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晋文 卷六十七

  1. 九五查询
  2. 古籍查询
  3. 全晋文
《全晋文》 卷六十七 严可均辑

◎褚

,河南阳翟人。

魏时为县吏。

景元初,豫州刺史王沈引为主簿。

入晋累迁至安东将军。

◇白刺史王沈

奉省教旨,伏用感叹。

劳谦日昃,思闻苦言。

愚谓上之所好,下无不应。

而近未有极谏之辞,远无传言之箴者,诚得失之事将未有也。

今使教命班下,示以赏劝,将恐拘介之士,或惮赏而不言;贪赇之人,将慕利而妄举。

苟不合宜,赏不虚行,则远听者未知当否之所在,徒见言之不用,谓设有而不行。

愚以告下之事,可小须后。

"《晋书·王沈传》。 沈为豫州刺史,至镇乃下教,主簿陈、褚曰云云。 据下文「褚复曰」,故此编入褚文。 "

◇复白

尧、舜、周公所以能致忠谏者,以其款诚之心著也。

冰炭不言,而冷热之质自明者,以其有实也。

若好忠直,如冰炭之自然,则谔谔之臣,将济济而盈庭;逆耳之言,不求而自至。

若德不足以配唐虞,明不足以并周公,实不可以同冰炭,虽悬重赏,忠谏之言未可致也。

昔魏绛由和戎之功,蒙女乐之赐,管仲有兴齐之勋,而加上卿之礼,功勋明著,然后赏劝随之。

未闻张重赏以待谏臣,悬谷帛以求尽言也。

"《晋书·王沈传》。 沈又教,褚复白,沈无以夺之,遂从议。 "

◎褚裒

裒字季野,孙。

辟西阳王掾,历吴王文学。

苏峻之乱,车骑将军郗鉴引为参军。

峻平,封都乡亭侯,迁司徒从事中郎,除给事黄门侍郎,出为豫章太守。

康帝即位,以后父征拜侍中,迁尚书,出为建威将军江州刺史,镇平州,迁左将军兖州刺史,假节镇金城,领琅邪内史。

穆帝即位,授卫将军、徐、兖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

永和初,进号征北大将军仪同三司,寻除征讨大都督青、扬、徐、兖、豫五州诸军事,为石遵将李菟所败。

忧卒,赠侍中太傅,谥曰元穆。

◇上疏固请居藩

臣以虚鄙,才不周用,过蒙国恩,累忝非据。

无劳受宠,负愧实深,岂可复加殊特之命,显号重迭!臣有何勋可以克堪?何颜可以冒进?委身圣世,岂复遗力!实惧颠坠,所误者大。

今王略未振,万机至殷,陛下宜委诚宰辅,一遵先帝任贤之道,虚己受成,坦平心于天下,无宜内示私亲之举,朝野失望,所损岂少!"《晋书·褚裒传》。 时有司以裒皇太后父,议加不臣之礼,拜侍中、卫将军、录尚书事、持节、都督刺史如故,裒上疏固请居藩。 "

◇重陈北伐事宜前所遣前锋督护王颐之等径造彭城,示以威信,后遣督护麋嶷进军下邳,贼即奔溃。

嶷率所领据其城池,今宜速发,以成声势。

"《晋书·褚裒传》"

◎褚爽

爽字宏茂,小字期生,裒孙。

为义兴太守,早卒。

以恭思皇后父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有集十六卷。

◇禊赋伊暮春之令月,将解禊于通川。

凌元已之清晨,溯微风之泠然。

川回澜以澄映,岭峭以霏烟。

轻霞舒于翠崖,白云映乎青天。

风透林而自清,气扶岭而载轩。

"《艺文类聚》四,《御览》三十。 "

