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六十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唐文
《全唐文》 第09部 卷八百六十 董诰等 纂修

◎刘从从,周显德二年官节度掌书记,试大理司直。

◇大周广慈禅院记

原夫了无相之因,乃归寂默。

现有为之教,即示庄严。

摄"阙"生浮想於是"阙一字"无相而诠真谛,以有为而诱钝根。

嗟乎!劫"阙"动地但涨情"阙二字"负冤而不能堙苦海之波蚁,有术而不能"阙"以指迷津而"阙一字"彼岸开惠日而破昏衢。

未广度於能仁,应机误"阙"随业化缘。

质"阙二字"难信之疑,立像法相沿之理。

不有开士,孰匡"阙"故思远禅师之经始也。

禅师本王氏子,回中人也。

道性元通,"阙"调象马能降忄龙"阙一字"之情。

体化蒲芦,尽作如来之种。

微言殆绝,景行弥高。

扣"阙"无阶驾真乘而长往。

详僧传则於是乎在,创佛宫则可得而言。

禅"阙"化南昌教"阙三字"时洪州廉使侍中彭城公请住香城禅院,"阙二字"二纪,有志四方。

乃振锡浮江,"阙一字"徒登路。

念三辅五陵之豪族,想规天矩地"阙三字"思"阙三字"鹫峰遂归"阙"松柄未挥。

归依者掎裳连袂而来,檀施者接足驾肩而至。

感优昙"阙"之良缘,莫不童子标花,神人献柱。

兢施布金之地,"阙一字"投累壁之钱。

"阙"材朽宅之颓基耸构,正殿中蹲而"阙一字"起。

长廊四注以舒,蟾诸纳"阙"葩於藻井。

文楣怜乱,画ㄆ攒罗。

达法堂以悟空,设真教以陶智。

"阙"定布经行之地以豫游,无里之嚣尘。

"阙二字"泉之爽气,聿成佛"阙"我皇祖在宥之二载也。

太尉袁公罢侍"阙"玉节,次宗结社,潜怀出俗之心。

灵运居官,已熟生天之业。

拜封"阙"榜以斯题,遂敕赐号广慈禅院,以广"阙一字"慈"阙"等苦节横霜,高名跨世。

精进而身田自润,住持而眼界常空。

"阙"而下荫欲於宝刹,思勒贞珉。

托叙美於非才,庶传芳於不"阙"存摭实之辞,时岁在单阏月旅季秋记。

◎苏禹禹,字元锡,高密人。

以五经中第,辟辽州ヘ。

历青郓从事,转潞并管记,累检校至户部郎中。

汉祖镇并门,奏为兼判。

及即位,授中书侍郎平章事兼刑部尚书,加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

少主时转左仆射,入周守司空。

世宗嗣位,封莒国公。

显德三年卒,年六十二。

◇重修蒙山开化宝严阁记太原故郡,大夏名封。

郊野列於参墟,山川开於晋国。

俗通马首,{水土}管羊肠。

称号神京,实为乐土。

皇朝凤举,三百年之遗迹尚存。

圣祖龙飞,一千载之耿光斯应。

士马雄盛,井邑骈罗。

语之八都,并为最也。

而又俗敦释教,重二乘方便之门。

人贵善根,导五浊昏迷之性。

金绳宝树,雁塔蜂台。

大有庄严,钵光像法。

据传记,开化寺北齐文宣帝天保末年,凿石通蹊,依山刻像,式扬震德,用镇干方。

成招提之胜因,侔释迦之真相。

人皆回向,时凑福田。

齐后主然油万盆,光照宫内。

仁寿元年,隋朝造大阁而庇尊像焉,仍改为净明寺。

洎唐高祖在藩邸时,至此寺瞻礼回,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

登极之后,复改为开化寺。

后显庆二年,高宗驾至,出左右行藏,资缗宝玉,崇严饰之。

后会昌甲子岁,敕废大阁,露尊像,雨滴风摧。

仅六十载,化随消长,道有污隆,明矣。

干宁二年,武皇虎踞并州,龙潜晋水。

遥奉擎天之业,克安在镐之君。

一境烟静尘消,不修"阙二字"千里民和俗阜。

正乐丰穰。

