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八十五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唐文
《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八十五 董诰等 纂修

◎徐铉"八"

◇唐故德胜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扶风马匡公神道碑铭

夫道被万物,处其中者是曰贤人。

功济横流,让其先者方称君子。

施之则开物成务,兴广业而同归。

卷之则保族宜家,垂令名於必大。

是以长沙吴芮,繁祉迈於三雄。

南阳贾复,贲宠隆於四七。

历代以降,靡不由之。

迄於我朝,则扶风公其人矣。

公讳仁裕,字德宽,其先扶风人。

子孙或从官於徐方,今为彭城人也。

粤若万邦作,益有佐禹之功,因封受民,奢有却秦之绩。

公侯必复,关西靡孟起之威。

文武未坠,南郡被季长之德。

存乎谱牒,无俟阐扬。

曾祖某,祖某,皆以卤莽之气,当屯蒙之运,不履王侯之事,归全父母之邦。

考某,少负雄名,为武宁军裨将。

才高位下,厥用弗彰,累赠尚书右仆射。

《传》曰:「有明德而不显当代,后必有兴者。

」故其余庆,集於我公。

惟公克禀粹灵,夙彰奇应。

方娠而神贶协梦,既生而异气充庭。

宗族相惊,闾里交庆。

识者谓之曰:「不意英物,复锺此儿。

天将启之,马氏为不朽矣。

」长而爽迈,辅以博闻。

善无常师,器以虚受。

乃皇图中否,赤县沦灾。

战国纵横,争求策士。

孔门堂奥,半作家臣。

公负先见之明,审择君之义,举旗沛泽,即授中涓。

定难京城,仍参主簿。

而上方从历试,允懋臣功。

经纶草昧,谘访遗阙。

公亲侍左右,日奉谟猷。

能知四国之为,且掌宾客之礼。

劳无伐善,夙夜不离於公。

美则归君,论议莫窥其际。

出入二纪,懋肩一心。

车服以庸,宠禄来假。

乃升朝序,乃掌禁师。

以左领军将军兼总丞相之兵卫,申令惟一,任众惟睦。

推以恩信,先之勤劳。

周庐既严,军事以简。

考绩称最,帝用嘉之。

迁检校司徒,遥兼宿州刺史。

夫千骑之长,可以图功。

百城之权,可以观政。

中外迭处,仰惟旧章,即授楚州刺史本州团练使。

甸服之际,邦赋是繁。

长淮之冲,戎寄为急。

公奉扬王略,遵举诏条。

人不易方,计日而治,征为右卫大将军,复领旧兵,以卫相府。

董齐之略,有逾於初。

明年改右金吾大将军,以扶风县三百户为封邑。

执金之职,历代雄重。

绵祀虚位,公首居之。

内训却非之士,外察苛留之禁。

熊罴宣力,辇毂无尘。

及上允膺内禅,光启建业。

寺府军卫,半存旧京。

委公留台右师,俾率东夏,即迁检校太保,改右天威副统军,进爵为伯。

陕服从入,公有力焉。

及参告类之仪,益光求旧之举。

宠开幕府,遥领徐方。

进封侯郡,定食千户。

左辅之地,王业所基。

藩屏京师,惟公攸赖。

乃移使节,往镇京口。

公慈惠著於郡国,威德洽於士心。

由是齐人向风,期年报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庐州节度观察等使。

自南北分隔,戎华交驰。

合淝之郊,常制冲要。

故有台阶之命,以增外阃之威。

公於是谨斥堠,审号令。

习组练之士,则声如飙驰。

严堡障之备,则势若山立。

