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文 卷七十四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梁文
《全梁文》 卷七十四 严可均辑

◎释氏"四"

◎释明彻明彻俗姓夏,吴郡钱塘人。

齐永明中受学僧,随出扬都,住建初寺,后往荆州。

天监初还都,二宫供养。

◇将卒上武帝表告辞

因果深明,倚伏寄追,明彻虽复愚短,忝窥至籍,将谢之间,岂复遗吝?但知恩知庆,辄欲言之。

明彻本出东荒,贱民而巳,微有善识,得厕释门,契阔少年,绸缪元觉。

虽未能体道,彻得善性,运来不辍,遇会昌时。

遂亲奉御筵,提携法席,且仁且训,备沐恩奖,恒愿舒展丹诚,奉扬慈化,岂意报穷?便归尘土,仰恋圣世,何可而言。

特愿陛下永劫永住,益荫无涯,具足庄严,道场训物,天垂海外,同为净土,胜果遐流,雍容远集。

明彻以奉值之庆,论道之善,脱亿代还生,犹冀奉觐,惟生惟死,俱希济拔,临尽之间。

忽忽如梦。

虽欲申心,心何肯尽,不胜悲。

哀之诚,谨遣表以闻。

"《绩高僧》传八"◎释宝唱

宝唱俗姓岑,吴郡人。

师事僧,齐建武中入闽,天监中还京,往新安寺,又住庄严寺,有《名僧传》三十卷。

◇经律异相序

如来应迹投缘,随机阐教,兼被龙鬼、匪直天人,化启╂陈,道终须跋。

文积巨万,简累大千,自西徂东,羌难得而究也。

若乃刘向校书,玄言久蕴,汉明感梦,灵证弥彰。

自兹厥后,翻译相继,三藏奥典,虽已略周,九部杂言,通未区集。

皇帝同契等觉,比德遍知,大弘经教,并利法俗,广延博古,旁采遗文。

于是散偈流章,往往复出,今之所获,盖亦多矣。

圣旨以为像正浸末,信乐弥衰,文句浩漫,鲜能该洽。

以天监七年敕释僧等备钞众典,显证深文,控会神宗,辞略意晓,于钻求者,已有太半之益。

但希有异相,犹散众篇,难闻秘说,未加标显。

又以十五年敕宝唱钞经律要事,皆使以类相从。

今览者易了。

又敕新安寺释僧豪兴皇寺释法生等相助检读。

于是博综经籍,搜采秘要,上询宸虑,取则成规。

凡为五十卷,又目录五卷,分为五帙,名为《经律异相》。

将来学者,可不劳而博矣。

"《释藏》路一"◇名僧传序夫深求寂灭者,在于视听之表;改乎心行者,弥须丹青之工。

是知万象森罗,立言之不可以已者也。

大梁之有天下也,威加赤县,功济苍生。

皇上化范九畴,神游八正,顶戴法桥,服膺甘露。

窃以外典鸿文,布在方册。

九品六艺,尺寸罔遗。

而沙门净行,独无纪述,玄宗敏德,名绝终古。

拥叹长怀,靡兹永岁,律师僧,道心贞固,高行超邈,著述诸纪,振发弘要,宝唱不敏,豫班二落,礼诵余日,捃拾遗漏。

"《释藏》毂一,《续高僧传》一。 "

◇名僧传后序

岂敢为僧之董狐,庶无曲笔耳。

"同上"◇比丘尼传序

原夫贞心亢志,奇操异节,岂唯体率由于天真,抑亦励景行于仰止。

故曰希颜之士,亦颜之俦,慕骥之马,亦骥之乘。

斯则风烈英徽,流芳不绝者也。

是以握笔怀铅之客,将以语厥方来。

比事记言之士,庶其劝诫,后世,故虽欲忘言,斯不可已也。

昔大觉应乎罗卫,佛日显于阎浮。

三界归依,四生向慕,比丘尼之兴,发源于爱道。

登地证果,仍世不绝,列之法藏,如日经天,自拘尸灭影,双树匿迹,岁历晖联,陵夷讹紊。

于是时浇信谤,人或存亡,微言兴而复废者,不肖乱之也。

正法替而复隆者,贤达雉之也。

像法东流,净检为首,绵载数百,硕德系兴,善妙净圭,穷苦行之节,法辨僧果,尽禅观之妙。

至若僧端僧基之立志贞固,妙相法令之弘震旷远,若此之流,往往间出,并渊深岳峙,金声玉震,实惟叔叶之贞干,季绪之四依也。

夫年代推移,清规稍远,英风将范于千载,志事未集乎方册。

每怀慨叹,其岁久矣。

始乃博采碑颂,广搜记集,或讯之传闻,或访之故老。

诠叙始终,为之立传。

起晋咸和,旋梁普通。

凡六十五人,不尚繁华,务存要实。

庶乎求解脱者,勉思齐之德,而寡见庸疏,或有遗漏,博雅君子,箴其阙焉。

"释藏功五。 "

