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梁文 卷二十二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梁文
《全梁文》 卷二十二 严可均辑

◎临川王宏

宏字宣达,武帝第六子。

仕齐,为北中郎桂阳王功曹史。

武帝下建康,以为中护军,领石头戍事。

及受禅,封临川王,拜扬州刺史。

迁司徒,领太子太傅,迁司空,进太尉。

以公事,左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寻加司空,母忧去职。

起为中书监,坐罪免。

寻为司徒,迁太尉。

普通七年死。

赠侍中、大将军、扬州牧,谥曰靖惠。

◇令军中

人马有前行者斩。

"《南史》五十一"◇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得所送敕答《神灭论》,伏览渊旨,理精辞诣。

二教道叶於当年,三世栋梁於今日,足使迷途自反,妙趣愈光。

迟近写对,更具披析。

萧宏和南。

"《弘明集》十"

◎临贺王正德

正德字公和,宏第三子。

天监初封西丰侯,历蜀郡吴郡太守。

普通中,为黄门侍郎、轻车将军。

奔魏。

寻逃归,除征虏将军。

从豫章王综北侵,坐失军,徙临海郡。

中大通中除信武将军,复为吴郡。

征侍中、抚军将军,封临贺王。

后为左卫将军丹阳尹,迁南兖州,免。

侯景反,立为皇帝,改元正平。

台城陷,降为大司马。

寻矫诏杀之。

◇与武帝启

前为景所擒,使摄四海,辞不获免,权总万机。

今景既入辅,乞解僭滥,以王还邸。

"《魏书·萧衍传》,侯景还,以衍为主,令正德通启云。 "

◎安成王秀

秀字彦达,武帝第七子。

仕齐,为著作佐郎,迁后军法曹,行参军、太子舍人。

武帝举义,以为辅国将军、晋熙王冠军长史、南东海太守,授使持节南徐州刺史。

及受禅,进号征虏将军,封安成王,征领石头戍,加散骑常侍。

进号右将军,加领军中书令。

出为平南将军、江州刺史。

迁平西将军、荆州刺史,迁号安西将军。

征为侍中、中卫将军,复出为郢州刺史。

迁镇北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天监十七年死,赠侍中、司空,谥曰康王。

◇临江州下给船教

刺史不德,水潦为患,可利之乎!给船而已。

"《梁书·安成王秀传》,《南史·安成王秀传》。 "

◇临荆州下招隐逸教

夫鹑火之禽,不匿影於丹山;昭华之宝;乍耀采於蓝田。

是以江汉有濯缨之歌,空谷著来思之咏,弘风阐道,靡不由兹。

处士河东韩怀明、南平韩望、南郡庾承先、河东郭麻,并脱落风尘,高蹈其事。

两韩之孝友纯深,庾、郭之形骸枯槁,或橡饭菁羹,惟日不足,或葭墙艾席,乐在其中。

昔伯武贞坚,就仕河内,史云孤劭,屈志陈留。

岂曰场苗,实惟攻玉。

可加引辟,并遣喻意。

既同魏侯致礼之请,庶无辟强三缄之叹。

"《梁书·安成王秀传》"

◎萧欣

欣,秀孙。

宣帝建号,袭封安成王。

历侍中、中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令。

天保二十三年卒,赠司空。

有《梁史》百卷,《集》十卷。

◇谢赐甘露启

臣欣启:某奉宣敕旨,垂便殿桃叶甘露,拜受雀跃,载怀鸟。

伏以圣德至大,和气茂远,是以神液甘流,灵滋膏被。

求之前代,镜诸终古。

或降邑都,尚君臣动色;遐迩趋庆,未有发瑞殿庭。

呈祥习瞩,视听罕间,祥符绝代。

臣与奉休明,曲蒙兹赐,独深舞,实百常品。

不任下情,谨以启事以闻。

臣欣言。

"《初学记》二"

◎南平王伟伟字文达,武帝第八子。

仕齐,历晋安镇北骠骑参军。

和帝以为雍州刺史、镇北将军。

武帝受禅,封建安王。

改封南平王,累迁至中书令、大司马。

中大通五年死。

赠侍中、大宰,谥曰元襄。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辱告:惠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天识昭远,圣情渊察。

伏览玄徽,实晓庸昧。

猥能存示,深承笃顾。

萧伟和南。

"《弘明集》十"