虏不敢犯,边是以宁。

而察俗之方,如南徐之理。

方当矢谟帷,薄伐关河。

渡江之誓既陈,氵斥渭之舟已具。

呜呼!良图未展,早命不融。

春秋六十有三,升元六年闰三月五日,薨於庐州公署。

上省奏震悼,废朝三日。

即用元甲之数,式拟铁山之功。

给於官司,临以中使。

奉常以视履考祥之义,循贞心大度之美。

详协公论,易名曰匡。

即以其年四月七日,备卤簿仪卫,葬於庐州合淝县乡里,礼也。

公娶同郡莱氏,封彭城郡君。

丽李之华,亲采蘩之职。

理内协鹊巢之咏,从贵有鱼轩之华。

某年月日,先公而逝。

嗣子右弓箭库使光庭,东头供奉官光祚,ト门承旨光绍,皆禀义方,无忝遗烈。

家承膏粱之后,而恭顺克修。

职在纨绮之间,而雅素自若。

君子谓扶风公其有后乎?夫碑颂之设,有自来矣。

琬炎之细,既垂於苕华。

盘盂之微,又参於警戒。

若乃道合天眷,忠存王家。

累辅翼之功,而钟鼎之报罔间。

享将相之赏,而带砺之誓弗渝。

时无间言,没有余位。

故其宗庙之纪,金石之铭,昭示来兹,不可诬也。

小臣不学,奉旨刊文。

庶使计功称德,代远而愈信。

披文相质,事久而弥芬。

岘首之怀靡尽,昆吾之烈长存。

呜乎哀哉!其铭曰:益作朕虞,实曰元凯。

崇基缔业,明德攸在。

维赵于蕃,封移族改。

祚实刊山,源长巨海。

因枝别代,《瓜见》渭来迁。

道德绛帐,勤王ㄢ鸢。

流光袭祉,英后昭前。

怀黄结紫,著简成编。

诞发材英,肇惟明懿。

鼎角膺奇,龟文履异。

博容泛爱,入孝出悌。

运有屯蒙,器无凝滞。

爰初发迹,云从潜泉。

濯缨职帜,拊翼中涓。

良骥处服,忘归在弦。

枢机言行,无竞维贤。

缱绻从君,匪依履屐。

勤毖前殳,周旋陛戟。

居国必闻,在身无择。

帝爰允谐,胙乃丕绩。

惟彼淮泗,疆以獯夷。

维此京浙,缵以邦畿。

封淮表浙,惟惠惟威。

椒兰在俗,辕辙兴思。

群舒待理,猃狁孔棘。

帝谓侯氏,缵服新息。

式固尔猷,惠此庐国。

乃陟台阶,俾藩于北。

龙旆四牡,钩膺镂锡。

命服有炜,光声载扬。

犷狄弭耳,蚩向方。

上仪象物,下谧飞蝗。

梁木或颠,通川有逝。

长城既严,哲人永瘁。

像著台,风存遐裔。

辍舂尽思,瞻山陨泪。

信结殊俗,悲深上。

丹碑既刻,列鼎书勋。

祁连不泯,庸器长存。

丕显百代,惟子有臣。

◇唐故道门威仪元博大师贞素先生王君碑

原夫至道之先,邈哉希矣。

书契以降,可得而云。

黄帝尧舜澄其源,故垂衣恭已,在宥天下。

伯阳仲尼道其用,故建言立德,宪章无穷。

赤松羡门,神而明之,故轻举上宾。

留侯商皓,变而通之,故解景灭迹。

顺是而下,莫不由之。

故有缙绅端委,利万物於庙堂之上。

葛巾蕙带,全阴功於尘埃之外。

隐显殊志,趋舍同归。

其人有终,其魄不死。

阆风元圃,群帝之密都。

赤城华阳,仙圣之治所。

光灵,若在左右。

仁人君子,往往至焉,见之於贞素先生王君矣。

君讳栖霞,字元隐,华宗继世,积德所锺。

生於齐得泱泱之风,长於鲁习恂恂之教。

七岁神童及第,十五博综经史。

阙党童子,靡敢并行。

东方诸侯,为之前席。

而仙才灵气,禀於自然。

尘缨世网,不可拘系。

每名山独往,神契感通。

奇怪恍惚,众莫能测。

天丁卯岁,避乱南渡,至於寿春。

感四海之分崩,想八公之遗迹。

於是解巾名路,委质元门。

问政先生聂君师道,见而奇之,授以法。

是日有彩云皓鹤,翔舞久之。

既而穷若士之遨游,得东乡之胜境。

