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
◎阙名"一"
◇诏唯有一息,足堪负荷,思所以散其忧怀,给阳遂车四望。
"《御览》七百七十三引《晋阳秋》曰:「魏舒子亡诏曰」云云。 "
◇魏令
官长卒者,官吏皆齐衰,葬讫而除之。
"《通典》九十九"◇丧葬令
王及郡公侯之国者薨,其国相、官属、长史,及内史下令长丞尉,皆服斩,居倚庐,妃夫人服齐,朝晡诣丧庭,临以丧服视事。
葬讫除服,其非国下令长丞尉,及不之国者相、内史及令长丞尉,其相、内史、吏皆素服,三日哭临。
其虽非近官,而亲在丧庭执事者,亦宜制服,其相、内史及以列侯为吏、令长者无服,皆发哀三日。
"《通典》八十八"
◇上言孔子祀典
汉旧立孔子庙,褒成侯岁时奉祠,辟雍行礼,必祭先师,王家出谷,春秋祭祀,今宗圣侯奉嗣,未有命祭之礼。
宜给牲牢,长史奉祀,尊为贵神。
"《魏志·崔林传》。 景初中,鲁相上言。 "◇上言大人见襄武有大人见,身长三丈余,迹长三尺二寸,白发,著黄单衣、黄巾,柱杖,呼「民王始语」,云:「今当太平。
」"《魏志·陈留王纪》。 咸熙二年八月,襄武县言。 又见《水经·渭水注》引《魏志》「襄武上言」。 "
◇奏改庙乐舞
改汉氏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嘉至乐》曰《迎灵乐》、《武德乐》曰《武颂乐》、《昭容乐》曰《昭业乐》、《云翻舞》曰《凤翔舞》,《育命舞》曰《灵应舞》、《武德舞》曰《武颂舞》、《文昭舞、曰《大昭舞》、《五行舞》曰《大武舞》。
"《魏志·文帝纪》黄初四年注引《魏书》有司奏"◇奏立亲庙二
太皇帝大长秋与文帝之高祖共一庙,特立武帝庙,百世不毁。
"《魏志·明帝纪》注引「黄初四年有司奏」。 案:黄初中不合预称文帝,当是裴松之追改。 "
◇奏改埋铭旌祖宗之号,所以表德,题旌古今异仪。
今列祖之号,宜改施新铭旌,故旌故杠所埋,如怡等议,与重俱埋于庙内外之左。
"《通典》八十四,引《魏尚书奏》"
◇奏改元太和《易》曰:「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宜为太和元年。
"《宋书·礼志一》引尚书奏"
◇奏置《大钧》乐
臣闻德盛而化隆者,则乐舞足以象其形容,音声足以发其歌咏。
故荐之郊庙,而鬼神享其和;用之朝廷,则君臣乐其度。
使四海之内,遍知至德之盛,而光辉日新者,礼乐之谓也。
故先王殷荐上帝,以配祖考,盖当其时而制之矣。
周之末世,上去唐、虞几二千年,《韶》、《Ω》、《南》、《》、《武》、《象》之乐,风声遗烈,皆可得而论也。
由斯言之,礼乐之事,弗可以已。
今请太祖武皇帝乐,宜曰《武始之乐》。
武,神武也。
武,又迹也。
言神武之始,又王迹所起也。
高祖文皇帝乐,宜曰《咸熙之舞》。
咸,皆也。
熙,兴也。
言应受命之运,天下由之皆兴也。
至于群臣述德论功,建定烈祖之称,而未制乐舞,非所以昭德纪功。
夫歌以咏德,舞以象事。
于文,文武为斌,兼秉文武,圣德所以章明也。
臣等谨制乐舞名《章斌之舞》。
昔《箫韶》九奏,亲于虞帝之庭,《武》、《象》、《大武》,亦振于文、武之阼。
特以显其德教,著其成功,天下被服其光辉,习咏其风声者也。
自汉高祖、文帝各逮其时,而为《武德》、《四时》之舞,上考前代制作之宜,以当今成业之美,播扬弘烈,莫盛于《章斌》焉。
《乐志》曰:「钟磬、干戚,所以祭先王之庙,又所以献酬酢也。
在宗庙之中,君臣莫不致敬;族长之中,长幼无不从和。
」故仲尼答宾牟贾之问曰:「周道四达,礼乐交通。
」《传》云:「鲁有乐,宾祭用之。
」此皆祭礼大享,通用盛乐之明文也。
今有事于天地宗庙,则此三舞宜并以为荐享,乃临朝大享,亦宜舞之。
然后乃合古制事神训民之道,关于万世,其义益明。
又臣等思惟,三舞宜有总名,可名《大钓之乐》。
钓,平也。
言大魏三世同功,以至隆平也。
于名为美,于义为当。
"《宋书·乐志一》。 太和初,公卿奏。 又《通典》一百四十一"