◎平王恪恪,伟子,中大通五年嗣封。

◇奉湘东王为相国、总百揆笺

窃以嵩岳既峻,山川出云;大国有蕃,申甫惟翰。

岂非皇建斯极,以位为宝;圣教辨方,慎名与器。

是知太尉佐帝,垂华表黄玉之符;司空相土,伯禹降玄圭之锡。

伏维明公大王殿下,命世应期,挺生将圣,忠为令德,孝实天经,地切应、韩,寄深旦、,五品斯训,七政以齐,志存社稷,功济屯险。

夷狄内侵,枕戈泣血,鲸鲵示扫,投袂勤王,能使游魂请盟以屈膝,丑徒衔璧而气。

亲蕃外叛,畔均吴、楚,义讨申威,兵不血刃。

湘波自息,非筑杜之垒;岘山离贰,不伐刘表之城。

九江致梗,二别殊派,才命戈船,底定、霍。

溯流穷讨,路绝窥窬,胡兵侵界,铁马雾合,神规独运,皆即枭悬,翻同翅折,遂修职贡。

梁、汉合契,肆犀利之兵,巴、汉俱下,竭骁勇之阵。

南通五岭,北出力原,东夷不怨,西戎即序。

可谓上流千里,持戟百万,天下之至贵,四海之所推也。

今海水飞云,昆山起燎,魏文悲乐推之岁,韩宣叹成礼之日,阳台之下,独有冠盖相趋;梦水之傍,尚致车舆结辙。

麦两穗,出於南平之邦;甘露泥枝,降乎当阳之境。

野蚕自绩,何谢欧丝;闲田生稻,宁殊雨粟。

莫非品物咸亨,是称文明光大,岂可徽号不彰於彝典,明试不阵乎车服者哉!昔晋、郑入周,尚作卿士;萧、曹佐汉,且居相国。

宜崇兹盛礼,显答群望。

恪等稽寻甲令,博询史,谨再拜上,进位相国,总百揆竹使符一,别准恒仪。

杖金斧以翦逆暴,乘玉辂而定社稷。

傍罗丽於日月,贞明合於天地。

扶危翼治,岂不休哉!恪等不通大体,自昧伏奏以闻。

"《梁书·元帝纪》,太清四年十一月甲子,南平王恪、侍中临川王大款、桂阳王大成、散骑常侍江安侯圆正、侍中左卫将军张绾、司徒左长史昙等府州国一千人奉笺。 "

◎萧映

映,武帝第十一子,始兴王怛之第四子。

天监初封广信侯,出为吴兴太守,改封新渝侯,迁北徐州刺史。

大同中,迁广州刺史,卒官。

◇答晋安王书

广信县开国侯萧映惶恐死罪:信至奉诲,清言兼纸;文采巨丽,慰喻绸缪。

比日寒霜惨切,伏愿兴居和,民富重殷,无过仰损。

下官智昏识暗,学浅入凡,遂得拥卷璇阶,亲奉教义,耳餐甘露,心承制说。

天恩渊深,睿情广奥。

三明一鉴,释滞义於久迷;四辩既陈,阐难思而顿解。

岂汉皇梦迹,而梵响复弘;虽晋帝留心,而微言始见。

每至夕趋琼筵,晨登朱陛,不曾不忆芳林胜集,玄圃法座。

殿下曳舄宝云:或从容而问道,拖裾博望,乍折角而解颐。

于时谬齿末筵,预闻清论;亲奉话言,数陪颜色至於今者讲席殿下限同分陕,谬颁天奖,下官谁不钦仁,宁无恋德?倾心东注,恒以系仰为先。

下官蒙蔽,久已仰慕。

虽闻妙义,愚心难启。

方欲驰骛乡,访疑下席,忽逢令旨,垂觅波余。

寻读战皇,俯仰惭恧,庶为恩呼,少泰下情。

正当慈云、智海,翻以仰属;谢瓶、惭毡,实归庸匪。

下官惑缘既积,尘累未消,近摄卫乖方,遂中途感疾,不得餐承究竟,辟开末品,徒自克责,终关缘运。

不审比日何以怡神?披阅儒史,无乃损。

下官每访西邮,备餐令德。

仰承观瞩於章华之上,或听讼於甘棠之下,未尝不文翰纷纶,终朝不息,清论玄谈,夜分乃寐。

春华之客,登座右而升堂,秋实之宾,应虚左而入室。

文宗义府,於焉总萃。

惟此最乐,实验兹晨。

下官昔游梁苑,曲蒙眷顾;今者独隔清颜,久睽接仰。

倾心已结,兴言涕欷,惟冀音旨,时锡沾及。

伏愿珍重,寻更下承。

曲奉恩诲,用深铭荷。

映死罪死罪。

"《广弘明集》二十一"