道无不在,善岂常师。

又从威仪邓君起遐受大洞真法,元科秘旨,动以谘询。

福地仙源,因而栖托。

诛茅穿径,枕石漱流。

身既隐而名愈彰,道既寂而节弥苦。

桑田自改,桂树长留。

烈祖孝高皇帝方在宾门,实来作镇。

紫气表真人之应,青符好道之占。

君鹤书被征,褐衣来见。

谈天人之际,讲道德之原。

靡劳牧马之迷,自契顺风之问。

因从敦请,来止建康。

有元贞观者,陈宣帝为臧矜先生之所作也。

殿堂岑寂,水木清华。

游焉息焉,以遂其好。

每竹宫望拜,玉牒秘词。

叩寂求真,必君是赖。

嘉祥灵应,世莫得闻。

圣历中兴,恩礼殊重。

加金印紫绶,号元博大师。

烈祖尝从容谓君曰:「吾不贪四海之富,惟以苍生为念。

」君对曰:「夫古之圣人,修其身而后及天下。

天下待一人安而后安,今天子勤劳万几,忘寝与食,身且不能自治,岂能治苍生哉。

」帝善其言,以百金为之寿。

其识度谅直,又如此焉。

今上嗣清净之基,尊元默之化。

谘诹宾敬,有逾於前。

而君茅岭夙心,老而弥笃。

比年抗表,衣归旧山。

优诏惜之,又加贞素先生之号。

既而玉棺有命,紫素告期。

葛洪见留,不成大药。

少君舍去,先梦绣衣。

保大壬子岁夏四月甲寅,隐化於元贞观,春秋六十有二。

恩旨痛惜,赙钱二十万。

道俗嗟慕,会葬数百人。

初君之处茅山也,即良常洞之前,相雷平山之下。

披榛翦秽,面壑临流。

除地为坛,表朝真之位。

因邱设隧,卜安神之室。

至是归葬,符夙愿焉。

六月丙申,发自京师。

溯淮而上,时畿内久旱,川涂可揭。

是日大雨洪注,腾波却流。

蓦长堤,逾重堰,飘然利涉,人不知劳。

昔周王有栾水之朝,宣尼有泗水之应。

校灵比德,其殆庶乎?君传法度人,数逾累百。

有若元贞观主朱怀德,名先入室,道极严师。

首座孙仲之,章表大德刘德光,参受经法,豫闻元秘。

永怀在三之义,愿垂不朽之风。

威仪王可德,首座陈希声,并仰高山,共刊贞石。

铉也不佞,夙承教义。

虽复仙凡异迹,静躁殊途,而诚心所感,素交斯在。

徘徊祠宇,邈若山河。

敬书岘首之悲,以伺辽城之叹。

其词曰:於铄子晋,上宾於天。

亦有令孙,穷神体元。

昔我来思,世称其贤。

今我往矣,人谓之仙。

至道希夷,孰知其然。

华阳洞府,句曲风烟。

林芳橘叶,地即芝田。

披文相质,亿万斯年。

◇唐故左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江公墓志铭

公讳文蔚,字君章,共先济阳考城人也。

昔高阳恢若水之灵,光有万国。

伯益获箕山之护,克成夏功。

故其子孙,延祚丕显。

茅土锡允,圭组流光。

在汉者为孝子,在宋者为忠臣。

在梁者为烈将,在陈者为词臣。

长城既封,淮水亦绝。

辞周粟而远骛,避嬴乱而深藏。

徙籍建安,世为大姓。

至於我王考毗考秦,皆以隐德清操,垂为门风。

惟公嗣奕叶之贤,负生知之异。

幼挺奇表,夙韬殊量。

殚儒墨之秘奥,穷文史之菁英。

闾里归仁,宗党称孝。

於时天下未一,遐方不宁。

公鄙尺之为,从黄鹄之举。

类延州之观乐,同太史之探书。

升名俊造,从事河洛。

衰俗难佐,天壤不支。

我烈祖孝高皇帝王业始於江东,仁风被於四裔。

公杖策高蹈,款阙来仪。

府朝肃以生风,台阁蔼其增气。

署宣州观察巡官,试秘书郎,迁水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王国初建,改比部员外郎知制诰。