◇奏乐舞冠服祀圆丘以下,《武始舞》者,平冕,黑介帻,玄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绛袜,黑韦。
《咸熙舞》者,冠委貌,其余服如前。
《章斌舞》者,与《武始》、《咸熙》舞者同服。
奏于朝庭,则《武始舞》者,武冠,赤介帻,生绛袍单衣,绛领袖,皂领袖中衣,虎文画合幅裤,白布袜,黑韦。
《咸熙舞》者,进贤冠,黑介帻,生黄袍单衣,白幅裤。
此三舞者皆执羽,其余服如前。
"《宋书·乐志一》。 太和初,尚书又奏。 又《通典》一百四十一"◇奏谥文昭皇后
盖孝敬之道,笃乎其亲,乃四海所以承化,天地所以明察,是谓生则致其养,殁则光其灵,诵述以尽其美,宣扬以显其名者也。
今陛下以圣懿之德,绍承洪业,至孝,通于神明,遭离殷忧,每劳谦让。
先帝迁神山陵,大礼既备,至于先后,未有显谥。
伏惟先后恭让著于幽微,至行显于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
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
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
德明有功曰昭。
」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
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
"《魏志·文昭甄皇后传》注引《魏书》三公奏。 "
◇奏立文昭皇后庙
自古周人始祖后稷,又特立庙以祀姜原。
今文昭皇后之于万嗣,圣德至化,岂有量哉!夫以皇家世妃之尊,而克让允恭,固推盛位,神灵迁化,而无寝庙以承享祀,非所以报显德、昭孝敬也。
稽之古制,宜依《周礼》,先妣别立寝庙。
"《魏志·文昭甄皇后传》注引《魏书·三公奏》。 又见《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三》"
◇奏议文昭皇后庙乐《礼》:妇人继夫之爵,同牢配食者,乐不异。
文昭皇后今虽别庙,至宫县、乐器音均,宜如袭议。
"《宋书·乐志一》尚书奏。 又《通典》一百四十七"
◇奏外祖母丧制
汉旧事亡阙,无外祖制仪。
三代异礼,可临毕,御还寝,明日反吉便膳。
"《通典》八十一。 太和六年四月,明帝有外祖母敬后夫人之丧,尚书奏。 "
◇奏事
今作洛阳宫殿,取白石之人,钻山索异石,凿石求云母,工役之事,莫过于此。
"《白帖》,《魏名臣奏》"
◇奏定告瑞仪秦静议当遣兼太尉告祠,以武皇帝从五精以上六座,余众神皆不设牲,用如郊祭。
"《通典》五十五。 尚书奏。 "
◇奏增定告瑞册文
册文侍中韦诞所作,文中皇皇后帝,即五精之帝。
昔舜受禅告天,云皇皇后帝,亦合五精之帝,于文少不可分别,可更增五精字。
"《通典》五十五。 尚书奏。 "
◇奏定七庙制"景初元年六月"
大魏三圣相承,以成帝业。
武皇帝肇建洪基,拨乱夷险,为魏太祖;文皇帝继天革命,应期受禅,为魏高祖;上集成大命,清定华夏,兴制礼乐,宜为魏烈祖。
更于太祖庙北为二祧,其左为文帝庙,号曰高祖昭祧;其右拟明帝,号曰烈祖穆祧。
三祖之庙,万世不毁。
其余四庙,亲尽迭迁,一如周后稷文武庙祧之礼。
"《晋书·礼志上》。 景初元年六月,群公有司奏。 又见《宋书·礼志三》"
◇奏不毁文昭皇后庙"景初元年冬"
盖帝王之兴,既有受命之君,又有圣妃协于神灵,然后克昌厥世,以成王业焉。
昔高辛氏卜其四妃之子皆有天下,而帝挚、陶唐、商、周代兴。
周人上推后稷,以配皇天,追述王初,本之姜原,特立宫庙,世世享尝,《周礼》所谓「奏夷则,歌中吕,舞大,以享先妣」者也。
诗人颂之曰:「厥初生民,时维姜原。
」言王化之本,生民所由,又曰:「闷宫有亻血,实实枚枚。
赫赫姜原,其德不回。
」《诗》、《礼》所称姬宗之盛,其美如此。
