而执政命才下,即遣中使资赐,遂眼之而赴都堂供职,可谓捷疾矣。
若李纲则又异于是,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太常少卿除兵部侍郎,未谢间,靖康元年正月四日,胡骑将至京城,纲以边事求见。
宰执奏事未退,纲语知閤门事朱孝庄曰:"有急切公事,欲与宰执廷辩。"
孝庄曰:"旧例,未有宰执未退而从官求对者。"
纲曰:"此何时,而用例邪!"孝庄即具奏。
诏引纲立于执政之末。
时宰执议欲奉銮舆出狩襄、邓,纲请固守,上曰:"谁可将者?"纲曰:"愿以死报;第人微官卑,恐不足以镇服士卒。"
白时中乞以为礼部尚书,纲曰:"亦只是侍从。"
即命除尚书右丞。
纲曰:"臣未正谢,犹衣绿,非所以示中外。"
即面赐袍带并笏,纲服之以谢,且言:"方时艰难,臣不敢辞。"
此为不经绯紫而极其服章,未之有也。
词臣益轻
治平以前,谓翰林学士及知制诰为两制,自翰林罢补外者,得端明殿学士,谓之换职。
熙宁之后,乃始为龙图,绍兴以来愈不及矣。
修起居注者序迁知制诰,其次及辞不为者,乃为待制,赵康靖、冯文简、曾鲁公、司马公、吕正献公是也。
学士阙,则次补,或为宰相所不乐者,犹得侍读学士,刘原甫是也。
在职未久而外除者,为枢密直学士,韩魏公是也;亦为龙图直学士,欧阳公是也。
后来褒擢者,仅得待制,王时亨是也。
余以善去者,集英修撰而止耳。
夏英公好处
夏英公既失时誉,且以《庆历圣德颂》之故,不正之名愈彰,然固自有好处。
夏羌之叛,英公为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韩魏公副之。
贼犯山外,韩公令大将任福自怀远城趋得胜寨,出贼后,如未可战,即据险置伏,要其归,戒之至再。
又移檄申约,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福竟为贼诱,没于好水川,朝论归咎于韩。
英公使人收散兵,得韩檄于福衣带间,言罪不在韩,故但夺一官。
英公此事贤矣,而后来士大夫未必知也,予是以表出之。
祖宗用人
祖宗用人,进退迟速,不执一端,苟其材可任,则超资越级,曾不少靳,非拘拘于爱惜名器也。
宋琪自员外郎以正月擢拜谏议大夫,三月参知政事。
太宗将用李昉,时防官工部尚书,七月特迁琪刑书,遂并命为相。
而琪居防上,自外郎岁中至此。
石熙载以太平兴国四年正月,自右补阙今朝奉郎。
为兵部员外郎、今朝请郎。
枢密直学士,才七日,签书院事,四月拜给事中,今通议大夫。
为副枢,十月迁刑部侍郎,今正议。
六年迁户部尚书,今银青光禄。
为使,八年罢为右仆射,今特进。
从初至此五岁,用今时阶秩言之,乃是朝奉郎而为特进也。
当日职名,唯有密直多从庶僚得之,旋即大用。
张齐贤、王沔皆自补阙、直史馆,迁郎中,充学士,越半岁并迁谏议、签枢。
温仲舒、寇准皆自正言、今承议郎。
直馆,迁郎中,充职二年,并为枢密副使。
向敏中自工部郎中以本官充职,越三月同知密院。
钱若水自同州推官入直史馆,逾年擢知制诰,二年除翰林学士,遂以谏议同知密院,首尾五年。
至道九老
李文正公防罢相后,只居京师,以司空致仕。
至道元年,年七十一矣,思白乐天洛中九老之会。
适交游中有此数,曰太子中允张好问,年八十五;太常少卿李运,年八十;故相吏部尚书宋琪、庐州节度副使武允成,皆七十九;吴僧赞宁,年七十八;郑州刺史魏丕,年七十六;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年七十五;水部郎中朱昂与昉,皆七十一。
欲继其事为宴集,会蜀寇起而罢。
其中两宰相乃著一僧,唐世及元丰耆英所无也。
次年,李公即世,此事竟不成。
耋老康宁,相与燕嬉于升平之世,而雅怀弗遂,造物岂亦吝此耶!
李文正两罢相
宰相拜罢,恩典重轻,词臣受旨者,得以高下其手。
李文正公昉,太平兴国八年,以工部尚书为集贤、史馆相。
端拱元年,为布衣翟马周所讼。
太宗召学士贾黄中草制,罢为右仆射,令诏书切责。
黄中言:"仆射百素师长,今自工书拜,乃为殊迁,非黜责之义。 若以均劳逸为辞,斯为得体。"
上然之,其词略云:"端揆崇资,非贤不授。 防素高闻望,久展漠猷,谦和秉君子之风,纯懿擅吉人之美。 辍从三事,总彼六卿,用资镇俗之清规,式表尊贤之茂典。"
其美如此。
淳化二年,复归旧厅。
四年又罢,优加左仆射,学士张洎言:"近者霖霔百余日,昉职在燮和阴阳,不能决意引退。 仆射之重,右减于左,位望不侔,因而授之,何以示劝?"上批洎奏尾,止令罢守本官。
泊遂草制峻诋,脑词云:"燮和阴阳,辅相天地,此宰相之任也。 苟或依违在位,启沃无闻,虽居廊庙之崇,莫著弥纶之效。 宜敷朝旨,用罢鼎司。 昉自处机衡,曾无规画。 拥化源而滋久,孤物望以何深!俾长中台,尚为优渥。 可依前尚书右仆射,罢知政事。"
历考前后制麻,只言可某官,其云罢知政事者,洎创增之也。
国史防传云:昉厚善洎,及昉罢,洎草制乃如此。
绍兴二十九年,沈该罢制,学士周麟之于结句后,添入可罢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盖用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