於时天人协应,狱讼攸归。

舜禹相与言,游夏不能措。

润色之任,我则无惭。

既受禅,迁主客郎中,知制诰如故。

俄而真拜,仍赐金紫。

今上嗣位,大礼聿修,徙公为给事中,判太常卿事。

时同轨胥会,有司失职。

公与司门郎中萧公俨、博士韩君熙载协力建议,周行翕然。

由是祖功宗德之位定,大行昭名之义允。

功著高庙,与天无穷。

明年拜御史中丞,矫枉持平,无所顾惮。

坐庭劾宰相,其言深切,贬江州司士参军。

初国朝自王义之后,旷数百年,宪署之间,举无废职。

然未有危言激论,如此之彰灼者也。

故权右振竦,朝野喧腾。

传写弹文,为之纸贵。

人心既尔,天鉴亦回。

前所劾者,或免或黜。

公就加江州营田副使,顷之征为卫尉卿。

俄拜右谏议大夫,充翰林学士,权知贡举。

出纳密命,枢机靡失。

登进造士,衡鉴无私。

耸禁署之清风,著春官之故事。

荐贤之赏,行及於台司。

曳杖之期,奄先於朝露。

春秋五十有二,保大十年八月二日,卒於京师官舍。

皇上痛惜,为之废朝。

送死恤孤,一从公赐。

有司考行,易名曰简。

即以其年九月十三日,葬於某县某里之原,礼也。

长子翥,秘书省正字;次子骞;皆早卒。

今以从子翘为嗣。

呜乎哀哉!

公心平气和,貌古神正。

雅好元理,有方外之期。

尢善词赋,得国风之体。

去华简礼,不以位望骄人。

怜才诱善,不以威名傲物。

操履坚正,靡得动摇。

襟怀坦夷,初无蒂芥。

谪居江楚,恬然自足。

孜孜色养,孝心。

尝为诗云:「屈平若遇高堂在,应不怀沙独葬鱼。

」此其心也。

江州节度使贾公崇,以武立功,以刚肃物,事公如师傅,亲公如兄弟。

时皆服公之重名,而贤贾之乐善也。

既归京,寓居公廨,无以家为。

二子继亡,一恸而已。

齐生死於梦觉,遗宠辱於锱铢。

古之达者,何以过此。

呜乎!凡我僚旧,均哀共戚。

入黔娄之门阃,览伯喈之经籍。

睇落日以流恸,秋风而沾臆。

企景行於高山,勒哀词於乐石。

其词曰:

高阳之裔,伯益之孙。

展矣君子,载大其门。

爰翔爰集,乐我树檀。

票彡缨幕府,振藻西垣。

礼仪卒获,风宪攸端。

道行在时,业隆自我。

英英若人,见义必果。

直指烈烈,宫邻琐琐。

死生以之,何适不可。

允矣天鉴,明哉主恩。

乃还宣室,乃入修门。

从容禁署,密勿王言。

得才为盛,知人则难。

求尸宗伯,载善其官。

人必有终,古无不死。

嗟嗟若人,风流永已。

徐庶有母,邓攸无子。

阙里诸生,荆州故吏。

谓之何哉,啜其泣矣。

秋风落木,逝水成川。

昨朝飞盖,今日荒阡。

一邱残照,万古愁烟。

素车自返,宝剑高悬。

高才兮直道,共尽兮何言。

◇大唐故中散大夫检校司徒使持节泰州诸军事兼泰州刺史御史大夫洛阳县开国子贾宣公墓志铭

公讳潭,字孟泽,洛阳人也。

周先同姓,即列国之诸侯。

汉得名臣,乃洛阳之才子。

攀鳞河北,岂须方面之功。

借箸谯都,自有良平之策。

源长派远,德厚流光。

史不绝书,后将必大。

当先天之内禅也,我七代祖黄门侍郎平阳公曾实演丕命。

及至德之中兴也,我六代祖黄门侍郎晋国公至实赞大猷。

旷古已还,一家而已。

五代祖荪,衡州刺史。

高祖童,司门员外郎。

曾祖昶,太子司议郎。

祖琛,河南密令。

皆有韬世之量,济众之仁。

大位不跻,余庆斯洽。

考,以经术擢太常第,以才用为诸侯卿。

捍寇输粟,有劳王室。

於是佩金紫,升朝廷,上疏论宁节度王行瑜恃功恣横,坐贬爱州掾。

及行瑜就戮,优诏征还。

复出常州刺史盐铁江淮留后。

属宗社中绝,官司解弛,计吏未上,哲人其萎。

公有世德之资,负夙成之器。

风神爽迈,智术通明。

景福二年,以学究一经,射策高第。

释褐京兆府参军事,迁秘书郎。

侍从南迁,进修不懈。

天丁卯岁,居先君忧,服丧过哀,宗党称孝。

楚泗郡守,宣城廉使,虚左交辟,三府驰名。

俄丁内艰,戚忧如礼。

义祖武帝创基分陕,侧席求才。

素与公周旋,即加礼命,奏记书檄,一以委之。

内赞谟猷,外为词令,出应盟会,入陪樽俎。

霸功光赫,公有力焉。

十有余年,任用无间。

既而楚云告变,穆醴不陈。

已酬国士之知,亦得退人之礼,改宣池观察判官。

烈祖高皇帝受命中兴,不忘旧德,征拜秘书少监,充仪礼副使,迁中书舍人崇英翰林学士。

周慎密命,润色王言。

公望无渝,朝奖弥厚。

保大嗣统,拜兵部侍郎,知制诰学士如故,充永陵仪礼副使。

同轨胥会,大礼无违,迁兵部尚书,修国史,考定郊庙之乐,褒贬归正,击拊允谐。

会六夷南侵,天眷北顾,命公持节使於契丹,宣大国之威神,得诸戎之要领。

及轺轩还轸,而控弦出塞矣,报命称旨,时论具瞻。

於是避宠台衡,就安关辅,除泰州刺史。

视事数月,丕变土风。

遘疾还京,保大六年九月二十有一日,卒於江宁永安里官舍,享年六十有八。

皇上轸悼,再不视朝。

饰终之礼,务从加等。

太常考行,赐谥曰宣。

以某年月日,葬於某所,与夫人杨氏合焉,礼也。

长子朝散大夫行大理司直彬次子泰州司仓参军穆少子修等,咸负当世之才,皆为保家之主。

种德垂范,未易可量。

长女用文,适水部员外郎杨元鼎,不幸早世。

次曰用柔,适膳部员外郎知制诰张纬。

次曰用光,适进士姜某。

少曰季芳,尚幼。

惟公事业当寿,昭映一时。

族望婚姻,熏灼当代。

自非天监与善,孰能若斯。

虽大用未光,而能事毕矣。

铉以世亲之旧,执随行之敬。

服义承教,惟公在焉。

刊勒论撰,盖感遇之万一也。

其铭曰:

於维茂族,实有世德。

七叶继轨,嘉猷允塞。

矣君子,其仪不忒。

修辞立诚,以匡王国。

言以文行,兵由威克。

东畿之政,为邦之则。

天地长在,春秋代迁。

今朝丧善,何日生贤。

蒿里谁地,佳城许年。

永安是里,门馆依然。

寝邱传邑,京兆开阡。

勒名泉石,以配青编。

◇唐故泰州刺史陶公墓志铭

公讳敬宣,字文[B14A],其先浔阳人,因官徙籍,今为合淝人也。

西京作相,开国侯於是贻孙,南国主盟,长沙公兹焉不朽。

篱边黄菊,解县印以言归。

岭上白,挂朝衣而不返。

光灵攸属,固无得称之。

丹青所存,可略而言也。

高祖复,右监门卫将军。

曾祖琳,建州录事参军。

祖晟,青州博昌县令。

皆天纵其能,世济其美。

韦君子,屈迹於骁游。

缙绅先生,折腰於州县。

积善余庆,明德后兴。

考雅,武昌军节度使,赠太师楚惠公。

雷构屯,龙虎冥会。

横周戈而荡寇,功冠一时。

裂鹑尾以疏封,礼优万户。

公即太师第四子也。

幼而岐嶷,长而俊茂。

非礼勿动,时然后言。

天中,门荫起家太子校书,迁至府长史,赐绯鱼袋。

丁先公忧,时年十四,孝心昭感,丧礼无违。

释服,除都官郎中,赐紫金鱼袋,改大理少卿。

青缣寓直,时推伏ト之勤。

丹笔持平,人绝署门之叹。

俄迁江都少尹,赵张治剧,由来表则之司。

淮海分疆,自昔轻扬之地。

公处之贞固,行以廉平。

爱民则忠,事长以顺。

一圻欣赖,三载有成。

迁大理卿,仍兼尹事。

烈祖孝高皇帝允厘百揆,实总六师。

爰求郑国之良,以贰楚人之广。

请君判左右军事。

丁酉岁,尧咨文禅,禹迹中兴。

征旧德於角犀,考官成於喉舌,拜工部尚书。

今上嗣位,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

会闽人作梗,王旅欲南。

声实所资,豫章为急。

故辍公副总判军府,及羽檄四出,刍挽相寻。

民以悦而忘劳,事有备而无患。

岭表既定,洪人亦康。

复移宛陵,仍兼棣州刺史海陵郡守。

海陵为膏腴之地,邦赋最优。

岁比不登,民用胥怨。

公以清净为理,仁恕积中。

视吏民其如伤,守法令而画一。

余粮栖亩,无庚癸之呼。

白驹过隙,感辰已之岁。

春秋五十有二,保大八年夏四月十有八日,卒於位。

上省奏伤悼,辍朝两日。

有司考行,赐谥曰顺。

即於其年月日,权窆於东都。

明年某月日,葬於江都府县里,与前夫人合焉,礼也。

惟公冲和体质,仁孝为基。

立身有常,与物无忤。

尢善声律,闻音而知乐。

颇好篇咏,下笔而成章。

身后不留余财,所任必有遗爱。

求之作者,斯亦难能。

嗣子泰州司仓参军崇鼎、崇谅、崇伦等,皆勤修令名,夙奉成训。

君恩靡替,家法如初。

铉昔在朝行,实惟旧好。

今从左宦,仰ム或道。

痛死生之已矣,感意气以何报。

延陵挂剑,愿保於不欺。

岘首刊碑,终惭於绝妙。

铭曰:淮淝之灵,衡霍之精。

必有观杰,为时而生。

乃伯乃仲,乃侯乃卿。

望冠六事,风驰百城。

人生有涯,大命夙倾。

不见君子,犹存政声。

远日既吉,灵而既行。

寂寞公馆,萧条古。

哀哀郡人,泣涕沾襟,呜乎彼苍,不知福善之胡明。

◇唐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行少府监河南方公墓志铭

公讳讷,字希仁,其先河南人也。

后世从官,徙籍新安,支派繁衍,遂为郡之著姓。

迨公数世,皆以儒雅退让,播为门风。

曾祖禺,登州文登县令。

祖亮,左武卫兵曹参军。

考毂,荣王府司马。

母聂氏,追封河南县太君,问政先生师道之长女也。

公承积善之庆,负夙成之智。

砥节砺行,好学能文。

时然后言,非礼勿动。

乡曲之党,翕然称之。

太师陶公,来守新安。

抚纳人士,署为郡吏。

委以典签,恪恭详敏,甚称所职。

历事累政,其志如初。

烈祖肇基王业,元宗实综军政。

管记之任,勤择其人。

闻公之名,召致幕府。

王国初建,署宁国军节度馆驿巡官,掌都统表奏。

皇室再造,庆赏遂行,擢拜虞部员外郎,掌元帅表奏。

数岁,以皇孙就傅,命公侍读。

讲道赞德,励裨益之诚。

端已直躬,尽表微之节。

俄迁水部郎中。

明年,皇孙封南昌王东都留守,以公为留守判官。

迁主客郎中,参赞政务。

事无违者,改司农少卿,依前充职。

明年,王移任宣润二州大都督,复以公为浙西营田副使,通判军府,六载匪懈,庶职交修,懋官之赏,诏命迭委,累迁至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封河南县男。