或乃治兵,间修讲武。

上西山而指顾,[B18K]北礼於慈悲。

痛望真身,而受霜露。

乃下令遗缁徒管内讲化,计口随年钱收数百千万缗。

更有自施信财者,不可胜计,复造大阁焉。

时也择班输之物已丰多,斫徂徕之松材"阙一字"藏足。

既当农隙,"阙一字"乃兴工。

"阙一字"役者荷锸如云,剡木者运斤震地。

工无舍夜,人不知劳。

自乙卯至己未,首尾五年,荩成大阁,兼装佛像。

厥功三十万,"阙一字"所聚财尽矣。

莫不兽簇千楹,星攒万拱。

榱题ホ黝,阶"阙一字"嶙峋。

甍宇齐平,可下观於冈险。

"阙一字"扌阎偃阔,宜上摘於星辰。

仰之弥高,观之尤丽。

万人瞻仰,树福於兹,至今五十载矣。

莫禁二鼠,日月般而年代移。

"阙一字"从四蛇,高阁隳而圣仪毁。

非国王大臣力,其可再修乎?遇北平王镇临之五年也,疆境安,人民丰足,衣锦而彰七德。

玉帐论兵,出筹而蕴六奇。

金台礼士,《矛逢》《矛昔》不举,烽燧皆停。

暇日游西山,至开化寺焚香,见阁宇倾欹,佛像崩阙,乃言曰:「纵有僧洒扫供养,岂令人喜瞻礼乎?」遂舍俸钱,重修荐之。

爰求郢匠,俾聚梓材。

功用具充,役工毕至。

是荐大阁五层一百三十间,并添换瓦木,文彩贲饰,及ト内尊像,沿寺功德,护法善神,涂金彩画,大小咸具,无不毕备。

兼创造斗帐四间,阁上二十四窗,竹网特盖。

行墙五间,并诸殿宇,一新其旧。

及置阁上麻网一十五扇。

盖将己俸,不挠民财。

况日给於米盐,更时颁於赏劳。

百工无怠,众役惟勤。

逾时而毕,重新鹿苑。

载耀鸡园,视高阁於凌。

悉施藻缋,变颜於净域。

别显相仪,浮柱霞栖。

倔"阙一字"而生玉叶,飞梁虹指,ゃ而在金田。

美哉轮焉,焕乎盛矣。

四人依仰,二众焚修。

实资奉福之因,允叶募缘之果。

王视其功毕,大会沙门。

庆赞而雷殷梵音,供养而云笼香焰。

成兹胜概,乃树贞珉。

撰记仁祠,颜主择。

禹谬尘郗桂,获厕庾蓬。

随簪玳以履珠,忽承明命。

则援毫而涤砚,须抒讠叟闻。

非敢虚词,止书实录。

庶贻后代,以纪芳猷。

大晋开运二年七月十三日记。

◎马去非

去非,周显德五年官义成军节度掌书记。

◇黎阳大丕山寺准敕不停废记

大丕山者,上摩干象,下压坤牛,左巨浸而右太行,诚为壮观。

南夷门而北大魏,最擅繁华。

遐重昔人,能擢胜境,以兹山之足为佛足矣,以兹山之顶为佛顶焉。

寺内有缺"阙一字"碑铭载相续日月,俨三十二相,亦四五百年。

首蔟连珠,肩隈合璧。

或孤鸿夜至,移雁塔而自"阙一字"方。

六出朝飞,拔雪山而归此处。

神功捧护,巨灵措手以难开。

佛力昭彰,秦后著鞭而不动。

傍临回汉,显超岸於当时。

俯瞰危峰,类投崖於今日。

不待龙吟深谷,我有法雨而济陈根。

何须虎啸深崖,我有惠风而吹昏垢。

潜施殊福,溥及群生。

虽日用不知,且人何以鄙。

今皇帝均临区宇,子视黎元。

虑一夫不耕,天下有馁者。

一妇不织,天下有寒者。

向乃颁行天命,条贯僧居。

有敕额者存,无敕额者废。

非轻释氏,用诫游民。

劳哲后以去华,使空王之保大。

兹寺也,询诸耆老,唯曰「大丕」。

盖前古之寺名,非近年之敕额。

如斯敷列,胡免废停。

我主公都尉指命僧徒,缮录铭记。

阅其状迹,颇历光阴。

遽为奏陈,却获仍旧。

寺主僧从超,住持甚久,焚礼甚精。

初议毁除,郁有白ふ之叹。

及闻存惜,为刊黄绢之辞。

去非碑谢溲鸡,文惭吐凤。

既高僧之固请,乃下笔以直书。

庶纪厥由,终无革故。

时大周显德五年。

◎田景儒

景儒,周显德时陕州夏县人。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序