◎释法云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

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上昭明太子启请开讲释法云启:殿下以生知丰识,精义入神,自然胜辨,妙谈出俗。

每一往复,阖筵心醉,真令诸天赞善,实使释梵雨华。

贫道虽幼知向方,而长无成业。

之滥吹圣明,而识堑无退者,岂不愿餐幽致敬,敢祈仰者,诚在希闻妙说。

今猥蒙启旨,未许群情,退思轻脱,用深悚惧。

渴仰有实,饥虚非假,循思检愿,重以祈闻。

惟希甘露当开,用得永祛鄙吝,伏愿四弘本誓,曲允三请,殷勤谨启。

"《广宏明集》二十一"

◇奉敕难范缜《神灭论》与王公朝贵书

主上答臣下审《神灭论》。

今遣相呈,夫神妙寂寥,可知而不可说,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

主上凝天照本,袭道赴机,垂答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礼既彰,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纣协波仑之情。

预非草木,谁不歌叹,希同挹风猷,共加弘赞也。

释法云呈。

"《宏明集》十,《续高僧传》六。 "

◇奉敕答神灭论与沈约书。

"《宏明集》作《与公王朝贵书》"主上答臣下审《神灭论》。

今遣相呈,夫神妙寂寥可知而不可说,义经丘而未晓,理涉旦而犹昏。

至上凝天照本,袭道赴机,垂答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礼既彰,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纣忄彼论之情,预非草木,谁不欷,同挹风猷,共加宏赞也。

"《续高僧传》六"◎释智藏

智藏本名净藏,吴人,天监末居钟山开善寺。

◇辞会启

夙昔顾省,心或不调,欲依佛一语,于空闲自制。

而从缘流,二十余载,在乎少壮。

故可推斥。

今既老病,身心俱灭。

若复退一毫,便不堪自课。

故愿言静处,少自荣卫,非敢傲世求名,从闲自诞。

特是常人近情,惧前途之已迫耳。

"《续高僧传》六"

◎释僧顺僧顺,未详。

"案,《宏明集》编于刘勰《灭惑论》后。 "

◇释三破论"十九条◇本论道士假张融作"

论曰:泥洹是死,未见学死而得长生,此灭种之化也。

释曰:夫生生之厚,至于无生,则张毅单豹之徒,是其匹矣。

是以儒家云,人莫不爱其死,而患其生。

老氏云:「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庄周亦自病痛其一身。

此三者,圣达之流,区以生为患。

夫欲求无生,莫若泥洹,泥洹者,无为之妙称。

谈其迹也,则有王宫双树之文;语其实也,则有常住常乐之说。

子方轮回五道,何由闻涅之要;或有三盲摸象,得象耳者。

争云:象如{欺}箕,得象鼻者。

争云:象如舂杵。

虽获象一方,终不得全象之实。

子说泥洹是死,真摸象之一盲矣。

论云:太子不废妻使人断种。

释曰:夫圣实湛然,迹有表应,太子纳妃于储贰者,盖欲示人伦之道已足,遂能弃兹大宝,忽彼恩爱耳。

至如诸天夕降,白骥飞城,十号之理斯在,何妻子之可有哉!且世之孥孺,为累最深,饥寒则生于盗贼,饱暖则发于骄奢。

是以厉妇夕产,急求火照,唯恐似己,复更为厉。

凡夫之种,若厉产焉。

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仰寻此旨,则是佛种。

」舍家从道,弃厉就佛,为乐为利,宁复是加。

子迷于俗韵,滞于重惑,梦中之梦,何当晓哉?

论云:太子不剃头,使人落发。

释曰:在家则有二亲之爱,出家则有严师之重,论其爱也,发肤为上;称其严也,翦落为难。

所以就剃除而欢。

若辞父母而长往者,盖欲去此烦恼,即彼无为,发肤之恋,尚或可弃。

外物之徒,有何可惜哉!不轻发肤,何以遵道?不辞天属,何用严师?譬如丧服,出绍大宗,则降其本生,隆其所后。

将使此子,执人宗庙之重;割其归顾之情,还本政自一期,非恩之薄,所后顿伸三年,实义之厚。

《礼记》云:「出必降者,有爱我而厚,其例矣。

」经云:诸天奉刀,持发上天不剃之谈,是何言也。

子但勇于穿凿,怯于寻旨,相为慨然。

论云:子先出家,母后作尼,则敬其子,失礼之甚。

释曰:出家之人,尊师重法,弃俗从道,宁可一概而求。

且太子就学,父王致敬,汉祖善嘉令之言,以太皇为臣。

魏之高贵,敬齐王於私室晋之储后。

臣厥父于公庭,引此而判,则非疑矣。

论云:剃头为浮图。

释曰:经云,浮图者,圣瑞灵图,浮海而至,故云浮图也。

吴中石佛,泛海傥来,即其事矣。

今子毁图像之图,为刑屠之屠,则泰伯端委而治,故无惭德,仲雍翦发文身,从容致化。

遭子今日,必罗吠声之尤;事有似而非,非而似者。

外书以仲尼为圣人,内经云。

尼者女也,或有谓仲尼为女子,子岂信之哉!犹如屠图之相类,亦何以殊!