大魏期运,继于有虞,然崇弘帝道,三世弥隆,庙祧之数,实与周同。
今武宣皇后、文德皇后各配无穷之祚,至于文昭皇后膺天灵符,诞育明圣,功济生民,德盈宇宙,开诸后嗣,乃道化之所兴也。
寝庙特祀,亦姜原之闷宫也。
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功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非所以昭孝示后世也。
文昭庙宜世世享祀奏乐,与祖庙同,永著不毁之典,以播圣善之风。
"《魏志·文昭甄皇后传》。 有司奏。 "
◇奏议燕王不称臣"景元元年十一月"礼莫崇于尊祖,制莫大于正典。
陛下稽德期运,抚临万国,绍太宗之重,隆三祖之基。
伏惟燕王体尊戚属,正位藩服,躬秉虔肃,率蹈恭德以先万国。
其于正典,阐济大顺,所不得制。
圣朝诚宜崇以非常之制,奉以不臣之礼。
臣等平议以为燕王章表,可听如旧式。
中诏所施,或存好问,准之义类,则「宴觌之族」也,可少顺圣敬,加崇仪称,示不敢斥,宜曰「皇帝敬问大王侍御」。
至于制书,国之正典,朝廷所以辨章公制,宣昭轨仪于天下者也。
宜循法,故曰「制诏燕王」。
凡诏命、制书、奏事、上书诸称燕王者,可皆上平。
"案,此当有误,《通典》作「皆云上」字,亦当疑。 "其非宗庙助祭之事,皆不得称王名,奏事、上书、文书及吏民皆不称触王讳,以彰殊礼,加于群后。
上遵正典尊祖之制,俯顺圣敬之心。
二者不愆,礼实宜之,可普告施行。
"《魏志·陈留王纪》。 有司等议奏。 又见《通典》六十七"
◇奏事
世祖朝有献虎者,问:「虎何食?」对曰:「食肉。
」诏曰:「下民厌糠,何忍以肉食虎?」乃命虎贲射之。
斯实得计于时,而名垂于后。
"《御览》八百九十二引《魏名臣奏》"
夫乐所以播德通灵。
"《初学记》十五引《魏名臣奏》"
◇请太后令书称诏制"甘露五年五月"殿下圣德光隆,宁济六合,而犹称令,与藩国同。
请自今殿下令书皆称诏制,如先代故事。
"《魏志·高贵乡公纪》。 群公请。 "
◇锺繇谥议"太和四年四月"
繇昔为廷尉,辨理刑狱,决嫌明疑,民无怨者,犹于张之在汉也。
"《魏志·锺繇传》注引《魏书》。 有司议谥,以为。 "
◇以刘康袭爵素服夺情议
按《周礼》,天子公卿诸侯吉服,皆玄冕朱裹,玄衣裳,有丧凶则变之,麻冕黼裳,邦君麻冕蚁裳。
云麻冕者,则素冕麻不加采色;又变其裳,亦非纯吉,亦不纯凶。
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以玄冠绛衣一服而已,有丧凶之事,则变吉服以从简易。
故诸王薨,遣使者拜嗣子为王,则玄冠,服素以承诏命,事讫然后反丧服。
考之前典,则差周书;论之汉室,则合常制。
"《通典》七十二,《魏尚书奏》"◇议诛曹爽等《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托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及当等谋图神器。
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
"《魏志·曹爽传》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云云。 于是收爽、义、训、何晏、邓、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议发王凌令狐愚冢
春秋之义,齐崔杼、郑归生皆加追戮,陈尸斫棺,载在方策。
凌、愚罪宜如旧典。
"《魏志·王凌传》。 朝议以为。 "
◇议斩李丰夏侯玄等"嘉平六年二月"
丰等各受殊宠,典综机密,缉承外戚椒房之尊,玄备世臣,并居列位,而包藏祸心,构图凶逆,交关阉竖,授以奸计;畏惮天威,不敢显谋,乃欲要君胁上,肆其诈虐,谋诛良辅,擅相建立,将以倾覆京室,颠危社稷。