◎长沙王渊业

渊业"《梁书》但作「业」,亦作「深业」,避唐讳。 "字静旷,武帝长兄长沙王懿之子。

天监二年袭封。

历秘书监、侍中、中书令、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普通二年死,谥曰元。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惠示敕答臣五审《神灭论》,睿旨渊凝,机照深邈。

可以筌、蹄惑见,训诱蒙心。

钻仰周环,洗涤尘虑。

遂能存示,戢眷良深。

萧渊业和南。

"《弘明集》十"

◎衡阳王元简

元简字熙远,武帝第四弟衡阳王畅子。

天监三年袭封,历会稽太守、广州刺史,迁郢州刺史。

天监十八年死,谥曰孝。

◇上言得剑

余姚县掘地得剑二口,又於县东江水中得剑一口,文漫若雌雄。

"《御览》三百四十二引《梁书》,天监七年,会稽太守衡阳王元简上言。 "◇萧萧"《梁书》作「景」,避讳。 "

萧字子昭,武帝从父弟。

齐建武中,除晋安王国左常侍,迁永宁令,还为骠骑行参军。

永元中,除步兵校尉。

中兴建,为宁朔将军,行南兖州事,迁辅国将军。

武帝受禅,封吴平县侯,授使持节、冠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历太子右卫率、卫尉卿,迁左骁骑将军、兼领军将军。

出为信武将军、宁蛮校尉、雍州刺史。

征右卫将军,领石头戍事。

复为信威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征为领军将军,加侍中。

徙安右将军,监扬州,为安西将军、郢州刺史。

普通四年卒。

赠侍中、中抚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上言得镂麒麟

广陵宣城内凿井,得镂麒麟一枚。

"□□□□案,梅氏《齐文纪》有萧日南。 和帝中兴二年,监南兖州上言云云。 日南者,萧之误也。 中兴建,萧为衮州。 "

◇答从兄安成王书

奉告:清言溢目,眷逮周委;炎光已盛,愿此胜宜。

仰承发止,已次新林。

引迈务殷,无妨怡赏,三湘奥区,九疑形胜。

浮洲动浪,闻眠鸥之旧说;安流洞浦,忆采若之遗风。

昔影伯出蕃,风高振古;叔英之部,清约见称。

兄政誉平宣,威和兼济。

加以夏石奇云,秋江回月;翰飞纸落,理丰辞富。

赏末兴余,时希逮忆;睽离方远,川涂修旷。

炎凉方改,愿加珍勖。

绿字可传,白云终闲。

心伤泪洒,投笔无宣。

"《艺文类聚》二十一,载止文于陆景后。 案:吴时诸陆,无封安成王者,当是萧萧之文。 安成王者,萧秀也,于萧为从兄。 "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

辱告:并伏见诏答臣下审《神灭论》。

夫三世虽明,一乘教远,或有偏蔽,犹执异端。

圣上探隐索微,凝神系表,窃理尽性,包括天人,内外辨析,辞旨典奥。

岂直群生靡惑,实亦阐提即晓。

方宣扬四海,垂范来世。

惠使闻见,惟深佩服。

孤子萧萧顿首和南。

"《弘明集》十,卫尉卿萧萧答。 按:《梁书·萧景传》,天监五年,迁辅国将军卫尉卿,与《弘明集》正合,知萧景即萧萧也。 "◎萧昂昂字子明,景第三弟。

天监初,历司徒右长史、豫章王行事,累迁至领军将军,封湘阴县侯。

大同元年卒,谥曰恭。

◇答释法云书难范缜《神灭论》辱告:宣示敕答臣下审《神灭论》,圣旨披析,使惑者涣然,神之不灭,著於通诰。

理既渺默,故致有迷。

主上识照知来,鉴逾藏往,ゼ机外之妙思,攻异端之妄说。

又引《礼经》,取验虚实,孝敬之道,於此方弘。

孤子萧昂顿首和南。

"《弘明集》十"