◎郭奕奕字大业,"《魏志·郭淮传》引《晋诸公赞》作「泰业」。 "太原阳曲人,车骑将军淮弟之子。

仕魏为野王令。

咸熙初为文帝相国主簿。

晋受禅,初建东宫,以为太子中庶子,迁右卫率骁骑将军,封平陵男。

咸宁初迁雍州刺史鹰扬将军。

太康中征为尚书,迁太常。

卒谥曰简。

◇表论杨骏骏小器,不可任以社稷。

"《晋书·郭奕传》"◎邹湛

湛字润甫,南阳新野人。

仕魏,历通事郎太学博士。

泰始初转尚书郎、廷尉平、征南从事中郎,入为太子中庶子。

太康中拜散骑常侍,出补渤海太守,转太傅杨骏长史,迁侍中。

骏诛坐免,寻起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转少府。

元康末卒,有《易统略》若干卷,集三卷。

◇为诸葛穆答晋王令"一作「命」。 "

高世之君,赦罪责功,略小取大。

"《文选》丘迟《与陈伯之书》注"

虽曰博纳,虚怀下开。

"《文选》沈约《齐安陆昭王碑文》注"

◎郝诩

诩仕魏,入晋为安远护军。

◇与故人书

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

"《晋书·裴秀传》"

◎赵至至字景真,代郡人,改名浚,宇允元,徙辽西,举郡计吏。

太康中,以良吏赴洛,卒。

◇与嵇茂齐书"李善注引干宝《晋纪》以为吕安《与嵇康书》。 "安白:昔李叟入秦,及关而叹;梁生适越,登岳长谣。

夫以嘉遁之举,犹怀恋恨,况乎不得已者哉!

惟别之后,离群独游,背荣宴,辞伦好,经回路,涉沙漠。

鸡鸣戒旦,则飘尔晨征;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

寻历曲阻,则沈思纡结,乘高远眺,则山川悠隔。

或乃回飚狂厉,白日寝光,崎岖交错,陵隰相望。

徘徊九皋之内,慷慨重阜之巅,进无所依,退无所据,涉泽求蹊,披榛觅路,啸咏沟渠,良不可度,斯亦行路之艰难。

然非吾心之所惧也。

至若兰苣倾顿,桂林移植,根萌未树,牙浅弦急,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斯所以怵惕于长衢,按辔而叹息也。

又北土之性,难以托根,投人夜光,鲜不按剑。

今将植橘柚于玄朔,蒂华藕于修陵,表龙章于裸壤,秦《韶》舞于聋俗,固难以取贵矣。

夫物不我贵,则莫之与;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飘远游之士,托身无人之乡,总辔遐路,则有前言之艰;悬鞍陋宇,则有后虑之戒;朝霞启晖,则身疲于遄征;太阳戢曜,则情劬于夕惕;肆目平隰,则辽廓而无睹;极听修原,则淹寂而无闻。

吁其悲矣!心伤悴矣!然后乃知步骤之士,不足为贵也。

若乃顾影中原,愤气云踊,哀物悼世,激情风烈,龙睇大野,虎啸六合,猛气纷纭,雄心四据,思蹑云梯,横奋八极,披艰埽秽,荡海夷岳,蹴昆仑使西倒,蹋太山令东覆,平涤九区,恢维宇宙,斯亦吾之鄙愿也。

时不我与,垂翼远逝,锋钜靡加,翅翮摧屈,自非知命,谁能不愤悒者哉!

吾子植根芳苑,擢秀清流,布叶华崖,飞藻云肆,俯据潜龙之渊,仰荫栖凤之林,荣曜眩其前,艳色饵其后,良俦交其左,声名驰其右,翱翔伦党之间,弄姿帷房之里,从容顾眄,绰有余裕,俯仰吟啸,自以为得志矣,岂能与吾同大丈夫之忧乐者哉!去矣嵇生,永离隔矣!茕茕飘寄,临沙漠矣!悠悠三千,路难涉矣!携手之期,邈无日矣!思心弥结,谁云释矣!无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身虽胡越,意存断金。

各敬尔仪,敦履璞沈,繁华流荡,君子弗钦,临书忄良然,知复何云!"《文选》,《晋书·文苑赵至传》,《艺文类聚》三十。 "