伏以景儒等生居尘网,长在牢笼。

汨没爱河,岂有涯"阙二字"身是幻,假四大以成形。

悟性空时,莫不凭善道如电露。

似石火而难停,若"阙二字"坊众"阙一字"等"阙十六字"不悟以去逞津梁无准。

景儒等自"阙一字"年前,遂见当院精蓝宝地,是皈依作福之田。

结"阙一字"善缘,乃为众会,名罗汉邑"阙一字"。

景儒等遂又不改善果真诚,年五十,敬造尊胜陀罗尼经幢一尊,奉供"阙二十字"圆就所修上善功德。

各各"阙一字"备,早立胜缘。

已俟他岁,略述其宗,不可具载。

奉为国皇万"阙一字"岁,帝祚遐昌。

文武官僚,常居禄位。

"阙一字"祈"阙一字"坊表幼永保清贞。

过去未亡,俱登清净之境。

一切时"阙一字"沾"阙一字"利"下阙"

◎艾颖

颖,周显德二年官左散骑常侍。

◇请复入阁起居奏

近制一月两度入阁,五日一度起居。

近年以来,入阁多废,每遇朔望,下面天颜。

臣请命后朔望入阁,即从常礼。

如不入阁,即请朔望日起居。

冀面圣颜,以伸诚敬。

◎张皓

皓,周显德二年官御厨副使。

◇藏冰赋"以「坚明洁镜」为韵"国之造物,时惟用天。

履在岁之穷纪,知层冰之腹坚。

可以备用,凌人主焉。

利黍以为荐,率司寒而是先。

於是入坎[QVDC],逾峥嵘。

乍逼侧以经险,复趑趄而不征。

爽气旁达,凝阴上清。

始峨峨而不见,遽冲冲而有声。

是伐是取,登乎上京。

候朝风而益壮,对夜月而俱明。

崇凌既启,阴井方渫。

含声色而转深,拂霜威而逾洁。

不靡刂不劂,如磋如切。

掩下方以涸Ё,匪上腾之发泄。

方见象於为寒,且多惊於内热。

顾惟不佞,括结成性。

彼蓄物以俟用,亦何异乎藏冰。

将有冒於严凝,岂见遗於水镜。

◇对去师之妻判

甲受业於乙,乃去乙之妻。

同门以为失弟子之礼,郡欲科罪甲,行古之道也。

所由不能定。

学以居士,人斯守业。

曾射御之必习,在师资而有敬。

甲性匪生知,才殊特达。

将祈代耕之禄,式执抠衣之训。

既而请益不倦,宁止於五经。

广业惟勤,实包乎六艺。

庶将贻厥小学,冀亦臻夫大成。

判孔氏之四科,登周官之一命。

且犹父之礼,义固非经。

从夫而尊,敬亦宜广。

厥妻虽忘於母训,惟乙且豫於人师。

纵邻树以致嫌,匪门生之或谴。

何乃窥其家室,专务去彼。

遂使老莱之妇,坐失齐眉之欢。

买臣之妻,终成反目之恨。

况人实有偶,甲则无良。

讦以为直,尝闻君子之恶。

犯而不隐,乃昧事师之迹。

失礼之告,诚为有孚。

行古之道,未知其可。

◎许逊

逊,周显德二年官秘书少监,贬蔡州别驾。

清泰二年为右拾遗。

◇请停越局言事疏

臣见上封事者,多不关时政得失。

或以事不合已,或有位未及人。

但欲虚鼓声名,妄邀抽擢。

全非切当,空事游词。

数件之中,无一可取。

不惟荧惑圣听,兼属侮慢朝纲。

今后请除两省官合上封事者,其别班除论本司公事外,请准太和二年敕,轮转待制给事,合司封奏。

大凡食禄之道,本在致君。

不可独善一身,归恶万乘。

惜暂时之逆耳,贻他日之痛心。

事切三思,理实不可。

其切要言者,或居上情酒色,志好畋游,言动稍乖,理须论诤。

职司其事,合在谏官。

况陛下嗣位己来,忧勤庶政,鲜有过误,无可陈论。

朝廷班外之宜,职在御史台。

如有愆违,御史弹纠。

其余鞫狱,自有法司。

事若有违,他自论奏。

此外越局言事,并望寝停。

◎扈载载,字仲熙,北燕人。

周广顺初举进士,授校书郎直史馆。

再迁监察御史,拜水部员外郎知制诰,迁翰林学士。

卒年三十六岁。

◇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晋阳县开国伯食邑三百户赠侍中景公神道碑铭"并序"