◎萧昱

字子真,萧第四弟。

天监初,除秘书郎,历太子舍人、洗马、中书舍人、中书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免。

普通中,为晋陵太守,卒。

赠湘州刺史,谥曰恭。

◇请解职表

夏初陈启,未垂采照,追怀惭惧,实战胸心。

臣闻暑雨祁寒,小人犹怨;荣枯宠辱,谁能忘怀!臣藉以往,因得预枝戚之重;缘报既杂,时逢坎禀之运。

昔在齐季,义师之始,臣乃幼弱,粗有识虑,东西阻绝,归赴无由,虽未能负戈擐甲,实衔泪愤懑。

潜伏东境,备履艰危,首尾三年,亟移数处,虽复饥寒切身,亦不以冻馁为苦。

每步惊疑,惶怖失魄,既乖致命之节,空有项领之忧,希望开泰,冀蒙苄乐;岂期二十余年,功名无纪,毕此身骸,方填沟壑,丹诚素愿,溘至长罢,俯自哀怜,能不伤叹!夫自媒自衔,诚哉可鄙;自誉自伐,实在可羞。

然量己揆分,自知者审,陈力就列,宁敢空言,是以常愿一试,屡成千请。

夫上应玄象,实不易叨;锦不轻裁,诚难其制。

过去业鄣,所以致乖算测。

圣监既谓臣愚短,不可试用,岂容久居显禁,徒秽黄枢。

忝窃消积,恐招物议,请解今职,乞屏退私门。

伏愿天照,特垂允许。

臣虽叨荣两宫,报效无地,方违省闼,伏深恋悚。

"《梁书·萧昱传》"

◎邵陵王纶

纶字世调,武帝第六子,小字六真。

天监十三年封邵陵王,为宁远将军,琅邪、彭城二郡太守。

迁轻车将军、会稽太守,征为信威将军。

普通初,领石头戍事,寻为江州刺史。

以西中郎将行南兖州刺史,坐事免。

寻为侍中。

大通初,加信威将军。

中大通初,为丹阳尹,迁宣威将军、扬州刺史。

大同中,为侍中、云麾将军,历平西将军、郢州刺史、安东将军、南徐州刺史。

太清中,进中卫将军,拜司空。

大宝中,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

兵败,为西魏所杀。

元帝追谥曰携王。

有《集》六卷。

◇赠言赋张云麾问望之美,作牧南蕃,维舟江汉,留连饮饯。

发迈有期,会面无日。

依依别袂,恨恨江干。

古人赠别以言,聊为《赠言赋》曰:昔人有感於知己,深情投分,如斯已矣。

相知势利之闲,实君子之所鄙;静言神交之际,亦难得而具美。

岂直鲜其令终,曾自闻其善始。

日逾久而益敬,盖惟一人者尔。

语同志而好合,谅今古之皆然。

苟托御而自说,徐因刍而请前。

况英声与茂实,乃绝后而光先。

似临潭而对镜,若披雾而睹天。

钦爱顾之罔巳,良佩服之在旃。

资淑美之上才,超群雄而独峻。

德既深於万顷,墙有高乎数仞。

思若神而泉涌,文如华而玉振。

伊薄躯之固陋,谬摄官於夏。

知美锦之难裁,处棼丝而易结。

幸中途而遘止,仰旌旆之踟蹰。

似德星之东迈,类祥云之西徂。

亟留连於河渚,或终宴於城隅。

赏既延於宾友,灌亦洽於仆夫。

嗟灰官之易逝,慨离袂之云促。

惜日车之不驻,恨流影之难续。

观善诱而不倦,餐好音而未足。

伫浮云之可寄,愿无比乎金玉。

"《艺文类聚》三十一"

◇设无碍福会教

僚纪:大士广济,义非为己;道弘群生,种种方便。

所以虚己乐静,表之内经,确乎难拔,著自外典,又加独往,斯意足论。

隐不隔真,乃为菩萨。

庐山东林寺禅房智表法师,德称僧杰,实号人龙,怀道守素,多历年所,不为事屈,不为时伸,上下无常,一相无相。

遂能舍彼耆暗,来游垢浊;兴言一面,定交杵臼。

余以薄德,谬临大邦,教义未闻,贵贤总至。

昔绮、季之出汉年,巢、许之兴唐日;兹乃圣主流慈,天泽滂被,异人闲出。

复在此辰,不胜舞蹈帝之恩普也,克今月十日,於栖贤寺,设无碍会,并致敬开士,躬谘圣福,下筵餐道。

凡厥民隶,爰及庶士,罔不率从,咸皆请业,上答干慈,永同彼岸,外依事宣行。

"《广弘明集》二十八上"