◇自叙

嵇康谓至曰:卿头小锐,童子白黑分明,觇占停谛,有白起风。

"《御览》三百六十六"

◎枣据据字道彦,颍川长社人。

辟大将军府,出为山阳令,迁尚书郎,转右丞。

贾充伐吴,请为从事中郎,还徙黄门侍郎、冀州刺史、太子中庶子。

有集二卷。

◇表志赋"并序"

据忝职门下,在帷幄之末,与群士叙齐,登玉陛侍日月久矣。

出为冀州刺史,犬马恋主,既有微情,且志之所存,不能无言,因而赋之,曰:

过承嘉惠,擢身泰晨,俯蹑丹墀,仰承三辰。

当乐夏之《岂风》南,蒙朱阳之和仁,接鸣鸾之垂翼,因神虬之光鳞。

浮眇末之纤质,济吾身于天津,邈卢敖之所涉,阶多士之遗尘。

登九垓之虚轨,觌汗漫之威神。

情飘飘而凌云,意仿佛于真人。

扶摇薄于悬圃,增城郁以嵯峨。

被羽衣之飞飞,握若蕙之芳滑蹈纠纷之绝轨,攀大椿之疏柯。

意翘翘而慕远,思濯发于天波。

悲落叶之思条,情恋恋于昊苍。

怀圣德之弘施,情惨切而内伤。

感有莘之媵臣,愿致主于陶唐。

"《艺文类聚》二十六"◇逸民赋

沐甘露兮余滋,握春兰兮遗芳。

"《文选》谢灵运《径竹斤涧越岭溪行诗》注"

◇登楼赋

怀离客之远思,情惨悯而惆怅。

登兹楼而逍遥,聊因高以遐望。

感斯州之厥域,实帝王之旧疆。

挹呼沱之浊河,怀通川之清漳。

原隰开辟,荡臻夷薮,桑麻被野,黍稷盈亩。

礼仪既度,民繁财阜。

怀桑梓之旧爱,信古今之同情。

锺仪惨而南音,庄舄感而越声。

岂吾人之狭隘,能去心而无营?情戚戚于下国,意干干于上京。

"《艺文类聚》六十三"

◇船赋

伊河海之深广,吁嗟绵邈而无垠。

彼限隔而靡睹兮,此由兹而莫闻。

虽后土之同载兮,实殊代而乖分。

嘉圣王之神化兮,理通微而达幽。

悼民萌之隔塞兮,愍王教之不周。

立成器以备用兮,因垂象以造舟。

济凌波之绝轨兮,越巨川之玄流。

水无深而不渡兮,路无广而不由。

运重固之滞质,虽载沈而载浮;飘燕鼎于吴会,转金石于洪涛。

溯无涯之浩浩,不抑进而辄留。

登扬侯之激浦兮,方凤翔而龙游。

虽滔天而横厉,长抱乐而无忧;且论器而比象,似君子之淑清。

外质朴而无饰,内空虚而受盈。

乖流则逝,遇抵而停;受命若响,唯时而征。

不辞劳而恶动,不偷安而自宁;不贪财以徇功,不忧力而欲轻。

丰俭随乎质量,所胜任乎本形。

虽不乘而常浮,虽涉险而必正。

且其行无辙迹,止无所根;不疾而速,忽若驰奔。

周游曲折,动与时并;博载善施,心无所营。

囊括品物,受辱含荣。

唯载涉之所欲,混贵贱于一门。

包涵通于道德,普纳比乎干坤。

感斯用之却广,信人道之所存。

"《艺文类聚》七十一。 《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七引两条。 《初学记》二十五。 《御览》七百七十引三条。 "

◇追远诗序

先君为钜鹿太守,迄今三纪。

忝私为冀州刺史,班诏次于郡传。

"《宋书·百官志下》"