帝轩辕乘土德之运,其臣曰奢龙、祝融,能辨方域,以制区夏。

帝妫氏禅陶唐之基,其臣曰伯夷、后夔,能典礼乐,以和人神。

上古佐命之道,"阙五字"焉。

三政嗣兴,图史浸盛。

弥纶辅翊,代有其人。

皆金册丹书,绚绘功业。

垂其训聚而为坟典,形其美流而为歌颂。

陋篆籀之质略,我则润之以"阙五字"之沦朽,我则镂之以贞珉。

铭以纪功,碑以志行。

千载之下,灿然可观者,其惟神道之表乎?故中书侍郎平章事景公讳范"阙四字"皇朝元佐,显德二祀冬十一月,薨於淄川郡之私第。

天子废视朝,轸歼夺之令。

制赠侍中,遣使赠奠。

饰终之典优而厚,诏词臣"阙一字"文"阙一字"灾盛矣。

"阙三字"孔悝彝鼎,不出庙门。

杜预丰碑,空沉汉水。

始自矜於名氏,诚未显於家邦。

与夫辉煌帝恩,导扬休烈。

"阙八字"者可同日而语也。

"阙四字"纶言直而叙之,用丕显我大君之命。

臣闻景氏之先,出於芊姓。

从楚王於梦泽,差"阙一字"侍臣。

画汉"阙一字"於台,丹推名将。

济美垂"阙六字"生伟人。

惟周之辅,长山之下,淄为川,地胜气清,惟公故里。

夫嘉Т绝世,高卧於是者,足以"阙一字"颢气而为"阙七字"生於是者,足以"阙三字"而为世杰。

故公之先,由烈考太仆府君之上,曰王父宾、大王父闰,皆贞晦不仕。

介享天爵,而巢许"阙十四字"仲曰篆公"阙四字"世"阙二字"聿登相位,而申甫之祥著矣。

昔者圣人之教天下也,本之以仁义,制之以经籍,是谓人文。

是谓人"阙六字"以"阙一字"开物成务者。

"阙四字"所于此"阙二字"以公辅之位,必由稽古升。

廊庙之才,必以经术显。

而公以明经擢第於春官氏,则贤哲之"阙六字"为吏於青阳"阙十一字"掾於高密郡。

秩满而"阙一字"授范县令。

大鹏之翼,铩北溟以未舒。

蛰雷之声,殷南山而不起。

然则"阙七字"于之"阙十五字"通人之才变而顺,则方圆之量不能局。

故公之佐县政也,人谓其勤且洁矣。

典刑书也,人谓其"阙八字"邑恪"阙一字"以"阙八字"使"阙一字"政"阙一字"而从之者,则人谓其贤且能矣。

粤若日月之彩,得天而大明。

风之期,遇屯而勃起。

"阙十字"溪"阙一字"璜"阙七字"我大周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建大功於汉室,为北藩於魏邦。