◇让丹阳尹初表

臣进非民誉,退异宗英,尸居戎号,已紊彝典。

况京兆五守,西汉难追;河南二尹,东京罕继。

审己循涯,自知莫可;街谈恭议,尤见不胜。

"《艺文类聚》五十,《御览》二百五十二。 "

◇遵敕舍老子受菩萨戒启

臣纶启:臣闻如来端严相好,巍巍架于有顶。

微妙色身,的的显乎无际。

假金轮而启物,托银粟以应凡。

砥波若之利镰,收涅之硕果。

泛生死之苦海,济常乐於彼岸。

故能降慈悲云,垂甘露雨。

七处、八会,教化之义不穷;四谛、五时,利益之方无尽。

并水清日盛,露豁云除,爝火翳光,尘热自静。

可谓入俗化於朦底,出世冥此真如。

使稠林、邪径之人,景法门而无倦;渴爱聋、瞽之士,慕探赜而知回。

道树始乎迦维,德音盛於京洛。

恒景不见,周鉴娠征;满月圆姿,汉感宵梦。

王法用传,万德方兆;华俗潜启,竞扇高风。

资此三明,照迷途之失;凭兹七觉,拔长夜之苦。

属值皇帝菩萨,应天御物,负衣临民,含光守宙,照清海表,垂无碍辨,以接黎庶,以本愿力,摄受众生,故能随根逗药,示权因显,崇一乘之旨,广十地之基。

是以万邦回向,俱禀正识;幽显灵只,皆蒙诱济。

人兴等觉之愿,物起菩提之心,莫不翘勤归宗之境,悦怿还源之趣,共保慈悲,俱修忍辱。

所谓覆护饶益,桥梁津济者矣。

道既光被,民亦化之。

於是应真飞锡,腾虚接影;破邪外道,坚持正国。

伽蓝、精舍,宝刹相望;讲道传经,德音盈耳。

臣昔未达理源,禀承外道。

如欲须甘果,翻种苦栽;欲除渴乏,反趣碱水。

今启迷方,粗知归向。

受菩萨大戒,戒节身心;舍老子之邪风,入法流之真教。

伏愿天慈,曲垂矜许。

谨启。

天监三年四月十七日,侍中安前将军、丹阳尹、邵陵王臣萧纶启。

"《释藏》陪八,又驾八。 "

◇答皇太子示大法颂启

兹锋郁壮,妙辩纵横;慧舍两雪,智包三藏。

故五时之说既陈,七处之礼斯聚。

片般若之妙源,显无生之真谛。

心注入流,意含五忍。

能使六地震动,四花普雨,折木盖鳞,开罗散翮。

香鸟步花,驯游於云圃;瑞雀飞环,翔舞於风前。

高门洞启,不因铜马之饰宝殿霞开,宁假凤皇之瑞。

虽复长卿壮辞,曾何足数;子云妙句,比此蔑如。

"《艺文类聚》七十七"

◇谢令马启

连翩绝景,沃若追风。

超渥水之形,逾大宛之状。

荷传西蕃,将达宫阃。

无任城之气勇,降东平之嘉锡。

何以扬名沙漠,仰称隆慈?恋德铭心,瞩恩雨泪。

"《艺文类聚》九十三"

◇与湘东王书

伏以先朝圣德,孝治天下,九亲雍睦,四表无怨,诚为国政,实亦家风。

唯余与尔,同奉神训,宜敦旨谕,共承无改。

且道之斯美,以和为贵,况天时地利,不及人和,岂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日者闻誉专情先训,以幼陵长,湘、峡之内,遂至交锋。