◎冯收

收,河东人,魏晋间尚书郎。

◇与刘原书荐王接

夫も骝不总辔,则非造父之肆;明月不流光,则非随侯之掌。

伏惟明府苞黄中之德,耀重离之明,求贤与能,小无遗错,是以鄙老思献所知。

窃见处士王接,岐嶷俊异,十三而孤,居丧尽礼,学过目而知,义触类而长:斯玉铉之妙味,经世之徽猷也。

不患玄黎之不启,窃乐春英之及时。

"《晋书·王接传》。 渤海刘原为河东太守,以旌才为务。 同郡冯收,试经为郎,年七十余,荐接于原云云。 案:接被荐时当在武末惠初。 "

◎江伟

伟,陈留襄邑人。

仕魏官爵未详。

武帝时为通事郎,有集六卷。

◇答弟广平贺蜡诗序

正元二年冬腊,家君在陈郡,余别在国舍,不得集会,弟广平作诗以诒余,余因答之。

"《艺文类聚》五"

◇襄邑令傅浑颂君禀二仪之醇粹,履元亨之贞和,比德金玉而坚白不磨,自处户庭而名称家邦,不出门庭而声播诸华矣。

弱冠而应式叙,起家而君斯民。

其为政也,同励秋霜,等惠春仁,刑不滥疏,赏不僭亲,仪天地之简易,则大道之清纯。

是以其道易行,其教易遵也。

凡我士民,襁老携幼,惴惴而怀君之恩而恋君之德,相与援衡轩而雨涕,若赤子于父母也。

明明君侯,临下有赫,克隆有光,惠我咫尺。

于以具瞻,有观其宅。

乃冰其清、乃玉其白。

风抗其高,云垂其泽。

宛荆未清,淮夷孔炽。

春日萋萋,我车既备。

光光我君,爰登有司。

微微襄鲁,有垧斯记。

君有遗爱,民有余思。

敢扬斯颂,垂之来志。

"《艺文类聚》五十"

◎宣舒

舒字幼骥,陈郡人。

为宜城令,有集五卷。

◇通知来藏往论"《经典叙录》"

◇申袁准从母论

或曰:「案准以经云从母是其母姊妹,从其母来,为己庶母,其亲益重,故服小功,非通谓母之姊妹也。

」宣舒曰:「二女相与,行有同车之道,坐有同席之礼,其情亲而比,其恩曲而至。

由此观之,姊妹通斯同矣。

兄妹别斯异矣。

同者亲之本,异者疏之源也」。

「然则二女之服,何其不重邪?兄妹之服,何其不轻邪?」曰:「同父而生,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故二女不敢相与重」。

「然则舅何故三月邪?从母何故小功邪?」曰:「故母取其爱。

是以外王父之尊,礼无厌降之道。

为人子者,顺母之情,亲乎母之类,斯尽孝之道也,是以从母重而舅轻也。

」曰:「姑与父异德异名,叔父与父母德同名,何无轻重之降邪?」曰:「姑与叔父,斯王父爱之所同也。

父之所不降,子亦不敢降,此叔父与姑所以服同而无降也。

」"《通典》九十二"

◎孙毓

毓字仲,泰山人。

魏时嗣父观爵吕都亭侯,仕至青州刺史。

"见《魏志·臧霸传》。 "一云字休明,北海平昌人。

"见《经典叙录》。 "入晋为太常博士,历长沙汝南太守。

有《毛诗异同评》十卷,《春秋左氏传注》二十八卷,《孙氏成败志》三卷,集六卷。

◇贺封诸侯王表臣闻轩辕二十五宗,黄祚以繁;姬姓建国七十,周过其历:故御侮莫如同德。

伏唯陛下圣哲钦明,稽干作则,超五越三,与灵协契,天祚明德,克昌祚胤。

秦王、楚王、淮南王光济硕美,冠于群后,改建大国,分镇方岳;皇太子皇孙并启土宇,培敦潼索,制弘往代,内输皇畿,外蕃九服。

群生仰德,向风怀义,率土臣妾,莫不称庆。

"《艺文类聚》五十一"