初筵既开,得贤斯盛。

於是我公"阙九字"而君臣之"阙九字"龙飞在天,躬载曜灵。

至於霄极之"阙二字"皇建肇建制,以公为秋曹郎,进阶至朝散大夫。

而"阙九字"万"阙十二字"之枢惟圣人执左契,临万邦,经久制大命。

日政之机,国之大柄,总於枢务者,可谓重矣。

而公"阙九字"忠而贤"阙十一字"公为左司郎中,充枢密直学士,寻转谏议大夫充职。

今皇帝嗣位之始,登用旧臣。

而并人乘我大丧,拥众南寇,亲征之举,迅若奔雷。

分命大臣,保"阙七字"於公仍拜贰卿,"阙九字"振帝伐张黄钺白旄,殪群凶而皆尽。

参旗河鼓,导清跸以言旋。

大既已平,九服又已定。

"阙四字"时惟辅臣。

而公昌言可"阙十一字"圣谟硕望,可以镇流俗。

爰立之命,帝心允孚。

六府肇修兵赋充大邦之调用"阙五字"公自立不回,信而有守。

"阙十字"哉大运逢时,洪钧在手。

资忠孝於君父,享富贵之崇高。

而尽瘁之劳,因成恙。

封章累上,优诏褒称。

听解利权,"阙一字"专"阙七字"以列卿归第,悬车故乡。

嗟风树之忽惊,诉昊天兮何及,见星而往,夕露方多。

泣血以居,晨浆屡绝。

哀与性尽,卧疾而终。

享年五十有二。

"阙二字"观夫公之行事,则其道也淳而粹,充充焉无能称。

其言也直而肆,謇謇焉无所忌。

耿介以自安,劲直以自"阙一字"故其仕也"阙一字"一命之卑"阙一字"三"阙六字"无悔吝。

古人之操,何以尚也。

秉笔者得无愧於词矣。

许国夫人李氏,嗣子太庙斋郎俨信等,"阙三字"灵"阙一字"光"阙二字"尝翼翼贤人"阙九字"子事终之礼。

佳城闭日,长楸彗云。

勒铭垂休,以示千古。

其词曰:

长山沧沧,淄水汤汤。

哲人之生,逢时会昌。

哲人之逝,魂游旧乡。

"其一"高山兮峨峨,逝水兮惊波。

"阙一字"而"阙一字"死"阙十八字"。

"其二"山有颓坂,水有高岸。

人何世而弗新,善有名兮独远。

猗欤公兮,时用丕显。

"其三"

◎薛冲

冲,周世宗朝以左散骑常侍为工部侍郎。

◇详覆吕澄赃犯状

吕澄赃赂事发,因镇将上论,乞取之赃,又无文簿。

镇将遍下乡村勘问,又无人户姓名。

积数虽多,未尝正格。

量其情状,难逭刑章。

◎麴励

励,开封人。

周显德元年官侍御史知杂事。

入宋,迁尚书膳部员外郎广南转运使。

◇谏滥放囚徒疏

窃见颍州为天中节放见禁罪人,伏以祝万寿之延洪,但要斋心洁恳。

临一州之生聚,当思共理分忧。

且见禁罪人,或干格法,或因劫盗,或是争论,各有科条,须分曲直。

若负罪者获免,即衔冤者莫伸。

此时不有发明,诸处便成流例。

直恐每逢庆节,擅放缧徒。

岂止惠奸,深为长恶。

望行止绝,免紊章程。

◎李浔浔,周显德时人。

◇吴越故东海徐太夫人墓志

夫月满则亏,日平则昃。

盛衰之道,古今而同也。

其有秀而不实者,得无痛乎?夫人徐氏,其先东海人也。

粤以元元降圣,盘条仙树之端。

洎唐后启图,析派天潢之侧。

龙飞凤翥,殷鼎"阙"坛。

阀阋勋贤,无出其右。

官讳诃任省营田队夫人媸渤海"阙"吴皓仆射"阙"宣赐褐裳之管辖营田队务文华擅美,器宇宏深。

夙娴"阙"悌之规,扌冗见熹之色。

百行之美,实无阙焉。

悲娶"阙二字"一卒九乎三纪何期。

隙驷难追,游波莫遏。

享年五十有六。

偶暂摄调"阙三字"於显德三年岁在丙辰九月庚寅朔五日甲"阙"寝疾殒於吴县令德乡之私第也。

"阙二字"夫人有子六人。

长曰承嗣,效"阙"衙内直番队充副将。

次曰承宠,系营田甲将。

次承邺,营田副将。

次五儿、满儿、淡,幼稚未效职员。

有女三人。

长曰十八娘,聘於金氏。

次曰十九娘,在室未从伉俪。

次廿娘,舍弃俗华,以投金地於福田寺,慕贞坚守缁门,精专戒行。

子婿一人,金氏宏绾。

新妇二人,长曰沈氏,次曰曹氏。

呜呼!封树告期,龟荚叶吉。

以十月庚申十四日癸酉,窆於吴县胥乡台尚书里阖闾城西去五十余里先祖莹之侧,礼也。

特恐天地长久,陵谷变迁,令嗣号诉,愿勒贞石以志於墓。

浔忝获知音,得不涕泗挥毫,叙录其实而为之铭曰:

委质荒汉,凝神上仙。

绕绕二界,茫茫九泉。

远岫烟暝,高空月悬。

声沉永矣,松价萧然。

◎杜良良,周显德时人。

◇唐文皇画像记太宗已定天下,而高祖己登九五矣。

太宗於闾阎疾瘼,干戈勤劳,且尽知之。

於仁义之治,兴大平极治之功,容或有未究焉耳。

既作文学馆,延四方英俊,讲贯纟由绎,薰陶耳目者,莫非帝王之事。

彼十八登瀛人,必曰为如是事而治,为如是事而乱。

以太宗之明,刻记於心,肯图衰乱乎?一意於求治而已。

仁炉义鞴,道新德火。

日往月来,就圣神之模。

其为宗庙社稷生灵者,炳焉与三代无以异矣。

故太宗之功烈,自汉高以降,莫之与敌,十八人之力也。

◎王朴

朴,字文伯,东平人。

汉干中举进士,授校书郎。

周显德初累拜左散骑常侍,充端明殿学士。

三年征淮,以为东京副留守。

还拜户部侍郎枢密副使,迁枢密使检校太保。

四年再征淮,兼东京留守。

六年卒,四十五,赠侍中。

◇奏进钦天历表臣闻圣人之作也,在乎知天人之变者也。

人情之动,则可以言知之。

天道之动,则当以数知之。

数之为用也,圣人以之观天道焉。

岁月日时,由斯而成。

阴阳寒暑,由斯而节。

四方之政,由斯而行。

夫为国家者,履端立极,必体其元。

布政考绩,必因其岁。

礼动乐举,必正其朔。

三农百工,必授其时。

五刑九伐,必顺其气。

庶务有为,必从其日月。

六籍宗之为大典,百王执之为要道。

是以圣人受命,必治历数。

故得五纪有常度,庶征有常应,正朔行之於天下也。

自唐而下,凡历数朝,乱日失天,垂将百载。

天之历数,汨陈而已矣。

今升下顺考古道,寅畏上天。

咨询庶官,振举坠典。

以臣薄游曲艺,常涉旧史。

遂降述作之命,俾究迎推之要。

虽非能者,敢不奉诏。

乃包万象以为法,齐七政以立元。

测圭箭以候气,审肉以定朔。

明九道以步月,校迟疾以推星。

考黄道之斜正,辨在势之升降,而交蚀详焉。

夫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阴阳各有数,合则化成矣。

阳之策三十六,阴之策二十四。

奇偶相命,两阳三阴,同得七十二,同则阴阳之数合。

七十二者,化成之数也。

化成则谓之五行之数。

五行得期之数,过者谓之气盈,不及谓之朔虚。

至於应变分用,无所不通,所谓包象矣。

故以七十二为经法。

经者,常也,常用之法也。

百者,数之节也。

随法进退,不失旧位,故谓之通法。

以通法进经法,得七千二百,谓之统法,自元入经,先用此法,统历之诸法也。

以通法进统法,得七十二万。

气朔之下,收分必尽,谓之全率。

以通法进全率,得七千二百万,谓之大率,而元纪生焉。

元者,岁月日时皆甲子,月日五星,合在子正之宿。

当盈缩先后之中,所谓七政齐矣。

古之植圭於阳城者,以其近洛故也。

盖尚慊其中,乃在洛之东偏。

开元十二年,遣使天下候影,南距林邑国,北距横野军中,得浚仪之岳台,应南北弦居地之中。

皇家建国,定都于梁。

今树圭置箭,测岳台晷漏以为中数。

晷漏正,则日之所至,气之所应得之矣。

日月皆有盈缩,日盈月缩,则后中而朔。

月盈日缩,则先中而朔。

自古肉之法,率皆平行之数。

入历既有前次,而又衰稍。

不论皇极旧术,则迂回而难用。

降及诸历,则疏远而多失。

今以月离肉,随历校定日躔。

肉临用,加减所得者,入历定日也。

一日之中,分为九限。

逐限损益,衰稍有伦。

肉之法,可谓审矣。

赤道者,天之带也。

其势圆而平,纪宿度之常数焉。

黄道者,日轨也。

其半在道内,半在赤道外。

去赤道极远二十四度,当与赤道交,则其势斜。

当去赤道远,则其势直。

当斜则日行宜迟,当直则日行宜速。

故二分前后加其度,二至前后减其度。

九道者月轨也,其半在黄道内,半在黄道外。

去黄道极远六度,出黄道谓之正交,入黄道谓之中交。

若正交在秋分之宿,中交在春分之宿,则比黄道益斜。

若正交在春分之宿,中交在秋分之宿,则比黄道反直。

若正交中交在二至之宿,则其势差斜。

故较去二至二分远近,以考斜正,乃得加减之数。