方等身遇乱兵,毙於行阵,殒於吴局,方此非冤。

闻问号怛,惟增摧愤,念以兼悼,当何可称。

吾在州所居遥隔,虽知其状,未喻所然。

及届此藩,备加觌访,咸云誉应接多赞,兵粮闭壅;弟教亦不悛,故兴师以伐。

誉未识大体,意断所行,虽存急难,岂知窃思。

不能礼争,复以兵来。

萧墙兴变,体亲成敌,一朝至此,能不鸣呼。

既有书问,云雨传流,尊沓其闲,委悉无因详究。

方今社稷危耻,创巨痛深,人非禽虫,在知君父。

即日大敌犹强,天雠未雪,余尔昆季,在外三人,如不匡难,安用臣子。

唯应剖心尝胆,泣血枕戈,感誓苍穹,凭灵宗祀,画谋夕计,共思康复。

至於其余小忿,或宜宽贷。

诚复子憾须臾,将柰国冤未逞。

正当轻重相推,小大易夺,遣无益之情,割下流之悼,弘豁以理,通识勉之。

今已丧锺山,复诛犹子,将非扬汤止沸,吞冰疗寒。

若以誉之无道,近远同疾,弟复效尤,攸非独罪。

幸宽於众议,忍以事宁。

如使外寇未除,家祸仍构,料今访古,未或弗亡。

夫征战之理,义在克胜;至於骨肉之战,愈胜愈酷,捷则非功,败则有丧,劳兵损义,亏失多矣。

侯景之军。

所以未窥江外者,正为藩屏盘固,宗镇强密。

若自相鱼肉,是代景行师,景便不劳兵力,坐致成效,丑徒闻此,何快如之。

又庄铁小竖作乱,久挟观宁、怀安二侯,以为名号,当阳有事充掣,殊废备境,第闻征伐,复致分兵,便是自於瓜州,至於湘、雍,莫非战地,悉以劳师。

侯景卒承虚藉衅,浮江豕突,岂不表里成虞,首尾难救?可为寒心,其事已切。

弟若苦陷洞庭,兵戈不戢,雍川疑迫,何以自安,必引进魏军,以求形援。

侯景事等内瘫,西秦外同瘤肿。

直置关中,已为咽气,况复贪狼难测,势必侵吞。

弟若不安,家国去矣。

吾非有深鉴,独能弘理,正是采藉风谣,博参物论,咸以为疑,皆欲解体故耳。

自我国五十许年,恩格玄穹,德弥赤县,虽有逆难,未乱邕熙。

溥天率土,忠臣愤慨。

比屋罹祸,忠义奋发,无不抱甲负戈,冲冠裂眦,咸欲事刂刃於侯景腹中,所须兵主唱耳。

今人皆乐死,赴者如流。

弟英略振远,雄伯当代,唯德唯艺,资文资武,拯溺济难,明野咸属,一匡九合,非弟而谁?岂得自违物望,致招群ゥ!其间患瘫,具如所陈。

斯理皎然,无劳衣箸;验之以实,宁须确引。

吾所以间关险道,出自东川,政谓上游诸藩,必连师狎至,庶以残命,预在行间;及到九江,安北。

兄遂溯流更上,全由饩馈悬断,卒食半菽,阻以菜色,无因进取。

侯景方延假息,复缓诛刑,信增号愤,启处无地。

计潇湘谷粟,犹当红委,若阻弟严兵,唯事交切,至於运转,恐无暇发遣。

即日万心慊望,唯在民天,若遂等西河,时事殆矣。

必希令弟豁照兹途,解汨川之围,存社稷之计,使其运输粮储,应赡军旅,庶协力一举,指日宁泰。

宗庙重安,天下清复,推弟之功,岂非幸甚。

吾才懦兵寡,安能为役,所寄令弟,庶得申情,朝闻夕死,万殒何恨。

聊陈闻见,幸无怪焉。

临纸号迷,诸失次绪。

"《梁书·邵陵王纶传》,又《艺文类聚》载此有删节,未可互补,今别载于后。 "

先朝圣德治天下,九亲维睦,四表无怨。

诚为国政,实亦家风。

弟弘识远鉴,无俟傍说。

重情切,不能默已。

劳兵损义,亏失多矣。

可谓吞冰疗寒,扬汤止沸。

侯景所以未敢窥兵江外,正为蕃屏盘固,宗镇强密。

若自相鱼肉,是为代景行师。

昔廉、蔺二虎,且犹不斗;况弟与湘雍,方须叶力。

唯亲、惟急,万倍於斯;同怨、同耻,尤甚昔事!岂得各恣目前,不思久远,安卧积薪,日待焚炽。

狂夫尚犹阻之,智者反致其惑。

所冀听识,一闻斯悟。

"《艺文类聚》二十五"◇扬州僧正智寂法师墓志铭

缘城虚假,欲海漂深;三相难久,八风易侵。

实惟上德,为龙为光。

凝情内莹,被采外扬。

微言折角,精义解颐。

有同商生,譬彼名翳。

妙法方永,慧水停滋。

五通轸慕,四众增悲。

"《艺文类聚》七十七"