◇庙制议

《考工记》:「左祖右社。

」孔子曰:「周人敬鬼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礼,诸侯三门,立庙宜在中门外之左。

宗庙之制,外为都宫,内各有寝庙,别有门垣。

太祖在北,左昭右穆,次而南。

今宜为殿,皆如古典。

"《通典》四十七。 "

◇文献皇后谥议"泰始四年,文明王皇后崩,毓议谥曰文献不用。 "

大名必加茂实,美号必附丰功,臣以为宜谥曰文献皇后。

◇诸侯庙议

案礼,诸侯五庙,二昭二穆及太祖也。

今之诸王,实古之诸侯也。

诸侯不得祖天子,当以始封之君为太祖,百代不迁,或谓之祧。

其非始封,亲尽则迁,其冲幼绍位未逾年而薨者,依汉旧制不列于宗庙,四时祭祀于寝而已。

"《通典》四十八"◇燕国迁庙主之国议

礼,凡告事以特牲。

又礼,盛主以箪笥,载以斋车,即古之金辂也。

每舍奠焉。

又礼,庙事考妣,同席共馔,一尸而祭,以神合为一也。

今王之国,迎庙主而行,宜以发日,夙兴,告庙迎主。

今无斋车,当以犊车,二主同车共祠,合于古。

宗祀国迁,掌奉主┙,当侍从。

主车在王卤簿前,设导从。

每顿止,传主车于中门外,左,设脯醢醴酒之奠,而后即安之。

"《通典》四十八。 咸宁三年,燕国迁庙主当之国,时博士孙繁案云云。 「繁」疑「毓」之误。 "

◇告庙册议

太常问:「今封建诸王,为告庙不?若告,庙册与告诸王同异?祝文同不?当以竹册白简?隶书篆书也?」

博士孙毓议:「案《尚书·洛诰》『王命作册,逸祝册,唯告周公其后。

』谓成王已冠,命立周公后,作为册书《逸诰》以告伯禽也。

又周公请命于三王,乃纳册于金滕匮中。

今封建诸王,裂土树蕃,为册告庙。

篆书竹册,执册以祝,讫,藏于庙。

及封王之日,又以册告所封之王。

册文不同。

前以言告庙祝文,当竹册篆书,以为告庙删,册之文即祝词也。

旧告封王、告改年号,故事,事讫皆当藏于庙,以皆为册书。

四时享祀祝文,事讫不藏,故但礼称祝文尺一,白简隶书而已。

"《通典》五十五"

◇群臣为太子起坐议礼曰:「父在斯为子,君在斯为臣。

」「侍坐于所尊,见同等不起」。

皆以为尊无二上,故有所厌之义也。

昔卫绾不应汉景之召,释之正公门之法,明太子事同于群臣,群臣亦统一于所事,应依同等不起之礼。

"《通典》六十七。 晋制,皇帝会公卿,座位定,太子后至,孙毓以为群臣不应起云云。 "