自古虽有九道之说,盖亦知而未详,空有祖述之文,全无推步之用。

今以黄道一周,分为八节,一节之中,分用九道。

尽七十二道,而复使日月二轨,无所隐其斜正之势焉。

九道之法,可谓明矣。

星之行也,近日而疾。

远日而迟,去日极远,势尽而留。

自古诸历,分段失实,隆降无准。

今日行分尚多,次日便留。

自留而退,唯用平行。

仍以入段行度为入历之数,皆非本理,遂至乖戾。

今校定逐日行分积,逐日行分积以为变段,于是自疾而渐迟,势尽而留。

自留而行,亦积微而后多。

别立诸段变历,以推变差。

俾诸段变差,际会相合,星之迟疾,可得而知之矣。

自古相傅,皆谓去交十五度以下,则日月有蚀。

殊不知日月之相掩,与暗虚之所射,其理有异焉。

今以日月经度之大小,较去交之远近,以黄道之斜正,天势之升降,度仰视旁视之分数,则交亏得其实矣。

乃以一篇步日,一篇步月,一篇步星。

"案:以下脱一篇。 步发敛五字下云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者,言为步发敛之下篇。 欧阳史约其文称谨以步日、步月、步星、步发敛为四篇是也"以卦候没灭为之下篇,都四篇。

为历经一卷,历十一卷,草三卷,显德三年七政细行历一卷。

臣检讨先代图籍,今古历书,皆无蚀神首尾之文,盖天竺胡僧之妖说也。

近自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

盖从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便言历者有九道,以为注历之恒式,今并削而去之。

昔在唐尧,钦若昊天。

陛下亲降圣谟,考历象日月星辰,唐尧之道也。

其历谨以显德钦天为名,天道元远,非微臣之民尽知。

但竭两端,以奉明诏。

疏略乖谬,甘俟罪戾。

◇详定雅乐疏

夫乐作于人心,成声于物。

声气既和,反感于人心者也。

所假之物,大小有数,九者成数也。

是以黄帝吹九寸之管,得黄钟之声,为乐之端也。

半之清声也,倍之缓声也,三分其一以损益之,相生之声也。

十二变而复,黄钟之总数也,乃命之曰十二律。

旋迭为均,均有七调,合八十四调。

播之於八音,著之於歌颂。

宗周而上,率由斯道。

自秦而下,旋宫声废。

洎东汉虽有太子丞鲍邺兴之,人亡而政息,无嗣续之者。

汉至隋垂十代,凡数百年,所存者黄钟之宫一调而已。

十二律中,惟用七声。

其余五律,谓之哑钟,盖不用故也。

唐太宗复古道,乃用祖孝孙、张文收考正雅乐,而旋宫八十四调,复见于时。

在悬之器,方无哑者。

安史之乱,京都为墟,器之与工,十不存一。

所用歌奏,渐多纰缪。

逮乎黄巢之余,工器都尽,购募不获,文记亦亡。

集官详酌,终不知其制度。

时有太常博士殷盈孙,案《周官·考工记》之文,铸钟十二,编钟二百四十,处士萧承训校定石磬,今之在悬者是也。

虽有乐器之状,殊无相应之和。

逮乎朱梁后唐,历晋与汉,皆享国不远,未暇及於礼乐,以至於十二钟,不问声律宫商,但循还而击。

编钟编磬,徒悬而已。

丝竹匏土,仅有七声。

作黄钟之宫一调,亦不和备。

其余八十三调,於是乎泯绝。

乐之缺坏,无甚於今。

陛下天纵文武,奄宅中区。

思复三代之风,临视乐悬,亲自考听,知其亡失。

深动上心,乃命中书舍人窦俨参详太常乐。

事不逾月,调品八音,粗加和会。

以臣尝学律历,宣示古今乐录,令臣讨论。

臣虽不敏,敢不奉诏。

遂以周法以黍校定尺度,长九寸,虚径三分,为黄钟之管,与见在黄钟之声相应。

以上下相生之法推之,得十二律管,以为众管互吹,用声不便。

乃作律准十三弦宣声,长九尺,张弦各加黄钟之声。

以第八弦六尺设柱为林钟,第三弦八尺设柱为太蔟,第十弦五尺三寸四分设柱为南吕,第五弦七尺一寸三分设柱为姑洗,第十二弦四尺七寸五分设柱为应钟,第七弦六尺三寸三分设柱为蕤宾,第二弦八尺四寸四分设柱为大吕,第九弦五尺六寸三分设柱为夷则,第四弦七尺五寸一分设柱为夹钟,第十一弦五尺一分设柱为无射,第六弦六尺六寸八分设柱为中吕,第十三弦四尺五寸设柱为黄钟之清声。