◇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夫夜光结绿,非去箧之恒珍;逸羽翔鳞,岂园池之近玩。

宁期心於远大?盖不知其所以然也。

是以颖阳高蹈,洗耳於唐朝;汉阴贞栖,灭迹於周代。

盛德风流,有自来矣。

应期而曜质者,其在兹乎?先生名弘景,字通明,本冀州平阳人也。

其先自帝尧陶唐氏之后胤,尧治冀州平阳,故因居止。

龙马见五色之符,钦明表八彩之瑞。

光宅於天下,允厘於庶职。

洪源尤远,系绪绵长。

汉兴,陶舍为高祖右司马。

子青翟,位至丞相。

后至汉末南渡,始居丹阳。

七世祖睿,仕吴为镇南将军、荆州刺史。

祖降,宋南中郎参军事。

父贞宝,司徒建安王国侍郎。

并立履清约,博涉文史。

先生含元精之和气,蓄陵飙之雅姿,兼宣七善,总修九德,行仁蹈义,岳峙渊亭,墙仞无以睹,清浊不能测,道风与星汉同高,胜气与烟霞其远。

六岁便解书,能属文。

七岁读《孝经》、《毛诗》、《论语》数万言。

曼倩幼习典坟,公干少诵诗赋,方之於古,彼有多惭。

是以岐嶷流声,黄中著称。

有乡人得葛洪《神仙传》,见淮南八公诸仙事,乃叹曰:读此书,便使人有凌云之气。

於是寝兴讽诵,晨夜不辍。

年二十七,为宜都王侍读,总知管记事。

榜道求贤,焚林招士,朝难其选,是曰得人。

阮之书记,不足扶衡;孙楚之才辞,何以捧毂。

齐代好治宫室,方修苑囿,青溪旧观,便就起筑。

仍奏表上颂,辞事兼美,迈彼乐职之篇,逾乎景福之制。

帝省览久之,益以为善,除奉朝请。

恪居官次,夙夜惟寅。

春朝秋请,是谓朴者也。

先生本不希荣,常欲辞退。

乃与亲友书曰:畴昔之意,不愿处人间,年登四十,志毕山薮。

今三十六矣,时不我借,知几其神乎无为自苦。

明年,遂拜表解职。

抽簪东都之外,解组北山之阳。

同稷丘之栖真,慕留侯之却粒。

便具舟楫,永言东迈。

朝廷锡问,时贤饯别,祖以二疏,招兹四皓,超然轻举,异世同符。

尔乃杖策孤征,游践山岳。

既而到于句容,登於茅岭,以此地神仙之宫府,灵异之栖托,往不能返,遂卜居焉。

先生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吾闻其语,未见其人。

我今义通无复其一,请同求志之业。

故自称隐居,亦犹稚川之抱朴,士安之玄晏。

倚岩栖隐,依林遁迹;交柯结宇,划径为门。

悬崖对溜,悲吟灌木;深壑绝"《艺文类聚》作危。 "峭,组织烟霞。

枕石漱流,水禽无挠;采药耦耕,野兽不乱。

逍遥闲旷,放浪陵山;嗒然若丧,确乎难拔。

属齐末道消,天命既否;水斗谷洛,地震由辰。

先生静思冥数,预识微兆,於是近远书问,悉皆杜绝。

昔乃闻之夏甫,今则见之先生。

我大梁休运应期,受天明命,三辰开朗,四海宁宣。

先生奉表称庆,於是信问复通。

天监以来,常有敕旨,供给药饵,不乏岁时。

渥泽湛恩,莫之与比。

先生七年暂游南岳。

兹山也,譬风之地轴,若昆陵之天镇,八桂傍临,九纯闲设,树有琅干,草生车骑,遗世独往,是用忘归。

一十年,有敕遣左右司徒惠明征还先生茅山,别给廨宇。

轩后之降精天老,汉帝之致礼河宗,况於兹日,弗能尚也!养志山阿,多历年所。

摄生既善,冥祥亦降。

猛兽不据,魑魅莫逢。

庭无荆棘,远同阙里;阶吐神泉,迳动疏勒。

於是羽人徘徊,仙客上下,鸾凤游集,芝英丰润,大造佛像,爰及写经,起塔招僧,备诸供养。

自誓道场,受菩萨法,梦登七地,又得嘉名。

具以启间,蒙敕许可。