◇嫡子监国议

案《周礼·典命职》:「凡诸侯之嫡子,誓于天子,摄其君,则下其君一等。

」谓公之子如侯伯而执圭,侯伯之子如子男而执璧。

《春秋》「曹伯使其太子射姑来朝」,行国君之礼。

践土之盟;卫成公使其母弟武如会,经书曰卫武、蔡,甲午,序于诸侯。

又《左传》:「冢子,君行则守,有守则从。

从曰抚军,守曰监国,古之制也。

夫帅师,专行谋,誓军旅,君与国政之所图,非太子之事也」。

周制,诸侯以功德入为王卿士,则上卿理其国事。

今诸王公侯受任天朝,而嫡子摄其君事,车服礼数,国封大小,领兵军数,自当如本制,而王公侯遣上卿及军将掌其事,合于古议。

今之车服,与古礼不同,依礼应下其君一等。

其嫡子皆以有爵命、印绶冠服、佩玉之制,宜如本令。

而嫡子但知其政,不干其位。

君不可二,尊无二上。

国相以下见嫡子,宜如臣而不称臣。

又礼,非其臣则答拜。

国之命士上达于其君者,嫡子宜答拜。

其文书称嗣子,宜曰王嗣子,其公侯嗣子,系于父爵,明不专国也。

其燕见则称第,下文书表疏,皆臣礼而不称臣。

今之监司,上官文书皆为记告;嫡子监国,其下群臣官文书宜称告,不言命称教。

"《通典》七十一。 晋博士孙敏等议。 案:孙敏不见于史,据《书钞》引孙毓《七诱》,知「敏」乃「毓」之误。 "

◇诸王公城国宫室章服车旗议

《周礼》:「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以七为节;子男五命,以五为节」。

公之城盖方九里,宫方九百步;侯伯之城方七里,宫方七百步;子男之城方五里,宫方五百步。

又曰:「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其国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亦如之」。

又如礼,诸侯之城隅高七丈,门阿皆五丈。

又礼,诸侯以为殷屋。

今诸王封国,虽有大小,而所理旧城,不如古制,皆宜仍旧。

其造立宫室,当有大小之差。

然周典奢大,异于今仪,步数之限,宜随时制。

又诸侯三重门,内曰路门,中门曰雉门,外门曰库门。

雉门之外设罕宪,高五丈。

其正寝与庙同制,皆殷屋四阿,堂崇三尺。

此其旧典,略可依也。

余皆称事取供而已。

旌旗ヵ数,繁缨贰车,各以其命之等。

又曰:「金辂建大旗,同姓以封;象辂建大赤,异姓以封。

」今制从简除之余,诸王从公者出就封,朝祀之事,宜路车驷马,建大旗九ヵ,画蛟龙。

礼,公之服,自衮冕而下,侯伯自冕而下,皆如王之服。

祭服宜玄冕朱里,玳玉三采九旒,缫三色九就,丹组缨,玄衣纟熏裳,画九章,以事宗庙。

其祀社稷山川,及其群臣助祭者,皆长冠玄衣。

其位不从公者,皆以七为节,其他则同诸王。

朝服依汉魏故事,皆远游冠,五时服,佩山玄玉,不复以国大小为差。

其群臣侍从冠服,皆宜如服制令也。

诸王公应助祭。

案《司服》之职:「王祀昊天上帝,则大裘同冕;享先生则衮冕。

先公则冕,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

自冕而下,如公之服」。

《礼记·王制》曰:「制,三公一命衮」。

谓三公八命,复加一命,则服衮龙,与王者之后同。

然则九命及二王之后,乃服衮衣无升龙,三公之服,当从冕而下。

太尉三公助祭,宜服冕七章,冕缫九旒,赤舄。

三公助导从外官不与齐祭者,自可如旧。

"《通典》七十一"