论云:丧门者,死灭之门也。

释曰:门者本也,明理之所出入,出入从本而兴焉。

释氏有不二法门,老子有众妙之门。

书云:「祸福无门」。

皆是会通之林薮,机妙之渊宅。

出家之人,得其义矣。

丧者灭也,灭尘之劳,通神之解,即丧门也。

桑当为乘,字之误耳。

乘门者,即大乘门也。

烦想既灭,遇物斯乘。

故先云灭门,末云乘门焉。

且八万四千,皆称法门,奚独丧桑二门哉?

论云:胡人不信虚无,老子入关,故作形像之化也。

释曰:原夫形像始立,非为教本意,当由灭度之后,系恋罔己,旃檀香像,亦有明文。

且仲尼既卒,三千之徒,永言兴慕。

以有若之貌,最似夫子,坐之讲堂之上。

令其说法,门徒谘仰,与往日不殊。

曾参勃然而言曰:「子起,此非子之座。

」推此而谈,思仰可知也。

罗什法师生自殊方,聪敏渊博,善谈法相,襁负佛经,流布关辅。

诠以真俗二名,验以境照双寂,振无为之高风,激玄流于未悟,所谓遣之至于无遣也。

子谓胡人不信虚无,诚非笃论。

君子且强,理有优劣,不系形像,子以形像而语,不亦攻乎异端?

论云:剃头本不求佛,为服凶胡。

今中国人士,不以正神自训,而取顽胡之法。

释曰:夫六戎五狄,四夷八蛮,不识王化,不闻佛法者。

譬如畜生,事均八难。

方今圣主隆三五之治,阐一乘之法,天人同庆,四海诉诉,支行喙息,咸受其赖,喘嚅之虫,自云得所。

子脱不自思厝言云云,宜急缄其舌,亦何劳提耳。

论云:沙门者,沙汰之谓也。

释曰:息心达源,号曰沙门。

此则练神濯秽,反流归洁,即沙汰之谓也。

子欲毁之,而义逾美,真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者也。

论云:入国破国。

释曰:夫圣必缘感,无往非应,结绳以后,民浇俗薄。

末代王教,扌延扬尧孔。

至如沙法所沾,固助俗为化,不待刑戮而自淳,无假楚挞而取正。

石主师澄而兴国,古王谘勃以隆道。

破国之文,从何取说?论云:入家破家。

释曰:释氏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

备有六睦之美,有何不善?而能破家。

唯闲末学道士。

有赤章咒咀,发谪阴私,行坛被发。

呼天叩地,不问亲疏。

相亲厌杀,此即破家之法矣。

论云:入身破身。

释曰:夫身之为累,甚于桎梏。

老氏以形骸为粪土,释迦以三界为火宅,出家之士。

故宜去奢华,弃名利,悟逆旅之难常,希寂灭之为乐。

流俗之徒,反此以求全,即所谓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也。

近代有好名道士,自云神术过人,克期轻举,白日登天。

曾未数丈,横坠于地。

迫而察之,正大鸟之双翼耳。

真所谓不能奋飞者也。

验灭亡于即事,不旋踵而受诛。

汉之张陵,诬罔贡高。

呼曰米贼,亦被夷翦。

入身破身,无乃角弓乎?

论曰:歌哭不同者。

释曰:人哭亦哭,俗内之冥迹,临丧能歌,方外之坦情,原坏丧亲,登木而歌,孔子过而不非者,此亦是名教之一方耳。

论云,不朝宗者,释曰,孔子云,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公侯。

儒者俗中之一物,尚能若此,况沙门者,方外之士乎?昔伯成子高、子州支伯,但希玄慕道,似不近屑人事。

论云:剃头犯毁伤。

释曰「发肤之解,具于前答,联更略而陈之。

凡言不敢毁伤者,正是防其非僻,触冒宪司,五刑所加,致有残缺耳。

今沙门者,服膺圣师,远求十地,剃除须发,被服法衣,立身不乖扬名,得道还度天属,有何不可?而入毁伤之义。

守文之徒,未达文外之旨耳。

轮扁尚不移术于其儿,子何言哉!