俄拜泰州刺史,充本州屯田监院使。

正身而令,悉心为理。

公无遗利,民自从风。

属强敌深侵,东京失守。

而州兵尽出,人心大摇。

於是士庶老幼,尽室南渡。

公自归阙下,坐是除名。

数年,除歙州团练判官。

上曰:「战争之际,吾岂以武勇责书生哉!军法不得不尔。

」即召拜太子右谕德。

今上嗣位,迁省府地监。

丙寅岁正月十六日,卒於京师美仁坊官舍。

享年七十七,上为之废朝一日,赐谥曰定。

以某年某月日,葬於某所,礼也。

前夫人谢氏,早亡。

继室施氏,封沛县君。

长子前宣州宁国县主簿,次子志饶州文学。

公以名教为乐,以矩自任。

行必中立,居无惰容。

缙绅之间,推为纯行。

公之外祖,得道之士,故公颇以朝礼修养为务。

鸡鸣而起,孜孜不倦。

年俯悼耄,体常康强。

及属纩之晨,无伏枕之疾,斯亦力行之报也。

铉也不佞,早辱交契。

昔先君从事黟歙,公适仕本部,及公策名郎署,铉亦忝官联。

既熟其素履,愿垂於不朽。

附於史氏,以永令猷。

其铭曰:

圣人四教,文行忠信。

惟公似之,光有令闻。

秉笔赞画,登朝典郡。

宠至若惊,道丧无闷。

年俯中寿,官参列卿。

归全委顺,终吉永贞。

宰树长在,高台自倾。

用刊圆石,此佳城。

◇唐故客省使寿昌殿承宣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太保使持节筠州诸军事筠州刺史本州团练使汝南县开国男周公墓志铭君讳廷构,字正材,洛阳人也。

岐山至德,绵瓜瓞者万邦。

洛宅旧都,守榆者百世。

簪组相继,谱牒存焉。

曾祖侃,太常博士。

祖潜,深州乐寿县令。

避乱南徙,因家广陵。

考延禧,明经擢第。

有吴之霸,受辟为淮南巡官,累官至户部郎中。

与殷文公游贞公同掌文翰,无禄早世,故大位不跻。

君即户部第四子也。

幼而岐嶷,长而笃厚。

躬行孝弟,余力学文。

以荫释褐补宏文馆校书,试吏为池州司户参军,改宣州宁国县尉。

烈祖在藩,乃眷旧族。

闻君修谨,复有吏能,因表为黄州长史,宠以朱绂,置之府朝。

及受禅,迁通事舍人。

鸿业肇兴,王泽遐布。

赞导之任,实寄司聪。

护戎修聘,观风按狱。

受命而出,动罔不臧。

历事两朝,任遇弥厚。

赏赐既数,阶勋累迁,而通事之任如故,盖惜其能也。

保大七年转将作少监,判四方馆事。

浩穰之地,尹正为难。

复以本官判江宁府事,其间监诸侯之典者十,通四方之命者三,摄州府之政者六,按枉挠之狱者四。

或敷惠於新附之俗,或投身於危乱之地。

本於忠而后动,忘其生而后存。

元宗嘉之,以为客省使。

今上嗣位,深惟旧劳,特加金紫光禄大夫台州刺史。

常御寿昌殿视事,中外之人,咸得引见,又以君为寿昌殿承宣。

出为忠义军监军泉南等州宣谕使,还迁筠州刺史本州团练使,仍充客省使。

君以备尝艰危,复逼迟暮,恳辞繁剧,恩旨不从。

丙寅岁十月二十二日,终於京师某里之官舍,春秋六十有六。

诏废朝一日,赐谥曰某。

明年正月日,葬於某所,礼也。

夫人天水县君姜氏,辅佐之勤,率由妇礼,训诲诸子,备有义方。

子大理评事崇俭、太常寺奉礼郎崇素及崇顺、崇信等,皆有儒谨,能不坠其先。

铉家世通旧,尝接姻娅。

淡成之分,终始不渝。

何以置怀,是用刊德。

其铭曰:

猗嗟周君,世济其名。

展如之人,克嗣厥声。

受任干蛊,临难忘身。

居中处约,全和保真。

与物皆化,万古同尘。

松楸勿伐,兰菊惟新。

刊石表墓,吁嗟善人。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