◇王侯兄弟继统服议

咸宁二年,安平穆王薨,无嗣,以母弟敦上继献王后,移太常问应何服。

博士张靖答:「宜依鲁僖服闵三年例。

」尚书符诘靖曰:「穆王不臣敦,敦不继穆,与闵僖不同。

」孙毓、宋昌议,以穆王不之国,敦不仕诸侯,不应三年。

以义处之,敦宜服本服,一周而除,主穆王丧祭三年毕,乃吉祭献王。

毓云:「《礼》,君之子孙所以臣诸兄者,以临国故也。

《礼》又与诸侯为兄弟服斩,谓邻国之臣于邻国之君,有犹君之义故也。

今穆王既不之国,不臣兄弟,敦不仕诸侯,无邻臣之义,异于闵僖,如符旨也。

但丧无主,敦既奉诏绍国,受重主丧,典其祭祀。

《记》云:『大功者主人之丧,有三年者,则必为之再祭。

』郑氏注云:『谓死者从父昆弟来为丧主也。

有三年者,谓妻若子幼少也。

再祭,谓大小祥也。

』穆妃及国臣,于礼皆当三年,此为有三年者,敦当为之主大小两祥祭也。

且哀乐不相杂,吉凶不相干,凶服在宫,哭泣未绝,敦遽主穆王之丧,而国制未除,则不得以本亲服除而吉祭献王也。

"《通典》九十三"◇七庙讳字议乙丑诏书班下尊讳,唯从宣皇帝以来;京兆府君以上,皆不别著。

案《礼》,士立二庙,则讳王父以下,天子诸侯皆讳群祖,亲尽庙迁,乃舍故而讳新。

尊者统远,卑者统近,贵者得申,贱者转降,盖所以殊名位之数,礼上下之序也。

先代创业之主,唯周追王,夏殷以前,未有闻焉。

显考以下谓之亲庙,亲庙月祭,属近礼崇。

周武王时,诸为显考庙。

周人以讳事神,固不以追王所不及而阙正庙之讳也。

《礼》,大夫所有公讳。

又曰「子与父同讳。

」明君父之讳,臣子不可以不讳也。

范献子聘于鲁,问具敖之山,鲁人以其乡对,曰「先君献武之讳也」。

此时献武已为远祖,邻国大夫犹以犯讳为失,归而作戒,箸于《春秋》。

大晋龙兴,弘崇远制,损益因改,思臻其极。

以为京兆府君以上,虽不追王列在正庙,臣下应讳,礼有明义。

宜班下讳字,使咸知所避,上崇寅严之典,下防僭同之缪。

"《通典》一百四"

◇东宫鼓吹议

鼓吹者,盖古之军声,振旅献捷之乐也。

施于时事不当,后因以为制,用之期会,用之道路焉。

所以显德明功,振武和众,求使后世无亡其章,率而合者也。

闻其音而德和,省其诗而志正;威仪足以化民俗,制度足以和神人。

礼乐之教,义有所指,给鼓吹以备典章,出入陈作,因以移风易俗。

◇驳卞扌武帝丧礼议

《尚书·顾命》,成王新崩,传遗命,文物权用吉礼。

又礼,卜家占宅朝服。

推此无不吉服也。

又巾车饰遣车,及葬,执盖从,方相玄衣朱裳,此卤簿所依出也。

今之吉驾,亦象生之义,凶服可除,鼓吹吉服,可设而不作。

"《通典》七十九"

◇五礼驳

魏氏天子一加,三加嫌同诸侯。

毓案,《玉藻记》曰:「玄冠朱组缨,天子之冠也,缁布冠缋,诸侯之冠也。

」其说谓皆始冠,则是有次加之辞,此二冠皆卑服质古,势不一加,必重加朝祭之服,以崇弥尊。

圣人制礼,所以一时历加众服者。

今始成人,卜择令日而遍加之,所以重始也。

若冠日有不加者,后必不择吉而服,非重始也。

又《礼器》有以少为贵者,冠不在焉。

《记》有弥尊喻志之言,盖以服从卑始,象德日新,不可先服尊服,转而即卑。

今嫌士礼喻志之文,因从魏氏一加之制,考之玉藻,似非古典。

今三加者,先冠皮弁,次冠长冠,后冠进贤冠,以为弥尊,于意又疑。

"《通典》五十六"◇七诱进赵女,延丽人,□金华之干,珥明月之珍,"《书钞》一百三十五作孙敏,据下条知「毓」之误。 "

镂蓝画丹,实以余梁,鲜若朝雪,流曜飞芳。

"《书钞》一百四十四"□枉水之□鼋,脍天流之潜芳。

"《书钞》一百四十五"

◎杜万年

万年,爵里未详。

"案,序言太仆傅侯,盖傅玄也。 知万年晋初人。 "

◇相风赋序

太仆傅侯,命余赋之,诚知武夫非荆宝之伦,长庚、启明非曜灵之匹。

"《御览》八百九"



友情链接: 九五查询  古籍史书  老黄历  
免责说明:本站内容全部由九五查询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
Copyright © 2024 95c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九五查询(95cx.com)鄂ICP备2022010353号-6