葛玄之梦见开士,朱鸾之远望尊仪,何以拟兹通感,匹此征应?以大同三年岁次景辰三月壬寅朔十二日癸丑告别年化,春秋八十有一。

天子嗟惜,储皇轸悼。

有诏称誉,追赠中散大夫,谥曰贞白先生。

礼也。

以其月十四日窆于丹阳郡句容县雷平山。

若轩辕之葬衣冠,如王乔之藏舄,化於兹日,可得偶焉。

先生器宇凝深,思识精赡,含章贞吉,不修廉隅,年将中寿,匪逾於矩,眉目疏朗,仪貌鲜洁,实亡劝沮,多行德惠,恪惜光景,爱好坟、籍,笃志励节,白首弥至。

若乃淮南鸿宝之诀,陇西地动之仪,太一、遁甲之书,、九章历象之术,幼女、银钩之敏,允南、风角之妙,太仓、素问之方,中散琴操之法,咸悉搜求,莫不精诣。

爰及卞射荀基,苏卜、管筮,一见便晓,皆不用心。

张华之博物,马钧之巧思,刘向之知微,葛洪之养性,兼此数贤,一人而已。

门人恒法等,慕遥风於缑氏,绘遗像於桥阳,勒玄碑而相质,腾绛霄之流芳。

乃为铭曰:

留舄表化,弃剑凝神。

徘徊紫气,照耀丹鳞。

厥迹犹在,余风可遵。

谁其嗣此,渊哉淑人!高行迈种,盛德日新。

朗犹悬镜,郁似贞筠。

身以弘道,行不违仁。

昔游缨绶,颉颃晋绅。

厌乎匡救,劳彼问津。

亦既解组,乃袭山巾。

远寻丘壑,高蹈风尘。

情无缅世,隐不隔真。

结宇依岩,贞栖茂草。

水玉留年,华精却老。

乃有令问,兼斯寿考。

泉过危庭,峰临窈洞。

露凝兰阶,云生桂栋。

日斜栏席,花落窗瓮。

尚平未反,王孙不施。

海桑交易,陵谷贸迁。

丰碑有树,遗烈无骞。

"《文苑英华》八百七十三,又略见《艺文类聚》三十七。 "

◇祀鲁山神文敬奠鲁君之灵。

窃以首山郁律,表二叔之清风;赵国隐沦,擅三公之灵迹。

北坂祠城,流光夜起;东岭丛室,甘雨昼零。

故能征应不褰,介福无爽。

金坛玉宇,是众妙之游遨;丹崖翠幄,信灵人之响免。

霓裳孔盖,转日车而竞前。

驾象垂豹,载灵旗而总集。

江妃、汉女,含睇来趋;湘娥洛嫔,宜言在侧。

鸣珍抚剑,侠席徘徊;绛节陈竿,满堂繁会。

奠椒怀糈之欢,传卮代舞之乐。

桂醑溢於羽樽,蕙肴盈於兰藉。

既醉既饱,景福攸同。

不震不腾,神保是格。

い之荐己毕,庆报之泽攸先。

愿化昌而俗阜,俾多之在旃。

同匪石之无转,欣滞穗之有年。

惟东皇兮戾止,等南山而不骞。

"《艺文类聚》七十九"

◎萧圆照圆照字明周,武帝第八子武陵王纪之长子。

中大同初,为益州东斋郎、宋宁、永兴二郡太守。

纪建号,立为皇太子。

◇伪为讨侯景启

侯景未平,急宜征讨。

己闻荆州镇为景所灭,疾下夭军。

"《南史·五十三·武陵王纪传》"

◎萧方等

方等字实相,元帝长子。

太清三年,讨河东王誉,败死,年二十二。

赠侍中、中军将军、扬州刺史,谥曰忠壮世子。

有《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

◇与湘东王启

昔申生不爱其死,方等岂顾其生。

"《梁书·世祖二子传》。 "

◇散逸论

人生处世,如白驹过隙耳。

一壶之酒,足以养性;一箪之食,足以怡形。

生在蓬蒿,死葬沟壑,瓦棺石椁,何以异兹!吾尝梦为鱼,因化为鸟。

当其梦也,何乐如之,及其觉也,何忧斯类,良由吾之不及鱼鸟者远矣。

故鱼鸟飞浮,任其志性,吾之进退,恒存掌握,举手惧触,摇足恐堕。

若使吾终得与鱼鸟同游,则去人间如脱履耳。

"《梁书·世祖二子传》"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5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