十二律中,旋用七声为均。

为均之主者宫也,征商羽角,变宫变征次焉。

发其均主之声,归乎本音之律,七声迭应而不乱,乃成其调。

均有七调,声有十二均,合八十四调。

歌奏之曲,由之出焉。

伏以旋宫之声久绝,一日而补出,臣独见恐未详悉,望集百官及内外知音者,校其得失,然后依调制曲。

八十四调曲有数百,见存者九曲而已,皆谓之黄钟之宫。

今详其音数,内三曲即是黄钟宫声,其余六曲,错杂诸调,盖传习之误也。

唐初虽有旋宫之乐,至于用曲,多与礼文相违。

既不敢用唐为则,臣又懵学独力,未能备究古今,亦望集多闻知礼文者,上本古曲,下顺常道,定其义理。

於何月行何礼,合用何调何曲,声数长短,几变几成,议定而制曲,方可久长行用。

所补雅乐旋宫八十四调,并所定尺。

所吹黄钟管,所作律准,谨同上进。

◎平边策

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

观所以失之由,知所以平之术。

当失之时,君暗政乱,兵骄民困。

近者奸於内,远者叛於外。

小不制而至於僭,大不制而至於滥。

天下离心,人不用命。

吴蜀乘其乱而窃其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

平之之说,在乎反唐晋之失而已。

必先进贤退不肖,以清其时。

用能去不能,以审其材。

恩信号令,以结其心。

赏功罚罪,以尽其力。

恭俭节用,以丰其财。

徭役以时,以阜其民。

俟其仓廪实,器用备,人可用而举之。

彼方之民,知我政化大行,上下同心,力强财足,人安将和,有必取之势,则知彼情状者,愿为之间谍,知彼山川者,愿为之先导。

彼民与此民之心同,是与天意同。

与天意同,则无不成之功。

攻取之道,从易者始。

当今惟吴易图。

东至海,南至江,可挠之地二千里,从少备处先挠之。

备东则挠西,备西则挠东。

彼必奔走以救其弊。

奔走之间,可以知彼之虚实,众之强弱。

攻虚击弱,则所向无前矣。

勿大举,但以轻兵挠之。

彼人怯弱,知我入其地,必大发以来应。

数大发,则民困而国竭。

一不大发,则我获其利。

彼竭我利,则江北诸州,皆国家之所有也。

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也。

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则飞书而召之。

如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吴蜀平,幽可望风而至。

唯并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

力己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可为后图。

方今兵力精练,器用具备,群下知法,诸将用命。

一稔之后,可以平边。

臣书生也,不足以讲大事。

至於不达大体,不合机变,惟陛下宽之。

◇太清神鉴序至神无体,妙万物以为体。

至道无方,鼓万物以为用。

故浑沦未判,一气湛然。

太极才分,三才备位。

是以阴阳无私,顺万物之理以生之。

天地无为,辅万物之性以成之。

夫人生居天地之中,虽禀五行之英,为万物之秀者,其形未兆,其体未分。

即夙具其美恶,蕴其吉凶。

故其生也,天地岂容巧於其间哉!莫非顺其世,循其理,辅其自然而已。

故夙积其善,则赋其形美而畀福禄。

素积其恶,则流其质凶而处夭贱。

此其灼然可知,其确然不易也。

是以古之贤圣,察其人则观其形,观其形则知其性,知其性则尽知其心,知其心则知其道。

观形则善恶分,识性则吉凶著。

且伏羲日角,黄帝龙颜,舜目重瞳,文王四乳,斯皆古之瑞相,见之间降之圣人也。

其诸贤愚修短,犹之指掌。

微毫丝末,岂得逃乎?故相论形神之术,自此而兴焉。

其来极多,其论至冗。

许负袁天纲陶隐居李淳风之后,不可胜计。

然皆穷幽探赜,得之至妙。

其或紊乱所说,或异或同,至使学者不能贯於一致。

余自稚岁,潜心於此。

考古验今,无不征效。

遂特离林屋洞,下山三载,遍搜古今,考之极元者,集成一家之书,目之曰《太清神鉴》,以其至大至明,形无不鉴。

至清至莹,象无不分。

然未足夺天地赋形之机,亦可尽人之性情耳。

谨序。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