毓所正皆如科律,报毓施行。
"《魏志·夏侯玄传》。 公卿朝臣廷尉议。 "
◇文昌殿前钟ね铭
惟魏四年,岁在丙申,龙次大火,五月丙寅,作蕤宾之钟。
"《文选·魏都赋》刘渊林注。 案:「丙申」当是「丙辰」,乃明帝青龙四年也。 "
◇《中论》序
予以荀卿子、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皆以姓名自书,犹至于今。
厥字不传,原思其故,皆由战国之世,乐贤者寡,同时之人,不早记录,岂况徐子《中论》之书不以姓名为目乎?恐历久远,名或不传。
故不量其才,喟然感叹。
先目其德以发其姓名,述其雅好不刊之行,属之篇首,以为之序。
其辞曰:
世有雅达君子者,姓徐名干,字伟长,北海剧人也。
其先业以清亮臧否为家,世济其美,不陨其德,至君之身十世矣。
君含元休清明之气,持造化英哲之性,放口而言,则乐诵九德之文;通耳而识,则教不再言,未志乎学,盖已诵文数十万言矣。
年十四,始读五经,发愤忘食,下帷专思,以夜继日。
父恐其得疾,常禁止之。
故能未至弱冠,学五经悉载于口,博览传记,言则成章,操翰成文矣。
此时灵帝之末年也。
国典隳废,冠族子弟,结党权门,交援求售,竞相尚爵号,君病俗迷昏,遂闭户自守,不与之群,以六籍娱心而已,君子之达也。
学无常师,有一业胜己者,便从学焉,必尽其所知,而后释之;有一言之美,不令过耳,必心识之。
志在总众言之长,统道德之微,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艺之不克。
故日夜,昃不暇食,夕不解衣,昼则研精经纬,夜则历观列宿,考混元于未形,补圣德之空缺,诞长虑于无穷,旌微言之将坠,何暇ん小学,治浮名,与俗士相弥缝哉?故浮浅寡识之人,适解驱使荣利,岂知大道之根?然其余以疏略为太简,曾无忧乐;徒以为习书之儒,不足为上。
欣之者众,辩之者寡。
故令君州闾之称,不早彰彻。
然秉正独立,志有所存,俗之毁誉,有如浮。
若有觉而还反者,则以道进之,忘其前之谤己也。
其犯而不校,下学而上达,皆此之类也。
于时董卓作乱,劫主西迁,奸雄满野,天下无主。
圣人之道息,邪伪之事兴;营利之士得誉,守贞之贤不彰,故令君誉闻不振于华夏,玉帛安车,不至于门。
考其德行文艺,实帝王之佐也;道之不行,岂不惜哉?君避地海表,自归旧都,州郡牧守礼命连武欲致之。
君以为纵横之世,乃先圣之所厄困也,岂况吾徒哉?有讥孟轲,不较其量,拟圣行道,传食诸侯,深美颜渊、荀卿之行,故绝迹山谷,幽居研几,用思深妙,以发疾。
潜伏延年,会上公拨乱,王路始辟,遂力疾应命,从戍征行。
历载五六,疾稍沈笃,不堪王事,潜身穷巷,颐志保真,淡泊无为,惟存正道,环堵之墙以庇妻子,并日而食不以为戚。
养浩然之气,习羡门之术。
时人或有闻其如此而往观之,或有颇识其真而从之者。
君无不容而见之,厉以声色,度其情志,倡其言论,知可以道长者,则微而诱之,令益者不自觉,而大化阴行。
其所匡济,亦已多矣。
君之交也,则不以其短,各取其长,而善之取,故少显尽已之交,亦无孜孜和爱之好。
统圣人中和之业,蹈贤哲守度之行,渊默难测,诚宝伟之器也。
君之性,常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选之文,著《中论》之书二十二篇,其所甄纪,迈君昔志,盖千百之一也。
文义未究,年四十八,建安二十三年春二月遭厉疾,大命陨颓,岂不痛哉!余数侍坐,观君之言常怖,笃意自勉,而心自薄也。
何则?自顾才志,不知之远矣耳。
然宗之仰之,以为师表。
自君之亡,有子贡山梁之行,故追述其事,粗举其显露易知之数,沈冥幽微、深奥广远者,遗之精通君子,将自赞明之也。
"《中论》元板本。 案:此序徐同时人作,旧无名氏。 《意林》、《中论》六卷,任氏注。 任嘏与同时,多著述,疑此序及注皆任嘏作,不敢定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