论云:出家者未见君子,皆是避役。

释曰:噫唉,何子之难喻邪?《左传》云:言者身之文。

《庄周》云:言不广不足以明道。

余欲无言,其可得乎。

夫出家之士,皆灵根宿固,德宇渊深,湛乎斯照,确乎不拔者也。

是以其神凝,其心道,超然遐想,宇宙不能点其胸怀,澹尔无寄,尘垢何能搅其方寸,割慈亲之重恩,弃房栊之欢爱,虚室生白,守玄行禅。

或头陀林野,委身馁兽,或静节蔬餐,精心无怠,将勤求十力,超登无上,解脱天罗,销散地网,兆百福于未萌,济苍生于万劫。

斯实大丈夫之宏图,非吾子所得闻也。

避役之谈,是何言欤?孔子《羽页》喙三尺者。

虽言出于口,终不以长舌犯人。

则子之喙三尺矣,何多口之为累,伤人之深哉!

论云:三丁二出,一何无缘者。

释曰:无缘即是缘生,有缘即是缘有缘起,何以知其然邪?世有阖门入道,故曰缘有缘起,有生不识比后者,故曰缘无缘生。

十六王子,同日出家,随父入道,是则缘之所牵。

阖门顿至,何其宜出二之有哉。

无缘者自就无缘中求,反诸己而已矣。

子方永坠无闲,遑复论此,将不欲倒置干戈乎。

若能反迷,殊副所望。

论云:道家之教,育德成国者。

释曰:道有九十六种,佛为最尊,梵志之徒,盖是培娄,假使山川之神能出云雨者,亦是有国有家之所祀焉。

其云育德成国,不无多少,但广济无边,永拔涂炭。

我金刚一圣,巍巍独雄。

夫太极剖判之初,已自有佛;但于时众生,因缘未动,故宜且昧名称,□以言之。

推三皇已上,何容都无礼易,则干坤两卦,履豫二爻,便当与天地俱生。

虽曰俱生,而名不俱出者,良由机感不发,施用未形,其理常在,其迹不著耳。

中外二圣,其揆一也。

故《法行》云:先遣三贤,渐诱俗教,后以佛经,革邪从正,李老之门,释氏之偏裨矣。

经云:处处自说,名字不同,或为儒林之宗,国师道士;或寂漠无为,而作佛事。

金□所说,合若符契。

何为东西跳梁,不避高下邪?嗟乎!外道籍我智慧,赀我神力,遂欲挠乱我经文,虔刘我教训,人之无良,一至于此也。

论云:道者气。

释曰:夫道之名,以理为用。

得其理也,则于道为备。

是故沙门号曰道人,阳平呼曰道士。

释圣得道之宗,彭聃居道之末;得道宗者,不待言道,而道自显,居道之末者,常称道而道不足。

譬如仲尼博学,不以一事成名,游夏之徒,全以四科见目。

庄周有云:生者气也,聚而为生,散而为死,就如子言。

道若是气,便当有聚有散;有生有死,则子之道。

是生灭法,非常住也。

尝闻子道又有合气之事,愿子勿言,此真辱矣。

《庄子》又云:道在屎溺之道,得非吾子合气之道乎?"《宏明集》八"

◎释僧果

僧果,梁末龙光寺沙门。

◇高僧传后记

右此传是会稽嘉祥寺释慧皎法师所撰。

法师学通内外,精研经律。

著《涅疏》十卷,《梵网戒》等义疏,并为世轨。

又撰此《高僧传》及序共十四卷,梁末承圣二年太岁癸酉,避侯景难,来至湓城,少时讲说。

甲戌岁二月舍化,春秋五十有八。

江州僧正慧恭为首,经营葬于庐山禅阁寺墓。

时龙光寺释僧果同避难在山,遇见时事,聊记之云耳。

"《高僧传》"◎释智恺

智恺,扬州人,梁末之岭南。

◇大乘起信论序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

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

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

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

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

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

舍执而归依,暗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

自昔已来,久蕴西域。

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

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

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

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

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而至。

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反,遂属"下有阙脱。 "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与假黄钺大将军大保萧公勃,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

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雨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

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

"《释藏邑》九"

◎释昙斐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合微密持经记

合微密持陀邻尼总持三本

《佛说无量门微密持经》

《佛说总持经》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经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备如后列。

其中文句参差,或梵或汉音殊,或随义制语,各有左右,依义顺文,皆可符同,所为异处,后列得法利三乘阶级人数,及动地雨华诸天妓乐供养,多不悉备,意所未详,一本一名《无量门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一本名行于世,为常旧本。

一本一名《阿难陀目亻去尼阿离陀罗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无端底门总持之行》,二名《菩萨降却诸魔坚固于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无量门持》,二名《一生补处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本备明法利及动地妓乐事,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经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题经也。

后舍利弗请名,佛说名,皆备如前列。

"《出三藏记》"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